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讲解
第五讲__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家发行债务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310.93 3715.03 4180.10 4604.00 5679.00 6153.53
我国财政收支失衡度研究 • 研究财政非均衡问题还可以有很多角度, 比如财政收入的应收尽收,财政支出的适 度规模,财政政策的调整,财政赤字的规 模,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财政收 入结构,财政支出与预算外收支的关系, 国债发行的失度规模等等。有一些学者采 用债务依存度(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 出)、国债偿债率(国债还本付息额/当 年财政收入)、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 当年GDP)、国债借债率(国债发行额/当 年GDP)等指标来分析财政收支问题。
1122.09 1228.83 15886.50 18902.58 22053.15 24649.95
718.98 715.46 5748.36 6472.56 6673.70 7410.87
146.96 199.01 4384.51 5213.23 5924.58 6469.37
Hale Waihona Puke 167.84 193.84 1207.54 1442.04 1707.78 1907.87
• (3)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 的分析。世界各国财政大部分集中于中央, 由中央政府掌握国家的主要财源。对这一 比重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一国财政宏观调 控的能力。近年来,世界各国伴随着经济 发展和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国家财力特 别是中央财力的集中程度相对提高,财政 活动领域或范围逐步增加,财政政策的宏 观调控功能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大多 数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 例都相对较高。
•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购买性 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 • 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为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文教费支出、国防费支出、行政管理 费支出及其它支出。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高一政治必修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知识点国民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下面小编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一、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2、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形态▲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产品进行度衡3、国民收入(1)国民收入的含义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2)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增加国民收入,才能实现“国强民富”.(3)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二、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需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
在此以后,按最终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部分用于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
第三章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第一节国民收入统计基本理论一、国民收入统计指标国民收入统计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是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概念。
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金融、对外经济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过程特征概念,在统计上非常重视。
现代的描述统计讲究系统性,特点是统计内容与前、后的一致联系。
国民收入统计包括前项与生产总量GDP的联系、本身的收入分配过程、与后项消费与积累使用的连接。
GDP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国民收入的起点。
国民收入过程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具体统计指标是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上述计算公式反映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的特征变量。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第一阶是国民收入形成,它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没有变化。
国民收入形成的内容反映在国内生产总值内部结构是从生产单位创造的增加值转变为生产要素获得的要素报酬,即从各机构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按照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要素、企业资本、社会资本进行形成要素报酬。
住户获得劳动报酬总额,政府以生产税净额获得社会资本报酬,企业包括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获得企业资本报酬。
在实际统计中,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创造增加值容易理解,政府创造增加值是指政府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作为第三产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住户创造增加值是指个体户和农村家庭的生产性活动获得的生产成果。
第二阶是财产收入在机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是财产在机构部门之间转让使用权引起的分配关系,如居民储蓄、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银行债券等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股票分红等。
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是指机构部门之间获得的财产收入减去财产收入性支出后的净额。
国内财产收入净额在各个机构部门之间是存在的,但是在国内汇总的总量上等于零,因为国内总量上财产收入总额与财产收入性支出是相等的。
国民收入核算概述PPT54页
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 而应归入芬兰GNP。
• 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 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GDP指标的缺陷: • 第一,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 第二,不能反应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 第三,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 第四,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 第五,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 知识拓展人均GFra bibliotekP= 一国的GDP总额/该国的人口总数。
GDP与人均GDP
• 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 • 人均GDP则是衡量一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生产法核算GDP
• 含义: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产品与劳务的各 个部门的新增产值来核算GDP,生产法亦称部门法。
• 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个部门要把使用的 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 按生产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部门包括:农林渔业; 矿业;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邮电与公共事业;电、煤 气、自来水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服 务业;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把以上部门生产的国内生产总 值加总,再与国外要素净收入相加,并考虑统计误差,就可 以得到以生产法计算的GDP了。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2010-08-27---
(四)GDP的校正
1.名义GDP与实际GDP
•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current price)计算的国内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以上。
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
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
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
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统计与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统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收入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这两项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读v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总值。
它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综合指标的综合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产值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产值法是通过统计每个产业和部门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收入法是通过统计企业和个人以及政府机构的所得和支出,获得经济活动的总收入;支出法是通过统计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及净出口等,获得经济活动的总支出。
国民收入统计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间内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全部收入。
它通过统计居民的工资、利润、经营净收入、土地收入、财产收入等各项收入,以及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等来计算。
国民收入统计是对居民收入和分配情况的一个综合性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
