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误差与误差理论
1.《计算方法》-误差
《计算方法》教案(第一章误差)选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方法引论》(第三版)徐箤薇孙绳武编著主讲老师:刘鸣放2010年3月于河南大学一.基本内容提要1. 误差的来源2. 浮点数、误差、误差限和有效数字3. 相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限4. 误差的传播5. 在近似计算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 熟练掌握绝对误差、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限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了解误差的来源以及误差传播的情况,掌握在基本算术运算中误差传播后对运算结果误差限的计算方法和函数求值中的误差估计;3. 理解并掌握几种减少误差避免错误结果应采取的措施,了解选用数值稳定的算法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1.绝对误差、绝对误差限、相对误差、相对误差限和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误差传播,减少误差避免错误结果应采取的措施。
四.教学难点1.误差传播;2. 数值稳定算法的选用。
五.课程类型新知识理论课;六.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提问,以讲授为主。
七.教学过程如下:Introduction1.《计算方法》课程介绍计算方法是用数值的方法研究研究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问题;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近似值的计算和误差估计两个方面;主要工具:计算机;地位:这门课已成为工科各专业,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机械、数学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
2.发展状况几十年来,计算方法效率的提高是与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几乎同步地、同比例地前进的。
这里简述一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简称973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1999-2004)的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我国科学计算界所关心的问题。
此项目由石钟慈院士等人为首组织,集中了我国计算数学、计算物理、计算力学、计算机、以及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60多名专家,跨学科,跨部门通力合作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复杂流体的高精度计算,含天气预报数值模拟研究;(2)新材料的物理性质机理多尺度计算研究,含超导、超硬度合金等问题的计算研究;(3)地质油藏模拟与波动问题及其反问题计算研究;(4)基础计算方法的理论创新与发展;(5)大规模计算软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实施。
《新概念测量误差理论》第一章
第1章认识测量1.1测量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
人类的工业文明恰恰就是给这些物理量赋予数量值开始的。
给物理量赋予数值的过程就是测量。
这里提前说明,测量这个过程是指包括从该物理量的定义开始、所有仪器制造校准以及你当前的测量操作在内的全部过程,是一个全局过程。
一个测量结果的形成是众多测量工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果。
这一基本认识是新概念测量理论的哲学基础。
1.2真值人类在科学研究中发现各种物理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于是通过定义把这些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固定下来,譬如:通过万有引力常数把质量距离和力之间的关系固定下来、功率等于电流乘以电压等。
通过定义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而使得各种物理量形成完整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科学量制体系。
因为物理量的定义已经约定,一个物理量与其定义一致的数量值就是真值(真实值)。
目前,国际计量大会给出的7个SI基本物理量单位是:米:光在真空中(1/299 792 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过路径的长度。
[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1983)]千克: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第1届国际计量大会(1889)和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1901)]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决议1]安培: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1 m的无限长平行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恒定电流时,若导线间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2×10-7 N,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1 A。
[国际计量委员会(1946)决议2。
第9届国际计量大会(1948)批准]开尔文: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
[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决议4]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数与0.012 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1971),决议3]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 Hz的单色辐射,且在此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W/sr。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答案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误差的意义是什么?简述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答: 研究误差的意义为:(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误差理论的主要内容:误差定义、误差来源及误差分类等。
