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谈湿热

合集下载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中医湿热病课件》

《中医湿热病课件》
中医湿热病课件
探索中医湿热病,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和分类,了解其临床表现并学习中药 治疗以及治疗原则。
湿热病概述
湿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由湿邪和热邪引起。它可以导致身体内发生失调,并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1 失衡问题
湿热病源于体内湿气和热 气的不平衡,可能由多种 因素引起。
2 体内湿气
湿气是一种重、黏、浊的 体内病理体质,可以导致 消化不良、浮肿等问题。
黄疸湿热
湿热邪气损伤肝脏,导致黄疸 和肝功能异常。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影响多个身体系统。了解这些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准确的诊断。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呼吸系统
咳嗽、咳痰、气喘和胸闷。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尿痛和尿血。
皮肤
湿疹、疮疖和瘙痒。
湿热病的诊断
湿热病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临床表现、舌像和脉象。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 治疗计划。
起湿热病。
3
情绪
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会加重湿热病的
体质
4
症状。
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与个体体质有关。
湿热病的分类
湿热病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和病因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湿热病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风湿湿热
湿热邪气与风邪相结合,引起 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
痢疾湿热
湿热邪气入侵肠胃,导致腹泻 和腹部不适。
2 养阴调胃
补充体内的阴液并平衡胃 肠功能。
3 健脾祛湿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 体内湿气的排出。
湿热病的中药治疗
中药在湿热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师根草等中药,具有清 热利湿的作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湿热体质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而有效的健康保健方法,其理论包括了体质的分类和相应的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是其中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指的是体内湿气和热气过盛,容易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如何调理湿热体质,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健康。

一、湿热体质的特征湿热体质的主要特征包括:皮肤黏腻不爽、容易出汗、容易口苦口干、大便黏腻、湿疹、口臭等。

湿热体质的人容易感觉疲倦无力,思维迟钝,且对湿热气候特别敏感。

了解自身的体质是进行调理的第一步。

二、饮食调理湿热体质的人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

首先,应该避免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的湿热症状。

其次,多摄取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西瓜等,有助于排除体内湿热。

此外,饮食宜清淡,避免过食油腻和严重受热等。

三、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对于调理湿热体质十分重要。

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散步、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汗和消除湿热。

此外,对于湿热体质的人来说,避免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以免加重体内湿热的症状。

四、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养生调理湿热体质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连翘、栀子、黄连等。

这些药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然而,使用中药调理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五、精神调理湿热体质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躁烦躁。

因此,精神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建议通过冥想、放松技巧来平衡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此外,合理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调理湿热体质也有积极效果。

六、注意环境调节湿热体质的人对潮湿和炎热的环境极为敏感。

在家居环境中,应保持通风、干燥,避免潮湿和闷热的状态。

同时,减少接触湿润的物品,如湿床单、湿浴巾等,有助于减轻湿热的症状。

总结起来,调理湿热体质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努力。

饮食调理、适当运动、中药调理、精神调理和环境调节都是重要的方面。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理,也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关于祛湿的的中医经典

关于祛湿的的中医经典

关于祛湿的的中医经典
中医认为,湿气是一种致病因素,会导致身体不适和多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祛湿的中医经典:
1. 《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祛湿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它强调了通过调理脾胃、祛湿化痰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2. 《伤寒杂病论》:这部中医经典详细描述了各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了祛湿的问题。

3. 《金匮要略》:该书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法,其中包括了一些祛湿的方剂和治法。

4.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中药学经典,其中详细记载了各种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方法,对于祛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祛湿的方法和药物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潮湿环境等,也是预防和祛湿的重要措施。

中医如何诊治湿热蕴结在脾胃

中医如何诊治湿热蕴结在脾胃

中医如何诊治湿热蕴结在脾胃在中医理论中,湿热蕴结在脾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当湿热之邪侵袭脾胃,就会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这种病症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湿热蕴结在脾胃的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脘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舌苔黄腻等表现。

此外,还可能伴有身体困倦、乏力、皮肤发黄、瘙痒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脾胃被湿热所困,需要及时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医诊断湿热蕴结在脾胃,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湿热蕴结在脾胃的患者,面色可能发黄且油腻,舌苔多为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闻诊则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以及是否有胃脘部不适、口干口苦等症状。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通过触摸腹部来了解是否有压痛、肿块等情况。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湿热蕴结在脾胃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

