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相对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领域,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间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保持一致。
本文将详细探讨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对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购买力平价的定义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数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货币和价格水平时。
其核心思想是: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及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的理想情况下,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通过汇率调整后保持一致。
PPP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两种: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侧重于某一特定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一致性,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
二、购买力平价的历史背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20世纪初提出。
当时,他试图通过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差异归于汇率波动来解释各国经济的不均衡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购买力平价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还可以作为全球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
启动PPP理论的关键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促进了货币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调查和理解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单一商品和基于一揽子商品。
基于单一商品的方法通常使用“汉堡指数”,即通过比较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估算其PPP。
而基于一揽子商品的方法,则旨在通过比较多个代表性商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价格来得出更加全面的PPP指标。
1. 汉堡指数汉堡指数是最为著名的单一商品比较法,它来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
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
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演进以及在我国的拓展由于现实的经济条件很难满足购买力平价所要求的全部假设前提,购买力平价理论产生后不断有人对其提出修正与扩展。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理论、工资成本汇率理论、有效市场论与长期汇率决定理论。我国学者基于中国的国情对购买力平价提出了四种拓展形式。一、传统购买力平价——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考虑1922年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并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完整地阐明了购买力平价学说的理论体系。该学说认为,只要是完全相同的一揽子商品和服务,在除掉关税与运输费用以后,其成本在任何国家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某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具有的购买能力。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为,汇率的决定因素是物价水平而非其它因素。下文将通过区分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及相对形式来说明该理论。这两种形式的购买力平价是建立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基础上的。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价定律。1.关于一价定律一价定律是关于各国货币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前提是,假设两个国家只生产可贸易品,且商品同质,没有任何贸易限制,如关税壁垒或交易成本,不存在资本流动,经济处在充分就业水平且价格系统运行良好。同时存在充分套利条件。在此情况下,一价定律就会成立,即:Pit=SttPi*t,其中Pit表示i商品在t时刻的价格,*号表示国外,St为汇率。如果等式不成立,就会出现套利现象,直到等式重新成立。这一套利调节机制在固定(或钉住汇率)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起作用的形式是不同的。在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下,如果Pit> SttPi*t,由于存在套利交易(从国外买,在国内卖),则i商品在国外的价格就会上升,在国内的价格就会下降,使等式重新成立。在清洁浮动汇率制下,如果Pit> SttPi*t,就会出现以本币兑换外币的压力,本国居民就可以用外币购买较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使本币贬值(St变大)。这样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汇率变化的调节即可使等式重新成立。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可被用来解释由国际商品交换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变化;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2.关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定义为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即购买一单位外币所需本国货币的数量。它的转化形式就是刚刚讨论过的一价定律。用加总的价格(用相同的权数来构造各国的价格水平)形式,可将式Pit=SttPi*t转化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形式:St=∑αiPit/∑αiPi*t,其中α为权重。例如,用购买力平价预测的美元兑马克汇率(E)就是:S($/DM)=P(US)/P(G),将该公式整理可得:P(US)=S($/DM)*P(G),其中P为价格水平。左边是一个商品篮子在美国的美元价格,右边是在德国购买该商品篮子的美元价格。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如果用同一种货币表示,所有国家的价格水平应该相等;或者说在现行汇率下,只有当每种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和它在国外的购买力相等时,购买力平价才成立。3.关于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把汇率与两国全部商品的价格水平相联系。在一个价格相对稳定的时期,汇率不会剧烈波动。然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正如20世纪70年代所发生的那样,一国物价水平很可能大幅波动,汇率也随之剧烈波动。问题是,汇率应该波动多大?