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2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 华盛顿同一位 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 他自己的马 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 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 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 3 化妆:在自己形象的基础上变得更漂亮的方式 化装:将自己形象化妆成为另一形象;是伪装的一
种方式
• 4 违反:是不符合的意思 违犯:就是违背和触犯国法 法律 规定的意思;相
比之下;违犯比违反严重得多
理解逻辑规律
• 逻辑基本规律包括: • 同一律 • 矛盾律 • 排中律
• 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他问:老板;夹肉 面包多少钱一份 五先令 给我来两份 好 老板;我感 到渴比饿更厉害 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 酒吗 当然可以 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 老板急忙叫 住他:你还没付钱呢 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 可你 面包未付钱啊 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 是 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 让他走了 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 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 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 名称 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
个概念
逻辑中的概念
2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 概念的表现形式 词语运用得贴切 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的表达 是否明确的问题
• 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 全同关系 • 文学作品——小说 包含关系 • 鲁迅—— 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05
逻辑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参考答案
阅读理解答案解析
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核心要点。接着 ,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定位到原文的相关段落或句子。然 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最后, 根据问题类型,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答案解析
在阅读理解中,答案的解析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结构、语 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意图进行。例如,对于主旨概括题,需要 从文章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细节理解题, 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

CONTENCT

• 引言 • 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 逻辑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实践 • 语文学习中逻辑运用的培养方法 • 逻辑运用在语文学习中的参考答案
01
引言
语文学习中逻辑运用的重要性
培养思维能力
逻辑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有条理、有逻辑。
入思考和评估。
批判性分析
在写作和讨论中,要学会批判性分 析,对论点、论据进行深入剖析和 评价。
独立思考
鼓励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学会自主判断和评估信息。
多角度分析问题
多元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学会从 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
在阅读和写作中,要学会换位思 考,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出发,理
语言表达实例解析
实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实例,如名人名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名句等。这些实例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内涵。
解析方法
对实例进行深入解析,包括词汇的意义、句子的结构、修辞的运用等方面。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语言表达的精 妙之处,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习题及答案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习题及答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一、梳理积累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3)“命题”是,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4)推理是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5)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不能中途,。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肯定一个,就必须,不能两个都肯定。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

(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概念有许多词语与之对应,例如:,有的词语能对应多个概念,例如:。

(2)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例如;“包含关系”,例如;“交叉关系”,例如;“矛盾关系”,例如,和“反对关系”,例如。

(3)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应的。

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或,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我喜欢杜鹃”,可以表达和两个命题。

(4)“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形式。

例如:。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1)下面的语句能表达命题的是()A.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B.能不忆江南?C.多么蓝的天哪!D.请把门关上。

E.你去过杭州吗?(2)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A.鲸不是鱼。

B.一个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

C.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D.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指出下列各组概念间的关系。

(1)A.看 B.瞧(2)A.瞥 B.看(3)A.瞥 B.仰视(4)A.看 B.仰视 C.俯视二、实践探究5.请指出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并加以改正。

语文逻辑推断题集锦(有答案)

语文逻辑推断题集锦(有答案)

逻辑推断题集锦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遍地英雄千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现在的娱乐圈新人辈出,大放异彩。

众多的综艺节目、热播电视剧都必定由各种小鲜肉霸屏,这势必会影响实力派老演员演艺生涯的萎缩,让其缩短或者提前终止演艺生涯。

同时,也必定会造成娱乐圈市场的动荡,如天价片酬、演戏替身等问题。

①众多的综艺节目、热播电视剧不一定都会由各种小鲜肉霸屏。

②③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在重大比赛或考试前去“祈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里约奥运会之前,主教练郎平曾带着女排的姑娘们去普陀山祈福,而在这届奥运会中,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登奥运冠军宝座。

可见,“祈福”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强选手或应试者们必胜的信心,而有了必胜的信心,势必会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这样就一定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只要有好的心态,就必然能获得成功。

①有了必胜的信心不一定就能在赛场或考场上超常发挥。

②③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高中阶段阅读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学生都应该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名著,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

