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A卷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ae653e8bd63186bdebbc63.png)
地球科学概论题库及
1 [名词解释]天穹
参考答案:
人们所能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型的天空。
2 [问答题]简述沉积作用及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为沉积作用。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沉积方式根本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机械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称化学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成为生物沉积作用。
3 [问答题]试述地质作用的根本类型。
参考答案:
4 [问答题]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
参考答案:
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
5 [单项选择题]诱发海啸的原因是〔〕
A.台风
B.龙卷风
C.海底地震
D.大陆地震
参考答案:C。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答案【考试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ca15c2ccbff121dc368356.png)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 答案【考试试卷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 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20分、5分/个) 1、温室效应: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地面增暖后放出的热辐射被二氧化碳等气体抑制或吸收,难以逸出而导致大气增温的现象。
2、月食:月球在地球的背后,进入地球的阴影,便是月食。
3、剥蚀作用:是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4、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储量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资源。
二、判断题(共10分、1.0分/个) 1(√) 2(X ) 3(X ) 4(√) 5(√) 6(X ) 7(X ) 8(X ) 9(X ) 10(√) 三、填空题(1分/空、共20分) 1、通常以 35‰ 代表海洋的标准盐度,红海的盐度大于 40‰ ,波罗的海的盐度小于 10‰ 。
2、化学元素主要以 岩石 固体形式在地壳中出现,显微镜下看到的岩石是由 矿物 组成的。
3、海蚀作用按方式分有 机械的 、 化学的 、 生物的 。
4、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 l.y, 1 l.y 等于 9.46 1012 Km 。
5、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 臭氧层破坏 、 酸雨蔓延 。
6、八大行星中没有卫星的是 水星 和 金星 ,与地球有许多相同特征的是 火星 ,最美丽的是 土星 。
7、活火山大多数分布在 陆地 ,部分分布在 海底 ,其空间上的分布集中在三个带,分别为 环太平洋火山带 、 地中海-印尼火山带 、 洋脊火山带 。
四、简答题(共30分) 1、 答: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方向都是自西向东;(3分) 第二定律: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3分) 第三定律:对任何行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与行星公转的平方成正比。
(3分) 2、 答:因为臭氧可阻挡太阳99%的紫外线,紫外线辐射直接照射到地面可致人死亡,整个地球生命将会毁灭,因此,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d249d2240c844769eaeebc.png)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答案一、填空题(每空格0.4分,75个空格共30分)1. 列举国外或国内地质学史上三位著名的学者:(Lyell)、(Wegerner)和(李四光)。
2. 中国探月计划可分为(绕)、(落)和(返)三个阶段(每空格用一个字概括)。
3. 以下描述的可能星球是:无任何生命迹象,也没有任何有机物,表面没有大气层(月球);可能30多亿年前曾经发育过生命,有流水冲积的痕迹(火星);繁茂的生物圈,存在巨大的海洋(地球)。
4. 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分为(∈)、(O)、(S)、(D)、(C)、(P)、(T)、(J)、(K)、(E)、(N)、(Q)等12个纪(用代号表示)。
5. 摩氏硬度计的10种标准矿物从软到硬分别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和(金刚石)。
6.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8元素依次为(O)、(Si)、(Al)、(Fe)、(Ca)、(Na)、(K)和(Mg),他们占据了98~99%的地壳重量。
7. 火山喷出物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8. 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
9. 应变的三种类型为(拉张)、(剪切)和(挤压)。
10. 节理的两种类型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11. 面波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L)波;另一种为(R)波,前者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后者质点作椭圆运动。
12. 从地球地表到地心,共有如下几个重要的界面(康氏面)、(莫氏面)、(岩石圈和软流圈界面)、(古登堡面)、(内、外核之间的界面)。
13. 风化作用可进一步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
14. 河流侵蚀作用的分为(旁蚀)、(下蚀)和(溯源侵蚀)三种类型。
15.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16. 风的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考试试卷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考试试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5c600d6294dd88d1d26b73.png)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 【考试试卷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 课程代码: 日期: 适用专业:一、名词解释(共20分、5分/个) 1、温室效应: 2、月食: 3、剥蚀作用: 4、不可再生资源: 二、判断题(共10分、1.0分/个、对的打“√”、错的打“×”) 1、一个日地距离就是一个天文单位,都是1.496 108Km 。
( ) 2、冰的搬运作用是一种机械作用,搬运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
( ) 3、地球约有46亿年的寿命,是根据地表上最古老的化石测定的。
( ) 4、酸雨就是PH<5.6的酸性降水。
( ) 5、 岩浆的粘度取决于SiO 2的含量,SiO 2的含量越高,粘度越大,越不易流动。
() 6、6亿年前的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主要是三叶虫、水母等。
( ) 7、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地址作用。
( ) 8、意大利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柱是水平运动的最好例子。
( ) 9、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地震波,横波速度快,纵波滞后。
( ) 10、河流的下蚀作用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上游山区,可使河谷加深加长,因而出现V 型谷。
( ) 三、填空题(1分/空、共20分) 1、通常以 代表海洋的标准盐度,红海的盐度大于 ,波罗的海的盐度小于 。
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考试试卷答案】2、化学元素主要以固体形式在地壳中出现,显微镜下看到的岩石是由组成的。
3、海蚀作用按方式分有、、。
4、银河系的直径约为 l.y, 1 l.y等于 Km。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eba22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e.png)
