历代本草著作——中药学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

执业中药师专业知识:历代本草著作和中药性能总结1、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了《本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开创了,图文并茂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本草纲目拾遗》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共载药8980味,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科、藏药学科、维药学科、傣药学科及苗药学科的发展水平,对我国传统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中药性能总结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辛:能散、能行。

甘:能缓、能补、能和。

酸:能收、能涩。

苦:能坚,能泄,能燥。

咸:能软,能下。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浮药:如苏叶味辛性温属气厚味薄,故升浮。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属味厚气薄,故沉降。

浮萍味辛性寒属气味俱薄,故可升(发汗)可降(利水),又称其双向性,还有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气、利咽,又能清热解毒、通便;前胡,既能降气祛痰,又能宣散风热。

凡性味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如紫苏、荆芥等;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白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喘,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桔梗能开提肺气、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哑,故性属升浮。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精华)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泛的认同与流传。

载药365种、分三品、⾸载药性理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药”、“服药⾷忌”等。

●⾸创药物⾃然属性分类法:⽟⽯、草⽊、⾍兽、果、菜、⽶⾷等。

●系统、全⾯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

三、《新修本草》 ●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基础上,⼴泛采集医家常⽤和民间习⽤的验⽅单⽅,⼜从经史百家⽂献中整理出⼤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3000余⾸。

简称《证类本草》。

●集宋以前本草之⼤成,使⼤量古代⽂献得以保存,具有极⾼的学术价值和⽂献价值。

五、《本草纲⽬》 李时珍,全书共五⼗⼆卷,卷⾸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

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

卷五⾄卷五⼗⼆,分为⼗六部,六⼗类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不分三品。

每药分正名、注释名、⽓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

六、《本草纲⽬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年。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作,载医`学教育搜集整理药921种,其中《本草纲⽬》未收载的716种。

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

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历代本草著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

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

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

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

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

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

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记,不便医家传阅。

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

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

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

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①《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

年代:约在西汉时期作者:不明特点: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②《新修本草》(又称《塘本草》)年代:唐代作者:李�蕖⑺站吹热思�体编撰特点: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③《证类本草》年代:北宋后期作者:唐慎微特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④《本草纲目》是明代的本草著作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巨著。

年代:明代作者:李时珍特点:历经30年,编写成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附方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⑤《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年代:清代作者:吴其�F特点:对每种药叙述颇祥,绘图较精确,为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1.《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儿各科。

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2.《神农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

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

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

临床中药学本草著作的学术价值: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四气(四性)概念: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2.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五味的作用及意义:1.辛味:能散——发散表邪;能行——行血;行气芳香化湿;芳香开窍。

2.甘味:能补-补益。

重点-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1-7章)

重点-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1-7章)

共性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清热解毒
作用特点 疏散风热之力较强
个性
清心火解毒力强,又善于消痈散结,为“疮 家圣药”之称 长于凉血消斑
长于解毒利咽散结 长于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尤善治乳痈肿痛,为治乳痈要药 功专解毒,善疗疔疮
清泻肝火
凉血消斑,燥湿
既清气分热,又清血分热
为治梅毒要药
国百科全书。
6、《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 921 种,新增药物 716 种,对《本草纲目》作了重
要订正和补充;是清代代表性本草著作。
7、《滇南本草》,明代,兰茂,为我国内容最丰富、现存较完整的地方性本草著作。
书名
年代
作者
载药
新增药 物
主要内容价值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
365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 著
374 种 716 种
16 世纪中国百科全书
我国内容最丰富、现存较完整 的地方性本草著作
第 2 章 中药的性能 1、四气: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2、五味: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作用。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易耗气伤阴。
苍耳子 辛夷
发散风寒,通 有毒 鼻窍,主治鼻 尤为治鼻渊要药 渊
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偏寒性,发散风热)
小结:
发散风热药
共性
个性 作用特点
薄荷
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力较其他发散 风热药强
其他功效 清利头目 舒肝行气
牛蒡子 蝉蜕
疏散风热、利 咽透疹