①不是只有大量阅读名著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②③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

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根据以下两段逻辑推理,进行仿写。

①唐代哲学家韩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前提一: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前提二:没有人会没有疑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结论:人一定要有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战国时期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说前提一:黄马、黑马是马。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

)前提二:白马不是黄马、黑马。

(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结论:所以,白马不是马。

(故曰,白马非马。

)现在,请你尝试把萧伯纳的思维过程用逻辑语言整理成“三段论”。

英国的文学家萧伯纳,有一天晚上坐在路边。

一个富翁走过来问他:“你在想什么?我能不能用一块钱换取你脑海中的信息?”萧伯纳说:“不可以。

我想的东西可不值一块钱!”富翁说:“那你想的是什么呢?”萧伯纳说:“我想的是你。

”前提一:________。

前提二:________。

结论:________。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最近,由于“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兴起了一股“文物热”。

许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带动了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多数博物馆必将实现盈利,我国迎来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春天。

①“‘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并非“兴起‘文物热’”的原因。

②________③________3.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网络投票评优活动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可以激励学生上进,必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助长学生们心底的那份虚荣和功利,从而对其产生不良影响。

只要限制网络投票评优活动,评优活动质量自然提升。

一场高质量的评优活动,如果能发挥其正面效用,就能完全避免各种负面影响。

①网络投票评优活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荣誉感和上进心。

②________。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专项训练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专项训练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逻辑推断专项训练题(附答案解析)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的错误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打骂孩子。

其实,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必定使孩子疏远父母。

父母如果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认识错误,就能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确保孩子一生不走弯路。

①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会使孩子疏远父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认识错误不一定能使他们改正错误。

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不一定能确保孩子一生不走弯路。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文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认识错误,就能让他们改正错误”“确保孩子一生不走弯路”。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拆迁在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城市的清洁程度、美化程度,解决了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拆迁工作,加快拆迁进程,为老百姓营造一个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①拆迁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提高城市的清洁度和美化度。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拆迁未必能解决交通拥堵的现象拆迁未必能营造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进入高三,学生都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如果不按老师的要求复习备考,又怎么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更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①进入高三,学生不一定都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练习(含答案)

《逻辑的力量》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泊桑在《项链》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中,用一个无比惊艳的反转式结尾,充分证明了逻辑的力量。

当伏来士杰太太告诉玛蒂尔德,项链其实只值五百金法郎时,我想说的是,读者大可在震惊之余,回过头去寻找作家的伏笔。

因为前文的①,早已昭示了这一反转式结尾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作品的逻辑闭环,可以理解为毕飞宇所说的“(女人)一晚的虚荣=(女人)十年的辛劳”。

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去参加舞会,不幸将项链丢失,可怜的她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

如果故事在玛蒂尔德与伏来士杰太太重逢之前结束,那么情节就会遵循欠债还钱的契约精神形成逻辑闭环,但同时也会显得②。

有心的读者必会察觉,莫泊桑在此之前其实已经用伏笔为反转做足了功课。

一处是伏来士杰太太在借项链时的③。

当玛蒂尔德提出请求时,她脱口而出说“当然可以”。

如此爽快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两人交情够硬,二是项链并不值钱。

但第一个可能性从两人十年不曾谋面的细节便可基本排除。

另一处是还项链时的细节描写。

当伏来士杰太太“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责怪玛蒂尔德归还太晚时,“她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

在这当中,“不高兴的神情”暗示了两人友情的脆弱,而没有检查项链的细节也只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出于朋友之间的信任,其二是项链根本就不值钱。

从种种迹象看,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第一种可能。

更为明显的是,如果友谊与信任当真存在,那么伏来士杰太太就不会说出真相,因为她应该明白,说出真相远比玛蒂尔德承受的十年艰辛更加残忍——她用一句话摧毁了一个人的一生。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C.“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第3课时教学设计: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上)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第3课时教学设计: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上)

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第3课时教学设计: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上)教学目标1.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2.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3.树立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逻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高考中涉及逻辑知识的相关题目。

