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是现代急救医学发展较为完善的医学专业,成功地救治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多等原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而感染是导致抢救最终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院对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 )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目标监测,这对了解和掌控ICU 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ICU 收治的
588例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回顾性调查,并对分离出的致病菌分
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部分重症患者的治疗,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收集本院ICU 在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多
项目标性监测中心ICU 入住患者588例资料,以及同期本院微生物实验室分离出的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部分重症感染患者病程记录。
1.2医院感染检测根据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
标准(试行)》确定各例位医院感染。及时采集感染患者血液、切口分泌物、痰液、尿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 -B 纸片法、肉汤稀释法,按照美国临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及分析
虎琼华,徐
兵,吕
胜,崔巍,张开龙,邓小东(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67)
【摘
要】
目的
分析和探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病原菌分布及耐药,为ICU 医院感染的
防治提供依据和策略建议。方法
通过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对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88例患者的医院感染
情况、病原菌分布、药敏情况以及部分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U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4例,感
染发生率为19.4%(114/588);前3位感染部位分别为肺部感染54.4%(62/114),血液感染17.5%(20/114),泌尿系统感染
15.8%(18/114);前3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分别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42.5‰(25/588),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
染13.6‰(8/588),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感染10.2‰(6/588);感染患者病情严重,肺部疾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37.7%(43/114),脑部疾病(脑出血、脑梗死、脑挫伤)36.0%(41/114);分离出病原菌112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前3位为:真菌22.3%(25/112),鲍曼不动杆菌21.4%(24/112),肺炎克雷伯菌17.9%(20/112)。结论ICU 患者侵入性操作多且病情严重,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
菌、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比例较高,且耐药情况不乐观,对于重症感染患者应当积极地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治
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
交叉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肺部感染;
病原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0-1500-02
中图法分类号:R194
文献标识码:
B
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5月30日第28卷第10期J Mod Med Health,May30,2012,Vol.28,No.10
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进行判定。定期将收集并记录的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患者首次分离株采用病原菌耐药性分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中心推荐的WHONET 5.1软件进行耐药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ICU医院感染发生率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本院ICU共收治患者588例,发生医院感染114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9.4%,稍低于全国ICU医院感染率平均水平(约25%),但高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的10%,且远高于全院的平均感染率(4.1%)。
2.2感染部位分布11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血液感染20例(17.5%),泌尿系统感染18例(15.8%),胃肠道感染10例(8.8%),肺部感染62例(54.4%),腹腔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各2例,各占1.8%。
2.3主要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率为42.5‰(25/588),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率为10.2‰(6/ 588),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系统感染率为1
3.6‰(8/588)。
2.4主要易感因素和患者病情114例ICU患者中,中心静脉插管73例(64.0%),使用广谱抗生素58例(50.9%),气管切开30例(26.3%),泌尿系统插管93例(81.6%),昏迷44例(38.6%),使用呼吸机85例(74.6%);肺部疾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43例(37.7%),脑部疾病(脑出血、脑梗死、脑挫伤)41例(36.0%),糖尿病6例(5.3%),双肺挫伤5例(4.4%),急性胰腺炎5例(4.4%),呼吸肌麻痹3例(2.6%),其他疾病11例(9.6%)。
2.5病原菌构成本组病原菌感染112例,其中真菌25例,鲍曼不动杆菌24例,肺炎克雷伯菌2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1例,铜绿假单胞菌7例,洋葱伯克霍尔德菌7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例,大肠埃希菌5例,溶血葡萄球菌2例,阴沟肠杆菌2例,奇异变形杆菌2例,粪肠球菌1例。本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5.2%,真菌占22.3%,革兰阳性球菌占12.5%。
2.6病原菌耐药性
2.6.1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就整体而言,耐药情况最好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0株耐药),其次是亚胺培南(14株耐药)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8株),其余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30%;检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株,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3株,多重耐药不动杆菌5株。
2.6.2革兰阳性球菌耐药情况其耐药情况稍好于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属(包括MRSA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而2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仅对利奈唑胺敏感。MRSA检出率也高于以往,值得高度关注。
3讨论
ICU患者由于基础疾病严重,医疗操作尤其是侵入性操作非常频繁,感染是困扰ICU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病房患者相比,ICU 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高出5~10倍[1-3]。此次调查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所以,ICU是本院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对ICU 感染的监控工作意义重大。
通过对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分析可以得出: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占绝大部分,并且采用气管切开(有创通气)、使用呼吸机时间越长,呼吸机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就越高。如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切口护理,减少口咽部、气管和胃内细菌的定植和吸入,增加患者廓清功能,减少对宿主防御功能的侵害,合理使用药物等)控制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将对降低本院中心ICU的医院感染起到关键性作用。
从感染部位的分布可以看出,肺部感染仍然是中心ICU的主要医院感染,因此有效地治疗和控制肺部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是防治ICU医院感染的重要工作。入住中心ICU的患者基础疾病都相当严重,患者免疫力低下,加之ICU的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留置尿管、深静脉插管)以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易感因素的增多,使患者极易感染,并且经常导致重症感染、二重感染的发生。ICU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以及耐药性与非ICU住院患者有着极大差异[4]。本次研究分析发现,本院中心ICU感染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5.2%,真菌占22.3%,革兰阳性球菌占12.5%,与全国和国内其他地区ICU监测所得结果大体相似或略有不同[5],同时与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的趋势差别较大[6-7]。
从ICU病原菌耐药情况看,各种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十分普遍,尤其是非发酵菌属,多发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这与患者长期住院、大量应用抗生素有关,同时也不排除获得的病原菌是定植菌的可能[3]。非发酵菌还具有多种耐药机制[6]。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分析发现MRSA的分离率高达9.6%,且出现了2株VRE,这种情况远高于同期整体水平[3]。而近年来在ICU MRSA感染患者的用药选择上出现了新情况,传统有效的万古霉素虽然在体外活性上依旧敏感,但其临床疗效已经受到质疑,加之其不良反应对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的影响,已逐渐不适用于ICU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老年患者等。对此类患者和VRE感染患者国内外都有文献指出利奈唑胺是更优的选择,本院中心ICU也在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和VRE感染患者中使用了利奈唑胺,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证实。除开价格因素,利奈唑胺是目前治疗MRSA和VRE感染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顾克菊,王津存,贾淑梅,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1):14-16.
[2]宋青,周飞虎,王秀英.重症监护病房细菌分布和变迁分析[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72-1074.
[3]肖永红,王进.2006-2007年Mohnarin 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J].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23-1227.
[4]郑善军.ICU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
医学,2004,31(3):435-436.
[5]丁力,黄晓敏,何秋玲,等.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在ICU的应
用[J].医学信息,2008,21(4):514-517.
[6]Rhomberg PR,Fritsche TR,Sader HS,et al.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 comparisons among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general ward Gram-negative isolates from the Meropenem Yearly Susceptibility Test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rogram(USA)[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6,56(1):57-62.
[7]Solomkin JS,Bjornson HS,Cainzos M,et al.A consensus statement on
empiric therapy for suspected gram-positive infections in surgrical pa-tients[J].Am J Surg,2004,187(1):134-145.
(收稿日期:2012-02-29)
(本文编辑:苏畅)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