1-2.试述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分类,不同种类误差的特点是什么?答:测量误差就是测的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按照误差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的规律变化(大小和符号都按一定规律变化);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在所处测量条件下,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 粗大误差的特点是可取性。
1-3.试述误差的绝对值和绝对误差有何异同,并举例说明。
答:(1)误差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只是说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差别的大小数量,不反映是“大了"还是“小了”,只是差别量;绝对误差即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指的是实际尺寸和标准尺寸的差值.+多少表明大了多少,-多少表示小了多少。
(2)就测量而言,前者是指系统的误差未定但标准值确定的,后者是指系统本身标准值未定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1-6.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 50mm ,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 1μm ,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解: 绝对误差=测得值-真值,即: △L =L -L 0 已知:L =50,△L =1μm =0.001mm ,测件的真实长度L0=L -△L =50-0.001=49。
999(mm ) 1-7.用二等标准活塞压力计测量某压力得 100。
误差理论第一章绪论
§1-3 精度
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 精度 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与误差的大小相 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 对应。误差小则精度高,误差大则精度低。 对应。误差小则精度高,误差大则精度低。 分为: 分为: 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①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准确度 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 ②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 ③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 精确度: 程度。 程度。 一般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来表示。 一般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或极限误差)来表示。对具体的 测量,精密度高的而准确度不一定高, 测量,精密度高的而准确度不一定高,准确度高的而精密度 也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也不一定高,但精确度高,则精密度和准确度都高。
第一种方法的相对误差为: v1 50.004 − L1 0.004 = = = 0.008% L1 L1 50
v2 80.006 − L2 0.006 第二种方法的相对误差为: = = = 0.0075% L2 L2 80
可见,尽管第二种方法的绝对误差大,但相对误差却较小, 可见,尽管第二种方法的绝对误差大,但相对误差却较小, 故第二种方法的精度较高。 故第二种方法的精度较高。 引用误差 误差: ③ 引用误差:是一种简化和实用方便的仪器仪表示值的相对 误差,是以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 误差,是以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 5 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比值即为引用误差。 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比值即为引用误差。
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 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其最末一位数字是不可靠 保留的位数原则 的,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测量误差一般取1~2 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测量误差一般取 位有效数字。 位有效数字。 在比较重要的测量中, 在比较重要的测量中,测量结果和测量误差可比上述原则 再多取一位数字作为参考,如结果 再多取一位数字作为参考,如结果15.214±0.042,倒 ± , 数第一位数为参考数字,倒数第二位为不可靠数字, 数第一位数为参考数字,倒数第二位为不可靠数字,而倒 数第三位是可靠数字。 数第三位是可靠数字。 二、数据舍入规则 ①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大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大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则末位加1; 则末位加 ; ②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小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若舍去部分的数值,小于保留部分的末位的半个单位, 则末位不变; 则末位不变;
误差ppt第一章
特点与性质
粗大 误差
1.2.2 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 定义: 定义:在同一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 例如: 例如:用天平计量物体质量时,砝码的质量偏差[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
