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
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及动物模型概述
常见自身免疫疾病及动物模型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响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之疾病,通常病程长、顽固且难以根治,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严见之AID包括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肠病、I型糖尿病等.经典之AID包括器官特异性和器官非特异性自身抗体贰大类导致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之紊乱,免疫系统无法区别自身细胞和组织,或识别自身或非己之免疫耐受机制被破坏而引起.AID确实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如免疫耐受之丧失、免疫反响调节异常,或由于遗传因素或病毒诱发.作为医药工业界研发热点,抗AID药物之临床前研发阶段需要借助实验动物模型评价候选化合物之优劣,对于临床阶段之疗效进行预测,并对于药物调控疾病之潜在机理进行说明.本文对于常见之AID及其较广泛使用之动物疾病模型进行简要介绍.银屑病及银屑病相关动物模型银屑病〔Psoriasis〕, 俗称"牛皮癣〞,就是最为常见之慢性AID,常发于青壮年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约1-3%.银屑病发病顽固且持续,最显著特征为皮肤外表红肿及白色鳞屑之覆盖,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以为就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如感染、压力、肥胖、吸烟等因素都可能对于疾病产生诱发临床上尚无根治银屑病之特效药物,故治疗银屑病主要以控制病症为主,如外用维生素D3类似物、糖皮质激素和维A酸,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甲氨蝶呤,以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药之开展,多种抗体类药物也对于银屑病具有较好疗效.科学研究中银屑病之实验动物模型主要分为自发形成、基因工程改造、病灶原位移植和直接诱发肆类,受限于模型建立难度和本钱,直接诱发类模型使用最为广泛,以下介绍两种基于小鼠之银屑病直接诱发模型.〔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皮损模型咪喹莫特〔Imiquimod,IMQ〕就是Toll样受体7/8之抑制剂,临床上用来治疗IMQ乳膏在小鼠背部连续涂抹5~7天,会出现皮肤增厚、红斑、鳞屑等类银屑病样病症.该模型稳定、易建立、操作简单且应用广泛.a. PASI评分根据PASI评分标准对小鼠背部皮肤炎症情况评分〔包括银屑,红斑,肥厚〕,记录累积评分、体重和皮肤厚度变化.对照组空白乳膏处理未表现炎症特征,模型组IMQ处理之后,逐渐表现出皮肤炎症特征及厚度增加,第5天PASI评分到达最高值,体重在IMQ处理之第3天下降到最低点,而后逐渐恢复,阳性药抗体可降低PASI评分和皮肤厚度之增加.图1: 模型条件下小鼠背部皮肤PASI评分持续升高,体重下降,皮肤厚度增加;IL17A抗体可显著逆转皮肤病变a. 形态学检查IMQ连续处理5天后对于小鼠背部皮肤外观形态进行观察,并利用H&E染色分析组织病理学变化.图片中可见,小鼠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和厚度增加;H&E 染色结果显示IMQ处理促进了炎性细胞之浸润,表皮细胞之增生;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相关PD marker IL-6在皮肤中表达水平增加.对于上述病变,阳性药IL17A抗体具有明显之改善作用.图2: 模型条件下小鼠皮肤产生显著红斑、鳞屑和增厚病变,H&E染色结果可见组织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可见银屑病生物标记物IL-6表达上升.IL17A抗体可以显著抑制上述病理变化c. Bio-marker检测IMQ处理5天后收集血浆,通过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之含量,收集皮肤组织通过qRT-PCR检测相关Marker基因之转录水平.结果说明,IMQ处理诱导了IL-6、IL-β和CXCL1等炎性细胞因子产生,阳性药抗体具有较强之抑制作用.图3:模型条件下血浆、皮肤中相关炎症生物标志物表达水平急剧上升,IL17A抗体可显著抑制其水平〔贰〕IL-23诱导小鼠耳廓银屑病样变模型研究证明,IL-23/Th17信号通路在银屑病之发生和开展中起关键作用,IL-23刺激并促进Th17细胞之分化,促进Th17细胞之开展以及细胞因子〔如IL-17A,IL-17F和IL-22〕之产生,从而产生类似银过向小鼠耳部皮肤内直接注射IL-23可诱导局部之银屑样病变,该模型就是常用之另壹个银屑病动物模型,且由于机制清晰,常被用于各类靶向药物之临床前药效评价中.重组IL-23蛋白于造模之第1、3、5、7日通过皮下给药注射于小鼠耳以建立模型耳廓,其间给予抗炎药物供试品或阳性药物.小鼠耳朵厚度变化以及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耳厚度明显增加,而阳性药物地塞米松〔Dex〕产生了显著保护结果显示,给予IL-23造模之后小鼠耳厚增加,表皮增厚且炎细胞浸润明显,地塞米松对于上述病变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图4:耳内注射IL23细胞因子造模可造成耳部产生银屑病样病变,表现为耳厚显著增加,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产生银屑病相关之病理变药物地塞米松可以对于病变产生显著抑制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动物模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就是壹种以关节病变为主之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慢性、进行性、侵袭性关节部位炎症为主要表现,临床特征为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僵直、破骨细胞之形成以及关节骨质受损等,严重可导致关节畸形乃至功能丧失,致残率高.RA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我国整体发病率约0.3-0.4%.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由遗传、感染、环境等因素综合导致.目前临床治疗RA仍以非甾体抗炎药和抗风湿类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类药物开展迅速,如TNF-α单抗〔Infliximab,Adalimumab〕、IL6受体单抗〔Tocilizumab〕、CD20抗体〔Rituximab〕等药物对于风湿性关节炎之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之疗效.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佐剂诱导〔AIA〕和胶原〔CIA〕诱导两种,其间由于CIA模型通常可在小鼠上成模而使用范围更广.胶原诱导之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应用DBA/1小鼠,第0天注射Ⅱ型胶原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CFA〕,第21天注射Ⅱ型胶原蛋白和非弗氏完全佐剂〔IFA〕,可诱导小鼠关节炎发生,小鼠发病程度、节点较为稳定,严重程度区分度较高,适用于抗自体免疫性疾病药物之评价.a. 临床评分和细胞因子检测Ⅱ型胶原蛋白免疫2次之后,DBA/1小鼠陆续发病且严重程度随时间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可见,模型组病变较严重,而IL17抗体作为阳参试剂可显著控制疾病发生开展,并抑制发病率之持续增加.图5:注射CII胶原造模后28-42天内,关节炎评分和发病率持续增加,血浆炎症因子IL6水平激增;给予IL17A抗体后,发病和炎症因子水平皆受到抑制.实验终点收集小鼠血浆通过ELISA检测PD Marker IL-6之血浆浓度,可见模型组IL-6含量显著升高,抗体可抑制IL-6升高之趋势.图6:注射CII胶原造模后28-42天内,关节炎评分和发病率持续增加,血浆炎症因子IL6水平激增;给予IL17A抗体后,发病和炎症因子水平皆受到抑制.b. Micro-CT和病理学检查实验终点对小鼠脚趾、踝关节进行Micro-CT检查和病理学分析.Micro-CT检查显示,模型组小鼠关节骨质受到严重损伤,而抗体产生了显著保护作用.