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这种形式只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因此读这种句子,在主语后总有或大或小的停顿,再重读谓语来表示断定。
在文言文中,以“……者,……也”和“……,……也”的形式多见,有人说这两种是判断句的标志,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因为判断句不只是这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也并不都是判断句,如:
2·3语气助词常参与其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短语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看,也有提示的作用。“者”“也”的使用相当灵活,有同时使用,有只用“者”字的,有只用“也”字的,有“者”“也”都不用的,还有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的。如: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后常有一个停顿,用来代替“者”,“也”在此同样起加强语气作用。
3·1·3有“者”无“也”,其结构形式为“……者,……”,如: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使用的极少,“者”仍然是起提顿作用,常用于判断人物身份、籍贯,事物的性质、特点等。
这类判断句中的“乃、即、则、亦”有肯定语气,但肯定语气又不是特别强。
3·2·2谓语前加上“必、固、诚、真”等表示的语气更加肯定的判断句,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游黄山记》)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二、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
现代判断句要用判断词“是”,古汉语相反,一般不用,这 是古今汉语判断句最重要的差别,先秦汉语中,有很多“是” 字,很象判断词: ①是吾师也。(左传· 襄31)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 从现代汉语的眼光去看,似乎都可以用判断词“是”的 意思去理解,其实“是”为指示代词作主语,相当于“此”。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荀子· 劝学) ②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襄26) 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 子张)
只有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 中的判断词“是”相当: ⑤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公孙丑上)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 “即”或语气词“维(惟)”。
“乃、即、必”等用在判断句中,不是判断词,而 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
10)是乃仁术也。(孟子· 梁惠王上)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1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 项羽本纪) 13)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三国志· 失街亭) 1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主语+者,谓语。
⑤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 情采) ⑥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判断意味没有带“也”的强。
4.主语,谓语。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 屈贾列传) ⑧刘豫州,王室之胄。(资治通鉴· 汉献建安十三)
判断意味更用在主语和名词谓语中间, 有人认为是判断词,认为是“为”的较古的形式,其实这种 看法是欠妥当的,“维”“为”上古根本不同音,“维、惟” 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它们不仅用 在判断句中,也用在描写句或叙述句中。
古代汉语:判断句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11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4.主语+谓语 .主语+ 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 。(《 孝文本纪》 农,天下之本。(《史记 孝文本纪》) 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 。(《 贾生,洛阳之少年。(《贾谊论》) 5.主语+副+谓语(也) 谓语( .主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 秋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 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 。(《 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6.主语+为+宾语(谓语由“为”构成的动宾结 宾语(谓语由“ .主语+ 构) 桀溺曰: 子为谁? 论语微子 微子》 桀溺曰:“子为谁?”(《论语 微子》)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叙述句)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 项羽本纪》 (叙述句)颖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项羽本纪》
(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1、乃、即、则:副词,加强判断。 副词,加强判断。 、 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如:①此乃张飞也。(三国演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 项羽本纪)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2、为: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是动词,一般是叙述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 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算作)夫 ?(论语 子路从而后) 论语子路从而后 子?(论语 子路从而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论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非: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副词,在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 、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 否定整个谓语,译为“不”。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 魏策)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 魏策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形式如下:一、肯定形式:1、不用判断词,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也)例如:王,人君也;斶chu51四声,人臣也。
《战国策·齐策四》严斶面折齐宣王2、在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代词“者”复指,引出谓语。
(——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冥:古义黑,五行中以黑代水,故本义水。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3、有时候“也”字可不用(——者)如: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者”“也”都不用。
如: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二、否定形式: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非——也)例: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韩非子》(官:职责。
败:社会的败坏风气。
韩非子引孔子讲学)三、省略形式:“也”字必不可少判断句的主语句有时根本不出现,有时应承上文而省略。
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例: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附加形式: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和“即”或语气词“维”和“惟”例如:是乃狼也。
《左传》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我马维骐。
