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梁是中国石化高分子领域唯一的首席专家,三十多年来一

合集下载

聚烯烃类材料项目可研报告

聚烯烃类材料项目可研报告

聚烯烃类材料项目可研报告投资分析/实施方案报告说明—轻烃被标签为更低廉的成本优势,不可争议是近年来全球聚烯烃市场热议的话题。

乙烷项目在不久的将来终究要来到中国,2013年油田伴生气的丙烷已经更早来到中国市场,截止目前中国已经投产的丙烷脱氢项目合计12个,含4个混合烷烃项目,涉及产能5135Kt。

近两年来,丙烷脱氢项目呈现了较好的成本优势,利润始终保持在1000元/吨以上。

丙烯来源的多元化比乙烯走得更快一些,目前中国市场丙烯的进口量萎缩,丙烯的自给率不断提升,这一指标正在不断接近90%。

11月8日公开消息显示,东华能源已经投产2个丙烷脱氢项目,仍在规划实施5个丙烷脱氢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霍尼韦尔UOP的C3Oleflex工艺技术;东华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采用脱氢技术将丙烷转化为丙烯的生产商。

同时,万华化学轻烃项目二期、卫星石化项目二期、海伟石化项目二期、三圆石化项目二期仍在实施或者考虑当中。

2013年中国首套投产的丙烷脱氢项目业主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却早就放弃了原本脱氢项目二期的考虑,转而上马MTO项目。

然,不论原料来源路线如何规划,最终绝大部分落脚于聚烯烃产业,万变之中的不变。

该聚烯烃类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3637.4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014.4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87%;流动资金622.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13%。

达产年营业收入4186.00万元,总成本费用3238.51万元,税金及附加65.33万元,利润总额947.49万元,利税总额1143.51万元,税后净利润710.6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432.8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6.05%,投资利税率31.44%,投资回报率19.54%,全部投资回收期6.62年,提供就业职位71个。

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史上最大规模投产潮,第一次为2005-2006年为炼油时代带来的扩能,第二次为2014年煤制烯烃登上舞台,第三次投产浪潮在2019年正式拉开序幕,大炼化时代来临,一大波百万吨级别的装置已经奔袭在路上,预计2019年年底聚烯烃行业总生产能力将冲击5000万吨。

进阶世界一流合成材料生产商

进阶世界一流合成材料生产商

借高分子材料第二次革命契机,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努力,中国石化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向世界领先的合成材料生产商迈进。

但是,将原创技术商业化比开发原创技术更难,必须同时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并对国内外两个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进阶世界一流合成材料生产商乔金樑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樑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石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分子材料生产商,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超越目前的领跑者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个领先公司应该是一流公司中的佼佼者,必须拥有大批原创技术和产品。

目前,能否在高分子材料产业领域,开发出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技术?如果有,机会在哪儿?我试图从高分子材料科学和产业发展的历史中找到答案,即以史为鉴,探求中国石化合成材料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从1953年至2000年,有8位高分子科学家获得5次诺贝尔奖,高分子材料产业也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在1970年之前创造了聚合物世界,大规模产业化了的,包括聚乙烯、聚丙烯、P E T、P V C 和聚苯乙烯五大家族在内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等数十种高分子材料,实现第一次高分子材料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产业的革命。

此后高分子科学和产业基本上没有产生使人类受益的重大突破,并且海洋“塑料汤”对环境的破坏还在1997年被发现,并进行了报道,严重影响高分子材料产业的发展。

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和产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扬帆的,错过了参与第一次革命的契机。

但是,高分子材料科学和产业的第二次革命正在兴起。

这次革命将使高分子材料产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为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领先的合成材料生产商提供机遇。

高分子材料循环发展,包括“生物循环”和“技术循环”两种模式。

“生物循环”是指可降解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后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再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可制备高分子材料的生物质。

令人遗憾的是,相关材料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聚乳酸等生物基高分子由于玻璃化温度太高,只在堆肥条件下才可降解,无法大规模应用;P B A T和PBST等低玻璃化温度的材料可以在非堆肥条件下降解,但难以采用生物基单体制备,且力学性能差和成本高的问题使其应用受到更大的限制。

