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发展史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20c6b5d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6.png)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一、自然发展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和学校。
但直至16世纪,绝大部分欧洲国家仍然保持封建领主集权统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教师地位低下,教育不受重视,几乎所有教师没有社会地位,甚至成为人们讥笑的对象。
封建教育以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这些教育只注意传授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内容死板,僵化,根本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中国的教师职业第一次发生。
从《孟子》“养不教父之过”,到西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从唐朝韩愈的《师说》,到明清的《童子礼》、《小学》等教育法规。
教师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但是教育并非教师专利,古今中外,凡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都曾做过教师。
可见,在任何时代,只要人才辈出,就会涌现教师这个职业。
因此,教师职业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及发展,出现了教师这个专门职业西方学者把教师职业作为独立专业形成时间提前到“ 6世纪左右”。
他们把这个时间定为400多年前,即公元6世纪。
另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专门的教师职业。
它在公元前5世纪时由“三贤”开创,其中之一是苏格拉底。
随着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社会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原来属于贵族、祭司阶层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平民,涌入到雅典的各级政府机构,从事行政和司法工作,他们中间就包括许多担任教师的教师。
当时这些教师的职责是负责公民的子女教育。
由此可见,在公元前5世纪,教师已经从一般职业人员中分化出来,而且还具有特殊职能,成为专门职业。
当时的教师可能同时担任宫廷官吏和官方神职人员两种角色,在官方担任神职人员的称“祭司”,在民间担任宫廷官吏的称“先生”,合称为“三贤”。
公元6世纪的学校,学生最多达4000人,有的达10000人,并设有教师培训班,系统讲授有关教育和教学的理论知识。
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导学稿
![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史——导学稿](https://img.taocdn.com/s3/m/509611370b1c59eef9c7b415.png)
中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张云教师教育专业)人们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常常偏重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其实不然,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就将师范教育定义为“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初任考核试用和在职培训,另外西方语境中并没有“normal education”组合,与师范教育所对应的词汇就是“teachers education”。
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育”一词的内涵可以用“师范教育”来表征,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范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师范教育的初创中国虽在三千年以前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却没有一个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通常是由一些官吏或者知识分子来承担教师培养工作。
因此,中国教育师范的历史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
1、产生的社会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英美法日等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发起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然而事与愿违。
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一个个屈辱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这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
为了救亡图存,随着“开民智”目标的提出和资产阶级维新教育的兴起,中国近代教育逐渐从重点办专门教育转向大力发展普通教育,因此产生了建立师范教育以培养大批合格师资的历史需求。
2、从《论师范》到南洋公学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1896年在《论师范》中最早较为系统地对中国兴办师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基础课程和实施方略进行论述和分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师范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对建立中国师范教育进行倡导和构想的同时,也开始了建立中国师范学校的实践。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以培养各级教师,它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旨和培养目标。
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
![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b353c5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8.png)
2020年第6期No.6,2020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㊀OF㊀SOUTH㊀CHINA㊀NORMAL㊀UNIVERSITY㊀(SOCIAL㊀SCIENCE㊀EDITION)2020年11月Nov.2020作者简介:李广,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欣桐,吉林延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收稿日期:2020-05-20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项目 教师教育政策文献研究 (JSSKT2019022)①㊀杨跃:‘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㊂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李㊀广,李欣桐ʌ摘㊀㊀要ɔ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探索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建设的发轫阶段(1949 1977)㊁提升师范教育重要战略位置的调整阶段(1978 1997)㊁构建开放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型阶段(1998 2008)以及全面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强化阶段(2009 2019)㊂其演进逻辑表现为政策主体由管理走向治理,政策目标由效率走向公平,政策理念由规约走向服务㊂目前,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呈现出以师德师风养成为价值先导,创新教师教育培养路径,保障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健全教师教育制度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㊂ʌ关键词ɔ教师教育㊀教师教育政策㊀教师队伍建设㊀师德养成ʌ中图分类号ɔG4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0-5455(2020)06-0057-12㊀㊀教师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下位概念,是指国家机关㊁政党及政治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及解决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㊁基本方针以及教育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关于教师培养㊁教师入职教育㊁教师培训等发展的行动准则,①体现了治理主体对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与价值选择㊂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整体经历了自初建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卓著的成效,并且在国家总体政策的指导下,在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㊂本文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变迁历程,梳理其演进逻辑,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㊁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借鉴㊂一㊁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发轫阶段:探索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建设(1949 