图7:Micro-CT结果显示,关节炎造模使小鼠骨关节受到显著破坏,产生骨质损伤;IL17A抗体可显著逆转骨关节损伤HE染色结果显示,CIA造模造成了小鼠踝关节之严重损伤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IL17A抗体给药逆转了损伤和炎症反响;使用甲苯胺蓝染色分析踝关节软骨情况显示,模型组小鼠踝关节软骨局部缺失且密度不均,而抗体组小鼠软骨未见显著损伤.图8: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关节炎小鼠关节腔病变、异常增生严重,炎症细胞大量浸润;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小鼠关节软骨受到明显损伤;IL17A抗体可以显著之逆转上述关节炎相关之病理变化多发性硬化〔MS〕及动物模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就是壹种以中枢系统炎性反响脱髓鞘疾病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之罕见中枢神经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20-40岁中年人群,女性患者较多,国内每十万人发病率约为.多发性硬化存在反复发病之特点,难以治愈,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导致之偏瘫、截瘫或肆肢瘫痪,感觉异常,眼部异常,共济运动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威胁临床尚无特效药物,常以皮质类固醇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血浆置换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中,常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进行多发性硬化机理及相关药物研发之研究.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在C57BL/6小鼠上,使用弗氏完全佐剂〔CFA〕乳化抗原肽MOG35-55,通过皮下注射诱导小鼠发生免疫反响,在注射MOG后2小时和48小时两次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PTX〕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即可构建EAE模型.a. 临床评分通常免疫后9天小鼠出现尾部无力,后肢瘫痪,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之病症,于17-21天临床评分到达最大值.阳性药IL17A抗体可明显抑制发病病症,降低临床评分,改善小鼠发病造成之体重下降.图9:在使用MOG免疫小鼠之后,小鼠在9-21天内脑脊髓炎评分显著上升;随疾病进展体重也出现明显下降;IL17A抗体给药可逆转脑脊髓炎之开展b. 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终点收集脑和脊髓用于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皮质区胶质细胞增生,海马区锥体细胞空泡变性;脊髓组织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纤维脱髓鞘;而阳性药抗体可改善脑和脊髓之脱髓鞘和炎性细胞浸润.图10:H&E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小鼠之脊髓和脑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构遭到破坏;IL17A抗体那么可逆转上述病理变化归纳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危害人类健康之壹大类疾病,虽多数不具有直接致命性,但会对患者之生存质量产生严药物研发有赖于可靠之动物疾病模型模拟病症、探索机理以至于评价潜在药物之疗效.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成都先导〞〕内部管线致力于肿瘤、炎症/免疫等疾病领域之新药研发.依据内部研发需求,上述疾病模型都已成功建立并有力支持了内部工程IL-17A及JAK家族等免疫相关靶点之抑制剂药效评价,并伴随开展了作用机制和PD/PK相关研究工作,数个工程已经进入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有望不久将来获得临床候选化合物.除支撑公司内部管线外,这些模型筛选和药效评价也可通过各种合作形式,为外部伙伴提供药效评价效劳.除上述疾病和模型外,常见之自身免疫疾病模型如模拟炎症性肠病〔IBD〕之DSS诱导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模拟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之小鼠/大鼠OVA哮喘模型等均在持续建立中,敬请关注和交流.。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手术风险有哪些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手术风险有哪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而导致的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治疗某些疾病或并发症的必要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特殊的风险。
首先,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手术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外来病原体,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免疫系统出现了错误的识别和攻击,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手术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可能会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加重这种异常的免疫反应,引发炎症风暴。
这不仅会影响手术伤口的愈合,还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
其次,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长期的慢性炎症,这会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在心血管系统中,慢性炎症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等,增加手术中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在呼吸系统方面,慢性炎症可能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影响肺功能,使患者在手术麻醉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再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常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控制病情。
这些药物虽然能够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但同时也会削弱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抗感染能力下降。
在手术后,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而且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较为严重,难以控制。
此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增加骨折的风险,这对于手术中的体位摆放和术后的康复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另外,血液系统的异常也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手术面临的风险之一。