地球科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着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20.层理构造:岩石性质在垂直方向显示的层状构造,是由于沉积物成分、结构、颜色等突变或渐变而显示出来的;21.变质岩:原先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22.泻湖是被沙坝沙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沙嘴是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由沙质沉积物构成的垅岗地形;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沙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潮坪是发育在无强烈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23.岩石圈:软流圈之上到地表,为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层,由固体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它包括沉积岩层、花岗岩层、玄武岩层和超基性岩层;24.波切台:海蚀崖的反复形成,加上风化作用的联合破坏,使崖壁节节后退,崖前形成的一个表面平坦、近海平面、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波筑台: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带至水下堆积,形成的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二,填空大全1.地质学时间: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年代确定法: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构造地质学法;生物演化特点:方向性、不可逆性、阶段性;2.重力是指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地球内圈按深度分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近地表层分岩石圈、软流圈;地球外圈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地磁三要素:磁偏角是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角、磁倾角是磁针从赤道向高纬度移动时与水平面的夹角、磁场强度是地磁场内磁力的大小;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等单元,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带,包括大陆架海与陆接壤的近海浅水平台、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地形坡度较陡的地带、大陆基大陆坡外缘于深海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区;5.根据矿物新鲜平面上反射光线能力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摩氏硬度十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6.构造运动按方向分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地质构造类型有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岩层不整合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7.褶皱要素有核部、翼部、转折端、枢纽、轴面;褶曲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分为直立、斜歪、倒转、平卧褶曲,根据转折端分圆弧褶曲、箱状褶曲、扇形褶曲、尖棱角状褶曲和挠曲;断裂构造分节理和断层,断层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8.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造岩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和黑云母;岩浆岩按结构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玻璃质、半晶质结构,按粒度分等粒、不等粒结构,按构造分块状、气孔杏仁状、流纹状构造;常见岩浆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花岗斑岩、闪长玢岩、玄武岩、伟晶岩;9.沉积岩含有机质是与岩浆岩的区别;按结构分碎屑结构砾状,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晶粒结构、生物结构;其构造分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10.层理有细层、层系、层组等要素,常见类型有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和递变层理;层面构造有波痕和泥裂;11.变质岩的结构有变晶结构、变余结构;构造分块状构造、定向构造片状、片麻状、板状、千枚状;常见变质岩有板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12.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锥、火山口、火山喉管;13.岩基比岩株大;14.地质作用的方式有碎裂变形作用、重结晶作用、重组合作用和交代作用;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15.河谷的形态要素是谷坡、谷底和河床;河谷形态有V形谷、 U形谷、碟形谷;16.河流对地面的侵蚀作用有溶蚀、冲蚀、磨蚀;河流的搬运作用分化学溶运和机械搬运;机械搬运分推移和跃移;17.风积物包括风成砂和黄土,岩漠和砾漠是剥蚀区,沙漠和黄土塬是沉积区;18.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层间水是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三,简答题1,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比较1大陆地势越高,莫霍面约深;大洋越深,莫霍面越浅;2结构不同:陆壳含硅铝层和硅镁层,洋壳基本只有硅镁层;3厚度不同:陆壳厚,洋壳较薄;4形成时间不同:大陆壳形成于38亿年前,大洋壳形成于2亿年前;5构造特征不同:大陆历史久,变化多;大洋历史较短,变化较少;2,三角洲的结构和形成条件答:剖面自上而下划分:顶积层向海或湖延伸的河流的河谷沉积、前积层前缘斜坡堆积物、底积层细物质在湖底散开后沉积而成;平面划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形成条件:1河流机械搬运量大,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能得到充分的供给;2河口处坡度缓,近河口水浅;3河口处无强大的波浪和潮流的冲刷;3,球形风化的定义及产生条件答: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岩块像卷心菜一样的呈圈状脱落,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其条件是:1发育有纵横交错的层理;2岩石具有厚层或块状结构;3岩石主要为等粒结构;4岩石难于溶解;4,酸性熔浆和机型熔浆的比较答:5,地层接触关系类型及特点;答地形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分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1整合接触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这种接触关系反映出缓慢持续的地壳下降,也可能有未露出水面的局部上升,但沉积作用是连续的;2不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或时代不连续的接触关系;1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反映地壳有一次显着的升降运动;其过程:下降接受沉积—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呈斜交关系,反映发生过一次显着的水平运动;其过程:下降接受沉积—水平挤压--产生岩层褶皱或断裂—上升成陆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6,地球的温度层、分布、温度来源以及变化关系答:根据地球内部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1外热层变温层:固体地球最表层,热量来自太阳辐射,热导率小,温度向下迅速降低;2常温层恒温层:外热层以下,厚度不大,温度常年保持不变;3内热层增温层:常温层以下,由地球内热供热,温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加,很有规律;计量这种增温快慢的方法: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地温增温级地温深度,深度随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数值,以米来表示;7,河谷阶地的发育和意义四,论述题1,什么是鲍温反应系列有何特点有何意义答:定义:美国岩石学家鲍温模拟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再结合自然作用形成的岩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造岩矿物的结晶序列,称为鲍温反应系列;意义:揭示了矿物结晶顺序和共生规律,很成功的解释了岩浆演化的一系列问题;仔细分析上表,鲍温系列有以下特点:1造岩矿物结晶温度在573℃到1100℃之间,而基性至超基性熔浆温度1200℃到1600℃; 