1977)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尽快对旧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做出调整,本阶段政策多以草案形式集中出现,核心任务为集中力量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快速培养㊃75㊃师资,建立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㊂195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首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要集中力量开办师资训练班㊁试办工农中学㊂1950年,教育部第五次部务会议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教师教育政策文件‘关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定“;同年5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晰了更名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基本任务㊁教学原则㊁学生培养㊁教学组织及行政组织五大方面的标准和要求,①新中国师范学校的雏形初现㊂1952年,‘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与‘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相继颁布,确立了包括四年制本科㊁二年制专修科㊁二年制师范专修科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与学制三年的独立定向(中等)师范学校体系㊂1963年,教育部接连发布‘关于颁发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定了高等㊁中等师范教育中语文㊁数学等十几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草案)㊂②以上政策文件建构了新中国初期的师范教育基本体系和基本框架内容㊂同时,政策制定主体也意识到新中国当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㊂为迅速且有效地训练大批师资,教育部㊁政务院于1952 1954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大量短期培养初等及中等教育师资的决定“‘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等学校师资短训教学计划(草案)“及相关说明,提出该阶段以扩充现有学校为主㊁筹备新校为辅,明确了补偿型速成培训与常规型师范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满足初等㊁中等㊁高等师资的迫切需求㊂(二)调整阶段:提升师范教育的重要战略位置(1978 1997)文革期间的教师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拨乱反正 工作结束后,教师教育政策立即进入调整阶段,该阶段任务为恢复教师教育正常秩序,开始重视师范教育并将其提升至重要战略位置㊂197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深刻反思了十年浩劫对教师教育工作推进的严重阻碍,为尽快恢复教育领域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秩序,达成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道德科学文化水平 的战略任务,决定 必须用很大的力量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 ,加快补充教育所需新师资,各省㊁市㊁自治区统筹规划办好现有师范大学与中师学校,并有计划地新建若干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扩大招生,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和办好师范教育㊂③1980年,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再次肯定了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 工作母机 的重要地位,提出师范教育先行,号召重视师范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地位㊂㊃85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20年第6期①②③李友芝㊁李春年㊁柳传欣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3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第876-882页㊂同上书,第1127页㊂同上书,第1133-1138页㊂随后,教育部接连颁布‘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接受进修教师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办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意见“‘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切实将师范教育提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上,加快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标准化建设速度,明确各级师范学校的培养任务,推动在职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逐步实行分级管理领导体制㊂1990年,‘加速师范院校标准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提出,要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㊂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了各级师范教育的培养㊁培训与考核管理工作,加强了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㊂同年2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指明了今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强调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㊁结构合理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要大力改善教师工作㊁培训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㊂(三)转型阶段:构建开放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范式(1998 2008)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㊁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㊁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㊁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正式拉开了中国课程改革的序幕㊂新思想㊁新理念的碰撞与迭代加速了教师教育的话语转型㊁体系转型与观念转型,也标志着中国教师教育步入了改革转型的历史阶段㊂该阶段任务为构建开放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范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以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在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使用 教师教育 这一概念,取代了原有的 师范教育 ,大大扩充了其原本内涵,实现了话语转型㊂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以师范学校为主体㊁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培养方案,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开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教师资格所需课程,①突破了原有的封闭式教师教育体制,师范生不再是师范学校的专属,师范生培养权向综合性大学开放㊂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一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继续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效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进一步实现了教师教育体系开放转型㊂2001年,‘决定“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强调教师需㊃95㊃李㊀广,李欣桐: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㊁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58/199903/t19990316_162694.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20日㊂做到德才兼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缺一不可㊂2003年,教育部㊁国务院学位办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为高等学校在职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开辟途径,以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教育逐渐从数量规模扩充向质量素养提升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型㊂(四)强化阶段:全面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均衡发展(2009 2019)转型阶段后,中国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逐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㊂为了应对社会主义进程中新的主要矛盾与社会需求,教师教育逐渐步入强化阶段㊂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育政策发布频率明显提高,以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均衡化㊁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㊂2009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继续组织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的通知“,在原有的实际成效与经验基础上继续实施 特岗计划 ㊂2010年起全面实施的 