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
科学教具制作手工
![科学教具制作手工](https://img.taocdn.com/s3/m/3edb30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b.png)
科学教具制作手工科学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而制作科学教具的手工活动更是一种生动有趣的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种简单易制作的科学教具手工活动。
一、水力火箭水力火箭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产生推力的玩具,通过手工制作,可以深入了解飞行原理。
制作水力火箭的材料简单,主要包括塑料瓶、纸张、粘胶带等。
1.首先,准备一只空塑料瓶作为火箭的机身,底部稍微修整一下,使其平整。
2.然后,用纸张制作一个圆锥形的喷口,并将其粘贴在瓶口的一侧。
3.接下来,在火箭背部制作稳定翼,可以用纸张剪出三角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再用纸夹或胶带粘贴在机身上。
4.最后,将火箭底部的塞子取下,往瓶子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再用塞子将瓶口封好。
完成以上步骤后,将水力火箭竖直向上对准空旷的空地,轻轻掀起火箭底部的塞子,空气与喷出的水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飞向高空。
二、电偶制作电偶是用金属导线制成的人形模型,通过手工制作,可以直观地展示电流的传输和导电性的原理。
制作电偶的材料也很简单,包括金属导线、绝缘胶带等。
1.首先,准备一段金属导线,根据人形选择适当的长度。
2.然后,将导线弯曲成人形的形状,头部、手臂、腿部都要弯曲得光滑美观。
3.接下来,用绝缘胶带将导线固定在一起,保证各个部分不会松散。
4.最后,将双头插头插入导线的一端,另一端接通电源,电偶即可发挥其展示电流传输的功能。
在电偶制作完成后,只需要将电偶连接好电源,电流就会从一端进入,然后经过导线传输到另一端,生动地展示出电流的传输和导电性的原理。
三、水温变色杯水温变色杯是一种将热能转化为颜色变化的科学玩具,通过手工制作,可以观察和理解热导性质。
制作水温变色杯的材料主要包括热敏材料、杯子等。
1.首先,准备一个透明杯子,并在杯子的表面涂上一层热敏颜料。
2.然后,将杯子放置在热水中,观察热敏颜料的颜色变化,根据不同温度变化可以分为多个颜色区间。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e7eaad1e0740be1e640e9a0d.png)
三、材料与制作
1.材料与工具
15×180㎜试管一只、2号软木塞一个(上钻二孔:其一直径为1㎜,另一直径为5㎜)、温度计一只。
2.制作过程
①先将2号软木塞钻直径分别为1㎜和5㎜的直孔(5㎜的直孔居中)各一个;②再将温度计插入5㎜的孔中(使温度计最下端距离软木塞的下端大约16厘米);③最后将温度计(带软木塞)插入试管中,调节好温度计插入试管中的深度,使温度计的感温泡不要接触到试管的内壁及底部(感温泡的下端距试管底部约1厘米为宜)。
小孔软木塞试管四教具使用说明进行实验时小组中实验操作员先将试管上的软木塞连同温度计一起拿下来再往试管里注入大约10毫升的水后将软木塞连同温度计插入试管口使温度计的感温泡完全浸没在水中在确定温度计的感温泡没有接触到试管壁及试管底部后实验操作员手持本装置将试管的底部插入杯里的碎冰中保持不动然后小组各成员一起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说明书
一、教具名称:“水结冰时的温度观察”实验装置
二、教材实验分析
教科版(修订版)《科学》(三下)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水结冰了》一课,安排了一个让学生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活动。教材是这样设计活动的: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实验,会出现一个这样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要准确地观察水温的变化情况,温度计的感温泡就不能接触到试管的内壁及试管的底部,而试管又比较细,学生就很难控制温度计,因此学生的主要精力将会集中在控制温度计上,从而影响了对试管中水温变化的观察(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结果导致实验数据的不科学甚至失败。
自制小学科学教具
![自制小学科学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0f8e210ccc1755270722087f.png)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体验撬棍原理演示器
教具名称:体验撬棍原理演示器
教具装置图
教具特点及用途:
1、特点:本教具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效果明显。
2、用途: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课是《杠杆的科学》,分析杠杆因支点与力点距离的变化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本教具将撬棍原理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对撬棍原理的理解空间。
制作材料
木板支架一个、滑轮1个,弹簧称一个,pvc凹槽一根,木棍一根,细线一根,小木块一个,重物一组。
制作方法:
在木板上安装凹槽和定滑轮,用小木块做一滑动支点安装在凹槽上,竖直支架安装弹簧秤,用定滑轮连接重物和撬棍(如装置图)。
使用方法:
移动支点,在撬棍上用力,撬起重物,弹簧秤显示用力大小,通过数据对比,理解撬棍原理。
自制玩教具《魔法赛道》
![自制玩教具《魔法赛道》](https://img.taocdn.com/s3/m/766833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7.png)
自制玩教具《魔法赛道》玩教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们将来制作一份自制玩教具《魔法赛道》,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成长。
材料准备:1. 纸板2. 彩色纸3. 剪刀4. 胶水5. 铅笔6. 尺子7. 粘土8. 海绵9. 颜料10. 木棍制作步骤:1. 制作赛道轨道我们要先制作赛道的轨道。
选择一块纸板作为底板,然后用彩色纸和铅笔在纸板上画出曲线、斜坡等元素,再用剪刀把这些元素剪下来,粘贴在底板上,形成一个精致的赛道轨道。
2. 制作障碍物接下来,我们可以用海绵、粘土等材料制作一些障碍物,比如隧道、陷阱、环形转弯等,然后放置在赛道上。
这些障碍物可以增加游戏的乐趣,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制作车辆现在,我们需要制作一辆小车来完成赛道的比赛。
用纸板和颜料可以制作一个小车的外形,然后用木棍制作轮子,并把轮子固定在小车上。
这样,一个精美的小车就制作完成了。
4. 完善细节我们还可以在赛道上添加一些装饰物,比如树木、花朵、道路标示等,从而让整个赛道更加生动和有趣。
制作完成后,孩子们可以在玩教具《魔法赛道》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属于自己的赛道,全身心投入享受制作的乐趣。
与此制作《魔法赛道》也可以成为家庭亲子活动,孩子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感情,还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自制玩教具《魔法赛道》是一项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制作和玩耍,《魔法赛道》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成长。
