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十年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融合十年发展之路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给传媒业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革,原本泾渭分明的新旧媒体已经慢慢开始融合,也就是所谓的“媒介融合”。我国媒介融合早在2001年就开始试水,近10年我国媒介融合迎来了黄金时期。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做出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数字化媒介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3)01(b)-0164-01
1 媒介融合的定位
1.1 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融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互联网和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中国学者陶喜红论文中说道:“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因此,媒介融合不仅是媒介内部产业之间不同形态的融合,更是媒介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整合。
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以信息量大、及时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点,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综合表现方式,就是把广大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与现代新兴媒体(如手机、手持只能终端、互联网等)的有效联合,实现集中处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实现更多的互动交流,衍生出更多不同形式的现代信息产品,利用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信息传播途径,传递给广大受众,使受众体验到新型媒体的互动行与共享性。
2 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媒介产业日益发展与改革,这在国内的发展有了新的趋势,“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纵观这十年的发展情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 初始发展阶段
我国早在1998年曾提出过“三网融合”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一直被认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2001年,中国电信在杭州、广州等地对网络电视进行秘密试验,并与新华社合作成立上海新华电信网络电视有线公司这是媒介融合进入中国市场标志性的一刻。
2.2 快速发展阶段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目前,三网融合在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在以iptv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
得了较大的进展。
2006年1月22日,大连日报社主办的《北方体育报》联合大连数字电视教育频道、大连沿海传媒有限公司创办《北方体育报电视版》,标志着我国第一家专业报纸电视版项目启动。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八个城市启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标志着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td的商业化应用正式起航,中国媒介融合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而在2010年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温家宝总理又指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这是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理念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预示着媒介融合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2.3 深入发展阶段
“媒介融合”已经成了传媒界和业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话题。随着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媒介融合的发展如火如荼。在多元化的产业融合中,信息产业的三“巨头”在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使更多的行业加入其中,形成了多元化融合的形势。
近年来,中国媒介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项业务也处于摸索前进中。多元化的媒介融合实现了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之间互通的尝试,中国媒介市场具有强大的利润空间,加之入世后国内媒介市场的频
繁不断的机遇,境外资本的进入可以激活一些经营状况欠佳的媒体,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激发从业人员更大的创造力等。同时,媒介融合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可谓渔利双收,不仅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信息,而且得到了人性化的服务。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相互融合,形成了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受众在这个全数字化的系统中的所有业务信息,实现了媒介融合的终极意义,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3 媒介融合带来的社会影响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公司总裁杰克·富勒在《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一书中指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信息上。”的确,”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在十年的尝试探索阶段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3.1 技术的过分膜拜
媒介本来是人的器官的延伸,人是媒介的创造者,是媒介的主人,但是过度地依赖使得人成了媒介的奴隶。
3.2 媒介的加速更新
新媒介的层出不穷、功能的不断扩展以及随着普及化出现的媒体化倾向,让一些人无形中感到“跟不上形式”的压力。人们对于任何形式的媒介都有一定的适应期,而新媒介的不断更新,让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忧患意识。
3.3 媒介从业人员的困惑
媒介融合需要融会贯通多种媒介的多面手人员,我们应培养能够
适应新媒介需求的人才。他们不但能熟练运用各种采访与编辑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绘图软件、网络技术等;而且必须具有超强的信息筛选和组合能力,可以在众多的新闻与信息中筛选与组合,使原有的繁杂信息转变为相互联系又具有深刻意义。
3.4 融合不等于成功
在新数字媒介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毕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对于电视台和网站来说,并不是一合作就能达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中国的目前情况来看,广电和电信两个领域的结合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努力消除行业、地方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在政府政策的协调下,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才能实现真正融合。
总之,新媒介并没有消灭旧媒体,相对而言在这个领域中新媒介具有相对的优势。在中国,媒介融合的不断改革与深入,给媒介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9):51-56.
[2]徐沁.媒介融合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12.
[3]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中国广
告,2007(6):160-162.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9):70-72.
[5]陈映.规制变革:媒介融合研究的新定向——基于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