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

合集下载

科幻电影热潮席卷全球

科幻电影热潮席卷全球

萌芽阶段:20世纪初,科幻小说开始流行,电影开 始尝试将科幻元素融入其中
探索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科幻电影逐 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开始探索宇宙、未来等主题
繁荣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科幻电影进 入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星球大 战》、《异形》等
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科幻电 影开始注重视觉效果和商业价值,出现了许多特 效大片,如《阿凡达》、《星际穿越》等
创新阶段:21世纪以来,科幻电影开始注重创 新和深度,出现了许多具有哲学思考和社会反思 的作品,如《盗梦空间》、《银翼杀手2049》 等
20世纪50年代:科幻电影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如《星球大战》、《星际 迷航》等。
20世纪80年代:科幻电影的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如《回到未来》、 《终结者》等。
实性
场景设计:注重细节,创造 独特的科幻世界,让观众沉
浸其中
特效制作:使用CGI技术,如3D建模、动画、渲染等 特效团队:由专业的特效艺术家和工程师组成 特效预算:占电影制作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特效效果:创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全球票房:科幻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票房收入逐年增长 观众群体:科幻电影的观众群体广泛,包括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
市场潜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对科幻电影的兴趣增加,科幻电影的市场潜力巨大
投资回报:科幻电影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制片公司的关注
年龄段:主 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
性别:男性 业:科技、 IT、创意等 行业的观众 比例较高
兴趣爱好: 对科幻、科 技、未来等 话题感兴趣 的观众比例 较高
科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 受欢迎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x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那时起,汽车的数量和技术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开始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前身。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了大量汽车厂和技术设备,生产了大量客车、卡车和摩托车,汽车数量在国内有了不断增长。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发展,受益于党和政府国家宏观调控,汽车厂家不断增加,汽车技术得到了大幅度改进,汽车行业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汽车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大国之一。

20世纪90年后以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汽车质量及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推出了大量汽车新品,引领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

中国汽车发展史留下了无数优秀成果,改变了中国的汽车工业景观,并为未来发展做好了准备。

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并不断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 1 -。

中外广告史

中外广告史

前三者的着重点都是消费者如何看待品牌,而品牌认同强调的则是品牌管理者希望消费者如何看待品牌,是管理者希望产生和维护的品牌形象
品牌运作理论的建构
品牌运作就是品牌经营,是一个创建强势品牌,累积品牌资产,创造高市场占有率和高利润的过程基本过程:品牌化、塑造与传播品牌形象、品牌拓展、管理与维护品牌的资产也即一个品牌的价值由生发到发展到维护的过程,即品牌价值实现的过程
缺陷:建立在生产者的基点上,是从生产者出发来设计和塑造品牌形象的,具有的主观性,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感知和认同往往被忽视
从品牌个性、品牌资产到品牌认同:不断丰富的理论创造
品牌个性论(精信公司)主张品牌的人格化,主张品牌独特的个性差异形象的本质差异来自性格差异,性格魅力就来自个性魅力形象只造成认同,个性可以造成崇拜品牌价值/资产论品牌是一项重要的资产,对于产品的成功与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好好管理一个品牌价值的形成包括四个方面;知名度、品质、忠诚度和关联性
三、转型期的广告创意理论
时限:20世纪60年代左右——创意革命时代代表理论:以大卫·奥格威、李奥·贝纳和威廉·伯恩巴克为代表的三大创意理论及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特点从诉求走向创意,从关注“说什么”到解决“怎么说”从前期的注重产品品质的诉求,到此期的产品形象的塑造,“形象”的概念成了新的理论关注的中心
附件:英雄人物的矩阵模型
如霍普金斯詹姆斯·韦伯·扬
如:奥格威李奥贝纳
如拉斯克摩里士·萨奇

学术业绩


经营业绩
专题2:20世纪广告理论发展素描
一、广告理论发展轮廓简描二、产品推销期的广告理论模式三、转型期的广告理论四、营销与传播整合期的理论模式
一、广告理论发展轮廓简描
三个时期、两种理论模式与一种转型期理论形态产品推销期的以产品推销为核心意义的传统广告理论模式从产品到形象的转型营销与传播整合期的现代广告理论模式

