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1《相交线》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相交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相交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将题目中的信息与几何图形联系起来。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空间想象力训练的环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制作模型等。
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依赖性强。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相交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是两条在平面内不平行且在某一点相遇的直线。它在几何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图形的性质和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教案
5.1.1相交线教学设计课题 5.1.1 相交线单元第五单元学科初中数学年级七下学习目标1.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重点了解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能使用该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察思考】握紧剪刀的把手时,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是怎么变化的?分析:随着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逐渐变小.【观察思考】如果把剪刀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分析: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剪刀刃之间的角就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复习回顾】相交线的概念: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它们的公共点叫做交点.观察并思考.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背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分析:如上图,AB、CD为两条直线,点O是直线AB与直线CD的交点,我们就可以说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观察剪刀把手夹角与刀刃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为后续学习邻补角、对顶角做铺垫.讲授新课【合作探究】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分析: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4个角;这4个角有公共顶点.【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2:①有一条公共边OC;②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邻补角吗?分析:∠2与∠3;∠3与∠4;∠4与∠1问题:∠1与∠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观察思考】在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4个角中,∠1与∠3思考并回答小组交流合作,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之间有怎样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概括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分析:∠1与∠3:①有一个公共顶点O;②∠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③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问题:你还能找出其它的对顶角吗?分析:∠2与∠4【合作探究】∠1与∠3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分析:∠1+∠2=180o∠2+∠3=180o∠1+∠2=∠2+∠3∠1=∠3总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熟悉并掌握对顶角相等.通过分析已知求证,利用平角的定义和等式的性质进行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力.【典型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若∠1 = 40°,求∠2、∠3、∠4的度数.解:由邻补角的定义,∠1 = 40°可得∠2 = 180°-∠1= 180°-40°= 140°由对顶角相等,可得∠3 = ∠1 = 40°∠4 = ∠2 = 140°【教学建议】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考并积极回答.通过例题,规范学生对解题步骤的书写,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随堂练习】1.如图,直线AB、CD、EF 两两相交,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___对邻补角.答案:6;12.2.下列各组角中,∠1与∠2是对顶角的为( )答案:D3.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是射线. 则:∠B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_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BOE的邻补角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AOD;∠BOD;∠BOC、∠AOD;∠AOE.4. 如图,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点O,OA平分∠EOC,∠EOC=70°,求∠BOD,∠BOC的度数.解:因为OA平分∠EOC,∠EOC = 70°所以∠AOC = 35°由对顶角相等,得∠BOD =∠AOC = 35°自主完成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了解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它们解决一些问题.由邻补角的定义,得∠BOC = 180°-∠AOC= 180°-35°= 145°【教学建议】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相应指导,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课堂小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板书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2.对顶角:(1)概念: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2)对顶角相等.。
2020—2021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02相交线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
D
C
B
A
O
F
E
D
C
B
A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
例
1
则下列结论:垂足为如图,,,,90D BC AD BAC ⊥︒=∠
(1)AB 与AC 互相垂直; (2)AD 与AC 互相垂直;
(3)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 (4)点A 到BC 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 的长度是点B 到AC 的距离;
(6)线段AB 是点B 到AC 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
解:略
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
路AB 上由
A 向
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 行驶到点
例 2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O,
的度数。
和求AOC BOE DOF AB OF CD OE ∠∠︒=∠⊥⊥,65,,。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交线2
