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51488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e.png)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前言《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现代古装剧,其中的涓生和子君两位女主角都收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探究她们各自的特点和形象魅力。
涓生外貌形象涓生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长安第一美人”,她在剧中的服饰和妆容极具特色。
她的发型时而高峻时而低垂,配上华丽的头饰和随意摆弄的发丝,呈现出一种飘逸的感觉。
她的服饰主要呈现出宫廷式的妆容,华丽的金属纹路和珠子点缀,更加凸显出她的高贵和优雅。
人物性格涓生是一位极其独立和坚韧的人物,她不惧任何人的威胁,也不回避任何危险的任务。
她的心思缜密,冷静理智,往往能在危急时刻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她具有傲气和自信,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女性。
行为表现涓生在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十分吸引人。
在执行任务时,她总是冷静果断,不惧危险。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不会屈服,而是面对挑战,想办法克服。
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物,总是能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子君外貌形象子君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美女,她在剧中的服饰和妆容十分吸引人。
她的发型自然舒展,配上简约的头饰,更加凸显出她的清新和自然。
她的服饰也很符合她不拘小节的性格,简约而不失优雅。
人物性格子君是一位正义和善良的女性,她总是为了正义和真相而努力。
她的心地纯真,对于别人的遭遇和痛苦总是感同身受。
她的个性外向热情,善于交际,让她成为很多人的好友。
行为表现子君在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很优秀。
她的为人正义,善于处理纷争,懂得维护自己和别人的权益。
她的心地宽阔,善良,谨小慎微,总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总结涓生和子君是两位非常优秀和魅力的女性形象。
涓生的高贵和优雅,以及坚强和独立的性格,让她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形象。
而子君的正义和善良,以及聪明和机智的性格,让她充满人间情感和热情。
涓生和子君都是《长安十二时辰》中非常重要和优秀的角色,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的。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
![伤逝人物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e0794ebe23482fb4da4c49.png)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心理评估涓生:在最初,涓生还未与子君相恋前,他对子君的爱是强烈而懵懂的,对其未来的打算与也是感性的,“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可见,涓生当时的心情正如我们平时自习时见到喜欢的姑娘迎面走来的时候一样,我们无法专注于书本,因为心早已转移至那位姑娘,这里涓生便是心不再书中,翻书的动作表达了他当时的紧张与焦急,更确切便是浮躁。
“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在这对于鞋声的描写中,涓生不经意间便表现出了对子君的强烈的喜爱,正如我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
正因这种喜爱,当涓生听到子君对家人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便毫无疑问地更爱一层了,他爱子君这种独立的性格。
所以涓生骄傲,为子君骄傲,也为自己骄傲,心里暗想“看,我家女朋友为了我竟然敢跟家人抬杠,你家的敢吗?哈哈哈!”两人在一起后,两人开始要共同面对生活了,他们开始找住处。
爱是盲目的,花了大半积蓄,住在了一个条件并不好的房子里,两人开始自己想象中的过日子。
以至于对朋友的忠告与劝阻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小两口还买了四只油鸡和一只狗。
狗叫阿随,名字是子君索取,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还是随着子君叫了。
注意,这就是文章中涓生对子君的第一次,第一次妥协。
涓生为了这个家开始辛勤的工作,子君也尽力的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东西。
涓生开始有了归属感,开始有了责任感,开始有了家的感觉。
同时也开始心疼自己女朋友为家务的操劳。
这时涓生被辞退了,涓生失去了工作。
这个时候涓生其实是很慌的,而文中“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我看涓生
![我看涓生](https://img.taocdn.com/s3/m/25ed1484b9d528ea81c779a2.png)
我看涓生******************涓生是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反应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以独特的手记体形式,向我们讲述了涓生和子君以热恋同居开始却以生死离别告终的爱情悲剧,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青年们如果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在追求个人自由、婚姻的自主狭小范围里,仅仅凭着个人奋斗的微波力量,是难以冲出封建社会天罗地网的,更难以获得最终的自由和解放。
故事开始时我们可以看出涓生是很爱之君的,两人初期的爱情生活很美好,也很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子君也表现得相当痴情,子君对涓生爱得热烈、纯真,她陶醉于也满足于这样的爱情。
为了便于朝夕相守,他们在一个小官员家的四合院里找到了两间房子;在那里,他们过起了同居生活。