让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份属于孩子们的《魔法赛道》,让他们在玩耍中快乐成长!。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516c97f45acfa1c7aa00ccab.png)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二、教材实验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 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 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
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
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至于活动 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
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三合一实验装置。
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9d1d67224b35eefdc8d333d1.png)
小学科学课教具制作设计方案
摆的研究
原实验器材存在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时间的测量”单元中《摆的研究》一课:学生需要对摆的速度(与摆的轻重、摆线长短、摆幅大小)的关系进行分组研究,我在教学中发现,采用教材中的实验器材进行研究,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在向用回形针做的钩子上逐个增加钩码时,当加到2个以上钩码时,由于钩子不够长,在摆摆动过程中,钩码容易掉下来,并且摆的重心会偏移,对学生实验有一定影响,并且在改变摆锤时,学生有的竖着挂,这样数据对研究问题有影响。
2、在改变摆线长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直尺来测量线的长度,要想测量准确比较困难,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对教学的6个班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完成一次摆线长度更改需要1.5分钟左右,累计三次需要5分钟,并且测量的摆线长度存在偏差。
3、在学生证明摆幅大小实验时,对于摆幅的改变,只能变摆线与摆锤的角度,在记录上也是模糊的数据,这与科学的精神不相符合,不能以科学数据说明问题。
自制教具说明: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器材提出了以下改进方案:1、采用生活中的“乌鸡白凤丸”的药盒子来当摆锤,可以通过
打开盒子,往里加螺帽方便的改变摆锤的重量,并且将其他干扰因素最大化消除。
2、用PVC塑料管,将摆线通过小孔穿过塑料管,在塑料管上量出10CM一段并作标记,在塑料管上夹上“凤尾夹”,根据移动距离等长原理,可以简单的通过移动“凤尾夹”,使它对应数字,就能得到相应的摆线长度,只要用几秒时间就能解决更改摆线长度这一难题,大大提高了效率。
上述器材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使用,能节约大量时间,得出实验结论更加科学。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总结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b92aa45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a.png)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总结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自制教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学校开展了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现在我来对这项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自制教具工作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在这项工作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动手制作各种科学实验器材和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增加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和动手实践,从中获取乐趣和成就感。
其次,自制教具工作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教具的制作不仅要简单易行,而且要符合教学需要。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进,制作出更加实用和有效的教具。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自制教具工作需要与课程紧密结合。
教具的制作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要与具体的科学课程内容相结合。
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制作出符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具。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总的来说,小学科学自制教具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261a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0.png)
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教案标题:小学科学优秀自制教具演示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提高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3. 提供一个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科学概念: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有关科学概念,如物体的浮力、电路的导通等。
2. 自制教具:介绍学生如何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自制教具,如水平仪、电路模型等。
3. 演示过程:指导学生展示自制教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过程,鼓励他们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兴趣,如浮力的应用、电路的作用等。
探究: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制教具进行探究和演示。
3. 自制教具制作:指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步骤,制作自己选择的自制教具。
4. 实验演示: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实验演示,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
总结:6.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自制教具的应用价值。
7. 学生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收获。
拓展:8.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制作和使用自制教具,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探索。
