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2.3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3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2.3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
热力环流
假如地球
不自转
(一种力作用)
地 面 冷 热
大 气 垂 直
水 平 气 压

气 水
=


* 风向
高空
(不计摩擦)
风向
不 运 差运 均 动 异动
地球 自转
(二种力作用) 风向

低空
(考虑摩擦)
(三种力作用)
原本晴空万里,突然之间狂风骤雨… 天意……???
上方谷谷底受热,空气膨 胀上升,上升时冷却,遇凝 结核,容易成云至雨;同时 空气水平运动,使得风也过 来凑热闹啦!
A
地面 冷热 不均
根本原因
空气 垂直 运动
低 受热
B
水平面上 的气压差
热力环流
高 冷却
C
空气 水平 运动
3.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 均所形成的空气 环流。
案例:
城市风 山谷风 海陆风
H

B 郊郊A区区
市市区区
①据图分析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郊郊A区区 B
②若在郊区A地建设一化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巩固练习
1.读右图,判断正确的是:( C)
A.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甲地多晴朗天气
高度(km)
5 4 3
. ... 高压 低压 ⑵⑶ ⑴⑷
50(0 百帕) 等压面
2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1
D.图中4点气压:⑴<⑵<⑶<⑷
低压 高压
甲乙
2.右图中⑴、⑵处的气流为什 么是从低压流向高压?
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 ; 再有大 气的水平运动。正是由于(1) 和(2)的存在才导致了同一水 平面上的高低气压差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地理实践力)诸葛亮于农历六月的一天,在葫芦峪设下伏兵,打算用 火全歼司马懿的军队。然而正当火旺人困,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 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浇灭了诸葛亮的豪情壮志。
结合所学热力环流知识,推测火烧葫芦峪失败的原因。 提示:盛夏时节,谷中大火,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 断冷却,成云致雨。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由于热水和冰块使得透明箱底部受热不
均,冰块处,空气受冷下沉,热水处,空气受热上升,空中,空气从热水
上空流向冰块上空,透明箱底部,空气由冰块处流向热水处。透明
箱顶部烟的运动轨迹同空气相同,结合图示,②正确。第2题,本实验
模拟的是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运动,属于热力环流。
答案:1.B 2.C
探究一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解析:第(1)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 方,气压低。第(2)题,甲地等压面上凸,为高气压区,乙地等压面下凹, 为低气压区,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且 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B项正确。 答案:(1)B (2)B
探究二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白天山坡比山谷上方的同 夜晚山坡比山谷上方的同高度的
形成 高度的空气升温快,暖空气 空气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
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形成山风
影响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较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底,使山谷和 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探究一
3.城市风
课前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章第2节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2章第2节 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含答案)

2.2.3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能够通过示意图,解释说明风形成的过程 2.能够画出南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3.能判断风力的大小并解释原因知识点01 风的形成(一)水平气压梯度力1,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2,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做水平运动,就形成了风。

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A B C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红色箭头:水平气压梯度力蓝色箭头:风向(二)风向1,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使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具体偏转方向为: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在赤道上不偏转,纬度越高表现越明显。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2,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3,高空中的风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下图示意北半球高空风向)4,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

5,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示意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知识拓展】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表现在等压线图上,就是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

【即学即练1】下图中M、N为等压线,气压值分别为PM.PN,且PM<PN,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各箭头,表示大气运动直接原因的是()A.①B.⑧C.⑤D.⑥2.若此图表示北半球近地面同一水平面,则O点风向为()A.①B.②C.③D.④【答案】1.A2.B【分析】1.据题干知,气压值PM<PN,大气运动直接原因空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N-M,①正确,⑤错误即A正确,C错误。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湘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节。

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点。

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

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2.3.2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2.3.2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陆地
海洋
3.山谷风 山谷风
高压 低压 高压
谷 风 的 形 成
增温快 热源) (热源) 低压 增温慢 冷源) (冷源) 高压 增温快 热源) (热源) 低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山 风 的 形 成
高压 降温快
降温快 高压 降温
低压
4、热岛效应(城市风) 热岛效应(城市风)
海门中学
上升气流
A 郊区(冷源) 郊区(冷源)

