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
第二章 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债务》
▪ 基本赤字(fundamental deficit)=不含利 息的财政开支-财政收入
▪ 总赤字(total deficit)=基本赤字+利息支 出
▪4
这一时期的西方公债理论,开始注重政府债 务与资产的对应关系,并且通过引进“隐形债务” (intangible obligations)概念去分析公债问题。
(三)垄断时期的公债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衰退的爆发和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已进入国家干预 (亦称国家垄断)的发展时期。
▪ 由过去一般的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演变为 政府执行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这 集中体现在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中。 1930年的世界性大经济危机是美国政府干预 经济导致国债数额急剧扩大的开端。
从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81—1993):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开始了
经济体制改革。 ▪ 第二阶段(1994—1997):从1994年开始,中国政府禁止
财政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全部财政赤字必须以发行国债的 方式弥补。 ▪ 第三阶段(1998—2003):进入1998年后,中国经济面临 着严峻挑战,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日趋严重的通 货紧缩趋势,国家宏观调控选择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 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从2004年开始,鉴于中国经济已 走出通货紧缩,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财政政策 由积极(扩张性)转向稳健(中性)。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OECD国家发行国债的 规模明显收缩或水平运行,几乎没有大规模扩张。
图2—2政府债务规模占GDP的走势(1995—2001)
▪ 2002—2007年,在OECD国家财政赤字占GDP 的比重大部分基本保持在3%以内的情况下,各国 政府债务依存度大多基本保持稳定。如图2—3所 示,除爱尔兰和西班牙略有下降之外,其他国家 和欧元区16国整体基本保持稳定。2008—2009 年,各国财政赤字规模的增加必然需要通过发行
财政学基础:公债
国债流通
1.国债贴现 2.国债现货交易 3.国债期货交易 4.国债回购业务
国债偿还
1.本金偿还方式 (1)分期逐步偿还法。 (2)抽签轮次偿还法。 (3)到期一次偿还法。 (4)市场购销偿还法。 (5)以新替旧偿还法。
2.利息支付方式(分次、一次)
2 国债的管理
国债的规模管理
国债的规模一般是指国债的 最高额度或国债额度的适度 问题。
公债
目录
Contents
1 Part one 公债概述 2 Part tow 国债 3 Part therr 地方债
Part one 公债概述
1 公债概述
公债的内涵与特 征
公债的作用
公债的发展历程
1
公债的内涵
公债是国家各级政府的债务 或负债,是国家或政府采用信 用方式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 的一种债务收入。其中,中央 政府的负债或债务称为中央 债,又称国债;地方政府的负 债或债务称为地方债。
公债的内涵与 特征
公债的作用
1.公债是一种借贷资本
公债体现了债权人(认购者)与债 务人(政府)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2.公债体现了一定的分配关系
公债的发行,是政府用信用方式 将一部分已作分配且已有归宿 的国民收入集中起来。
Part two 国债
2
国债的发行、流通与偿还
国债的内涵与功能 国债的管理
2 国债的内涵与功能
国债的内涵
国债,是国家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借款凭证,承诺在一 定的时期内按约定的条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
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4.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 5.作为机构投资者短期融资的工具
公债学
备注
(二)新中国公债发展
时期
债务内容
备注
1950
胜利折实公债(实物标准份数,折合成 人民币2.58亿)
1954-1958 经济建设公债35.48亿
1981-1993 1994-1997
(1)主要向中央银行透支;(2)发行 少量公债(每年不超过100亿)
不允许透支导致公债发行量超1000亿
1998-2003 亚洲金融危机年发行超5000亿
三、按照举债的主体,可将公债分为国家公债和地 方公债 国债与地方债的区别: 1.发行主体不同 2.二者经济影响范围不同(前者发行、流通、偿还 要考虑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有利于国家 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后者从辖区经济发展出发,影 响局限于辖区内)。 3.二者偿债来源不同(前者主要为税收和举借新债; 后者主要是项目收益和部分财政收入)。 4.二者发行规模不同。 5.二者金融性不同。信用不同,其利率不同。
第三节 公债与赤字关系
一、公债和赤字的关系
公债和赤字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经济范畴,公 债是弥补赤字的一种主要融资方式。赤字是 公债形成和增长的前提,而公债规模的扩大 导致的利息支出,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加了财 政赤字。
思考题:1.政府弥补财政赤字有哪些方式?