这种男女之间在不正式办理结婚手续的情况下就同居的生活,在当时的许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是会遭到非议的。
但子君和涓生都表现得很勇敢。
朝夕相处的同居生活,让涓生发现了子君身上的一些与自己不合拍的东西:子君喜欢在家里养小动物——小油鸡、哈巴狗,而涓生并不喜欢。
他开始感觉到自己和子君之间的一些隔膜,所以跟她谈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对于爱情的上述看法是相当深刻的。
但单纯的子君还不懂得涓生的这句话中所蕴涵的道理,子君在家里只管忙自己的家务。
由于两人之间在文化水平、生活视野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差距,涓生与子君之间的爱情已经出现了裂痕。
在涓生失业之后,失业的打击倒使得涓生更加振作起来。
但受到打击的子君却无法振作起来,反而越来越活得没有生气、没有情趣。
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涓生和子君之间因为心灵的隔阂而产生的冷漠也加重了。
这时的涓生认识到了:尽管爱情可贵,但却是需要有其他东西作基础的。
如果没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共同的生活目标和符合对方的需要或要求并为对方所欣赏的个人素质,男女之间的爱情就会因为缺乏基础而无法长久维持下去。
从《伤逝》的第一人称视角解读涓生的失败
![从《伤逝》的第一人称视角解读涓生的失败](https://img.taocdn.com/s3/m/5c418f75af45b307e871977b.png)
从《伤逝》的第一人称视角解读涓生的失败作者:何孟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狂人日记》是以主人公的疯狂呐喊震醒了一代沉睡的人,而《伤逝》则以主人公的婉约忏悔道出了这被震醒的人们内心的彷徨,后一个主人公比之前者多了一个评判的职能,这一主人公也就由此具有了双重身份,因此,本文就拟从《伤逝》的第一人称视角入手,通过涓生在文中的双重身份,去探析子君的失语与他自己的失败,从而解读出涓生忏悔中的彷徨。
关键词:伤逝第一人称视角双重身份作者简介:何孟霞,1985年,女,汉,四川阆中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导师傅学敏。
在鲁迅先生的33篇小说里出现过五种叙述视角:一是,以第一人称的主人公身份叙述;二是,以第一人称的见证人身份叙述;三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身份叙述;四是,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身份叙述;五是,以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
33篇文章中,像《伤逝》一样以第一人称的主人公身份叙述的文章却只有《狂人日记》、《一件小事》、《故乡》和《社戏》四篇,而在这第一人称的主人公讲述中直面人物内心的又只有《狂人日记》和《伤逝》两篇。
可是,即使是《狂人日记》的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也是和《伤逝》的叙述不同的:《狂人日记》是以主人公的疯狂呐喊震醒了一代沉睡的人,而《伤逝》则以主人公的婉约忏悔道出了这被震醒的人们内心的彷徨,后一个主人公比之前者多了一个评判的职能,这一主人公也就由此具有了双重身份,因此,本文就拟从《伤逝》的第一人称视角入手,通过涓生在文中的双重身份,去探析子君的失语与他自己的失败,从而解读出涓生忏悔中的彷徨。
一、第一人称视角与涓生的双重身份从叙事学的角度而言,叙事视角也就是叙事人观察事物的方式。
在以忏悔手记的形式存在的《伤逝》一文中,这个叙事人是涓生,而叙事人所观察的事物也还是这个涓生的故事,于是,在这个舞台上,涓生具有了表演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身份。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开篇的第一句话就写出文章的三个主人公以及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为表演者的涓生与子君一起在人生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短剧,作为观察者而存在的涓生坐在暗黑的角落里打量着舞台上一盏孤灯下的两个人。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74afc5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3.png)
《伤逝》读后感我们来谈谈涓生。
作为一个进步青年,他的世界是充满新观念、新思想的。
他追求新生活,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的热情和理想是值得赞扬的,但他却高估了自己面对现实的能力,也低估了社会的复杂性。
涓生认定子君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是符合他的理想的,子君的那句“我是我自己的”更是让他坚信未来是有辉煌与曙色的。
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发展是渐进的,人性的转变也是复杂的。
他的极端性使他无法理解社会的多样性,也无法包容子君的变化。
他将社会分为“朋友”和“敌人”,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涓生的幼稚和不成熟还表现在他对爱情的态度上。
他对子君的爱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一旦子君的行为不符合他的想象,他就会感到失望和厌恶。
他不懂得真正的爱情需要理解、包容和支持,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和改造。
他的这种不成熟的爱情观最终导致了子君的离去,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子君。
相对于涓生的典型性塑造,子君的形象更加真实和复杂。
她原本是一个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新时代女性,但为了爱情,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庭,投身到与涓生的共同生活中。
她的生活从谈论新思想、新观念转变为操持家务、养鸡养狗,这种转变对她来说是巨大的。
然而,子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她努力适应着新的生活,试图在琐碎的家务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她的脸色越来越差,社会经验却越来越多,这表明她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成长。
