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古典经济学家并不绝对地反对政府 举借公债,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或其他 突发事件,他们也有人被迫同意政府举债。 尽管如此,古典经济学家中反对公债的观 点仍占主流地位。 1.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 公债观 他引用休谟“公债亡国论”的理论,严厉批 评公债的害处:
(1)认为政府举债是因为当权者的奢侈和不 知节俭; (2)公债助长了战争; (3)公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减少现存 资本,会导致国家衰弱。意大利各共和国、 西班牙、荷兰等国就是明证; (4)举债是预借赋税,加重后代人的负担 。 斯密认为:“只用在战争继续的时间内,举 债制度才优于其他制度”。
(2)定理的内涵及争论 李嘉图对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论述,至少表达出 以下内涵:(1)课征2000万镑税收和举借2000万 镑公债,都会使一国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李 嘉图假定的是政府为战争费用而筹款);(2)在发 行公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不过 是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不 会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3)因为发行公债与课税 一样会使该国生产劳动者的收入下降,造成一国纯 损失2000万镑,所以个人消费支出也会随之下降, 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变化与征税条件下个人消费支出 的下降是相同的。
(1) 卡尔迪策尔的公债观 重新评价了公共支出的性质,指出公共支出对保障 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并掀掉了长 期扣在公共支出上的非生产性帽子。迪策尔认为, 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公债,特别是修建公路、运河、 铁路等公共设施,是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即使是 投资于教育和宗教事业,也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力和 国民的道德水准,以此使社会生产处于稳定发展状 态。公债是信用的一种高级形式,大规模发行公债 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展 的表现,发行公债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 产规模。
三、公债新理论的兴起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逐步过度,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与早 期公债理论相反的论点,即公债无害论。 公债无害论主张政府应该大力发行公债,他们把公 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 大加赞扬。德国历史学派的卡尔迪策尔和英国著名 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美国经济 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也是坚定的公债无害论者。
2)李嘉图等价定理还暗含着政府以举债方式替代 课税不会产生再分配效应,并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 消费倾向是无差别的前提,但这同现实生活的距离 就太远了; 3)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基于税收都是一次性总付税 的假定而得出的,因而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造 成一种税收总额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大多数税种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行为而设立的,以 举债方式替代税收而产生的税收上的变化,肯定会 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相应调整。
(3)现代学者对李嘉图定理的评价
信奉凯恩斯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 宾教授则认为,理论前提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背离, 是导致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根本原因:[1] 1)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各代的消费者都是利 他的,而且还要求在利他动机支配下,各代消费者 所遗留给子孙的财产都不能为负值;
[1] 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Fra Baidu bibliotek12 页。
(2)凯恩斯的公债观
凯恩斯更是把公债看成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 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和手段。他认为: (1)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 况下,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并扩大公共支出,可 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追加的国民收入,从而增加 社会财富,因此公债有益无害。 (2)国家向国民借债,是将一定时期国民手中的货 币改变用途。从实物形态看,并不减少国内的资源 总量,只是资源利用项目间的合理流动。
(二)重农学派的公债观 重农学派的领袖法朗斯魁奈高举反对公 债的大旗,认为:“国家非常必要的财富, 只能从国民的繁荣中取得,决不应该求之 于金融业者的信贷”。 (三)评价 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由于处于封建专制社会 末期,因此其公债观有一定局限,是公债 理论学说的雏形。
二、“古典学派”为代表的正统公债观 18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古典经济学家一般信奉反对国家干预经 济、主张自由竞争、关注经济效益的自由主 义哲学思想。 基于此,古典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平衡预 算,因此不应该出现财政赤字,更不应该发 行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公债,他们还认为, 不断增加的公债将资本从私人生产领域转移 到消费性的非生产领域,从而使得日益庞大 的公债最终会出现挤出私人投资和减慢经济 增长的后果。
(3)公债是税收的预征,后代人的确承担了归还债 务的责任,但他们同时也承受了债权,从总体来说 也是“左右口袋”之间的事。而且后代还将受益于 举债所投资建成的各种设施,举债是一种“待摊费 用”,提前支取后被数代人平均分抵罢了,所以举 债不会构成后代人的负担。 (4)公债只是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干预控 制经济的工具。虽然举债时规定了需要偿还,但是 只要国家不消亡,公债作为工具仍可以被反复使用, 它是不可能完全清偿的,也没有必要完全清偿。
李嘉图等价定理论证的有关公债引发的减税 效应,以及对储蓄、消费、利率进而产出的 影响机制,告诉我们在运用财政政策时,应 当注意赤字、债务、税收、储蓄、消费者的 关系。而从否定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分析 中,能体会到以债务融资支持的赤字财政政 策对需求的影响。从李嘉图等价定理本身, 我们又看到了赤字政策无效性的一面,这也 使得我们认识到这些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有 限性。这些才是今天我们分析和研究李嘉图 等价定理的真正现实意义之所在。
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
从公债产生以来,人们对“政府是否应该 举债”,以及“政府举债有害还是有利” 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从而形成一系 列公债理论学说。
第一节 西方公债理论学说及演变
一、最早的国家公债论学说 以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公债学说为代表。 (一)重商主义对公债的认识存在完全对立的观点 1.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梅隆、詹姆 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 2.查尔斯达芬南、大卫休谟等人,认为公债加 重一代人负担,致使国家破产,即“公债亡国 论”。