在实际中,由于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价格指数权重来计算价格水平,(1)式St=∑αiPit/∑αiPi*t不是十分可行。并且,如果存在诸如关税和配额等限制条件,或者运输费,或者两国的价格信息是不完全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就不会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就是要克服这些问题。这样,即使各国所采用的物价权重方案不同或者上述其它因素起作用,只要权重和这些因素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就会反映在价格指数中。这样,如果我们把(1)式改为自然对数形式并去掉下标i(Pt在这里表示整个价格水平),我们可以得到:lnSt=lnPt-lnPt。通过一阶差分,我们可得到汇率变化率△St,它等于国内外物价水平变化率之差,如美国物价上升10%,德国上升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测美元将相对于马克贬值5个百分点,以保持货币国内外购买力不变:△St=△Pt-△Pt*,△为一阶差分运算符号且x=lnX3。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简单地表明,如果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与基期相比)增加一倍,外币汇率会等比例升值,反之,外币汇率将等比例贬值。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1.交易成本对购买力平价的修正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分析中,假定商品的国际贸易不存在交易成本,但实际上,商品在国际间的运输存在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保险成本,同时在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关税,时关税要占商品贸易价格的很大部分。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可以将购买力平价理论重新表示为:设c是运输成本与国外商品价格的比率,t是关税比率,则有pf(1+c)(1+t)e=p,即:e=p/pf(1+c)(1+t)。将上式两边取对数,仍原符号表示其对应的对数形式,假设c,t为常数,则上式变为:e=a+p-pf。该式即为考虑到交易成本后的购买力平价理论。2.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扩展——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商品价格既包含贸易商品又包括非贸易商品,而对大量的非贸易商品来说,不能够通过国际间的商品套购来使一价定律成立。因此,非贸易商品与汇率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使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出现系统性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巴拉萨和萨缪尔森提出了工资成本汇率理论。巴拉萨和萨缪尔森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用工资代替价格,因为工资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商品和劳务中。除工资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也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的工资成本汇率理论的假设条件是:(1)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生产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商品;(2)工资和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商品成本的唯一因素;(3)在同一国家内,贸易和非贸易商品行业的工资相同,而与其它国家不同;(4)工资和价格正相关,劳动生产率和价格负相关;(5)本国和外国的消费行为相同。根据以上假设,建立如下的关系式:PY=(1+u)WL与P*Y*=(1+u*)W*L*,其中P,P*表示国内外商品价格,Y,Y*为国内外商品产出数量,u,u*为工资加权系数,W,W*是国内外工资,L,L*为劳动力数量。A=L/Y,A*=L*/Y*表示国内外劳动生产率,则上两式可表示为: P =(1+u)W / A与P* =(1+u*)W*/A*。上两式两边取常用数,并用小写字目标是相应对数,上两式变为: p=ln(1+u)+w-a与p*=ln(1+u*)+w*-a*。当u很小时,假定ln(1+u)=u,ln(1+u*)=u*,则e = p- p* =(u-u*)+(w-w*)+(a-a*)。巴拉萨和萨缪尔森对上式的检验,与购买力平价的检验结果比有明显的改善。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新视角:并入资本项目的考虑——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观点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着眼于经常项目下平价汇率的决定。一些学者也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用来考察一些与国际收支资本项目有关的平衡条件。我们称这种购买力平价方法为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这种方法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存在一些差异。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的前提是利率平价理论成立(无担保利率平价成立),并假设两国经常项目的交易结构不变。此外,它还假设两国以本币发行一种证券,并且这两种证券可完全相互替代。下面对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作出推导:在利率平价理论成立的前提下有:△set+1=it-it*(其中,△set+1为t+1时刻的预期名义汇率,e表示预期,it和it*分别为国内和国外在t时刻的名义利率),式中的名义利率it、it*分解成实际利率r、r*和预期通货膨胀变化率△pet+1、△pe*t+1两部分,即:it=r+△pet+1;it*= r*+△pe*t+1。如果假定国内和国外的实际利率都是稳定的,将it和it*代入△set+1可得:△set+1=(r-r*)+(△pe-△pe*)t+1,现在进一步假设两国的实际利率相等r=r*,则上式可以简化为:△set+1=△pet+1—△pe*t+1,此式实际上就是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只是变量是预期值,而不是实际值。要得到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观点还要进一步假设预期是理性的,亦即汇率和物价的变化由以下式子给出:△st+1=△set+1—εt+1、△pt+1=△pet+1+vt+1和△p*t+1=△pe*t+1+v*t+1以上三个等式中的最后一个变量εt+1、vt+1、v*t+1都是独立分布的随机变量,把△st+1、△pt+1和△p*t+1,一起代入公式△set+1=△pet+1—△pe*t+1,可得:△st+1-△pt+1+△p*t+1=rt+1</sub其中rt+1=εt+1-vt+1+v*t+1),或△qt+1= rt+1,或qt+1= q1+rt+1(其中q为实际汇率,q=s—p+p*)。等式qt+1= q1+rt+1说明实际汇率是随机游走的,因此,对未来任一时期实际汇率的最佳预期就是今天的实际汇率。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任何使名义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力量(也就是任何使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力量)都将是永久性的;它将一直持续到无限的未来。这种汇率决定的观点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一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倡导者(如卡塞尔),在接受实际汇率在短期会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同时,认为在长期内实际汇率将会回归均值。