国培计划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㊂2012年,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原有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基础上,采取提前招生㊁公费培养㊁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①进一步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㊂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年)“,明确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②促进教育公平㊂以上政策的出台对鼓励优秀师资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与现实意义㊂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整体能力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拉开了由中央政府经费支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序幕㊂2010年,教育部㊁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正式启动 国培计划 ,并由2011年至今连续9年发布 关于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 , 国培计划 逐渐成为教育部每年常规开展的重要活动㊂2018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 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③;㊃06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20年第6期①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20日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17期㊂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5期㊂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⓪的通知“提出,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①;同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提出,要以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㊁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㊁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要求㊂②基于中国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发展反思,教师队伍质量受到空前重视,国家现已将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㊂提高教师质量需依靠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教育政策成为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将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全面迈向质量提升的全新阶段㊂二、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逻辑(一)政策主体由管理走向治理新中国伊始,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国家迅速建立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但同时也面临行政体系重建㊁层级调整与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㊂为打破原有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的封闭性与局限性,教师教育政策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统一管理到多元共治权责下移的演变过程㊂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协同㊂教师身兼受教育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除教师相关职业能力建设外,教师的聘用㊁职称㊁工资待遇㊁社会保障等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教育部责任范围㊂教师教育的组织与有效开展涉及多个组织与集体,多元制定主体协商与配合,构成了中国以教育部为主,中共中央㊁国务院㊁国家发展改革委㊁财政部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㊁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辅的教师教育政策协作架构㊂管理方式为中央宏观领导与简政放权兼行㊂政府职能逐渐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管理,教育决策权随之逐渐下移,赋予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自主办学权力,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领导组织职能,各级各类部门积极履行职责,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开办教师教育,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在中央领导下分级管理㊁地方为主㊁政府统筹㊁社会参与的开放性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 共治 局面㊂(二)政策目标由效率走向公平新中国成立之初,师范体系尚未建立,师范院校规模有限,各级学校师资普遍缺㊃16㊃李㊀广,李欣桐: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㊁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⓪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访问日期:2020年2月15日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6日㊂乏㊂为了应对旧中国遗留的教育严重落后问题,恢复学校教育功能,普及教育,扫除文盲,迅速提升广大群众文化水平,解决庞大的师资缺口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㊂1951年,‘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指出: 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应争取多设专修科㊁速成班㊁轮训班,以实现提高和培养大量的中等学校师资的迫切任务㊂ 同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指出: 解决师资问题是今后全部教育工作的关键 今后三五年内培养师资的工作应以短期训练为重点,其目的就在于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和有效地训练出大批初等(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师资㊂ ①1977年,‘关于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要 尽快建立和健全省㊁地㊁县㊁社和学校的师资培训网络 ㊂早期的教师教育政策目标深刻体现出追求师资速成以扩大师资规模的效率倾向㊂教师教育政策的效率倾向有效促使师范院校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师资数量,师资培养规模成效显著,但由于顺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的差距日渐凸显㊂进入21世纪,中国加强了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重视㊂2002年,‘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要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 ㊂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㊁2004年教育部‘关于启动新一轮民族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04 2008年)的通知“㊁2006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㊁2007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㊁2008年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2008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均体现出政策目标逐渐聚焦于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㊂均衡本身并非最终目的,缩小差距并实现各领域和谐共生才是推行均衡的目的,②教师均衡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公平㊂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目标由最初的效率优先逐步向均衡优质过渡,并逐渐形成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道路㊂(三)政策理念由规约走向服务教师教育政策理念由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任务决定㊂新中国成立之初,教师教育领域处于混沌朦胧状态,为保证教育各项事业正常运转,满足巨大的师资缺口,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从经济建设总目标,迫切需要短时间内在宏观上构建起新中㊃26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20年第6期①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 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113-114页㊂徐小容㊁朱德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与价值旨归“,‘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㊂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发挥政策的强制性与权威性管理效能,对整个教师教育领域进行统一规划㊁组织㊁指挥与监督㊂因此,政策内容重在建立制度,制定标准,发布各类方针㊁任务㊁章程㊁计划㊁办法,并需要长期进行调整与完善,致使教师教育政策的规约理念突出㊂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㊂①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教师,一切教师教育都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教师教育属于公共事业范畴,这一属性也决定了教师教育必须服务于教师群体㊂伴随社会发展需求,在终身教育思想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政策逐渐凸显服务意识,指向教师质量提升㊂例如,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 