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过程称地质作用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矿物集合体,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特征,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的产状: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和方位称岩石的产状。

成煤作用:从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含煤岩系:是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有联系的沉积岩系。

矿井瓦斯:是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由煤层及围岩释放出来的一种由甲烷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

绝对瓦斯涌出量:指矿井在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量,单位用m3/d表示。

矿山压力:地下的煤层和岩层,在未采动之前,处于应力平衡状态,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形成一种促使围岩自己采掘空间运动力。

地质储量:在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经地质勘探和调查查明的符合国家能源政策规定的煤炭资源标准的储量,亦称为生产矿井总储量。

设计损失量:指为了保证采掘生产的安全进行,在矿井设计中,根据国家技术政策规定,允许丢失在地下的能利用储量。

三量:在开拓,采区准备和回采工作面开切阶段掘进的巷道分别称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而由这三种巷道圈定和构成的可采储量分别称为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简称三量。

1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个界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一级圈层2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压固),(胶结)和重结晶。

3矿物的光学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4岩石按成因分为(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5按地史中生物演化的阶段可建立6个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它们分别是(宇,界,系,统,阶,时间带)6与年代地层单位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宙,代,纪,世,期,时)。

7岩(煤)层的产状通常以(走向)(倾向)(倾角)来表示8褶曲的基本形式可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9断裂构造可分为(节理)和(断层)两类10在我国成煤作用较强的三个时期是:(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第三纪)11矿井充水的水源有四种,即(矿体及固岩空隙中地下水),(地表水),(老窑积水),(大气降水)。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56
24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根据震源的深度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以几km 到20km为最多。虽然震源浅,但波及范围 较小,能量集中,故破坏性极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下,震源 深,波及范围很广,能量分散,破坏性往往 较小。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发生在 720km以上。
56 2
第一节 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任何地质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据引起地 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分为内能和外 能两大类。 1.内能: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A.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B.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C.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 物体的能量。
56 47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据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分为4种: 1.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 用,原岩矿物绝大部分被粉碎成隐晶质、细 晶质粉末,具明显的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2.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 的变质作用,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因素。 分为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6 7
第一节 概述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 所,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 散沉积物的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 石的作用。 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促进地壳物 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建设和破坏 两方面的作用,不断破坏原有的岩石、矿 物、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同时又 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构 造和地面形态。
56 40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四)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发 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有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 作用。 1.岩浆的分异作用 分为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岩浆在熔融状态下,由于重力 影响而分异成几种互不混熔的岩浆作用。 通常底部比重较大,含金属硫化物,中部 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上部为酸性岩浆。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

地质作用的意思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因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染、岩石变质、沉积作用、浸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和作用。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质作用的核心,它是指地球内部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深部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构造断裂的活动,导致地球形态、构造、地貌、矿产资源等的变化。

2. 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引起的地震波,引发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活动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还对地球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产生了重要作用。

3.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地质作用的重要形式。

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状态引发的火山喷发活动,催化了地球内部的岩石变质和地球外部的气候变化,促进了地球的演化进程。

4. 岩浆侵染岩浆侵染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到地壳深处,与其他岩石发生熔融作用,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对地球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岩石变质岩石变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原来的岩石因为受到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化学反应和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

6.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地球地质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由流体中的物质沉积形成的各种岩石和矿物资源,包括火山岩、砂岩、泥岩、煤炭等。

沉积作用对地球环境变化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7. 浸蚀作用浸蚀作用是指地球表面因为阳光、水汽、水流、风力等因素引起的陆地表面的物质运动变化,包括峡谷、瀑布、溪流、流沙、砂丘等多种形态。