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统计的分析,可以获得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的信息。
首先,通过GDP的数值,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GDP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GDP的年均增长速度。
通过比较各个时期的GDP增长率,可以读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趋势。
其次,通过GDP的构成,还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情况。
例如,如果某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科技、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那么可以判断出该国经济结构正在向高端转型,经济质量在提升。
再次,通过国民收入统计,可以读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情况。
如果国民收入增速较高,但是收入差距也在扩大,那么说明收入分配不公平,社会问题亦可能加剧。
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2.基尼系数: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Gini)根 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 系数,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 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
定义:
判断标准:G<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G<0.3为相对平均 0.3≤G<0.4大致合理 0.4≤G<0.6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G≥0.6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任倾向
路漫漫其悠远
3.1.3 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 : (1)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3)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政府内 、国际间的转移收支 ) 、
•
路漫漫其悠远
❖ 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一 是生产经济成果的直接分配,二是财产收入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 的原始收入。
•
路漫漫其悠远
显然, 是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单调增函数,于
是基尼于1912年规定:
G= /2u,0≤G≤1
(2)
基尼于1919年证明了一个重要定理:G= /2u 是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线OC和洛伦兹曲线所围 面积的2倍,即G= /2u=2SA
由(1)、(2)式得:
(3) 注:应用该种方法计算基尼系数,运算量非常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分析
一、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定义 1.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 由累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 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中的百分 比状况来表示。
•
路漫漫其悠远
•
路漫漫其悠远
❖ 横轴OP: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累计家庭户数百分 比
《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课件
消费的影响因素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 因素,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
高,消费水平也越高。
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对消费也有较大影响 ,如果物价上涨,人们的实际 购买力会下降,消费水平也会 相应下降。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如年龄结构、性别结 构等也会影响消费,不同年龄 段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需 求和习惯。
智能化、个性化消费趋势明显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 智能化、个性化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 的主要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消费市场将逐步扩大,成为未来消费 增长的重要动力。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消费观念和习惯
个人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也会影 响消费,有些人注重物质享受 ,消费水平较高,有些人则更
注重节俭。
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01
经济发展关系
02
03
04
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 力之一,通过刺激消费可以促
进经济增长。
消费结构升级可以带动产业结 构的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可以通过市场需求引导企业 生产方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
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
初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其依据主要是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机 制来调节和决定。
第三次分配是指社会组织和成员自主 进行的公益慈善性质的分配,其依据 主要是社会道德和公益慈善意识。
二次分配
二次分配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所 进行的再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政府宏 观干预和法律法规,通过税收、财政 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进行。
经济学11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的分析和计算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2、支出法是指在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国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来计 算GDP的方法,是其他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国内的所有消费总的分为四种: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支出G以及进出口NX。 消费支出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耐用消费品,指寿命较长的消费品,如汽车、电视、电冰 箱等;二是非耐用消费品,指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的消费品,比如食物等;三是劳务,指 各种形式的服务。
THANK YOU
漏出包括三个方面:(1)储蓄,家庭部门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消费,还会将剩 余的一部分钱用于储蓄,这一部分钱因为没有被用于购买企业产品,于是从收入 循环流中露出;(2)税收;(3)进口支出,家庭所购买的外国的产品和服务, 从这部分收入也漏出了假设的封闭的循环流中。
总流出W=净储蓄S+净税收T+进口支出M
一、流入和流出
第十 一章
国民收入的分析和计算
目录 C O N T E N T S
第一节 收入循环流的概念 第二节 流入和流出、储蓄和投资 第三节 收入循环流 第四节 国民收入统计 第五节 其他相关总量指标
第一节 收入循环流的 概念
要求:重点掌握收入循环流的概
念。
题型:单选
一、收入循环流的概念
收入循环流:经济活动主体之间收入与支出的流量就叫收入循环流量。储蓄是 一种漏出,导致收入循环流量的减少;而投资是一种注入,导致收入循环流量的 增加。在均衡条件下,漏出必须等于注入。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Y=C+I+G+NX Y是总支出,该等式成为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四个部分的加总必然等于GDP。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3、收入法:任何企业生产出最终产品后,销售得到收入,这部分收入会在提 供劳动的生产者、资本拥有者、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因此,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收 入,也就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是GDP,这就是收入法。
我国东、中、西部国民收入水平比较与分析
4、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再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是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地区 间的收入转移可以改变地区间的所得分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收入从 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流向收入较低的地区,那么收入的区域间差距将会缩小。为 增强国家财政支付能力,应积极采取措施,适当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实行规范 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只 有在财政初次分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 支付,发挥其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才能通过转移支付促进西部地 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 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 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 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 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 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 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贸易原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 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 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 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 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 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 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 之间的差别。
国民收入和分配120页PPT
• 11、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 跨出第一步。3/20/2024 4:57 AM3/20/2024 4:57 AM24.3.2024.