教学难点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

第三课时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上)课时目标了解推理的基本概念明确常见的推理形式教学过程一厘清概念1.什么是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者若干个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或思维形式,其中已知的命题是前提,得出的新命题是结论。

2.推理由哪几部分组成?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命题;结论是推出的新命题;推理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

例如:(1)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尊重科学的,所以不尊重科学的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所有地质学家都是科学家,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所以,李四光是科学家。

例1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尊重科学的”是前提;“不尊重科学的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结论;“所以”就是推理联项。

例2中,“所有地质学家都是科学家”和“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是前提;“李四光是科学家”是结论;“所以”是推理联项。

常见的推理联项有: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

3.常见的推理形式有哪几种?推理通常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

演绎推理是根据某种一般性原理和个别性例证,得出关于该个别性例证的新结论。

更准确地说,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前提真确保结论真。

如: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

归纳推理是从一定数量的个别性事实,抽象、概括出某种一般性原理。

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确保结论真。

02《逻辑的力量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02《逻辑的力量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与语文
6.归纳推理 前五种推理,三段论、充分条件推理、必要条件推理、排除法(选言推 理)、二难推理都属于演绎逻辑;课本案例④是归纳推理,案例⑤是类比 推理。如课本案例④: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 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 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其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白菜因稀缺而珍贵→芦荟因稀缺而珍贵→事 物因稀缺而珍贵。
逻辑与语文
“肯定后件”是常见的逻辑错误。例如: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在众人广坐之中有上 佳表现,陈韪却说:“小时了了(聪慧),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的推理就是“肯定后件”,写成规范的格式就是: 如果小时聪慧,那么长大不一定优秀→(陈韪现在不优秀),想必小时很 聪慧(肯定q)。
逻辑与语文
►这就是两难推理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不同情况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也 就是说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导致同一个必然的结果。规范化表达如下: 如果p,那么_r→如果q,那么_r_→p或者q→总之r 以下是历史上两个著名的二难推理,请分析东方朔和班婕妤的推理过程。 ①东方朔喝了汉武帝的“不死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你杀 死我了,说明所谓的不死酒是假的,那你原本就不该杀我。如果杀不死 我,不是白费劲吗?”
逻辑与语文 解析:案例可规范表述为: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我出使的不是 狗国,我不从狗门入。 需注意:日常语言的逻辑推理,识别和运用关联词语很重要。一般来说, 表 示 充 分 条 件 会 用 到 “ 如 果 …… 那 么 ……”“ 只 要 …… 就 ……”“ 因 为 …… 所 以 ……” 等 关 联 词 , 表 示 必 要 条 件 会 用 到 “ 只 有 …… 才……”“除非……不……”等关联词。但有时日常推理会省略关联词 语,这就需要通过辨析事理关系和表达意图来分析逻辑关系。