浸蚀作用对地球的地貌演变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二)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分为:浅成侵入和深成侵入。 1、浅成侵入作用:在地壳浅部(3—6km以上)地 层承受的静压力较小,脆性大,在断裂发育的部 位,由于层间结合松散,岩浆以机械力为主挤入 围岩的过程。 由其所形成的岩体叫浅成侵入体。常见的浅成侵入 体有:岩床,岩饼、岩盘、岩墙(岩脉)
(二)侵入作用
•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15%,多为浅源);
• 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地震带(多为6级以下); • 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 我国地震分布:
• 我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形成的 三角区内,地震频繁,且以浅源为主,烈度大。主要有: • 东南沿海及台湾地震带; • 郯城→庐江地震带(郯庐大断裂); • 华北地震带(北起燕山经山西到渭河平原); • 横亘我国的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横越秦岭、过甘肃文 县、沿岷江、经川西达滇东); • 西藏→滇西地震带。
2、深成侵入作用:发生在地壳较深处(3-6km以下) 由于压力和温度较高,岩浆以热力熔化围岩,且 自身缓慢冷却的过程。 由其所开成的岩体叫深成侵入体。主要成岩基、岩 株。深成侵入岩矿物为金晶质等粒的粗中粒结构。
3、岩浆在侵入围岩的过程中岩浆与围岩之间发生 的作用: 1.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地下深处的原始岩浆在 向地壳浅部的运移过程中部分地熔融围岩并使围 岩成分混染于岩浆之中的过程。 由于同化、混染作用的存在,原始岩浆的种类只 有数种,却可以形成多种不同成分的岩石。 混入岩浆中未熔化的围岩碎块称为捕虏体。 2.结晶分异作用 指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 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
1、火山的结构: 火山堆: 火山喉管:火山颈: 火山口:火山湖:火山口的熔浆冷凝收缩成 的凹地积水。

地质作用趣味知识点总结

地质作用趣味知识点总结

地质作用趣味知识点总结1.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球地壳上的地质构造和运动现象。

地壳构造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壳构造包括地壳板块的构造和运动、山脉的形成和演化、地震活动等现象。

地壳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地球表面的构造和运动规律,揭示了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的规律。

山脉的形成和演化也是地壳构造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球内部的变化过程。

2. 火山活动火山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地球内部岩浆的喷发而形成的地表地形特征。

火山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质构造和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火山的喷发活动不仅可以形成新的地表地形,还可以释放大量的热能和物质,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

火山活动也是地壳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岩浆的形成过程。

3.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地球内部岩石的变形和释放能量而引起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活动对地球的形态、地质构造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震的发生可以引起地表地形的变化和地质构造的调整,还可以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影响。

地震活动也是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应力分布和岩石的变形规律。

4. 岩石变质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组分和结构的变化。

岩石变质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岩石资源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岩石变质不仅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构造和形态特征,还可以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资源。

岩石变质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热力和物质运动规律。

5. 风化作用风化是地球表面岩石和土壤受到大气、水文和生物等因素的侵蚀和破坏。

风化作用对地球的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化作用可以导致地表地形的侵蚀和破坏,还可以释放和形成新的矿物和土壤资源。

风化作用也是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因素,它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大地的塑造师和雕刻师。

大地千姿百态的面貌,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我们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冰川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按介质类型风力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按作用性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风化作用内力作用构造运动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可诱发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可导致陆壳和洋壳的增生和消亡、海陆轮廓的变迁,并深刻地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构造运动的类型(基本分类):1.按照地壳运动方向划分的类型(着眼于空间表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造陆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水平运动(“造山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2.按照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划分的类型(着眼于时间分布)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往)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

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岩浆活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magmatic action)。

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动或火山作用(volcanic action)。

地下岩浆上升侵入并占据一定空间的作用,叫侵入作用。

根据岩浆侵入的环境和侵入作用方式,可以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

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变质作用绝大多数与地壳演化进程中地球内部的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密切有关,少数是由陨石冲击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产生。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第二章地质作用)

3
4
5
6
7
8 8.5~8.9
12
震中烈度 1~2 3 4~5 6~7 7~8 9~10 11
一般说,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叫无感 地震;大于2.5级的地震,人就有感觉,叫有感地震; 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叫破坏性 地震。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的地震,是我国近 代造成损失最大的地震。 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少则 三、五次;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每年约一次。
■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 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又常称构造运动。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从空间上看,地壳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在发生着运动。这种 运动表现为上升,或是下降;或是挤压,或是拉张等,不会处 在静止不动状态,只是这种运动十分缓慢,不易被人感觉。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新构造运动的证据: 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距今不太久,许多地 第 二 貌和地物方面的证据保存得较好、故可通过: 章 1. 对地貌标志: 例如远离现今海岸线的海蚀凹槽和海蚀崖、河 地 质 成阶地、深切河曲、干溶洞等的出现为新构造运动 作 上升的标志; 用
埋藏阶地及水下森林等的存在则是新构造运动 下降的标志。
一直露在水面上未被淹没过, 但遭受风化,不甚光滑 在地壳下降时淹没在海水 中,被海生动物(瓣腮类)蛀 蚀了许多小孔 1538年努渥火山喷发时被 火山灰掩埋,柱面光滑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3、大地测量:大地测量对于研究现代的新构造运动是一种有 效方法,它不仅可以定量地确定运动速度和幅度,也可以准 确地定出运动方向。
■第一节 概述
1.内能:是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第 二 章 地 质 作 用