《诗经》尔惟旧人。
《尚书》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问题:乃、即、和维、惟的异同同:1、都不是判断词2、都可以加在谓语前面3、还常常和副词非结合起来使用异:1、经常出现的时间不同:加乃、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的较多。
加维、惟的先秦常见,后代不多见。
2、词性不同:乃、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便(是)、就(是),因此出现了判断动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作用和“非”相近都是加在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
维、惟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文言文判断句的五种形式。
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有以下四种形式:1.“……者,……”表示判断例一: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翻译: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例二: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翻译:达到象韩信这样的,就是天下无双的国士了。
例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同游的人,有……(略)例四: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翻译:这四个人,分别是……(略)2.“……,……也”表示判断例一: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翻译:作战,靠的是气势。
例二: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例三: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翻译:我是子瑜(诸葛瑾)的朋友。
例四: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翻译:周公(姬旦、周公旦)是弟弟,管叔(姬鲜)是哥哥。
3.“……者,……也”表示判断例一: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例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例四: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4.“……,……者也”表示判断例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古代不同的判断句内涵是否相同?(三)古代的判断句句⼦成分如何分析?(四)判断词“是”字溯源。
(⼀)古汉语中有哪些判断⽅式?A类:“……者,……也”及其变式【主语——判断谓语】(1)南溟者,天池也。
《庄⼦》(2)陈胜者,阳城⼈也。
《史记》(3)楚,⼤国也。
(4)南阳刘⼦骥,⾼尚⼠也。
(5)虎者,戾⾍。
(6)天下者,⾼祖天下。
(7)荀卿,赵⼈。
(8)刘备,天下枭雄。
B类:〖⽤副词表判断〗【主语——状语——判断谓语】(9)吾乃梁⼈也。
(辩⽩语⽓)(10)当⽴者乃公⼦扶苏。
(同上)(11)梁⽗即楚将项燕。
《史记》(肯定判断语⽓)(12)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就是)(13)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孙也。
(也是)(14)⾐必⽂采,⾷必粱⾁。
(突出肯定)(15)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也。
《墨⼦》(强调范围)C类:⽤动词“为”表判断。
【主语——谓语——宾语】(17)项燕为楚将。
《史记》(18)是当为河伯妇。
《史记》(19)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20)夫执御者为谁?《论语》(四)“是”字溯源:先秦“是”字主要⽤为指⽰代词,少量作判断词使⽤。
(1)是鲁孔丘与?⽈:是也。
(2)吾不能早⽤⼦,今急⽽⽤之,是寡⼈之过也。
《战国策》(3)取之⽽燕民悦,则取之;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4)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5)此是何种也?《韩⾮⼦·外储说左上》(6)襄⼦⽈:“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桃花源记》(五)判断句的⼏种特殊格式(1)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战国策》(2)良庖岁更⼑,割也;族庖⽉更⼑,折也。
《庄⼦》(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在⽿。
《史记》【以上解释原因】(4)千⾦,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战国策》(5)夫战,勇⽓也。
《左传》(6)⼈有亡鈇者,意其邻⼈之⼦。
判断句文言文
判断句文言文摘要:一、文言判断句概述二、文言判断句的分类1.肯定判断句2.否定判断句三、文言判断句的构成要素1.判断词2.判断主语3.判断谓语四、文言判断句的语法特点1.主谓一致2.判断词的位置五、文言判断句的应用实例六、提高文言判断句阅读理解的方法正文:一、文言判断句概述文言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用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评价的句子。
它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把握文章主旨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言判断句的分类1.肯定判断句肯定判断句是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判断。
例如:“孔子贤人也。
”这句话肯定地判断孔子是贤人。
2.否定判断句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判断。
例如:“孟子非鲁国人也。
”这句话否定地判断孟子不是鲁国人。
三、文言判断句的构成要素1.判断词判断词是表示判断的关键词汇,如“者”、“也”、“矣”等。
在文言判断句中,判断词起到标志作用,表明这是一个判断句。
2.判断主语判断主语是文言判断句中提出判断对象的部分,如“孔子”、“孟子”等。
3.判断谓语判断谓语是对判断对象进行评价、判断的部分,如“贤人也”、“非鲁国人也”等。
四、文言判断句的语法特点1.主谓一致文言判断句要求主语和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如“刘备,天下英雄也。
”中,“刘备”和“英雄”在数上一致。
2.判断词的位置文言判断句中,判断词通常放在谓语之前,如“孔子贤人也。
”中的“也”就是判断词。
五、文言判断句的应用实例了解了文言判断句的构成和特点后,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如《论语·公冶长》:“子曰:‘君子恭而无失礼,勇而无争,直而不肆。
’”这句话是一个肯定判断句,评价君子的品质。
六、提高文言判断句阅读理解的方法1.熟悉判断句的构成和特点,注意判断词、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2.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类型,如人物评价、事物分类等。
3.结合上下文,把握判断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在阅读文言文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意。
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2.维(惟)
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 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 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 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尔惟旧 人。(《尚书•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 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 惟始作乱。《尚书•吕刑》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 性与作用
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
判断句中,词,本义是劳
作,后来逐渐引申为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
“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如:
① 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过与?(《论语•季氏》)
5.短的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可 以不用标点。如:“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不用标点 也不会产生理解错误。下面一句主、 谓间必用标点:“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6.判断句的主语可以省略。又如: “射其御者,君子也。”(《左传•成 公二年》)
