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篡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完整word)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版
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
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
教育的起源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原始社会的教育(1)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相应的。
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
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劳动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以及生产经验,需要在氏族成员之间进行推广,更需要年长经验丰富者传授给年青一代。
2.生活习俗的教育未成年的男女也可旁听氏族长主持的公共事务民主集会讨论,接受民主精神的教育,年长者对未成年人进行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爱护幼小、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的教导,举行成年礼仪式,对其体力、智力、毅力等方面进行考验和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活动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占卜等多种形式,其中含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因素.4。
原始艺术的教育氏族公社成员为了调节精神、增强体质、欢庆丰收、祝贺胜利、欢度节日、表示友好,均用歌舞表达,歌唱、舞蹈反映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极其广泛,既是娱乐形式,又能发挥传授知识、宣传习俗的教育作用。
5.体格和军事训练氏族公社要求所有成员都是生产劳动者,需要有健康的体格,才能参与对自然的斗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所以氏族成员要懂得使用武器,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
三、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教育不断发生变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一、六艺的内容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有所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凡是行礼的地方,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射: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书:文字。
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
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
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事;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讲解
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国家的形成,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论述题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五、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答:1912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套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制的基本内容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一级);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2)学制的性质“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3)学制的特点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一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1缩短了学制年限。
主要表现在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各比癸卯学制减少了1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
○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4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这都是较大的改革。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并分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与答案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
括为“ ” 。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编纂和核定的 《 ___》、《___》、《__》、《 》、《__》、
《 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的是 。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 或“贤士”,
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
“
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
“、法家关于教育实
施的主张是“
”。
8 、《 大 学 》 提 出 的 “ 三 纲 领 ” 是 , , ;“ 八 条 目 ”
是、、、、、、
、
”。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
、、、
、 、五个
先后相续的步骤。
6、汉灵帝时设立的 _____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 175
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 _____”。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
》,
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 _____。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 _____ 。
( ) 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A 、王充 B 、董仲舒 C 、贾谊 D 、郑玄
三、判断题
( )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
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晴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答: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与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
实际上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
(2)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3)科举制度把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答:隋唐时期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相对于前朝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中央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一一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了探讨。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第四版读书笔记怎么写(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读书笔记的目的与意义二、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主要内容三、如何编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读书笔记四、读书笔记的实践与建议正文一、读书笔记的目的与意义读书笔记是一种辅助阅读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内容。
对于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而言,读书笔记能够帮助读者梳理书中的教育历史脉络,加深对教育史的理解。
此外,读书笔记还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式,可以帮助读者在考试前快速回顾书中的重要知识点。
二、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主要内容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古至今的教育发展历程,内容包括原始时期的教育、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战国时期的教育、汉代的教育、隋唐时期的教育、宋元时期的教育、明清时期的教育以及近现代教育等。
全书对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揭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规律。
三、如何编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四版的读书笔记1.梳理章节结构:在阅读每一章之前,先梳理一下本章的结构,了解章节内容和教育史的发展阶段。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教育史脉络。
2.笔记提纲:在阅读每一章时,可以总结出本章的提纲,将各节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等内容归纳进去。
这样可以让读者在复习时迅速回顾本章的主要内容。
3.重点内容标注: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重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可以用笔标注出来,以便在复习时重点关注。
4.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加入课后习题和考研真题的解答,这有助于读者检验自己对书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读书笔记的实践与建议1.坚持阅读与笔记: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教育史的发展过程。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要学会梳理章节结构,总结重点内容,以提高阅读效率。
2.及时复习与更新:读书笔记不是一次性的作业,需要读者在复习时及时更新。
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教育史的理解,并及时发现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2、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大小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
()3、孔丘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
() 4、孔丘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中,“性”是指先天素质,“习”是指行为习惯。
()5、私学是出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对贡献之一。
()6、孔子所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而墨子所提倡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7、孔子的“六艺”教育中,“书”是指教学生识字、写字,以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四、名词解释题1、学在官府:2、六艺:3、"有教无类":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学校的产生是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2、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六、论述题1、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3.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学派和学派。
2、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3、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4、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或“贤士”,5、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6、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
8、《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八条目”是、、、、、、、”。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A、荀子B、孔子C、孟子D、庄子()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B、老子C、庄子D、孔子()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三、判断题()1、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 2、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 3、稷下学宫是战国初期文化教育中心,各家私学的集散地,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
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
四、名词解释题1、稷下学宫:2、明人伦:3、虚壹而静:4、三纲领八条目:5、豫时孙摩:6、教学相长:四、简答题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2、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五、论述题1.从“人性论”入手比较孟子和荀子教育作用观的异同。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_____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_____,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臵弟子员,标志着_____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_____。
5、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的形式。
6、汉灵帝时设立的_____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7、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公元175年在蔡邕的建议镌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经称“_____”。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_____。
9、王充的主要著作是《》,他理想的培养目标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三、判断题()1、秦朝实施“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加强了民众的法制意识,因此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2、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3、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为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四、名词解释题1、三大文教政策:2、三纲五常:3、次相授受:4、文翁兴学:5、“设科射策”:五、简答题1、秦代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2、概述董仲舒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六、论述题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NO)一、填空题1、魏文帝时制定“”,太学弟子每两年进行一次考试,按通经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官职,将选官考试与教育考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下令立,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3、南朝宋元嘉十五年(438年) 开儒学馆,翌年又设立、、,改变了汉代官学中儒家独尊的格局,也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变化。
4.《》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
二、单项选择题()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A、国子学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A、颜之推B、颜渊C、颜元D、颜真卿三、判断题()1、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
四、名词解释题1、九品中正制:五、简答题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六、论述题1、什么是“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什么影响?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_____、_____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和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四书》包括《》、《》、《》、《》。
它是由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主持发起,史称“”;第二次是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第三次由主持发动,史称“”。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与“”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与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B、湛若水C、阮元D、朱熹()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NO)A、韩愈B、朱熹C、王安石D、王守仁三、判断题()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