第六章.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质作用
如西北高原。
冰冻气候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生物稀少,冰川盘
踞。如两极和高山地区。
中国地势分布示意图
大陆以剥蚀为主,海洋以沉积为主。
山区以剥蚀为主,平原以沉积为主。
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 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的雕刻者。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
内因
•边坡岩土体性质
外因
•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质构造
•岩体结构 •地应力
•地震
•风化作用 •人工开挖、爆破
据岩性条件: 软弱岩层如页岩、泥岩、千枚岩和坡洪 积松散堆积层、黄土等,易发生滑坡。 而脆性岩层如石灰岩、花岗岩等,易发 生崩塌。 据构造条件: 断层、褶皱发育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地区易发生边坡失稳现象。
a- 河流横向环流;b-河曲处横向环流断面图
45
a-弯曲河道
b-蛇曲Biblioteka c-牛轭湖46河流搬运作用方式: 拖运、悬运、溶运 冲积物按河流沉积环境分:
河床沉积、漫滩沉积、河口沉积和牛轭湖沉积。
河口沉积分水上和水下部分。
47
河谷地貌 冲积物按河谷地貌形态分: 纵剖面 (1)山区河谷冲积层,以河床占据。 横剖面 (2)平原河谷冲积层,冲击物完全 河流阶地 发育,有以上各种沉积。
崩塌形成条件: 1. 地形地貌
坡度>450
2. 岩性
坚硬性脆岩石或上硬下软
3. 构造方面
软弱结构面倾向临空面,且 倾角大;高陡裂隙
崩塌形成机理示意
1980.6.3 湖北远安盐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
卸荷裂隙
崩塌治理
清除危岩 加固坡面 危岩支顶 拦截防御 调整水流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二、能量来源
1.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内能): 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 2.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外能): 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三、地质作用类型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叫 内动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变质等作用。
一、风化作用
暴露地表的岩石长期受到温度、O2、 CO2、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机械破碎和化 学分解的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一)物理风化:地表条件下,岩石机 械破碎成细小碎块的作用。
温度变化——岩石热胀冷缩 水的物态变化——冰劈、盐类结晶 岩石释重——岩石体积膨胀、破坏 植物根劈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 质作用称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节
一、地壳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 一种机械作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隆; 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现代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实例
例一 : 我国1952年——1982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南 部以上升为主,其中青藏高原上升最快,一般5-10mm/a,华南地区24mm/a;北部以下降为主,其中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三江平原下 降较快,一般2-5mm/a。 例二: 1967年在冰岛洋脊裂谷两侧设置标竿,用激光测距法进行重复 测量,发现几年之内标竿间距增大了5-8cm,表明裂谷两侧正以每年不到 1cm的运动速度被拉开。
物理风化使岩石 逐渐破碎,不仅 形成陆源碎屑物 质,也为化学风 化提供有利条件。 在高寒和干燥地 区,物理风化占 优势。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简述地质作用的类型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的改造和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地质作用类型:
1.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力量对地壳的作用和改变。

它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外层的板块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抬升和沉降。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现象,造成地震波的传播。

火山活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口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的现象。

2.侵蚀和沉积地质作用:侵蚀地质作用是指水、风、冰等外部力量对地壳表面的剥蚀和磨损作用。

水侵蚀形成河流、湖泊和河谷等地貌,风侵蚀形成沙丘和沙漠地貌,冰侵蚀形成冰川和冰碛地貌。

沉积地质作用是指将剥蚀的岩屑和颗粒物质通过水流、风力或冰川沉积在其他地方形成新的岩层和地质构造。

3.地质抬升和沉降:地质抬升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上升。

地质抬升可以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也可以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受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