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如:
③乃入见。(《曹刿论战》)
④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4.即
“即”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 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 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②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襄 公八年》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 列传》)[“是”前不但另有代词主语, 还有副词表判断无疑,绝不会表指代, 但“也”未脱落。]
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 伪书。(《史记•封禅书》)[“是”前 有主语,还有副词。句尾“也”脱落, 完全表判断,与今同。]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张吉轩摘要: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之一,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等同关系;类属关系;判断句的活用;语气助词。
一、句子的分类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具有表述性的特点。
表,指的是表达客观现实;述,指的是陈述主观意图。
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常按一定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的种类是不同的。
1、根据句子的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
如:①他正在开会。
(陈述句)②他在干什么?(疑问句)③你别再赌了。
(祈使句)④你真棒!(感叹句)2、根据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可将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形式有的用“是”,有的不用“是”,有的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
如:肯定句: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你想干什么?③你应该爱惜身体。
否定句:①秋天没有夏天热。
②你不想干什么?③我并非借题发挥。
3、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下位句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①他兴高采烈地说着话。
(主谓句)②不准说话!(非主谓句)复句的下位类型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如:①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
(联合复句)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
(偏正复句)4、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基本的,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描写句的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质和状态;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 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 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 句的否定用“非”。
返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返回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
“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 Fra bibliotek判断。返回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 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 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描写句,一般指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指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判断句,一般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古今有明显的变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常见的判断格式有:1. ……者,……也语气词“者”表停顿,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者,……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不加“也”。
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第31章)3. ……,……也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战国策〃齐策一》)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4. ……,……今秦,万乘之国。
(《战国策〃赵策》)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汉纪》)注意:语义上不表示判断,即不能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二、判断句中帮助判断的词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可以在谓语前加上副词“乃、即、则”和语气词“惟、维”等。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句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3.乃——“乃” 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 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 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译为“跟 ……比,哪个……?”。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吾与徐公孰美?(同上)
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 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如”、“与 其……哪如……”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 贞》
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被 动的句子。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 克段于焉》)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 动的句子。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 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字结合起来运用,用“见”字表示被动,用 “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 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 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如例(1)“被 攻” ,其动词性很强,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2)“被谤” 与“见疑”对举,其被动意义明显一些;例(3)中“被” 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吴 立 友
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0·09·17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2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
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和
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26
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1)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这既是 语法问题,也是修辞问题。在修辞上,
这叫暗喻(隐喻)。 例如:
27
