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分层作业)(原卷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基础达标】1.(2024·河北邢台·模拟预测)下列现象中,能充分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春天,尘土飞扬B.冬季室外电线绷紧C.夏季自行车轮胎易爆胎D.在远处我们可以闻到花香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40L的钢瓶可充入6000L氧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B.篮球久置会变瘪,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小C.水在0℃时结冰不能流动,是因为分子不再运动D.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变大3.(2024·河南南阳·一模)相同质量的固态氮和气态氮所占的体积不同,原因是因为它们()A.分子间隔不同B.分子体积不同C.分子数量不同D.分子质量不同4.(2024·上海杨浦·三模)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鼓起来恢复原样。
说明乒乓球内的气体分子()A.间隔增大B.质量增大C.种类增多D.数目增多5.(2024·云南文山·二模)薯片从低海拔地区运送到高海拔地区,包装袋会鼓起来,这是因为()A.分子的体积变大B.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6.(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断运动C.干冰升华,体积变大——二氧化碳分子的体积变大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7.(2024·河北沧州·三模)透过现象看本质,下列对相关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B.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球内气体受热分子间隔变大C.蔗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破镜不能重圆—镜子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8.(2024·河北邯郸·二模)北方秋冬季节的早晨多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溶于水、铁生锈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思考。
2.基本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比较它们的异同。
3.表示方法:教授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
4.性质与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化学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如分子的扩散、原子的颜色等,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5.知识应用: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
7.课后反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现象的看法,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想象。
3.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并简要介绍它们在物质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符号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书写化学符号。
6.结合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教师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形成清晰的微观观念。
-研究报告:要求包括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等内容。
-课堂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为例,如香水扩散、铁生锈等,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背后的原因。
1.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内涵。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但部分学生仍存在依赖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4.学会使用化学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提高学生的化学用语书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微观概念。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不仅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桥梁,也是学生理解物质构成、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形象的图示和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存在、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材编排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初步建立起微观世界的概念框架,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在设计《分子和原子》的教学时,我遵循了“情境导入一新知讲授一实验探究一巩固练习一总结反思”的教学流程。
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其次,结合实验现象和多媒体辅助手段,直观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存在与性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概念;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接着,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最后,通过课堂总结和反思,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力求达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运动性、分子间的间隔以及分子的构成等,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思维: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科学探究与实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等。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教学重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存在及其基本性质。
五、教学难点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以及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人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一册化学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件)
2、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
体
液体
固体
在通常情况下:
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
>
液体分子 间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
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物质产生物理变化时 只是分子间的间隔产生了变化。
实验探究:探究微粒运动实验
现 代科学 技术已 能将构 成物质 的粒子 放大后 呈现在 我们的 眼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分子 原子
【结论】 一、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或
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分子的性质
事实证明: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10-26kg / 个水分子 水分子
1.67 ×1021个 水分子 /滴
活动与探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
1858 年 意 大 利 化 学 家 康 尼 查罗发表论文令人信服地指出, 只要接受50年前阿伏伽德罗提 出的分子假说,测定原子量、 确定化学式的困难就可迎刃而 解。这一思想迅速得到了各国 化学家的赞同,现代原子-分 子论终于瓜熟蒂落。
活动与探究:
用一个小烧杯装约40mL的水,然 后加入少量的品红,静置几分钟, 视察现象。
练习
3、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
有间隙的是( D)
A. 打气筒能将气体紧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练习
4、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出现“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
( )A
A. 分子间的间隔变化。 B. 分子的质量变化。 C. 分子的体积变化。 D. 分子的种类变化。
分子、原子间是有间隔的 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同种原子、分子的性质相同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_1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掌握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三、学习过程知识点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交流讨论】走过花圃,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湿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变干?蔗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消失?【答案】花香的微粒扩散到了人的鼻腔内,所以人能闻到花香;水分挥发了,水的微粒运动到了空气中;蔗糖微粒扩散到水中。
【实验3-1】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化学史】阅读教材P61-62科学史话,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1)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间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构成。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提出了原子论观点,他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的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3)布朗运动实验: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小颗粒时,发现宏观物质颗粒在做无规则运动;经过多年研究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并能为宏观实验所证实。