因此实际汇率的时间序列特征在评价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就是决定性的了。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实物贸易的基础上推出的,并没有考虑资本市场上资本流动对汇率平价的影响,而购买力平价的有效市场论却从另一个角度,从资本市场的要素利率着手,用利率平价推导出了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这相对于传统的购买力平价的确是一种进步。4.货币主义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长期汇率决定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汇率理论。随着资本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资本因素对汇率决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就是从资本市场的调节来分析汇率水平的决定。其假设前提:(1)国内外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型;(2)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商品的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3)货币需求函数稳定,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4)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成立。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可以建立一下关系是:Ms=Md=KPY 与P=Ms/(KY)。式P=Ms/(KY)两边取对数,并用小写字母表示相应对数,则上式变为:p = ms-k-y;同理可得国外资本市场上的相应等式:p* = ms*- k* - y*。因为在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则e = p-p* = -(k- k*)+(ms- ms*)-(y-y*)。上式就是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表达式。货币主义货币理论所讨论的是一种长期汇率理论,其假定条件经济式中处于充分就业,货币需求函数稳定以及国内资产具有完全的替代型都不是一个短期意义上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将两国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条件是在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因此,可以说货币主义汇率理论是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资本大量流动情况下的进一步发展,它是一种长期均衡汇率理论。三、我国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的拓展研究PPP的概念源于传统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条件的假设,一是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即同种产品在世界各地折成同一货币后售价相同;二是理想产出(Ideal Output),即在竞争经济中存在均衡相对价格,也就是存在均衡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价格比率。通过假定可贸易品必须一价、非贸易品和可贸易品价格之比保持均衡关系,PPP确立了名义汇率和国内外物价之间的均衡关系。因此,PPP理论隐含了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完全竞争、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及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其内在的简单性,从货币具有购买力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问题,非常符合逻辑、易于理解;同时,它的表达形式也较其它汇率决定理论更为直观。所以,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运用于对汇率水平的分析和政策研究。但其是否成立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早期,它曾被认为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公理,随后它又被认为过于简单而极易造成误解。因此,不断有人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修正。前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本质就是该理论不断被修正、扩展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部分学者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作了一系列修正研究。人民币对购买力平价模型做修正的以易纲、张岭松、温建东等为代表。易纲(1997)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能有较高的通胀率而其汇率并不按比例贬值。因为在经济起飞的一段时间里,发展中国家的非贸易品(住房、服务)的涨价幅度远高于贸易品的涨幅。即意味着,即使在人民币值完全收敛于购买力平价以后,人民币也不会按中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的百分比贬值,中国仍可在通货膨胀率略高于美国的情况下,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基本不变。其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可贸易品生产力的提高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人民币未来可能超强的一个重要因素。综合以上因素,“适合中国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为:中美两国汇率变化之百分比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减去通货膨胀率的非贸易品调整系数,减去生产力提高调整系数。其计算公式为:Et-Et-1 /Et-1=πRMB-πs-α-β(其中:π$、πRMB为美、中t期的通货膨胀率,E为汇率,α为中国通货膨胀中非贸易涨价幅度高于美国的部分,β表示中国可贸易品生产力提高快于美国的部分)。郑轶男(2003)则利用相同的分析因素得出的人民币相对购买力平价为:Stt/St-1=(1+i-α-β)/(1+i*)(式中:St为t期美国货币的本币价格即人民币汇率,i、i*为中国、美国的通货膨胀率,α、β同前)张岭松(1999)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这一独特的分析方法,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对其局限性重新做出评判,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修正。作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包含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瓦尔拉斯均衡,因此,它忽视了其它市场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忽视了其它价格信号对汇率的影响;它只考虑了商品市场价格信号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商品市场和其它市场的数量信号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忽视了跨越市场的溢出效应。鉴于以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质及其局限性的分析,作者对其进行理论修正,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多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汇率决定模型,即一个包含外汇市场的多市场非均衡模型。