化工产业应走国际化高端化之路——访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乔金樑

化工产业应走国际化高端化之路——访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乔金樑

化工产业应走国际化高端化之路——访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乔金樑许帆婷;梁晓云【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3页(P34-36)【作者】许帆婷;梁晓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我认为,中国石化未来转型是否成功,主要看三大合成材料转型是否成功。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石化高分子化学首席专家乔金。

他表示,高分子材料是中国石化未来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领域,要瞄准人类共同的需求开发高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记者:您认为创新驱动战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们的企业目前面临着什么新问题?乔金:创新驱动是我们国家的大战略。

目前我们的石化产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才能发展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过去整个世界在中国带动下高速发展,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变慢、企业效益下降。

主要原因是中国正逐渐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

过去物资全面短缺,做什么都能赚钱,发展主要是靠投资驱动。

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长期投资使得我国多数产品面临过剩,石化产品也是如此。

我们的产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必须转型才能健康发展。

另一个方面,过去我们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过去原料不比别人贵,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现在美国页岩气和中东伴生气的大量利用使得我们石化工业成本比别人高,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竞争。

短缺经济时期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石化开发高性能产品的动力不足。

我们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也还不适应高性能产品的开发。

必须加大力度向生产高性能产品转型。

记者:在这种转型中,科研院所面临着什么样的新挑战?乔金:过去研究院所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国内短缺经济的需求,使技术和产品实现国产化,顶替进口。

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是“集成创新”和“跟踪再创新”,应该说中国石化做得还是相当出色的。

现在形势变化了,我们的创新思路也必须变化。

廿年砥砺图破壁化茧成蝶满目春——记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催化剂研发团队

廿年砥砺图破壁化茧成蝶满目春——记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催化剂研发团队

廿年砥砺图破壁化茧成蝶满目春——记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催化剂研发团队梁晓云;张薇【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50-51)【作者】梁晓云;张薇【作者单位】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采访当年从事与N催化剂有关的小试、中试,乃至分析的人员,耳边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一个团队。

”在北化院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在聚丙烯催化剂领域相继研制开发出络合Ⅱ型、N 型、DQ球形三种催化剂,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其中,N型催化剂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开发出的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也是我国首批被受理的专利申请,还相继获得美、日及欧洲五国专利,并以18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某大型公司,已成为目前国际第二大催化剂品牌。

而球形催化剂在国内环管聚丙烯工艺装置上应用率也已经达到75%以上,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还逐年扩大。

靠坚持实现突破作为N催化剂主要发明人的毛炳权院士曾说:“N催化剂的成功离不开北化院多年催化剂研究的积累。

”1962年,北化院开始从事聚丙烯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工作。

此时,Natta发明研制的第一代催化剂已经问世十年,聚丙烯开始大量生产。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老一辈高分子合成专家唐士培教授带领科研人员查专利,搜文献,紧密跟踪国外技术,首次研制开发出铝还原法三氯化钛催化剂。

□ 青年科技人员讨论评价情况。

1975年,这个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二代聚丙烯催化剂——络合I型催化剂。

在此基础上,1978年又开发出一种相当于国外第二代催化剂的络合Ⅱ型催化剂,在世界上较早实现无脱灰、无脱无规物工艺。

该催化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当时代脚步迈入上世纪80年代时,世界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又出现了新动向。

一些发达国家开发的被称作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聚丙烯高效催化剂,几乎垄断了国际催化剂市场。

1984年1月,北化院临危受命,负责我国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自主研发任务。

凭借20年的积累,以及对催化剂研究开发、生产制备、工业应用的逐渐深刻认识,当聚烯烃催化剂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表明氯化镁载负钛性能较好时,聚丙烯催化剂团队及时把握住这一点,确定了以氯化镁为载体载负钛化合物来制备催化剂的研究方向。

西安工程大学纺机研究成果获奖

西安工程大学纺机研究成果获奖

Information61网印工业Screen Printing Industry2020.08济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对塑料制品可回收的要求,满足市场对绿色环保包装的需求。