名著导读 第三单元《白洋淀纪事》课件——2020-2021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品质课件PPT

名著导读 第三单元《白洋淀纪事》课件——2020-2021学年度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品质课件PPT
河北衡水安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1925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927年开始进行文学 创作。代表作有《荷花淀》(1945)、《风云初记》 (20世纪50年代初)、《白洋淀纪事》(1958)等。
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朴素洗练,“多风趣而不落轻 佻”。
【写作背景】
【内容速览】
作者通过对许许多多的小人物的刻画,以不同的方 式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时代发展情况,他们的身上交 织了新旧时代互相交替与争斗的影子。例如,在水 生准备报名参军,将孩子和老人留给女人时,水生 嫂所说的话,反映了当时的妇女虽有感情上的矛盾, 但在民族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正确处 理二者的关系。再如,邢兰是具有二重身份的,他 是旧时代的控诉者和新时代的开拓者……这些人 物,尽管具体境遇存在差别,但却都以各自的方式 体现了当时社会与时代特色。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比较完整的一部小说、 散文选集,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 的绝大部分小说、散文、通讯等作品。
主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发生在冀中平原与冀西山区的事情。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劳动人民 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进 行生产劳作,改革社会风气。
篇章 《芦花荡——
【重要情节】 白洋淀纪事之一》
情节提要: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英雄的故事。在 一次护送两个女孩子夜间穿越封锁线时,他由于过分自信 使得一个女孩子负了伤,第二天,他单身智斗鬼子,为女孩 子报了仇。
感悟评价:
童话般色调的自然景物和老英雄略带童真的性格相映成 趣。甚至连“莲蓬的清香”也以倨傲的姿态出现,戏弄着 狼狈不堪的鬼子。
【重要情节】
篇章 《正月》

湖南境内已发现古代漆器研究现状

湖南境内已发现古代漆器研究现状

漆钫[fāng]

名称:云纹漆钫 年代:西汉时期的文物 大小: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 米

出土地点:1972年出土于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酒器钫是指方形的壶
简介:这件云纹漆钫为直口平唇,口 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器表 面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器表彩绘鸟 头形、云纹、菱形图案等。出土时, 器内残存酒类沉渣。
各个侧面大面积邻近色、同类色的 运用,使画面整体效果处于暖调子
中,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
对比色的运用是重要形式之一 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
“祥瑞”的图案。
大胆运用象征性手法将具象凤鸟纹的基本元素提炼为一定程式 化的几何装饰图案,既变化多端,又有规律可循
凸显了汉代漆器的时代特点。

出土地点:1980年湖南长沙 五里牌3号墓出土。
简介:用一整木雕成,形状似虎,昂首匍匐,双眼圆睁,张口, 四肢粗壮,臀部肥圆,尾反卷至头部形成提梁。器内外髹黑漆, 器身用黄、褐两色绘云凤纹,线条流畅,眼、耳、臀部用褐线 衬托,形态生动,是国内所见最早的虎子之一


简介:种狭长面、下有足、常 设于座侧、以便凭倚或搁置物 件的家具。多木制,也有石制。
(动物纹增多、少 量植物纹、几何纹 增多、新增人物故 事纹样)
战国中期
西汉中、晚期 (动物、植物、 几何纹、人物 故事)
西汉早期 (动物纹以 龙纹、凤纹 较多;几何 纹、人物故 事)
战国晚期 (动物纹龙纹、凤鸟纹较 多、植物纹增多、几何纹 更活泼、出现神兽纹中似 人非人的纹样)
纹饰总结(战国早期——西汉晚期)
堆一号汉墓。

类别:盛食器 简介:椭圆球形,分盖和器身两部分。盖作球面形,器身鼓腹, 底略呈圜形,有一对直耳。鼎底部朱书“二斗”两字,表明该器 物的容量。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