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备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片,说一说那些道路是交错的,那些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二、目标导学,探索新知目标导学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并会在图形中进行辨别1.观察图片,注意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2.将剪刀抽象为几何图形并画一画.答:如图: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直线AB、CD相交于点O.概念: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3.观察上图,同桌讨论。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2)这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哪几对角?(3)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4)根据它们的位置和度数的关系将这几对角进行分类.4.概念归纳(1)∠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1与∠2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有公共顶点O,且有一条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5.概念深化(1)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2)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邻补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3与∠2、∠1与∠4、∠3与∠4也互为邻补角。
6.初步应用例1:(1)下列图中的∠1与∠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教师强调】邻补角的特点:①顶点相同;②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成对出现。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的教案
相交线、对顶角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二)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三、教学方法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诱导,尝试研讨法,变式,回授.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三角尺、自制复合胶片、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五、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投影打出本章的章前图(投影片1),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们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课题:[板书] 第二章相交线、平行线【教法说明】以立交桥为实例引出本章内容,目的是①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相交线、平行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②通过画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③通过画面,启发学生广泛地联想,让学生知道,相交线、平行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④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活动:请学生举出现实空间里相交线、平行线的一些实例.师导入: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着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题.[板书] 2.1相交线、对顶角(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取两根木条a,b,用钉子将它们钉在一起,并且能随意张开.固定木条a,绕钉子转动b,可以看到,b的位置变化了,a,b所成的角a也随着变化.这说明两条直线相交的不同位置情况,与它们的交角大小有关.可以用它们所成的角来说明相对位置的各种情况.所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问题首先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得到的有公共顶点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有些有公共边,有些没有公共边,故我们把这些角分成两类,对顶角和邻补角.【教法说明】演示相交线的模型,目的是使学生领会研究相交线为什么要研究它们相交所成的角.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图2-1,同桌讨论∠1与∠3有什么特点,然后:举手回答,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 ∠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图2-1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生答:∠2和∠4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是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反馈练习:投影显示(投影片2)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射线OA是活动的)学生活动:观察图,∠1和∠2与对顶角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邻补角的定义.生答:∠1和∠4,∠2和∠3,∠3和∠4都是邻补角.【教法说明】讲解邻补角的概念与对顶角概念对比着讲,便于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出问题:如图2-2,∠1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师:邻补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与端点在这条直线上的一条射线组成的两个角,由此可知,邻补角是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图2-2这样的邻补角在图形中也是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只存在一对邻补角,而不存在对顶角,与两条直线相交所得的角不同.教师演示:图2-2中射线OC固定在一个位置不动,把∠1和∠2拉开,并且保持角的大小不变,如图2-3,(投影片3).提出问题:∠1和∠2的和是多少度?∠1和∠2还是邻补角吗?为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变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桌可相互讨论.【教法说明】此问题意在区别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的概念,演示活动投影片,有助于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比教师单纯地强调效果更好.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并口答为什么.【教法说明】学生说出对顶角∠1=∠3后,启发学生再说出∠2=∠4,然后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在学生理解推理思路的基础上,板书为几何符号推理的格式.对顶角的性质不难得出,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板书] ∵∠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1=∠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1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 ∠3=180°-∠2(邻补角定义),(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显示(投影片4)为此,对顶角有2×3=6个,邻补角的对数为4×3=12个.第3、4题是有关的概念的综合训练,其中第4题意在区别互为补角和互为邻补角的概念.投影显示(投影片5)【教法说明】第1题是直接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得出,第2、3题是结合图形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第4题是课本54页练习第4题,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为下节课讲两直线互相垂直埋下伏笔.(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投影显示,(投影片6)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解:∠3=∠1=40°(对顶角相等).∠2=180°-40°=140°(邻补角定义).∠4=∠2=140°(对顶角相等).1=40°变为∠1∶∠2=2∶9借助代数方程来解决.(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教法说明】课堂小结以提问形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系统归纳总结,以便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二)》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读一读,看一看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再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 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图1中,∠AOC 的邻补角是∠BOC 和∠AOD,所以∠AOC 与∠BOC 互补,∠AOC 与∠AOD 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1.