但她的成长并没有得到涓生的理解和支持,反而被他视为一种“变化”,最终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子君的死是这场悲剧的结局。
她为爱情付出了一切,却最终被爱情所伤。
她的死不仅是个体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的死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那么,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涓生的不成熟和幼稚吗?是子君的依附和追求吗?还是那个不成熟的社会呢?或许,这三者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赏析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6e8a0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c.png)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赏析《伤逝》人物赏析之涓生吕亦晨12服装2班20121116207《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里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情感,对女性地位,对人性的一些看法。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涓生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分析涓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到最后结束了,子君死掉了,涓生带着悔恨,是一个爱情悲剧。
涓生回忆起自己像子君求婚的时候,他说他记不起自己说的话了,他只是记得“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竟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样一点永远遗留,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他所记得的只是他为子君含着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仿佛是受到了耻辱一般,他回忆这些,仅仅是在怜惜自己,而且当时他求婚的时候,是“一条腿跪了下去”,在跪的时候还“含着泪”,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涓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他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只能忆起那些让他感到受辱的事。
这不能不说涓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对比涓生,子君就很不同了,子君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女子,当涓生向子君求婚的时候,涓生知道子君允许他了,“她的脸色变成青白,后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
”显然,这是一个未经历过情事的少女的表情。
她接受了涓生,但是心中也有一丝疑惑,她不知道涓生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子君是什么都记得的: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
涓生的举动,子君还记得。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是多么地在乎。
而涓生却自己不曾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涓生是不是把自己对子君的求婚行动仅仅是看做逢场作戏而已。
所以他不记得了。
涓生没有给子君饱满的爱,他不能给子君幸福,这使得子君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子君只能从回忆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子君是可怜的,她爱上了一个不值得她爱的男人——涓生,而这个男人在没有给她幸福的同时,他不仅仅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她回忆起过去甜蜜的时候反而觉得可笑与可鄙。
涓生形象四重奏——鲁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
![涓生形象四重奏——鲁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e346257f8e9951e79b89273b.png)
涓 生形 象 四重奏
鲁迅小说 《 伤逝》主人公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
李 秀 芹
引言
《 逝 》 是 鲁 迅 唯 一 的 爱情 小 说 , 同 时 也 被 称 为 鲁 迅 最 伤 难 理解 的小说 。几十年 来 ,文学 研究者用 了各种各样 的批 评 理论和方法 ,结果还有 许多未尽 如人意 的地 方 。一般 来说 , 把 握 人 物 形 象 是 我 们 理 解 作 品 的 最 重 要 、最 直 观 的途 径 。 同 样 ,探 讨 涓 生 的形 象 对 理 解 《 逝 》 这 篇 小 说 具 有 至 关 重 要 伤 的意义 。从形象创造 的角度来看 ,给人物 命名是简单 而重要 的手 段之 一 。鲁 迅对 人 物 的命名 往 往 匠心独 具 。在 《 》 药 中 ,为人物 取姓为华 为夏 ,用来 转喻华夏 民族。 《 伤逝 》 中 的 “ 生 ” 一 词 是 鲁 迅 自造 的 , 该 词 究 竟 意 味 着 什 么 , 需 要 涓 综 合 运 用 语 言 学 、文 学 理 论 、哲 学 和 思 想 史 诸 学 科 的 知 识 来 分 析 。 《 语 大 辞 典 》 对 “ ” 的 释 义 有 六 项 , 但 从 义 素 分 汉 涓 析 的 角 度 来 说 , 可 以 归 纳 出 四个 义 素 : 日 小 , 日 择 , 日 流 ( ) , 日 净 。 “ ” 在 《 语 大 辞 典 》 中 的 义 项 更 多 , 义 泪 生 汉 素 也 更 多 , 但 考 虑 到 “ ”和 “ ”在 一 起 构 成 一 个 词 , 在 涓 生 这一构词 中可能使用 的义素则只 有两个 :人,生命 。而这些 义 素 组 合 在 一 起 ,可 以 形 成 不 同 的 意 义 :地 位 低 下 的 读 书 人 ,选择 生活下去 ,流 泪 的人 ,干净 的人 ,等等 。 《 伤逝 》 至少从这 四个层面展 示 了涓 生这 一特殊 的人物形象 。四个层 面 像 四 重 奏 一 样 ,相 互 关 联 而 又 各 有 特 点 , 共 同演 绎 出 涓 生 形 象 的 复 杂 内涵 。
