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1、以德配天:
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
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
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
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道”,指过程和规律。
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
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
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
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
“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
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论语·雍也》
5、忠恕:
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恕,孔子明确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
忠恕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为仁之方”。
6、心斋:
即心灵之斋戒。
心斋则不听不思,达到精神的虚静。
要求人们精神统一, 关闭耳目感官通道,停止一切思虑活动,达到心灵的虚静。
心斋的关键在于“虚”,虚而又虚,以至于忘却自身的存在。
唯有精神虚静可以得道,唯有得道才能真正达到虚静。
《庄子·人间世》
7、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的学习知识及修养己身的方法。
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荀子·解蔽》
8、浩然正气:
这种气是指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主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而生”不待外永,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
《孟子·公孙丑上》PPT
9、良知良能:
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对善的直觉,良能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能。
有的人对问题没有思考过,可是他能感觉到是好还是不好, 说明他的天性好;有的人并没有学过, 可是他能做, 说明他的天性好。
《孟子·尽心上》
10.兼相爱交相利:
把兼相爱与交相利紧密联系一起,交相利成为兼相爱的目的与内容,把兼相爱与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功利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重视功利的特点。
,主张不分亲疏尊卑贵贱,人人彼此相爱。
《墨子·兼爱上》
11、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知识使人多欲,多欲则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祸乱之源。
因此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社会,国土面积很小,人口很少,人民死守着家园过着仅可温饱的简朴生活。
《老子·八十章》
12、五德终始说:
是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学说,反映了邹衍的宇宙观和历史观。
所谓“五德”, 即五行的属性。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认为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变化。
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才显示祥符,表明已坐稳了皇位。
后一德胜过前一德时,王朝就发生更迭了。
13、白马非马:
公孙龙认为“白”是指事物的颜色,“马”是指一物的形体,描述颜色的概念与描述形体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又说,如果有人要马,那么黄马、黑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马与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说黄马、黑马都是白马了。
因此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说只限于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不否认属种间的包含关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发展了中国古代逻辑的概念论。
但是,此命题在强调个别与一般的差异时没看到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片面的。
14、天人相分:
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看法,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规律与特点。
荀子认为天人各有职责,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点,人生祸福吉凶是人所决定的,而与所谓天没有关系。
《荀子·天论》
15、观物取象:
《周易·系辞》中对易象产生源由的解释。
认为卦象是象征宇宙间的天地万物的,易象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6、顿悟成佛:
禅宗用语。
意为人们无须经历长期修习,只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
成佛只是指一念之间对“即心是佛”原理的直觉和体悟,无阶级次第可分。
二、继续编
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
(1)辩证思维传统。
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以阴阳为基本范畴。
具体体现为:一与二;和合与中庸思想;变化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
其次,变
是非常和常的统一。
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2)浓郁的社会情结。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
(3)天人合一思想。
天范畴的含义:一是自然之天。
二是主宰之天。
三是本体之天。
四是至善境界。
;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2、孔子“仁”的思想
(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的最终目标。
(2)孝、悌。
仁的根本。
(3)忠、恕,为仁之方。
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4)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
在孔子看来,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可作为能使“天下为仁”的五种美德。
3、孔子的“正名”思想
(1)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
等级严密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等。
(2)以礼为标准。
(3)强调道德教化
(4)亲亲与贤贤
(5)以仁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4、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2)发展变化的思想: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3)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
5、老子关于“道”的阐述
(1)道是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2)道是抽象的本体
(3)道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体
(4)道是支配万物运行、生化的根本规律
6、孟子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1)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2)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
他认为,人所表现的不善行为甚至恶欲,并非天生的质性有所不善,而是“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即是由外界因素影响所致,所以主张教育要扩充先天所赋予的善性,帮助其将丧失的本性寻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
”
7、墨子兼爱、非攻思想
(1)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2)提倡“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
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
8、墨子尚同、尚贤思想
(1)尚贤。
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把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不注重其出生。
(2)尚同。
“上同而不下比”。
最高统治者由贤者担任,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定的共同标准,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9、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
何谓三表?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真伪是非的标准。
(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
(3)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从社会政治效果来检验知识真假和言论好坏。
10、庄子逍遥游的思想
逍遥:庄子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他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从而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认为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游于无穷的境域,才是脱离了条件约束的绝对自由境界。
所以说,至人、神人、圣人没有偏执的己见,扬弃功名的束缚,而达到精神与天地自由往来的理想境界庄子提出“有待”和“无待”相对立的概念,“待”意指需要的条件,如列子御风而行,其逍遥有待于风,则为所待的风限制而不能绝对地自由。
只有“无待”,摆脱条件的限制,其逍遥才是绝对自由的。
庄子所追求的“无待”境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绝对的精神世界。
11、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
(1)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
(2)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对人的认识能力(感觉和理性)和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怀疑。
(3)庄子的相对主义还表现在否认认识(真理)的客观标准上,陷入了不可知论。
(4)最后,庄子完全否定认识的可能和必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12、《管子》的阴阳五行说
《管子》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
《管子》称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又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
将阴阳和“五行”、“五方”、“四时”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为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
13、荀子性恶论
(1)人生来的本性是恶的。
“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
(2)荀子批评孟子没有把本性和人为区别开来,不晓得“性伪(为)之分”“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故圣人化性则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3)对性恶的论证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性恶》
因此,人性是“恶”的,“善”是人为的结果。
荀子的性恶论,反对孟子的天赋道德沦,提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从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出发,荀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职分和规律。
认为社会治乱只能从社会本身去找。
“疆(强)本(农业生产)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供养充足)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差错),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农业生产荒废)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供养不足)而动罕(懒惰),则天不能使之全;倍(违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受时(遇到的天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
15、公孙龙白马非马论
公孙龙认为“白”是指事物的颜色,“马”是指一物的形体,描述颜色的概念与描述形体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
公孙龙又说,如果有人要马,那么黄马、黑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马与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说黄马、黑马都是白马了。
因此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说只限于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不否认属种间的包含关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发展了中国古代逻辑的概念论。
但是,此命题在强调个别与一般的差异时没看到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片面的。
16、惠施合同异思想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的基本观点。
《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小同异”指各类事物种和属之间的同一和差别,属的共性是“大同”,种的共性是“小同”,“大同”与“小同”之间的差别叫“小同异”。
“大同异”指宇宙万物都有共性,也皆有个性差别,这种宇宙万物
普遍存在的同一和差别,就是“大同异”。
这里探讨了事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惠施在承认事物存在着差别时,强调这种差别的相对性,更注重事物间的统一性、同一性。
并把这种对事物差别相对性和事物统一性的认识推向极端,从而得出一些抹杀事物差别的命题。
《庄子·天下》记载有惠施这方面的一些命题,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今日适越而昔来”,“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等,是用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来否定时空差别。
惠施合同异的思想,把界限分明的对立面统一起来,动摇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冲击着人们的常识性认识,显示了理性思维对事物本质探讨的深刻性,对中国古代认识论和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哲学思辩的宝贵财富。
惠施的“合同异”思想由于夸大了事物的统一性和相对性,忽视了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得出一些抹杀事物间差异的命题,又带有相对主义诡辩论的缺陷。
17、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