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舒婷诗歌赏析

舒婷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

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近年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以展示舒婷诗歌的魅力。

一、舒婷诗歌的背景与主题舒婷的诗歌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于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主题多围绕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展开,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矛盾。

二、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感含蓄:舒婷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即使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也多采用暗示和寓言的手法,让读者在诗歌的意象中自我感受。

2、意象优美:舒婷的诗歌中充满了优美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形式独特:舒婷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她的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舒婷诗歌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舒婷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细读:通过对舒婷的诗歌进行逐篇细读和分析,深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意象等元素,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主题研究:通过对舒婷的众多诗歌进行主题分类和研究,深入剖析舒婷对于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见解。

3、诗学研究:从诗学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探讨其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展望未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全面深入探究:对舒婷的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挖掘其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2、比较研究:将舒婷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和借鉴之处。

3、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总之,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进一步领略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何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舒婷作为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诗人以其女性独有的敏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揭示出新时代的自由、平等、爱的新观念。

常常通过假设、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旨。

关键词:舒婷;朦胧诗歌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作者舒婷在1979年发表诗歌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震撼了当时的诗坛。

作者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意向来表达情感,抒发情怀。

她的诗歌充满着对新时期忠贞爱情的向往,对传统封建旧观念的反思。

其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善于在诗歌中借助各种意向表达情感作者舒婷的诗歌往往会借助于意向来表达情感。

诗人善于运用多个意向组,通过组合意向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如诗歌《致橡树》,作者在诗歌中通过木棉、橡树、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等各种新奇的意象来抒写作者想要赞同的观点,揭露旧时代不平等的男女观念,呼喊新时期现代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新思想。

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简单而熟悉、生动而形象的事物来表述深刻的涵义。

整首诗歌诗人以橡树为对象,用木棉对橡树的告白为主线,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以木棉对橡树倾诉情怀,象征平等坚贞的爱情。

以凌霄花象征附庸的爱情,以鸟儿象征奉献施舍的爱情,以泉源象征一厢情愿的爱情,以山峰象征盲目支撑的爱情。

用凌霄花、鸟儿、泉源、山峰不同的爱情观陪衬出木棉新时期自由、坚贞、平等的爱情观。

二、诗歌形式自由,不受各种诗歌体式的制约,更能抒发内心情怀诗人为更好的抒发内心情怀,表达诗歌主旨,作者的诗歌形式更加自由,没有了像古诗四言五言的限制。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区别

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顾城、舒婷诗歌的区别

北岛、舒婷、顾城诗歌的不同点:一、语言风格上:(一)北岛的诗歌主调是沉重、悲壮和冷峻,但也可以明显分出两个时期,80年代的直白、对抗和90年代的隐晦、平静。

北岛的诗歌创作是始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因而刚开始的作品带着对文革十年浩劫的强烈否定,他的诗刚健沉雄,熔铸着广袤的民族苦难和厚重的历史思考,以人道主义为支点,关注作为个人命运的人的权利和真实的生存状态,坚持理想,拒绝向现实投降。

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方式,即出奇得冷静和深刻的思辨,带着这一代人特有的沉思,带着对社会的怀疑、否定和反叛的思想。

而90年代的诗歌则更多地体现朴实的预言风格,如《局外人》中“一代人如帷幕落下,下一代人在鼓掌”北岛站在历史高度上思考,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他的哲思。

(二)顾城诗的语言既不像北岛的深沉,冷峻,具有反叛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英雄人格,也不像舒婷那样人道,充满浪漫情调和奉献精神,他只是以童真的孩子形象确立自己诗歌和人格的独立性,在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述说着成年人的忧伤。