歌剧《伤逝》人物分析——以涓生为例
![歌剧《伤逝》人物分析——以涓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4e78b8cf84b9d529ea7a4f.png)
作者: 刘佳彬[1]
作者机构: [1]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61-6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2期
主题词: 歌剧形象;人物性格;思想
摘要: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由作曲家施光南改编创作的。
该剧围绕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展开,整部剧分为"春""夏""秋""冬"四幕,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男女主人公以新青年的身份和思想抗击命运,却又不敌现实的困苦,最终失败的悲剧故事。
本文对男主人公涓生进行人物分析。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ab0a0a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7.png)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如下:
1.子君:子君是一个勇敢、坚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感到不满,并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她追求与涓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与家人决裂、面对社会的非议等。
然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些软弱和妥协,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涓生:涓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他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深爱着子君,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显得犹豫和软弱,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勇气,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软弱和妥协。
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e0f71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9.png)
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子君涓生爱情悲剧浅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发展史上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
然而自古以来,在婚姻爱情上,大都上演的是一幕幕悲剧。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回溯历史,时光倒退2000年,我们可以看到霸王虞姬别离的凄艳,孟姜女泪水的坚贞;1000年前,盛唐雄风造就了红拂夜奔的激情,明皇贵妃的雍容;500年前,净是人性化的聊斋人鬼恋和妖魔化的三言二拍俗世情;100年前,林觉民在狱中写下最悲壮的温柔;50年前,小二黑和小芹演绎啼笑皆非的时代剧;再近一点,30年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爱得淳朴而忧伤;而且15年前,万物同春,爱情是春天里的一把火。
还有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他俩的爱情悲剧很是煽情。
那时男女爱情的幸福,除了祈愿父母的恩典,媒婆的慧眼还能做些什么呢?死亡使得他俩的爱情变得圆满,最后衍化成两只蝴蝶。
然这终究不过是文人们耍的一场把戏,就像现代魔术大变活人一样。
总之,爱情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幕幕地上演着。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也有这么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涓生,女的叫子君,他俩用生命的激情为人们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
子君是一个张扬“五四”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非常坚决,非常彻底,你听听她从旧的思想阵营迈向新思想阵营时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言吧:“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让我想到闻一多先生说的一句话:“我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再跨进大门”;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李清照那豪气干云的话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的眼前也自然浮现出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这些巾帼不亚须眉的女中豪杰。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
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论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的形象及意蕴
![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论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的形象及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bca1eec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0.png)
对悔恨与悲哀的超越——论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的形象
及意蕴
胡祖信
【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4)002