地质沉降是指地壳的垂直位移,使地表相对于原来的位置下降。

地质沉降可以是由岩层的压实、岩石侵蚀或岩石流失等原因引起的。

4.变质和岩浆活动: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可以使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至地壳表面或近地表的过程。

1/ 1。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质作用知识点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作用,包括构造作用、岩石圈内部的变动与地表变动等。

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地貌、岩石和矿产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常见的地质作用知识点。

一、构造运动地球的表面由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和陆地的形成和分布过程中发生的变动。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壳的变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沉。

由于地下岩石的变动,地壳表面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

2.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变动形成的地表地貌,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等。

二、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是指地球上火山喷发造成的各种变化,包括火山喷发、喷发物堆积等。

1.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指地底下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火山物质,如岩浆、熔岩、火山灰等。

2. 火山喷发对环境影响火山喷发会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大气造成影响;火山喷发会产生火山碎屑流、岩浆流等,对周围地区造成破坏。

三、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发生的震动现象。

1. 地震发生原因地震的发生是因为地壳内部的岩石发生位移,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地震。

2. 地震震级地震的大小是用地震震级来衡量的,常见的震级有里氏震级、莫霍面震级等。

四、地表风化与侵蚀地表风化和侵蚀是指地表岩石、土壤等受到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1. 风化类型地表风化主要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受到自然力量破碎、磨蚀等过程,如风蚀、冻融破碎等。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受到化学物质的侵蚀和分解,如水解、氧化等。

2. 侵蚀作用地表的侵蚀作用主要来自于水流、冰川和风等自然力量的作用,通过切割、挟运、沉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地貌。

五、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1. 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包括地震破坏、地震引发的海啸等。

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的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壳进行改造和塑造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地壳变动、地表风化和侵蚀等。

构造作用是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由地壳内部的地震活动、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断裂和褶皱等现象。

这些构造作用可以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的释放和运动过程。

当地壳板块发生运动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可以通过断裂带和火山口进入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和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活动是地质作用中最具有破坏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之一,对地壳演化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地壳变动是指地壳板块的水平位移和垂直变形过程。

地壳板块的水平位移可以形成地震、山脉和盆地等地貌特征;而垂直变形则包括隆起和沉降。

地壳变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地质作用中的重要内容。

地表风化和侵蚀是地质作用的表面现象,主要由气候和水体的作用引起。

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大气和水体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使其质地和组成发生变化。

侵蚀则是指水体、冰川和风力等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磨蚀和剥蚀过程。

地表风化和侵蚀可以塑造地表的地貌,形成山体、峡谷、河流和海岸线
等地理特征。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岩石又形成岩石,二方面的作用使岩石圈不断变化。
2、地质营力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
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简称内能)引起的,主
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以外的能(简称外能)引起的,主
为热能,这种热能称为重力分异产生的热能
3、地球旋转能
地球自转对地球表层物质产生离心力和离极力。 离心力又可分解为两个分力,一是垂直地面的垂直
分力;一是过地表相应点沿经向的水平分力(切向 分力)。
4、太阳辐射能
Hale Waihona Puke 太阳辐射热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赖以活动、发育
并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能源,并由此产生 了一系列的外营力,如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地质作用
导致地球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 一、基本概念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一、基本概念
1、地质作用
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
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大多数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像高山、平原的下沉,
地质作用具有破坏和建设双重性,地质作用可以破坏
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但也常常波及地
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质或重熔,以至形成新 的岩石,或者使岩石圈分裂、融合、变位、漂移,使 大地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
而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不过也可能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名词解释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壳、岩石和地形的影响和改变。

它是地球地质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作用主要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壳的影响和改变。

主要包括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等。

构造作用是地球内部活动造成地壳的变形和断裂。

它是地壳大地构造变化的重要原因。

构造作用通过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地壳运动等形式影响地壳,并导致地壳的隆起、下陷、抬升和变形等现象。

常见的构造作用有造山作用、地壳抬升和断裂运动等。

岩浆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熔融和喷发过程。

它是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地球地壳的基本物质。

岩浆作用通过岩浆的上升、侵入和喷发形成岩浆岩、火山岩和岩浆矿床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岩浆作用有火山喷发、岩浆岩侵入和火山活动等。