变];用千分表读数时,表盘安装偏心引起的示值误差[按某一确定 规律变化];刻线尺的温度变化引起的示值误差[在条件改变时,按 某一确定规律变化]。 实际估计系统误差常用适当次数的重复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减去约定真值 来表示,也称为测量器具的偏移 偏畸 偏移或偏畸 偏移 偏畸(Bias)。 由于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根据其产生原因,采取一定的 技术措施,设法消除或减小;也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对已知约定真值的标准 器具进行多次重复测量的办法,或者通过多次变化条件下的重复测量的办 法,设法找出其系统误差的规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
1.2.2 误差来源
测量方法误差 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完善引起的误差,如 采用近似的测量方法、计算公式等原因所 引起的误差,又称为理论误差。
如用均值电压表测量交流电压时,其读数是按 照正弦波的有效值进行刻度,由于计算公式 α = KFU =πU / 2 2 中出现无理数 π 和 2,故 取近似公式 α ≈1.11 ,由此产生的误差即为理论 U 误差。
标准器件误差
设计测量装置 时,由于采用 近似原理所带 来的工作原理 误差 组成设备的 主要零部件 的制造误差 与设备的装 配误差
仪器误差
设备出厂 时校准与 定度所带 来的误差
附件误差
数字式仪 器所特有 的量化误 差
读数分辨 力有限而 造成的读 数误差
1.2.2 误差来源
测量环境误差 指各种环境因素与规定的标准状态不一致而 造成的误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总结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总结三、误差分类三、数据运算规则在有效数据后多保留一位参考(安全)数字。
第一章绪论 (1)近似加减运算。
结果应与小数位数最少的数据小数位数按误差的特点和性质,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也相同。
称偶然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第一节研究误差的意义 (2)近似乘除运算。
运算以有效位最少的数据位数多取一 (一)系统误差一、研究误差的意义位,结果位数相同。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该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 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少(3)近似平方或开方运算。
按乘除运算处理。
持不变,或者在条件改变时,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系统误差。
(4)对数运算。
n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该用n 位对数表,或误差。
如标准量值不准、一起刻度不准确引起的误差。
2、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曲线上拐点A的横坐标—曲线右半部面积重,(n+1)位对数表。
, 系统误差又可按下列分类: ''''''''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
(5)三角函数。
角度误差 10.10.01101、按对误差掌握的程度分心B的横坐标 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1)已定系统误差:指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已确定函数值位数 5 6 78 ,—右半部面积的平分线的横坐标。
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最理想结果。
(2)未定系统误差:指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未确定,但可的出4、研究误差可促进理论发展。
(如雷莱研究:化学方法、空气误差范围。
第二章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三、算术平均值分离方法。
制氮气时,密度不同,导致后人发现惰性气体。
) 2、按误差出现规律分(1)不变系统误差:(指绝对值和符号一定)相当于以定系统误第一节随机误差第二节误差基本概念 ,,,lLL1、公理:一系列等精度测量,则。
—真值差。
ii00nnn(2)变化系统误差:(指绝对值和符号为变化)相当于未定系统随机误差的代数和 ,,,,,lLlnL,,,,,iii00定义: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时,以不可预定的一、误差定义及表示方法误差,但变化规律可知,如线性、周期性等。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1-5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o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绝对误差等于: 相对误差等于:1-10检定2.5级(即引用误差为2.5%)的全量程为100V 的电压表,发现50V 刻度点的示值误差2V 为最大误差,问该电压表是否合格?%5.22%100%1002100%<=⨯=⨯=测量范围上限某量程最大示值误差最大引用误差该电压表合格1-14若用两种测量方法测量某零件的长度L1=110mm ,其测量误差分别为m μ11±和m μ9±;而用第三种测量方法测量另一零件的长度L2=150mm 。
其测量误差为m μ12±,试比较三种测量方法精度的高低。
相对误差0.01%110111±=±=mm mI μ0.0082%11092±=±=mm mI μ%008.0150123±=±=mmm I μ123I I I <<第三种方法的测量精度最高2-7在立式测长仪上测量某校对量具,重量测量5次,测得数据(单位为mm )为20.0015,20.0016,20.0018,20.0015,20.0011。
若测量值服从正态分布,试以99%的置信概率确定测量结果。
20.001520.001620.001820.001520.00115x ++++=20.0015()mm =0.00025σ==正态分布 p=99%时,t 2.58=lim t δσ=±21802000180''=-'''o o %000031.010*********.00648002066018021802≈=''''''⨯⨯''=''=o2.58=± 0.0003()mm =±测量结果:lim (20.00150.0003)x X x mm δ=+=±2-12某时某地由气压表得到的读数(单位为Pa )为102523.85,102391.30,102257.97,102124.65,101991.33,101858.01,101724.69,101591.36,其权各为1,3,5,7,8,6,4,2,试求加权算术平均值及其标准差。
第一章数值计算中的误差
用 x ± ε 表示一个近似值,这在实际计算中很不方便。当在实际运算中遇到的数的位数 很多时,如π , e 等,常常采用四舍五入的原则得到近似值,为此引进有效数字的概念。
定义 3:当近似值 x* 的误差限是其某一位上的半个单位时,我们就称其“准确”到这一位,
xn n!
&1+
x
+
x2 2!
+"+
xn n!
近似代替
ex
,这时的截断误差为
Rn
(x)
=
eξ (n +1)!