中药学

中药学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44种或851 853;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2)炒:1)炒黄 炒焦 炒炭 三种不同的程度。2)辅料炒 矿物或者动物的粉末。(沙,土,大米,麦麸,海蛤粉,滑石粉);2)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3)炮: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临床意义:改变升降浮沉病势趋向。顺应气机的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毒性
(1)含义:药物对于机体的伤寒性。广义的毒药: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 狭义的毒药:容易造成人体的伤寒。
(2) 影响毒性的因素:最重要的是 (用量!)其他:采集,贮存,炮制的方法,剂型和给药方式,配伍,患者的个体差异。
(3)怎么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5)煅①直接煅(又叫明煅):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烧,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②煅(间接 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

中药学名著

中药学名著

中药学名著
1.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为3卷,记载药物365种,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依然是临床的常用药物。

2.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著作,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在现代依旧是中国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该书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3. 《难经》: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扁鹊。

4.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一共12卷,128篇。

5.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此外,《千金方》、《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也是中药学名著。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研究人员。

中药学历代著作及成就

中药学历代著作及成就

中药学历代著作及成就一、中药、中药学、本草的概念中药:中药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因为其中以植物药居多,因此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自古也把中药称为“本草”。

二、历代著作及主要成就。

2.1夏、商、周时期。

2.1.1《诗经》: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籍。

书中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芍药、枸杞、苍耳、蟾蜍、鲤鱼等。

2.1.2《山海经》:记载药物120多种,其中有关于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2.1.3《黄帝内经》: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中药归经学说;提出了中药升降沉浮学说理论基础;提出了五脏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曾对中药的应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2.2秦汉时期2.2.1《五十二病方》:载药240余种,载有医方280多个,治疗病种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

2.2.2《神农本草经》:①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按照药物不同的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品药120种,可延年益寿、滋补强壮,没有毒或者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药120种,治病或补虚,需要斟酌用之;下品药125种,功效治病攻邪,多有毒,不可久服。

②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

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辩证用药、服药方法以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等。

③记载了常山截疟、阿胶止血、当归调经、苦楝驱虫、乌头止痛、黄连治痢、麻黄定喘、海藻治瘿等。

④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2.3两晋、南北朝时期2.3.1《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著)①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多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的总结。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6.营养器官的变态;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3.花的形成和发育;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四、考试要求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2.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管植物的组织系统;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2.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8.了解果实的形成;掌握果实的类型及各种代表植物;9.理解并掌握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的概念;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理解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了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熟练掌握100种以上常见高等植物的拉丁属、种名和部分科名;2.了解孢子植物类群及特征及代表植物;3.理解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熟练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4.熟练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分类原则和主要分类系统;了解各被子植物大类之间的主要区别特征和进化关系;5.理解常见植物的分类地位;掌握被子植物常见科的特点及代表植物;6.掌握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趋势;7.掌握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从低等植物进化到高等植物过程中植物营养体的演化、生殖方式的进化,以及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掌握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8.了解被子植物起源的主要学说;掌握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主要学派;理解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五植物分子系统学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编制日期:201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考试大纲本遗传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遗传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孟德尔定律、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染色体和连锁群、数量性状2、伴性遗传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4、其它类型的性决定五染色体和连锁群1、连锁与交换2、真菌类的遗传学分析3、人类连锁分析与细胞学图六数量性状遗传1、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2、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的统计方法3、遗传变异和遗传率4、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结构的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改变3、基因突变概说4、突变的检出5、诱发突变3、基因表达的调控十二遗传和进化1、进化概说2、进化理论3、新种形成4、育种实践中的人工选择5、育种实践中的远缘杂交二、考试要求一孟德尔定律1、理解显性与隐性、基因型与表现型等基本概念;2、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灵活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的预测与解释;3、掌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1、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3、掌握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率估算;4、了解近交的概念,掌握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5、理解杂交优势的遗传学理论七遗传物质的改变1、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的特点和发生机制;2、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发生机制和遗传效应;3、理解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3、了解非整倍体及其应用;4、掌握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5、理解自发突变,诱发突变的分子机制;6、了解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八遗传的分子基础1、了解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2、理解DNA的分子结构与复制;3、理解DNA与蛋白质合成;4、理解基因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5、了解工具酶的种类和用途;九突变和重组机理5、掌握遗传漂变、适合度、选择系数的概念.6、理解群体的多态现象及其维持机制;7、掌握物种的概念、隔离的方式,理解物种形成的过程和式样;8、掌握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的内容;9、了解育种实践中人工选择的作用;三.主要参考书目刘祖洞遗传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