例:如图,直线a,b 相交,∠1=40°,求∠2,∠3,∠4的度数.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2.练习:(1)课本P5练习. ba 4321(2)补充: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21212121五、作业一、判断题: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1.如图1,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则∠BOC=_________.F EO D C B AF E O D C B A(1) (2) (3)2.如图2,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___.三、解答题:1.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数. (2)若∠BOC 比∠AOC 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数.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一对对顶角互补,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数是多少?相交线(2)O D CB A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相交和平等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对顶角的意义、性质,以及性质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理解“邻补角”的意义,理解它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利用邻补角的概念进行简单问题的推理和计算. 4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的性质是重点,而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的叙述是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学生通过度量提出猜想:对顶角相等二、证明猜想,形成方法两种方法:一是按照课本方法,先用文字语言叙述,然后再用符合号语言叙述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写出证明过程.指导学生写出已知,说明,证明三步已知: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O 点,如图2—4说明:∠1=∠3,∠2=∠4证明:因为∠1+∠2=180°,(邻补角定义)∠3+∠2=180°,(邻补角定义) 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4三、例题分析例1 已知:如图2—5(1)两条直线AB ,CD 相交于O 点,又OE平分∠AOC ,OF 平分∠BOC ,求∠EOF 的大小 分析:∠AOC 与∠BOC 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因为OE 平分∠AOC ,(已知)所以∠EOC=21∠AOC (角平分线定义)同理∠COF=21∠BOC,又因为∠EOF=∠EOC+∠COF=21(∠AOC+∠BOC),而∠AOC+∠BOC=180°,(邻补角定义)故∠EOF=21×180°=90°例2 已知:如图2—5(2),L1=70°,OE平分∠AOC,求∠EOC和∠BOC的度数。
2020—2021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1.1相交线教案(精品教学设计).doc
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 5.1.1 相交线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欣赏下面图片,并回答问一、引入新课这些图片一、引入新课题: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探究邻补角的定义: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平行?观察、发现这里有一把剪刀,握紧剪刀的把手,就能剪开物体,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如果把剪子的构造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请你在纸上画出来.生思考,作答。
剪刀的构造可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剪刀刃之间的角就是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我们可以利用角的数量关系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归纳邻补角的定义:∠1和∠2有一条公共边OA,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图中还有哪些角互为邻补角?二、新授:对顶角的定义:例题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形成四个角,∠1与∠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与∠2的顶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1与∠2的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观察、归纳∠1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图中还有哪些角是对顶对顶角的定义:∠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生思维活跃指名完成题目。
生积极动手,认真作图,同步完成。
A.4对B.6对C.7对D.8对生:思考,回答问题题板书设计相交线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小结: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 5.1.1 相交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难点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观察下面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这一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2、观察剪刀剪东西的过程,两个手柄构成的角和两片刀刃构成的角位置保持怎么的联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生活中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一)如图,把两根木条用钉子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观察两根木条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小于平角的角有哪几个?学生观察,得出小于平角的角有∠1,∠2,∠3,∠4 将这些角两两相配能得到几对角?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自然而贴切。
这样安排既可以复习七年级上册中互补的知识,又为学习本堂课的新知识做了铺垫。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1)O DCB A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AOC 和∠BOC 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练习1:下列说法,你同意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5.对顶角性质.(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并说明理由.(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 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 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1.2相交线第二课时教案
在学生思考或表述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以此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考察学生的几何直观.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能否认真专注
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都主动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
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
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我会指出同学错误的解答
是否敢于否定
我能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
是否欣赏自我
八、板书设计
1、垂线的定义2、垂线的唯一性3、点到直线的距离
对于问题 ,可以通过图形观察发现,当处于AP路段时距离两村都越来越近,在处于PQ路段时距离M越来越远、距离N越来越近.