开创教师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新师资的学历层次 ,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②;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 , 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㊁培训的重点 ③㊂可见,教师的主体性需求日益得到重视,政策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取向,尊重教师发展规律与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条件㊂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教育政策的规约与服务取向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教师教育政策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㊁相得益彰㊂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手段有助于更有效率地服务于教师,而能够考虑教师切身利益并满足教师需求的服务取向政策又有助于提高管理成效㊂三、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一)以师德师风养成为价值先导一是构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养成教育本土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展望——以政策文本为视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展望——以政策文本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433e0b05ddccda38376baf87.png)
继续教育研究
2018年第 6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 发展历程、成就及未来展望
———以政策文本为视角
师教育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成就;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8)06-102-05
一、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 教 师 教 育 政 策 发 展 历 程
(一)1978年至 20世纪末期:政策调整发展时 期
197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与发展师范教 育的实施意见》,在该《意见》中将促进教师教育发 展作为促进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基 础,明确了师 范 教 育 发 展 的 方 向;1980年,教 育 部 又颁布 《关 于 办 好 高 等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的 实 施 意 见》,对 高 等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的 办 学 定 位、方 向、学 制、专业等问题做出原则性的规定。1980年,国务 院召开了 全 国 师 范 教 育 工 作 会 议,全 面 回 顾 和 总 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 与教训,明确了师范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发展方向, 纠正“文革 ”时 期 师 范 教 育 被 破 坏 的 局 面,逐 渐 恢 复师范教育体系。
念,革新了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推动了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取 得 了 巨 大 的 成 就。展 望 未 来,我 国 教 师 教 育 政 策
依 然 可 以 大 有 作 为 ,需 要 进 一 步 明 确 教 师 教 育 标 准 ,改 进 教 师 教 育 管 理 制 度 ,推 动 教 师 教 育 体 制 创 新 以 及 推 动 教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https://img.taocdn.com/s3/m/4a768c23647d27284a735102.png)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摘要: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也就是说,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教师专业化;3.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4.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点课题。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成为一种行业,逐步形成了它的专业化特征,并且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建树它自身的精神”。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热点课题;一、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在原始时期,教育活动并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夏代以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培养本阶级的力量,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
此时,教育活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此时的教师还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特点之一。
但是,这些教学人员还未真正将教师作为职业来源,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在民间兴起,私学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沿袭到清末,期间时有涨落。
唐宋时期,私学第二次兴盛,私学和官学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直至清代,私塾的种类已非常繁多,塾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队伍规模较之以前有所扩大。
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塾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因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治学严谨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为后世的教师所批评接受,成为后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型学堂的设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涌现出来。
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增多,所教学科门类增加,所以此时有知识同时掌握所教学科知识并知道如何教的人才能当好教师。
此时,人们已对教师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将它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训练。
二、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清末时期的教师培养机构的设立——师范学校。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师范院,以培养上中两院的教员,解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和职业化培养师资的序幕。
语文学科发展史
![语文学科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8339e76b783e0912a2162a1a.png)
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语文学科发展史培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级别2014级姓名贾文龙学号112014308220326类别免费师范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2014年7 月22日研究生院制历史维度下中国写作教学的发展轨迹选题:1、民国写作教学发展研究2、分格法写作教学策略研究3、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浅谈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摘要:叶圣陶深谙教育规律,有独到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作为文学家,他熟知写作规律,有着丰硕的创作实绩与理论建树。
尤为可贵的是,叶圣陶以教学实践为根基,从目的、资源、媒介与路径四个方面将写作系统化,既符合写作规律,又适合教学需要。
让写作可教、易教,让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无疑是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深邃之处。
关键词: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deas and significance Ye shengtaoAbstract:Ye shengtao understands education law, there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as a writer, he was familiar with writing the law, has a rich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Particularly valuable is the foundation Ye shengtao teaching practice, from four aspects purpose, resources, media and the path will be writing a systematic, consistent with writing the law, but also for teaching. Let the writing can be taught, easy to teach, so tha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undoubtedly deep place Ye shengtao writing teaching ideas.Keywords: Ye shengtao teaching writing thinking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他在小学、中学与大学任过教,担任过国家教育机关的重要职务,出版过有关语文教育的著作;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早在1921年,便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写过小说,写过散文,也写过童话。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78936b0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0.png)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说起来,教师这个职业的起源也并不像现在人们想象的那么古老,而是源远流长的。