x n +1
,
ξ 介于 0 与 x 之间。
这种误差就是截断误差。
sin x = x − x3 + x5 − ...... , 用近似计算公式 sin x ≈ x - x3 + x5 截断误差估计
实际问题→数学模型→计算方法→程序设计→上机计算 由实际问题应用有关科学知识和数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这一过程,通常作为应用数学的 任务。而根据数学模型提出求解的计算方法直到编出程序上机算出结果,进而对计算结果进 行分析,这一过程则是计算数学的任务,也是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对象。 数值计算方法(也称数值分析或计算方法)是计算数学的一个主要部分,它是一门把数 学理论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用计算机求解各种 数学问题的数值方法及其相关理论。
的绝对误差限为 0.0005
显然,误差限 ε(x)总是正数,且
ε (x) = x − x* ≤η
(1.3.3)
即
x * −η ≤ x ≤ x * +η
这个不等式,在应用上常常采用如下写法
x = x * ±η
(1.3.4) (1.3.5)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
误差与理论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一 误差的基本性质与处理一、实验目的了解误差的基本性质以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正态分布设被测量的真值为0L ,一系列测量值为i L ,则测量列中的随机误差i δ为:i δ=i L -0L (式中i=1,2,…..n)正态分布的分布密度: ()()222f δσδ-=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 ()()222F ed δδσδδ--∞=,式中σ-标准差(或均方根误差);它的数学期望为:()0E f d δδδ+∞-∞==⎰它的方差为:()22f d σδδδ+∞-∞=⎰(2)算术平均值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等精度测量,由于存在随机误差,其测得值皆不相同,应以全部测得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量结果。
1、算术平均值的意义在系列测量中,被测量所得的值的代数和除以n 而得的值成为算术平均值。
设 1l ,2l ,…,n l 为n 次测量所得的值,则算术平均值 121...nin i l l l l x n n=++==∑ 算术平均值与真值最为接近,由概率论大数定律可知,若测量次数无限增加,则算术平均值x 必然趋近于真值0L 。
i v = i l -xi l ——第i 个测量值,i =1,2,...,;n i v ——i l 的残余误差(简称残差)2、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校核算术平均值及其残余误差的计算是否正确,可用求得的残余误差代数和性质来校核。
残余误差代数和为:11nni i i i v l nx ===-∑∑当x 为未经凑整的准确数时,则有:1ni i v ==∑01)残余误差代数和应符合:当1n i i l =∑=nx ,求得的x 为非凑整的准确数时,1ni i v =∑为零;当1n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 i v =∑为正;其大小为求x 时的余数。
当1ni i l =∑<nx ,求得的x 为凑整的非准确数时,1ni i v =∑为负;其大小为求x 时的亏数。
《误差分析与处理》第一章 绪论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概述 引用误差(fiducial error of a measuring instrument)
定义
xm rm xm
仪器某标称范围(或量程) 内的最大绝对误差
该标称范围(或量程)上限 引用误差
引用误差是一种相对误差,而且该相对误差是引 用了特定值,即标称范围上限(或量程)得到的, 故该误差又称为引用相对误差、满度误差。
二、测量的分类
测量
非 等 权 测 量 非 电 量 测 量
直 接 测 量
间 接 测 量
静 态 测 量
动 态 测 量
等 权 测 量
电 量 测 量
精 密 测 量
工 程 测 量
1-11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第一章 概述
按测量结果的获取方式分类
直接测量
指被测量与该标准量直接进行比较的 测量,指该被测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直接 由测量仪器输出得到,而不再需要经过 量值的变换与计算。
(0.5 10l / m)μm =0.0006m,但用来测量 1m长的工件,其绝对误差为0.0105m。
前者的相对误差为 r1 / l 0.6 106 / 0.01 0.6 104 后者的相对误差为 r2 / l 10.5106 /1 1.1105 用绝对误差不便于比较不同量值、不同单位、 不同物理量等的准确度。
根据被测量对象在测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类
静态测量
指在测量过程中被测量可以认为 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需要考虑 时间因素对测量的影响
在日常测量中,大 多接触的是静态测 量。对于这种测量, 被测量和测量误差 可以当作一种随机 变量来处理
动态测量
指被测量在测量期间随时间(或 其他影响量)发生变化
误差
▪ 第一章 误差和精度的基本概念▪ 误差公理① 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自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
② 误差是不相等的,即误差具有不确定性。
③ 误差一般是未知的,因为真值是未知的。
因此研究误差通常从残余误入手 。
④ 由于误差的不确定性,所以可以把误差看成是随机变量,可以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来研究误差。
注:由于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对测量误差的分析和处理就成为测量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误差估计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误差估计过小,会使测量准确度低,导致实验失败或影响产口 质量。
只有在准确估计测量误码差,合理使用实验设备,正确选用测量方法,严格控制测量 环境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与测量准确度要求相适应的测量结果。