本问题的解决,再一次让学生体会:
(1)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的作图能力的训练;
(3)垂线段最短的知识;
(4)两点之间距离的定义;
(5)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垂线的定义;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观察生产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加深对“边边边”条件的理解。
4、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5、让学生自己尝试证明变式题,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推理,会书写三角形全等的证明。
4、在探究两直线垂直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相交线的定义,掌握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及其名称。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让学生识别出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即相邻角、对顶角、补角等,并理解这些角的性质。
-重点二:掌握垂直与平行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讲解垂直与平行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如墙面与地面的关系,理解这些性质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交线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交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三:学会通过画图和推理来分析几何问题,培养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
-举例:在解决几何问题时,要求学生先画出相应的图形,再运用几何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顶角和相邻角的区分。
-举例:在讲解对顶角和相邻角时,通过对比记忆,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角的不同之处,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新)第五章《5.1.1相交线》教案
名师整理初中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名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2. 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方式,提高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图片、教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激发学生对相交线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相交线和平行线?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
2. 教师提问:邻补角和对顶角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 学生通过观察教具,小组讨论,总结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2. 布置作业: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简要回顾一下?2. 学生回顾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二、探究新知,深化理解1. 教师提问:对顶角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它们在几何图形中有什么应用?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2. 布置作业:运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课时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二课时教案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1 相交线 2 教案
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识别.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备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片,说一说那些道路是交织的,那些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二、目标导学,探索新知目标导学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并会在图形中进展区分1.观察图片,注意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2.将剪刀抽象为几何图形并画一画.答:如图: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直线AB、CD相交于点O.概念: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3.观察上图,同桌讨论。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2〕这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哪几对角?〔3〕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4)根据它们的位置和度数的关系将这几对角进展分类.〔1〕∠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1与∠2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有公共顶点O,且有一条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1〕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2〕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邻补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3与∠2、∠1与∠4、∠3与∠4也互为邻补角。
例1:〔1〕以下图中的∠1与∠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教师强调】邻补角的特点:①顶点一样;②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③成对出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1 相交线 教学案
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4.从学生观察几何图形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及对顶角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注意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师导入:相交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着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转动剪刀把手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3引出对顶角、邻补角概念.4反馈练习: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射线OA是活动的)5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问题引导:(1)两条直线相交于点0,当一条直线绕点0转动时,∠1和∠3同时增大或同时缩小,你能猜出∠1和∠3的大小关系吗?(2)你能用适当的方法验证你的猜想吗?试试看.(3)∠1和∠2互为补角,∠3和∠2互为补角,那么∠1+∠2=________,∠3+∠2=_________,由此说明∠1和∠3相等吗?三.知识梳理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1)邻补角.定义:如果把一个角的一边 _______ 延长,这条_______延长线与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一个角,此时就说这两个角.性质:(2)对顶角.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________ ,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性质:四.随堂练习指出图中的邻补角和对顶角.五.小结4321AB C D O1.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2.作业:教材第九页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概念.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如何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AB⊥CD(已知),∴∠AOC =∠COB =∠BOD =∠AOD = 90º(垂直定义)
反之,
∵∠AOC = 90º(已知),∴AB⊥CD(垂直定义)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五)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如图①
问题1:如图①,怎样描述直线AB、CD和EF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直线AB、CD和EF相交”,或者“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第直线EF所截”]
问题2:观察图①中的∠1和∠5,它们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图①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角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一方(上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一侧(右侧),这是“同位角”的本质属性;然后,可以用“位置相同”来描述这种位置关系,给出“同位角”的描述性定义]
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问题3:你还能在图①中找出其他的同位角吗?一共有几对?
[图①中的同位角还有∠2和∠6;∠3和∠7;∠4和∠8]
问题4:你能看出两个同位角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互为同位角的两个角没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但有一条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将上述互为同位角的两个角,从图中分解出来,画出如下图的草图,从这些简单图形中容易识别出∠1和∠2都是同位角;可顺便指出,形如“F”的图形中有同位角]
此外,还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的几何语言描述;如图①中,∠1和∠5是“直线AB和直线CD被直线EF所截得的“同位角”.
问题5:图①中的∠3和∠5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在分析同位角的基础上,学生较容易能得出∠3和∠5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的两侧;“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其中“错”为“交错”的意思]
问题6:图①中还有哪些角是内错角?[∠4与∠6]
问题7:你会从图①中“分解”出这些内错角吗?这些(分解后的内错角)图形像哪一个英文字母?
[训练学生分解图形的技能,并可引导学生得出“Z”形图形的两个角是内错角;要求学生说出图①中的内错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截得的]
问题8:观察图①中的∠4和∠5有什么位置关系?
∠4和∠5都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EF的同一侧,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问题9:图①中还有哪些同旁内角?并说出它们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截得的?
[进而仿照教学同位角和内错角的过程,进行相应的识图和语言叙述的训练;∠3和∠6,是直线AB和直线CD被直线EF所截得的同旁内角]
小结: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