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情况,这会影响手术中的止血和患者的耐受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存在类风湿因子阳性,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进展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生部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过敏反应相关: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
在这些情况下,人体对某些正常物质如花粉、尘螨等产生异常过度反应,导致相应的过敏反应。
2. 结缔组织损伤:结缔组织是连接和支撑其他组织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结缔组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确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以潜在的系统受累为特点,并可能导致多个器官损伤。
3. 神经系统受累: 自身免疫性疾潜在的临床特征涉及神经系统,如多发性硬化症(MS)、肌无力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脑部、脊髓和周围神经受损,并对正常运动和感觉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4. 内分泌失调:此类自身免疫性疾一般与内分泌腺亢进或低下相关,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等。
这些情况下,人体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的内分泌腺体细胞,从而导致相应的功能异常。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进展1. 免疫抑制剂:目前主要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系的发展。
例如,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治理手段之一。
大剂量的皮质激素能有效地减轻由于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和器官损伤。
此外,免疫抑制剂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
2. 靶向治疗:新一代的靶向药物是对特定分子和信号通路进行干预的选择性治疗方法。
例如,在处理类风湿关节炎时,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可抑制这种促进“关节结构改变”发展的细胞因子。
这些针对特定目标的药物可以有效地减缓自身免攻击,并帮助恢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功能。
3.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已被认为对自身免疫性疾根源具有潜在影响。
例如,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异常或损伤的免系统,并可能促进自体耐受产生。
其他细胞治法还包括重编程T淋巴细胞以诱导特定效应;采用CAR-T细胞技术来消除异常攻击。
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自身免疫病的“病谱”
器官特异性 非器官特异性
桥本甲状腺炎
原发性粘液水肿 甲状腺机能亢进
扩张性心肌炎
恶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燥综合征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关节炎
Addisino病
1型糖尿病 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硬化症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溃疡性结肠炎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辅助性T亚群 (Th1/Th2)及细胞因子等在自身免疫病发 病机制及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四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组织损伤多由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导致 参与因素包括:抗体、补体、抗原抗体复 合物、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等。
五 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椎炎与HLA-B27 I型糖尿病与HLA-B8、DR3、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 DR4 甲亢、SLE与HLA-DR3 慢性甲状腺炎与HLA-DR5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禁忌细胞株”的复活:当机体免疫调节功 能异常时,可能失去对“禁忌细胞株”的 控制,造成“禁忌细胞株”的复活,对自 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疾病。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隐蔽自身抗原的释放:隐蔽的自身抗原是 指体内某些在正常情况下与血液和免疫系 统相对隔绝的抗原,免疫细胞在胚胎期未 能对其建立耐受。 当外伤、感染、手术等因素使这些自身 成份进入血液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眼葡萄膜色素抗原 和晶状体蛋白、精子蛋白等。
11自身免疫性疾病(ppt)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存在在多种针对抗 DNA和组蛋白的自身抗体,抗红细胞、血小板等自身抗 体。自身抗体和自身抗原形成大量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 在皮肤、肾小球、关节、小血管壁,激活补体,造成组 织细胞损伤。
人体免疫与健康(公选课)
11自身免疫性疾病 (ppt)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可检测到针对自身Ag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 巴细胞。
自身免疫应答造成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 常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多数自身免疫病的病因不清。 女性表现出高度易感性。 有遗传倾向。
核抗原 变性IgG 胰岛β细胞 中枢神经内髓鞘蛋白
常见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甲亢 重症肌无力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多发性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抗原方面的因素: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的 改变等。
剩,成为糖尿病的发生因素。 (3)体力活动减少: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上班路上缺乏体力活动,上班
三、血液科: 过敏性紫癫(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消化内科: 乳糜泻;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恶性贫血伴慢性萎缩性胃炎;