教师职业诞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
当时,一些奴隶主认为自己的奴隶比家里的牲畜和财产都更加重要,如果奴隶跑掉或死亡就很可能导致整个奴隶主家庭陷入贫困之中。
为了保证奴隶们不会逃走、损害家族利益,这些奴隶主就让这些奴隶去做家务,干些粗活、累活,用来折磨奴隶们,以免奴隶们轻易逃走,也方便他们平日里监视奴隶们。
从而,一种名为“学校”的机构就在埃及出现了,即“埃及的学校”。
在古代埃及,大部分人都十分信奉神明,因此古埃及的学校还兼具宗教性质,是埃及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这些古埃及的学校并不叫“学校”,而是被称为“僧侣会所”。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埃及逐渐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
古埃及早期奴隶主和贵族基本由僧侣构成,僧侣对古埃及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有很大影响。
例如,苏美尔人的“寺庙”——阿蒙神殿和祭司、教育者同住,它的规模和设施都很小,只有几个房间,并且仅由苏美尔人担任祭司。
随着僧侣们社会地位的提高,各类学校、宗教事务所不断增多,僧侣们必须向专门负责这些事务的人员交纳学费,这些人被称作“乌鲁克之手”。
这些古埃及的学校从形式上仍旧带有很强的奴隶制色彩,是世俗的“商业贸易”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对外扩张。
1840年,美国人约翰·洛克菲勒建立了芝加哥大学,标志着近代教育的正式创办。
1861年,英国北美殖民地总督约翰·哈德逊在堪萨斯城内建立了“堪萨斯州立师范学校”。
学校中配备了由黑人奴隶所组成的管理团队。
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政府在20世纪初开始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将所有黑人都关进了南部的种植园。
南北战争爆发后,黑人奴隶纷纷走上战场,为解放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部军队需要大量懂得读写的人才。
为此,南部军队的学校开始大量招收黑人奴隶。
新中国成立后,南部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受到中央政府重视,迅速吸引了大量奴隶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术。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看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da977d949649b6648d74733.png)
2 0世纪 6 0年代 以后 ,世界各国在对教 师的数量要求 基 本满足 以后, 由于对现实教育质量不满 , 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 呼声越来越高 。 而教育质量改善的关键 因素在于教师。因此 ,
摘
要: 师专业发展 研 究, 求把教 师职业作 为一种专业看待 。 教 要 要提 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赢得专业地位 , 一个很重要 的途
径是教师教育.进入 2 世 纪 9 O 0年代以来, 高教师素质 , 进教 师专业发展 , 提 促 进行教 师教育改革 , 成为我 国历 史的必然选择 。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 角, 沿着历史发展的线索, 回顾 了我 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师教育; 史变迁 教 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O . NO 4 18 . J 12 0 u. 0 9 .
从教师专业发展 的视 角看我 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变迁
邓 三英 ,姚 少 怀
(.怀化学院 教育系,湖南 怀化 4 8 0 ;2 1 1 0 8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 沙 4 0 8) 10 1
发 展 的研 究 也 有 两种 研 究取 向 :一 种 是研 究 教 师 专业 发展 所 经 历 的 阶段 ; 种 是 研究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 内’ [ 一 涵 。
从对教师专业发展所下的定义来看也是五花/.J  ̄-,各有 1 ' 千秋 。 如有人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 通过扩大教学专业赖以 存 在的知识基础 ,并提高教师的认识来提高教学的专业地位 的过程 ”3 有些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 。 “ 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 演进和丰富的过程”4, 【] 等等。 虽然 目前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 的、 权 威的定义 ,但通过对以上各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 的不 同界定 的分析和理解 , 笔者认为 ,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相对 于教师专
教师资格证中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史
![教师资格证中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5effde5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8.png)
教师资格证中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史中小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未来人才和传承国家文化的重要角色。
而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衡量成为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标准。
本文将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角度出发,总结中小学教育发展史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影响因素。
1. 中国古代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国古代中小学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私塾制度。
私塾是最早的中小学教育形式,通常由知识渊博的士人或地方名流担任教师,教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
这种形式在近代国家教育体制建立之前一直存在,并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到封建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制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教师培养体系也相对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被迫关闭。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
3.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大学开始设立师范专业,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
此外,中小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成为了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教师资格证的设立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中国教育部于1997年开始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证是一种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的证书,对中小学教师的择优晋升和职称评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重要领域的知识,以及教学设计、教育评价等实践技能的考察。
5.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影响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设立和实施,使得中小学教师的选拔机制更加科学,教师队伍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教师资格证考试不仅考察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还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理论和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
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
![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46826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0.png)
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
近代师范教育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见证了师范教育的起步、发展和变革过程。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对于教育的
需求日益增长。
这导致了对师资的迫切需求,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各国开始建立师范学校。
这些学校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学和学科知识。
20世纪初,师范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高等教育学科。