中药-本草著作

中药-本草著作

本草著作1.汉代《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成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载药365种。

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奠定中药学基本理论。

2.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梁代(约公元500年)成书。

载药730种,载药数为《本经》的两倍。

本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首创了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内容除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外,又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等内容,故可认为本书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

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3.唐代《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由政府颁行,李勣、苏敬等人编写的。

成书于公元659年。

共收载药物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对我国和世界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前)成书,全书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以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为蓝本,对宋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

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成书。

全书分十六部,五十二卷;分十六纲,六十二目。

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160幅,附方11000余首。

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方面,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是世界科学宝库。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清嘉庆八年(公元1765年),全书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者716种。

对《本草纲目》作了补充,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药学。

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当代《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全书共34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辅导: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历代重要本草着作简介古代记载药物学问的专着称为“本草”。

从秦、汉到清代,本草着作约有400种之多。

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觉察的最早的医学方书。

其中载有247种药物。

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

着者不详,成书年月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问。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

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根底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知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公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消失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根底。

唐代个人编着的本草亦多,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南的《海药本草》等。

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根底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

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

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非常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本钱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中药学多选题含答案

中药学多选题含答案

中药学总论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X型题1. 《新修本草》A.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B.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C.载药1746种D.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E.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2.《神农本草经》A.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C.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D.载药365种E.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本草纲目》A.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C.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为世界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D.全书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 000余首E.作者李时珍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A.载药1746种B.宋金元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C.作者赵学敏D.作者唐慎微E.载药659种5.《本草经集注》A.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B.魏晋南北朝朝代的代表作C.载药730 D.作者陶弘景E.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6.《本草纲目拾遗》A.广泛收集民间草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B.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C.作者赵学敏D.明代本草代表作E.