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挑选斗牛的标准要求

合集下载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

i o t nm( m u lg sp o l iiedf rn ru so u l。da lt。s t h g t gt t u ;i 讨e b lf ht e ped vd iee t o p fb ls rw os e ef hi i i g t i n me,nno n c o ytm n ih to t Mio l nak o k ut se a dfg ti u. a s
黔南 民族师范学 院学报 2 0 0 6年第 1 期
跳起了自己的“ 斗牛舞” 水语称为 duq1意为斗牛 、 。“ 6 u, 斗角。常在祭典 、 节庆和丧葬时演出。 斗角 …‘ 舞一般 由五把芦荃、 支莽筒伴奏 , 吹芦荃者边奏边舞。……舞蹈 的唯一道 具是竹篾制作 的‘ 牛头 ’ 。 表演时 , 小芦莲前 导领舞 , 大中型芦 、 莽筒跟着 , 同时由二人各戴 ‘ 牛头 ’ 。道具作半蹲式边斗边舞 , 五 位头插雏尾 、 腰拴 白鸡毛花裙子的姑娘作舞伴应急配舞。其动作幅度大 , 有浪度 , 如甩腰 、 顶胯 、 卷转 、 抖 肩等动作 , 状如波涛 , 起伏翻卷” L 。 1 水族斗牛舞是一种摸拟式 的舞蹈艺术 。苗族和水族 的“ 斗牛 舞” 都充分显示了苗族 、 水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和粗 犷豪爽的性格 , 既是对美的歌颂 , 也是对生命 和力量 的崇拜 , 这是舞蹈艺术对斗牛的记载。马学 良, 今旦译注的《 苗族史诗 ・ 追寻牯牛》 以牯牛为主角 , , 叙 事的手法写道 :来呀向西来 , “ 来到姜央家。把牛放到平坝上 , 一个见不得一个 , 见了就干仗。为的是哪 样?来到长 田下, 抢吃一棵芭茅草, 为的是这个 , 见了就干仗。 这是苗族史诗对 斗牛作的原始记载。据 ” 《 东坡志林 ・ 卷九》 记载 , 早在唐宋时代就有画家如戴嵩 、 厉归真等人画过《 斗牛图》 唐士训蒙 图汇》 。《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

浅析苗族的牛文化与牛崇拜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稻作。

苗族生活在山水间,环境较为封闭,千年来依旧沿袭着农耕的传统,仍以水稻种植为主。

牛作为苗族乡亲犁地的最好伙伴,成为了维系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支柱,自然得到人们的亲近与尊重,如果没有牛的协作,苗族人民是很难解决食物温饱问题的,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方式使得苗族人家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苗族人家与牛的渊源《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是在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民间口传文学作品。

《苗族古歌》的第二组《枫木歌》中《十二个蛋》里有唱到妹榜妹留(蝴蝶妈妈)长到12岁,和水泡游方12天12夜,生下12个蛋。

12个蛋生下来,妹榜妹留请来鹡宇孵了三年整,生出人类始祖姜央和雷公、老虎、蛇、龙、牛、大象等动物以及一批鬼怪。

从苗族古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牛在创世纪神话传说中占有一席之地,苗族对牛有来自原始的崇拜,视牛为祖先之一。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在此过程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黔东南《苗族古歌》中《五群妈妈》唱道:经过“河沙坝”时,“野草密又高,苦于鲁难寻,阿妈忧重重。