9. 展示和评选: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自制教具,并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评估:10. 评估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演示中的表现、学生分享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反思,评估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自制教具的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引入部分的故事、图片或视频资源。
2. 自制教具制作的材料和步骤指导。
3. 学生分享和讨论的记录表格或工具。
4. 拓展活动的参考材料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并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教具制作
![小学科学: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教具制作](https://img.taocdn.com/s3/m/c05ae75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0.png)
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教具制作介绍
教具名称:温度计读数演示器
本教具的教学用途:1、教师可以用来演示模拟在不同温度下,温度计的读数,从而识得温度计的刻度
2、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模拟不同温度下,来进行温度计的读数。
本教具的由来:
教材上“识读温度计的刻度”的不足:
1、按照教材要求:要求认识学生水温计的读数,而我们的温度计显示的是教室的温度,不会显示其他环境下的温度,特别是0℃以下怎么读,这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温度计的刻度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
2、当前在我们一线老师的教学上,老师一般采用的是PPT,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温度,或者更有一些优质课里老师采用的是动画来展示不同环境下的温度,特别是0℃以下的读数,以此来达到学会读温度计的读数,但这种演示教学,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教材的难点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学生缺乏了亲身体验,学生的探究兴趣并没有完全被激发。
自制“温度计读数演示器”的优点:
1、可以随意模拟不同环境下的温度,特别是0℃以下可以随意控制,以便更好
的突破教学的难点“0℃以下温度计的读数”。
2、此教具不仅老师可以演示,而且也适合学生分组,学生也可以单独操作,让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识读不同的温度,这样的模拟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更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以此来让老师少讲,让学生多自主探究。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介绍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cf6d9e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f.png)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介绍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是一种充满创意和乐趣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
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这些作品可以反映科学的原理和现象,帮助
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知识。
以下是两种自制科学教具作品的介绍:
1.纸杯电话
纸杯电话是一种很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材料制作。
制作过程很简单:只需要将两个纸杯拼在一起,用一根绳子穿过两个
纸杯并系紧即可。
孩子们可以将一个纸杯放在自己的耳朵上,另一个
纸杯则放在朋友的耳朵上。
当一个人说话时,声音通过绳子传递到另
一个纸杯,朋友就可以听到他说的话。
这个教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声
音的传播原理。
2.纸风车
纸风车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制作的科学教具。
通过制作纸风车,孩子们了解了空气的物理特性,并学会如何制作简
单的机械。
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张,将它们剪成风车
的形状,并将它们固定在纸杆上。
当孩子们吹气给纸风车,风轮就会
旋转。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风的原理。
自制科学教具作品的好处:
1.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2.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
维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自制科学教具作品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
子们在玩耍中学习,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这不仅有益于孩子们的学习,也有助于他们培养一种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精神。
科学教具制作小学
![科学教具制作小学](https://img.taocdn.com/s3/m/1ba99c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5.png)
科学教具制作小学科学教具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提升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科学教具制作方法,以帮助小学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教具。
一、水力电站模型制作水力电站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力发电原理,并且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塑料杯、塑料瓶、小电动机、铝箔、铜导线等。
然后,将塑料杯剪开成一个扇形,用铝箔覆盖住其中一部分。
接下来,在塑料瓶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将小电动机固定在塑料瓶上,并通过铜导线将小电动机与铝箔连接。
最后,将塑料瓶装满水,让小电动机转动,观察铝箔上是否产生电流。
二、植物生长观察装置制作植物生长观察装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提高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塑料容器、纸巾、水培种子等。
然后,将塑料容器剪开一侧,制作成一个透明的观察窗口。
接下来,在塑料容器内铺上湿纸巾,将水培种子放置在纸巾上,并加入适量的水。
最后,将观察装置放置在明亮的地方,并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磁力实验装置制作磁力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力的作用和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铁钉、磁铁、钉板、纸夹等。