2. 测量设备误差包括标准器件误差,装置误差,附件误差标准器件误差是指设计测量装置时,由于采用近似原理所带来的工作原理误差 。
一般要求标准器件的误差占总误差的1/3~1/10。
装置误差是指设备出厂时校准与定度所带来的误差 。
附件误差是指元器件老化、磨损、疲劳所造成的误差 。
3.测量方法误差指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完善,或采用近似的计算公式等原因所引起的误差 ,又称为理论误差4.测量环境误差指各种环境因素与要求条件不一致而造成的误差。
5. 测量人员误差测量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技术熟练程度、生理感官与心理因素、测量习惯等的不同而引起的误差。
6.误差的来源主要有:(1) 仪器误差:零部件变形及其不稳定性,信号处理电路的随机噪声等。
(2) 环境误差: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光照强度、电磁场变化等。
(3) 人员误差:瞄准、读数不稳定,人为操作不当等。
(4)方法误差:指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完善,或采用近似的计算公式等原因所引起的误差 ,又称为理论误差。
7.绝对误差 0x x x -=∆(绝对误差=测得值-被测量的真值,常用约定真值代替 )特点:① 绝对误差是一个具有一定的大小、符号及单位的量。
单位:给出了被测量的量纲,其单位与测得值相同。
第一章定量分析测定中的误差
第一章定量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本章教学目的:1、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2、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3、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准确度和精密度表示方法;误差来源;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教学目的:1、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2、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教学重点: 误差、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误差来源实验引题:1、每位同学测自己20秒的脉搏,测6次,记录每次脉动次数。
2、投影屏开启4~5次,记录每次所需时间。
设问:1、同一块表测得的脉动次数或开启时间相同吗?2、不同的表(定时)测得的脉动次数或开启时间相同吗?引入内容: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分析工作者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测得的结果不可能和真实含量完全一致;即使是技术很熟练的分析工作者,用最完善的分析方法和最精密的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其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难于避免的误差。
一、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值 1.真实值(xT)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数值,称为该量的真实值。
显然,它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来说,真实值是末知的,但下列情况可认为其真实值是已知的。
(1)理论真实值如某种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2)相对真实值认定精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测定值作为低一级测量值的真实值,这种真实值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如分析实验室中标准试样及管理试样中组分的含量等。
2.平均值(1) 算术平均值() 几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1-1)(2) 总体平均值() 表示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特征值。
(1-2) 3.中位值()中位数是将一组平行测量数据(xi)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若n为奇数,中位值就是位于中间的数,若n为偶数则是中间两数的平均值。
第一章数值分析(误差分析)
* e x x * e r * * x x x x* er 则称η 为 x* 的相对误差限。 x
如果
这时 x=10,
x*=10±1;
2019/3/13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2
本章内容安排
1. 目的意义:了解计算数学的背景知识;掌握误 差的基本知识 2.重 点:误差来源、误差表示、误差传播 及算法设计原则 3.难 点:有效数字 4.内容分配: 第 1 次:§1 计算数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
§2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2 次:§3 误差的表示 §4 误差的传播 §5 算法设计的若干原则
由于计算机的字长有限,参加运算的数据以及计算结 果在计算机上存放时,计算机会按舍入原则舍去每个数据 字长之外的数字,从而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或计算误差。 例如,在十进制十位的限制下,会出现 (1.000002)2-1.000004=0
这个结果是不准确的,准确的结果应是 (1.000002)2-1.000004 =1.000004000004-1.000004=4×10-12 这里所产生的误差就是计算舍入误差。 在数值分析中,一般总假定数学模型是准确的,因而 不考虑模型误差和观测误差,主要研究截断误差和舍入误 差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则有误差限 |x-x*|≤1= εx ,
虽然εy是εx 的3倍,但在1000内差3显然比10内差1更精确 些。这说明一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除了与绝对误差有关 外,还与精确值的大小有关,所以这时可以用相对误差 来比较这两个近似数的准确度。