顾城被称为“儿童诗人”,他多以大自然和儿童世界为描写对象,营造唯美、纯真的童话世界,因而语言更显得清新、纯净。

无论是早期的天然明丽、率真热情,中期的高度凝练、流畅和神秘莫解还是后期的孩童心绪、淡泊心境,都有着童话的印记。

(三)舒婷的诗多抒发她自己对情感、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和经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相对于顾城和北岛来说,少了声势力竭的“我不相信”“我不满”的呐喊,更多的是在言语中表达叹息与怜惜。

二,表现手法上:(一)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整体上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在价值内涵上处于对立的位置。

前期北岛多用预言、判断、宣告的语式,在80年代旅居国外后则改为陈述,反省,对话的语式。

北岛诗的意象的象征指向明确,形成可以作明确意义归纳的象征符号体系。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1、生平: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

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

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

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

《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

”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

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

”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

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

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

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

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浅谈舒婷朦胧诗的语言美
当诗人 “ 情动于衷而发于辞”之际 ,一系列意象诸如 船 、大 海 、贝壳 、沙滩 、星星等接踵 而至,诗思所及 的所有人 、物 、事 、景 ,都被主体喷涌着的情 、理 、
逻辑。 她多数 诗的手法采用隐喻、 局部或整体象征 , 很
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 , 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 陛。



趣所涵盖 ,这 时,对词语 的选择和组合 ,就摆脱了约 定 俗成的概 念和规 范 ,使诗语 言成为主 体与客体 紧
密溶合 的产物 。例如 : “ 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 /在一 片丁当响的月光下” , “ 丁当响的月光”是一个感觉 形象 ,其中中心词与修饰语的搭配是超越常规的 ,但
重 障壁 。 “ 对于诗人 ,语言是净化和积累文化 传统
诚 然 ,诗人 为克服 目常语 言的 有限性 而对它 进
华 北 电业
l j Rj ¨ ㈡ { { N、 } W
后 ,她笔锋一转 ,把人们 的眼光 引向波涛和星光 。这 里有一 种欲 扬先抑 的效 果 ,是虚 和实 的有机 搭配 。 舒 婷诗 中的 感情不 是直线 到达终 点 的 ,而 是通过 疏 密 适度 的意 象组合 ,跌 宕回环 的句式 标 出诗 情运 动 的优美 曲线 。在 标出这 种思 想情 绪的运 行 曲线时 。 舒 婷充分利用了现代 口语的连词 ,使 “ 但是”、 “ 然 而 ”、 “ 虽然 ”、 “ 即使”等这 些转折性修辞发挥神 奇力量 。如 “ 想这 样安慰你 /然而我不敢” ; “ 即使 像眼汩一样跌碎 ”; “ 虽然黎明并不遥远 ”,舒婷非 常善 于用这 样 的转折性 修辞 来构成 情绪 的落差 ,并 把这种情绪推向一个更高层次 。 舒婷 诗 中的 语言 ,虽然 那 样通 俗 、口语 化 ,却 有一 定的张 力和 诗情 的浓度 。 “ 但 愿灯像 今夜 一样 亮着 吧 /即 使冰雪 封住 了 /每一 条道 路 /仍有 向远 方 出发 的人 ”表面上 看 ,舒婷 使用 的语言 是那 样平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朦胧诗的艺术特色1.内容上:①朦胧诗人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忧患意识,对祖国民族有一种深沉的感情。

比如舒婷,也和其他的朦胧诗人一样,往往通过诗歌比较自觉地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广为人知的一首诗,诗人所表达的并不是那种浮泛、虚假的“爱国豪情”,而是从自己与祖国同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出了个人和民族之间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

②朦胧派诗人普遍具有现代意识,强调人的自我价值,主张表现自我。

如舒婷《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2.艺术上:①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

朦胧诗人采用的正是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得”的隐喻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用钥匙的丢弃来暗示理想的失落。

②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

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③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朦胧诗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是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如顾城的《黑眼睛》,对黑夜意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意义。