该实验可以间接显示微观粒子的存在。
【知识小结】物质由、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答案】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原子、原子;分子、原子。
知识点2 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任务一】分析下面的信息,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1滴水中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知识小结】微粒(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交流讨论】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①花香在空气中扩散①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①蔗糖在水中的溶解①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知识小结】微粒(分子)的性质2:【答案】体积、质量;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教师提出问题,如“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具体包括:
1.通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通过呈现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共同参与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如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共同进行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宏观现象,如物质的溶解、气体的扩散等。
4.掌握物质在微观层面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体包括: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验证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应能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与联系。具体包括: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2.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也可以结合成分子间接构成物质,初步建构分子概念。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能够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1.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必然联系,建立“见微知著”的化学方法论。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模型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科学假设、想象类比、事实验证、模型等化学学习方法。
3.用定量的角度对分子质量和个数形成初步认识和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手实验培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间接或直接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化学变化中关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PPT 图片从宏观世界引导到微观世界。
【导入】许许多多的星球组成了浩感知微观世界。
瀚的宇宙,星球又是由许许多多的物质组成,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本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
【体验】请同学们打开实验盒,你们闻到了什么?还有湿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了,水到哪里去了呢?糖块放到水里会在感知自然现象时,体会微观粒子的存在与运动。
分子、原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逐渐“消失”,而水却有小粒子。
本课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甜味,这是怎么一回事——分子和原子。
呢?【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体验并思考,感受微小粒【过渡】物理课上,其实同学们已子的存在。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等。
2.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
3.分子总是不断地,温度升高,运动速率。
4.分子间有,温度升高,间隔。
二.合作探究分子基本性质的探究能得出什么结论?(2)步骤二你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3)为何实验中要将一装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外边?3.分子之间有间隔探究(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ML,为什么?(2)为什么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夏天自行车的气能打得太足吗?(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对吗?三.展示提升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酒精挥发──分子间隔变大 B.食物腐败──分子发生变化C.热胀冷缩──分子大小改变 D.丹桂飘香──分子不停运动4.往10 mL酒精中加入10 mL水,充分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小于20 mL,其主要原因是。
四.归纳反馈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有关知识,学习了如何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学习类比、模型等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氨的扩散等实验的仪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解析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选择题1.(2023·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热胀冷缩——分子间有间隔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C.冰雪融化——分子体积变大D.酒精挥发——分子本身改变【答案】A【解析】A、分子之间有间隔,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A解释正确;B、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水结成冰后分子还在运动,故B解释错误;C、冰雪融化,固态变成液体,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水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故C解释错误;D、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解释错误;故选A。
2.(2023·辽宁营口·统考中考真题)“航天点亮梦想”。
航天工业曾用液氢作火箭燃料,氢气液化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A.分子种类B.原子种类C.原子大小D.分子间隔【答案】D【解析】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氢气液化是氢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但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D。
3.(2023·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小明的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
下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变化错误的是()A.水分子的质量变小了B.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了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D.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答案】A【解析】A、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质量不变,分子的观点解释错误;B、水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C、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D、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了,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分子的观点解释正确;答案:A。
4.(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叙述能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B.墙内开花墙外香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D.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答案】A【解析】A、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正确;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
课题1分子和原子
原 子
物质是由微小粒 【结论】 子——分子或 原子等构成的
一 、 物质由粒子构成
几种分 子模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水分子 ( H2O)
氢分子 ( H2)
氧分子
( O2)
【结论】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
离子 原子
物
质
说它们是微观粒子,那么它们 究竟有多小呢?
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 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 1.67×1021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多少?
同学们可以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分子之间有间 隔?
1.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
2.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水),在不同状态时 所占体积不同;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分子之间的间 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活动与探究
问题探究
1.酚酞溶液是否有颜色?浓氨水 是否有颜色?什么味? 2.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 什么条件不同? 3.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如何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呢?