C
小结:
地表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同一水平 面气压差
大气水 平运动
2.海陆风 海陆风
高压
海风的形成
低压
低压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热源) (相对为热源)
海风
高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 冷源) (相对为冷源)
陆地
海洋
陆风的形成
低压 高压
高压
夜晚陆地降温 冷源) 快(冷源)
陆风
低压
海洋降温慢 热源) (热源)
摩擦力
1010 1015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摩擦力方向: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力风向, 力风向, 力 向力 风向 等压
海门中学
动 受 到 的 力
大 气 水 平 运


等压 三力共同作用, 三力共同作用, 风向斜穿等压

感谢您的观看! 感谢您的观看!
海门中学
B
风向
(hPa) 1010 1020
A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2022-2023学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14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2022-2023学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湘教版(2019) 第14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北半球为例):
(二)风力大小的判读 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 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 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比例尺越大, 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题组精练】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 压面示意图(图2),完成1~2题。
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答案: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而郊区相对于城区 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故E为郊区,G为城区,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 区的上空,气压较低,H为城区的上空,气压较高,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 直方向上,城区近地面空气上升,空气由G流向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流向 E,由此判断热力环流的方向为G→H→F→E→G,D正确,故选D。
第14讲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关键能力—能力突破
[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 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运用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等原理, 分析海陆风等实际问题。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三个关系 ①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③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a.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b.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讲义)

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讲义)

1.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2. 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1. 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 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

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

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B. 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C. 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D. 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答案:B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思路分析: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近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等压面和近地面相反。

3.3大气热力环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3大气热力环流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请结合“热力环流”知识,推测火烧上方谷失败的原因。
引燃谷内干柴后,气温开始升高,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 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当谷底大量热气流 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形成降水, 浇灭山谷中的大火。
城市 热岛效应
城市风
乡下的风 城里的雨
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
年 级:高一
学 科:地 理(湘教版)
目录
1 热力环流的 形成过程
2 大自然界中的 热力环流
0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气压指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
空气柱的重量,故空气越多,气压越高。单位:百帕(hpa)
低压
高压
低压
冷高压
热低压
冷高压
热——低压——阴雨天气;冷——高压——晴朗天气
02 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019年暑假期间,长治市的小明同学到海南 岛旅游,他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小明同学选择了当地的 太行大峡谷一日游。在大峡谷内,小明听导游 解释说当地在某些月份,风向也有明显的昼夜 变化。小明同学顿时很困惑,山谷内的风向和 海边的风向,为什么都有明显的昼夜之分?
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 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A
B
C
城市风的形成原因。
产热多: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升温快:城市发展使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地表含水量少, 导致空气升温快; 散热慢:城市高楼林立,不宜散热
身边有哪些地方存在热力环流现象呢? 如何绘制其示意图?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一、教材概述本说课稿针对《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讲解。

该教材单元是湘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格局,进一步认识到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形成原因。

2.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3.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认识到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晰地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

2.理解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能够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并分析现实中的气象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和基本分类,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垂直环流等。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详细解释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基本格局:探讨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如南北半球的风向、气压分布等。

4.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说明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等。

5.大气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气象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并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说明。

2.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感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5、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城市风: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海陆风:海洋与陆地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山谷风:谷地与山坡之间形成的小型热力环流
城市风
城郊
城市
城郊
(1)城市风的形成原因?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2)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 城市与城郊之间
(3)有污染的工业应如何布局? 布置在城市的热力环流之外
设问:图中哪一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为什么?
空气对流实验
空气受热 空气遇冷
B
膨胀上升 冷缩下沉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 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 高 B
冷却


A 受热
C 冷却
(一)热力环流
2、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3、热力环流根本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4、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压指向低压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
小贴士:确定热力环流第一步——判断地面哪热哪冷。
【学法指导】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
【课堂练习】
3
1
2
2000米
4
等压面

B
地面
受热
冷却
(1)把1至4点按气压由高到低排序 1、3、4、2
(2)A、B哪受热,哪冷却?
(3)绘出热力环流过程箭头。
A B
地面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 点所组成的面。
B >A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 必大于高空。
(一)热力环流
假如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 压面与等高面重合,等压面平行。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
根本原因
地面 冷热 不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低 A 受热
风 高 地面 C
冷却
热力环流
水平面上 的气压差 异
空气 水平 运动
2.等压面图的判读