连朴饮具有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蕴伏、脾胃不和所致的呕吐泄泻、胸脘痞闷等症状。

甘露消毒丹则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除了方剂,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加减用药。

比如,如果患者胃脘部疼痛明显,可以加用延胡索、郁金等理气止痛的药物;如果恶心呕吐严重,可以加用半夏、竹茹等降逆止呕的药物;如果大便溏泄,可以加用白术、茯苓等健脾止泻的药物。

针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功能,促进湿热的排出。

此外,艾灸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艾灸中脘、神阙等穴位,可以温中散寒、祛湿健脾。

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

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

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中医辨证湿热、寒热、虚实的区别中医辨证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辨别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因,确定病机,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辨证中,湿热、寒热和虚实是常见的证候类型。

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合理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一、湿热湿热是一种病理表现,常见于外感病毒感染、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等引起的疾病。

湿热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阴虚火旺,症状包括口苦、口渴、咽干、便秘、尿短赤黄、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有滑数之象。

患者会感到口干舌燥,尿频短赤,大便干结等,全身精神萎靡,容易疲乏和烦躁。

在治疗湿热证时,中医师通常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方法,配合合适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改善。

二、寒热寒热证是病机以寒邪或热邪为主的证候,比如感冒时的寒热证候。

寒热证的特点是阳气不足,寒邪或热邪伤及气血,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头痛、身体酸痛、恶寒、畏寒、兼有恶心呕吐等,舌苔白腻、脉象浮缓。

中医治疗寒热证一般采用温阳祛寒、清热祛热的方法,患者需要保暖防寒,避免进食寒凉食物。

三、虚实虚实是中医辨证里最基本的对立概念,区分疾病证候的虚实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虚证是指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功能失调,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症状轻微,比如乏力、懒言、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脉象虚弱等。

中医治疗虚证主要着重于调补治疗,比如通过补气血、调理脏腑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实证则是指体内的病理变化过程,常伴有炎症等病理反应,症状明显,比如疼痛、红肿等,舌苔黄厚,脉象强实。

中医治疗实证一般采用清热解毒、疏散风寒等方法,以改善患者症状。

综上所述,湿热、寒热和虚实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证候类型。

通过仔细观察病症、辨明湿热、寒热和虚实的区别,才能确立准确的辨证治疗方法,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因此,中医辨证中对湿热、寒热和虚实的认识至关重要,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如何调理湿热

中医如何调理湿热

中医如何调理湿热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质倾向,它可以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表现。

中医通过调理湿热体质,可以缓解症状,达到身体和谐平衡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调理湿热的方法和建议。

一、饮食调理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调理湿热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的人应避免过食辛辣、腥臭、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羊肉、海鲜等。

同时,他们应该多吃些具有清热功效的食物,如苦瓜、黄豆、绿豆、冬瓜等。

此外,适量的水果和蔬菜摄入也有助于清除体内湿热,维持身体的平衡。

二、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湿热体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通过选择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草药,来调节体内湿热的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芩、连翘、泽泻、茯苓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煎煮或者泡茶的方式服用,每日数次,以达到一定的调理效果。

三、适当运动中医主张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湿热体质的代谢和排出。

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血液循环和代谢的速度,加速体内湿热的消散。

不过,湿热体质的人应注意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以防止过度劳累和发生其他不适。

散步、太极拳、瑜伽等相对柔和的运动方式,是湿热体质的人较好的选择。

四、调节生活习惯有规律的作息和放松的生活方式,对于湿热体质的调理也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平衡,避免湿热体质倾向加重。

此外,情绪的稳定也是湿热体质调理的一部分,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加重湿热的倾向,应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五、穴位按摩中医按摩疗法是调理湿热体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调和湿热倾向。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大椎、曲池等。

按摩时可以用指腹轻柔地按压穴位,或者采用示指旋转、揉捏的方式,每次持续数分钟,可以早晚各一次。

总结起来,中医调理湿热体质主要包括饮食调理、中草药调理、适当运动、调节生活习惯和穴位按摩等方法。

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在调节体内湿热平衡的同时,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最好是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调理。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docx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docx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阻滞,三焦不,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受到障碍,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胃之中,于回,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下焦,水溢水”。