DEF=Bf+Bp+ΔA+ΔT=ΔH +Bp+ΔA+ΔT 2.为什么说发行公债是弥补财政赤
(四)指数化债券
1.含义:是指本金和利息随物价指数变化而变化的 债券。它是各国政府为预防通货膨胀而采用一种新 型债券。
2.物价指数包括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批 发物价指数等,债券究竟应该钉住哪一种,取决于 各国具体情况。
3.基本原理:政府在债券发行时规定一个固定的收 益率,然后根据每期的物价上涨指数对本金进行调 整,并以本金调整值为基础,计算每期应付的利息。 债券期满后按最后一年本金调整值进行偿还。
《经济学公债》课件
七、参考文献
• 文献一 • 文献二 • 文献三 • 文献四
《经济学公债》PPT课件
经济学公债PPT课件介绍了公债的定义、市场化、对经济的影响、风险与管理、 历史与现状以及总结和推动公债市场化的思考。
一、公债的定义及基本概念
公债的定义
公债是指政府或机构借债筹集资金的一种债务工具。
债券的种类
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券等。
债券的基本要素
包括票面利率、到期日、发行价格等。
世界各国公债的现状
公债市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各国公债市场在规模和发展水平 上存在差异。
中国公债的现状
中国公债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并 逐步开放。
六、总结
1 公债的重要性
公债在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的融资和调控作用。
2 公债的前景与挑战
3 推动公债市场化的思考
公债市场化面临着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
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二、公债的市场化
公债市场化的定义
将公债作为一种交易品种在市 场上自由买卖。
公债市场化的意义
提高公债流动性,引导资金流 向,增加市场效率。
公债市场化的途径
建立交易所、完善相关法律法 规、加强信息披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1
公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公债发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2
公债对借贷市场的影响
公债融资会影响借贷市场的竞争和利率。
3
公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债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四、公债的风险与管理
公债的风险及其分类
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公债的管理
政府和机构需要有效管理公债的发行和偿还。
公债学2、3
比较在同一时点这种经济活动发生和不发生两 种情况下经济运行结果的差异 。
分析公债的经济效应就是比较在发行公债 和不发行公债情况下经济运行结果的差异。 二、研究公债的两种方法
政府收支必须满足政府的预算约束的要求: G=T+ΔD+ΔH, (符号的意义) 公式的含义:1. 满足政府的支出的筹资渠 道; 2.支出必须与收入相等;
• 2.李嘉图等价定理
• 最早出现于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的“巴罗 的《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评论”中。
• 巴罗用深奥的数学推理论证了李嘉图等价 定理:为政府支出筹措资金采取征税还是 发行国债,都是无关紧要的。
• 这个定理的逻辑推导如下: • 在李嘉图模型中,当政府出售债券弥补财政赤字
时,具有理性预期行为特征的人就会同时认识到 将来政府为了还本付息将要征收更高的税收,政 府借款只是推迟了纳税。且未来税收通过贴现计 算出的现值与当前的举债是等价的。那么把支出 决策建立在一税后收入基础上和代际利他动机的 居民,不会感到处境更佳,为了应付将来的税收 负担,他们将把目前的减税收入储蓄起来而不是 消费掉。如果人人都认识到纳税只是被推迟了, 那么政府借入的任何增加都将被私人储蓄等额增 加所抵消,结果国内总储蓄不变,既不存在消费 的扩张,也没有收入的乘数效应和投资的挤出效 应。未来一代人也不会因举债而承担资本减少的 负担。 • 例,减税与发行债券。
• 16世纪,法国财政学者吉恩·博丹《国家论》,“财政为国 家神经枢纽”,主张国家的主要财源应为:国王所有的土地 收入、关税收入和赋税收入,应避免举借公债,认为公债的 借入,是王室财政崩溃的主要原因并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 18世纪,大卫·休谟,反对国家借债,提出“公债亡国论”, 认为“国家如果不消灭公债,公债必然消灭国家”。理由: 公债带有纸币流通的弊端;引起粮食和劳动价格上升;支付 利息要征收捐税,增加劳动者负担;公债大部分掌握在悠闲 人收支,鼓励寄生生活;公债为外国所持有,会使得国家变 成外国的附庸。
公债学课件第二章公债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2、公债有害论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 “财政学之父”)、李嘉图、萨伊、休 谟 主要观点: SMITH认为政府和君主的奢侈浪费 公债发行的根源,公债的盛行是意大利 共和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 因;公债实际上是“资本机能向收入机 能”的转化,政府借入资本就意味着消 耗、浪费和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公债 导致的资本积累下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 的;由于公债比税收具有更快速筹集资 金的功能,容易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 公债是战争的催化剂。