2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矿物是按两个结晶序列进行;暗色矿物橄榄石系列不连续,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且内部结构也不同;淡色矿物斜长石系列连续,内部结构相同且成分连续变化;最后两序列又归并为不连续序列,晶出正长石石英等;3纵向看,相邻矿物可出现在同种岩石,较远矿物共生机会少;横向看,随温度降低结晶顺序为橄榄岩---辉石和基性斜长石---中性岩和酸性岩;4温度冷却快慢及岩浆停留时间长短控制结晶分异完善程度,良好条件下,先结晶的矿物形成自形晶或斑晶结构,后结晶的半自形或他形晶结构;5残液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伟晶作用;2,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产物以及影响因素答: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质和构造等方面;类型及产物:1物理风化作用:温度的变化以及岩石空隙中水和盐分的物态变化以及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进行方式有岩石释重、温差风化、冰冻风化、结晶撑裂作用;产物是大小不等、棱角显着、没有层次的岩屑和岩块;2化学风化作用:氧、水溶液和水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过程;进行方式有氧化作用、水溶液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产物:其改变了母岩的结构和构造,并形成了新的矿物;3生物风化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分泌物使岩石矿物在原地的破坏作用;进行方式有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其产物是含腐殖质的土壤;3,河流的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以及趋势答:河流的侵蚀作用是指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河床的破坏作用;1其侵蚀作用的方式分为:1化学溶蚀作用是河水以溶解的方式对河床的破坏作用;2冲蚀作用是依靠水动力地质作用对河床的冲刷破坏;3磨蚀作用是河流所携带的泥沙、砾石与碎屑物对河床的磨损破坏作用;2其侵蚀作用的类型分为:1下蚀作用:河流对底部岩石的侵蚀作用;结果:形成了急流、险滩、瀑布和V字型谷,使河床降低河谷加深;2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结果:河谷增长、减少纵比降、使分水岭缩小、河流产生袭夺现象;3侧蚀作用:河水不断侵蚀河床两侧和河谷谷坡的作用;结果:河床变弯曲,引起河道变迁;河谷展宽,不对称,凹岸陡,凸岸缓;形成河曲、蛇曲甚至牛轭湖;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1.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生成的元素单质或化合物;广义的概念包含固态、液态与气态,狭义的概念仅指天然生成的固态的元素单质或化合物;2.同质多像:矿物的化学成分相同而晶体结构不同;3.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融围岩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称同化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了自已原有成分的作用,称混染作用;4.斑状结构:是岩浆岩中的一种不等粒结构,斑晶相对较大,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5.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6.生物扰动遗迹构造: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原生层理构造改造、破坏十分强烈,形成一种无一定形态的生物遗迹构造,称为生物扰动遗迹构造;7.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作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称接触变质作用,包括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变质;8.生物层序律:在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组合,而在相同时间和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中含有相同类型的化石组合,地层年代越老所含生物化石较简单、较原始,而地层年代越新则所含生物化石较复杂、较进步;9.平行不整合:新老两套岩层都为相同的水平构造或倾斜构造,并且互相平行即产状一致,但新老两套岩层之间有沉积间断或剥蚀面存在,岩石性质和古生物演变存在突变;10.逆掩断层:断层上盘向上运动,断层面倾角低于25度的逆断层;二、简答题每题4分1.按元素丰度由大到小的顺序列举地壳中的八种主要造岩元素;答:O>Si>Al>Fe>Ca>Na>K>Mg2.什么叫晶质矿物什么叫非晶质矿物答:凡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作有序排列的固体矿物称为晶体或晶质矿物;反之,内部质点排列无序者称非晶体或非晶质矿物;3.火成岩按岩浆的冷凝方式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岩和酸性岩;用图表的形式列举出每种类型的火成岩的代表性岩石;答:如下表;4.沉积岩的组成包括哪几种类型答:1矿物和岩石碎屑-岩石风化破碎后的产物;2胶结物-胶结碎屑的物质;3自生矿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生成的矿物;4生物碎屑和化石-埋葬在沉积物内的动、植物遗体或碎片;5.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区别是什么答:平行层理与水平层理的纹层均平行层面,不同处在于:水平层理是静水条件下的细粒泥与粉砂沉积;平行层理是急水流条件下的粗粒细砂以上沉积;6.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哪几种典型的变质岩它们的原岩是什么答: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岩石有斑点板岩和角岩,原岩为泥岩;大理岩,原岩为石灰岩;石英岩,原岩为石英砂岩;7.古生代包括哪几个纪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列举;答: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8.常用来判别地层顶底面的沉积标志有哪些答:有泥裂,冲蚀冲刷构造,槽状交错层理和生物活动遗迹;9.岩层产状的三要素是什么并作图表示;答:岩层的产状有三个要素,1走向,即岩层的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展方向;2倾向,即岩层面上垂直走向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的方向;3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10.简叙背斜和向斜的特点;答:一般情况下,背斜的岩层向上隆起,在未发生地层倒转情况下两翼产状相反,核部岩层老、翼部岩层新,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一般情况下,向斜的岩层向下凹陷,未发生地层倒转情况下两翼产状相反,核部岩层新、翼部岩层老,由核部向两侧岩层对称重复出现;三、看图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不同沉积层理的名称;6分答:分别是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2.下图代表了水平构造运动中的三种主要基本形式,写出各基本形式的主要名称;6分答:a相邻地块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分离拉开,称拉张;b相邻地块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靠拢,称挤压;c相邻地块受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相对运动的水平力的作用而发生相对的错动,称剪切;3.看下图,按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写出该地区的地质发展简史;6分答:首先形成二叠纪P的灰岩,之后在二叠纪灰岩类发生一次褶皱运动,之后岩体r侵入二叠纪灰岩,之后岩脉b穿插岩体r和二叠纪灰岩,之后在岩体r和二叠纪灰岩之间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之后岩脉a穿插了二叠纪灰岩、接触变质带和岩脉b,之后发生一次沉积间断,形成一个角度不整合面,之后第三纪的砾岩沉积在该不整合面之上;1、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证据有哪些6分答:大陆漂移理论的创始人是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的主要证据有:1相邻大陆的边缘形态可以拼接;2相邻大陆在地质上有许多相似性和可拼合性;3古冰川遗迹的分布;4古生物化石的分布;5地质学上的证据,比如大西洋两岸大陆之间的古老地块和造山带位置正好相互对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第一部分填空与判断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将今论古的历史比较法;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质学与地球科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2、地球的演变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进行的×;第二章地球一、填空题1、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古登堡面以上至莫霍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2、陆壳具有双层结构,其分界面称为康拉德面;3、陆壳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硅铝质,下部为硅镁质;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某地区重力异常,说明该地区重力值偏高×;2、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在液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3、地下的温度、压力,与地壳的密度成正比×;4、古登堡面以上,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古登堡面以下,重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5、地球的北极为地磁场的N极;地球的南极为地磁场的S极×;6、地球重力随纬度增加而增加∨;三、选择题1、岩石密度越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慢;能在液体中传播的是 