作者首先建立起非瓦尔拉斯式的外汇净需求函数,即:βi=βi(e,P,Zij,i)Zi表示经济行为人i的商品净交易列向量(其分量zij表示经济行为人i对商品j的净交易量);P是交易价格行向量;βi为外汇净交易量;e代表汇率。接着在浮动汇率制的假定下通过下列方程求解外汇汇率e:∑βi(e,P,Zi,Zi)=0求解方程上式,可得: e=f(P,Z,Zn)其中,Z=(Z1ΛZn),Z=(Z1,ΛZn)这一结果显然与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存在显著区别,这里的外汇汇率已不再是本国商品价格的一元线性函数,而是一个包含所有市场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多元函数。外汇汇率将不再唯一地取决于本国商品价格的变动,还取决于所有其它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的变动。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瓦拉斯式的汇率决定模型,是对传统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修正。温建东(2005)通过对人民币购买力测算研究的回顾发现,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它们忽略了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影响;其次,它们大多使用双边(如中美)比较,尤其是进行外推测算时;第三,没有计算中外生产率差距对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为了探讨PPP成立的理论前提与我国国情是否相符,作者们回顾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提出了PPP的“生产率—市场化”修正模型。作者将购买力平价理论运用于中国这样的外贸市场多元化且高速增长的转轨经济,需要进行三项修正:用多边相对价格变动替代双边价格变动、计算生产率差异、考虑关税减让和税收制度变化的影响,将所有影响人民币PPP的因素归纳如下:中外相对价格变动、中外生产率差异、出口退税率变动和关税率削减。因此,相对PPP公式可以修正为:dsppp=d(p*/p)+dσ-dv+df(其中:p=价格,σ=生产力,v=退税率,f=实际关税率)式中第一项源于相对购买力公式,第二项代表巴拉萨—萨缪尔森修正,第三项为退税率对PPP的影响,最后一项为关税减让的影响。[参考文献][1]张新福.人民币汇率数量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2002.[2] 邓黎阳.购买力平价理论新发展及对人民币汇率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3] 罗翔.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D].武汉大学,2004.[4]温建东.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研究[J].金融研究,2005.4.[5]胡均民.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中的批判性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5.6.[6] 张岭松.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及其修正: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J]. 经济科学,1999.5.。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购买力平价说
国际金融——购买力平价说购买力平价说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
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两小点的内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发展历史和主要论点,购买力的两种表现形式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价包括其理论贡献和缺陷。
下面我们逐一说明:——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发展历史。
它主要分为4个阶段。
·16到17世纪,西班牙的瓦纳瓦罗及巴纳斯等人提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汇率贬值是由于国内的物价上涨的具有购买力平价思想的观点。
·18世纪下半叶,瑞典的克里斯蒂尼尔提出汇率贬值是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引起的论点,具有明显购买力平价思想。
·19世纪,英国实行金本位时期,停止银行券兑换,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后,购买力平价思想已在政府与经济学界有着广泛影响。
·20世纪初,瑞典的古斯塔夫·卡塞尔将这一思想认识予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于1922年提出,并正式命名为购买力平价理论。
然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论点。
按照一定汇率购进外国货币,就是购进外国货币购买力,因为该货币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反之,本国人将本币售与外国人,等于把本国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售与外国人。
因此,本国货币所表示的对外国货币的比价即汇率,主要是以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所具有的购买力为依据的,故而决定两国货币汇率“首先最基本的依据”就是购买力平价。
由于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汇率又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来表示。
——然后我们看一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
它主要是包括3个公式,把这3个公式掌握就可以了。
首先看一下绝对购买力平价。
反映在一定时点上,两国货币的汇率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如上所述,以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来表示各自货币购买力。
用公式表示为:均衡汇率R=PA/PB(公式一)即1单位B国货币以若干单位A国货币所表示的价格。
2022-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金融类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4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金融类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金融商业交易所按正常电源断电后电源转换时间要求,可采用下列应急电源中的( )。
Ⅰ.静态交流不间断电源装置;Ⅱ.带有自动投入装置的独立于正常电源的专门馈电线路;Ⅲ,快速自启动的柴油发电机组A.Ⅰ、ⅡB.Ⅱ、ⅢC.Ⅰ、ⅢD.Ⅲ【答案】 A2、厂商的收益是指()。
A.成本加利润B.成本C.利润D.利润减成本【答案】 A3、博弈论模型中,占优战略存在于()。
A.无论其他博弈者采取什么战略,该博弈者的战略是最好的B.其他博弈者的行为给定时,不存在更好的战略C.为了使联合利润最大化,博弈者合作且协调其行为D.博弈者在进行有关价格的竞争性博弈【答案】 A4、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指在停止营业点之上的()。
A.可变成本曲线B.边际成本曲线C.平均成本曲线D.总成本曲线【答案】 B5、根据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B.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C.紧缩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D.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答案】 B6、某生活区用电设备容量为300kW,宜采用( )Ⅴ向该生活区供电。
