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音版】道(dào)可(kě)道(dào),非(fēi)常(cháng)道(dào),名(míng)可(kě)名(míng),非(fēi)常(cháng)名(míng).无(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故(gù)常(cháng)无(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而(ér)异(yì)名(míng),同(tóng)谓(wèi)之(zhī)玄(xuán),玄(xuán)之(zhī)又(yòu)玄(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译文】此章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如果要用语言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里有些人会误解说明一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非普通的“道”)“无名”的“无”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时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文:
可以被人表达出来的道理,都是普通的道理。
可以被人形容的事物,都是寻常事物。
若人人都懂,则无需修行即可得道升天。
开天辟地之初,整个世界都是混沌而无法定义的。
当出现第一个元素的时候,也就拉开了生命起源的序幕。
因此把自己比作最小下原子,就会感叹微观世界之奇妙。
若把格局拉大,放眼宇宙,让“视线”所及之处尽可能得触碰宇宙的边界,则又会感叹宇宙之大。
这两种其实从某种定义来讲是一个意思。
你所触碰的边界只不过是另一个微小事物的一部分。
我们以为的无限,在某层能量看来,也许是“他们世界”的一花一草罢了。
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会发现这种现象很有意思。
若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很多看似玄妙的事情就都迎刃而解了。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道,即宇宙的原理、规律和道义准则。
这个原理和准则无法用言语表达,超越了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
名可名,非常名。
名,指具体的事物名称。
尽管有名字来称呼各种事物,但这些名字都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揭示万物的本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宇宙的初起之时,还没有具体的名称。
然而,万物诞生之后就有了各自的名字,这些名字是这些事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们应该保持无私无欲的心态,以观察宇宙的玄妙之处;但也需要适度地有欲望,以观察事物的边际作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宇宙的原理和具体事物虽然出自同一根源,但因为表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之处更加深奥,无法言传。
而这种深奥也正是一切奇妙的开端。
道德经通过这一章的表述,引导人们去感悟宇宙的原理和众多事物的深刻含义,这是一个打开奇妙之门的方法。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通过明确强调宇宙原理的无法言传和事物名称的相对性,提醒人们要超越形式和表象去理解事物,去感知宇宙的奥秘。
只有通过超越言语的限制,人们才能深入体会到事物背后的真实价值。
这种体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还能引导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道德经从第一章开始,就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通往人生道路的指南。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完整《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奔马放辔,士人功成不必在多,而必须精益求精。道之行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欲而不得,病也。若能安之,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下是《道德经》的完整文本: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远也,其可趋也,夫孰為者?众人皆有以,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原文及全文
道德经原文及全文《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宗教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道德经》的原文及全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
道德经原文《道德经》共分为81章,下面是其中的前五章原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全文下面是《道德经》的全文,供读者参考: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含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含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
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
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
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
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ù)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味觉受伤;纵情猎掠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于不轨。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所以要有所取舍。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第一章(序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就不叫道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能够用语言和逻辑去描述清楚的一件事物,它是不是就会被语言和逻辑框起来,变的非常局限了呢?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名称、都能用言语表达。
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万事万物有名称吗?那个时候,花草树木、虫鸟鱼兽都不存在,又何谈名称?它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的名称呢?是人类发现它们之后,将它们定义成花草树木、虫鸟鱼兽用以分别,才开始有的名称。
但是,它们从有了名称之后,就被名称给框起来了,就再也脱离不了那个标签了。
所以,我们要承认“无”的存在,只有体会到“无”,才能发现更多的之前没有发现的妙处。
(比如杯子设计了“无”才能装水,房子空出来才能住人,作字画时要留白、谈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而“有”呢?并非就无用了,我们可以用已经定义的“有”去扩展,去寻找更大的边界,这样的话,框起来的“有”就被激活了。
在生活之中,“有”和“无”其实会经常一同出现,只是我们往往看的到“有”,却发现不了“无”罢了(比如我们常追求胜、强、进、大、多、高、增、有、得、美,却很少去观注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
一个人如果能够发现“无”的存在,那就已经很“玄”了,如果他能发现“无”的存在之后,还专门去研究“无”、利用“无”,那么这个人,真可称得上“玄之又玄”了。
(如果我们能够在追求胜的同时看得到败;在追求强的同时看得到弱;在追求进的同时看得到退;在追求大的同时看得到小;在追求多的同时看得到少;在追求高的同时看得到低;在追求增的同时看得到减;在追求有的同时看得到无;在追求得同时看得到舍;在追求美的同时看得到丑,然后利用好败、弱、退、小、少、低、减、无、舍、丑的力量,那就基本上天下少有人可以匹敌了。
道德经 前20章原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音jí 急:追问、究问、反问 )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音miǎo 秒:微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jiào 教:边际、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致虚极,守静笃(音dǔ堵:忠实,坚守)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音 dài待:危险 )
《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注⾳版】 道(dào)可(kě)道(dào),⾮(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fēi)常(cháng)名(míng). ⽆(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xuán),⽞(xuán)之(zhī)⼜(yòu)⽞(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 此章为第⼀章,“道可道,⾮常道”的“道”可以⽤⾔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常名”的“名”如果要⽤语⾔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有些⼈会误解说明⼀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语⾔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普通的“道”)“⽆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原则、真理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表示解说、表述的意思。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名(称谓、概念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命名、定义的意思。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这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有了名称,万物开始分化、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要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万物的微妙之处;同时要有欲望,去观察宇宙万物的端倪。
无欲和有欲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欲和有欲这两种观察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玄妙的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我们要通过这种玄妙的道,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名的概念以及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名是对道的形态的命名和定义。
我们要通过无欲和有欲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这种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道德经最好的译文
道德经最好的译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
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
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认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美的东西,不是好事;都以为自己能分辨什么是善的东西,也不是好事。
这些都是从自我好恶出发去界定美丑善恶,就会制造出很多冲突!有和无相对比而生,难和易相对比而成。
长和短相对比才形成,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也都是因对比才形成这些概念。
所以圣人就是顺天之道而为,以身作则。
效法道化育万物,做利益一切众生之事,从不推辞;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心中没有任何傲慢;做了许多积功累德之事,却从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其积累的功德就不会消失,受益的众生会永远铭记在心。
如果有自夸居功之心,其功德就会很快地抵消掉。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刻意推崇贤者,使百姓不去争邀功名;不特意抬高稀有贵重物品价值,使百姓不起盗贼之心夺利;不常呈现那些引起贪心私欲的事物,使百姓思想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使百姓虚心学习常怀感恩之心,让百姓温饱安居乐业;减弱百姓争名夺利的志向,增强老百姓的体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版本:
1、 现今最早版本为郭店楚简本,有三组,未分篇。 (参见廖名春《郭店老子校释》、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2、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有甲、乙本。 (参见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 3、现在通行本为汉代河上公撰《老子章句》。 4、张松如《老子校读》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6、李零《人往低初走——〈老子〉天下第一》
பைடு நூலகம்
王弼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河上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傅奕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修道而长寿,大 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 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 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 “犹龙”。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 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 全。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 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现在可见的最 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 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 作。在先秦时竹简《文子》称《上经》、《吕氏春秋·注》 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 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 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 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 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 《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 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 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 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 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 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 为我著书。”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故此处胜迹又 称楼观台,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