地震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它是地球内部活动的一种表现,也是自然界能量释放的重要方式。

地震活动通过地壳的震动、破坏和地面变形产生地震波,并引起地壳的断裂、滑动和变形等现象。

常见的地震活动有地震发生、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形成等。

外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外部的各种力量和作用对地表的影响和改变。

主要包括风蚀作用、水蚀作用、冰蚀作用和重力作用等。

风蚀作用是指风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它是风力的一种表现,是地表大气循环的一个环节。

风蚀作用通过风的吹刮、磨蚀和移动形成沙丘、风化岩和沙尘暴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风蚀作用有风蚀斜坡、沙尘暴和沙漠形成等。

水蚀作用是指水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溶解作用。

它是水流的一种表现,是地表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水蚀作用通过水的侵蚀、侵蚀和泥沙搬运形成河流、冲沟和沉积层等地质现象。

常见的水蚀作用有河流侵蚀、冲沟深化和泉水侵蚀等。

冰蚀作用是指冰对岩石和土壤的侵蚀和磨蚀作用。

它是冰川的一种表现,是气候变化的一个指标。

冰蚀作用通过冰的流动、挤压和磨蚀形成冰碛、冰缝和冰丘等地质现象。

简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简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简述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含义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地壳和地
球表面的构造、岩层和地貌产生影响的总称。

地质作用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圈发生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
地壳板块的构造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等。

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了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水平挤压,形成了山脉、地堑、断裂带等地质现象。

地震是因地壳板块错动或岩层断裂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经常伴随着地质灾害。

火山喷发则是岩浆、气体和岩石碎屑从地下喷出,形成了火山地貌。

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物质向地表运动的过程,使岩浆熔融和岩浆矿物质通过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岩浆岩。

外部地质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这些过程包
括风蚀、水蚀、冰蚀、物质覆盖和生物作用等。

风蚀是风力作用下,将岩石颗粒携带并磨损、迁移的过程,形成了沙丘和沙漠。

水蚀是水流冲刷和搬运岩屑的过程,形成了河流、峡谷和洞穴。

冰蚀是冰川对岩石的冻融作用和冰川内部和底部的冰水剪切作用造成的岩石破碎和磨损,形成了冰川地貌。

物质覆盖是指土壤、石屑和风积物等杂质通过风、水和冰运动而堆积的过程,形成了沙漠和冲积扇等地貌。

生物作用是植物根系和动物活动对地表岩石和地质构造的改变,形成了根茎和洞穴地貌。

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演变和地貌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地质作用,我们可
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探索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因此,地质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地质作用

总结地质作用

总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能量的表现,包括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质过程两个方面。

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和地下岩石的运动和变形,而地质过程则是指地质力学、地质化学和地貌发育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和过程。

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形态、构造和地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质构造运动构造活动构造活动是指地壳中岩石的运动和变形,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两个方面。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地壳的整体性运动,包括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带形成。

地球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层的地壳被分为若干块板块,这些板块相对运动并以板块边界为界,形成了板块构造。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运动、发散运动和汇聚运动。

边界运动是指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包括边界消失和边界形成两种情况。

发散运动是指板块远离边界进行分离,形成新的边界。

汇聚运动是指板块相对运动而相互接触并形成新的边界。

地壳运动带是地壳运动的集中区域,通常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形成了山脉、平原等地貌特征。

地壳运动带主要包括隆起带、断裂带和构造带。

隆起带是指地壳升起并形成山脉的地带,例如喜马拉雅山脉。

断裂带是指地壳发生断裂并形成断裂带的地区,例如旧金山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构造带是指地壳在构造运动中形成复杂的构造形态,例如阿尔卑斯山山脉。

2.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地壳中发生的震动现象,它是由地壳的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球地质作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也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

地震活动不仅对地球的地形和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指地壳中岩浆的运动和喷发,它是地球地质作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浆活动主要包括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两个方面。

1.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指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的过程。

岩浆是一种高温、高粘性的物质,由地壳深层岩石的熔融产物组成。

当岩浆在地壳中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岩浆的浮力和构造应力等因素的作用,岩浆会向地表喷发。

火山活动不仅对地球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各种力量和过程,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貌进行改变的现象。