A.12U220B.220/380C.6kD.10k【答案】 D7、某国2011年第一季度的国际收支状况是:贸易账户差额为逆差583亿美元,劳务账户差额为顺差227亿美元,单方转移账户差额为顺差104亿美元,长期资本账户差额为顺差196亿美元,短期资本账户差额为逆差63亿美元。
请问:A.-119B.119C.-385D.385【答案】 A8、债券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是()。
A.债券的价格与它所要求的收益率呈反方向变动B.债券的价格与它所要求的收益率呈正方向变动C.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上涨D.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下跌【答案】 A9、国家规定金币为主币,但是国内不铸造和使用金币,这种货币制度是()。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简答和辨析)
【简答和辨析】1、绝对购买力理论与相对购买力理论的关系答:①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同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市场力量会促使汇率回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的水平。
②计算公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e =*t t P P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t t t P P e③联系与区别:1.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汇率。
2.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价格的绝对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理反映价格的变动率。
3.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说明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说明汇率之所以变动的原因。
4.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相对购买力平价理用于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答:一、经常项目,指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大的方面:其一,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以及非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获取或处置;其二,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
三、错误遗漏项目,用于抵销统计误差3、生产补贴与关税哪种手段更优答:①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改进生产效率,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用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②生产补贴比关税的保护成本低,因为生产补贴不改变国内价格,可避免消费扭曲。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特征答:1自由贸易区特点:①成员国之间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
②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③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2关税同盟特点:①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利用经济指标进行跨国比较是衡量经济体经济增长绩效和评价发展阶段的重要方法,这需要将各经济体货币转化为同一货币。
通常,人们使用官方汇率将各经济体货币转化为同一货币。
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汇率易受国际资本流动、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只体现了不同经济体可贸易品间的比价关系,未能消除经济体间价格水平差异,利用汇率进行国际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比较结果。
为克服汇率作为货币转换因子的弊端,经济学家发明了"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y,PPP)〃这一指标。
一、基本概念及作用与汇率类似,PPP是反映经济体间交换同一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率。
以单一商品巨无霸汉堡为例,其在中国和美国的售价分别是23元人民币和5美元,则以美国为基准,巨无霸汉堡的PPP=23元人民币/5美元=4.6。
与汇率相同,可利用PPP将不同经济体的经济指标调整至同一货币单位。
例如,中国2017年GDP为820754亿元人民币16,则经当年汇率6.7617折算后的GDR汇率法GDP为121413亿美元经当年PPP4.18折算后的GDP(PPP法GDP)为196353亿美元。
与汇率不同,PPP是人为构造出的一个货币转换因子。
因此,尽管其避免了汇率的诸多缺陷,但其准确性受基础数据、统计测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影响较大。
构造和生产PPP的项目很多,目前影响力最大的是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主导的国际比较项目(InternatiOna1ComparisonProgram,ICP)o从2017年起,ICP大约每3年组织实施一次,各轮次PPP测算方法可能存在差异。
新一轮结果公布后,需调整之前轮次的测算结果。
二、ICP中PPP的测算方法测算PPP需要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来自国民经济核算。
参与ICP的经济体需将其以本币表示的支出法GDP拆分至155个细项(即基本分类)。
这些基本分类的支出加总必须与GDP相等。
第二组数据来自价格调查。
购买力平价
概念介绍
购买力平价的理论指出,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一般来讲, 这个指标要根据相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考察许多货物才能得出。
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购买力平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购买力水平。百科x混知:图解汇率
作用介绍
谢谢观看
购买力平价ICP项目方法的传统理论依据主要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商品购买力平价 理论。所谓商品购买力平价(简称PPP)就是指“购买等同于基准国家的一个货币单位(或一组国家的一个共同 货币单位)所能购买的货物(或服务)所需的目标国家货币单位数量”。它也可以表示不同国家用该国货币购买 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所花费的该国货币量之比。多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围绕PPP的计算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研究者们的辛勤劳动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PPP计算出发点的局限性,这些改进的计算方法仍不能取得令 世界各种类型国家都满意的比较结果。