《左传· 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 唇。‛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曹公,豺虎
也。‛
《荀子· 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
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在多
数情况下“是”仍作指示代词。
23
(2) 用判断词‚为‛的判断句 ‚为‛在古汉语中主要作动词用,很少作判断词 用。有时,‚为‛在句中的作用很像判断词,而且 似乎也可以译成‚是‛,例如: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晋为盟主,诸侯或 相侵也,则讨之。‛ 《论语· 子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 《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何辞为?” 24
坠。‛
《战国策· 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士之怒也。‛
15
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
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例如:
《国语· 鲁语上》:‚夫君也者,民之川泽 也。‛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故吏者,民之木 纲者也。‛ 《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 耳!”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句子),即判断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句型上,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某,某也)例:A、张骞,汉中人也。
B、王,人君也。
2、主语+者+谓语+也(某者,某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某者,某)例:A、兵者,不祥之器。
B、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谓语(某,某)例:A、荀卿,赵人。
B、夫鲁,齐晋之唇。
5、主语+副词+谓语(+也)(某,非某也)例: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谓语+也(某也)例:A、隐者也。
B、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
句尾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
三、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一)指示代词1、做主语例:是社稷之臣也。
2、做前置宾语例:寡人是问。
3、复指前置宾语例:唯命是听。
(二)判断词(汉代以后出现,仿先秦文言不用)例:A、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B、此必是豫让也;(三)形容词例:A、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B、魏其言是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复指代词“是”演变为后来的判断词,其原因是具有判断意味。
例: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是”做判断词来用,汉代就有了。
例:此必是豫让也。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多数都为普通动词例:A、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B、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C、余为伯侯,余尔祖也。
2、“维(惟)”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例:A、百日维新,维新变法、B、尔维旧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张吉轩摘要: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之一,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等同关系;类属关系;判断句的活用;语气助词。
一、句子的分类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
句子具有表述性的特点。
表,指的是表达客观现实;述,指的是陈述主观意图。
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常按一定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的种类是不同的。
1、根据句子的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
如:①他正在开会。
(陈述句)②他在干什么?(疑问句)③你别再赌了。
(祈使句)④你真棒!(感叹句)2、根据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可将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形式有的用“是”,有的不用“是”,有的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
如:肯定句: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②你想干什么?③你应该爱惜身体。
否定句:①秋天没有夏天热。
②你不想干什么?③我并非借题发挥。
3、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下位句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①他兴高采烈地说着话。
(主谓句)②不准说话!(非主谓句)复句的下位类型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如:①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
(联合复句)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
(偏正复句)4、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基本的,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描写句的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质和状态;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如:①满天黑云顿时消失了。
(叙述句)②人民的生活富裕得很。
(描写句)③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
(判断句)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作谓语,但我们在识别判断句的时候,不能只看到这一点,应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有的句子的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但不是判断句;有的句子的谓语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但它却是判断句。
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描写句)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例①谓语“黑质而白章”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但它不是对主语“蛇”进行判断,而是对主语“蛇”加以描写,是说“(蛇)长着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因而该句是描写句,而不是判断句;例②谓语“割”、“折”虽是动词,但不是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变化等,而是对导致主语的情况的原因作出判断,所以此句不是叙述句,而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一)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谓语所表达的事物的同类,主语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一般是不能对换的。
例如: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伤仲永)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例①的谓语“世隶耕”是用来判断主语“金溪民方仲永”的身份,是说金溪方仲永世代属于种庄稼的,而不是属于行医的或其他什么身份;例②谓语“高尚士”对主语“南阳刘子骥”作出判断,意思是“刘子骥是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刘子骥只是众多“高尚士”中的一个。
例③是说主语所代表的人“陈胜”是属于“阳城人”。
这三个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它们的谓语所代表的都是“群体”,“个体”是类属于它的“群体”的。