清代本草代表作答案X型题1.BD 2.ADE 3.CDE 4.ABD 5.ABCDE 6.ABCE中药的性能X型题1.药性理论是指A.研究中药性味的理论B.研究中药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论C.研究中药功能的理论D.研究中药四气的理论E.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2.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包括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有毒无毒3.中医学认为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A.扶正祛邪B.消除病因C.纠正阴阳偏盛偏衰D.合理运用四气五味E.合理运用升降浮沉4.中药的作用包括A.四气五味B.治疗效用C.升降浮沉D.不良反应E.中药质地5.中药的性状包括A.药物的形状B.药物的颜色C.药物的气味D.药物的滋味E.药物的质地6.药物的质地包括A.药材的轻重B.药材的疏密C.药材的坚软D.药材的润燥E.药材的温凉7.研究中药的性状A.包括药物的滋味B.包括药物的升降浮沉C.包括药材的坚软、润燥D.以药物为观察对象E.以人体为观察对象8.研究中药性能A.以人体为观察对象轻重B.包括研究药物的滋味和颜色C.以药物为观察对象D.包括研究药物的寒热温凉E.包括研究药物的有毒无毒9.寒凉药作用有A.凉血B.解毒C.通阳D.泻火E.温经10.温热药的作用有A.补火B.助阳C.回阳D.泻火E.温里11.四气的临床意义A.根据病证的寒热择药B.根据病证寒热程度择药C.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D.真寒假热者,治以热药E.真热假寒者,治以寒药12.关于四气,下面哪些是正确的A. 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B.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C. 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D.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E.四气的本质只有寒热二性13.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B.药性确定以病证寒热为基准C.真寒假热者,治以寒药D.真热假寒者,治以热药E.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14.关于五味,下列哪是正确的A.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B.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C.是所有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辛甘酸苦咸等E.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15.指出下面不正确的是A.黄连味苦B.蜂蜜味甘C.生姜味辛D.芒硝味酸E.乌梅味咸16. 指出下面正确的A.发表行散多辛味B.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C.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D.降泄燥湿的药多咸味E.软坚散结的药多苦味17. 辛的作用有A.泻下B.活血C.固涩D.行气E.发散18.关于辛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能发散B.能行气C.能活血D.行散输布津液而润燥E.多耗气伤阴19.辛味药须注意A.多腻膈碍胃B.多收敛邪气C.多耗气伤阴D.气虚阴亏者慎用E.气滞血瘀20.关于辛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能发散B.能清泄C.能降泄D.能润燥E.能行气21.关于甘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调和药性B.缓急C.通淋D.补虚E.和中22.关于甘味,指出下面错误的是A.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B.自汗盗汗者禁用C.腹泻者慎用D.令人中满,气滞者慎用E.湿阻者慎用23.哪些不是甘的作用A.固涩B.缓急C.和中D.调和药性E.破气24. 中药的性状是指A. 药物的形状B.药物的颜色C.药物的气味D.药物的滋味E.药物的质地25. 酸的作用有A. 调和药性B.收敛固涩C.生津安蛔D.通泄下引E.腻膈碍胃26.关于酸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能安蛔B.能生津C.能降泄D.能收、能涩E.能收敛邪气27.指出下列不可用收敛之性的酸味药治疗的A. 初泻初痢B.大汗虚脱C.咳嗽痰多粘稠D.崩漏经多E.自汗、盗汗28. 苦的效用包括A.能涩B.能缓C.能坚D.能泄E.能燥29.苦坚的含义A. 收敛固涩B.坚阴C.泻火存阳D.坚厚肠胃E.厚肠止泻30.苦泄的含义A.通泄B.引气C.降泄D.清泄E.散结31,下列哪些不属通泄的内容A. 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D.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E.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32.下列哪些属降泄的内容A.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B.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C.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D.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E.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33.下列哪些不属清泄的内容A.玄参味苦,质润性寒,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B.代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C.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D.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E.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34.关于苦燥的含义A.黄柏、苦参清热燥湿,善治湿热B.连翘味苦微寒,质轻浮散,善清热解毒,又疏透消散,为疮家圣药C.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治疗寒湿D.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E.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泄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35. 关于苦味,指出下面正确的A.苦能坚阴,如黄柏,知母即是B.苦味药多伤津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C. 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D.苦味药多腻膈碍胃,湿阻中满者慎用E.苦味药多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当慎用36.咸味的作用A.行气化湿B.活血止痛 C. 软坚散结D.缓急补虚E.泻下通肠37. 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 代赭石味咸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B.