多数数据来源都不提供计算购买力平价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的选 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购买力平价与生活水平即使使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
平价方法
依据原则
购买力平价方法要求对比国收集两个方面的统计数据:一是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新增 库存、净出口等GDP基本支出分类数据,大约150~200项。二是在每一基本支出分类下若干个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数 据,具体为居民消费品和服务、机械设备品、建筑品价格以及政府公务员职务工资等资料。并且,要求提供的统 计数据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种经济理论和经济指标,它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价值,评估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能力。
其核心理念是,假设在一个理想条件下,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国家应该以相同的价格出售,这个价格通过货币汇率进行调整。
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研究以及全球经济政策制定等领域。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概念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原理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
他提出,由于市场力量和消费者行为,商品价格会趋向于在全球范围内均衡。
因此,如果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能够反映出它们对相同商品的购买能力,那么汇率就能正确衡量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值。
简单来说,PPP认为,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应当趋于一致,特别是在考虑到汇率之后。
因此,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应当能够通过计算特定商品篮子中的平均价格来进行比较。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购买力平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通过比较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确定两国之间的汇率。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无套利”原则,即在自由市场中,没有人能够从价格差异中获利。
例如,如果某国的一篮子商品价格为100元,而另一国同样的一篮子商品价格为200元,则按照绝对PPP法则,两国的汇率应该是1:2。
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则考虑了两国之间物价变化的影响。
其公式通常为: [ = ] 其中,(E)代表汇率,而(P)代表物价水平。
此公式表示的是两个时间点之间汇率的变化与物价水平变化之间关系。
统计方法:有时,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会采取大量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大量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推算,以估算一国货币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的重要性国际贸易分析:PPP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衡量标准。
了解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可以帮助各国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决策,避免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购买力平价理论》课件
未来研究重点和展望
深化对购买力平价理 论的理解
进一步挖掘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 涵和外延,深化对其经济含义和 政策含义的理解,为政策制定提 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探索与其他理论的融 合
尝试将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国际金 融、汇率等其他经济理论相融合 ,构建更为综合的经济分析框架 。
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 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将面临新的挑 战和机遇。未来研究应关注全球 经济一体化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 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该理论更好 地解释和预测全球经济现象。
偏好无差异
描述
偏好无差异是指消费者对不同国 家生产的同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同
,即消费者的偏好无差异。
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自由贸 易条件下,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 需求不受生产国别的影响,因为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前提
偏好无差异的前提是全球消费者 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具有一致性,
不受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
在国际经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政策协调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帮助各国政府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经济状况,从而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例如,各国可以通过比较物价水平来制定更加合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贸易政策
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可以用于制定贸易政策。例如,政府可以根据该理论评估关税和贸易壁垒对国内物 价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贸易政策。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
01
描述
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指商品和资本可以不受限制地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02
解释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
下,汇率能够反映两国货币的相对价值,即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PPT课件
授课:XXX
5
表现形式
1 绝对购买力平价
2 相对购买力平价
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授课:XXX
6
绝对购买力平价
• 在一定时间点上,两国货币汇率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的。
R PA PB
Pi Wipi
•18世纪下半叶 瑞典克里斯提尼尔,具有明显购买力平价思想
•19世纪
金本位时期,在政府与经济学界影响广泛