中国石化重大项目“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长、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吴长江介绍,此次推向市场的国产BOPE专用料及薄膜产品,是公司多年潜心研发取得的成果,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石化打造“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和推进“百日攻坚创效”行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这种BOPE产品在大米真空包装、速冻食品包装、饮料透明软包装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仅以2019年中国高端大米为例,当年产销量约100万吨,如果全部采用国产BOPE产品代替传统大米包装用料,可以节约包装成本约6000万元,减少塑料消费量约5500吨。

新包装还可降低破包率,更好的保证大米的品质。

上海快递业一年少用20亿个包装袋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一周年,“包粽子”“套袋子”和“装箱子”等快递行业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在2020年7月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邮政管理局副局长余洪伟介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快递行业坚持源头治理、循环利用,包装减量效果明显。

目前,上海主要寄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9%,相对于之前普遍使用的传统纸质运单,每年可节约12亿张A4用纸。

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64%以上,比条例实施前增长20%,每年可节约20亿个包装袋、包装箱。

45mm以下“瘦身胶带”的封装比例达到88%左右,全市每年可节约胶带用量6亿米左右。

上海主要寄递企业可循环中转袋的使用率达到85%以上,每年转运中心可减少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约1.2亿条。

全行业已经推广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12万个,循环使用480万次。

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保有量达到1660辆。

余洪伟表示,上海坚持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快递行业绿色发展体系。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_学习和科研没有捷径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_学习和科研没有捷径

eople 人物682023 / 11 中国石化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学习和科研没有捷径□ 本刊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张泽骁毛炳权,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1933年11月生。

曾任北京化工研究院专题组长等职,现任北京化工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名片他是我国聚丙烯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为我国聚丙烯催化剂技术跻身世界强者地位作出卓越贡献。

他始终致力于推进我国聚烯烃工艺和催化剂研发工作,从络合Ⅱ型催化剂到N型催化剂,到聚丙烯球形催化剂,一步一个脚印地求实探索,为我国实现聚丙烯的自主生产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炳权。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毛炳权院士。

记者:毛院士,您好。

我看您家里书很多,现在还每天在读书吗?毛炳权:书嘛,以前念书都从读书开始。

现在年纪大了,看得少了。

记者:您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时候能上学读书还是很不容易的吧?毛炳权:是的,但我爷爷和我爸爸都希望家里的孩子能够读书。

从小的教育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动荡之中。

在我们县城,所有走进县城的人都需要向日本士兵鞠躬,如果你不鞠躬,就给你两个耳光,还不让你进城。

记者:那让人感到非常屈辱。

毛炳权:特别屈辱。

当时为什么我要参军呢?我想好了,当亡国奴挺可怕的,所以我参军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正在读高二的毛炳权毅然投笔从戎。

】记者:您参军的时候多大年纪?毛炳权:17岁。

我在华南军区参军,后来跟着部队到了辽宁丹东。

记者:您17岁时还在读高中吧?还是书生气很足的青年,到部队能适应吗?毛炳权:不适应不行啊。

当年,让我当文化教员。

当时的战士文化程度低,没几个读过书的,一个团里就数我文化程度最高。

行军是最困难的,扛着枪、背着包走八十里地。

老战士还帮着我,不时帮我拿拿东西,但武器是不能给别人扛的,一定得自己扛着,再累也要往前走。

对话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吴长江_要担当责任引领行业发展

对话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吴长江_要担当责任引领行业发展

PEOPLE802024.01对话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吴长江要担当责任引领行业发展记者:请问您是哪一年进入北化院的呢?吴长江:我是1990年到北化院来工作的。

当时北化院还是原化学工业部的第一研究院。

记者:算起来,到现在是33年了。

吴长江:对。

【北京化工研究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著名科学家侯德榜博士于1922年8月在天津塘沽成立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1998年,北京化工研究院经改制,整体划入中国石化。

】记者:您快毕业时,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有规划吗?理想是什么?吴长江:我在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有这么两个想法,第一个是能够把太阳能给储存起来,现在我看人类已经实现了。