在
欧美国家,师范学校相继成立,并逐渐扩大教育范围,开始培养各个学科的教师。
此时,师范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更加系统和科学,教师培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受到西方的影响。
从19世纪末
开始,中国开始建立师范学校,最早的师范学校是北洋大学堂的附设学校,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
20世纪初,北洋政府颁
布了《师范学堂章程》,规范了师范教育的发展。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兴起,师范学校逐渐扩大规模,师范教育开始培养各个学科的教师。
20世纪中叶,师范教育进入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各国纷纷进行了师范教育的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注重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的融合,并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师范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改革。
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教师。
同时,师范教育也更加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历程
![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e5dac0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5.png)
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历程
中国英语教师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英语
教学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
以下是中国英语教师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步建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英语教师主要是政府官员或外交人员,他们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用到英语。
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英语专业,为培养英语教师奠定基础。
然而,英语教学仍主要依靠外籍教师。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外语教学热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增加,学习英语的需求迅速增长。
此时,国内开始培养一批本土英语教师。
这一时期主要是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引进,以及英语教师培训的开展。
国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2000年代至今: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进,英语在
中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断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仍然在中国进行英语教学。
除了相关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中国英语教师的发展还受到
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包括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学资源和技术的引进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国的英语教师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声。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历史演变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f4f388be53a580216fcfe58.png)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教育的实施有家族和氏族共同完成,接受系统的祭礼、体能、技能方面的传习与训练。[1]周代专门设置有管理舞蹈的乐师与舞师,乐师负责学校舞蹈教授。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时,增设武科,目的在于选拔武官。[2]
1.2清朝末期(1840——1910)
近代学校体育师资短缺,中国的近代体育,主要通过聘请外国人来中国传授,1901年开始宣布实行“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提倡实用科学,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章程。[3]随着美、英竞技运动及游戏的普遍引入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模式也渐趋于“美化”。最初的体育师资培养以模仿日本为主,后转向美国,然后到解放前都一直以“美式”为主。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文革后的前几年,我国的体育教师教育的重点放在恢复和调整上,并在八十年代初基本完成。[7]
1.7改革开放以来
1986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除改善体育方面的设施条件外,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据报道“近10年来,我国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8]
建国50年来,我国己初步建成了一支体育师资队伍,他们为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了大量的工作。
2.中国体育师范培养的演变
2.1初建基业阶段(1949一1956)
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年里,曾经开办了一些体育专科学校、体育系科和中等体育学校(其中包括许多私立学校),但很快都夭折了。[9]
2.2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
1.5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
新中国自1952年设置体育专业以来,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一直是其本位目标。1957年设立运动系后,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有所明晰。虽然1988年以前没有“体育教育专业”这一法规性提法,但体育院、系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为培养专门的体育师资。
从教师教育历史变迁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
![从教师教育历史变迁看我国教师专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575ceb7960590c69ec37667.png)
系统,规定师范院校为独立设置,奠定
了我国现行高师办学模式的基本格局。
在历时十年的 “ 文革”中师范教育也倍
受破坏 ,1 8 9 年后得以恢复,进人 8 7 O
逻辑也有所区别。不过,我们从 目 前有
关 “ 教师专业发展”的诸种表述中, 可 以 得出一些共性特征: 一是强调发展要
南洋公学师范院,而独立设置的中等师
范教育 则始于 1 2 9 年创立的通州民 0 立师
思考过程密切相关, 但却 是合而不同的,
是在一致的 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着不 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 甚至研究方法和
范学校。1 4 9 年清政府颁布 《 0 奏定学堂
章程》 “ ( 癸卯学制” 将师范教育从中学 ) 学堂、 高等学堂 正式划出来,成为单独 的系统, 并规定分为初级师范和优级师
种“ 分体式”的师范教育。随着 “ 师范
教育”向 “ 教师教育”的转型, “ 分体
经济和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 , 对教师的
数量及质量需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市
式”的师范教育也逐渐向现代化的 “ 一 体化”的教师教育发展。 ‘ 一体化”的 教师敦育发展以 终身教育为指导,根据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将教师的成长与
从本质上讲 ,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 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 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
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 要通过 不断的 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
是 2 世纪 6 年代后, O o 教师专业发展成
为一种强有劲的思想浪潮 , 并极大地推 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
LL I UNCHANSHl
◆ 李凤英
教师发展史演讲稿
![教师发展史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f5ca2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5.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教师发展史。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着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师这一职业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教师发展史。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简要介绍教师发展史。
一、古代教师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教师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那时,教师被称为“师”,他们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1)重视道德教育。
教师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强调实践能力。
教师认为,知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价值。