然后,将磁铁固定在钉板上,将铁钉固定在纸夹上,并将纸夹夹在钉板上。
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到铁钉受到磁铁吸引而保持悬浮的现象。
通过观察探索,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磁力的特性和应用。
四、密闭空气压力实验装置制作密闭空气压力实验装置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压力的作用和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玻璃瓶、橡皮塞、水、吸管等。
然后,将橡皮塞固定在玻璃瓶口上,插入一根吸管。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捏住吸管封住出气口,并将瓶子倒置入水中,观察到水上升的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理解空气压力对物体的作用,并探索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五、太阳系模型制作太阳系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动的规律。
小学美术《科学教具自制》教案
![小学美术《科学教具自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85357d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d.png)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章《创意制作》中的《科学教具自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科学教具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科学学习中的应用;2.学习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如纸张、木头、塑料等,通过剪、贴、折、组合等方式,创作具有科学原理的教具;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具体内容列举如下:
1.认识科学教具及其作用;
2.探索制作科学教具的基本方法;
3.创作主题: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力发电机;
4.学生展示、交流与评价。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培养其运用不同材料及手法表现科学原理的技能;
2.增强学生对科学教具的认识,激发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在创作过程中学会交流、分享与评价;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科学教具的基本概念。科学教具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探索科学原理的工具。它在科学学习中起着直观演示和动手实践的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风力发电机。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出能够展示能量转换原理的科学教具。
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有些学生能够跳出传统思维,尝试创新的设计和方法,这为课堂增添了亮点。因此,我们需要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认识到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重点内容的讲解和强调,同时针对难点内容,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技巧,如剪裁、粘贴、折叠和组合,以确保作品的牢固性和美观性。
科学手工制作教具
![科学手工制作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70210dc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b.png)
科学手工制作教具手工制作教具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亲手制作,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和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科学手工制作教具的制作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
一、风车制作风车是学生们最常接触的科学手工制作项目之一。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风车制作方法:材料:- 彩纸- 饮料吸管- 图钉- 剪刀- 铅笔步骤:1. 将彩纸剪成一个正方形,边长约为8厘米。
2. 将正方形对角线方向剪一刀,但要注意不要剪到纸的中心点。
3. 将每个相邻的角沿边对接,用图钉固定住。
4. 用铅笔在剩下的两个角上分别扎一个小孔。
5. 将饮料吸管插入一个小孔中,固定好。
6. 用手吹风,风车就会开始转动了。
通过制作风车,学生们可以直观地了解风能的转化,并体验到风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会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漏斗漏斗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通过手工制作漏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液体的流动原理。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漏斗制作方法:材料:- 透明塑料瓶- 剪刀- 胶带- 针步骤:1. 用剪刀将塑料瓶的底部剪掉,使之成为一个倒置的漏斗形状。
2. 用针在漏斗的侧壁上扎数个小孔,孔的大小和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 用胶带将漏斗的边缘处封住,确保漏斗的底部封闭。
通过制作漏斗,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孔径和数量对液体流动的影响,了解流体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并在制作过程中培养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太阳能车太阳能车是一种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小型车辆,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光能的转化和利用。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太阳能车制作方法:材料:- 小型直流电动机- 太阳能电池板- 小型轮子- 底盘(可以用木板、塑料板等材料制作)- 电线和螺丝步骤:1. 将太阳能电池板固定在底盘上,可以使用螺丝进行固定。
2. 将电动机与底盘连接,确保电动机可以转动。
3. 将小型轮子固定在电动机的轴上。
4. 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机,确保电能能够从太阳能电池板传递到电动机。
小学科学:自制教学具
![小学科学:自制教学具](https://img.taocdn.com/s3/m/6751ba4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c.png)
案例:斜面上的物体运动方式探究仪
--省三等奖
2、理清原理,正确设计
正确、科学的实验操作可以清晰地揭示要研 究的科学原理。课堂上要能正确、高效地引 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科学原理,在设 计自制教学具前必须要深入研究,了解、理 清此实验的原理,从原理上反过来指导设计 自制教学具。