第二章 公债理论的历 史回顾与简要评述
一、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理论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大致可将 公债思想划分为:
公债无害论 公债有害论 公债中立论 公债有益论 公债负担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公债问题进 行了许多阐述,其学说思想贡献 也应归属西方公债理论范畴。
5、公债负担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 莫迪利亚尼、米勒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即使在民 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家和官僚 组成的政府也往往追求自身利 益而非公共利益,从而摈弃和 批驳凯恩斯主义的公债“非负 担”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债理论观点
批判了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公债非负担观点, 指出公债通过负担的转移会形成下代人的 负担。 作为替代税收来筹措公共支出所需资金的 公债,会扭曲公共财政预算决策。
萨伊和休谟的观点
SAYS以法国公行公债的经验 教训,坚决反对政府发行公债。 政府举债造成资本被消费而起到 反生产的负面作用,且每年偿还 利息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公 共债务与私人债务不同,其不仅 会会侵蚀资本,且会导致通货膨 胀。 萨伊认为,由于政府的不负 责任,公债可将资本从一个生产 领域转向另一生产领域的观点是 不成立的。
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
李嘉图等价定理论证的有关公债引发的减税 效应,以及对储蓄、消费、利率进而产出的 影响机制,告诉我们在运用财政政策时,应 当注意赤字、债务、税收、储蓄、消费者的 关系。而从否定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分析 中,能体会到以债务融资支持的赤字财政政 策对需求的影响。从李嘉图等价定理本身, 我们又看到了赤字政策无效性的一面,这也 使得我们认识到这些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有 限性。这些才是今天我们分析和研究李嘉图 等价定理的真正现实意义之所在。
第一节 西方公债理论学说及演变
一、最早的国家公债论学说 以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公债学说为代表。 (一)重商主义对公债的认识存在完全对立的观点 1.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梅隆、詹姆
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 2.查尔斯·达芬南、大卫·休谟等人,认为公债加重
一代人负担,致使国家破产,即“公债亡国论”。
(4)定理的经济意义
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自然而然地会引出 定理本身的适用性,以及这一命题的启发性意 义等问题。围绕着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验证 的经济文献,有的宣称结果与李嘉图等价定理 相吻合,有的则说结果与等价定理不相符合。
其实,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本身的假定过于严格 ,如理性假设、生命无限周期假设等,如果再考虑 到当代现实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在我国复杂多变 的经济转型时期,单纯谈论李嘉图等价定理的适用 性或者成立与否,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如果从 政府公债与税收对经济所产生效应的比较,以及从 财政政策的选择角度来思考李嘉图等价定理,要比 研究该定理是否能够完全成立和是否适用,有意义 得多。
(3)公债是税收的预征,后代人的确承担了归还债 务的责任,但他们同时也承受了债权,从总体来说 也是“左右口袋”之间的事。而且后代还将受益于举 债所投资建成的各种设施,举债是一种“待摊费用” ,提前支取后被数代人平均分抵罢了,所以举债不 会构成后代人的负担。
公共经济学公债制度PPT课件
(3)曼昆(G.Mankiw)的否定
短视。人们往往是依据将来税收与现 在税收相同的假设采取行动,而不会考虑 现在的财政政策会引起将来税收的变化。
因此,债务融资的减税效应将导致人 们误以为永久收入增加(其实并没有增 加),从而导致其增加消费。
借债约束。永久收入假说是靠不住的, 是当前收入而不是永久收入决定其消费。 债务融资的减税增加当前收入,从而增加 消费。
1、公债规模的衡量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经 济规模(GDP)
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收入/当 年公共支出
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当 年公共收入
2、公债规模的确定
(1)预算赤字规模
预算赤字的弥补方式一般是增加税 收、增发货币和发行公债。
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如果用 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就不 大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因为产品的 增加部分抵消公众的购买力。
代替征税100亿元,期限
1年,年利率5%。
第二年
政府以增税105亿
元筹措偿债资金105亿
元,并支付本息。
第一年
Hale Waihona Puke 居民即期税负减少100亿元。因预期未来