•20世纪初
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形成
完整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体系
授课:XXX
3
基本思路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对一般商品的购买 力。可以在货币发行国购买一定量的商品,但不同国家的单位货币 所代表的价值是不同的。
P1 P0
1ui
R1 1 uA R0 1 uB
R1R0 uAuB
R0
1uB
• 表明:汇率的升降取决于哪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更高
授课:XXX
16
授课:XXX
17
理论贡献&缺陷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具有影响 过分强调物价水平对汇率的作
力的汇率理论;
用;
正确的指出了通货膨胀与汇率 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有效 的分析;
授课:XXX
10
绝对购买力平价
• 假如有一组商品,在中国平均花100人民币可以买到,在美国则平均需要
花14.9美元,那么:
R P1 CNY100 即 P2 USD14.9
1US6 D .71C 1N 4 Y
授课:XXX
金融学第五版第4章 外汇与汇率
⑷ 根据各国汇率管制程度宽严的不同,可分为官方汇率和市
场汇率。官方汇率是指国家外汇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汇率。市场汇
率是指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所使用的汇率,它随着外汇市 场上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其他可能导致汇率变动因素的影响而上 下波动。 ⑸ 根据汇率波动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汇率相对稳定,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变动的汇率 。浮动汇率则指汇率不由货币当局规定,而任由外汇市场供求关
29
第三节 汇率变动的影响及其约束条件
一、汇率变动的基本效应
1.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的涨跌,影响
经常项目差额,从而影响外汇供求关系。本币汇率上升→进口
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会相对降低,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会相对 提高→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恶化贸易差额→外汇供不应求; 反之,若本币汇率下降,则会发生相反的影响。
货币流通状况包括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
方面,其中货币供给是影响汇率的最主要因素,货币需求相对稳 定,与国民收入和经济结构等因素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函数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短期内对汇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22
(2) 国际收支差额。各种因素对于汇率变动的影响,都是通 过影响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关系而实现的。国际收支顺 差时,外汇供过于求,会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反之则相 反。
本国货币对非关键货币的汇率。套算汇率是根据基本汇率和国际市
如:某日外汇市场1美元=6.2500元人民币,国际市场1美元=80日
11
中国银行外汇牌价
12
⑶根据外汇交易交割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即期汇率与 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是外汇买卖双方在成交后的两个营业 日内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远期汇率是外汇买卖双方成交 后,约定在两个营业日后的某个时间进行交割时所使用的 汇率。 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间的汇率差价,称为远期差价。 分升水和贴水两种情况。升水是指外币的远期汇率高于即 期汇率,贴水则指外币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如: 某日即期汇率1美元=6.2500元人民币,3个月远期汇 率1美元=6.2580元人民币,则美元对人民币的远期汇率升 水0.0080元人民币。 13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际费雪效应
4
国家和地区
存款利率 Deposit Interest Rate 2000 2007 4.14 2.42 2.85 0.81 5.17 5.00 3.17 13.46 12.00 9.15 2.08 3.20 10.58 5.14 7.78 3.13 11.17 12.00 11.61 1.50 3.04 11.66 5.76 7.55 2008 2.25 0.45 1.10 0.59 5.87
中
国
2.25 4.80 5.33 0.07 7.94 12.00 3.36 16.80 9.75 9.20 3.48 8.26 17.20 6.51 6.36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日 韩 老 蒙 缅 南 本 国 挝 古 甸 非
马来西亚
加拿大 墨西哥 巴 西 俄罗斯联邦 新西兰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章 利率平价、 际费雪效应
17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章 利率平价、 际费雪效应
7.4利率平价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简要 评述
7.4.1 利率平价理论的评述 7.4.2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评述
18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章 利率平价、 际费雪效应
7.5 费雪效应与国际费雪效应平价
用数学表达是: (4) 其中,F 表示1年后的远期汇率。它实际上是替 代了公式(1)中的 Se 。若令 f 表示远期的升水 (或贴水),即一国的远期汇率超过(低于)即 期汇率的比率,则有 (5) 那么,抛补的利率平价可更为清楚地表达为 (6) f = r − r * 在推算中,r * f同样被作为二阶小量被省去。
7
第7章 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和国 章 利率平价、 际费雪效应
7.2.2 利率平价的基本原理及示例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利率平价理论1.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1916年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评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
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
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
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学说至尽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相对购买力平价名词解释
相对购买力平价名词解释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RPPP)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价格及汇率水平来测算其货币间的相对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真正自由的货物与资本流动环境下,货币汇率应该调整至能够实现两国或多个地区相同购买力水平的状态。