木瓜、乌梅味酸,能生津安蛔C.黄连苦寒,能泻火存阴,即坚阴之意D.黄柏、知母味苦,能坚厚肠胃,起厚肠止泻的作用E.半夏味辛,合硫磺治肠燥便秘38.指出下列正确的A.淡味药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B.咸味药能渗、能利,有利水渗湿的作用C.坚阴,即泻火存阴之意D.芳香味与辛味一样,也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E.辛味药能行散输布津液而润燥又称辛润39.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辛属阳B.淡属阴C.甘属阳D.酸属阴E.咸属阳40.指出下列正确的A.辛甘咸属阳B.酸咸淡属阴C.辛甘淡属阳D.酸苦咸属阴E.甘淡咸属阳41.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并非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气味相异,功能不同C.一药中味只能有一,而气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D.味越多,其作用并非越广泛E.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42.气味配合规律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或多味C.气味不均一D.一味二气或多气E.二气二味43.指出下列正确的A.1两=30g B.1钱=3g C.1分=0.3g D.1两=40g E.1钱=4g44.气味相同,功能相近的有A.辛温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B.辛凉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C.苦寒药多能清热解毒,如黄连、黄芩D.甘温药多能补气或温阳,如黄芪、锁阳E.甘寒多能养阴或补血,如熟地、鳖甲45.指出下列气同为温,而味相异的A.麻黄发表散寒B.杏仁降气止咳C.五味子敛肺止泻D.大枣补脾益气E.肉苁蓉补肾助阳46.指出下列味同为辛,而气相异的A.桂枝发表散寒B.薄荷发表散热C.附子补火助阳D.石膏清热泻火E.瓜蒌清肺化痰47.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C. 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E.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48.指出下面正确的A. 酒炒则升B. 姜汁炒则收敛C.醋炒则散D.盐水炒则下行E.盐水炒则发散49. 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E.疾病的部位50.一般升浮药的作用可有A.发表升阳B.重镇安神C.祛风散寒D.涌吐开窍E.止咳平喘51. 沉降药的作用可有A.重镇安神B.潜阳息风C.降逆止呕D.收敛固涩E.止咳平喘52.影响升降浮沉转化的因素A.配伍B.六淫C.七情D.脏气E.炮制53.关于升降浮沉,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 药物作用的定位B.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C.药物的归属D.药物的寒热之性对人体的作用特点E.人体对药物作用的阴阳盛衰的反应54.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反B.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定位C.药物在人体这种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同D.升浮属阳,沉降属阴E.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55.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A.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B.病证的寒热程度C.药物的气味厚薄D.药物的质地轻重E.药物作用的部位特征56.下列哪些不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A.药物的效用B.药物的性味C.人体对药物的反应D.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E.疾病影响人体的部位57.指出下列正确的说法A.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B.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C.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无关,与病位有关D.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同,与病位相反E.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治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病位相同58.指出下列错误的A.花叶类及果实药物多主升浮B.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是药物的质地轻重C.质重的矿物贝类主沉降D.桑叶、菊花主升浮E.磁石、石决明主沉降59.指出下列正确的A.药物的性味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之B.气味薄者主升浮C.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多主沉降D.气味厚者主沉降E.凡温热、味辛甘的药多主升浮60.指出下列正确的A. 桔梗开提肺气,性属升浮;白前降气祛痰,性属沉降B. 胖大海清宣肺气,化痰利咽,具升浮之性C.桂枝味辛甘,主升浮;天花粉性寒凉,主沉降D.胖大海清泻火热,润畅通便,具沉降之性E.药物的临床效用是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61.归经的含义A.药物作用的定位B.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C.药物对经络的选择性D.药物作用在脏腑经络的定位E.药物作用在经络上的定位62.归经的理论基础A.奇经八脉B.经络学说C.阴阳学说D.脏象学说E.五行学说63.下面关于归经的表述方法哪些是正确的A.归心包经B.归三焦经C.人少阴心经D.人厥阴肺经E.人阳明肺经64.指出下面正确的A.毒性反应多因过用多用而致,对人体危害较大B.“毒”指药物的副作用C.“毒”指药物的毒性D.“毒”指药物的偏性E.“毒”指药物的四气五味65.指出下面正确的A.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B.“毒”指药物的副作用C.药物的偏性能治疗疾病,而不毒害人体D.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能消失E.中药学中“毒”的含义为药物总称66.下列哪些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A.是否含有毒成分B.整体是否有毒C.用量是否适当D.给药的途径E.药物的剂型67.下列哪些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 病人的体质B.药物的配伍C.药物的用量D.药物的加工炮制E.病人家属的情绪68. 找出下列句子中正确的A. 整体是否有毒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B. 病人的性别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C. 给药的途径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D.是否含有毒成分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E.