D ;A、大B、小C、横波D、纵波2、地震波能够在地球内部传播说明地球有A;地壳中的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说明地球具有B;A、弹性B、塑性第三章地壳一、填空题1、地球表面积是起伏不平的,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2、大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3、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为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4、海底地形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单元;5、大陆边缘由⑴大陆架;⑵大陆坡;⑶大陆基;⑷岛弧;⑸海沟五部分构成;6、固体矿物按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晶质和非晶质两类两类;7、晶体按其生长方式分为一向延长型、二向延长型、三向延长型三种;8、地壳中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9、常见胶结物有钙质、铁质、硅质和泥质;10、沉积岩的碎屑结构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11、火山碎屑结构可分为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和火山凝灰结构;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地壳中的矿物都为固体状态×;2、矿物的成分决定了它的颜色,即使含有少量杂质,其颜色也不会因此改变×;3、如果矿物能均匀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波,那么它可能呈现灰色;如果矿物有选择地吸收光波,则可能呈现红色或蓝色等彩色∨;4、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副变质岩∨;5、石英、长石和云母属于浅色矿物×;6、泥裂的尖端指示岩层的底面∨;7、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岩石称负变质岩×;8、具有变晶结构变质岩的变质程度高,具有变余结构的变质岩变质程度低∨;9、石灰石和白云石都是碳酸岩盐矿物∨;三、选择题1、山地的海拔高度最低界限为A;平原的最高海拔界限为C;A、500米B、1000米C、200米D、300米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地形可分为种类型;根据海底地形的总特征,海底地形可分为 C 个大的地形单元;A、6、2B、2、2C、6、3D、3、24、大陆架的坡度B;大陆坡的坡度A;A、大B、小5、流水波痕指数A浪成波痕指数,风成波痕指数A流水波痕指数;A、大于B、小于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概述一、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四个大的时代单位;2、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四个大的地层单位;3、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纪六个时代单位;二、判断题正确∨,错误×1、古生物组合形态简单,地层可能老也可能新,而古生物形态组合越复杂,则所代表的地层一定较新×;2、因为古生物发展是由水生到陆生,所以当地层中含有陆生的生物化石,指示地层老;而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为水生的生物时,指示地层新×;3、如果地层未发生倒转,则上部地层新,下部地层老∨;4、当地质体发生穿插切割关系时,判断的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5、生物进化演化过程是均匀等速向前发展的,即每隔一定时间,生物就向前发展一步×;6、受局部气候影响,即使同一时间段内,全球的古生物总貌也不可能一致×;7、地质历史上由于不可知的灾难性事件,导致了一些生物灭绝,但随着地球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些灭绝的生物又重新发展起来×;8、相对地质年代是利用古生物的演化规律来确定,但不能确定地层的准确的绝对年代×;9、各纪的时代划分上,早古生代奥陶纪两分,其它为三分∨;10、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均为两分∨;。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71296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0.png)
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和答案**地球科学概论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科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领域?A. 地球的物理性质B. 地球的化学性质C. 地球的生物性质D. 以上所有2. 地球的大气层中,最外层是什么?A. 平流层B. 臭氧层C. 电离层D. 对流层3. 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最内层是什么?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4. 板块构造理论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B.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C. 阿尔弗雷德·洛特D. 哈里·哈蒙德·里夫斯5.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分支?A. 地质学B. 气象学C. 海洋学D. 植物学6.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A. 24小时B. 23小时56分4秒C. 26个月D. 365天7.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A. 365天B. 365.25天C. 26个月D. 365.2425天8. 地球的磁场是由什么产生的?A. 地壳B. 地幔C. 外核D. 内核9. 以下哪项不是地球科学中常用的测量单位?A. 米B. 千米C. 光年D. 英里10. 地球的大气层中,哪一层含有最多的臭氧?A. 平流层B. 对流层C. 臭氧层D. 电离层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 地球的自转轴被称为______,公转轨道的平面被称为______。
4. 地球的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______流动产生的。
5.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含有最多的水汽和尘埃。
6.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
7.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
8. 地球的大气层中,______层是臭氧含量最高的。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doc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181501b428ea81c758f578f6.png)
地球科学概论考题答案整理1、地磁场有哪些基本特征和起源假说?1.地球有两磁极(靠近地理两极);、2.在两极处,I最大,Z最大,H=0;3.在赤道处,I最小,Z趋向于0, H最大;4.H指向磁北,Z北半球向下,南半球向上;5.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不重合,夹角约为11. 50o ;6.地球磁场类似于一磁偏极了或均匀磁化球体的磁场。
7.偶极了磁矩的衰减,非偶极了磁场的西向漂移地磁的北极大致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约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磁场的水平分量总是从地球南极指向地球北极,而竖直分量则南北相反,南半球垂直地面向上,北半球垂直地面向下(1)永磁体学说,是最早提出的一神学说,认为地球(2)(3)电荷旋转学说(公元1900年),认为地球表面和(9)磁力线扭结学说(1950),认为在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张力特性和地核的较差自转,会使原始微弱的地球磁场放大,由此产生地球磁场。