当然,我没有亲自做这个事情,但当时有这个想法。

第二个是材料应用智能化,比如说我穿上这个衣服,需要冷就冷,需要热就热,需要飞行就飞行,不受自然界的其他影响。

我当时认为材料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在工作以后,又发现很多方面的需求。

记者:您读书期间,包括后来进入北化院工作的时候,是我们国家聚烯烃产业起步的时候吗?吴长江:对。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国的聚烯烃产业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

我们国家的聚烯烃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技术,当时我们自己的技术很少,材料的应用受制于人还是比较严重的。

 本刊记者 符 慧 苟澜弋 单 路 李星灼吴长江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长期从事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研究工作,在医卫高端化学品、特种橡胶材料、高分子膜材料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荣誉。

【扫码收看对话现场】PEOPLE2024.01【石油化工工业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装备,我国石油化工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石化总公司提出“振兴石化,科技先行”的方针,整合科技力量大力开展攻关工作。

橡胶增韧塑料机理

橡胶增韧塑料机理

如果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行为是一种逾渗现象 ,根据逾渗理论中的标度定律 ,材料的冲击韧性
( G) 与平面应力球的体积分数 ( <s) 间应存在如下关系 :
G ~ ( <s - <sc ) g
(11)
式中 g 为临界指数 。将 lg G 对 lg( <s - <sc ) 作图 ,如果得一直线 ,则说明符合标度定律 ,由直线的斜
聚酯和聚碳酸酯 ( PC) 等 。对于 ve ≈0115mmolΠcm3 和 C ∞≈715 的塑料基体如聚甲醛 ( POM) 和聚氯
乙烯 ( PVC) 等 ,断裂方式为多重银纹2剪切屈服的混合行为 。
Wu 提出的临界基体层厚度概念使增韧理论由传统的定性分析进入了定量分析的阶段 ,特别
是将逾渗理论应用到共混物脆韧转变的研究中 ,是增韧理论发展的又一突破 ,意义十分重大 。但此
填充因子 0152 定为脆韧转变阈值 ,从而推算出临界基体层厚度 ;而在处理逾渗转变时 ,又假设橡胶
颗粒无规分布在基体中 ,为了处理数据方便 ,任意指定逾渗阈值为 0142 ,而没有考虑橡胶粒径分散
(1)
式中 R ———粒径 ; c ———常数 ;σ———界面张力 ;γ———剪切速度 ;ηm ———混合相粘度 ;ηd ———分散
相粘度 ; f ———某种函数关系 。此后 ,Tokita 依据分散相粒子的破碎与结合速率达到平衡后 ,粒径不
再变化这一点 ,导出了粒径与共混条件的关系式[4] :
R = (12Ππ) P<dσΠ[ηγ - (4Ππ) P<d Edk ]
S = d + Tc
(5)
第 5 期
高 分 子 通 报
·15 ·
图 1 橡胶粒子周围的应力体积球的示意图 (阴影部分为橡胶粒子)

高分子材料发展热点展望

高分子材料发展热点展望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34高分子材料发展热点展望高分子材料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主要包括塑料、橡胶和纤维3大材料。

其中,塑料是消费量最大的高分子材料,2007年全世界共消费2.6亿t。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材料消费和生产国,2010年,我国塑料消费量达6000多万t,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国内消费量约350万t ;我国早已是世界最大的纤维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仅聚酯(涤纶原料)消费量就达2300万/t左右,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3以上。

■ 文/乔金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十二五”期间,我国高分子材料将继续快速发展,发展的热点至少包括聚烯烃、工程塑料和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一、聚烯烃聚烯烃是消费量最大的塑料品种,在世界热塑性塑料消费中,聚烯烃占的65%以上。

聚烯烃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由于其优异的性能/价格比,也是由于其在生产、加工、应用和再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是非常环保的,如图1所示,因而在许多应用中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包装、农业、汽车、通讯和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1.我国的聚烯烃产业概况2010年我国聚烯烃消费约3100万t,其中,国产聚烯烃产品约1950万t,占总消费量的62%。