产品研发管理体系模式演变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R&D管理模式几经演变,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代研发时代,这一变革推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目前我国企业的R&D管理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践证明,研究并借鉴西方先进R&D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R&D为战略手段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我国企业R&D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一、西方R&D管理模式的演变及其特征根据开发环境以及组织和运作原则,美国学者菲利普A •劳赛尔、卡马尔N •萨德和塔马拉J •埃里克森把R&D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许多公司实施了所谓的“希望策略”,即雇佣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设备、最优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研究自由,希望他们能够独立地创造新产品、新工艺,从而创造具有商业意义的成果—一收益或市场份额。

在此背景下,第一代R&D管理模式诞生了,即由科学家来组织管理,通过他们对研究项目的确定、实施,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或产品突破,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收益。

最成功的案例是1939年Do 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Do Pont赢得200亿-250亿美元的利润。

在第一代研发管理中,R&D主体并没有明确意识到作为“项目”的研发意义,对这类项目成功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无充分的估计、或采取预先的措施。

因此,R&D目标十分模糊,对R&D的理解可谓“宿命论” 的。

其基本特征是:R&D主体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公司的技术未来很大程度上由R&D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很少提供指导意见,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R&D的进展情况。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期末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概念题(4个,20分),简答(3个,30分),分析题(1个,20分)范围:1、美国研究发展史分为哪几个阶段?三个时期研究特点?韦弗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⑴第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

⑵过渡时期大众传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

⑶20世纪50年代以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体组织、媒体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近年来,实证研究成风尚,对此怎么看?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⑴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建立传播模型。

⑵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实验法最擅长。

⑶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造成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方法粗糙,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的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跟我国的传统学科设置有关,现有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学科影响较深,习惯用思辨研究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视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也称为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以加深对传播现象的理解、探索传播现象中的规律、发展理论和基本知识为目的。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

浅谈中西方城市更新比较与启示摘要:城市更新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中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50%,城市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的旧城老化、功能落后、城中村等城市问题的更新改造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改造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面对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更新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了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回顾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了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差异,认为西方的城市更新有许多成功的理念和深刻的教训,对我国城市更新带来有益启示。

标签: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发展1 引言无论在我国或是国外,城市更新随处可见,然而人们对它的概念内涵、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了解还不深入。

城市更新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其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更新理论。

而我国的城市更新研究比欧美国家晚,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区出现了有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在建筑及规划界、学术界开始提出城市更新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但是此时对城市更新的研究还不深入,对城市更新的概念、特点及模式等内容仍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区的城市更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更新成为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与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城市更新理论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2 中西方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综观中西方城市更新的发展和演化历史,对城市更新的概念无论是我国或是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时期都有不同的定义和说法,中西方国家对城市更新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清末至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妇女的职业机会非常有限。

大多数妇女只能从事传统的家务和纺织等手工业劳动。

不过,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开明的妇女开始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和教育,如田汉、胡适等人提倡的“新文化运动”。

同时,一些西方传教士也开始在中国创办学校,为妇女提供教育机会。

这些机会虽然很少,但对于后来的妇女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国共内战至新中国成立(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妇女的职业机会开始增加,但依然受到很多限制。

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和抗战的进行,许多妇女开始参加了革命和军队,成为了新中国建立的缔造者之一。

同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开始重视妇女的职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妇女应当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参加土地改革。

不过,在这一时期,女性在职场上依然面临着很多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3.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的职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妇女参加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劳动。

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开始越来越宽容和支持,女性在各行各业中成绩斐然,甚至在一些领域中表现得比男性更优秀。

不过,尽管妇女的职业机会越来越多,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领域中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职业机会几乎为零到现在的职业机会不断增加、职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相信妇女在职场中的地位和发展空间会越来越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传播学研究时间表

传播学研究时间表

传播学研究时间表
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阶段着眼于媒体的发展和影响,研究传媒对公众舆论的塑造以及媒体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威廉·杜尔和查尔斯·柯利。

2.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个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和社会
控制之间的关系。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保罗·拉托,他们提出了媒介效应理论和媒介理论。

3.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阶段传播学研究开始关注
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研究质疑媒体的权威和媒介对社会的控制。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本杰明·麦克卢汉和赛尔·梅尔曼。