3.20
生活总会给你另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叫明天
•
6、
。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上午4时57分52秒04:57:5224.3.20
• •
人生就像骑单车谢,想保谢持平衡就大得往前家走 7、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4年3 月20日 星期三4 时57分 52秒04 :57:522 0 March 2024
错误原因
1、 把在分配领域获取收入的原因,当成生产领 域创造价值的源泉
2、把分配的表面现象当作财富创造的本质
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四、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公平的涵义: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
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 公平或平等不等于收入均等或收入平均
效率的涵义: 经济学意义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
。2024年3月上午4时57分24.3.200 4:57Ma rch 20, 2024
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
9、
。上 午4时57 分52秒 上午4 时57分0 4:57:52 24.3.20
• 10、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3 /20/2024 4:57:52 AM04:;2、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一定的
按 发展;3、社会分工存在以及劳动是人类的谋生手段
劳 分 配
特点: 1、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具有社会统一性; 2、社会依据社会平均劳动确定劳动者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所 得的份额 ;3、 按劳分配是实物不存在货币;4、 按劳分配
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国民收入分配PPT课件
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应该是,坚持在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分配 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 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相互 关系;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 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率先 富裕起来,带动整个社会最终走 向共同富裕。
13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
劳动平等,
Hale Waihona Puke 勤劳致富国内生产总值(GDP)既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折旧 国民收入(NI) NNP-间接税-转移支付+政府补
贴 个人收入(PI) NI-未分利润-所得税-保险+转移
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PI-个人所得税
8
第二节 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
17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经济关 系。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体系所包括的保障项目:社会保
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个人储 蓄保障等)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对社会主义的 意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8
第四节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的含义 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大的集团,这些
c 1 2 c2 2 cn 2 V 2 M 2 W 2
…………
c 1 n c2 n cn n V n M n W n
列昂剔夫,投入产出表
3
MPS实践中的缺陷
(1)不能反映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之外的 全部商品与劳务的产出情况;(2)不能 反映社会资金运作情况,不利于政府通 过经济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3)只 侧重于生产核算,分配、消费、积累等 方法的核算比较薄弱,不能反映国民经 济循环全过程。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第二讲 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讲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一节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一、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封闭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等式:Y=C+I+G说明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等式的构成:Y=C+I+G+X-M。
及其意义。
二、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分明GDP和GNP的概念。
GDP+NFP=GNP三、均衡国民收入的确定我们首先抽象掉货币因素,讨论商品市场平衡时确定的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
这一分析有如下假定:(1)在某一固定价格水平上,厂商可以提供所需要的全部产品,所以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
(2) 不考虑货币因素。
(3) 不考虑资金流动及服务的进出口、经常转移,因此国际收支完全反映为商品的进出口。
(4) 一国只生产一种可贸易商品,这一商品部分供本国消费,部分供出口。
1.贸易余额与国民收入用实际变量表示的贸易余额:T=X-M=PM*-eP*M=TN/P=M*-(eP*/P)M=M*-qM (q=eP*/P)表示扣除了价格水平因素后用本国商品直接表示的所进口的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q是我们分析的核心变量。
本国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决定的。
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外国国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即:M*=M*(q,Y*)M=M(q,Y)可得本国贸易余额函数为:T=M*(q,Y*)-qM(q,Y)=T(q, Y*, Y)=T-mY 0<m<1表示本国的贸易余额是由实际汇率、外国国民收入与本国国民收入这三个变量决定的。
在第三行中,则简单地将贸易余额分为两部分:与本国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贸易余额以及随本国国民收入增加而改变的部分贸易余额mY,这里m 指一国边际进口倾向。