《逻辑的力量 》教材例题习题解答+强化巩固-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 》教材例题习题解答+强化巩固-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习题解答 二 逻辑推理相关问题
习题解答
1.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形式,其推理过程是怎样的。 唐代有一个农夫耕田时挖到一瓮马蹄形黄金,乡里立刻派人送到县衙去,县官
担心公库防护不严,就放到自己家里。隔夜打开检验,发现都是土块。瓮金出土时, 乡里人都曾去见证。县官无法辩白,最终承认将黄金掉包的罪名。就在快要定案的 时候,事情传到了一个叫袁滋的官员耳里。袁滋说:“我怀疑这案子里有冤情。”州 府长官就让他重新调查。他点验出瓮中马蹄金共二百五十多块。请金铺铸造同样形 状和大小的马蹄金,才造出一半数目,总重就达三百斤了。又了解到当初是两个农 夫用竹扁担抬着瓮到县府的。算一下,如果这二百五十多块是真金,就不是两个人 抬得动的。这说明在运送的过程中,金子就被换成土块了。至此案情大白,县官洗 清冤屈。
答 案 :两难推理。如果我去林妹妹处则足以致疾;如果我不去林妹妹处也足以 致疾;我或者去林妹妹处,或者不去林妹妹处总之都足以致疾。
习题解答
5.以下选段均出自教材所学课文,分析他们各自运用了什么样的推理形式?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 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 舌兰”。(鲁迅《藤里野先生》)
分析:鲁迅的《祝福》中,鲁四老爷的这句话存在两个错误捆绑:一是把祥林 嫂的死和祝福捆绑,二是把死和“谬种”捆绑。祥林嫂的死与年关的祝福活 动,只是时间上接近的两件事,并无因果关系--不是祥林嫂自主选择或命中 注定。明明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 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习题解答
运用逻辑规律分析下列语段中的结论,各自违反了什么样的逻辑规律?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逻辑)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逻辑)
经研究决定将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了集中整治行动。 分析:“将”“了”时态矛盾。 小结:指语句陈述的事情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
定义:是由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举例: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
推理与复句 推理往往要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复句是推理的语言形式,推理是复句的思想内容。
举例:
1.鲁班抓茅草破手而发明锯子。
鲁班的类比推理:有一排尖刺的茅草会划破手,有一排尖刺的铁条
就会划破木料。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阳光:紫外线
A.电脑:辐射
B.海水:氯化钠
C.混合物:单质 D.微波炉:微波
充分条件
定义:只要有条件A,就能得出结果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常用关联词:
如果…,那么…; 只要…,就…
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抓不抓”是“肯定否定”两面,而“是关系到……的大事”
则是一面,可在“事业”后加上“是否”。)
对点训练
①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 品、鱼、虾、甲鱼、牛蛙及各种调味品。
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③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④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
必要条件
定义:只有条件B,才会出现结果A,那么A就是B的必要条件。 常用关联词: 只有……,才…… 例句: 只有熟悉会计业务,才是一个好的会计师。 诠释:必要条件是指某个结论必须要有这个条件,没有就不行,即如果无 A必无B;有A,可能有B,也可能没有B。 好会计师必须熟悉会计业务。不熟悉会计业务,就一定不是好会计师。 而熟悉会计业务,可能好会计师,也可能不是,因为好的会计师还需要 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识别作者观点与态度
寻找观点词
注意文章中的观点词,如“认为 ”、“觉得”、“主张”等,有
助于把握作者的观点。
分析情感色彩
注意文章中的情感色彩词汇,如“ 赞扬”、“批评”、“讽刺”等, 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态度。
结合背景知识
结合作者的背景知识和时代背景等 元素来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推断隐含信息
理解言外之意
归纳与演绎
归纳
归纳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思维方法。在语文学 习中,归纳主要用于总结文本特点、提炼主题等。例如,学 习多篇同一主题的文章后,可以归纳出该主题下文章的共同 特点和写作规律。
演绎
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推出个别性知识的思维方法。在语文学 习中,演绎常用于应用已知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掌握 了某种写作技巧后,可以演绎出相应的写作方法和实例。
THANKS
感谢观看
02
03
理解文章结构
通过逻辑分析,理解文章 的主题、论点和论据,把 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推断作者意图
运用逻辑推理,揣摩作者 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 章内涵。
辨析语言细节
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发 现文章中的语言细节和表 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 准确性。
增强表达能力
组织语言
运用逻辑思维,合理组织 语言,使表达更加清晰、 连贯、有条理。
03
阅读理解中的逻辑运用技巧
分析文章结构
识别主题句
识别过渡词
寻找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通常位于 段首或段尾,有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 旨。
注意文章中的过渡词,如“因此”、 “但是”、“然而”等,有助于理解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划分层次
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总分、并列、因果等,有助于 理解文章逻辑结构。

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逻辑推断知识点-+典型题及答案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又到毕业季,高校校长们的毕业寄语再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新媒体时代,一篇精彩的校长毕业寄语往往能够迅速传播,其影响力往往很大。

只要毕业寄语别具一格,校长就一定能够走红,每一个学生也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对社会、未来的使命感。

①校长精彩的毕业寄语不一定能迅速传播。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①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