此外,该阶段还出现了符号学派、认知传播学和暴力传媒理论等新的研究方向。

4. 8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传播学研究逐渐向新兴媒体和数字
文化领域拓展。

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尼古拉斯·尼格布斯和曼尼·卡斯特尔斯。

同时,传播学也与其他领域如文化学、社会
学和心理学等相交叉,形成了多学科的研究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传播学研究时间表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实际上各个阶段的研究主题和重点在不同的研究者和学派之间存在差异,且各个阶段的研究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传播学研究的时间表也在不断扩展和演进,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媒体的更新换代,新的研究议题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沿革

《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沿革

《财务管理》的历史发展沿革《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发展于20世纪。

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计算手段的迅速提高,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财务管理发展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财务管理产生的初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自19世纪末,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当时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筹措资金以满足扩充需要。

此间财务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企业的合并及重组、新企业的设立、企业证券发行等有关法律事务。

适时而有效地为企业筹集资金、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就成为财务管理的最初职能。

二、财务管理发展的中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迫使许多企业相继倒闭,这时,破产、改组和残余资产的处理,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问题。

此时处理企业破产、恢复和发展企业经济实力便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

其研究的重心也不在是企业的扩展,而是企业的生存。

这时,西方各国政府要求财务信息不仅用于企业内部,也要对外公布,使企业外部人员可根据公布的有关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使证券管理这一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财务管理发展的近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企业更加注重设备的更新换代,此时,企业财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资本支出预算,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财务管理研究的重点由资金筹措转向资金运用。

只有在这一时期,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才由外部的一些法律问题转移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上。

60年代,统计和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开始应用于企业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与分析,使财务管理迅速朝着“严谨的数量分析”方向发展。

此间财务管理的重点包括:最佳资本结构的组合;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70年代,以期权定价理论为主的各种风险衡量模式的出现,使财务管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

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中俄犯罪构成理论比较研究—对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评述全文结构一、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历程(帝俄时代至今)二、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历程(建国后至今)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新发展(与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一)犯罪客体(二)犯罪客观方面(三)犯罪主体(四)犯罪主观方面四、对苏俄犯罪构成理论发展历程的评价五、对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评述(一)对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批判(二)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对中国刑事法学的贡献(三)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何去何从(我的观点)一、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历程(帝俄时代至今)(一)“犯罪构成”的词源eorp us delieti 是意大利著名刑法学者——法利那休斯1581年在他的著作《Variaequaestioneseteomunesopiniones》中最先使用的。

18 世纪末,克莱茵将这个词翻译成德语的Thatbestan,一开始这个词语意指犯罪的所有物证,包括犯罪人的外部行为,后来,德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在既包含犯罪的外部方面又包含其内部方面的一般意义上使用Thatbestand 一词。

以宾丁和贝林等学者为代表的德国学派对俄罗斯革命前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学说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当时的很多俄罗斯刑法学者都毕业于德国的大学和研究生院。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刑法学家将Thatbestand引人本国的刑法学研究中并译成“犯罪构成”,同时在包含犯罪内、外两个方面的一般意义上使用此法律术语。

(二)帝俄时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发展1、斯巴索维奇的“五要件说”概念:犯罪构成意指犯罪概念中所包含的一切要件的总和。

内容:1、犯罪对象2、犯罪人,刑事责任能力概念3、犯罪的外部方面,行为及其后果4、犯罪的内部方面意志和认识5、共犯及其相应责任2、季斯甲科夫斯基的“四要件说”概念:犯罪构成指的是构成犯罪不可或缺的实质——必要要件。

内容:1、犯罪主体,或者犯罪的实施者2、客体,或者犯罪实施的对象3、主体对犯罪行为的意志态度,或者主体的内心活动 4、行为本身及其后果,或者主体的外在活动及其后果。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重点笔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重点笔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重点笔记郑亚玲是一位中国电影史学家,她对外国电影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关于外国电影史的一些重点笔记:1. 电影的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国和美国。

法国的路易·吕米埃尔兄弟和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都被认为是电影的先驱者。

2. 默片时代,20世纪初,电影还没有声音,被称为默片时代。

这个时期的电影以肢体语言和表情来传达故事,如查理·卓别林的喜剧片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3. 好莱坞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电影,如《乱世佳人》、《公民凯恩》和《魂断蓝桥》。