【摘要】无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胡祖信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伤逝》中的涓生形象及意蕴分析 [J], 胡祖信
2.涓生形象的构成、内核和基础——试论鲁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的形象建构[J], 李秀芹
3.涓生手记的叙事策略——《伤逝》中的子君形象解读 [J], 汪瑶;乔琛
4.虚无的“悔”,迷茫的“逃”--论《伤逝》中的涓生形象 [J], 宋庆永
5.《伤逝》中“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J], 曹欣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
![分析鲁迅伤逝中子君涓生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7d302bff46527d3250ce00c.png)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
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
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涓生形象浅析
![涓生形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c40c3c10661ed9ad51f3f0.png)
涓生形象浅析作者:灿《伤逝》一文正如它的标题一般,开卷便感受到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本文采用自白式的写作手法,我们仿佛能看到涓生独自坐在昏暗的房间里一字一句的慢慢吐露内心的独白。
涓生是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他追求自由的爱情与生活,有着强烈的个性主义。
在文章的开始涓生说道:“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鞋的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这句话生动的写出了涓生对子君的爱及恋爱起初的狂热。
此刻,在他心目中唯有子君是让他日思夜想的,于是每当听到鞋声便会有所期待,不像子君的鞋声会打破他的期待,太像子君的鞋声终究也还是会打破他的期待。
不管他们像不像子君,终究都不是子君,他期待的,盼望的唯有子君。
接着又写到:“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这句话更是展现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恋。
真可谓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整个人的心思都扑在她一人身上,觉得她像个孩子一般,不会保护自己,怕她翻车,怕她被撞伤,怕她出任何意外。
恋爱中的人总是心思细腻而又急不可耐的,忍受不了爱恋的人不在身边,片刻的离别便会引发成千上万的浮想。
此时的涓生是让人欢喜的,他懂得如何去疼爱女子,懂得思念懂得谈情说爱,他努力的争取着自己的爱情。
当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时候,涓生说:“这彻底的思想就在他的脑子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
”这时的涓生对于子君不仅有爱恋还有崇拜,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觉得子君正是他所寻求的,他们在精神上是契合的。
当子君冲破了封建的枷锁与他走到一起时,涓生便开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原来为了爱,他会紧张,会不知所措,会在表白时采用电影里的俗套方式。
现如今这些与他而言已是模糊的片段,就连子君的温习都会让他不屑。
恋爱和真正的生活有着不可想象的差别,他看着心爱的子君开始喂鸡养狗,与邻居吵架,他分明感受到了二人之间的隔膜。
子君从庙会买来一只狗,取名叫阿随。
浅析《伤逝》中的涓生形象
![浅析《伤逝》中的涓生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1c3e72958fb770bf78a559f.png)
个性产生 、形成 、发展 和实现都必须受到个人 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结果 。这一特性在涓生 所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 ”③ 吃穿住用行是 身上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温饱问题解决了的 个人生存下来 的基本保 障,他们 的爱情 因遭 他切实感觉到 了封建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性 ,为
3 0
跨越 的第一步 ,是具 有个性解放思想 的新青年 怎样才能够按 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 ,他却始终
与封建社会较量的第一块试金石 ,但 因为力量 都没有找到答案。失业后找不 到工作 的涓生就 的薄弱 ,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 ,无疑是 以卵击 开始找寻一条可以生存下来的路 ,他 自己也反 石 ,再加上涓生只知道争取形式上的婚姻 自主 复地强调 :新 的生路还很多 ,但 自已还没有知
自己独特 的视角写了 《 伤逝》 。作 为文学大家 遭 的环境 是这样 的寂静 、空 虚 。与子君 的爱
的鲁迅 的作 品 ,历来倍受人 们 的关 注 , 《 伤 情 ,使他暂时逃脱 了这种寂静与空虚 。 “ 我是
逝》 也不例外 ,自从问世 以来 , 作 品以其深厚 我 自己的 ,他们谁也 没有干涉我 的权 利”① , 的意蕴和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 留下 了广泛的 这是子君追求个性解放的宣言 。子君 的坚决 、 思索探究空间。那么,涓生究竟经历 了怎样 的 沉静深深地感染着涓生 ,使他在 自由恋爱 的第 反封建心路历程 ,在他的身上到底折射 出哪些 步找到了共鸣 ,渴望与她建立起满怀希望的
想启蒙运动 ,高举着 “ 民主、科学” 的大旗 , 追求恋爱婚姻 自由的过程及最终 以失败告终 的