五、肾内科: IgA肾病; 痕疮肾、糖尿病性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分析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因人体免疫系统出现免疫调节异常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硬化性脂膜炎等,症状复杂多样,病程长且容易复发,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虽然对于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仍然存在争议,但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规律及相关研究。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包括家系分析、孪生研究、关联分析等多种手段。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人员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基础比较复杂,既包括单基因遗传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包括多基因遗传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有一些疾病可能受到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尤其是针对多基因遗传的疾病,研究人员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等基因密切相关。
HLA基因是人类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它负责调节T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协同其他免疫细胞对外部抗原进行攻击。
HLA基因在人群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它们的不同亚型可能会与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关联,并使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有所提高。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基础还包括其他一些关键基因,比如PTPN22、RUNX1等。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尤其是针对HLA基因、PTPN22基因等的遗传学研究。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基于HLA和PTPN22基因等的遗传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识别疾病的高风险人群,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时,许多研究人员还在探索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基因和通路。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家族的某些成员(如FcγRIIA、FcγRIIIA等)对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这些成员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机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9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9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误认身体正常组织为外来物质,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以下是九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Ⅰ类糖尿病Ⅰ类糖尿病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细胞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导致胰岛素的产生减少或完全停止,从而引发高血糖。
病情进展迅速,需要依赖胰岛素注射来调节血糖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免疫介导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等多个器官。
患者常表现为疲劳、发热、关节疼痛和皮肤病变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器官功能损害。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关节病,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组织,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
除了关节外,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累及其他器官,如心脏和肺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眼睛和口腔的干燥,以及皮肤、鼻子、喉咙和其他黏膜组织的干燥。
干燥综合征也可伴随全身症状,如疲劳、关节痛和肌肉疼痛。
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结肠。
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发炎,形成溃疡。
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切除受影响的结肠。
类癌综合征类癌综合征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主要由异位癌组织产生的肽类物质引起。
患者表现为胃肠道功能亢进、低血糖、皮肤潮红等症状,常伴随肿瘤的发现。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慢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攻击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导致神经传导障碍。
患者症状多样,包括肌无力、运动协调障碍、感觉异常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甲状腺毒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两种情况。
前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导致甲状腺过度活跃;后者是甲状腺被免疫系统攻击,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两种情况都会引起甲状腺相关的症状,如疲劳、失眠、体重变化和心律不齐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见类型和治疗方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见类型和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一、引言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机体对正常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并且常常呈慢性进展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肌无力与重叠综合征1. 肌无力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它导致了骨骼肌虚弱和易感到乏力。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类固醇药物和免替他毒素等,用于阻断早期神经冲动中胆碱的降解或减少针对神经突触区域存在某些自身抗体的作用。
2. 重叠综合征重叠综合征通常与肌无力同时发生,是一种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炎药物、免替他毒素、类固醇药物以及免疫调节剂等。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为主要累及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点是慢性进展、多关节受累和系统性表现等。
治疗方法可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
1. 非药物治疗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非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这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运动锻炼、理学治疗和康复措施等,旨在减缓关节损害和提高生活质量。
2. 药物治疗(1)基础抗风湿药:如甲氨喋呤、硫唑嘌呤等,用来减轻炎症和调节免疫反应。