本国贸易余额就可以表示为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如下图所示:2. 国内吸收与国民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国内吸收表示为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α=,其中G和I都是自主性变量+YcA=G+I+C=A+αY,A=G+I+c上式中,国内吸收被分为两部分:与国民收入无关的自主性吸收A,以及随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的部分国内吸收αY。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幻灯片PPT
2、 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了积极财政 政策效应的发挥。
根据投资乘数原理,当边际消费倾向MPC 下降时,投资乘数K= 1/(1 - MPC) 也会降低, 从而使投资对刺激经济的作用减弱。前面已 经分析,当前居民MPC 下降是与收入差距扩 大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的。
3、收入差距过大使松动的货币政策收效甚 微。 我国从1996 年5 月以来连续7 次下 调利率,目的就是试图把近6 万亿元的储蓄 存款“引虎出笼〞来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 然而,实际情况是居民储蓄存款非但没有减 少,反而在继续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金融 资产分布的不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国 6 万亿居民储蓄存款的66 %来源于10 %的 居民。即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低收入阶 层只拥有储蓄存款中的很小一局部,其仅有 的一点储蓄存款也是用于防范日后之需,利 率弹性极小,因而是不可能被降息所释放出
(二)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是1978 —1984 年,叫做“增长且平等
〞阶段。
第二阶段是1985 —1989 年,叫做“不平
等且不增长〞阶段。
第三阶段是1989 年至今,叫做“增长但不平等〞
阶段。
1、 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 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倾斜
3、 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
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这一时期我国居民 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缺乏1 % ,而居民总 体的基尼系数却由1984 年的0.297 增 长到1989 年的0.349。
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居 民的基尼系数从1984 年的0.16 增长到 1989 年的0.23 ,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由 1984 年的0.258 上升到0.300
第三阶段是1989 年至今,叫做“增 长但不平等〞阶段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1. 引言国民收入分配统计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通过对国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了解社会经济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以及财富的集中程度。
本文将使用统计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
首先,我们将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
然后,我们将分析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并探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讨论如何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2. 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所创造的所有可分配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各种形式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 劳动者工资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通常由雇主向劳动者支付薪水、工资和福利等。
工资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时间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2.2. 利润收入利润是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回报,它是企业从市场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超额收入。
利润收入的分配主要根据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盈利能力来决定。
2.3. 租金收入租金是土地、住房和其他资产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土地和资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情况。
2.4. 利息收入利息是借款人为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贷款人的回报。
利息收入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借贷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借贷条件。
3. 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包括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收入分配比例。
3.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完全均等分配,1表示完全不均等分配。
基尼系数越接近1,收入差距就越大,不平等程度就越高。
3.2. 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情况的曲线。
横轴表示收入群体的累计比例,纵轴表示收入的累计比例。
洛伦茨曲线与完全均等分配情况的对比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一 是生产经济成果的直接分配,二是财产收入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的 原始收入。
i1
i1
将上式整理可得:
n1
G ( X YI i1 X Y i1 i ) i 1
3.回归曲线法
回归曲线法是一种利用洛伦兹曲线函数关系式 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
G
SA SA SB
2S A
1 2SB
步骤:(1)设定洛伦兹曲线的函数关系式,例如, 设这一函数关系式为幂函数,I P ;
国内 合计
运用 来源 净额
75199.5 75251.8
52.3
16710.7 16367.1
-343.6
国外 部门
运用 来源 净额
166.8 114.4 -52.4
1532.4 1876.0
343.6
运用 75366.2 18243.1
合计 来源 75366.2 18243.1
净额
0.0
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7》
12150.0
602.1
0.0 -11547.9
29591.9
41.7 79465.9
41.7 49874.0
80.2 91910.1
80.2 91618.9
0.0 -291.2
1699.2
1990.5
0.0
291.3
80.2 93609.3
80.2 93609.4
0.0
0.0
(二)主体分配格局:是由政府、企业和居民三 者构成
我们最关心的是居民部门的规模分配格 局,即个人收入分配格局,将在本章第二节 中详细介绍。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分析