④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舒婷《致橡树》

舒婷《致橡树》

第三层,对理想爱情的礼赞
• 通过木棉与橡树两组意象交错的描绘,暗 示出理想的爱情的标志是:(一)独立的 人格、平等的地位;(二)深切理解,高 度默契,精神上的相通。因此,在诗的意 境上,迥异于前人,实现了审美意识的突 破。
祖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亲爱的祖国

内容 感情 语调 一小节:贫困、落后的祖国 深沉、悲痛 • 舒缓 低沉 二小节:痛苦、追求的祖国 痛苦、希望舒缓 • 三小节:新生、希望的祖国 希望、 高昂 四小节:养育、献身的祖国 深情、强烈
赏析《致橡树》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 长于厦门。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1969年(17岁) 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上杭县插队,1971年 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 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 1972年回城,在厦门当过泥水工、浆纱工、挡 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各种临时工。 1977年,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并成为 《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诗也开始在社会上流 传。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 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1980年,《福 建文学》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围绕 着舒婷的作品开展长达一年多的专题讨论,虽 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 但仍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 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由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 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 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 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年后,随着 北岛的停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出版有 《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 (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 现居鼓浪屿,偶出诗坛。 舒婷的诗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真切地 表现一代青年“沉沦的痛苦/ 苏醒的欢乐,” 诗中涌动着爱的潮汐,透射出爱的思索,创造 了“美丽的忧伤”这样感动人心的艺术风格。

简述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述朦胧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舒婷以搁浅的船概括一代人的悲剧命运(《船》),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煽动新的背叛”(《神女峰》);梁小斌以一把钥匙的丢失来象征理想的失落(《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炼在大雁塔自我历史中观照人民的命运(《大雁塔》);江河把自己垒进“纪念碑”感受民族的苦难(《纪念碑》)。

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情形、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朦胧诗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义性。

捕捉直觉与印象,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以时空转换和蒙太奇造成诗歌情绪结构的跳跃性和立体感,使诗歌情绪内涵获得了弹性张力空间。

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漫谈舒婷

漫谈舒婷

漫谈舒婷“朦胧诗”“朦胧诗派”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臵,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浅析舒婷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美

浅析舒婷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美

摘 要 :舒婷是 2 1 世 纪中国杰出的女诗人 ,“ 朦胧”是她诗歌永远 的本 色,“ 爱情”是她诗歌永恒的主题。她是 一位 颇 有 天赋 的女诗人 ,她 用真诚的感情体验世界 ,然后 用心思考 ,进发 出创作的火花 ,使诗歌充 满了灵 气。她 的诗歌 塑造
了独立、 自由、平等的新型女性形 象,她们 充满 了专一、真挚、母性的美 ,为女性点 亮 了人 生的灯塔 ,给 文坛带来 了
开始走上诗坛 , 舒婷理所 当然就成为 “ 朦胧诗派”的领军人物 。 朦 胧 的意 象

的,爱情 的领域非常狭小 ,他狭小到只能容下 能称作爱情 ,它只是感情 上的游 戏 。我认为这句话非常精彩 ,爱情必须是 “ 专一 ”的,它只是
单行道 ,否则就会 引起很多交通事故 。 这让我想起 蒲松林 《 聊斋志异 》中所 描写 的女子 ,虽然身 为鬼妖 ,与凡间男子相爱又不得不舍弃 ,有些甚至为了成全另 份感 睛而选择主动退出。她们不是凡人 ,但却能做 出这样 的
就像在雨 中呐喊却被雨声淹没 的无助 , 想 急切地放声 呼唤却无 法表述 的内心挣扎 ,使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苦闷。
将心理活动刻画得如此细腻的还有《 无题 》 : “ 我探出 阳台, 目送脉 走过繁花密枝的小路 / 等等 !你要去很远 的地方 吗?俄
匆匆跑下 ,在你 面前停住/“ 你 怕吗?” “ 你弯身在我书桌上/ 看 见几 行蹩脚的诗俄 满脸通红地收起稿纸脉 又庄重又 亲切 地 向我祝福/“ 你在爱着”/ 我悄悄地叹了 口气/ 是 的,爱着/ 但我不 告诉 你他是谁 。 ”在 《 无题 》这 首诗 中 ,舒婷通过 动作 和不易 觉察的表情 ,表达了深沉的情 感 ,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被表现的 淋漓尽致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位处于热恋 中典雅 、大方而 又矜持的女孩。