(2)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细胞介素-6(IL-6)抑制剂等,用于控制疾病进展。
(3)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关节疼痛和红肿。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是一种以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抗风湿药物青霉胺酸盐、羟氯喹等抗风湿药物可用于控制红斑皮损和全身表现。
动物免疫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与治疗方法
动物免疫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与治疗方法动物的免疫系统起着保护机体免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侵袭的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也会出现问题,导致动物患上一系列的免疫系统疾病。
了解这些常见类型的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保护动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自身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 关节炎: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疾病,会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治疗方法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
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系统攻击红细胞,导致贫血。
治疗方法包括输血和免疫抑制剂。
3. 甲状腺功能失调: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功能失调。
治疗方法包括甲状腺替代治疗和免疫抑制剂。
二、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引起的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1. 犬瘟热:这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主要影响狗和其他食肉动物。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疫苗预防。
2. 猫白血病:这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主要影响猫。
治疗方法包括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
3. 狂犬病:这是一种病毒感染疾病,可影响多种动物,包括人类。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疫苗预防。
三、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是由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过敏反应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1. 过敏性皮肤炎:机体对特定物质过敏,导致皮肤红肿、瘙痒和发疹。
治疗方法包括抗过敏药物和皮肤保健。
2. 过敏性鼻炎:机体对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过敏,导致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
治疗方法包括抗组胺药物和局部鼻腔抗炎药。
3. 过敏性哮喘:机体对某些过敏原过敏,导致气道炎症和气喘。
治疗方法包括抗过敏药物和支气管舒张剂。
四、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免疫系统疾病,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根据免疫系统疾病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使用抗炎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诊断
系统性硬化症诊疗指南
临床症状
早期:雷诺现象(70%)和隐袭性肢端和
面部肿胀,手指皮肤增厚
皮肤:从手开始,手指、手背发亮、紧
绷,褶皱消失,汗毛稀疏,继而面、颈部受 累。可表现为面具样面容。 皮肤病变可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 骨和关节多关节痛和肌肉疼痛常为早期症状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1年)
甲状腺功能低下:20%-40%,与甲 状腺纤维化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有关
P2ag4e 24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c)
系统性硬化症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1年)
免疫学检查: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达90% 抗RNA聚合酶I/Ⅲ抗体4%-20%常
以上,核型为斑点型、核仁型和抗着丝点型。 与弥漫性皮损、SSc相关肾危象相关。
P1age 1
YOUR LOGO
自身免疫性疾病定义(autoimmune diseases)
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 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风湿病: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 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包含以往所称的胶元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自身免 疫病)
肺部:主要病理为间质性病变,部分出现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P2ag0e 20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1年)
胃肠道: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
约20%有肝脏损害,部分合并自身 免疫性肝炎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慢性胰腺炎亦非罕见
血清学检查:①抗SSA抗体:70
%的患者;②抗SSB抗体:有称是本 病的标记抗体,45%的患者;③类 风湿因子:约见于70%-80%的患者; ④高免疫球蛋白 血症,多克隆性, 约见于90%患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甲状腺、胰腺、关节、肌肉、肺部、肾脏等,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
原因与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
遗传因素在某些免疫相关基因上的突变或多态性可以增加患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类型: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和周围软组织,导致疼痛、关节肿胀、僵硬等症状。
尽管关节受累最为明显,但该疾病可波及体内多个系统。
2. 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胰岛细胞破坏性疾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糖尿病分为类型1糖尿病和类型2糖尿病。
3. 乳糜泻(Celiac Disease):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过敏的免疫性疾病,特点是小肠黏膜对麸质异常反应,导致吸收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
远离含麸质的食物是乳糜泻的主要治疗方法。
4. SL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等。
常见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炎、疲劳、发热等。
