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

09中文一班 唐淳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

一、 引言

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①

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好诗多在明月中”②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1、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月”寄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它不仅仅有代表着男女的思恋之情,更表现思亲之情。历代诗作中如此题材的不少,而苏轼词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在这首词中抒发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把“明月”意象的思人词作推向了一个高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

这首词还有个序,苏轼在序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在密州做太守,在中秋之夜里,苏轼举杯望明月,不由地想起了和自己身处两地的弟弟,所以有了这首千古传颂的《水调歌头》,以此表现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词中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氛围,可谓是咏月词的最高峰。在词首,诗人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④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里把对于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又更进了一层了。词人的想象极为丰富,开始想象现在的月宫是什么年代了,是否月亮这么圆代表着月宫里今天是个好日子。苏轼接着又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那里的寒冷。这里的句子明写与暗写交融,将月宫的高寒和月光的皎洁作了对比,把那种既向往天界又留恋人间的矛盾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也表达了现实和理想距离遥远的的哀叹之情。词人在这里以仙家事言人间事,比喻巧夺天工,将自己执着于仕途又在世事凶险中的犹豫徘徊之情写到了极致。而后面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的“阴晴圆缺”来表达对人的“离合”的惋惜与自我的超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不止是一种心愿,更是对亲人思念却不能相见的感慨与无奈。

《苕溪渔隐丛话》⑤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或许有些偏激,但也正证明了苏轼这首明月意象的中秋词在词坛的地位。 2、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作为一个在苏轼词中被最广泛采取使用的意象,明月所代表的含义不仅仅就是思念之情,甚至在同一首词中,明月被词人所赋予的涵义就有多种。同样以《水调歌头》为例,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又如《赤壁怀古》之中,他身临古战场,面对大江东去、英雄、历史、现实、自我一起涌上心头,感慨万千,可是最终却落在了“一尊还酹江月”的怅然中,江月的意象,是苏轼从历史和现实感悟到应该回归的生命境界。明月在诗词中往往象征着生命和宇宙的永恒的哲理,象征永恒的意象,对于词人敏感的的心灵,每每会触发生命短促的叹息。友朋相聚,是人生的乐事与满足,在苏轼的词中,却多的是不能相见的遗憾,读来令人扼腕。

3、 通过月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

苏轼在自己的词作中常以月喻心,苏轼的生命体验非常复杂,这也源于他跌宕起伏波折的人生。在苏轼的作品中,有很多“不如归去”思想,他在作品中以“归月”构想未来,儒、释、道三家都对苏轼的生命体验有影响,所以当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坎坷和政治的磨难,便常到老庄哲学和佛学玄理中去寻求超越和解脱。苏轼的人生并不圆满,经常出现磨难和缺憾,因此借月构想自己的人生出路,所谓“归月”倾向也就不足为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思想中影响历代士子们的重要理念。不少士子在仕途受挫时选择了归隐,苏轼在一再受挫后,越来越想归隐,“我欲乘风归去”,词人要归去,要回到田间,回到大自然,过那种安适恬静的生活,回到人生的自由。古往今来,月光所至便就是故土所在,月光往往会诱发词人的归乡情节。词人的心灵要归去,然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世与入世,进与退,仕与隐之间的抉择和徘徊始终萦绕在自己的心头。李泽厚先生在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⑥

所以说苏轼虽然从来没有归隐,但归隐却是苏轼对人生出路的最终构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隐居常常与山、林、水、月有着深厚的联系。苏轼对月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借月下之山,月下之水、山中之月,水中之月的文化内涵来承载其归隐之意。当月成为东坡的精神家园的一种象征后,他又常常思归而不得,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成为他矛盾情怀的一种浓缩。透过词人笔下的明月意象,我们看到了苏轼人生观和政治理想中的矛盾之处:“问月”体现了苏轼奋发有为的人生理想与豁达天性;“怀月”表现了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在诗词中的表现;“归月”则是词人对于自己的最终出路经过反复思考和自问后的无奈。 三、孤鸿意象:悲怆、孤独而高洁的灵魂。

“孤鸿”,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苏轼的专利,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存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成语如“飞鸿留爪”、“雪泥飞鸿”都是起源于苏轼的诗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鸿雁的遭遇触动了词人敏感的心灵,激发了他对生命、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除了“明月”意象,“孤鸿”意象对于苏轼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苏轼是吟唱生命悲歌的流浪者,他的词作或浓郁或阴晦,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色调,从他的词作中流露出的悲怆性可以称为“孤鸿情结”。

苏轼生在北宋,北宋国力不振,外有捍敌,内则经济颓废,新旧党派作乱。在他二十二岁时,他以文动朝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才学横溢,本应该用才学效力国家,得到国家的器重,但是他的直言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人,遭到小人的排挤,屡遭迫害。他几度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他的贬所,在他的内心里面满怀不为人知的孤独幽怨。在他被贬期间,文学成就很高,写了不少词作。其中有“孤鸿”意象的词作就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露寒烟冷兼葭老,天外征鸿廖唳”(《水龙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些孤鸿意象的词,也代表了苏轼当时的心境,就以一下两首为例。

1、以“孤鸿”为喻, 表现苏轼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