聚烯烃是我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重要产品,其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对炼油产业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聚烯烃只是石油化工的主要产品,近年来在1000万t/a的炼油厂配建20万t/a聚丙烯(PP)生产装乔金 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兼任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工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北京塑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等。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织·实”中国石化高端纤维产品在沪推介

“织·实”中国石化高端纤维产品在沪推介

“织·实”中国石化高端纤维产品在沪推介作者:***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24年第11期3月6日,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织·实”中国石化高端纤维产品推介会在沪召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原副会长贺燕丽、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中国石化集团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栋等出席会议。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中国石化成立40周年,也是中国石化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一年。

杨棟在致辞时指出,40年来,中国石化在党中央号召下,为加快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应有贡献;现如今的中国石化扛稳新使命,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肩负起三大核心职责,在端牢能源饭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为党和国家支撑托底、稳盘固局。

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石化在合成纤维产业发展上,积极贯彻“基础+高端”战略,维护产业链格局平稳,将产业发展与实际相结合,在高端产品领域不断研发探索,推动新材料孵化和应用,全面满足各行各业需求,引领带动合成纤维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开发部专家薛斌分享了低熔点纤维和轻柔保暖絮片的性能特点和应用状况。

仪征化纤的低熔点产品具有优异的热粘合性、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性好、在高温下能够保持形状稳定,不易变形,产品符合国家绿色发展要求,且在纺织品的加工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产品在过滤网、服装、睡袋、沙发、床上用品、软垫、地毯、吸音材料和汽车内饰等领域广泛应用。

保暖絮片采用多种功能性涤纶短纤维与其它纤维混合研制,能够瞬间升温、长效蓄热、轻薄舒适、吸汗透气。

这种保暖絮片在寒冷的环境下能够有效地保持人体所需的温度,提供舒适的穿着体验。

该保暖絮片不仅应用于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制服和安保民警防寒衣等服装,还广泛应用于冬季户外服装、床上用品、汽车座椅等领域。

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腈纶厂生产技术科高工贾克英介绍了齐鲁干法腈纶细旦产品的基本情况。

海峡两岸化工名词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

海峡两岸化工名词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

龙源期刊网
海峡两岸化工名词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审定会议
作者:才磊
来源:《中国科技术语》2016年第04期
2016年6月22日,海峡两岸化工名词工作委员会大陆方面专家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

此次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审议《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第二版)中的8253条化学工程名词的大陆名。

中国化工学会洪定一,清华大学朱慎林,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胡云光,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乔金梁,中国化工信息中心钱鸿元,中石化石油科学研究院康小洪,北京化工大学郭锴,中国化工学会王燕,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项目负责人才磊等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洪定一主持。

会上,专家们根据实际情况对《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第一版)中的部分名称提出了修订意见,还审议了部分《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第一版)未收录、此次新增加的名词。

会议决定,将此次工作会议专家们的意见汇总后,再次提交台湾方面专家审议。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2011年毕业生招聘信息(有效期截止2011年3月31日)企业简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简称上海石化院)创建于1960年,是中国石化直属的国内最早从事石油化工科技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之一。

上海石化院长期从事芳烃、丙烯、新能源化工、基本有机原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及油田化学品等领域成套工艺技术、催化剂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业务。

上海石化院设有基本有机原料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站、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石油化学分技术委员会、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中国石化有机原料标准化中心、上海市石油化工产品质量监督站、上海测试中心催化剂行业测试点等机构。

建院50年来,上海石化院成功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多系列石油化工成套技术及催化剂,其中大部分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大中型石化装置。

甲苯歧化、乙苯脱氢、丙烯腈、精对苯二甲酸、异丙苯、裂解汽油加氢、醋酸乙烯等具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保持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陆续开发了28万吨/年丙烯腈、180万吨/年甲苯歧化、50万吨/年苯乙烯、16万吨/年乙苯(气相)、30万吨/年异丙苯、7.5万吨/年甲基叔丁基醚、6000吨/年乙醇脱水制乙烯、2000吨/年二甲醚、3万吨/年甲胺等60余项以催化剂为核心的成套技术工艺包。