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D ) A、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C、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3.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D)。 A.矿石粉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纯净物、化合物
纯净物、单质
混合物
纯净物、单质
五、分子与原子小结
分子 原子
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相同点 质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不同点(本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 质区别) 再分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裂为原子,原子可以相互结 合形成分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 的粒子。
【精品课件】课题1分子和原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
稀有气体和金属,还有磷、硫、碳等
直接构成 原子 分子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物质
离子(以后再学)
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大,原子小。 2、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则先 构成分子后再构成物质 3、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要大。 4、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 可分。
⑵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或分子)组成的。
混合物
宏观 微观 不同种物质组成 不同种分子构成
纯净物
一种物质组成 同种分子构成
性质
没有固定的组成,各 组分保持各自的化学 性质。没有固定的熔 点和沸点。
具有固定的组成,具 有固定的熔点、沸点; 具有固定的化学性质。
例如
空气是混合物,由氧 水是纯净物,由水 气、二氧化碳、氮气 (H2O)分子构成;氧气 等组成,含有N2、O2、 是纯净物,由氧(O2)分 CO2、H2O等不同种 子构成。 分子。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例:电解水
OHOຫໍສະໝຸດ H通电HH
H
O
O
H H H
重新 组合 H H
HH
水分子
(H2O)
分为氢 原子和 氧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H2) (O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H H 水分子
O
O O
氧分子 (O2)
HH
氢分子 (H2)
HH HH
(H2O)
O O
O O
2H2O
2O2
2H2
四、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混合物和纯净物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P51 讨论
⑴.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 有什么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现在,请大家完成这些练习题,检验一下自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
2.掌握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相互转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化学的视角观察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通过实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如烹饪、燃烧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案例通过生活现象和实际案例的引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和原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激发思考:本案例设计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相互关系。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4.定期进行总结性评价,了解学生在本章节学习中的总体表现,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微观模型、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微观世界。
2.通过实际案例、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分享、合作中共同进步。
4.反思与评价注重过程:本案例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通过课堂问答、练习和总结性评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点、构成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微观模型、进行化学实验、分析实际问题等,旨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子原子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3.创设生动有趣的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体验探究过程。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观察气体膨胀、溶液稀释等,验证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作用。
2.引导学生观察水和酒精的蒸发过程,提问学生:“蒸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发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
3.总结学生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运动、间隔等。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实验或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和评价,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学习。
3.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蒸发、气体的膨胀等。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应用示例】【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B.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最小粒子C.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分成原子D.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解析】比较分子、原子质量大小,应指明哪种分子和哪种原子,否则无法比较,只能说“分子的质量大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
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要大量分子集合一起来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
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例2】用分子观点解释右图漫画中小女孩的话,正确的是( )A .分子质量小B .分子间有间隔C .分子体积小D .分子在不断运动【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分子的性质解释实际生活现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分子的诸多性质中寻求符合题意的答案。
本题四个选项都是分子的性质,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小女孩被动吸烟,是因为烟雾扩散到空气中使小女孩嗅到烟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断地扩散。
【例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B.酒精挥发—分子间间隔变大C.食物腐败—分子本身发生变化D.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酒精分子间间隔变大;食物腐败发生了化学变化,因而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热胀冷缩只是分子间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的大小不变。
【例4】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的特性不对应的选项是(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分子的特性解释常见的现象。
给篮球充气充气,利用的是气体分子间隔随压强增大而减小的性质,闻到花香是花的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100 mL 酒精和100 mL 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 mL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运动到对方的间隙中去的缘故;加热氧化汞,氧化汞分子首先变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结合形成单质汞,每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氧分子,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重点与难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难点】建立围观例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屏幕,这些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想,这些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新课教学:1分子的特点【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不断向水中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现象。
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吗?生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
如扫描隧道显微镜。
教师讲解: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课件展示。
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多媒体展示:分子运动的现象。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结论2、向上述酚酞溶液中慢漫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现象结论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学以致用】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分子的这一特点,同学们思考一下: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晾干?(学生回答)由此可知,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因此水受热后蒸发会加快,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晾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精品实用文档系列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具准备:200
mL容量瓶、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浓氨水、酒精、水、酚酞、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课时分子及其特点
导入新课[演示]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回答]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演示]实验3-1 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象显微镜下C60分子的图象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特点:
[分析]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1.67×1021))。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
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加水,加酚酞,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
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
观察有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1)溶液为无色;(2)溶液变红;(3)A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实验] A组实验: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红墨水,观察现象。
B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
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分子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演示] 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现象:观察到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
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再吸入等体积的水,用手指顶住针筒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推进。
结论:气态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讨论]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
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不同状态水分子的排列
[结论]
一定量的水,在它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数目、大小不变,分子间的距离(间隔)变化。
[分析]
钢轨为什么是一段一段的中间留有缝隙?这也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当温度发生变化时,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体积就会发生变化。
[课堂练习]
1.收获季节,一进入四会、广宁、德庆的橘园,就可以闻到柑橘的香味。
这是因为( A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还可再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D )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分子及其特点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上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布置作业1.上册课本P53页习题1、2、3
2.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A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
D.分子间有空隙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C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第二课时分子与原子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
子的知识。
推进新课
[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水通电分解
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分子:没有改变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发生变化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
就不能保持。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
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
除了化学性
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
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
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教学反思
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
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
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信
[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
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
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
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
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
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归纳]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堂练习] 1、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 )
A.二氧化碳分子
B.氧分子
C.碳原子
D.氧原子
2、A、水是由组成的;
B、水是由构成的;
C、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板书设计
分子与原子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C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水汽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C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