《沈氏尊生·海藏》一步指出:“上焦如,不散喘⋯⋯;中焦如,不利留不散,久中⋯⋯;下焦如,不利⋯⋯”都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病,湿郁蒸,湿弥漫于三焦之中,留于气之分,且湿中,湿裹,如油入面,解分。

而以湿依附,湿不去不清,湿去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分离,是治湿病的关。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三焦,通阳化气祛湿,是治湿病的重要方法。

湿热蕴结在脾胃的表现有哪些

湿热蕴结在脾胃的表现有哪些

湿热蕴结在脾胃的表现有哪些在中医理论中,湿热蕴结在脾胃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脾胃作为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脏腑,一旦被湿热所困扰,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湿热。

湿热,顾名思义,就是湿邪和热邪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一种病理状态。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点,而热邪则具有炎热、升腾、上炎的特性。

当这两种邪气同时侵袭脾胃时,就会导致脾胃的功能失调。

那么,湿热蕴结在脾胃会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在饮食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症状。

这是因为湿热阻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使得食物无法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

同时,还可能会感到口中黏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适感,而且口气也会比较重,呼出的气体带有一股异味。

在消化方面,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胀、腹痛和腹泻。

腹胀往往是由于脾胃气机不畅,湿阻气滞所致;腹痛则多为湿热凝滞,气血不通引起;而腹泻则是因为湿热下注,肠道功能紊乱。

大便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大便溏泄,不成形,而且味道比较臭秽,还可能会伴有黏液。

在舌苔和脉象上,也有明显的特征。

舌苔往往黄腻,这是湿热的典型表现。

腻苔就像是舌面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油脂,而黄色则提示有热。

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濡数脉表示湿邪偏重,滑数脉则提示热邪较盛。

从身体的整体感觉来看,患者常常会感到身体沉重、困倦乏力。

这是因为湿邪重浊,容易使人感到身体像被重物压住一样,没有精神。

而且还会伴有发热的症状,但这种发热通常是低热,体温不会太高。

在面色上,可能会出现面部发黄、油腻的情况。

这是由于湿热熏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肤失去正常的滋养。

另外,湿热蕴结在脾胃还可能会影响到情绪。

患者容易出现心烦易怒、焦虑不安的情绪变化,这是因为湿热扰乱了心神。

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出现带下异常的情况。

白带增多,颜色发黄,质地黏稠,有异味,同时还可能伴有外阴瘙痒等不适。

对于男性,则可能会出现阴囊潮湿、瘙痒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所以湿热蕴结在脾胃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养生之道如何调理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体质类型,它是指人体体内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相互侵袭,导致体内湿热偏盛的状态。

湿热体质的人常常容易感到身体不适,例如口干舌燥、口苦、便溏、尿黄、皮肤瘙痒等症状。

因此,了解如何调理湿热体质对于我们改善身体状况、保持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之道下的几种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

一、清热泻火清热泻火是调理湿热体质的关键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主要是由于体内的湿气和热气过盛所致,因此需要通过清热泻火来平衡体内的阴阳气血。

清热泻火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和草药调理。

饮食调理:湿热体质的人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可以多摄入寒凉性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苦瓜、黄瓜等,可以帮助清热降火。

此外,适量饮用茶水,如绿茶、菊花茶、决明子茶等,也有助于清热降火。

草药调理:中医草药中有一些草药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可以通过药膳或者汤剂的方式进行调理。

例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湿热体质的不适症状。

二、湿热排毒湿热体质的人体内湿气和热气可能会引发毒素的积聚,因此需要进行湿热排毒。

湿热排毒的方法主要包括穴位按摩和精油疗法。

穴位按摩: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穴位与身体的各个器官相连接,按摩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湿热体质的排毒。

例如,足三里穴位位于膝盖外侧突起之下四横指的地方,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到清热解湿的作用。

精油疗法:精油疗法是一种通过精油的香气和药理作用来调理身体的方法。

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疏风、解毒排湿的精油来进行疗法。

例如,柠檬精油、茶树精油等,可以通过精油喷洒或者按摩的方式促进湿热体质的排毒过程。

三、适当锻炼中医养生强调身心的协调和平衡,适当锻炼是调理湿热体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适当的锻炼可以促进体内气血的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湿热体质的情况。