2、表示等同关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就是谓语表达的事物,主语、谓语对换后,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如:①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①的谓语“范增”是名词,对主语“亚父”作出判断,“范增”和“亚父”是等同关系,意思是“项羽的亚父是范增”或“范增是项羽的亚父”,主语“亚父”和谓语“范增”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
同样,例②~例⑤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事物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同一事物,它们交换位置后,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二)一般的判断句主语和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等同关系或类属关系,但有的判断句,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以判断句的结构形式表示比喻、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或说明原因等,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
现分述如下:1、表示比喻,即主语表达的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物。
如: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从逻辑上看,例①中诸葛亮并不是什么卧龙,而是因为他学问高,常自比于管仲、乐毅,隐居在隆中,俟明主而出,又因他住的地方有个卧龙岗,所以时人把他比喻为一条“卧龙”,即隐居的俊杰。
例②中菊不可能是隐士,牡丹也不是富豪,莲更不是什么君子,而是作者依据这三种花的特征,赋予它们象征义,进而分别把它们比作花中的隐士、富豪和君子。
2、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即说话人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复杂,却把它压缩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里。
如:①臣本布衣。
(出师表)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例①中“臣”是诸葛亮自称,“布衣”是用麻、苧、棉等质地的布所制成的衣服。
从字面上看,“诸葛亮”显然不是“布衣”,“布衣”也不是“诸葛亮”。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封建社会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连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一般是“官绅衣帛,庶人衣布”。
这样,“布衣”就成了“平民”代称,“臣本布衣”的意思就是“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
例②“夫战,勇气也”也不属于一般的判断句,不能理解为“作战是勇气”,此句其实是在说战争是凭着勇气才能取胜的。
这两个例句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压缩了的较为复杂的内容。
3、古代汉语判断句还有一种常用的灵活用法,就是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后来说明原因。
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庖丁解牛)例①是一个因果复句,在结果分句后面用带“也”的判断句来说明原因。
“吾妻之美我”是主谓词组,与辅助性代词“者”结合,组成“者”字词组,充当表原因的判断句主语。
“私我也”是原因分句的谓语,省略了复指主语“是”。
例②中的“割也”和“折也”是说明“良庖岁更刀”和“族庖月更刀”的原因。
这一例句的意思是,良庖毎年换刀一次,族庖毎月换刀一次,因为他们都不懂牛的生理结构,一是生割,一是硬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分析内容上,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别。
现代汉语判断句要用判断动词“是”,而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常用语气助词“者”、“也”加强判断,有时也用副词“必、乃、即、亦、诚、皆”等来加强肯定性判断。
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⒈“……者,……也”式。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
这种判断句格式,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停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
译成现代汉语时,“者”“也”都不译,直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添上判断动词“是”。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诸葛亮是隐居的俊杰。
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区寄传)——儿童区寄,是郴州的一个打柴放牛的孩子。
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最有胆识的人。
⒉“……,……也”式。
这是基本格式的变式之一。
这种格式的判断句,在主语后不用语气词“者”字,只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以加强肯定语气。
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译“也”字,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添上判断动词“是”。
如:①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病)在肌肉里,是用针炙能够治好的。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是一个志趣高尚的人③希世之珍也(工之侨献琴)——(这)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④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例⑤⑥须注意,这两句中的“者”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辅助性的代词。
例⑤的“者”是“……的景象”,例⑥的“者”是“……的人”,因而不能把例⑤、例⑥的形式看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者,……也”。
⒊“……,……者也”式。
这种格式主语后无语气助词,谓语后用语气助词“者也”煞尾,加强肯定语气。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是沛公车右的警卫樊哙。
但“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两篇)不属于这一格式,因为句中的“者”是代词,应属于“……,……也”式,译为“(晏婴)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
⒋“……者,……”式。
在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无语气助词,这种格式在古代汉语中较少见。
译文是“者”不译,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添上判断动词“是”。
如:天下者,高祖天下(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⒌“……,……”式。
语气助词都不用的判断句,译文是直接在主谓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如:①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七略四库是皇帝家里的书。
②我新鬼(宋定伯捉鬼)——我是一个新鬼。
③作亭者谁?(醉翁亭记)——建造亭子的人是谁?以上三例中,例②和例③的形式须注意,例②中间未断句,不要把它看成偏正词组,误译成“我的新鬼”;例③中“者”字不是语气助词,主语是“者”字词组。
⒍“……,必、(乃、则等)……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用“必、乃、则、亦、悉、诚”等副词加强语气。
虽然它们可以译成“一定是、便是、就是、也是、都是、确实是”,但它们并不是判断动词。
如:①夺项王天下者,和沛公也(鸿门宴)——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王的便是公子扶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④鱼,亦我所欲(鱼我所欲)——鱼,也是我所想要的。
⑤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这些都是正直、贤良,能为节义献身的忠臣。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这确实是关系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⒎“……,是……”式。
用是表示判断,在汉代肯定就有了,只是文人爱仿古,虽然口语中较流行,但书面语言中仍较少。
如:①斯是陋室(陋室铭)——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