相继完成了镇海100万吨/年甲苯歧化、齐鲁2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上海石化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技术服务与支撑。

上海石化院认真落实中国石化“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继87万吨/年甲苯歧化成套技术出口后,甲苯歧化催化剂成功应用于国外某公司甲苯歧化装置,实现甲苯歧化技术的再次出口。

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新结构高性能多孔催化材料创制的基础研究”、国家基金委“制备低碳烯烃催化化学及反应工程的基础研究”等项目;与南京大学共建催化材料联合实验室。

经过持续建设,上海石化院已形成良好的科研基础。

为创新而生——记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高雄厚

为创新而生——记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高雄厚

为创新而生——记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高雄厚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期4个月时间研制出新一代降烯烃催化剂,15年内3获国家科技奖……在高雄厚身上,似乎总能看到科研旅途的跌宕感。

不管外人如何看待这些艰辛与成绩.高雄厚自己都乐在其中。

“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自己这些年的经历如何坎坷多艰,反而非常享受,我就是喜欢创新。

”高雄厚说道。

“创新其实有规律可循”1 988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硕士毕业后,高雄厚被分配到了兰州炼油厂炼制所。

因为勤奋努力,不到一年时间,他的科技论文就在全厂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不过,大西北科研环境本就困顿,更何况是30年前——那时的研发条件非常艰苦,只能用农用三轮车拉催化剂原料。

受客观条件限制,多年难以取得重要成果,一些研究人员在感到前途渺茫的情况下,有的选择了改行,有的选择了离开兰州.前往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寻找机会……面对种种不利现状,高雄厚心中难以平静,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陷入了迷茫。

“看到那时的环境,周围人都选择了‘孔雀东南飞’,我自然也产生过动摇的念头。

但经过仔细判断后,我还是觉得做科研更有乐趣.就坚持了下来。

”高雄厚说道。

他所从事的专业其实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催化剂。

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这一过程中自身并不会消耗。

”石油开采出来后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进一步深度加工,转变成可用的油品。

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一个神奇的东西——催化剂,将它加入到油的转化装置中就会生产出我们需要的产品,很神奇。

”就这样.高雄厚在科研一线坚持了下来。

虽然没有承担重要项目,但他仍然将这段“自由”时光充分利用了起来。

国内外各种炼油催化剂的专利技术及相关专家的资料,高雄厚几乎翻了个遍。

整整10年时间,他研究了300多种专利技术和十几位有影响的专家,有时一项专利技术要研究半年。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他还不忘钻研基础理论和技术,努力为自己“充电”。

一种液化石油气生产丙烯和2

一种液化石油气生产丙烯和2

专利名称:一种液化石油气生产丙烯和2‑丁烯的方法和装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金立,宋文波,王国清,胡慧杰,杜志国,乔金樑
申请号:CN201610873546.7
申请日:20160930
公开号:CN107880216A
公开日:
2018040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液化石油气生产丙烯和2‑丁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化石油气生产丙烯和2‑丁烯的方法和装置。

方法包括:(1)液化石油气进行脱氢反应,得到脱氢产物;(2)所述脱氢产物与马来酸酐相接触,所述脱氢产物中C端烯烃与马来酸酐进行共聚反应;(3)将步骤(2)得到的产物进行气液分离,得到气相产物和液固混合物;(4)将步骤(3)得到的所述气相产物进行气相分离,得到丙烷、丙烯、丁烷和2‑丁烯,将丙烷和丁烷作为循环料加入所述液化石油气中;(5)将所述液固混合物进行分离,得到的固体产物为含有马来酸酐官能团的聚合物。

可实现液化石油气生产丙烯和2‑丁烯并联产含有马来酸酐官能团的共聚物,可作为功能性材料的原料。

申请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地址:100728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2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乔孟占,石头缝里“挤”出油