案例:浮标式水钟--省一等奖
--省二等奖
教具促进思维进阶:
常规: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旁边冷空气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 (教材、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
进阶:原来冷空气的位置,冷空气流走了,怎么办?又是谁来补充这年 地方的空间呢?
更远处的位置又是谁来补充?……可以不断延伸) 不断延伸的管道通过弯头改变方向,说明不同地方的空气也能流过来补
自制教学具
一、自制教学具的作用及意义
自制教具的意义
(自制)教学具是实验教学的需要 自制教学具是教学研究的需要 自制教学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弥补了学校教学具配备上的不足 弥补了学校已有教具功能上的不足
自制教具的作用
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帮助 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
启迪师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师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案例:热传播演示套材
案例:能量转换装置
案例:数字显示、记忆合金金属条中热传递
探究仪
--省三等奖
5、关注学生思维,精准设计
教具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引导学生在 实验中思维不断得到提升与进阶,关注学生 的思维特点,利用教具能一步步操作的优势, 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 阶。
案例:风的成因模拟仪
案例:空气占据空间演示套材
--省三等奖
案例:光的直线传播探究仪
3、触类旁通,巧妙设计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45d635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8.png)
教学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掌握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教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设计并制作观察植物生长的教具。
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植物种子、土壤、容器、水、温度计、放大镜等。
2. 学生准备:制作观察植物生长的教具材料(如透明塑料瓶、绳子、标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种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制作教具1. 教师讲解制作观察植物生长教具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观察植物生长的教具。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与记录1. 学生将制作好的教具带到家中,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植物种植。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3.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四、展示与交流1. 学生将观察记录整理成册,展示给全班同学。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现象。
3. 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总结观察植物生长的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
2. 学生在制作教具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在展示交流环节的表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不同阶段的变化。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物种植活动,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时间、场地、材料等。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cdb5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1a.png)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小学科学自制教具方法是指通过一些简单的材料和制作工具,自己制作出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解科学原理的教具。
下面我将从材料的选择、制作工具及方法、教具的设计和应用等几个方面介绍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制作自制教具的基础。
材料应该是易于获取且价格较低的,比如纸张、塑料瓶、木质材料、小石子等。
选择材料时,还需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耐用性,确保学生在使用教具时不会受到伤害。
其次,制作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制作工具有剪刀、胶水、胶带、尺子、色笔、蜡笔等。
这些工具常常可以在家庭或学校中找到,使用起来相对简单。
接下来,我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制教具及其制作方法:1. 风车:使用纸张和剪刀制作风车。
首先,将纸张剪成正方形,然后从四个角中间剪一个小口,将每个角轻轻折到小口处,并固定在一起,最后可以在风车的中心插上一个小针或者牙签,使其可以转动。
2. 气球火箭:使用塑料瓶、气球和吸管制作气球火箭。
首先,在塑料瓶的底部切割一个小孔,将吸管插入到瓶内,并用胶带固定。
然后,将气球装在吸管的一端,将气球充气,之后松开气球,火箭就会在气体的推动下飞起来。
3. 用纸做的天秤:使用纸张、铅笔和两个杯子制作天秤。
首先,在纸张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并在线的中间画一个小圆点作为支点。
然后,在纸张两端分别装上两个杯子,并用铅笔放在圆点上作为天秤的支点。
除了以上几种教具,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和制作其他种类的自制教具。
比如在物理学习中,可以制作简易电路板、浮力模型等;在生物学习中,可以制作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制作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具而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原则就是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和理解科学现象和原理的教具。
最后,自制教具在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具的设计要符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其次,使用教具时应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https://img.taocdn.com/s3/m/82940128bed5b9f3f90f1cb2.png)