宣扬个性解放 ,向一切传统的东西宣战。在文 悲剧。男主人公涓生是受 “ 新文化”运动思潮 学领域 ,塑造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也 影响的青年 ,作为小知识分子 ,深受西方个性 成了文学作家 的共 同题材 ,但多数作家塑造的 解放思想的影响,渴望建立男女平等、婚恋 自 人物形象都只盲 目追求个性解放 ,疏忽了个性 由的新人际关系,但 由于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 解放的局限性 ,面对这样的狂潮 ,鲁迅先生 以 根深蒂固,他只有孤独地徘徊着 ,所以觉得周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040440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3.png)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是《伤逝》中最为经典的人物。
涓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由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蜕变成一位不朽的英雄。
他有一颗壮烈坚定无畏的心,毫不犹豫地拿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和平与自由。
他勇于面对危险,敢于挑战暴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怀抱希望,放开自己的手,全力以赴地保护自由和理想,促成了国家的繁荣高风,彰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勇猛敢冲。
涓生因为他的浩然正气和果敢行动而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和尊崇,他在英雄权利道路上走得永不停歇,像一支正义之箭,把自己献给了共和国。
子君是一位聪慧漂亮的女子,她有一颗敏感温柔的心,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斗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勇敢,坚定的信念与谦虚的耐心,不畏压力,勇气强大而美丽的作为,无私的付出,让子君在斗争中脱颖而出,光大了女性的命运,使子君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女英雄。
总之,涓生和子君都是《伤逝》中十分伟大的英雄。
他们的健康人格不仅在故事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带给了我们对正义力量的反思和向往。
涓生形象的构成、内核和基础
![涓生形象的构成、内核和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ca1537e02768e9951e738bc.png)
涓生形象的构成、内核和基础作者:李秀芹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摘要:运用义素分析方法对鲁迅《伤逝》中主人公涓生的名字进行分析,由此发现了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末人、超人、道德家、忏悔者。
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涓生其实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写照,而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家庭与爱情的思考和艰难选择是建构涓生形象的现实因素。
关键词:末人;超人;道德家;忏悔者;托尼学说;现实因素中图分类号: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2)一、引言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从创作角度来说,鲁迅大概构思了长达一年半的时间,而从落笔到写成则仅仅花费了大约四天时间,对于这篇字数仅万余的小说来说,构思所耗费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某些东西太难于表达了。
结果,作为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它被称为鲁迅最难以理解的小说。
几十年来,文学研究者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批评理论和方法,结果还是未尽如人意:它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一般来说,把握人物形象是我们理解作品的最重要、最直观的途径。
我们不能越过涓生的形象而直接探讨这篇小说的这样或那样的主题、思想或者艺术形式、叙述形式,同样也不能越过涓生的形象直接用鲁迅个人生活中的婚姻、恋爱、情感来牵强附会,更不能越过涓生的形象,直接用涓生眼中的子君来探讨子君的形象。
探讨涓生的形象对理解这篇小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形象创造角度来说,给人物命名是简单而重要的手段之一。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说道:“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人物命名。
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
西方作家和理论家重视小说主人公的命名,中国亦然。
具体到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人物的命名也往往匠心独具:如《铸剑》中的“宴之敖者”,鲁迅取意为家里的日本女人,是鲁迅把兄弟失和的原因归之于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这已经是众所周知。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3963b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0.png)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第一篇: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
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
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
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
(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涓生形象分析
![涓生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d200cada38376baf1faebc.png)
涓生的人物形象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