水牯草里钻,道路被打通。

扶着妈妈走,慢慢朝前东。

”这里说的水牯就是水牛。

黔西北苗族传说迁徙过黄河时,小的家畜都被水冲走了,是牛把人载上了岸,才逃脱了敌人的追赶,得以生还。

由古歌的内容推说,苗族对水牛是怀有极度感恩之情的。

图一苗族反排古歌表演此外还有关于牛皮鼓的传说。

苗家凡是死了人,都兴打牛皮鼓。

一次阿昂(端公)给死人念经,其经书被老牛所吞。

此经书为神仙所赠,书上记载着苗族老家的名字,记着搬到这里来的路线和祖宗的名字,牛把经书吃了会让苗家的死人回不到老家找不到祖宗。

老牛说,经书已在我肚子里化成一张油皮,你只消得把我杀掉,用肉招待客人,皮子用来绷鼓。

把油纸蒙在鼓面上,经书自然就印在鼓面上了。

贵州黔东南的民俗一景―――斗牛

贵州黔东南的民俗一景―――斗牛

贵州黔东南的民俗一景―――斗牛在黔东南自治洲的民族风情中,斗牛是最有特色的工程之一。

斗牛在黔东南各地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斗牛〞。

这种牛体形魁大,性格凶猛,好斗性强,是专门为来“打架〞的。

在凯里、丹寨、麻江、雷山、黄平、台江县一带称为苗族斗牛。

无论大小节日、集会都有斗牛活动。

多姿多彩的黔东南斗牛活动依次如下张开:牛圈建造:无论苗族斗牛或侗族斗牛都是圈养的。

一牛一圈,牛圈一般是用木材建造的,也有用石砌的。

结实、封闭、阴森、宽阔。

牛在圈内生活,吃喝拉睡都在圈内。

每天都要割草垫圈,保持圈内枯燥。

牛在圈内拉屎拉尿,就是积肥,一两个月去除一次,就是几千斤圈肥,等于一个小小的无机肥料厂。

喂养:斗牛,都是以草食为主,很好喂养,但为了使牛强健,还要掺上苞谷、大米、黄豆之类的精饲料。

出征前要喂几碗白酒提神。

斗牛:凡遇节日,斗牛场上,人山人海,参战斗牛头数都有数百头之多。

编为老牛、嫩牛、宽角、窄角等假设干参战小组,然后抽签、对号。

以胜者复赛,经过屡次复赛,得出一、二三等名次。

胜者既有奖金,有进步了身价。

胜牛要比一般牛贵2—3倍。

在斗牛场上,人山人海,喝彩连天,气势磅礴,非常剧烈壮观。

特别是碰牛〔就是一放出去就冲过去碰头的那种〕,一声碰响,万声喝彩,惊天动地。

胜者,胜方欢天喜地,盛气凌人,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到败方寨上大吃三天,这种形式数年举行一次。

在斗牛场上还有两种场面非常惊喜,一种是一碰就跑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剧烈搏斗之后,弱方抵挡不住强烈攻击,拔腿就跑,败者跑胜者追,全场观众跟着起哄喝彩,很有意思;另一种是双方力量平衡,互不相让,搏斗时间太长,为了保护双方斗牛不受损害,就需要组织人员“拉脚〞,每头牛有十来个人拉脚,双方一拉,斗牛就转变为人跟牛的“拔河赛〞,这种以拉脚完毕的战斗,双方都是赢家。

欣赏:看完斗牛的人,在路上、在家里滔滔不绝地议论,要议论几天才淡忘。

斗牛就这样吸引人心。

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而黔东南斗牛是牛与牛斗,具有东方斗牛特色。

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斗牛文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为例

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斗牛文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为例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岑锦秀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斗牛文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为例摘要:黔东南苗族舟溪支系的斗牛文化经历了从民族崇拜到世俗化的变迁过程,在整个世俗化的过程中,苗族文化汉化、民族文化商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斗牛丧失了原有的象征意义,但它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所以对于斗牛世俗化不能简单的以文化削弱来评价。

关键字:苗族;舟溪支系;斗牛;文化变迁;民族崇拜;世俗化1背景介绍斗牛又叫“牛打架”,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

国内开展斗牛活动的地域主要在贵州、湖南、云南、海南等地。

目前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是贵州黔东南地区,经常会有其他省份的到此地来参加斗牛活动。

爱好斗牛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汉族、水族等,其中以苗族最为突出。

西班牙斗牛闻名世界,他们主要是以人与牛斗为主,而苗族斗牛是牛与牛斗。

黔东南凯里市的斗牛过程,首先是敲锣打鼓、放鞭炮以及看台上人们的拼命吆喝来造气氛,在这种情形下,牛就很容易被激怒,两牛相见,怒气冲天,角与角相抵,头头相碰,尘土飞扬,场面实分壮观。

有的牛会在相斗过程中受伤过重而死亡,死亡的牛处理是现场按斤卖掉,但这种情况很少见,通常的斗牛结果是多数牛因为体力不支而败下阵来。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里分不出胜负,场上的就会用麻绳将牛拉走,视为平局,不管输赢与否,都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友好。