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太阳和一、教具名称:“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二、教材实验分析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一课“太阳和影子”一课,本课有三个活动,分别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和高度变化;2.发现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3.模拟太阳视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引导发现规律。
观察太阳在天空中高度时教材设计的是叠拳法,拳头数就是太阳的高度,叠拳法由于学生本身主观性和拳头大小的差异,实验结果不统一,误差比较大。
观察太阳的位置时原有教具是在底盘前端放一个指南针,指南针四周标明东、南、西、北方向,物体再放另一处,分隔开来,个人觉得不如把物体放在中心,四周注明东、南、西、北方向比较符合学生平常的认知经验,也比较形象直观,不管好生、差生一眼能看明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的的规律,教材设计2个活动,活动1.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
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
由于场地不能专有,实验记录得不到保证,另外受到时间、课程设置的限制,实验并不顺利。
原有教具干脆没有活动1只测量影子的长度。
我认为活动1很重要,影子是随着时间变化的,每一节下课,把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画下来,进行比较,更能直观的得出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规律。
至于活动2.每到课间话画出白纸上铅笔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完全可以在活动1的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合二为一!为了方便学生还可以集成电子表和温度计。
教材设计了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实验,目的是得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的规律,教材设计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实际是竹篾不容易找到,而且易变形,时间一长就发黄干枯,又不能重复使用。
所以我用四号钢筋弯成半圆状代替竹篾,不用铁丝是因为够粗才不易变形,可重复使用,手电筒也选择扁平的,尽量放大模拟的空间!为了方便教学,更简单易行的解决本课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三个活动整合成了“太阳和影子” 三合一实验装置。
小学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1eee2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9.png)
小学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运用近年来,小学教育已经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的创新,为了营造更加生动的教育氛围,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开始尝试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运用,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打造出适应学生特点的创新性教具,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并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本篇报告将就小学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运用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自制教具的概念和特点自制教具是指由教师或学生自制的,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器材。
它的特点在于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具制作材料进行创新性设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废弃物或日用品等资源,降低教学成本。
此外,自制教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者的青睐。
二、小学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应用1.实践性教学法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实践性教学法被广泛使用并取得好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使用自制教具可以更好地使他们理解科学知识,吸收并掌握基础技能。
例如,进行海绵盘的实验,可以使用自制的海绵盘,让学生观察、测量并探究海绵吸水的能力,进而学以致用。
2.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启发式的教育方法。
使用自制教具,在感官之间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助式思考,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尝试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
3.常识教育法常识教育法要求看起科学现象或思考问题时,需要经过探究,分析和认真总结的方式来学习。
小学科学教育更加注重实践,使学生从实践中探究知识,强化思维能力。
因此,自制教具可以用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在教学类似水的液体状态转换或气体分子运动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使用自制的水分子模型或气体分子模型,通过观察,理解知识。
三、小学科学教学自制教具的优势1.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自制教具的创意性和实用性,学生们在使用它们时感到乐在其中,因此十分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自制教具篇一: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研发龙源期刊网 .cn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研发作者:金亚军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9期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教学坚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教育宗旨,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发现科学教材中存在实验缺陷和教具短缺的情况,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推进。
自制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教研活动,是教师对探究实验的一种提炼和思考,更是教师对探究实验的一种改进和拓展。
自制教具在实施中充满研发多重策略的选择问题。
小学科学自制教具的研发要坚持从科学教学的高效达成出发,吃透教材的同时进行创意思考、设计生成、制作完善,最后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一、吃透教材——提供自制教具的原理保障自制教具是实现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必要补充,必须根据教材提供的科学原理进行研发。