乔孟占,石头缝里“挤”出油

[ 创新成果 ]
正 在 带技 领师 技小 师组 们组 研长 究牛 部军 件( 原前 理右
一 )
河北兴泰发电锅炉分场高压焊工班
创制“镜面焊接角度可调反光装置”
■ 何卫东
4 月 1 日,河北兴泰发电公司锅炉 分场高压焊工班传来喜报,该班组的创 新成果“镜面焊接角度可调反光装置” 获得了国家专利。
随 着 机 组 运 行 周 期 的 不 断 延 长, 河北兴泰发电公司困难位置的焊接给 每一位高压焊工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众 所周知,高质量的焊接,要求一次规 范焊接完成,且应保证焊缝金属组织 细致,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在 高温高压环境中长时间运行。通常情 况下,困难位置的焊接,会让高压焊 工的视线与操作都受到障碍物的影响, 很难保证一次焊接成功。但如果对一 个位置进行多次焊接,焊接金属组织 就会增厚、粗糙,不利于机组安全运行。 尤其锅炉管道检修过程中,由于组件 管排数量大,管排节距小,焊口的局 部位置肉眼无法观察到,给焊口的焊 接带来了很大困难。
乔孟占曾说过,科研没有捷径,搞 科研,就要不停地思考,将脑中一闪的 灵光抓住,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才能 在科研领域走得更远。从 2006 年至 2019 年,乔孟占历时 13 年都在做一种叫抗高 温的驱油剂——甜菜碱研究。他先后合 成筛选了 150 多种甜菜碱表面活性剂,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发现其中的 5 种适合于冀东油田的油藏,目前现场应 用了 2 种。用于集输系统防腐蚀的缓蚀 剂,他自 2011 年开始研发,历时 8 年, 合成筛选了 64 种缓蚀剂,最终找到了其 中最佳的 2 种。对纳米、亚微米和微米 级聚合物凝胶微球的研究,耗时 14 年, 目前已完成了 9 种材质的微球合成技术, 其中超支化聚合物微球、三层核壳结构 微球和 80 纳米驱油微球均处于同行业国 内领先水平。

聚烯烃类材料生产制造项目投资分析与建设方案

聚烯烃类材料生产制造项目投资分析与建设方案

聚烯烃类材料生产制造项目投资分析与建设方案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聚烯烃类材料生产制造项目投资分析与建设方案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史上最大规模投产潮,第一次为2005-2006年为炼油时代带来的扩能,第二次为2014年煤制烯烃登上舞台,第三次投产浪潮在2019年正式拉开序幕,大炼化时代来临,一大波百万吨级别的装置已经奔袭在路上,预计2019年年底聚烯烃行业总生产能力将冲击5000万吨。

该聚烯烃类材料项目计划总投资10319.3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648.7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12%;流动资金2670.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88%。

达产年营业收入18092.00万元,总成本费用13651.03万元,税金及附加189.27万元,利润总额4440.97万元,利税总额5242.79万元,税后净利润3330.7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912.0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3.04%,投资利税率50.81%,投资回报率32.28%,全部投资回收期4.60年,提供就业职位321个。

项目报告所承载的文本、数据、资料及相关图片等,均出自于为潜在投资者或审批部门披露可信的项目建设信息之目的,报告客观公正地展现建设项目的现状市场及发展趋势,不含任何明示性或暗示性的条件,也不构成决策时的主导和倾向性意见。

经项目承办单位法定代表人审查并提供给报告编制人员的项目基本情况、初步设计规划及基础数据等技术资料和财务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公司法定代表人已经郑重承诺: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并愿意承担由此引致的全部法律责任。

......截至2016年底,国内聚烯烃总产能达四千多万吨每年,每年新增产能三百多万吨,比上年增长8%。

聚烯烃类材料生产制造项目投资分析与建设方案目录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二、项目概况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一、发展规划分析二、产业政策分析三、行业准入分析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一、资源开发方案。

高分子共混体系界面张力的研究

高分子共混体系界面张力的研究

高分子共混体系界面张力的研究
张中岳;乔金樑
【期刊名称】《高分子学报》
【年(卷),期】1993()3
【摘要】在高分子多相体系中,相间界面张力(γ_(12))是微区的重要控制因素,无论是Donatelli,Sperling等提出的IPN体系微区尺寸关系式,还是Tokita提出的共混体系中分散相粒径表达式,都含有界面张力因子。