写作水平要想提升,要从锤炼语言和巧用修辞入手。

写文章要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语言的锤炼实际是思想的锤炼。

语言精炼了,思想内容就一定会清晰。

想文章生动,巧用修辞是必然。

一位写手如果修辞能够得心应手,他写出的文章就一定有深度,一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①语言精炼了,思想内容不一定会清晰。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回首过去,文学是我们最深的青春记忆。

因为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简单而美好。

坐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和馆前那一排银杏树朝夕相对,只有我才能印证它们的成长和成熟;坐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抱着厚厚的《剑桥中国文学史》,深切地体会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纷纷扰扰的平凡生活,有了文学,必定能使你的人生精彩。

①不是只有钟情文学,才会让青春时代简单而美好。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4.下面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

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

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

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逻辑与语文学习实用精品用

逻辑与语文学习实用精品用

第二课时
学习提示
病句中的
“搭配不当”“成分残 缺”“歧义”“指代不明”“自相矛 盾”和科技文阅读试题中所设置的干 扰题项所出现的“偷换概念”“张冠 李戴”“以偏概全 ” ”“绝对化 ”等, 多数属于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混淆不 清或不明确所导致的问题。
不合逻辑语病题训练:
包含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
Logic 逻辑与语文学习
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语文解题能力
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如:修改病句、仿写、科技文阅读、作文等
逻 辑
一、概

二、命
三、推


四、逻辑规律
a
b
a
bபைடு நூலகம்
包含关系
a
交叉关系
b
全同关系
概 念 和 概 念 之 间 的 关 系
a
b
全 异 关 系
a
b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活动1: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 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块巨大 的屏障,耸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 光在对岸的峭崖上。 色调 距离
根据原文中“坟地”“石碑”“破碎”“枯 水”“寂静”这些冷色调的词语可知,原文的基本 色调是其凄冷的,所以选项也应是冷色调的,故可 以排除具有暖色调词语“五彩”和“阳光”的A、D 两项。
那么,答案或是C或是B。C项中有“耸立在江 对岸”,可见景物距作者观察点很远,和后句中的 (石碑)“字迹模糊”相矛盾。而B项中的“没有 太阳”,“萎落”“瘦削”更符合文段的冷色调, 且有“这”——近指代词,故排除C而选B。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ppt课件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  ppt课件