2019/3/13 19
第一章 绪论与误差分析
e x x 定义1 .2 记 er x x 则称其为近似值 x *的相对误差。 由于 x 未知, 实际使用时总是将 x * 的相对误差取为
数值计算方法第一章误差的基本知识
推理证明能力; 5、认真进行数值计算的训练。
§1.2 误差知识
一、误差的来源及其分类 二、误差的度量 三、误差的传播
一、误差来源及其分类
1) 模型误差(描述误差) 反映实际问题有关量之间的计算公式
(数学模型)通常是近似的。
x1*
x
0 .0 00 5 9
0.005
1 1013 2
3位有效数字,非有效数
x
* 2
x
0 .0 00 4 0
0.0005
1 1014 2
Remark2: 相对误差及相对误差限是无量纲的,但绝对 误差以及绝对误差限是有量纲的。
3.有效数字
为了规定一种近似数的表示法,使得用它表示的 近似数自身就直接指示出其误差的大小。为此需要引 出有效数字和有效数的概念。
定义:设 x 的近似值 x* 有如下标准形式
x* 10m 0.x1x 2 x n x n1 x p ,
本课程主要内容
鉴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通常将其具体地分解 为一系列子问题进行研究,本课程主要涉及如下几 个方面问题的求解算法: 非线性方程的近似求解方法;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函数的插值近似和数据的拟合近似; 积分和微分的近似计算方法; 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 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近似计算方法; ……
第一章 绪 论
内容提要
§1.1 引 言 §1.2 误差的度量与传播 §1.3 选用算法时应遵循的原则
§1.1 引 言
课程特点
数值分析或数值计算方法主要是研究如何 运用计算机去获得数学问题的数值解的理论和 方法。
对那些在经典数学中,用解析方法在理论 上已作出解的存在,但要求出他的解析解又十 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这类数学问题,数值 解法就显得不可缺少,同时有十分有效。
01第一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01
Luminous
L
intensity发光强度
Second秒
s
Metre米
m
Kilogram千克 kg
Ampere安培 A
- in terms of the period of the Cs hyperfine transition铯原子超精细跃迁的周期
- distance travelled by light in 1/299792548 of a second 光在1/299 792 458 秒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a second 光在 1/299 792 458 秒时间内运 动的距离
- in terms of the mass of the international
prototype K 国际原器的质量, K
- in terms of the force between wires carrying
current带电导线之间的力
Quantity symbol 量 符号
Base unit symbol 基本单位 符号
Proposed new definition 建议新定义
Time时间
t
Length长度
x
Mass质量
m
Electric
i
current 电流
Thermodynamic T temperature热力学温度
Amount
笔式记录仪 光线示波器 磁带记录仪 电子示波器 半导体存储器 显示器 磁卡
数据处理器 频谱分析仪
FFT 实时信号分析仪 计算机
被测对象 传感器
中间变换 测量装置
显示及 记录装置
实验结果 处理装置
9
四、测量方法分类
计算方法 第1章 误差
则x*至少有n位有效数字。
第1章 误差
从上面几个结论可知:有效数字位数可刻画近似
数的精确度;绝对误差与小数点后的有效数字位数有 关;相对误差与有效数字的位数有关。
《 计 算 方 法 》
第1章 误差
§3 算术运算结果的误差
3.1 加减法
第1章 误差
高等学校工科电子类教材
《 计 算 方 法 》
计算方法
董丽丽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第1章 误差
28学时:讲课22学时、实验2学时、
考试 2 学时、放假2学时
《 计 算 方 法 》
考试:70% 实验:20% 平时课堂作业:10%
第1章 误差
目 录
《 计 算 方 法 》
第一章 误差
(2)
《 计 算 方 法 》
第1章 误差
选择数值方法-1
《 计 算 方 法 》
在建立了数学模型之后,并不能立刻用计算机 直接求解,还必须寻找用计算机计算这些数学模型 的数值方法,即将数学模型中的连续变量离散化, 转化成一系列相应的算法步骤,编制出正确的计算 程序,再上机计算得出满意的数值结果。
第1章 误差
l0),则:
《 计 算 方 法 》
lt≈Lt=l0(1+αt+βt2) 这里l0≡1,α、β为参数,可估计为 α=0.001253±10-6
β=0.000068±10-6
于是知,lt-Lt为模型误差,10-6是观测α、β而产生的误 差,因此为量测误差。
第1章 误差
截断误差 在求解过程中,往往以近似替代,化繁为简,这样 《 计 产生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 算 方 法 》 舍入误差 在计算机上运算时受机器字长的限制,一般必须 进行舍入,此时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误差的意义1.1.1研究误差的意义为:1)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2)正确处理测量和试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数据3)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1.2误差的基本概念1.2.1误差的定义:误差是测得值与被测量的真值之间的差。
1.2.2绝对误差:某量值的测得值之差。
1.2.3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真值之比值。
1.2.4引用误差:以仪器仪表某一刻度点的示值误差为分子,以测量范围上限值或全量程为分母,所得比值为引用误差。
1.2.5误差来源:1)测量装置误差 2)环境误差 3)方法误差 4)人员误差1.2.6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特点,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类。
1.2.7系统误差: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为系统误差。