适合湿热体质的锻炼方式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这些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放松、改善睡眠质量,促进体内湿热的运行和排出。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如何分析体内湿热内蕴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湿热内蕴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

了解如何准确诊断体内的湿热内蕴,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调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湿热。

湿,是一种阴邪,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热,则是一种阳邪,具有炎热、升腾的特点。

当湿与热相互交结,蕴结于体内,就形成了湿热内蕴的状态。

从症状表现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困倦乏力,就好像身上背着沉重的包袱,总是提不起精神。

这是因为湿邪重浊,容易阻滞气机,导致人体的清阳不升。

他们还可能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但这种热往往是身热不扬,也就是摸上去皮肤的温度并不是很高,但自己却感觉从身体里面往外发热。

此外,由于热邪的蒸腾,患者可能会有面部发红、烘热的表现。

在头面部,湿热内蕴的人头发容易出油,面部也常常油腻光亮,甚至还可能会长出痤疮、粉刺等。

眼睛可能会出现红赤、眼屎增多的情况。

嘴巴里则感觉口苦、口干,但是又不太想喝水,或者只想喝少量的热水。

舌头通常是舌红苔黄腻,舌苔厚腻就像一层厚厚的油覆盖在舌面上。

在消化系统方面,这类人往往食欲不佳,感觉肚子胀满,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

大便多不成形,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而且排便时总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小便则量少色黄,气味较重。

在皮肤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面部痤疮粉刺,还可能会出现湿疹、瘙痒等症状,皮肤容易出现感染,疮疡等。

从脉象上来看,湿热内蕴的人脉象多为濡数或滑数。

濡脉是指脉象柔软而浮细,好像手按在棉花上一样;数脉则是指脉搏跳动快,每分钟超过 90 次。

滑脉则是指脉象圆滑流利,如盘走珠。

中医诊断体内湿热内蕴,还会考虑到患者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

长期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或者喜欢吃辛辣、油腻、甜食、饮酒等,都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此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诊断湿热内蕴时都有重要作用。

望诊除了观察上述的面色、舌苔、皮肤等情况外,还会注意患者的神态、体型等。

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解释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解释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解释
湿热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指人体内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相互滋生的一种状态。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的形成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湿热体质的人体内湿气和热气相对较重,表现为以下特点:
1. 体形偏胖,容易出汗。

2. 容易口干舌燥,口苦口臭。

3. 尿黄短赤,尿频,便秘或大便黏滞。

4. 性格容易急躁,情绪波动大。

5. 毛发容易油腻,皮肤容易生痤疮、湿疹等问题。

对于湿热体质的调理,中医常采取以下方法:
1.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葱、煎炸等;多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2. 中药调理: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具有清热解湿作用的中药,如黄芩、栀子、茵陈等。

3. 调节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潮湿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体质辨识和调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因此对于个人的体质辨识和调理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

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更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湿热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湿热证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脘痞闷、心烦、身热、头痛恶热、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等。

2.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的常用治法为清热祛湿法。

清热祛湿剂即为湿热证而设。

清热祛湿剂的组成,每以清热利湿药物为主,常用茵陈蒿、薏苡仁、滑石、栀子等。

在配伍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配宣畅三焦药,如杏仁(宣上焦)、白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导下焦)之类;②配寒性泻下药,如大黄之类;③配理气药,如砂仁、厚朴、枳实之类;④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白术、甘草、当归之类。

3.清热祛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清热祛湿剂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湿和热的孰轻孰重。

湿偏重是以祛湿为主;热偏重时以清热为主。

二、常用处方1.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腹微满,口渴,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方析】本证病机为阳明瘀热在里发黄,湿热壅滞中焦,导致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湿不得下泄,湿热与瘀热郁蒸于肌肤,发为此证。

黄疸的成因多为湿热交蒸或寒湿在里。

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疸”之说,本方所治即为湿热黄疸。

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主证有发热汗出,因热势向外宣透而不能发黄,但是由于热与湿合,湿热郁遏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身必发黄,色如橘子色而鲜明,若浸淫肌肤,下注膀胱,而使面目、小便俱黄。