(10)霍尔效应学说(1954),认为在地球(12)自由电子旋转说(2006),是唯一由中国人王金甲先生,根据分子、原子学,结合地震波提供的地球深虚高清牌I像提出的崭新学说1、天气与气候有何区别与联系,试述广东的气候特点与成因(提示:从地理位置、温度、水分的时空分布、大气环流等方面考虑)天气和气候都是用来表述大气的运动状况,但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短时间内的大气运动状况及其变化,而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特征。
天气与气候,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概念。
天气是代表一个较短时间,一般具有多边性,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地区的天气不完全一样,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内的天气也常常是不同的。
而气候是代表一个较长的时间,一般比较稳定,而且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受它所在的纬度、高度、海陆相对位置等影响较大。
地理位置:广东位于北回归线周围,并纬度较低,位于大陆东部,因此属于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少部分属于热带气候。
温度: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C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C左右。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bd024e26fff705cd170a3b.png)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
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
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
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
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https://img.taocdn.com/s3/m/c21d2840ce2f0066f53322b2.png)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A卷)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班号学号姓名得分说明:第一、二、三题答在试卷纸上,第四、五题答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地球中的元素按照丰度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
2.地磁场三要素是、、。
3.变质作用方式有、、和。
4.按照化学成分,矿物可分为、、、、等5大类。
5.按轴面和两翼产状,褶皱可分为4类,即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 ______。
6.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和。
7.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有。
8.岩层产状的三要素分别为。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太阳系主要由1颗恒星和8个行星构成,其中()为类地行星。
A.金星、地球、火星、木星;B.水星、金星、地球、火星;C.木星、地球、火星、土星;D.水星、金星、地球、木星。
2.生态系统指的是()A、同一物种的总和;B、所有生物体的总和;C、生物与非生物的总和;D、食物链和营养级。
3.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U型谷;B.V型谷;C.溶洞;D.波切台。
4.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作相对水平运动,该断层称为()。
A.走滑断层;B.正断层;C.逆断层;D.斜滑断层。
5.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大;B.小;C.有时大,有时小;D.大致相等。
6.沙漠地区形成“绿洲”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有较丰富的降水量;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地下水露出地表;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D.该地区风蚀作用较弱。
7.中生界可以划分为()。
A.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B.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C.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D.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
8.在李各庄公路边见到的白色大理岩是由下面那种作用形成的()A、成岩作用;B、变质作用;C、侵入作用;D、岩溶作用9.两板块相向运动,其中一板块插到另一板块之下,这一构造带称为()。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练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ca9b41d0d233d4b04e6922.png)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考试会从中选5题)1.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
是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六大基础学科之一。
2.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叫做重力。
3.重力场: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为重力场。
4.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它有两个磁极,其S极位于地理北极附近,N极位于地理南极附近,但不重合。
5.磁倾角:磁针指北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6.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7.纵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又称P波8.横波:一种是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横波,又称S波9.地壳的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实际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10.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之为地壳的重力均衡。
11.地质年代: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12.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13.晶体:晶质矿物在有利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这种几何多面体称为晶体。
14.气压:从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15.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其大小为这个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气压的改变量。
16.锋:不同性质冷热气团的交界区。
17.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的综合指数。
18.片流:是指沿着山坡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19.洪流:是指沿着沟谷流动的面状暂时性流水。
20.水系:支流和主流所构成的流水运行网络。
21.冰川: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
22.雪线: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二、填空题(考试从中选15空)1.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大气圈)、(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1e6e12daaea998fcc220e4c.png)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地球科学概论试题代码:61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 分)[评分标准:列出核心内容,且表达正确即可得满分;核心内容不全或基本正确者,酌情扣0.5-3分]答:1、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转变沉积岩的过程。