税负增加,即期消费不
增加,并将债券保存。
第二年
未来税负果然增加,
因持有债券100亿元,
获本息105亿元,未来
消费不增加。
2、李嘉图等价定理的争论
(1)巴罗(R.J.Barro) 的坚持
消费者有将部分财产遗留给后代的
动机,利他的消费者不但从他自身的消
费中获得效用,还会从其子孙后代的消
费中获得效用。
消费者在代际之间是利他的,因此,
政府以公债替代征税时,消费者不会增
公债思想演变启示
公债思想演变的启示摘要:公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
它指的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国外借款)的方法而筹集、取得的那一部分财政收入。
从公债产生以来,人们对于政府是否应该举债”,以及“政府举债有害还是有利”一直争论不休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公债理论学说。
本文就西方和我国的重要学说作一个介绍。
关键词:公债;思想;演变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一、主要的西方公债理论西方公债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各种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见解各异。
从时间角度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以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公债学说为代表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最早的国家公债理论阶段。
其中重商主义对公债的认识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分歧。
威廉·配第、梅隆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
而大卫·休谟等人却认为公债加重了一代人的负担,此外重农主义的领袖魁奈也高举反对公债的大旗。
2.以古典学派为代表的阶段众所周知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政府只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即可。
基于此,亚当认为,政府应该平衡预算,不应该出现财政赤字,更不该发行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公债。
但是,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也不是绝对的反对政府举借公债。
他们认为在突发情况下,如战争或其他突发事件下,政府可以举借公债。
3.以卡尔·迪策尔和凯恩斯为代表的公债新理论阶段这一阶段里,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都主张“公债无害论”。
卡尔·迪策尔认为公债是信用的一种高级形式,大规模发行公债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发行公债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规模。
凯恩斯更是把公债看成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和手段。
紧随在凯恩斯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不仅继承了凯恩斯的公债观点,而且还主张在经济上升时期,也要推行赤字预算,因此要大力发行公债。
第二章 公债理论发
国人 1.否定借债“有伤国体”,肯定借债的积极 作用 2.借洋债兴铁路的本质是“用洋人之本”来 “谋华民之生” 3.主张借洋债办商务,反对将洋债用于非生 产性的军务 4.提出举借洋债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建议 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二、梁启超:中国近代公债思想的集大
成者 1.认为外债之本性无所谓善恶,而外债 的结果则有善恶之分,且善恶的根源在 于举借的政府本身 2.从历史和现实双重角度阐述了公债存 在的合理性
3.认为公债与租税并无本质区别,质疑
斯密的公债会累及子孙的公债观点 4.主张通过创办证券公司的办法来推行 公债的发型与偿还 5.提出维护主权、追求效益、量力而行 等重要公债原则
第二章 公债理论发展及其 演变
第一节 西方公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
亚当·斯密的公债理论核心含义是信守市场自由主 义并认为公债对经济有害。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意味着借贷资金由资本 机能向收入机能的转化,具有非生产性。 斯密认为,公债并非所谓的追加资本,而是国内现 有资本的扣除,并会造成资源和财富的非生产性耗 费,而这会导致本国原有资本的浪费,阻碍而非促 进本国财富的创造以及经济的发展,并最终使一国 走向衰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穆勒对斯密等人的公债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发
展,指出由外债或国内的剩余或游动资金应 募时,公债则会发挥有利的作用。理由在于: 一是借入的资本为外国资本,为世界一般性 储蓄的剩余部分;二是所借的这种资本没有 这种投资方法时,将不会储蓄起来,或会在 飞生产性企业中浪费掉,或送往外国去投资。 他认为,若公债发行对象限于国内外的过剩 资金时,除支付利息外,不会招致国民生活 水平的下降,公债带来的危害就是相当微弱 的。
公债思想演变的启示及公债作用研究