战胜的牛被封为牛王,披巾挂彩绕场三圈,牛主人和亲朋好友为胜利而狂欢,牛主人将更加细心呵护他的斗牛。

牛是苗族人的图腾,他们对牛崇拜,从苗族人的古代歌谣中可以知道牛崇拜是该族的文化信仰。

苗族人传唱的古老歌曲中就可以得知苗族人认为自己的神话祖先姜氏和牛是同母所生的兄弟。

在《述异论》中记载苗族祖先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身有肉翅”。

在《蚩尤神话》中写到“蚩尤氏耳鬓如剑,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这些记载都说明了苗族的祖先与牛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贵州斗牛比赛规则

贵州斗牛比赛规则

贵州斗牛比赛是一种传统的贵州民间游戏,规则如下:
1.参赛牛:比赛中使用的牛只要求体型健壮、脾气较为暴躁。

2.比赛流程:比赛分为预选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预选赛采用循环淘汰制,每场
比赛时间为3分钟左右;决赛则是单淘汰制,每场比赛时间为5分钟左右。

3.比赛地点:比赛通常在宽阔的空旷草坪或者广场上进行,比赛场地要求平整、
无障碍物,避免对牛只造成伤害。

4.角色分配:参赛人员分为“擂主”和“出牛方”,其中擂主负责筛选参赛牛
只并提供奖金,出牛方则负责提供参赛牛只。

5.比赛规则:比赛中,两头牛只在场地中对峙,由其主人用绳子控制。

比赛开
始后,两头牛同时放开,比赛双方利用自己的牛只把对方的牛只撞倒或挤出比赛场地,以达到胜利的目的。

6.胜负判定:比赛结束后,裁判会根据比赛过程中牛只的表现、胜负情况以及
各种技巧评分来判断比赛胜负。

比赛评分制度较为复杂,一般由裁判组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打分,最终得分高者获胜。

贵州斗牛比赛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游戏,要求参赛人员对待参赛牛友善、尊重动物福利,并且遵守相关规则和道德准则。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

苗族的民风民俗简短1.苗族民风民俗简短的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2.苗族的习俗,要简短的苗族婚俗正大光明去"游方"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

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

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榘,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

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

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

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

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

棋牌 斗牛

棋牌 斗牛

棋牌斗牛1. 引言棋牌游戏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休闲娱乐方式,而斗牛又是其中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棋牌游戏。

本文将介绍斗牛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并提供一些技巧和策略供玩家参考。

2. 游戏规则斗牛是一种基于扑克牌的比较大小的游戏,牌面的大小顺序为:K > Q > J > 10 > 9 > 8 > 7 > 6 > 5 > 4 > 3 > 2 > A。

每个玩家手中有5张牌,根据牌面的大小来比较最大的牌型。

2.1 牌型及其大小在斗牛游戏中,牌型及其大小如下:•牛牛:即手中的牌能凑成十点的倍数,如10、20、30等。

牛牛是最大的牌型。

•牛一至牛九:即手中的牌能凑成整数点数,如11、12、13等。

•无牛:即手中的牌没有与任意两张牌凑成十的倍数的组合。

2.2 游戏流程1.所有玩家均下注。

2.庄家发给每个玩家5张牌。

3.玩家在指定时间内进行下注。

4.玩家展示自己的牌型,比较大小。

5.获胜者获得奖金,输家失去下注金额。

3. 常用技巧和策略3.1 计算概率在斗牛游戏中,计算概率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技巧。

通过计算剩余牌中能够凑成特定牌型的数量,可以判断当前手牌的胜率,并根据情况做出下注决策。

3.2 观察对手观察对手是另一个重要的技巧。

通过观察对手的下注行为以及牌型展示,可以辅助判断对手手牌的强弱,进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3.3 控制情绪在游戏中保持冷静和控制情绪也是至关重要的。

斗牛游戏是一种策略性较强的游戏,过于冲动的下注往往会导致损失更多的金币。

因此,在游戏中保持冷静头脑,不受情绪的左右,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4. 结论斗牛是一种具有竞争性和策略性的棋牌游戏,通过掌握游戏规则和常用技巧,玩家可以提升自己的胜率。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技巧和策略对游戏结果有一定影响,但仍然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存在。

因此,玩家在游戏中应保持适度,享受游戏的乐趣。

以上就是关于斗牛游戏的介绍和一些技巧和策略的分享,希望对广大棋牌爱好者有所帮助。

斗牛的技巧分析

斗牛的技巧分析

斗牛的技巧分析斗牛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扑克牌游戏,玩家需要根据自己手里的牌和对手的表现来做出决策。