2、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3、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成有规律的排列,符合空间各子结构或在任一方向上都是按着一定间隔和排列方式重复出现的矿物。
4、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形态、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及其相互关系。
5、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6、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7、磁偏角: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或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平角。
8、差异风化作用:由于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凸凹不平的现象。
9、承压水:发育于地下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10、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以后,如果没有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而颠倒原有的位置,则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水平的状态,延伸到很远才逐渐尖灭。
二、读图题(共30分)阅读下面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请根据所给条件回答下列问题:[图略]1、O、S、C、P、J、K、Q为地层及其时代,请说明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时代。
(12分)答:图中指示的不整合有两种,即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2分)其中,O1、O2、O3、S地层与C、P为平行不整合接触(1分),形成时代为S之后,C之前(2分),其形成过程为O1-S时期地壳下降,接受沉积,S之后,地壳抬升,遭受风化剥蚀,C时期地壳再下降,接受C等沉积,致使S与C之间缺失D(2分);C、P与J、K为角度不整合接触(1分),形成时代为P之后,J之前(2分),其形成过程为P之后地壳发生水平挤压运动,使P之前地层发生褶皱,并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风化壳,J开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致使C、P及其以前地层与J、K地层之间缺失T地层,并使两套地层产状发生高角度接触(2分)。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49db22b4daa58da0114a72.png)
《地球科学概论》试卷(A)卷一、判断题1X 2 X 3 X 4 X 5√6 X 7√8√9 X 10√二、填空题1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2 H 、Fe 、O。
3猛烈式、宁静式、递变式。
4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5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6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斜滑断层7自然元素矿物、卤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含氧酸盐矿物8硅酸盐矿物9冰斗、角峰、刃脊、冰蚀谷10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三、名词解释1 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的构造运动而颠倒原来的位置,则应该是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水平的状态,延展到远处才逐渐尖灭。
2天然产出的单质或化合物。
3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矿物、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4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5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 m所升高的温度。
五、论述题1 答: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指河水以其自身的动力及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底部进行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河流的侧蚀作用是指河水以其本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碎屑对河床进行破坏是河谷变宽、弯曲的过程。
河流的下蚀作用对河床的地部进行破坏,使河谷加深;同时通过向源侵蚀作用使河流的源头上移,河谷加长,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是侵蚀基准面,当河谷加深到侵蚀基准面时,河流的下蚀作用消失。
河流的侧蚀作用由横向环流引起,在河道弯曲处的凹岸,由侧蚀作用对河岸进行侵蚀,使河道变得弯曲,河谷变宽;同时在凸岸接受沉积,形成边滩和河漫滩。
但地壳抬生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加强,原来的河漫滩被抬到高处,形成阶地。
河流的沉积作用是指当河水的动力不足以搬运碎屑时,河水中的碎屑从水体中分离沉淀,并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要求描述河流沉积物的主要存在场所、河流沉积物的主要特征(成分变化、分选、磨圆)、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等。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 考试题(B卷)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 考试题(B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ec6d0bdaef5ef7ba0d3cb2.png)
《地球科学概论A》期末考试题(B卷)答案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⒈按其SiO含量多少,岩浆可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等四种基本类型。
2⒉地磁三要素是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大小。
⒊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其中类地行星有_水星___、_金星_、_地球__和火星。
⒋地壳中的元素按照克拉克值从大到小,位于前4位的依次是氧、硅、铝、铁。
⒌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三种方式。
⒍古生代从老到新依次可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等6个纪。
⒎机械搬运作用的方式包括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
8.变质作用类型一般有三种,分别是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⒈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不同,在于后者具有( C )。
A.大陆坡、陆基;B.海岸、大陆架; C.海沟、岛弧;D.大陆坡、陆架。
⒉关于地震,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D )。
A.总体说来,震级越大,烈度不变;B.震级与烈度的关系说不清楚;C.总体说来,离震中越远,震级越来越小;D.大致说来,离震中越远,烈度越来越小,但震级是不变的。
⒊下列地貌单元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是( A )。
A.U型谷;B.V型谷;C.溶洞;D.波切台。
⒋下列各类矿物中最易被风化的是( D )。
A.碳酸盐类;B.硫酸盐类;C.硅酸盐类;D.卤化物类。
⒌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 A )。
A.大;B.小;C.有时大,有时小;D.大致相等。
⒍软流圈位于以下哪一个圈层?答案:( A )。
A.上地幔;B.地壳;C.下地幔;D.地核。
⒎对流层中引起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D )。
A.密度较大;B.天气变化;C.地球自转;D.温度变化。
⒏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石英的硬度大于长石;B.方解石的硬度小于小刀;C.石膏能刻动滑石;D.小刀刻不动萤石。