(3)倡导个性化教育。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教师地位逐渐提高。
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1)设立官学。
政府设立官学,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教师,传授儒家经典。
(2)重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成为选拔教师的重要途径,许多有才华的人通过科举成为教师。
(3)强调师德。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近现代教师1.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人文主义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3)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 中国近代中国近代,教师地位逐渐提高。
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1)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教育。
教师成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力量。
(2)提倡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强调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当代教师1. 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一时期的教师主要有以下特点:(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b9e4f33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a.png)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说起教师这一职业,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清瘦矍铄、睿智慈祥的老者形象:一身的书卷气、严谨务实。
这就是我心目中教师的形象。
人们常用三尺讲台作比喻,说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已不再只局限在课堂,作为社会上的一员,我们应当了解有关教师的发展史,因为他们,曾为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57年的大跃进时代,国家推行公费制度,公办学校招收了一大批免费生,也涌现出了许多“金宝宝”。
十余年的艰苦奋斗,有了一点点小成绩,然而,由于左倾思想的泛滥,开始的激情慢慢地冷却下来。
文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成为运动场,工作秩序大乱,教师备受摧残。
改革开放,走上快车道,一切都充满着希望。
几十年过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尊重教师的观念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以及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结合的人事制度让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1958年,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组织了全国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学校教育从那个时候起便被确定为我国各类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作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开展了创办少年科技学校、举办师范班等活动。
1959年,上海市第一所公办少年科技学校——上海市闸北区少年科技学校诞生了。
伴随着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奠基性作用被认识到,小学教师的地位也日益凸显,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此后,一批批科学家、教育家陆续走进校园,在引领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对教师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彻底的根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废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宣布高等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79a50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2.png)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文章一:教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教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教师源于生活需要,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中。
在那个时代,人们围绕着狩猎、种植与采集等生产活动,需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于是就出现了教师的概念。
在最早的时期,教师是家庭中的父亲或母亲,他们会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们生存的技能与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发展,职业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孔子、荀子、孟子等人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代表,他们制定了众多的教育规范和教学大纲。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职人员也是很重要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传递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的文化发展。
现代的教育教师是一个职业,它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认证,以确保他们能够教授科学的课程,并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以高标准的道德观来塑造儿童的品格,促使其健康成长。
此外,他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过关斩将,解决困难。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工具也成为了教师的必备工具。
现代教师已经可以使用交互式白板、网络工具和其他数字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吸引力。
他们有义务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最具前瞻性的教育资源,以及与他们联系和合作的能力,以及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和教育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教师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和教师的地位都将会得到新的升华与发展。
我们要尊重教师,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这样才可以一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水平。
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从史上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教师在不同时期中的不同地位。
作为一篇学生的文章,文章中词汇和语言都非常简单易懂,语言流畅,语言组织有逻辑性。
此外,文章还重点论述了现代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着重讲述了教育技术工具的重要性,突出了现代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数字化趋势。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5605aa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0.png)
教师职业发展史简述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点看法。
首先,我们得先对教师的工作性质有个初步认识:从职业特征上讲,教师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但这个工作必须建立在学生喜欢你的基础上,所以说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应该是爱心。
其实,所谓的师德,不过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师德规范包含了大量“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条文。
如果连“应该做什么”都没弄明白,却去琢磨“不能做什么”,那只会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好的教师,他们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目标,他们决不会让自己失望。
与此相反,这样的老师可能因为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沦落成一个庸才。
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教师是令人敬佩的,他们不为任何利益诱惑而迷失自我,而且能够及时反省,在反思后继续前进。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师集团是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孔夫子门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科弟子: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居则社会认可为专业户”。
各类自由职业者蜂拥而至,谋生成为新型的职业选择。
公开出版书籍成为风气,读书成为个人的高尚追求。
与此同时,佛教兴盛,佛经传播迅速,无数的僧侣进入寺院,使得寺院经济蓬勃发展。
并且在隋唐年间,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考试内容,给了“社会认可”之外更广阔的空间。
其后,我国古代有过几次尊师活动。
明朝对老师的待遇,以《师说》作为最高标准。
清朝光绪皇帝还特别颁布《教师法》。