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这里,涓生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过程,即是:觉醒——战胜感情的自我——获得理性的自我——重新陷入麻木的自我。
狭獈的阶级观念和社会意识使涓生不能看清子君踏上死途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残酷和腐朽,在于个人奋斗的盲目和软弱,而终于认定,“真实”才是真正的“无爱的人间”,是致人死命的毒刀,他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便是涓生生命的归宿,一个从谎言世界里超脱出来,真实世界里苦闷徘徊了一阵之后,又终于在现实生活所给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谎言世界里去的人,绝不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
涓生的性格是既特殊又丰富的,他身上有着五四青年共有的美好品质,也免不了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虽然在爱情之初,涓生表现出了勇敢和坚定,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份勇敢和坚定坚持下去,或者说是爱情萌生的勇气在爱情高潮退去后逐渐被内心的怯懦一点点吞噬直至完全取代。
“我觉得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是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可见涓生的勇敢不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固有本性,而是借着爱情一点点的力量和青年的骄傲勉强伪装出来的,甚至在勇气这点上他还不及子君,“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定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终将独负空虚走下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于是,鲁迅在他的《伤逝》中,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向,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
就这样,涓生与子君以及他们的爱情在那样的时间,那样的境况,在他笔下渐出。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
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
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的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而饮恨终生。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从涓生与子君的恋爱开始。
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子君的到来。
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
涓生和子君终于生活在一起。
新婚的生活是幸福的。
这是他们冲破了长辈的桎梏、社会习俗的偏见而赢得的胜利的每天,他们两人默默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但是,子君却在这时渐渐将兴趣移向生活琐的事:养了四只小油鸡,一只取名阿随的花白的叭儿狗。
就此涓生对此产生了想法,他开始领悟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对于这一点,子君仿佛并没有完全理解。
是的,婚姻并不是恋爱的终结,爱情的花朵仍须夫妇两人加以细心的爱护、浇灌。
可以说涓生是一个力图与个人主义决裂的觉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觉醒的表现是,第一,他理解
到,“回忆以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其次,他理解到,“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免得一同灭亡”。
最后,他理解到,“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这里,涓生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过程,即是:觉醒——战胜感情的自我——获得理性的自我——重新陷入麻木的自我。
狭獈的阶级观念和社会意识使涓生不能看清子君踏上死途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残酷和腐朽,在于个人奋斗的盲目和软弱,而终于认定,“真实”才是真正的“无爱的人间”,是致人死命的毒刀,他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便是涓生生命的归宿,一个从谎言世界里超脱出来,真实世界里苦闷徘徊了一阵之后,又终于在现实生活所给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谎言世界里去的人,绝不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
自然,涓生的路,也只能是作者是最终所要否定的路。
与个人主义决裂作为涓生的行动基点,这是他自始至终应该值得肯定的一面。
但是,涓生既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就不可能彻底摆脱固有的狭獈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
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但对于将来的路,却始终是一片模糊。
在他的眼前,有“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里的偷儿……”有“蔚蓝的天,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朗的闹市,黑暗的夜……”有“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纷繁的世界充满诱惑,让他眼花缭乱,使他辨不清虚实真伪,辨不清前行的路,于是,他只能长久徘徊于苦闷和迷惘之中,最终毫无声息地走向堕落。
最终啊,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却模糊着未来的涓生,末了还是背负的那无穷无尽的空虚,独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