ppt课件
19
逻辑中的概念
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
• 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 全同关系 • 文学作品——小说 包含关系 •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ppt课件
20
土豆与马铃薯
全同关系
虎与中国虎
ppt课件
24
例如:
• 死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样这个概念中国人 有上百种说法。
• 一个字的: • 两个字的: • 三个字的: • 四个字的:
ppt课件
25
逻辑中的概念
一个字的有“亡”、“故”、“薨”;
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牺牲”;
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 王”;
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 “骑鹤西去”;
(2)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 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语运用得 贴切、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概念 的表达是否明确的问题。
ppt课件
29
逻辑中的概念
以下句子用词不当或词语搭配不 当,导致概念不明确的逻辑错误, 请改正。
1、班长工作很 模积范极。 2、一盏盏 灯明光灯闪耀。 3、运动员以惊人的 迅速速度跑到了终点。
意思,相比之下,“违犯”比“违反”严重得多。
ppt课件
32
理解逻辑规律
• 逻辑基本规律包括: • 同一律 • 矛盾律 • 排中律
ppt课件
33
• 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 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 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 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 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 “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 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 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 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 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解读61页PPT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解读61页PPT
பைடு நூலகம்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运用(含参考答案)解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猜猜这个聪明的俘虏讲的是什么话?
精选
4
聪明的俘虏是这样回答的: 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 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
精选
5
什么是逻辑?
精选
6
•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 致有四种词义: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 化的规律;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第三, 在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 题的方法;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 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所说的“逻 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 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精选
2
•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 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 很快回答了一句话。而这句话顿时让执法 官傻了眼,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上报国 王裁决。国王同样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 出个办法,最后只得把这个俘虏放了。同 学们,请想一想,这个聪明的俘虏回答的 是一句什么话呢?
精选
3
yexuan
精选
1
《残暴的国王与聪明俘虏》
•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残暴的国 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 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 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 来这里做什么?如果回答的是真话,就得 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 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厄运。
侦探小说与外国小说 交叉关系
喜欢与讨厌
反对关系
大专生与共青团员 交叉关系
真与假
矛盾关系
精选
21
逻辑概念的语病题训练:
逻辑中的概念
1、许老师常为班里的贫困学生买一些日常用 品:衣服、球鞋、包含手关系帕、衬衫、拖鞋等。
2、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工人代表55人,
农民代表47人,妇女代表39人,文艺界代
表13人。
精选
7
学习逻辑知识的意义
精选
8
• 概念是逻辑思维三 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 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
精选
9
逻辑中的概念
什么是概念? 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精选
10
例如:“人”这一概念
• 同样是人,但每一个人有自己的身长,自 己的肤色,自己的性格,处于一定的国度 里,这个人不同于那个人,中国人不同于 外国人,青年人不同于老年人,任何事物 都有各自的特点,处于各种相同或不同的 关系中,这些“特点”、“关系”在逻辑 学中统统称为事物的属性。
精选
14
例如:“国家”这个概念
• “国家”的内涵: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 的机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具有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等等。
• “国家”的外延: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 所有的国家。
精选
15
课堂练习
• 指出下列语句中哪些是说明标横线概念的 内涵,哪些是说明外延的?
• 1、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 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
精选
12
• 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 变化的。例如:“人”这个概念, 最早人的概念只反映着人的某种 生物生理的特点,据说古希腊哲 学家柏拉图曾对“人”下了这样 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 两足直立的动物”,可笑吧?
精选
13
逻辑中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具体范围的反映
交叉关系
精选
22
3、你不革命,反你对就关系是反革命。
4、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
门历史的图片和包含 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西边
的墙壁上。
关 系
精选
23
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逻辑中的概念
(1)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不是一一对应。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父亲”: “老子”“爹”“爸 爸”“家父”等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 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④矛盾关系。如:“生”和“死”
⑤反对关系。如:“中国人”与“美国
人”
精选
17
ab 全同关系
a b 包含关系
逻辑中的概念
a
b
交叉关系
ba 矛盾关系
a
b
全异关系
精选
a
b
反对关系
18
逻辑中的概念
思考: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有何不同?
a
b
a
b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 注意:只有在同一论域里,全异关系 才分为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两种。
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
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
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
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精选
26
逻辑中的概念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 有一位姓王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 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 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 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 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 剪了一个同样的洞。
精选
11
• 事物的各种属性有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之分。例如,对于不同的具体的人来说, 他们之间可具有不同的外貌,不同的性格 等特征,但这些特征,仅是人的外在的特 有属性,非本质的属性,而对于所有正常 的人来说,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则是 人的内在的特有属性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 “人”的定义:人是能制造和使用生 产工具的高等动物。
• 2、宪法是规定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经济 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 务等重要内容的根本大法。
精选
16
概念间的关系
有以下五种关系:
①全同关系。如“教师”与“老师”
②包含关系。 如:“国家”与“社会主义国 家”;“资金”与“流动资金”;“学生”与 “大学生”;“历史”与“现代史”; “大 ③学”交叉与关“系厦。门大如学“”高中生”与“青年人”; “团员”与“学生”
精选
24
例如:
• 死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样这个概念中国人 有上百种说法。
• 一个字的: • 两个字的: • 三个字的: • 四个字的:
精选
25
逻辑中的概念
一个字的有“亡”、“故”、“薨”;
两个字的有“断气”、“长眠”、“牺牲”;
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 王”;
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 “骑鹤西去”;
精选
19
逻辑中的概念
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
• 等边三角形——等角三角形 全同关系 • 文学作品——小说 包含关系 •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全同关系 • 教师——作家 交叉关系 • 真理——谬误 矛盾关系 •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精选
20
土豆与马铃薯
全同关系
虎与中国虎
包含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