5. 甲状腺自身免疫病(Thyroid Autoimmune Disease):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包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是甲状腺过度活跃。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皮下淤血、瘀斑、瘀点等。
9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9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当自己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而攻击身体里面的健康细胞,免疫系统任务这些健康细胞是外来细胞从而攻击它们,导致身体组织受到损伤,器官的异常生长,甚至发生变化,如今已经有超过80种已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下面这9种是最常见的。
1,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持久的关节慢性炎症,它会导致疼痛和肿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损伤软骨关节,关节松动和不稳定,骨头受损。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发生在手指,手腕,脚踝和膝盖等位置。
,是极为常见的免疫性疾病。
2,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炎症所引起的,它会影响到皮肤,肾脏,血液细胞,甚至是大脑。
由于与部分其他疾病的症状类似,偶尔会被误诊。
患有红斑狼疮的女性比男性更加普遍,是一种非常典型常见的症状,在治疗期间也要注意避免日晒,避免过度劳累,避免感冒受凉或者其他感染,多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3,牛皮癣牛皮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它是由于皮肤细胞过度的增长。
肘部,膝盖,头皮,脸,腿和脚是牛皮癣增长的常见部位。
它的诱发很多是因为精神因素,比方说过度劳累,过度伤神,精神过于紧张,情绪低落抑郁等,导致身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
4,白癜风白癜风是一种会导致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失去颜色的疾病。
它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头发。
因为白癜风,身体会攻击自己的黑色素细胞,导致皮肤脱色。
不过白癜风并不危机生命,但是却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5,桥本氏病桥本氏病也叫做慢性淋巴,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甲状腺,导致炎症,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粘液水肿,全身乏力,还会出现腹胀,尿少,动作迟缓,声音变声沙哑等表现,当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智力减退,极易疲劳的身体状况。
实际上桥本氏病是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原因。
6,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就是我们熟知的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生产过剩所造成的,会导致眼睛炎症,水肿,视力减退,机体代谢亢进也会引起心悸,出汗,体重减少等病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因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可表现为免疫力(免疫反应能力,即抗原抗体反应)过低或过强.当过低时,有异物进入机体,机体不能起到足够的抵御能力,而致病.过强时,机体内的某些自身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而发生超敏反应(即过敏). 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
(3)红细胞寿命缩短。
(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
(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
(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
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
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
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
三、重症肌无力(MG):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
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故肺、肾同时发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佚名自从60年代初公认存着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来,现已确认属于这种类型的疾病有30余种,其分类方法主要有二。
其一是按疾病累及的系统区分(表16-3);其二是按器官特异性分为两类(表16-4)。
表16-3 各系统自身免疫病 不同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病举例结缔组织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内分泌性疾病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慢性甲状炎、青少年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恶习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泌尿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肺肾出血性综合症血液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图16-4 两类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及其相应的自身抗原 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微粒体、细胞膜表面抗原、第二胶质抗原(CA2)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病)甲状腺细胞表面TSH 受体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 Addison 病)肾上腺细胞 恶性贫血胃壁细胞、内因子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 男性自了性不育症精子 青少年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细胞 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胰岛素低抗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 重症肌无力乙酰胆碱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 )唾液腺管、细胞核、甲状腺球蛋白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类风湿关节炎变性IgG 系统红斑狼疮 核成分(DNA 、DNA-核蛋白、RNA 、Sm 抗原)、红细胞、血小板、细胞浆成分(线粒体、微粒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避免诱发因素
定期体检
避免接触化学物质、药物、放射线等可能 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因素,以降低自身免 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自身免疫 性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日常护理