这段时期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三圣”孔子、孟子和朱熹;“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王守仁、黄宗羲等。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建立。
为提倡师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开始大力培养教师队伍。
如今,我们教师仍需严谨治学,爱岗敬业。
可是一切都随着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有所改变。
目前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有效、更加便捷。
它可以让优秀的教师将自己的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花费更少的时间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摘要: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也就是说,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
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2.教师专业化;3.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4.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点课题。
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兼职到专职,到成为一种行业,逐步形成了它的专业化特征,并且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建树它自身的精神”。
关键词:教师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热点课题;
一、中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原始时期,教育活动并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
夏代以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培养本阶级的力量,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
此时,教育活动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此时的教师还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特点之一。
但是,这些教学人员还未真正将教师作为职业来源,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开始在民间兴起,私学发端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沿袭到清末,期间时有涨落。
唐宋时期,私学第二次兴盛,私学和官学相互补充、相互发展。
直至清代,私塾的种类已非常繁多,塾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队伍规模较之以前有所扩大。
在教师职业发展中,塾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
因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治学严谨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也为后世的教师所批评接受,成为后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型学堂的设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涌现出来。
由于受教育的人数增多,所教学科门类增加,所以此时有知识同时掌握所教学科知识并知道如何教的人才能当好教师。
此时,人们已对教师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将它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并对教师进行专业化训练。
二、教师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清末时期的教师培养机构的设立——师范学校。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师范院,以培养上中两院的教员,解开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和职业化培养师资的序幕。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的诞生,开了中国教师教育的先河。
1902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高等教师教育的发轫。
同年,著名实业家张骞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私立的师范学校。
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推出的“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设立了专门的师范系统,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确定了师范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
其中,癸卯学制建立了体系独立、层次分明、类别多样的师范教育系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实践。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行“壬子学制”,师范教育仍在学制中成独立体系。
与清朝相比,这一时期的示范学校规模比较完备,计划比较周全,师范教育的建设走上了新台阶。
1912年民国政
府颁布的《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法令成为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准则,对师范教育的规范和推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当时的师范教育和教师队伍状况看,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建国后,新中国建立起了独立成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结束了解放前师范院校要不要独立设置的公开论争和废存不定的动荡局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师范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化是远远不够的,普通教育中的师资还有相当多的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
三、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政策的付诸实施,我国的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严峻挑战。
在众多的争论声中,教育改革体现出两种相对的价值取向:一是学科专业化的取向,二是教育专业化的取向。
其实质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教师,教师要不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必备条件和要求,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等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这两种取向,各具一定的根据和理论,应该说从不同的方面推进了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改革,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21世纪,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超越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和对立。
实现教师培养与教师成长模式的改革
与创新——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热点课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此后,许多国家已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到教育政策的视野之中,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刚刚起步,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只能说初露端倪,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仍然面临学习、借鉴的任务,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起步虽晚,但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就已有研究来看,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焦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经历的专业发展的变化过程,即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即外部保障措施。
研究内容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情意、态度、动机、道德和伦理等的发展变化过程,几乎涉及到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和比较研究等等。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是在比较研究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现状和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从而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中国教师教育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数量发展向质
量提高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
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求与方向。
参考文献:
[1]梅新林.聚焦中国教师教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瞿保荃,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2.
[5]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兼评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与转型[n].中国教育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