湿热内蕴,故发热。

不能布津上承则口渴。

湿邪壅滞,脾湿不运,则腹微满。

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于是肌肤发黄。

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此又更加助长湿邪,且腑气不通,故小便不利。

舌苔黄腻,脉沉数,均是湿热之象。

故治当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疏利肝胆,芳香化浊,为方中君药。

茵陈芳香醒脾,清热利胆。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剂湿热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导致身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情绪不畅等因素有关。

治疗湿热的方剂众多,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方剂:1. 三仁汤- 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甘草。

- 功效:清热利湿,宣肺化痰。

- 主治:湿热内蕴,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2.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山栀子、泽泻、木通、生地黄、丹皮、柴胡、黄芩、当归、甘草。

- 功效:清热泻火,疏肝解郁。

- 主治:肝经湿热,胁痛口苦,目赤肿痛。

3. 五苓散- 组成: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头身重痛。

4.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滑石、甘草。

-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 主治:湿热黄疸,身黄尿黄,大便干结。

5. 葛根芩连汤-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 功效:清热解表,生津止渴。

- 主治:外感风热,内蕴湿热,发热口渴,头痛身痛。

6.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 主治:热毒内盛,高热不退,烦躁不安。

7. 四妙丸- 组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 功效:清热利湿,强筋壮骨。

- 主治:湿热下注,腰膝酸软,筋骨疼痛。

8.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厚朴、茯苓、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 功效:解表化湿,和中止呕。

-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闷呕吐。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助湿生热的食物,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一)湿热证始恶寒,後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後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後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

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

中医体质之湿热体质成因:先天不足,久居湿地,喜食肥甘,长期饮酒,湿热内蕴。

形体特征:体形偏胖或苍瘦。

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

常见表现:满面油光、易生痤疮、舌质偏红、苔黄腻、口苦口干、身重困倦。

男性阴囊潮湿,女性带下量多。

心烦倦怠,眼筋红赤,大便燥结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脉多滑数。

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患病倾向:易患疮疖、肝胆系统、心血管系统、代谢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养生法则养生重点:养生重在清肝利胆、祛湿清热。

重点脏腑:肝、胆、脾。

《黄帝内经·素问》:“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现代人所说的糖尿病,这类患者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要严格执行“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则。

湿热体质者体内就像“桑拿天”,内环境不清洁,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内外皆显得“浊”——脸上油光,起痘,背后、臀部也起小疖肿等。

饮食调养饮食原则:清热利湿。

合理的选择一些袪湿热的食品,如多食红小豆、绿豆、芹菜、黄瓜、白菜、空心菜、卷心菜、莲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并且饮食要清淡,如扁豆、空心菜、苋菜、芹菜、苦瓜、冬瓜、藕、西瓜等。

湿热体质者夏季(或雨季)养生,饮食方面,可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苡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禁忌辛烈燥热、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精神调养性情较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常心烦易怒。

节制七情过极,舒缓情志,心态稳定。

中国文化有“养生莫若养性”的古训,心性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化知识方面,多学习一些道家和儒家一些文化典籍,增强文化底蕴和生命的内聚力;在调摄情志方面,应学习和掌握一些释放不良情绪科学方法。

化解或释放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提升心理素质。

起居调摄起居有常,养成一个良好生活习惯。

居室环境宜清洁通风,清爽舒服。

不要长期熬夜,或过度疲劳。

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

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

要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烟限酒。

中医去除湿热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去除湿热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去除湿热的原理和方法中医认为湿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内湿气和热气的聚积,湿热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中医治疗湿热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调理体质、清热解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方面。

首先,中医治疗湿热的关键是调理体质。

中医认为湿热的发生与机体的体质有关,如脾胃虚弱、湿蒸化热、阳气亏虚等都容易导致湿热的产生。

因此,治疗湿热首先要调理体质,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自身抵御病邪的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药膳调理、针灸、按摩推拿等,以达到温和调理,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其次,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之一是清热解湿。