遵医嘱治疗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随意 更改治疗方案或停药。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便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总结词
这是一种影响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
详细描述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症状包括甲状腺肿大、颈部压迫感、吞咽困难等。甲状腺 功能亢进或减退可能导致心跳加快、体重增加或减少、情绪波动等。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 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实验室检查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结词
这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青年 女性。
详细描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面部红斑、关节 疼痛、光过敏、反复发热、疲劳等。肾脏、心脏、神经系统 等器官也可能受累。
自身免疫性肝炎
总结词
这是一种导致肝脏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详细描述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症状包括疲劳、食欲减退、黄疸等。疾病进展可能导致肝硬 化和肝功能衰竭。
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 录
•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 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 研究展望
0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 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 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列自身抗体检测一、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健康个体的正常免疫调节功能会将自身耐受和自身免疫协调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合理水平上,当某种原因使自身免疫应答过分强烈时也会导致相应的组织器官损伤成功能障碍,这种病理状态称为自身免疫病。
自身抗体:机体B细胞受激活(刺激)条件下,对自身组织成份的抗体二、自身免疫病的特点1、患者血液中可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组织成份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性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针对的抗原成份相对应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应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以上为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特点,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疾病的三个基本条件,自身免疫病还有以下特点4、多数病因不明,常呈自发性特发性,5、病程一般较长,多呈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的过程6、有遗传倾向7、发病的性别与年龄倾向于女性>男性,老年>青少年8、多数患者可查到抗核抗体9、易伴发免疫缺陷病或恶性肿瘤三、发病机制1、自身抗原的释放2、自身组织的改变3、共同抗原的诱导4、先天易感性5、多克隆B细胞活化6、免疫调节失常四、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常用方法有两种1、按发病部位和解剖系统分为A结缔组织病B消化系统病C内分泌病等2、按病变组织的涉及范围分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五、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1、协助自身免疫疾病的诊断2、协助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3、协助进行不同疾病的鉴别诊断4、用于各类疾病的免疫病例机制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研六、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抗核抗体ANA包含一组自身抗体。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细胞核常成为自身免疫反应的靶子。
ANA主要是指对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
所以,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
通常是7sIgG,但也可以是19sIgM。
抗核抗体的核型:ANA的核型有一些临床参考价值。
某种核型可能伴有某种特定的ANA和风湿病,但这种关联是不可靠的,况且当血清中含有多种抗体时,随血清稀释度不同,可能会表现不同核型。
核型的价值大部分被测定特异抗体所代替。
间接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检测的核型与临床意义见附表。
临床意义:它可在许多风湿病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也可以在健康老年人、感染性疾病、慢性肝病、原发性肺纤维化、肿瘤等,缺乏特异性。
甚至服用某些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均可出现ANA阳性。
约99%的活动期SLE病人ANA阳性,但它的特异性差。
在非狼疮性结缔组织病中,ANA阳性率为50%,即使在健康献血者中,偶尔也可检出ANA。
所以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
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
但应注意有5%的SLE病人ANA可为阴性,这其中大部分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因为测定ANA 通常用鼠肝或鼠肾做底物,而这些组织核内含SSA、SSB、Jo-1、rRNP抗原相对较少,所以不易测出其相应抗体。
可加做人喉癌上皮细胞为底物的方法进行检测。
ANA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筛选试验必须强调中高滴度。
一般滴度在1:40以上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可能。
ANA对SLE的诊断有帮助,但对预后和疗效观察的意义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
一般认为ANA在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增高,在缓解期阳性率和滴度均减低。
(二)、抗DNA抗体有的ANA可以作为一种疾病的标记,有两大组血清抗DNA抗体与结缔组织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关。
(1)抗ds-DNA抗体:即抗双链(天然)DNA抗体。
高浓度的抗ds-DNA抗体几乎仅见于SLE,且与疾病活动度、特别是与活动性狼疮性肾炎密切相关。
在SLE缓解期抗DNA抗体可转阴或滴度减低,因此单次测定结果阴性,不能除外SLE;(2)抗ss-DNA抗体:即抗单链(变性)DNA抗体。
它不仅存在于SLE病人中,也可以存在于非SLE的其他疾病中,包括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SLE、硬皮病等。
虽然它在致病性方面与抗ds-DNA相同,但特异性差,对SLE诊断价值较小。
(三)抗-DNP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由于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抗体通常不完全DNA和组蛋白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胞的引子,可溶性抗原存在各种关节炎病人的滑膜液中,其相应抗体也存在RA病人中。