公债思想演变的启示及公债作用研究作者:唐茜茜刘婷婷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公共债务,常被简称为公债,系政府部门举借的债务,是政府部门筹集、取得政府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本文就西方公债学说的演变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并对公债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债学说;债务;演变;意义一、主要的西方公债学说(一)西方早期的公债学说此时期的学说主要以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为代表。
重农学派持反对一件,认为公债是把财源从农业中抽出。
重商学派分为对立两种意见,肯定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梅隆、詹姆斯·斯图亚特,他们肯定了公债对工农商的积极作用、认为公债是国家内部债务。
詹姆斯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公债理论,从公债与私债的关系上论述了公债对经济的无害性,公债发行不是危险的事情(因其在动员闲置资金用于生产),并认为政府的借款能力因其可向债权人征税而具有无限度性。
否定观点代表人物有查尔斯和大卫·休谟,认为公债是国家的负担,公债券养活了高利贷食利者,加重下一代的负担。
(二)西方近代公债学说18世纪的古典学派持否定观。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和君主的奢侈浪费公债发行的根源,公债的盛行是意大利共和国和西班牙等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公债实际上是“资本机能向收入机能”的转化,政府借入资本就意味着消耗、浪费和非生产性费用的增加,公债导致的资本积累下降对经济增长是有害的;由于公债比税收具有更快速筹集资金的功能,容易导致战争的发生,因此,公债是战争的催化剂。
这些公债思想和观点奠定了古典学派公债理论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则将公债与税收比较,当政府收入不足时最好采取税收的方式,主张建立偿债资金尽快偿债。
而到了19世纪,主流思想肯定了公债的作用。
马尔萨斯、笛卡尔等人认为,维持有效需求有必要发行公债;瓦格纳认为政府支出有增长趋势,一般来说,属于经常性的财政支出,易用租税方式筹集,而属于临时性的财政支出,则可举借国债,且国债资金最好用于可回收项目。
公债经济学归纳整理
公债经济学归纳整理第一章公债的概念1、公债(名词解释):广义的公债,指以公与私为分界线,把公共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与私人部门发生的债务和债权关系,着重于社会产品在国有与非国有之间的借贷。
狭义的公债,是以政府和非政府作为分界线,把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经济部门发生债务和债券关系,即把政府等同于公共部门,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公债的特征:安全性、流动性、有偿性3、公债的特殊性:1、安全性最高;2、灵活性最好,变现能力强;3、收益性有保证;4、税收上享有优惠政策4、公债的功能和作用:(1)弥补财政赤字。
首要因素(2)筹集建设资金。
主要目的(3)公债的金融功能——对于金融市场来说,公债市场是一个基准性市场;——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公债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对象,公债市场是贯彻货币政策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对于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发达的公债市场是实施流动性管理的基础;——对于居民来说,一个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公债市场,是他们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进行风险防范的前提条件;——降低政府的筹资成本;(4)公债的宏观调控功能——集中社会闲暇资金,通过公共支出的方式投资到公共工程建设中去,推动相关行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调节货币供给和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集中社会闲暇资金,集中投入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资本周转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举借的公债再使用出去,促进投资和消费的相互转化——公债是链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第三章公债的规模1、分为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2、宏观指标:用来衡量政府债务和国民经济增长等指标之间的关系;微观指标:通过政府债务和政府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来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体系。
3、微观指标:——公债依存度: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国际20%,中央30%)国家财政公债依存度=当年的公债收入额/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100%中央财政公债依存度=当年的公债收入额/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额*100%——公债偿债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10%)国家财政公债偿债率=当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国家财政收入额*100%中央财政公债偿债率=当年的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额*100%4、宏观指标:——公债负担率:指一定时期公债余额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公债