然而,由于高分子体系中界面张力测定的诸多实际困难,当前在国内外非常多的研究工作中,广泛地采用了一些替代的办法,应用较多的有以表面张力差来代替界面张力的Antonow原则延伸及一些近似的计算方法。

【总页数】5页(P343-347)
【关键词】界面张力;高聚物;共混体系
【作者】张中岳;乔金樑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31.2
【相关文献】
1.由聚合物间界面张力预测三元共混物形态结构的研究 [J], 瞿雄伟;刘国栋
2.第三相界面对高分子共混物粗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J], 谢续明;肖天晶;杨勇
3.界面张力对高分子共混物梯度相形态形成的影响研究 [J], 肖天晶;谢续明
4.共混/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力学行为实验研究进展 [J], 白树林;陈建康;王建祥
5.星型高分子共混体系的相平衡、相分离和相界面的统计力学理论 [J], 杨玉良;张红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推荐人 乔金樑
推荐单位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推荐樑是中国石化高分子领域唯一的首席专家,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高分子新 材料开发。发明的纳米尺度橡胶粒子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他还长期担任聚烯烃国 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领导研发团队开发出一系列聚烯烃新材料,为我国高性能聚 烯烃材料从基本依赖进口到大部分国内生产的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2007 和 2012 年二次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2004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成 果奖 12 项、中国专利金奖 1 项、优秀奖 2 项。申请发明专利 220 余项,国内外已分 别授权 120 余项和 90 余件。其主要科技成就和贡献如下: 1、 发明了纳米尺度橡 胶粒子及其制备和应用技术。 申请的 81 项发明专利, 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 “母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国 内企业以一亿元技术许可费购买了该成果;国际最大的合成橡胶公司,德国朗盛用 11 项(93 件)国际发明专利使用权换取了该发明 6 项(37 件)专利的使用权。该 橡胶粒子已在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开发了超细橡胶粒子 负载法制备高效助剂新技术, 形成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低成本实现高性能化新方法, 已生产高性能新产品 100 多万吨。生产出高结晶聚丙烯、汽车和家电用高抗冲聚丙 烯等多种新材料。其中,长寿命抗菌防霉高分子材料克服了耐水性差的世界难题, 成功应用于洗衣机和纤维等产品。 2)发现超细橡胶粒子的纳米尺度效应,并得到 实际应用。传统橡塑共混理论认为“橡胶可提高塑料的韧性,但会降低耐热性” 。他 简介 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橡胶粒径达到纳米尺度后可使塑料的韧性和耐热性同时提高” , 并据此开发了多种高性能新材料。例如,使增韧酚醛树脂模塑料的耐热性能显著提 高,满足了电子电器产品无铅焊料的高温焊接要求,改变了我国此类材料全部依赖 进口的局面,还实现了向发达国家出口;纳米尺度超细橡胶粒子改性摩擦材料综合 性能明显改善,摩擦系数对温度和速度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得到大量应用,并多年 出口日本,用于赛车刹车片生产等领域。 2、通过结构设计与工程技术创新,开发 出多种高性能聚烯烃新产品 1) 国际首创的低可溶物透明聚丙烯成为多个国家科学 家参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立项研究的首个中国发明的商业化高分子新材 料。他是项目负责人。 2)他和杨玉良院士共同担任了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 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开发的高速 BOPP 树脂全面取代了进口产 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在国际上率先突破“高速 BOPP 树脂等规度不能大 于 96%”的传统观念,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等规度≥98%的“高速高强度 BOPP 树脂” 。这些技术创新支撑了我国 BOPP 薄膜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产量和消费量 均成为世界第一。 3)发明了用外给电子体调节聚丙烯分子量分布和等规结构分布 新技术, 在世界上首创了均聚高速 BOPP 树脂新产品, 并生产出传统技术难以生产的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和高刚性高抗冲聚丙烯等新产品。该技术已成为我国新一代聚丙 烯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在 16 套工业装置上应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