(4)公债只能用于为资本项目融资。
五、20世纪70年代至今对公债的认识
(1)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问 题使得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 (2)凯恩斯主义下的公债膨胀是引发通货膨 胀的重要原因; (3)货币学派认为:通过发行公债创造的有 效需求,在货币供给量不随之增加的情况 下,排挤效应就会在长期内抵消其效果;
(5)公债发行的绝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相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减少。因此,国家难 以负担债务的担心是多余的。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尤其是1929— 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客观上要求资 本主义国家放弃传统的稳健财政政策,并采取 积极有效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正是在这种背 景下,包括公债无害论在内的凯恩斯主义应运 而生。公债无害论的提出,为资本主义国家的 大规模举债提供了充足理由,也使其成为西方 各国挽救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重要对策。
3.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1882) 他持有和斯密相同的观点,坚决反对政府举 债和实行赤字财政。 他认为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在本质上并无区 别,两者都将造成价值的毁灭和财富的损失。 因此限制政府举债同限制个人消费一样,都 可以加大工商资本的积累。他还认为一切有 价证券都不是真实资本,而是虚假的资本。
3.阿尔汉汉森的公债观 他发展了凯恩斯的公债理论 (1)政府的公共活动不仅可以弥补私人经济 的不足,还可以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和控制,从而促进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 长。 (2)公债规模的变化应与经济波动相一致。
4.萨谬尔森的公债观 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萨谬尔森不仅继 承了凯恩斯的公债观点,而且还主张在经济上升 时期,也要推行赤字预算,因此要大力发行公债。 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减少失业, 还可以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回旋余地。 他认为:外债的还本付息减少了本国的国民收入, 这才是真正的负担。 内债应具体分析:如果用于投资,则可以增加资 本总量,是有益的;如果用于消费,导致现有资 本品数量减少,就构成了负担。
巴罗还进一步发挥了李嘉图的这一观点。他 利用无限生命周期模型和“利他主义学说”, 论述了公债引发的眼前减税与未来纳税间的 关系,公债引起的消费在现在与将来间的替 代关系,以及公债对储蓄率的影响等等。巴 罗认为,如果个人与家庭是理性的,能够认 识和预期政府在债务与税收上不同选择的博 弈规则及其后果,那么未来予以偿还的公债 本息总额的现值,应等于因借债而产生的即 期减税额。
[1]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8 页。
在这段话中,李嘉图表达了这么一种思想,即政府 征税与举债在经济影响上是一样的。1974年,美国 经济学家巴罗在题为《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 论文中,力图引伸李嘉图关于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 论述。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巴罗论李嘉图等价 定理》一文中,反驳了巴罗的观点,首次使用了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的提法。由于巴罗对发展李嘉图等价定 理所作的贡献,在一些文献中,“李嘉图等价定理” 又往往被称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 理”(Ricardian-Barro Equivalence Theorem)。
2.大卫李嘉图的公债观——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当代最著名的公债理论之 一,也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经济效 应的重要理论分析之一,并且还是引起较 大争议的公债理论之一,因而很有必要作 以详细地介绍和分析。
(1)定理的提出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 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曾写下这样 一段话:“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 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 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 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磅,只不过由付这100万 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 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付 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 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性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 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 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1]。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公债质 疑
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坎南的公 债观 (1)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及公债理论, 导致了政府扩大开支的倾向; (2)公债的还本付息负担,将由未来一代人 承担; (3)外债和内债基本上是等价的:如果政府
靠举债支付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而不是资本 性支出,这就等于国民资本价值,不管是内债还 是外债,这个结论都适用。
(4)定理的经济意义 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自然而然地会引出 定理本身的适用性,以及这一命题的启发性意 义等问题。围绕着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验证 的经济文献,有的宣称结果与李嘉图等价定理 相吻合,有的则说结果与等价定理不相符合。
其实,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本身的假定过于严格, 如理性假设、生命无限周期假设等,如果再考虑到 当代现实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在我国复杂多变的 经济转型时期,单纯谈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适用性 或者成立与否,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如果从政 府公债与税收对经济所产生效应的比较,以及从财 政政策的选择角度来思考李嘉图等价定理,要比研 究该定理是否能够完全成立和是否适用,有意义得 多。
也就是说,当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债券时,如果公 众是理性预期的,公众明白债券变现最终还是要靠 增税来完成,即现期债券相当于未来税收,政府债 券融资只不过是移动了增税的时间。居民宁愿将一 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未来的税收负担,因此消 费需求不会上升,更不会出现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 同时,居民增加的这些储蓄都购买了债券,使得债 券需求的上升刚好等于债券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 不变,所以对利率也没有影响。 这就是被称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