⒐在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闭卷(满分100)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闭卷(满分100)](https://img.taocdn.com/s3/m/536f6a9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4.png)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闭卷(满分100)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闭卷(满分100)( 220401—2,220404—5,240401—2,240407 )一,填空(填在题签中,每空0.5分)(14分)1.岩浆岩分类表是根据岩浆岩的( )含量和( )组成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四大类;又根据岩石的( )和( )将每大类分为侵入岩,浅层侵入体和喷出岩等.2. 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 ),( ),( ).3.标准化石具有( ),( ),( )等特点.4.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是( )岩常见的结构,显晶粒状结构是( )岩的结构.5.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表以下( )特征,是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信息.6.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包括:( ),( ),( ).7.倾斜岩层的产状可用( ),( )和( )三要素来确定.8.类地行星包括:( ),( ),( )和( ).9.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地震波是( ),其次是( ),最后才是( ).10.在大气循环中,低压中心的气温( ),而高压中心的气温( ).二,选择(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中)(10分)1.下列哪种海蚀地形的顶面代表平均高潮线的位置( ).a.波切台上部;b.海蚀崖的顶部;c.海蚀槽的顶部;d.海成阶地的顶部2.大气圈中,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最大的次级层圈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3.根据鲍文的连续反应序列,矿物的结晶先后顺序依次为( ).a.钙长石,中长石,钠长石;b.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c.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4.长石砂岩比石英砂岩离母岩的距离( ).a.更远;b无一定规律;c. .更近5.随着离开洋脊距离的增加,深海沉积物的厚度和年龄将随之而( ).a. 无规律;b.逐渐变小;c.基本不变;d.逐渐增大6. 大气圈中的副高压带分别位于南北纬( ).a.90度;b.60度;c.30度;d.45度7.洋壳在板块的转换边界将发生( ).a.增生;b.消亡;c.相对滑动8.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理极位置不重合的原因是( ).a.古地磁极移动了;b. 大陆和古地磁极都移动了;c. 大陆移动了;9.波浪的影响深度一般为( ).a.波长;b. >1/2波长;c.<1/2波长;d.;1/2波长10.断层的下盘就是( ).a.断层的下降盘;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c.断层面以下的断盘;三,判断(对打√ 错打×)(10分)1.固体地球中不存在着由一个液态岩浆组成的连续层圈.( )2.风化壳不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分带性.( )3.潜水面的分布状态是,在横向上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在高度上随季节的改变而变化.( )4.不同的大洋在同一极性期内形成的磁条带宽度可以不同,但都与该极性期的长短互成比例.( )5.大陆边缘不一定是板块边界.( )6.水晶是晶体,而花岗岩中的石英也是晶体.( )7.变质作用是在岩石熔融状态情况下发生的.( )8. 河漫滩上土地肥沃,取水方便,但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9. 地层的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古风化剥蚀面.( )10. 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一般不能互相补给.( )四,回答问题(50分)请说明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的特点和产物.请解释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长江三峡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地质上应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大陆漂移有哪些证据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什么如何区别石英,方解石和斜长石举出3种重力均衡现象的实例,并解释原因.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何种后果列举四种构造运动现象并说明成因.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几种运动特点如何请举例说明.如何区分三大岩类五,读图(填空)(16分)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本区( )和(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关系,( )与(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与( )为侵入接触关系,( )与(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 )之前,( )之后;褶皱形成于( )之后,( )之前.标答:一,1. 二氧化硅矿物结构构造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 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4. 喷出岩侵入岩5. 物质密度6. 地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切割关系7. 走向倾向倾角8.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9. 纵波横波面波10. 高低二,1.c2.a3.b4. c5. d6. c7. c8. c9. d 10 c三,1 √2√3√4√5√6√7×8√9√10×四,动力(1)剥蚀(1)搬运(1)沉积(1)产物(1)气候(2)岩性(2)地形(1)大坝(1)河流(1)地震(1)地下水(1)滑坡(1)五大证据各一分硬度(3)解理(2)举例(3)原因(2)潜水面下降(1)地下水污染(1)地面沉降(1.5)海水倒灌(1.5)每种1分现象解释(1)类型(2)运动特点(1.5)举例(1.5)成分(2)结构(1)构造(1)产状(1)五,D C 平行不整合 K C 花岗岩 C花岗岩 K背斜向斜右旋平移 K C C 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号:01020212010年《地球科学概论B》期末考试题(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地层层序律适用于正常层序近水平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判别,但不适用于倾斜地层。
(×)2、通常,地震的震级和烈度为正相关关系,但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发育在砾岩中的剪节理通常绕过砾石,而张节理通常切割砾石。
(×)4、球形风化属于物理风化,而温差风化则属于物理、化学风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5、地球两极的理论重力值比赤道的大。
(√)6、地质历史上,动物登陆的时间比植物晚,恐龙只生活在陆地而鱼类生活在海洋。
(×)7、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即为生态系统。
(√)8、冰川表面的碎屑物越多,则冰川的运动速度越快。
(√)9、北京地区的磁偏角约为西偏5.5°,在进行磁偏角校正时,实际地理方位应减去该偏值。
(√)10、通常,矿物的结晶程度愈好其解理愈发育,如方解石、云母等。
(×)11、通常黄铁矿的硬度大于黄铜矿,而方解石的硬度小于磷灰石。
(√)12、重结晶作用只在变质作用中发生。
(×)13、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的先后顺序为卤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
(×)14、地球的中心为天球的球心,但不是地月系统的质量中心。
(√)15、多数金属矿产是内生成矿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范畴,作为非金属矿产的石灰岩、石墨、萤石等则属于表层地质作用的范畴。
(×)二、选择填空(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合适的答案,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野外实习时,在虎峪“老虎窝”附近见到沿石英砂岩层之间发育的浅成侵入岩属于( C )。
A、酸性的花岗斑岩;B、中性的闪长玢岩;C、基性的辉绿玢岩;D、中性的正长斑岩。
2、“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描述的概念是( B )。
A、重结晶作用;B、变质结晶作用;C、交代作用;D、变质分异作用。
3、一般只发育浅源地震而不发育中或深源地震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D )。
A、板块碰撞带;B、俯冲带;C、大洋岛屿;D、大洋中脊轴部带。
4、在地壳中,按克拉克值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四种元素是( D )。