因此,自制教具的有效实施必须对教材做一个全方位的探究和思考,这是自制教具有效1实施的客观前提。
吃透教材能为自制教具活动打好有效铺垫,这是一个始终如一的探究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沿袭细吞慢咽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1.初读教材教师要读懂教材设置的基本实验现象,除了教材的基本布局外,对教材文本和图片,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教师要全面理解教材设置的科学概念,这是探究实验的成果目标,明确基本概念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尤为重要。
此外,教师要在现象和概念间建立一种联系性思考,思考实验探究活动中传达的科学信息及其与概念的合理性。
2.细读教材教材的细化研读有利于理清教材细节。
教师要思考实验操作和科学概念的有效衔接,读懂和理清教材中实验器材设置的重难点。
3.反思教材实验设备的完善是无止境的。
教师要带着科学教学的精神,吸取实验成与败的经验,反思实验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学会质疑教材,分析成败原因,找准实验设计的突破点。
4.拓展教材教师要抓住实验关键,不断思考、勇于推进、积极尝试更为有效的实验探究方式,关注细节、突破难点、有效演示、有效概念等都是进行自制教具的切入点。
2篇二:浅谈自制教具与小学科学教学龙源期刊网 .cn浅谈自制教具与小学科学教学作者:邓立芳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01期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几个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应用。
一、导入新课的时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的开始,如果老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那么,下面的课自然能很好开展。
自制教具就是一个激起学生兴趣的好教具,可以说自制教具是变抽象为形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事物。
如果老师在导入阶段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下面学习内容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电磁铁》这一课时,拿着自己做好的电磁铁,先给学生演示了电磁铁吸铁的过程,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
当我问:“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里面的奥秘,”时,所有学生都非常希望学习这一课。
二、需要放大情景,让学生观察更直观时科学课里有许多比较抽象或者比较难以观察的事物,需要3我们利用自制教具来放大,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观察起来更具体、更直观。
例如,我在教学“温度计的读法”时,由于温度计本身比较小,很难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拿着温度计,老师在讲台上讲,效果也不好。
所以,我利用彩纸,做了一个温度计的模型,大小是8cm×60cm,这样,我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与演示,学生就看得非常清晰,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当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得到问题的答案。
比如,我在教学“淀粉遇碘酒变蓝”时,让学生用我给每组准备的淀粉和碘酒,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得出结论。
下面是研究利用碘酒,判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食物等自制教具,自己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四、拓展学生知识面时可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也是我们科学课的教室。
当我们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时,我们可以来到教室外面,这里有许多的教具可以供我们使用。
比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时,正值夏末,学校中就能找到许多小动物,有课本上有的,也有课本上没有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去寻访,利用大自然里的小动物当作我们的自制教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4篇三:自制教具让小学科学教学更自然浅谈自制教具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作者:石军华邮编:657106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翠屏小学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加快了农村课程改革的步伐,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仪器和教具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农村生活环境又有大量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自制教具,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可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谈谈自制教具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自制教具教学资源业务素质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正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加快了农村课程改革的步伐,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仪器和教具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同时,农村生活环境又有大量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于是部分教师开始利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甚至是废弃的材料进行实验和自制教具,进行教育教学。
这样不仅解决了新课程教学中的部分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还使一大批教师成长为业务能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谈谈自制教具5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自制教具不仅补充了教学仪器和教具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的现状,制作和使用得好还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化抽象为直观,易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1、丰富课程资源,填补学校教学仪器装备的空缺或不足新课程大量的探究实验,要求学校要有大量适合新课程的教学仪器装备。
但是在现今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中,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仪器和教具并不多。
