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合集下载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汇编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汇编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清华的会
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 这不对,清华没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在才刚 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 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 是个混帐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闻一多就 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的“民主堡垒”的地 位推到当时的最高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 潮。就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的历 程。
►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
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 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 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 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 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冯友兰著作:
► 著有《中国哲学简史》、
《新原道》、《新理学》、 《新世训》、《人生哲学》 等。冯友兰除撰写了大量 哲学与哲学史著作外,还 有一些很有艺术性的散文, 大多收在《三松堂文集》 里面。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 1987年,冯友兰在出版的《三松堂散文集》中的《自
►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 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 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 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河山既复,日月重光, 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 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 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 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 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 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 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 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 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 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 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 一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 联合办学的学校。 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 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其前身长沙临大)成立于1937年8 月。

1938年1月19日经 国民政府最高当 局批准,长沙临时 大学决定西迁昆 明,300余名师生 组成的湘黔滇旅 行团1938年2月20 日从长沙出发, 行程1671公里, 联大则在抗战胜利后一年, 其中步行1300公 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 里,相当于长征 路程的十分之一。 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 复校。
北大西南联大纪念碑
西南联大70周年纪念碑于南开落成 北大等3位校长揭幕 (200709)
2007年9月13日,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 宏(右)、清华大 学校长顾秉林(中) 与南开大学校长饶 子和在南开大学西 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前。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14期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 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 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 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 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 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 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 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 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 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 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 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 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 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 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 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 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 哲学贡献
•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 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 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 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 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 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 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注:一九四六年四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清华、 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员,并决定在原址留碑纪念。五月
四日,西南联大师生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后,到校园 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举行"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纪念碑"揭幕式。这块碑由当时著名的大手笔、联

西南联大碑与碑文

西南联大碑与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

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

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于当年11月1日上课。

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

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

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

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但都富于爱国的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师生们从北到南,由东而西,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艰苦斗争和宣传教育,进步的声音,革命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广为传播。

联大在皖南事变前和1943年“五·四”以后,民主空气活跃,曾举行过盛大的“五四纪念周”,带头发起过“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培养和锻炼了不少爱国青年,一时被誉为“民主堡垒”。

联大三校,又都是国内著名大学,三校联合,人才荟萃,学者云集,各显所长,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校方尚能尊重“五四”以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的精神,提倡学术民主,影响所及,学生中亦沿袭成风,学术团体林立,壁报众多,互相争鸣,相互切磋,思想活跃,注重求实。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8年之中,毕业于联大的学生2000余人,前后进入联大学习的约五六千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4. 谈谈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认识。
►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合大 学汇集三校菁华,兼容并蓄,奋发图强,师生们克服种种困 难,弦歌不辍,业绩卓然,开创联大“刚毅坚卓”之精神。 中华民族教育的学脉不仅得以传承,还作出了显著的学术成 就,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之材。
►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 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 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 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
拓展阅读
未央歌,歌未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暂驻足衡 山湘水,又成别离,绝檄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 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 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 复神京,还燕碣。
► 这一节讲了西南联大的四大意义:立旷代伟业的基础; 三校合作的意义;西南联大起到了学术中坚、转移风气 的作用;南渡而能返北,历史上所无。
► (1) “唯我国家,亘古亘新,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 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这段文字精警雅达,铿锵有力,“唯”、“亘”、 “亦”等字用字巧妙,即隐含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又有助于形成铿锵有力的音节。句中引用也非常恰当, 即是与前面文字相一致的四字句,又出自《诗经》,所 含意义更能鼓舞人心。用字的巧妙,音节的铿锵与字里 行间的深刻道理、丰富感情完美融合,达到了极佳的艺 术效果。
纪念碑按照传统的款式,署名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 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 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碑的背面 刻着从军的联大学生名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 清华的会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 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这不对,清华没 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 在才刚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 了一件事,那就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 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是个混帐 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 闻一多就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 的“民主堡垒”的地位推到当时的最高 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潮。就 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 的历程。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 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宗璞
►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
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抗战初期,西南 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车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 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 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 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三、铭文之制
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 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 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 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 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 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
四、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大的背景交代极 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有繁有 简,繁简相间,为古典文体,其撰写 有不少规范性的要求。如 《文心雕龙·诗碑》:“标序 文心雕龙·诗碑》 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 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 之制也。”
三、铭文之制
作为纪念性的文字,碑文应文质相称,内 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 润泽;不虚美,不浮夸。完全不顾这些规 范要求,则不复有碑文之一体。
五、史笔抒情
本文主旨为记载其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 是史笔。
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 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 而有法度。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 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六、思考与讨论
本文中最感人之处何在?请挑选最喜欢的 片段加以分析。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简者,于三次“奉命”,均一笔带过,不劳辞费;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则如:“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 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三校之地位。
四、叙事分析
第三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四“可纪念者”, 一一谈来。 第四部分,化用联大校歌而成碑铭,后先 照应,意味深长。互文之法,运用之妙, 深获识者之心。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 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 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学校。 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 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 1938年 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 日结束,在滇整8 日结束,在滇整8年。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美文推荐:《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读后感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读后感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读后感读罢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就像是跟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了一番,那感觉真是又震撼又感慨。

这碑文一开头,就透着一种庄重和深沉。

西南联大,那可是特殊时期教育界的一个传奇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联合组成的大学,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想想看,当时的中国大地,到处是硝烟弥漫,可这些大学的老师们和学生们没有被吓倒,反而聚在一起,继续追求知识和真理,这得多有骨气!碑文中提到的那些事儿,让我对当时的师生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上课的教室可能是破破烂烂的,住的地方也简陋得很,说不定还经常能听到外面枪炮的声音。