湿热的体现形式有水湿、湿热、湿热内蕴等,中医采用清热解湿的方法来消除湿热症状。

常用的清热解湿药物有石膏、黄连、茵陈、白茅根等,它们有清热解毒、利尿导湿的功效。

再次,活血化瘀是治疗湿热的重要方法之一。

湿热的侵袭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瘀血、淤血等现象。

因此,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帮助湿热发生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湿气的排出。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红花、川芎、桃仁等,它们可以疏通血脉,改善血液循环。

最后,中医治疗湿热的方法还包括扶正祛邪。

中医认为湿热是邪气侵袭机体,扰乱正气的表现。

因此,中医治疗湿热还要扶正祛邪,通过调理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提高抵抗病邪的能力。

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它们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总之,中医治疗湿热的原理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包括调理体质、清热解湿、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

通过改善体质、清除湿热、促进血液循环,中医可以有效地去除湿热,达到治疗湿热的效果。

当然,在实际治疗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和方法,个体化地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是如何治疗中焦湿热的

中医是如何治疗中焦湿热的

中医是如何治疗中焦湿热的中焦湿热由于病情复杂,治疗未得要领,往往缠绵难愈,如能及时正确治疗,亦常迅速霍然告愈。

那我们应该如何治疗中焦湿热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关于中医治疗中焦湿热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什么是中焦湿热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於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

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而阳气受伤更甚。

中焦湿热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

多见於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治疗下焦湿热的方剂如下:龙胆泻肝汤方剂约有二十五首,其中《医方集解》中记载者为常用方。

其组成为龙胆草6g、栀子9g、黄芩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包煎)9g、当归3g、生地黄9g、柴胡6g、生甘草6g,具有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之功效。

本方是治疗肝胆经实火上炎或湿热循经下注病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化脓性中耳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腹...蚕砂黄柏汤处方:生蚕砂30克,生黄柏30克。

功能主治:清利下焦湿热。

主有胆湿热。

(男子性欲过亢)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9克,空腹用开水调下。

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七...降石汤处方:降香3克,石苇10克,滑石10克,鱼脑石10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0克(包),鸡内金10克,冬葵子10克,川牛膝10克,甘草梢3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主下焦湿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贝叔英方...鱼败银海汤处方:鱼腥草31克,败酱草31克,金银花18克,海金沙24克,苦参12克,车前草15克,石苇12克,地肤子18克,千里光15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31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

主下焦湿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解读中医“湿热”

解读中医“湿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候潮湿或涉⽔淋⾬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湿⼊侵⼈体⽽引起;内湿是⼀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吃过多油腻、甜⾷,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使“⽔湿内停”;且脾虚的⼈也易招来外湿的⼊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所以两者是既独⽴⼜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种热象。

⽽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侵⼈体,或因湿久留不除⽽化热,或因“阳热体质”⽽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般表现有: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减轻;⾆苔黄腻,脉濡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有差别:在⽪⾁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厌⾷,便溏稀,尿短⾚,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苦⾷欲差,或⾝⽬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痛,⾊黄浊;⼤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急后重,泻下脓⾎便,肛门灼热。

湿热的治疗,⼀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在这⼀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

仁爱中医科采⽤中药健脾滲湿、清热利湿、芳⾹化湿和内外合治、内服中药、外敷贴脐、或中药薰蒸的⽅法治疗湿热症,疗效明显。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调理,不宜暴饮暴⾷、酗酒,少吃肥腻⾷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湿内停或湿从外⼊,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谈湿热
中医谈“长痘与湿热”
一般人的印象中,长痘似乎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专利,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到30岁以后还在长痘,而且还不少,这可不是年轻的表现,而是一种体质偏颇,是体内的湿热在作祟。