在斗牛中,掌握一些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玩家提高胜率。

下面是一些斗牛的技巧分析。

1. 理性分析概率在斗牛中,牌的概率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玩家需要学会计算自己手中牌的概率。

例如,如果手里有两张牛头牌,就有可能组成牛牛。

而如果手里有两张牛头牌和一个牛尾牌,就有可能组成牛9。

掌握这些概率可以帮助玩家在下注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观察对手表情和行为在斗牛中,对手的表情和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信息来源。

观察对手是否紧张、是否有底气可以帮助自己判断对手手中的牌的强弱程度。

例如,如果对手表情紧张,可能是因为手中牌不好,这时候可以选择加注来增加对手的压力。

3. 灵活调整策略根据不同的局势,玩家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

例如,在前几轮下注时,如果手中的牌比较弱,可以选择弃牌。

而在后面的轮次中,如果觉得自己的牌比对手强,可以选择加注来增加对手下注的压力。

4. 控制情绪和尺度在斗牛中,情绪和尺度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因为一次输掉的局面而情绪失控,可能会导致下注过多而亏损更大。

因此,玩家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输赢左右。

同时,也要掌握下注的尺度,避免过于冲动地下注。

5. 学会分析庄家和其他玩家的下注模式庄家和其他玩家的下注模式是斗牛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庄家下注较大时,可能手里有很好的牌;其他玩家也是如此。

通过观察他们的下注模式,可以大致判断他们的手牌情况。

如果庄家下注较大,而其他玩家都跟注,可能是因为他们手里也有不错的牌,这时候自己手中需要更强的牌才能比过他们。

总之,斗牛是一种策略性的扑克牌游戏,玩家需要根据自己手中的牌和对手的表现做出决策。

通过理性分析概率、观察对手表情和行为、灵活调整策略、控制情绪和尺度以及学会分析庄家和其他玩家的下注模式等技巧,玩家可以提高自己在斗牛中的胜率。

然而,斗牛还是一种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的游戏,没有绝对的必胜策略,因此玩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贪心和冲动,以避免过度的亏损。

斗牛的选牛方法

斗牛的选牛方法

斗牛的选牛方法
斗牛的选牛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1. 看颜色:在斗牛的过程中,红色的牛往往更容易被选中。

这是因为红色具有热烈、勇敢、活力的象征意义,符合斗牛的氛围。

2. 看体型:牛的体型也是斗牛选牛的重要考量因素。

通常选择身体健康、强壮、体型肥壮的牛,这样的牛更容易承受斗牛的压力和冲击。

3. 看角度:斗牛选牛要看角度,一般选择前角短、高而粗的牛,容易用前角压倒对手。

4. 看性格:选牛还要看牛的性格,性格温顺、容易激动的牛一般不太适合斗牛运动。

因为这样的牛容易受到恐吓而逃跑,不易表现出勇敢、坚强的斗牛形象。

综上,斗牛的选牛方法不止于以上几种,还需要根据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苗族斗牛文化的探究与探讨

苗族斗牛文化的探究与探讨

苗族斗牛文化的探究与探讨——以黔东南苗族斗牛为例摘要:通过资料搜集法、文献参考法、历史分析法等,对黔东南州传统斗牛文化以及近几年来黔东南州斗牛文化的发展现状来对苗族斗牛这一传统的民俗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旅游学、人类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的视角来阐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对当地人民生活与旅游发展带来的效益。

关键词:民族文化、苗族、民俗、斗牛文化。

前言:斗牛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结晶,同时也是人民努力奋斗的象征。

千百年来苗族人民与牛就有不可分割的缘分,牛不仅是苗族人民在耕作方面的主力,而且是人们最好的劳动力和伙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改善,农耕机械化牛作为人们耕作最好的伙伴渐渐退出与人类劳耕合作的视野。

斗牛这一传统节日被后人传承了下来,然而这一传统文化要如何继承与发展下去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注视与探讨。

一、斗牛文化的起源(1)苗族是蚩尤的后代,传说蚩尤帝是一个铜头铁额、牛首人身聪明敏捷且力大无穷的天神,在远古时期蚩尤帝带领苗族子弟抵御外族人民挥刀持盾的侵袭,凭借蚩尤帝的聪明才智,让一度处于被灭族的危险边缘的苗家子弟不仅战胜外来侵略克服各种困难,而且还带领苗家子弟重组家园,传授各种生活技艺让苗家子弟过上平定安稳的生活。

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聪明、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