1.2.8随机误差: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定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1.2.9粗大误差:超出在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
1.3精度1.3.1精度: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接近程度的量,成为精度。
1.3.2精度可分为:1)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2)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3)精确度:反映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综合的影响程度,其定量特征可用测量的不确定度来表示。
1.4有效数字与数据运算1.4.1有效数字:含有误差的任何近似数,如果其绝对误差界是最末位数的半个单位,那么从这个近似数左方起的第一个非零的数字,称为第一位有效数字。
从第一位有效数字起到最末一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不论是零或非零的数字,都叫有效数字。
1.4.2测量结果应保留的位数原则是:其最末一位数字是不可靠的,而倒数第二位数字应是可靠的。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学习指南2011.09一、课程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牢固地掌握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三种控制网平差的全过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知识结构本课程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即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基础。
误差理论部分是研究误差来源以及处理方法、研究偶然误差的统计性质、误差分布、误差的传播以及衡量精度的指标等。
测量平差基础部分处理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求出待求量的最佳估值,并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课程学习内容分细为七块,即,误差理论、测量平差原理、测量平差方法、测量平差计算、点和线的位置误差、假设检验、近代测量平差等。
学习的层次可分为:理论、原理、方法、应用四个层次,其中,平差原理、平差方法、平差计算为测量平差学习的核心内容。
三、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部分:1)误差理论部分✧了解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误差分类及其处理方法;✧掌握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以及误差分布;✧掌握衡量精度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了解测量平差的任务和内容。
✧掌握求函数的协方差阵(协因数阵)的方法。
2)测量平差基础部分✧掌握测量平差的数学模型(包括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概念;✧掌握间接平差、条件平差以及附有限制条件的条件平差函数模型建立方法;✧了解最小二乘准则及其最小二乘估计的统计特性。
✧掌握基本平差原理、平差计算公式以及精度评定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部分1)掌握三角网、导线网、GPS网间接平差时误差方程式建立、条件平差时条件式建立方法、观测值权阵确立方法。
2)平差计算:分组平差原理、高斯约化原理。
3)掌握点位(误差椭圆)、直线元位置误差的计算。
3、近代平差部分掌握秩亏自由网平差原理及其平差计算公式。
四、学习建议1、开始学习前预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知识。
2、对公式推导过程要有清晰的认识,熟悉各种平差方法中基本向量之间的关系,且明辨公式中的符号所对应的向量。
3、每一个知识点均需做一定的习题,巩固课堂理论知识;4、所有平差方法学习之后,同一算例采用不同方法求解,得出一致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观测误差与测量平差的任务
1.1.1 测量误差来源 1.1.2 观测误差的分类 1.1.3 测量平差的任务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明确测量误差产生的来源 掌握偶然误差的定义、特性 掌握系统误差的定义、特性、消除或减弱的措施 粗差的定义、特性、消除的措施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消除减弱的措施;发现粗差 的方法
内容概要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观测误差与测量平差的任务 条件平差 间接平差 平差综合模型 误差椭圆 统计假设检验在测量平差中的应用 近代平差概述
第一章 误差与误差理论
• 1.1 观测误差与测量平差的任务 • 1.2 偶然误差的统计性质 • 1.3 衡量精度的指标 • 1.4 协方差传播率 • 1.5 权与定权的常用方法 • 1.6 协因数与协因数传播率 • 1.7 由真误差计算中误差及实际应用 • 1.8 系统误差的传播 • 1.9 参数估计与最小二乘估计
实例: ——经纬仪测角误差是安平、照准、读数、外界条件变化等 所引起的误差的综合。而其中每一项误差都很小,没有那一 项占主导地位,误差的大小和符号具有随机性。
偶然误差是无法使用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来消除的。
测量平差研究的主要对象:
——偶然误差,即总是假定含粗差的观测 值已被剔除,含系统误差的观测值已经过适 当改正。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
主 编: 夏春林 副 主 编: 钱建国、张恒憬 参 编: 李伟东、文 晔 编写高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吉林建筑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前言
为什么要学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这门课程?