用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之一69.下列哪些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 病人的证候性质B.药物的贮存C.用药的环境D.用药时间长短E.药物的给药途径70. 指出下列正确的说法A.病人年龄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B.药物的部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C. 药物的剂型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D. 药物的包装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E.药物的品种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之一71. 下列哪些是影响药物有毒无毒的因素A.药物的产地B.药物的种属C.药物的采集时间D.药物的施用面积E.气候的变化72.下面哪些是引起药物中毒的原因A.辨证不准B.炮制不当C.用量过大D.药物生用E.剂型不当73.下面哪些是引起药物中毒的原因A.个体差异B.误服毒药C.病人家属的情绪D.品种混乱E.管理不当74.指出下列正确的A.砒石能作酒剂B.药即“毒”,“毒”即药C.山药大量亦有毒D.超出人体最大耐受量,即为有毒E.人参大量亦有毒75.中药的应用包含哪些内容A.药物的配伍B.药物的采集时间C.用药禁忌D.药物的剂量E.药物的煎服法76.指出下列正确的A. 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B.单行,即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C.相须,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D.相使,即性能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E.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77.指出下列错误的A. 相反,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B.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C.相恶,即两种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D.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E.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78.指出下列正确的A.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B.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C.相须、相使表示协同D.相畏、相杀表示拮抗E.单行,即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79.指出下列正确的A. 相须,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效果B. 相使,如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的效果C. 相恶,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D. 相杀,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E. 相反,如甘遂与甘草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8. 指出下列错误的A.单行,如独参汤补气固脱B.相使,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效果C.相恶,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D.相畏,如甘遂与甘草合用,能产生或增强不良反应E.相反,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81. 所谓七情配伍含有A.相杀B.相须 C. 相恶D.单行E.相生82.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 石膏配知母B.乌头配半夏C.人参配菜菔子D.甘草配甘遂E.生姜配半夏83.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甘草配京大戟B.川乌配白蔹C.甘草配五灵脂D.藜芦配丹参E.甘草配细辛84.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藜芦配芍药B.草乌配贝母C.附子配白及D.藜芦配南沙参E.甘草配芫花85.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甘草配海藻B.川乌配瓜蒌C.甘草配人参D.藜芦配人参E.藜芦配玄参86.指出下列正确的A. 藜芦反细辛B.半夏畏生姜C.附子畏白及D.藜芦反苦参E.白蔹杀川乌87.指出下列正确的A.丁香反郁金B.生姜畏半夏C.人参恶莱菔子D.甘草反海藻E.五灵脂反人参88.下面哪两种药合用是属相反A.硫磺配朴硝B.水银配砒霜C.草乌配犀角D.官桂配石脂E.丁香配郁金89.指出下列正确的A.脾胃虚弱患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B.肝阳上亢患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C.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D.热性病患者忌食辛热油腻E.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烈性酒90.特殊煎法含有A.先煎B.包蒸C.烊化D.后下E.冲服91. 中药的不良反应包括A.副作用B.毒性反应C.药物的寒热偏盛D.药物的升降浮沉E.药物的阴阳偏盛92. 指出药物剂量确定的依据A. 药材的质量B.药物的气味C.有毒无毒D.患者的体质E.患者的病势93. 指出药物剂量确定的依据A.患者的年龄B.患者的性别C.药物升降浮沉D.药物的质地E.患者的病程94.指出药物剂量确定的依据A.药物的剂型B.药物的使用目的C.药物的四气五味D.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职业E.方药的配伍95.下列哪些不是确定药物剂量的依据A.药物的归经B.药物的升降浮沉C.用药方法D.因时、因地制宜E.患者情况96.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药材质优力强的,用量宜小B.药材质次力弱者,用量可大些C.花叶类质轻之品、干品,用量宜重D.气味浓厚作用峻猛药,用量宜重E.有毒,严格控制剂量97.指出下列正确的A.无毒,可适当增量B.主药,量宜小,辅药,量稍大C.气味平淡作用缓和药,用量宜轻D.单味,量宜小,复方,量宜大E.金石、贝类质重之品、鲜晶,用量宜重98.指出下列错误的是A. 用量不同作用不同,可据目的增减用量B.丸、散剂,量宜大C.汤剂,量宜小D.补虚为主,脾胃强量稍大脾胃虚量轻E.驱邪为主,体强量宜重,体弱量宜轻99.指出下列正确的A.老幼量宜减小,青壮量宜大B.经期、妊娠期,活血药宜减小C.新病量可稍重,久病量宜轻D.辛热药疗疾,素不喜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作业,用量宜轻,反之宜重E.病急重量宜重,病缓轻量宜轻100.关于服药时间,指出下列正确的A.饭前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多数药尤补虚药宜饭前服B.睡前服。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考点一、历代本草(★★★★)《神农本草经》: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是第一部综合性本草。