青春痘,在中医里面叫痤疮,根本的原因在于湿热导致痰凝血瘀,生成痘痘。

如不及时调理,就会化脓,生成暗疮或者其它皮肤病。

湿热体质之所以容易得皮肤病,就是因为体内湿、热两种病邪太盛,机体出于本能向人发出信号,因此长痘或者化脓。

这就好比水果在湿热的夏季很容易腐烂,而坚果,比如一个核桃,如果保持干燥,就可以保持很久。

内因是湿热,外在表现是生痘,所以只是外敷某些药物或者护肤品是不能从根本体质上解决痘痘问题的。

中医谈“口苦口干口臭”“小便赤短,大便粘滞”
有些人口苦口干口臭、容易胃胀,腋臭,性情比较急躁,也是因为体内有湿热。

湿热体质的人,小便赤短(颜色深),大便粘滞,粘在马桶上都冲不掉。

中医认为,湿属于阴,热属于阳,二者融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要打架的。

湿热的人体就是湿、热二者厮杀的战场,无论哪一方力量更强大,战场所在都是元气大伤的地方。

由于湿和热主要伤害的部位是脾胃,所以会有饮食不佳、口臭、口干等症状。

脾的运化不好,必然影响排泄功能,所以会有小便黄赤、大便燥结或者粘滞的症状。

中医谈“阴囊潮湿”
起居不规律,喜欢熬夜,喝酒,抽烟,易加重湿热体质偏颇。

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偏颇的湿热体质危害很大,很容易得比较难缠的胆囊炎、前列腺炎,女人的话易得阴道炎,都是非常难以愈合的。

男人“阴囊潮湿”,有很多原因,比如精神长期紧张,居住环境潮湿,经常喝酒等,根本原因是湿热体质偏颇。

中医谈“喝酒与湿热”
酒是“万药之王”也是“大是大热”之物。

酒这个东西,本身是液体的,有湿;酒又是发酵而成的,有热,所以热量很高的酒被称作烈酒。

酒本身就包含了形成湿热体质的二个因素,人若长期饮用,无异于加倍地将湿邪和热邪导入自己的身体里,体内的湿和热自然比正常人要高。

中医谈“湿热与肝胆疾病”
患有胆囊炎的人,会觉得胸闷,腹胀、口苦、恶心。

专业说,是因为情志不畅、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通俗说,人之所以会有肝胆的疾病,是因为湿热太多,包围了肝胆。

中医认为,肝胆主要功能是负责疏泄,一旦肝胆被湿热所困,肝气下不去,气就不通,大便就不顺;湿热下注,人尿少而黄,前列腺就容易出问题,女子易得妇科疾病。

这一系列的病症,都不容易根治。

如果不了解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湿热体质,就更不容易根治了。

中医谈“体质偏颇与胰腺癌”
近年来,胰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

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因胰腺癌56岁去世。

什么诱发胰腺癌?什么体质易患胰腺癌?
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以荤腥为主,同时生活缺少规律、饥饱无度、酗酒、劳逸失调等,会诱发胰腺癌。

另外,过量进食甜品可使胰的β细胞功能发生衰退,造成糖代谢障碍,进而使胰腺细胞发生突变。

除了饮食的因素外,还有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会助使胰腺癌的发生,如缺少体力活动、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节奏紧张造成的心理状态负面化,也是胰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医对胰腺癌的治疗采用辨证论治。

首先是要辨其证,是脾虚还是肾亏?是痰凝还是血瘀?针对不同的辨证结果,施以不同的药物处方。

阴虚、气虚、阳虚、痰湿、湿热、血瘀体质的严重偏颇者都易患胰腺癌。

遵循“先化瘀、后祛湿、再调气、后化痰、最后补虚”的体质调理原则,未病先防,调理好自己的体质,避免胰腺癌病的发生。

胰腺癌是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

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十分关键。

除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长时间看电视等;讲究生活要有规律,既不要卧床大养,也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随着性子来。

由于胰腺是体内最重要的消化腺,脂肪、蛋白、糖类都依赖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加以分解。

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是吃出来的。

因此,吃对于这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甚至决定着一半的疗效!总的原则:低蛋白、低脂肪、少糖、多纤维,少量多餐,易消化;牛羊肉、甲鱼、蛋白粉等属绝对禁忌。

中医谈“湿热与小儿黄疸”
湿热体质的更大危害在于其可遗传性。

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容易得黄疸。

黄疸的起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前者属于正常情况,后者就是病症。

如果妈妈的体质是湿热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得黄疸。

所以湿热体质的妈妈,怀孕之前和孕期都要做体质的调理,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调体质,享恬愉!
知己知食,辨体施养,为自己、家人购买恬愉个性化的养生产品,请咨询当地恬愉经销商。

“恬”就是放下、放松,心灵平静,“愉”就是快乐,是心灵喜悦。

“恬愉”是生活态度,是健康根本,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