4、直接推销方式
这是一种由财政部门直接与认购者通过谈判出 售公债的发行方式 (1)特点 发行机构只限财政部门,不通过任何中介或代 理机构;认购者限于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不能以 此种方式认购公债;发行条件通过直接谈判确定; 主要适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公债的推销。 (2)优点 充分把握各方面的社会资金潜力,可以向各类 认购者设计发行条件不同的公债。 (3)缺点
在金融市场利率稳定的情况下,采用比较有利的;但在金融 市利率易变的情况下,政府不易把握金融市场行情,采用 这种方式就会遇到困难。
2、公募拍卖方式
这是一种由发行人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公开招标推销公 债的方式,也称竞价投标式。
(1)特点 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拍卖过程由财政部门 或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即以它们为推销机构;主要 适用于中短期公债,特别是国库券的推销。 根据竞标的不同,分为价格投标和利率投标 (2)优点 避免了因市场利率不稳定、公债发行条件与市 场行情脱钩所引起的不能完成发行任务的情况,但 可能出现价格过低或利率过高的情况。所以,政府 往往采取最低标价和最高利率的限制措施。
• (三)公债发行的利率 一般不低于或略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略低 于其他证券利率。 公债发行利率的影响因素: • 1、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 2、政府的信用状况 • 3、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 4、国家的宏观调节政策 扩张:低利率 紧缩:高利率 • 5、物价指数
二、影响公债发行规模的因素
(一)宏观经济环境 (二)预算收支差额 (三)公债还本付息额 (四)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
二、公债的种类
• 1、按来源区域划分:
• (1)内债 • 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体是国内 法人和本国公民,债权人为金融机构、机关团体 、企业和居民个人,其发行与偿还一般以本国货 币为计量单位。 • (2)外债 • 本国政府在境外举借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是外国 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外国企业、团 体组织和个人,通常以债权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也可以以双方同意的第三国通货作为计量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定理的内涵及争论 李嘉图对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论述,至少表达出 以下内涵:(1)课征2000万镑税收和举借2000万 镑公债,都会使一国的生产资本减少2000万镑(李 嘉图假定的是政府为战争费用而筹款);(2)在发 行公债的情况下,每年由政府偿付的利息,只不过 是将一部分人的收入转付给另一部分人而已,并不 会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3)因为发行公债与课税 一样会使该国生产劳动者的收入下降,造成一国纯 损失2000万镑,所以个人消费支出也会随之下降, 并且这种消费行为变化与征税条件下个人消费支出 的下降是相同的。
(4)公债只能用于为资本项目融资。
五、20世纪70年代至今对公债的认识
(1)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滞胀”问 题使得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 (2)凯恩斯主义下的公债膨胀是引发通货膨 胀的重要原因; (3)货币学派认为:通过发行公债创造的有 效需求,在货币供给量不随之增加的情况 下,排挤效应就会在长期内抵消其效果;
(3)现代学者对李嘉图定理的评价
信奉凯恩斯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 宾教授则认为,理论前提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背离, 是导致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的根本原因:[1] 1)李嘉图等价定理不但要求各代的消费者都是利 他的,而且还要求在利他动机支配下,各代消费者 所遗留给子孙的财产都不能为负值;
[1] 高培勇:《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12 页。
三、公债新理论的兴起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逐步过度,19 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与早 期公债理论相反的论点,即公债无害论。 公债无害论主张政府应该大力发行公债,他们把公 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 大加赞扬。德国历史学派的卡尔迪策尔和英国著名 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美国经济 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也是坚定的公债无害论者。