舒婷顾城朦胧诗的特点

舒婷顾城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会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中蕴含 的情感。
2,朗读诗歌,积累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思路: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作者,朦胧诗,意象等新词的资料,听课文的 朗读视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师生合作交流和诗 歌朗诵PK作好准备。
主要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链接优酷网朗读视频
我从来认为我是普通劳动人民中间的一员,我的忧 伤和欢乐都是来自这块汗水和眼泪浸透的土地…… 纵然我是一枝芦苇,我也是属于你,祖国啊!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 州人,当代女诗人,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祖 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 始写作,直至十年后,才开始发表诗 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 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 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 是新时期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所谓朦胧诗,实际上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 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 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 舒婷、顾城。
朦胧诗的特点: 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 通感等并用,将生活扭曲变形,借以表现诗人 “心虑”的现实。
赤诚的儿女怎能不喜极而笑?虽然 以前伤心的泪水还挂在脸上。
• ⑨“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一切都是新气象,在新的机遇面前,
祖国将不断繁荣富强。
• ⑩“绯红的黎明”。 • 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对小我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

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朦胧诗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崭新的思想特征: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舒婷诗的艺术特征:一,是舒婷诗歌特有的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

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三,善于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舒婷诗的内容: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本文是关于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致橡树》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朦胧派诗歌的特点

朦胧派诗歌的特点

朦胧派诗歌的特点——舒婷的女性美、顾城的意蕴美、杨炼的真切美朦胧试派是在70年代末、80时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作为一个创作诗群,“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了一个“崛起的诗群”。

这些青年诗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囿限,广泛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营养,他们强调表现自我,注意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

其作品追求意象的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在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及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被誉为新诗三杰的舒婷、顾城、杨炼分别是在这三方面站在顶峰的、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一、舒婷的女性美舒婷,朦胧诗派的“独生女”,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她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一“自我”为核心,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命熔解的秘密。

舒婷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女性情怀将朦胧试的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在她的诗歌中展现的更加真切: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是其全部诗歌的思想核心。

她的《致橡树》不仅仅在于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诗人以凌霄花、鸟儿、泉源与险峰、日光与春雨,六个一般代表美好事物的意象,以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不依附、不从属、不一味地给予和奉献、不甘于奉献、不甘于陪衬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并且给予了大胆的批判;又以“木棉”和“橡树”作为象征,表达了一种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以及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张扬,使主题更广泛、更深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强调两个人平等的关系、各自都有着独立的尊严和各自完整的个性;“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风、红霓”决定了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生活原则;“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如下是有关舒婷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主义和人性价值的坚守,对理想未来的追求和歌颂。

《这也是一切》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舒婷理想主义者的特点。

(2)对“人”的关怀与对“爱”的呼唤,并以此来表现现实和反思历史,也是舒婷作品的重要内容。

(3)作为一位女诗人,舒婷还在其诗中充分展示了女性曲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表现在一些爱情诗中。

其爱情诗总共分为三层:一是纯然抒写甜蜜而缠绵的“爱的忧伤”,如《四月的黄昏》《雨别》;二是借“爱”和“友谊”反映社会生活和同时代人的理性思索,如《岛的梦》等;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栀船》。

2、艺术特色:
(1)巧妙地把握情感律动。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特别善于表现女性独有的敏感。

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在其诗中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2)浓厚的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

舒婷有着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苦难的体悟,都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她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反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3)意象逻辑紧密结合。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11卷第1期2012.(11).1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谢玉星【摘要】舒婷的作品展示了文革后的青年对人生苦难的体悟,对生活从迷惘到觉醒的心理历程,她的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更使人看到了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