病人血清存在抗DNP抗体时,与DNP致敏乳胶发生凝集把应。
SLE阳性率为55%~75%。
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SS、SSc,但阳性率很低。
(四)抗组蛋白抗体(AHA):组蛋白是染色质基本结构核小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H1在双螺旋之外,H2A、H2B、H3、H4、被双螺旋包绕。
抗组蛋白抗体可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DIL、SLE、SSc 、幼年类风关)中出现,不具诊断特异性。
活动期SLE病人阳性率为90%,药物性狼疮(DIL)阳性率达95%。
(五)抗ENA抗体:又称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的抗体。
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和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的自身抗体,不含组蛋白。
主要有七种:抗U1-RNP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 La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抗r-RNP抗体。
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无明显相关。
1、抗RNP抗体以抗核内的核糖核蛋白得名。
所作用的抗原是U1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1snRNP),所以又称抗U1RNP抗体。
U1snRNP由U1RNP和9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中几乎均为阳性,且滴度很高,对确立MCTD的诊断很有帮助。
抗RNP抗体阳性的病人常常抗DNA抗体阴性,肾脏受累较少。
如和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同时存在,则发生狼疮肾炎的可能性较大。
2、抗Sm抗体Sm抗原是U族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UsnRNP),在SLE中阳性率为30.2%。
虽然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高。
在全部抗Sm阳性的病例中,92.2%为SLE。
因此,抗Sm 抗体为SLE的标记抗体。
另外,有人还发现SLE病人由活动期转为缓解期后,狼疮细胞可转阴,ANA、抗DNA抗体效价可降低,但Sm抗体依然存在。
因此,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经治疗缓解后的回顾性诊断有一定意义。
抗Sm抗体阳性均伴有抗U1RNP抗体,而抗U1RNP抗体可以单独存在。
3、抗SSA/Ro抗体R0、SSA抗原在免疫学上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SSA/Ro是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是蛋白和小分子核糖核酸形成的复合物。
抗SSA抗体主要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高达60%~75%。
抗SSA抗体在新生儿红斑狼疮发生率几乎是100%,该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可引起炎症反应并且可引起先天性新生儿心脏阻滞。
此外,抗SSA抗体常与亚急性皮肤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阴性狼疮临床现象相关联。
4、抗SSB/La/Ha抗体SSB/La/Ha抗原在免疫学上是一致的。
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
抗SSB阳性几乎总伴有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较抗SSA抗体诊断干燥综合征更特异,是干燥综合征血清特异性抗体。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阳性率达40%左右。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有抗SSB抗体,常伴有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唾液腺、唇腺活检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5、抗Scl-70抗体首先在PSS患者血清中发现抗Scl-70抗体。
因其主要见于硬皮病,且其相应抗原分子量为70KD,故取名为抗Scl-70抗体。
Scl-70是DNA拓扑异构酶I 的降解产物。
抗Scl-70抗体可在30%~40% PSS病人中检出。
虽然阳性率不高,但有较高特异性。
有抗Scl-70抗体的患者皮肤病变往往弥散广泛,且易发生肺间质纤维化。
重症弥漫性PSS(SSc)中抗Scl-70抗体阳性率高达75%。
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存在抗Scl-70抗体,提示可能发展为PSS。
抗Scl-70抗体与恶性肿瘤有明显相关。
6、抗Jo-1抗体Jo-1抗原是组氨酰tRNA合成酶在胞浆中以小分子核糖核蛋白(scRNPs)形式出现。
抗Jo-1抗体是目前公认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的血清标记抗体。
在PM中阳性率达25%左右。
合并肺间质病变的PM/DM患者,阳性率高达60%。
67%抗Jo-1抗体阳性的患者有HLA-DR3抗原。
抗Jo-1抗体综合征:抗Jo-1抗体阳性、急性发热、对称性关节炎、“技工手”、雷诺现象、肌炎、肺间质病变。
7、抗rRNP抗体抗rRNP抗体的靶抗原是核糖体大亚基上磷酸蛋白。
为胞浆抗原。
抗rRNP抗体主要见于SLE,阳性率在10%~20%左右,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
如仅有抗r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ANA常为阴性。
抗rRNP抗体阳性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高。
抗rRNP抗体与抗dsDNA抗体的消长相平行,但与抗dsDNA抗体不同的是不会随病情好转立即消失,可持续1~2年后才转阴。
(七)抗着丝点抗体着丝点是纺缍丝在染色体上的附着点。
抗着丝点抗体能与结合在DNA上分子量分别为140kD,80kD和1 7kD的着丝点蛋白起反应。
抗着丝点抗体是硬皮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
硬皮病中的良性变异型CREST 综合征阳性率可达80%。
抗着丝点抗体在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CREST为17%~96%,弥散型硬皮病为8%~12%,雷诺现象为20%~29%,MCTD为7%,SLE为<5%,其他CTD为0。
抗着丝点抗体的临床意义可概括为下列几点:(1)在CREST综合征中检出率高;(2)有着丝点抗体的患者,肾、心、肺及胃肠受累较少(<5%);(3)有该抗体且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可能是CREST的早期变异型或顿挫型,因为其中有些患者在数年后发展为完全的CREST综合征。
(4)抗着丝点抗体与抗Scl-70是互相排斥的,同时具有两者的少见。
(八)、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抗体。
用经典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ANCA,阳性荧光染色模型分两种:胞浆型(cANCA)和核周型(pANCA)。
近来报道一种特殊的荧光谱称之为非典型ANCA (xANCA)。
ANCA常与疾病的活动性有关,疾病缓解期滴度下降或消失。
cANCA抗原主要是蛋白酶-3(PR3-proteinase)。
cANCA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阳性率占80%,且与病程、严重性和活动性有关)。
也可见于少数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少数巨细胞动脉炎、过敏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皮肤性血管炎和白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