等压面

等高面

等压面弯曲规律: 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
气压值:① > ( ②=③=④) > ⑤
(1)判读气压高低
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同一地点,下高上低,即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3、同一高度,高高低低,即等压面凸向高处对应的点气压高,凸向低
思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盆地的夜 雨量占总雨量的60~70%?
山 风
山顶 → 山谷
冷 冷

热力环流实例3:城市风
气 流 上 升

郊区
市区
市区受人为热源多等影 响,气温高,空气膨胀 上升,形成低压。
郊区
郊区气温低, 气压高。
A
B
C
1、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C 地 ;
热力环流总结






B
A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C 太阳辐射
2、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气压差异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地表冷热不均
4、什么叫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
环流叫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原理板图
B1
A1


C1 高空 低
风 髙 B 冷却
A.甲为白天,吹海风 B.乙为白天,吹陆风 C.甲为夜晚,吹陆风 D.乙为夜晚,吹海风
实例2:山谷风
热 低压
山坡
冷 高压
山谷
低压 热
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膨胀上升,山谷的空气沿山坡向 山顶补充,形成谷风
实例2:山谷风
易形成夜雨
冷 高压
山坡
热 低压
山谷
冷 高压
夜晚,山坡降温快,大气下沉,山谷降温慢,大气上升, 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
冷 热 冷冷 热 冷
A
B

冷 热热 冷 热
C
D
(2)对比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气压高低(按由高到低 顺序排列)。
①﹥④=②﹥③
③﹥①=④﹥②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
D
A
a
C
B
b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 垂直 运动,
再形成 水平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比较 B > A
大气上界
h
A
H
B
地面
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
2、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 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1006(hPa)
拔 升 高
等压面 1008


1010



B
A
C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等压面是水平的。
二、热力环流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
高空
. 地面 A
..
. . E
D
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如果空气冷却呢,将如何运动?请联系 生活体验举例说明。 1、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2、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例如制冷空调室内机,公交车等的冷气出口一般都 安装在顶部,重要原因之一是冷气容易下沉,对封闭空间 的制冷效果比较好,效率也比较高。
一、气压和等压面
1、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2、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 B
地进行植树造林。
课堂巩固: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A.甲地气温低于丁地
B.丁地气温低于丙地
C.乙地气压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
4.下图示意“四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下列等压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B D)(双选)
第2讲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必修I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考点一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思考:孔明灯升空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孔明灯内的空气被加热之后,体积膨胀, 而且有一部分空气流出孔明灯外,孔明灯内的 空气密度减小,重量减轻,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推动孔明灯上升。
1、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F
C
D
高空
E
等压面
A
B


1、判断AB处的冷热状况?
地面
2、补充ABCD处的环流? A>B>D>F=E>C 3、比较ABCDEF气压值的大小?
例二:在“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
正确的是(② ④ )
1000米 海拔100来自米 海拔地面 冷热冷 ①
1000米 海拔
地面 冷热冷 ②
1000米 海拔
地面
热冷热 ③
地面 热冷热 ④
你能列举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局 部热力环流吗?
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有城市风、海 陆风、山谷风等
(二)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海陆风
低压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海风
高压 天
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


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升高,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 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故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二)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海陆风
低压
高压
夜晚陆地降温快 (冷源)
陆风
高压

低压

海洋降温慢 (热源)


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 气温较高,形成低压;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4.旗帜飘动方向能反映近地面的风向,图K7B3为我 国某滨海地区不同时间旗帜飘动方向示意图。若图示 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 则( C )
B
c
图⑴
100(4 百帕) 1006 1008 1010
结论一: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特点
假设2:地面受热不均
C
D
低压
高压
冷却下沉
受热上升
冷 高压
热 低压
A 水平方向: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B
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高低压,最后有空气水平运动
结论: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处对应的点气压低;
例1
高度 ⑤
① 等压面
②④
等高面
③ B
A
地面
(1)图中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____①___②___③___
(2)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______④_______
(3)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_____⑤______
(4)A、B两处受热的是____A_____,空气做_上__升__运动,冷却的是 ___B__,空气做______下__沉_____运动。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区间冷热不均
; B>C>D>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A

考点二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太阳 辐射
大气的 垂直运动
大气的 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 不均

同一水平面 气压差异
一、三个作用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