(1) 卡尔迪策尔的公债观 重新评价了公共支出的性质,指出公共支出对保障 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并掀掉了长 期扣在公共支出上的非生产性帽子。迪策尔认为, 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公债,特别是修建公路、运河、 铁路等公共设施,是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即使是 投资于教育和宗教事业,也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力和 国民的道德水准,以此使社会生产处于稳定发展状 态。公债是信用的一种高级形式,大规模发行公债 是国家进步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展 的表现,发行公债可以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 产规模。
(5)公债发行的绝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 相对数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减少。因此,国家难 以负担债务的担心是多余的。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尤其是1929— 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客观上要求资 本主义国家放弃传统的稳健财政政策,并采取 积极有效克服经济危机的政策。正是在这种背 景下,包括公债无害论在内的凯恩斯主义应运 而生。公债无害论的提出,为资本主义国家的 大规模举债提供了充足理由,也使其成为西方 各国挽救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重要对策。
(2)凯恩斯的公债观
凯恩斯更是把公债看成是国家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 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和手段。他认为: (1)在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 况下,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并扩大公共支出,可 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追加的国民收入,从而增加 社会财富,因此公债有益无害。 (2)国家向国民借债,是将一定时期国民手中的货 币改变用途。从实物形态看,并不减少国内的资源 总量,只是资源利用项目间的合理流动。
(二)重农学派的公债观 重农学派的领袖法朗斯魁奈高举反对公 债的大旗,认为:“国家非常必要的财富, 只能从国民的繁荣中取得,决不应该求之 于金融业者的信贷”。 (三)评价 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由于处于封建专制社会 末期,因此其公债观有一定局限,是公债 理论学说的雏形。
二、“古典学派”为代表的正统公债观 18世纪以后,西欧各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古典经济学家一般信奉反对国家干预经 济、主张自由竞争、关注经济效益的自由主 义哲学思想。 基于此,古典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该平衡预 算,因此不应该出现财政赤字,更不应该发 行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公债,他们还认为, 不断增加的公债将资本从私人生产领域转移 到消费性的非生产领域,从而使得日益庞大 的公债最终会出现挤出私人投资和减慢经济 增长的后果。
3.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767-1882) 他持有和斯密相同的观点,坚决反对政府举 债和实行赤字财政。 他认为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费在本质上并无区 别,两者都将造成价值的毁灭和财富的损失。 因此限制政府举债同限制个人消费一样,都 可以加大工商资本的积累。他还认为一切有 价证券都不是真实资本,而是虚假的资本。
2)李嘉图等价定理还暗含着政府以举债方式替代 课税不会产生再分配效应,并且各个消费者的边际 消费倾向是无差别的前提,但这同现实生活的距离 就太远了; 3)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基于税收都是一次性总付税 的假定而得出的,因而举债对课税的替代,只会造 成一种税收总额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大多数税种都是针对特定的经济行为而设立的,以 举债方式替代税收而产生的税收上的变化,肯定会 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相应调整。
2.大卫李嘉图的公债观——李嘉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当代最著名的公债理论之 一,也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债经济效 应的重要理论分析之一,并且还是引起较 大争议的公债理论之一,因而很有必要作 以详细地介绍和分析。