一、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定义 1.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 由累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 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中的百分 比状况来表示。
-30.2
0.0
402.6 402.6 2993.0 2649.4 -343.6 1532.4 1876.0 343.6 4525.4 4525.4
0.0
单位:亿元
要素收入
其他 总额
41642.5
38.5 4944.1
38.5 -36698.4
80.2 8525.8
6606.8
-80.2 -1919.0
金融 运用 1957.4 6568.4
机构 来源
6606.8
部门 净额 -1957.4
38.4
政府 部门
运用 来源 净额
10850.0 -10850.0
1299.9 602.1
-697.9
住户 部门
运用 来源 净额
27919.4 75251.8 47332.4
1672.5 4214.1 2541.7
基尼于1919年证明了一个重要定理:G= /2u
是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线OC和洛伦兹曲线所围
面积的2倍,即G= /2u=2SA
由(1)、(2)式得:
G
1 2n(n 1)u
n j 1
n i 1
Xi
Xj
(3)
注:应用该种方法计算基尼系数,运算量非常 大。
2.三角形面积法 基尼系数的一般公式为
息、知识产权、管理等。 要素分配格局又称功能分配格局,属于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的范畴。 要素分配格局的数据来源主要是统计部门编制的资
金流量表和财政、金融、居民收入等统计数据。 从增加值的初次分配构成来看,要素收入就是除了
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以外的部分。在资金流 量表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的要素收入有两项: 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财产收入又分为利息、红 利和其他三项。
2.国民净收入(NNI),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全部生产要素净 收入加总和,即国民收入。 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本消耗
3.按要素成本价格计算的国民净收入(NNI at FC) 4.个人收入(PI)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居民实际上可供支出的收入部分,
它等于国民收入减去一切直接税,及公司未分配利润,再加 上政府给予的补贴。是最接近于居民实际购买力的指标。
第三章 国民收入 分配统计分析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分析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一、国民收入分配起点 起点:国民收入(NI),包括以下五个指标:
1.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全部生产要素收 入的总和。
788.2 14367.6 788.2 -61231.5
金融 运用 3488.8 16602.3 14694.4 233.4 1674.5 20091.1
机构 来源 部门 净额
-3488.8
14930.0 14930.0
14930.0
-1672.4 235.5 -233.4 -1674.5 -5161.1
1674.5 1674.5
0.0
162868.2 164821.5
1953.3
国外 部门
运用 来源 净额
519.6 189.6 -330.0
5794.0 4170.7 -1623.3
5794.0 4170.7 0.0 -1623.3
6313.6 4360.3 0.0 -1953.4
运用 125359.1 43822.7 30420.9 11727.4 1674.5 169181.8
运用 政府
15966.2
1058.4 1058.4
17024.7
来源 部门
1374.9 1374.9
1374.9
净额 -15966.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6.4 316.4
0.0
0.0 -15649.8
住户 部门
运用 来源 净额
47327.3 125169.5 77842.2
2826.0 8979.6 6153.6
再分配即各种转移性收支,主要包括税收收支、社 会缴款和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收支三大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各个机构部 门的可支配收入,即
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 配支出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一)要素分配格局:指国民收入在投入生产的各个
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投入生产的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终分配格局是一个向 个人倾斜的过程。
2007 年我国主体分配格局
初次分配总收入
可支配收入
居民 企业 政府 居民 企业 政府
绝对数(亿元) 150152.0 58511.2 50595.7 150816.3 48298.5 63084.4
比重(%)
57.92% 22.57% 19.52% 57.52% 18.42% 24.06%
横轴OP: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累计家庭户数百分 比
纵轴OI:对应的收入百分比
OC:45o线,是当参与分配的每一户家庭的收入完 全相等时才会出现的一条直线,称绝对平均线
OPC:绝对不平均线
L:位于绝对平均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实际收 入分配曲线
洛伦兹曲线L离绝对平均线OC越近,说明居民收入 分配越平均;反之,说明越不平均。
2826.0 7280.8 4454.8
812.4 812.4
886.4 886.4
50153.3 134149.1
83995.8
国内 合计
运用 来源 净额
124839.5 125169.5
330.0
38028.7 39652.0 1623.3
30420.9 30420.9
0.0
5933.3 7556.6 1623.3
2.基尼系数: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Gini)根 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
系数,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 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
定义:
G
SA SA SB
SA 1/ 2
2S A
1 2SB
判断标准:G<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G<0.3为相对平均
0.3≤G<0.4大致合理
0.4≤G<0.6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G≥0.6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任倾向
(二)基尼系数的估算方法 1.直接计算法
基尼最早提出收入不平等的一种度量时, 已经给出了基尼系数的具体算法,而且这种 算法并不依赖于洛伦兹曲线。基尼于1912年 给出了无替换的基尼平均差计算公式:
nn
2007 年要素分配格局分析表
单位:亿元
劳动者报 财产收入
酬
利息
红利
其他
要素收 入总额
非金 运用 58057.2 17541.9 11842.0 5699.9
75599.1
融企 来源 业 净额 -58057.2
14367.6 6835.2 6744.2 -3174.3 -5006.8 1044.3
n1
1
S A S Sõ 2 i1 2 ( X i X i1 )(Y iYi1 ) i1 ( X i X i1 )(1 Yi ) 2
则基尼系数
n
n1
G 2S A ( X i X i1)(Y iYi1) 2 ( X i X i1)(1 Yi ) 1
(2)这个函数是可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