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包括:
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板块的推移、碰撞和分裂,形成地震、火山、地堑等地质现象。

岩浆活动: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形成火山、岩浆岩等地质现象。

构造抬升:地壳板块的隆起和抬升,形成山脉、高原等地质现象。

地下水活动:地下水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洞穴、温泉等地质现象。

外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大气、水和生物等外部因素引起的作用。

包括:
水力作用:水的侵蚀、沉积和冲刷作用,形成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质现象。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沙丘、风化地貌等地质现象。

冰川作用:冰川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冰川地貌、冰碛等地质现象。

生物作用:植物和动物对地表和地下的侵蚀和改造作用,形成生物地貌、化石等地质现象。

总结起来,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各种力量和过程的综合效果,对地球的形态、结构和地貌进行改变。

通过内部和外部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地球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现象和地貌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成为地质作用。

2、地质营: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3、外力地质作用:有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

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能的辐射其主要作用。

4、内力地质作用:有地球内部能然引起的,主要的能然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5、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一种机械运动。

有两种表现形式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

6、风化壳:由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
7、古风化壳:风化壳若为后来沉积物所覆盖。

二、问答题
1、简述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答:海洋上的:海浪的地质作用、潮流的地质作用、浊流的地质作用
大陆上的:风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的地质作用、块体的地质作用。

2、简述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
答:○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机械搬运作用○3搬运作用化学搬运作用
生物搬运作用
机械沉积作用○4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胶结作用
○5成岩作用压实作用
重结晶作
吹蚀(风)
磨蚀(地面流水、风等)
○2剥蚀作用潜蚀(地下水)
冲蚀(湖水、海水)
刨蚀(冰川)
3、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
主要是在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机械破坏作用。

它使岩石裂开或崩解,形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岩块和岩屑),但其成分却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有以下几种方式: 温差风化 冰劈作用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层裂或卸载作用
(2)化学风化:
水溶液与地表附近的岩石进行化学反应,使岩石逐渐分解的过程。

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遭到破坏,而且还使破坏产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并形成一些新矿物。

化学风化的方式有: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 水化(水合)作用
(3)生物风化:
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和尸体腐烂分解过程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1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
生物的机械风化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岩石的机械破坏根劈作用,蚯蚓和穴居动物等使松软的岩石破碎,土粒变细,有蹄类动物的践踏等对地表岩石和土层的破坏,都是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的表现。

○2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及尸体腐烂分解的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间
进行化学反应,从而促使岩石分解破坏的作用。

4、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答:答:母岩的风化产物有三类:其一,陆源碎屑物质:它是母岩遭受机械风化后破碎
而成的碎屑物质再经机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等。

其二,粘土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由母岩化学风化中长石分解而成。

其三,化学及生物化学物质:这类沉积物来源于母岩化学分解。

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

它们以胶体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运至适当的环境中沉淀下来。

5、简述风化壳的剖面结构组成。

答:一个完整的风化壳在剖面上,从上到下可分为以下几层:
1、土壤层
2、残积层
3、半风化层
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称残积物,
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便含有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物--腐植质。

这种具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称为土壤。

由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
风化壳下大面积存在的岩石称为基岩
地表有些地方风化产物被流水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剥蚀搬走,使基岩出露于地表,这种露出地表的基岩,称为基岩的露头,或简称露头
风化壳若为后来沉积物所覆盖,则称为埋藏风化壳或古风化壳
古风化壳是陆地长期处于稳定或缓慢上升的情况下,岩石长期暴露地表,经受充分风化作用发育而成的。

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

6、简述研究古风化壳的意义。

答:(1)古风化壳代表一个长期的沉积间断,是当时地壳上升经受过强烈风化的标志,是地层不整合的证据之一。

(2)研究古风化壳可恢复古地理环境。

(3)风化壳有重要的残积矿产,如金刚石、铂、钨、铁、锰、铝、镍和高岭土矿等。

风化壳中元素的丰度和铁帽又是找寻原生矿床的良好标志。

(4)古风化壳由于岩层疏松多孔,是良好的储油岩层和油气运移的通道。

在其它的地质条件配合下,可以形成油、气藏。

总之对风化壳的研究不仅可以指导我们找寻有关矿产,而且还可以帮助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以及地壳的构造运动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