即在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相对较强时,该国货币的汇率将相对升值,而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相对较弱时,该国货币的汇率将相对贬值。
通过比较相对购买力平价,可以更准确地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福利程度。
关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1. 首先,讲一下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的关系:nni ii ii i P e Pαα*===∑∑令0ni i i P P α==∑,0ni i i P P α**==∑得:PP e P e P **=⇒=,对该式两边取对数得: ln lnln ln ln Pe e P P P**=⇒=-, 令ln ,ln ,ln f e e P P P P *'''===,即可得到你写的那个式子:ln ln ln f e P P e P P *'''=-⇔=- (1)这里,P 和P *表示国内和国外的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一般有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GNP 折算价格指数,这些指数相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听说过,以后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所接触。
不同的物价指数会导致不同的购买力平价。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通常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 )计算得来的,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指数计算,基本方程可表示为:11t t t t P P P π---=其中,t π为当期通货膨胀率,t P 表示当期的物价指数(可以理解为当期物价水平),1t P -表示上一期的物价指数(可以理解为上一期的物价水平)。
可以明显看出,绝对购买力平价方程与通货膨胀率的计算是有差异的,因此也只能说购买力平价理论中,汇率是由即期国内外的价格水平(物价指数)决定的,通货膨胀率也可由物价指数计算得来。
2. 下面讲一讲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形式为:Pe Pθ*=其中,常数θ表示存在的稳定偏差。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ln ln ln ln ln ln P e e P P P θθ**⎛⎫=⇒=+- ⎪⎝⎭则由上式,t 期的相对购买力方程为:ln ln ln ln t t t e P P θ*=+-t-1期的相对购买力方程为:-1-1-1ln ln ln ln t t t e P P θ*=+-两个方程相减得:()-1-1-1ln ln ln ln ln ln t t t t t t e e P P P P **-=---令-1ln ln t t t e e e =-,-1ln ln t t t p P P =-,-1ln ln t t t p P P ***=-得:t t t e p p *=- (2)为简单起见,书中省略了各变量的下标t 。
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备考知识点:相对购买力平价
5.相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urchasing-power parity theory)假定,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必须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正比。
假设用脚标0代表基期。
用1代表后续时期,相对购买力平价为:其中,R1和R0分别代表时期1和基期的汇率。
如果外国的总物价水平从基期到时期1不变,即,而本国物价水平增长了50%,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货币汇率在时期1相对于基期增长了50%,即本币贬值50%。
值的注意的是,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也成立。
但是当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时,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
弗伦克尔、麦金农等经济学家证明,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是有效的,但短期内是失效的。
弗伦克尔发现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在长期内做才能得到消除,对1969-1984年美元兑英镑汇率的年度数据进行检验时发现,4-5年偏离购买力平价的程度为50%,每年偏离程度为15%。
罗格夫对较长的时间能够消除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的解释是,尽管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发生了全球化,国际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仍然低于一国内部的商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其原因在于存在运费、实际的或威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信息成本以及劳动力在国际间的十分有限的流动。
由于各种调节需要成本,其结果就是汇率在没有触发的情况下可能相对于本国价格有一个即时的、更大程度的变动。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购买力平价理论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01
一价定律02
绝对购买力03
相对购买力
—04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目录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研究某一时期汇率的变化受怎样的价格变动影响?
【相对购买力平价】
时间
t 2
汇率变化与价格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t 1
【相对购买力平价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式1可写作:
•上式表明,汇率的变化等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
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外国的水平,则值为正,即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这意味着,本国与外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恰好反映了外币的升值幅度。
【相对购买力平价】
US
CN S ππ-=∧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式2可写作:
•在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发生稳定偏离)时,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
•注:当发生非稳定偏离时,相对购买力平价并不成立(读者自行验证)
【相对购买力平价】
US
CN S ππ-=∧
国际金融
international finance
•总结
•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必然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能成立•结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强表达式,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弱表达式
【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