《新修本草》: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对宋代以前历代文献中有关药物资料都进行了采纳总结,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该书不仅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药物进行了分类(人部,草部,火部),是世界科学宝库。

《本草纲目拾遗》:其中新增716种,对《本草纲目》做了补充。

《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该书是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全书共34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

考点二、中药的性能(★★★)1、四气确定依据:是依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总结而成。

凡是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凉或凉性;能治寒证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如黄连可以清热泻火,便属寒性;干姜可温中散寒,则属热性。

2、五味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3、升浮与沉降药物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2.药物的气味厚薄;3.药物的性味;4.药物的效用4、归经确定依据:1.药物特性 2.药物疗效5、辛,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

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酸,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涩,能收、能敛。

同酸味一样有收敛固涩作用。

淡,能渗、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高频考点第一章中药与方剂考点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中药性能理论。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考点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

考点五味(1)确定依据。

故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和川芎。

气虚阴亏者慎用。

②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

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药物有木瓜、乌梅等。

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

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药物有昆布、海藻等。

脾虚便溏者慎用。

⑥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药物有猪苓、茯苓等。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⑸ 属性1
陶弘景(山中宰 《本草经 魏晋南北朝—梁代; 自然属性分类(7 相);受道、佛、 集注》 公元500年 类),朱墨对照 儒
730种
《唐本草》;长孙 《新修本 成书于公元659年(唐 无忌、李绩、苏敬 图文对照 草》 显庆四年) 等21人
850种,54卷
以掌禹锡《嘉祐本草》 《经史证 初稿1082年(宋元丰 和苏颂《图经本草》为 《证类本草》;唐 1746种,30卷, 类备急本 五年),定稿1108年 基础;图文对照、方药 慎微 附方3000余首 草》 以前(宋大观二年) 兼收、医药结合、资料 翔实
书名
⑴ 属名/作者
⑵ 年代
⑶ 分类/属性
⑷ 数量
成书为东汉末年;为 《神农本 《本经》;“神农 上、中、下三品;延续 现存最早/第一部药学 365种;儒学 草经》 ”为托名 到《本草纲目》以前 专著
⑹ 属性2 最早总结了中药学基本特 征“四气五味、有毒无毒 系统总结汉以前的药 、配伍法度、剂型选择 学知识与经验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 础 第一次全面、系统地 整理与补充了《本经 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 》,反映南北朝时期 作的编写模式 的本草学成就 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 世界第一部药典,以欧洲 药学成就(同汉代) 纽伦堡《科德药方书》早 887年
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 成
Hale Waihona Puke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 《纲目》(有层次 1892种,52卷, 《本草纲 公元1578年(明万历 自然属性分类(16部共 学成就之大成,将本 在生物、化学、天文、地 、按条理);李时 附方11000余首, 目》 六年) 60类),不分三品 草学上升到空前的高 理、地质等有突出成就 珍 附图1100余幅 度 初稿1765年(清乾隆 《本草纲 《纲目拾遗》;赵 三十年),定稿1803 民间用药、外来用药 目拾遗》 学敏 年(清嘉庆八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 主持,南京中医药 1999年9月出版 草》 大学编审,60单位 、500专家、10年 系统总结16世纪至18世纪 921种,10卷,新 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 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 增716种 冠 且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 方药内容 8980种、34卷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 (30卷中药、4卷 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 2000余年来的传统药 民族药(藏蒙维 发展的综合性本草 学成就 傣苗))
为当代本草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