可是,他们依然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老师认真地教,学生拼命地学,这股子劲头,现在想想都觉得热血沸腾。

这哪是在上课读书啊,这简直就是在为中国的未来坚守阵地。

我觉得这碑文就像是一个时光的记录者,把西南联大的精神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

什么精神呢?那就是坚韧不拔、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些师生们在困境中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心里想着的是,通过教育、通过知识来拯救国家。

他们相信,只要文化的火种不断,中国就总有一天会重新站起来,变得强大。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生活条件那可是好太多了。

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

可是,有时候我们却少了那份对知识的执着和对梦想的坚定。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不足。

读完这碑文,我就想啊,我们可不能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不努力。

得把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下去,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想他们,咬咬牙坚持下去。

而且,这碑文写得也是文采斐然。

那些词句,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

我虽然不是什么文学专家,但读起来就觉得很有力量,很有感染力。

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让我仿佛置身于西南联大的校园里,看到师生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激昂的讨论声。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不仅仅是一段文字,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大全5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大全5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大全5篇)第一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教授撰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

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

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

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者也。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评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评注
Ke w r s y od : te h M o u n o t e n me t f h Nain S u h s Aso itd t a ol o t we t sca e U nv ri iest y; t e n cit n; h is rp i o
e pa a in;ds u so x ln t o ic sin
L un rn , X A hjn I a gog G U N S uu
( eR s rhIs tt o teN t n l ot._ s t iesy Yu n nN r lU ies y Th e a c tue . h ai a uh st t e Unvri , n a oma nvr t,Ku mig 6 0 9 ,C ia e n i f o S s As ̄ d t i n n 5 0 2 hn )
光, 联合 大 学之 战时 使命 既成, 奉命 于三 十五 年 五
月四 日结 束, 原有 三校 即将返 故居 、 旧业 。缅 维 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校 实 为其 中 坚。 二 十 六年 平 津 失 守 , 校 奉 命 迁 三
于 湖 南。 组 为 国 立 长 沙 临 时 大 学。 以 三 校 校 长 合
八 年 支持 之 苦 辛LJ 与 夫三 校 合 作 之 协 和. 纪 8, 可

大 学 又奉命 迁 云 南。 师 生徒 步经 贵 州, 二 十 七 于 年 四 月二 十 六 日抵 昆 明LJ 旋 奉 命 改名 为 国立 6。
西 南联 合 大 学 。 设 理 、 学 院 于 昆 明 ,文 、 学 院 工 法
于 蒙 自, 于五 月 四 日开 始 上 课 。 一 学 期 后 ,文 、 法
o m a f u n n No m a ie s u l n a r lUnv ri o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
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
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 有超道德价值。”

--------《人生的境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 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 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 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 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 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 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 学联合而成。
• 学校简介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
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
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
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
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
有神庙之碑,有家庙之碑,有古迹之碑,有风 土之碑,有灾祥之碑,有功德之碑……故碑实 铭器,铭实碑文,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此碑
之体也。又碑之体主于叙事,其后渐以议论杂
之,则非也。”古代著名碑文如秦始皇《泰山 刻石》、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 碑文为碑上文字之总称,狭义之“碑铭”则指碑文 结末部分的有韵文字。铭,本指刻或铸于器物、金石 上的文字;碑铭,则为碑文之别称,或为碑文中结束 部分。通常有韵。明吴讷《文章辨体》:“铭者,名 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汉书·艺文志》称道家有 《黄帝铭》六篇,然亡其辞。独《大学》所载成汤 《盘铭》九字,发明日新之义甚切。适周武王,则凡 几、布奡觞豆之属,无不勒铭以致戒警。厥后又有人 称述先人之德善劳烈为铭者,如春秋时孔悝《鼎铭》 是也。又有以山川、宫室、门关为铭者,若汉班孟坚 之《燕然山》,则旌征伐之功;晋张孟阳之《剑阁》, 则戒殊俗之僭叛,其取义又各不同也。传曰:‘作器 能铭,可以为大夫。'陆士衡云:‘铭贵博约而温润。' 斯盖得之矣。”清王兆芳《文体通释》:“铭者,名 之题勒者也。主于励扬功德,名正词实。”则其用或 为警戒后人,或为歌颂功德,以及单纯为纪念。
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
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
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
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 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
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
展和世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冯友兰
• 古代有关碑文文体的论说
• 碑文,指刻于石碑上的志传文辞,亦称碑记、 碑铭、碑志、碑版、碑表、碑碣、碑榜、碑颂 等。《后汉书·祢衡传》:“黄祖长子射,为章 陵太守,尤善于衡。当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 作碑文。”《南齐书·庾杲之传》:“杲之历在 上府,以文学见过。上造崇虚馆,使为碑文。”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碑者,埤也; 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碑岳,故曰碑也。 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 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则峻 伟之烈:此碑之制也。”明吴讷《文章辨体》: “碑,
• 作者简介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 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 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 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 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 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 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 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 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 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 家” 。
• 哲学贡献
•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 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 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 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 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 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 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说文》注云:‘古宗庙立碑系牲,后人因于 上纪功德。'是则宫室之碑,所以识日影;而 宗庙则以系牲也。秦汉以来,始谓刻石曰碑, 其盖始于李斯一峰山之刻耳。……至《唐文 粹》、《宋文鉴》,则凡祠庙等碑与神道墓碑,
各为一类。”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碑文,
后汉以来,作者渐盛,故有山川之碑,有城池
之碑,有宫室之碑,有桥道之碑,有坛井之碑,
• 编辑本段人物小传
• 人生境界说
•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 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 “这四种人生
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
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
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
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
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
• 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
•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 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 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 (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 (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 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二十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 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 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 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 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 《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
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