【关键词】新诗潮;朦胧诗;艺术特色【作者单位】谢玉星,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上世纪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她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

她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浪漫、气质与风格,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的诗用女性的独特生命经验抒写了时代女性的精神和思考,有清新秀丽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之所以被称为朦胧派,是因为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舒婷喜欢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各种朦胧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很少用平铺直抒的方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卷第1期舒婷的朦胧诗艺术特色□谢玉星【摘要】舒婷的作品展示了文革后的青年对人生苦难的体悟,对生活从迷惘到觉醒的心理历程,她的诗中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情怀,更使人看到了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

【关键词】新诗潮;朦胧诗;艺术特色【作者单位】谢玉星,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

上世纪70年代末崛起于中国诗坛,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她的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 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早得到大家认同的诗人。

她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浪漫、气质与风格,迅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她的诗用女性的独特生命经验抒写了时代女性的精神和思考,有清新秀丽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之所以被称为朦胧派,是因为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舒婷喜欢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各种朦胧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很少用平铺直抒的方式,一句话所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但是在她的诗里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兼具感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难懂,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她的作品中有对社会的批判,也有现代主义的倾向,但是大多数时候表现出的是带着甜蜜的忧郁,带着感伤的希望,传达忧伤而美丽的心情。

她的诗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抒情形象,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尊严的肯定、对人格的独立、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一、大举张扬人性尊严与积极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乍暖还寒。

尽管朦胧诗已被那些“受伤”的心灵广为传诵,但周围依然不断传来指责声,一切都似乎如此艰难。

基于当时自己对失落、悲哀、迷惘所带来的忧伤、痛苦的切身体验,舒婷拿起手中的笔,用她的诗来把个人的忧伤、悲苦,推及到社会。

她的诗歌,表面上给人以低沉的感觉,其实,舒婷的诗在低沉中蕴含着高昂,把所感到的个人忧患,表现得婉转而热烈,缠绵而深邃。

现实中所没有的,所需要的,舒婷就用她的诗歌来表示。

比如,诗人曾发出这样的追问:“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

”《船》这首诗写于1975年,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外的感受,从而在那个疯狂的、毫无自由可言的年代里抒发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渴望与呼唤,但是其中却又蕴籍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探索,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她这种独立自尊的女性人格,赢得了当时青年的认可、赞赏和崇敬。

从舒婷的众多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从没有失去过信心。

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

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

”她坚信纯真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重建,她坚信人性的回归将成为现实。

这是多么强烈的渴盼,又是多么真诚的追求啊!而这正是舒婷的诗中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二、充满着迷人的艺术文采舒婷的诗歌境界极富于画面感和充满诗情画意,她的诗歌,善于以物作抒情主体,以物象征,借物抒情,采用象征朦胧的物体来表达诗人的心态与情感,这与其说是一种刻意追求,不如说是以物喻我,借我抒情,“物”是她的“面具”,“物”就是她自己。

作者抓住物的特点,赋物以人格化,读起来内蕴丰厚,绕梁三日,需一波三折地品味,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并由此及彼产生新的审美创造,因而这种境界无疑也是舒婷理想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舒婷2012年第11卷第1期的名篇《会唱歌的鸢尾花》:“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当我们悄悄对视/灵魂像一片画展中的田野/一涡儿一涡儿阳光/吸引我们向更深处走去/寂静、充实、和谐”。

在该诗中,“在一片叮当响的月光下”这种月光都会发出叮当响诗意十足的成分,“灵魂像一片画展中的田野”,画展中的田野,一定是很空旷的地带,漫山遍野的花草,鸟语花香。

这些都可以反映舒婷对清新、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当时那种情况下人心善良、纯真的向往。

她追求画展中的田野,她对生活对世界进行了美好想象,这使得她的诗歌境界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她藐视“号角式的高昂”,不屑“佯装的咆哮”。