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工业的中心。

4. 欧洲新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欧洲出现了一股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的让-吕克·戈达尔、意大利的费德里科·费里尼和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电影风格大胆创新,探索了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边界。

5. 亚洲电影,亚洲也有许多重要的电影产出。

日本的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是亚洲电影的重要代表,他们的作品深受国际影坛的赞誉。

香港的动作片和印度的宝莱坞电影也在亚洲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

6. 新好莱坞,20世纪70年代以后,好莱坞电影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导演如斯皮尔伯格和卡梅隆等人推动了特效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许多视觉效果惊人的电影。

同时,独立电影也开始崛起,探索了更多的主题和风格。

7. 当代电影,现在的电影产业非常多样化,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市场。

超级英雄电影、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都非常受欢迎。

同时,互联网和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也改变了电影的传播方式。

这些只是外国电影史的一些重点笔记,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希望这些笔记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关于外国电影史的基本了解。

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与训练(含答案)

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与训练(含答案)

名著《白洋淀纪事》导读与训练
【名著档案】
书名:《白洋淀纪事》
体裁:小说、散文选集
作者:孙犁
人物:水生嫂、多儿、那兰、老头子等
成书时间:1958年
关键词:斗争生活;乐观向上;勇敢坚定;真善美;诗化小说;清新雅丽【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

河北衡水安平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1925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927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代表作有《荷花淀》(1945)、《风云初记》(20世纪50年代初)、《白洋淀纪事》(1958)等。

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朴素洗练,“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比较完整的一部小说、散文选集,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小说、散文、通讯等作品。

主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发生在冀中平原与冀西山区的事情。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劳动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进行生产劳作,改革社会风气。

【内容梗概】
1.作品主旨:《白洋淀纪事》包括四十多篇经典作品,通过对生活。

邱东林_基础综合英语(研究生)_1至7单元完整版-课文翻译

邱东林_基础综合英语(研究生)_1至7单元完整版-课文翻译

Unit 1 对F的赞美1今年将有好几万的十八岁青年毕业,他们都将被授予毫无意义的文凭。

这些文凭看上去跟颁发给比他们幸运的同班同学的文凭没什么两样.只有当雇主发现这些毕业生是半文盲时,文凭的效力才会被质疑。

2最后,少数幸运者会进入教育维修车间——成人识字课程,我教的一门关于基础语法和写作的课程就属于这种性质。

在教育维修车间里,高中毕业生和高中辍学生将学习他们本该在学校就学好的技能,以获得同等学力毕业证书。

他们还将发现他们被我们的教育体系欺骗了。

3在我教课的过程中,我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深有了解。

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我会让我的学生写一下他们在学校的不快体验.这种时候学生不会有任何写作障碍!“我希望当时有人能让我停止吸毒,让我学习。

”“我喜欢参加派对,似乎没人在意。

"“我是一个好孩子,不会制造任何麻烦,于是他们就让我考试通过,及时我阅读不好,也不会写作。

”很多诸如此类的抱怨。

4我基本是一个空想社会改良家,在教这门课之前我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差归咎于毒品、离婚和其他妨碍注意力集中的东西,要想学习好就必须集中注意力。

但是,我每一次走进教室都会再度发现,一个老师在期望学生全神贯注之前,他必须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论附近有什么分散注意力的东西。

要做到这点,有很多种办法,它们与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

然而,单靠风格无法起效,有另一个办法可以显示谁是在教室里掌握胜局的人。

这个办法就是亮出失败的王牌。

5我永远也忘不了一位老师亮出那张王牌以吸引我的一个孩子的注意。

我的小儿子是个世界级的万人迷,学习不怎么动脑筋却总能蒙混过关。

直到施蒂夫特夫人当了他的老师,这种局面才彻底改变了。

6当她教我儿子英语时,我儿子是一个高中高年级学生。

“他坐在后排和他的朋友说话.”她告诉我。

“你为什么不把他换到前排来?”我恳求道。

我相信令他难堪的做法会让他安心学习。

施蒂夫特夫人从眼睛上方冷冷地看着我.“我不会换高年级学生的座位.”她说,“我会给他们不及格的成绩。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什么是现象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里关键是对“现象”的理解。