(1)定理的提出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 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曾写下这样 一段话:“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支出而以发行 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 产资本中取去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 债利息而征课的100万磅,只不过由付这100万 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 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付 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政府可以 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性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 情形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 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1]。
也就是说,当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发行债券时,如果公 众是理性预期的,公众明白债券变现最终还是要靠 增税来完成,即现期债券相当于未来税收,政府债 券融资只不过是移动了增税的时间。居民宁愿将一 部分收入储蓄起来以支付未来的税收负担,因此消 费需求不会上升,更不会出现消费支出的乘数效应。 同时,居民增加的这些储蓄都购买了债券,使得债 券需求的上升刚好等于债券供给的增加,货币需求 不变,所以对利率也没有影响。 这就是被称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的核心内容。
[1]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08 页。
在这段话中,李嘉图表达了这么一种思想,即政府 征税与举债在经济影响上是一样的。1974年,美国 经济学家巴罗在题为《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的 论文中,力图引伸李嘉图关于政府举债经济影响的 论述。1976年詹姆斯布坎南在《巴罗论李嘉图等价 定理》一文中,反驳了巴罗的观点,首次使用了 “李嘉图等价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的提法。由于巴罗对发展李嘉图等价定 理所作的贡献,在一些文献中,“李嘉图等价定理” 又往往被称为“李嘉图—巴罗等价定 理”(Ricardian-Barro Equivalence Theorem)。
第二章 公债学说及演变
从公债产生以来,人们对“政府是否应该 举债”,以及“政府举债有害还是有利” 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从而形成一系 列公债理论学说。
第一节 西方公债理论学说及演变
一、最早的国家公债论学说 以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公债学说为代表。 (一)重商主义对公债的认识存在完全对立的观点 1.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梅隆、詹姆 士斯图亚特等人,对公债持积极的肯定; 2.查尔斯达芬南、大卫休谟等人,认为公债加 重一代人负担,致使国家破产,即“公债亡国 论”。
(3)公债是税收的预征,后代人的确承担了归还债 务的责任,但他们同时也承受了债权,从总体来说 也是“左右口袋”之间的事。而且后代还将受益于 举债所投资建成的各种设施,举债是一种“待摊费 用”,提前支取后被数代人平均分抵罢了,所以举 债不会构成后代人的负担。 (4)公债只是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干预控 制经济的工具。虽然举债时规定了需要偿还,但是 只要国家不消亡,公债作为工具仍可以被反复使用, 它是不可能完全清偿的,也没有必要完全清偿。
巴罗还进一步发挥了李嘉图的这一观点。他 利用无限生命周期模型和“利他主义学说”, 论述了公债引发的眼前减税与未来纳税间的 关系,公债引起的消费在现在与将来间的替 代关系,以及公债对储蓄率的影响等等。巴 罗认为,如果个人与家庭是理性的,能够认 识和预期政府在债务与税收上不同选择的博 弈规则及其后果,那么未来予以偿还的公债 本息总额的现值,应等于因借债而产生的即 期减税额。
3.阿尔汉汉森的公债观 他发展了凯恩斯的公债理论 (1)政府的公共活动不仅可以弥补私人经济 的不足,还可以对私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和控制,从而促进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 长。 (2)公债规模的变化应与经济波动相一致。
4.萨谬尔森的公债观 作为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萨谬尔森不仅继 承了凯恩斯的公债观点,而且还主张在经济上升 时期,也要推行赤字预算,因此要大力发行公债。 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减少失业, 还可以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提供回旋余地。 他认为:外债的还本付息减少了本国的国民收入, 这才是真正的负担。 内债应具体分析:如果用于投资,则可以增加资 本总量,是有益的;如果用于消费,导致现有引发的减税 效应,以及对储蓄、消费、利率进而产出的 影响机制,告诉我们在运用财政政策时,应 当注意赤字、债务、税收、储蓄、消费者的 关系。而从否定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分析 中,能体会到以债务融资支持的赤字财政政 策对需求的影响。从李嘉图等价定理本身, 我们又看到了赤字政策无效性的一面,这也 使得我们认识到这些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有 限性。这些才是今天我们分析和研究李嘉图 等价定理的真正现实意义之所在。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公债质 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