新课程的综合性和生活化、情景化的特点对教师钻研教材教法、潜心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际上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探索,悉心研究,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教具,以弥补现有仪器的不足,就更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如:易拉罐、塑料饮料瓶、乒乓球、橡皮筋、汽球、儿童玩具、废旧电器零件、鸡蛋、蔬菜水果、建筑和装修的各种材料、各种昆虫等等,大多数都可以直接或经过简单加工组合就用于教学演示和展示的。
只要教师细心发现,勤于利用,并把能长期使用的自制教具保存在实验室,还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丰富教学仪器及教具资源。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原有实验室的一些仪器或教具,由于种种原因,演示效果总是达不到新课程标准6所需的教学要求,或者实验室根本就找不到所需的教具,但是教学中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示效果,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动手制作教具或进行实验,使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或放大实验现象;或改变实验进度;或达到空间转换,利于全体学生观察;或创建魔术效果,激发学习欲望;实现功能转化,达到最佳视听效果;或融入科技手段,实现自制教具与多媒体的整合等。
我们可利用上述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必要时再买一些身边找不到的精密元件,经过创造性加工制作教具,便能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
用以填补实验室仪器教具的空缺或不足。
2、增强演示效果,改善实验教学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说:“一次演示实验所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
”“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虽然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长,使得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适时使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进行实验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我们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一次教研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做了个演示实验:将一个鸡蛋放进一杯平常的水中,鸡蛋沉在水底,教师慢慢往水里加盐,一边轻轻地搅动,慢慢地,鸡蛋漂起来了~学生惊讶不已,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趁热打铁,7分析讲解液体浮力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液体浮力与密度的关系,教学效果自然更加完善。
3、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知识点的概念和规律都很抽象,常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就必须采用各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自制教具和使用易得材料演示就是较好的方法。
比如在我上《石榴》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借助石榴的实物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石榴“笑破了肚皮”、“笑得咧开了嘴”等形象,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课后练习要求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种水果,我又展示了香蕉,引导学生观察香蕉的颜色、形状,让学生闻一闻香蕉的气味,再剥开香蕉的外皮,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品尝香蕉的感受,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习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技能。
像石榴、香蕉这些东西,在学校的教学仪器和教具装备中是没有的,但是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我们只要稍微用心思考,完全可以信手拈来。
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利用生活中易得材料进行实验,制作和使用教具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劳动的过程,在教具使用和完善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成长,各种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8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树立和传授科技意识、节俭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师自制教具的能力,是从不会到会;教具的设计,从不成熟到成熟;制作的教具,从粗糙到精美。
教师经过多次制作教具,制作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同时也从开始的模仿制作到独立设计制作,再到发明创新,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自制教具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构思和设计,这就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具有创新精神。
这种创新精神,同时也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影响着学生。
在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进行实验和教具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
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树立教师节俭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另外,在利用废品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利于师生树立环保意识;自制教具,除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以外,有时候还要使用具有科技含量的新材料,有利于师生树立科技意识。
2、指导学生制作教具、学具,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与携手合作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具、学具的寻找、利用、设9计与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用心引导,耐心指导,对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共同设法解决难题,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