即使有高昂的情感,也用那含蓄、朦胧的手法来表现。

所以舒婷的诗中笔触细致清丽,对象征、联想、意象、比喻等手法运用得非常熟练,为其诗歌自成一体。

在诗歌中舒婷善于以物喻我,为自己的真实情感寻找恰当的外在对应物。

比如《船》中搁浅的小船象征被禁锢的灵魂;《双桅船》中“双桅船”象征了诗人不断追求的品质,“岸”则象征了诗人不断升华的生活环境和理想境界,“风暴”象征了人生中的困难、挫折、挑战;《致橡树》中木棉树象征追求独立平等爱情的女性,橡树则象征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这首诗,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已经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经典象征形象,同时在诗中,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等等,这些都象征着美好的爱情。

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使得舒婷的诗歌情真意切、形象鲜明且又含蓄、温情,耐人寻味。

另外,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既丰富了舒婷的诗歌艺术世界,又成为其诗歌艺术个性的独特标志,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我认为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追求完美的艺术风格有形的语言不仅表达思想感情,也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诗体格式。

舒婷虽然并不刻意追求她的诗歌形式,但从诗句的排列、层面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她的重视程度。

她并不以使用疏朗单纯的意象为满足,她常常把各种意象以并列、重叠、辐射的各种方式,立体地聚集在一首诗中,形成几个不同的层面,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组合的画面。

以《思念》来说:“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水平线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

”几个意象之间互不关联,但叠加在一处,使诗的画面交替表现一个特定的心理,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感情,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思念之情如烟似梦、绵绵不断;思念是一种惆怅、相会难期。

这绝妙的艺术效果,都应归功于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作为一位好诗人,应该重视其诗作的形式及韵律。

有时,一首好诗,它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形式及韵律。

四、体现着浓烈的人本主义舒婷的诗,或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影子,或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来激起情感的反应。

中国当代读者久违了的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诗中得到“回归”,这一写作路线,使她的诗从整体上表现了对个性价值的尊重。

而在另外一些诗中,又坚决地追求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独立性。

用一系列的比喻来强调这一意旨的《致橡树》,常被看作是她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从这样的视角和体验出发,她从常见的现象和惯常的审美趣味中,敏感地揭示漠视人的尊严的心理因素。

这也是她人本主义的突出体现。

舒婷的诗还包含着另一种道德境界,这也是舒婷诗歌的另一魅力来源。

舒婷对集体的道德和信念体系的崩溃感到忧虑,但她似乎更愿意乞灵于古老的“道德”。

缝缝补补是女人的天性,但舒婷想要缝补的是整个国家精神外衣上的道德破洞。

舒婷在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写道,“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些充满深情的句子寄予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希望国家富强的梦想,也包含了诗人对祖国的希望。

当祖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诗人深刻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按捺不住的欣喜心情。

为祖国的新生感到欢欣鼓舞。

最后诗人的情感达到了热烈的极致,把“我”喻为“祖国的十亿分之一”,抒发了愿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贡献青春的真挚情怀。

她在《这也是一切》中还写道,“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这些诗句使她的人本主义情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舒婷的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人性情感的宣泄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是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任何诗歌,都有它的时限性与局限性,总是在一定的时局与背景下,表达各自的心境与情怀。

但是,只要是积极向上的以及对当时的社会和现实生活产生促进、激励作用的,都是好诗。

舒婷的诗歌就应该划为此列。

她的诗不仅是升华个性化的情感经历,使读者产生普遍的共鸣,而且能把握住眼前的刹那,使之化为永恒的记忆。

所以,当今日我们慢慢学会在人群喧嚣中和时光湮灭中从容面对时,仍要在心中留下一个温情的记忆和无尽的感激。

让我们记住这个渐渐远去的名字———舒婷!【参考文献】1.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吴开晋.新时期诗潮论[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