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物本身”。

“现象”的本意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事物本身”在传统哲学中一般理解为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的本体或本质。

而现象学所理解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身。

“显现”不仅是对感官,而且也是对一时的显现,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或某一侧面,一是缺能认识事物本身或本质。

此外,意识的活动与事物的显现不再处于主客观的两极。

“显现”本身已经是通过意识活动在意识之中的显现了,因此是意识的自我显现。

因此现象学就是对意识的研究,并且通过意识的自我显现解释事物本身。

不能用简单的主观或客观论来宰制现象学。

他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极端主观唯心,也有“无物即无我”的镜像主观唯心。

庞蒂说的好:现象学的收获莫过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注意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

在中国,有人这样看现象学: 1. 在中国哲学家,现象学几乎被视试金石。

凡自以为有哲学修养的人,必须就现象学知识做一个表态。

凡是能够对现象学说三道四的人,即使不说明他是有哲学修养的人,至少也说明他是开放的、新一代的哲学研究者。

2.究竟什么是现象学?你去问哲学界的人,人们会告诉你多种答案,比如:现象学由胡塞尔创立。

现象学的精神就是“面向事实本身”(也译为“面向事情本身”、“面向实事本身”、“面对事实本身”、“面对事本身”、“面对实事本身”)。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本质还原、本质直观……由此,究竟什么是现象学,还是没有答案。

3.现象学究竟是否由胡塞尔创立,看起来确定无疑,但在胡塞尔之前,早已经出现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样看来,现象学是否由胡塞尔创立,也难说。

4.其实,所谓现象学,就是哲学。

现象学是哲学的别名。

既然现象学就是哲学,为何在哲学之外,另立新概念?原因在于:哲学这个词语虽然遗传下来,但哲学精神早已经被人丢失、遗忘、遗弃。

“现象学”新概念抬头,不过是以新概念的名义对哲学精神的召唤和提示。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_讲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_讲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以苏为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总结了“一五计划”(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一,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第二,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

第三,保证重点建设。

以重点为中心。

第四,经济建设与生活提高的关系,第五,增产节支,提高效益。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出台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苏联理论界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思想渐行渐远。

斯大林一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强调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目前还只有在苏联实现的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

在他看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这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同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因而在苏联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生产力破坏的情形。

1940年,苏联理论界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进行过一次讨论。

除个别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过去是、将来仍然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以外,绝大多数人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失去了它的普遍性”。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承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性质“完全适合”这种说法不能从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应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有落后的惰性的力量,它们不了解生产关系有改变的必要”,但这种力量不难克服,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的地步,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斯大林先是不承认、后来才吞吞吐吐地说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但他还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作全面性的问题提出来,还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索
1956年,当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学说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

首先,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属性和重要作用。

1957年2月,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从对立统一规律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宇宙的根本规律的高度,去观察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他针对当时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要求引导人们,首先是干部,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就把经典作家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将其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将其视为“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社会的矛盾性质不同,但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下来,就不可能再前进了。

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发生。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否定矛盾存在,就是否定辩证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在于驱散了这种否定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迷雾,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将它拓展到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特点。

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但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此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例如,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相矛盾的。

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大致的情况。

然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

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区别于其他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同特点。

第三,毛泽东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不完全巩固的状况,毛泽东强调要及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早在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在展望全世界的帝国主义被打倒、阶级被消灭的前景时,认为到那时还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关系搞得不对头,就要把它推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思想、舆论)要是保护人民不喜欢的那种生产关系,人民就要“改革”它。

他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虽然没有对如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直接的论述,但他主张: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进行,并着力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在1957年3月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在从前,在旧中国,讲改革是要犯罪的,要杀头、坐班房的。

但现在,我们国家要有很多诚心为人民服务、诚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立志改革的人。

我们共产党员都应该是这样的人。

”我们还需要有一批党外的志士仁人,他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同我们一起来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地奋斗。

他还强调:“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共产党来领导。

如果我们把作风整顿好了,我们在工作中间就会更加主动,我们的本事就会更大,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他在这里实际上已经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

从这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