A、Fe-O-Si-AlB、O-Si-Fe-AlC、Si-O-Al-FeD、O-Si-Al-Fe5、下列各种微地貌单元中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D )。
A、风蚀柱;B、波切台;C、河流阶地;D、中碛堤。
6、“粗-中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描述的岩石最有可能的是( B )。
A、粗-中粒花岗岩;B、片麻岩;C、变质砂砾岩;D、千枚岩。
7、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使河水的侵蚀能力增强的作用方式是(A)。
A、下蚀作用;B、侧蚀作用;C、单向环流作用;D、双向环流作用。
8、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虎峪实习区的地壳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特征主要以阶段性抬升为主;B、通常,细粒的基性侵入岩抗风化能力较细粒的石英砂岩强;C、石林、落水洞、溶蚀漏斗主要是由包气带水的剥蚀作用形成的;D、北半球中纬度陆地上,自北向南流动的低空大气通常形成顺时针旋转的气旋。
9、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B )。
A、现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类型为碰撞型;B、现代,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边界类型为离散型;C、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类型为俯冲型;D、现代,非洲板块与阿拉伯板块的边界类型为平错型;10、按现在矿产资源分类,金属金(Au)和银(Ag)属于( C )。
A、黑色金属;B、有色金属;C、贵金属;D、稀有金属。
11、在下列描述地球的物理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C )。
A、密度自地表向地心总体上逐渐增大;B、地温从常温层向下总体上是逐渐升高的;C、压力从地表向下总体上逐渐增大,在古登堡面附近达到最大,在向地心逐渐变小;D、重力自地表向下逐渐增大,在古登堡面附近达到最大,在向地心逐渐变小。
12、主要由海水的密度差引起的海水运动方式为( C )。
A、海浪;B、潮汐;C、洋流;D、浊流。
1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A、2010年4月份的冰岛火山喷发是北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B、大地水准面是由现代地球平均准平原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高原的封闭曲面;C、通常,侵入岩多为斑状结构,熔岩多为中粗粒结构;D、发生月食的条件是日月相冲于黄道面与白道面交线上。
14、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是由平水期河床沉积与洪水期河漫滩沉积构成的。
B、冰碛物与冲积物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分选差、磨圆不好并发育大型交错层理;C、石英、云母、石膏属于矿物,煤、闪锌矿、矽卡岩、橄榄石有的不属于岩石;D、表层地质作用的规律是“削高填低”;15、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A、风蚀作用的下限通常是潜水面。
B、地震、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海啸、洪水、土壤流失、瘟疫则属于水圈灾害;C、一般变余结构的岩石的变质程度较变晶结构的低,如片岩的变质程度低于板岩;D、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大,因此多为夏威夷型火山喷发;三、阅读下面某地区地质图,并根据所给条件回答下列问题(30分)【说明:该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灵活运用、观察现象、分析、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解题思路,对于答案全面,思路正确者适当加分,但不超过本小题分值,对于答案不全面者根据其答题思路适当扣分】1判别F1、F2的性质,并说明这两条断层构成何种断层组合?答:F1、F2均为正断层(2分);这两条断层组合构造地堑(2分)。
2、发育褶皱的基本类型及其核部、翼部地层,形成时代?古生界地层形成的褶皱在其横剖面形态分类(根据轴面、两翼产状)中属于何种类型?答:(1)发育褶皱的基本类型及核部、翼部地层,褶皱的形成时代为:背斜一:核部地层为O1,翼部地层为O2、D等,形成于P之后,J之前(2分);背斜二:核部地层为J、翼部地层为K、N,形成于N之后(2分);向斜:核部地层为P、翼部地层为C、D等,形成于P之后,J之前(2分);(2)向斜为直立褶皱(1分);背斜为斜歪褶皱(1分)。
3、花岗岩形成时代?答:花岗岩形成时代为P之后,J之前(1分)。
4、图中①带、②带最有可能发育什么地质现象?答:①带为接触变质带(晕)(1分);②带为冷凝边(细粒边)(1分)。
5、该区是否发育动力变质作用?若发育,说明其形成时代。
答:发育动力变质作用,形成时代为P之后,J之前(2分,如有地质体作为时代亦可)。
6、分析该地区发育的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类型、涉及的地层及其形成时代。
答:(1)O1、O2与D、C、P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形成时间为O2之后,D之前(2分,如果答P之前者扣1分);(2)D、C、P与J、K为角度不整合,形成时间为P之后,J之前(2分,答错不得分);(3)J、K与N为平行不整合,形成时代为N之后(2分,答错不得分)。
7、请按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简述该区的地壳运动过程及其产物。
答:大致有如下地质事件发生,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每一过程1分,共7分):(1)O1、O2时地壳下降,接受沉积,之后地壳抬升,遭受风化、剥蚀,D、C、P开始地壳有下降,接受沉积,使早古生代地层与晚古生代地层形成平行不整合接触;(2)P之后,发生NW-SE向水平挤压运动,使古生代地层发生褶皱作用,形成背斜和向斜,地壳抬升,遭受风化和剥蚀;(3)之后,发生深成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中粗粒花岗岩,同时围岩在接触带上发生接触变质作用;(4)之后,地壳运动,产生正断层,形成地堑正断层组合,同时发育动力变质作用;(5)地壳下降,接受J、K沉积,在J时发生火山喷发作用,形成凝灰岩和流纹岩;J、K与下伏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6)K之后地壳抬升,遭受风化剥蚀,形成风化壳;N开始地壳下降接受N沉积,使J、K与N发生平行不整合接触;(7)N之后本区由遭受一次构造运动(以水平挤压为主),使J、K、N地层发生宽缓的背斜。
四、问答题(共25分;1、2题为必答题,3、4题任选一题回答,多答按顺序只给前3小题分数)1、以虎峪实习区发育的中元古界为例,论述滨、浅海沉积作用及产物。
【说明:该题主要论述滨、浅海的沉积作用,以虎峪为例,旨在考察学生是否参加了野外实习以及观察、记忆和听讲情况,能回答出该区的中元古界主要岩性、层理特征及大致层序即可,但必须以此为例】答提要点:(1)虎峪实习区:该区的中元古界主要发育薄-厚层的石英砂岩、粉砂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薄层泥岩(变质为板岩)等。
其中,陆原碎屑岩的分选好,磨圆较好,层理发育且稳定,碎屑主要为石英,成分较单一,常州沟组下部发育双向交错层理等;碳酸盐岩层理稳定,多为厚层夹薄层泥岩等,反映沉积环境稳定。
(2分)(2)滨浅海沉积作用:海洋环境可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
滨海沉积特征:滨海环境为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地带,主要为碎屑沉积和生物沉积,1)海滩沉积,主要由粗的碎屑构成,形成砾滩,砾石磨圆度高,扁圆形砾石往往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即砾石长轴平行海岸,最大扁平面倾向海洋;由砂组成的海滩为沙滩,沙粒具有良好的分选型和磨圆度,成分单一,以石英为主,发育不对称波痕,内部发育交错层理;2)潮坪沉积:为宽阔平缓的海岸地带,一般只有高潮时海水才能到达该区域,海水动能小,只能搬运一些细小的砂、粘土等,沉积物层理发育,多为水平纹层,内部发育双向斜层理,在沉积物表面发育泥裂、波痕和虫迹等;3)形成沙坝及沙嘴沉积和贝壳堤沉积等。
(4分)浅海沉积:浅海为滨海一下至200米水深的大陆架区域,主要沉积为:1)浅海碎屑沉积:一般具有近岸沉积颗粒粗,远岸沉积颗粒细的特点,层理发育,成分单一,分选和磨圆都很好;2)浅海化学沉积:硅质沉积、碳酸盐沉积、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磷质沉积等;3)浅海的生物沉积:介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生物礁。
(4分)2、阐述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的基本思想、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至少两点),并说明大陆漂移说衰落和板块构造说兴起并被大多数地质学家承认的主要原因(至少两点)。
(10分)答题要点:(1)两个假说的的基本思想为: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提出并进行论证的,他认为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像一座座块状的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成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围绕大陆的为泛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