①这门课程是测绘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 息系统等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
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测绘数据处理和成果质量 控制的理论基础,在地理信息、遥感等领域有着越 来越突出的地位。
L
L2
n,1 M
Ln
~
L1
L
n
~
L1
L1
~ L2
L2
n,1
M
~
Ln
M
Ln
L% - L
偶然误差的特性
例1: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计算各内 角和的真误差,并按误差区间的间隔0.2秒进行统计列表如下:
1.1.3 测量平差的任务
• 第一项:对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进行处 理,消除观测结果之间的不符值,得到观 测量的最可靠结果。——通过数据处理求 未知量的最优估值。
• 第二项:评定观测值及其函数值的最可靠 结果的精度,也就是考核测量成果的质量 。——评定最优估值的精度。
1.2 偶然误差的统计性质
概念:
误差 区间
0.00~0.20 0.20~0.40 0.40~0.60 0.60~0.80 0.80~1.00 1.00~1.20 1.20~1.40 1.40~1.60
>1.60
和
个数K 45 40 33 23 17 13 6 4 0 181
-△ 频率K/n 0.126 0.112 0.092 0.064 0.047 0.036 0.017 0.011
因此,在观测误差中,仅含偶然误差或是偶 然误差占主导地位。
(3) 粗差
概念:粗差就是粗大误差,是观测过程中的错误造成的。
产生原因: ——主要由于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造成
的,如:控制点起始数据输入错误,数据记错,读错等。
发现、剔除粗差: ——在观测中必须避免出现粗差:
①进行必要的重复观测,即多余观测; ②采用必要而又严格的检核、验算方式; ③遵守国家测绘管理机构制定的各类测量规范和细则,一 般也能起到防范粗差的作用。
1.1.1 测量误差来源
测量数据中为什么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
观测条件包含:
测量仪器
观测者
外界条件
每种仪器总是具 有一定限度的准 确度
感官的局限性、 温度、湿度、大 工作水平、工作 气折光、折射等 态度
观测条件的好坏 与 观测成果的质量密切相关。
换言之: 1.观测条件好则观测成果质量高; 2.观测条件差则观测成果的质量就差; 3.相同观测条件下观测的成果质量相同。
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上采取必要的措施,限制 或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在平差计算前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即利用已有公 式对观测值进行系统误差改正;
将系统误差当作未知参数纳入平差函数模型中, 一并解算。
(2) 偶然误差
概念: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
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误差看,该列误差的大 小和符号没有规律性,但就大量误差的总体而言,具有一定 的统计规律,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真值:任何一个被观测量,客观上总是存在着 一个能代表其真正大小的数值。这一数值就称
为该观测量的真值。习惯上用 L%来表示。
真误差(偶然误差):真值与观测值之差,记为: 真误差 = 真值 – 观测值
i L%i - Li
用向量表示:若进行n次观测,观测值:L1, L2, ……,Ln;可表示为:
L1
③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奠基人之一陶本藻教授曾 说过“在测绘领域,还未发现不懂误差理论与测量 平差成为院士和大家的”。
• 在测量工作中,观测的未知量一般是角度、距离 和高差等。
• 任何未知量,通常观测值不会等于真值,因为观 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
• • 测量平差就是以包含误差的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
,利用所含误差的自身规律,采取一定的数学手 段消除或减弱其影响,从而得到未知量的最优估 值(也称为最或然值)。
实例: ① 钢尺的长度和标称长度不一致时,而使所测的距离产生误
差; ②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造成的i角影响等; ③ 三角高程测量中,大气折光造成的误差从目前的研究成果
来看,也将其视为系统误差; ④ GPS接收机的时钟误差。最初的GPS伪距定位方程中并没有
接收机钟差改正数。
系统误差消除或减弱的方法:
1.1.2 观测误差的分类
根据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以分为
三类:
1.系统误差(Δs) 2.偶然误差(Δ)
3.粗差(Δg) 可以表示为:
s g
(1)系统误差
概念: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 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或者在观测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变 化,或者为某一常数,那么,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