苗家人喜爱斗牛是长久以来的传统,斗牛在以前都是在庄稼收获后,用以庆祝丰收,放松农民心情,以及用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美好收成的活动,现在每逢节日聚会都会有此活动。

斗牛节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相传在平寨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大雨持续了有几个月之久,直到正月二十五这一天,人们发现在被洪水淹没的岸边有两头水牛在打架,不久爆雨即停大水也随之即消,而且当年的粮食也获得了大丰收,这让苗家人狂喜不已。

于是苗族后人就把农历正月二十五这一天定为“斗牛节”。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族群支系众多,各支系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亚族群文化。

那你知道苗族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苗族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雷山苗族斗牛的传说斗牛,是雷山县苗族人民极喜爱的节庆祭祖兼娱乐的活动,这种斗牛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而是以两头力气相当角型相似的水牯牛用角相牴相撞,即牛与牛斗的方式进行。

这扣人心弦、精彩万分的东方斗牛大赛享誉海内外。

这里的斗牛活动,一般是在节日中举行,如一年一度的吃新节和苗年,以及十三年一度的“鼓藏节”。

斗牛场地选择在河沙坝子上或在寨子附近一处周围有缓坡的平地,来自县内县外四方八寨的亲戚朋友、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前来观看着惊心动魄的斗牛比赛。

真是人山人海,有时达万人以上。

打斗前,双方牛主会面,协商,取得了同意方可进行。

水牯牛角斗,一般有两种形式及平斗和碰斗。

最壮观最精彩的要算碰斗:牴牛头顶戴上事先编好的圆形草蹬(防被碰伤),由主人牵在在场上雄峙傲立。

碰牛由主人牵到两三丈远的地方,取下鼻绳,让它旋转一圈,使之看见牴牛。

碰牴两牛相互看清了对方以后,这时碰牛的主人问牴牛的主人:“准备好了没有?”当对方应声:“准备好了。

”主人便放开碰牛绳索,碰牛四蹄前奔犹如一只出山的猛虎,离弦的利箭,飞快地向牴牛猛冲,凶猛顽强已做好防御准备的碰牛立即向前迎战。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当”的一声,草蹬飞出几尺高,两头牯牛头碰头,角牴角。

在四周观众呐喊助威声中互不相让,左攻右防,扭成一团。

猛烈碰击声“咚咚”作响。

地面飞沙走石,河水飞溅。

有时两牛僵持不下,喘气吁吁,满嘴白沫。

为了保护水牯,当判明两牛胜败时,由事先安排好的两股人同时用绳索分别套住两头牛的后腿,十几名壮士迅速同时向相反方向拉起绳索,将两牛隔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也就算完结。

下对牛又接着比赛,一轮接着一轮。

斗胜者,主人喜气洋洋。

败者,主人也并不气馁,决心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取胜。

苗族土家族过春节的习俗

苗族土家族过春节的习俗

苗族土家族过春节的习俗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

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

这个顺口溜充分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工作过程,同时,它还传达着两个关键的信息:一就是“搞豆腐、清扫屋、踢耙耙”,这三件事,就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就是所需搞的事。

二就是苗族历史上很贫穷,搞了一年的准备工作,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用。

当然,这就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发生改变了,几乎天天都就是过年了,也不要要到二十五六才搞豆腐踢耙耙。

苗族同胞过年,没统一的日期,通常就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

有时几个村寨联手过,有时排在不好次序轮过,往往必须持续一个多月。

节前,家家准备工作酒、肉、鱼和其它食品,人人都必须准备工作新衣服。

苗族的过年,各种活动极为丰富。

主要活动有斗牛、赛马、跳芦笙、游方等。

第一天就把牛喂饱,装饰好,牵到斗牛场。

各村寨都有传统的斗牛场,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台。

斗牛时,满怀兴趣观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一、过苗年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

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苗族斗牛安全告示

苗族斗牛安全告示

安全告示
斗牛比赛是苗族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参赛的牛主、来看的观众、来做生意的朋友都是自愿的,所以在斗牛场地及途中所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故由自己负责,主办方不负任何责任。

为了大家的安全,现将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1.牛主自愿参赛,死伤自理,必须有人看好自己的牛!
2.观众自愿进入场地,请保管好自己的财务,看好自己的孩子,只能远观斗牛!
3.各位驾驶员敬请遵守交通秩序,不能阻碍道路畅通!
4.各位摆摊的朋友请远离斗牛场地,看好摊物,特别注意用火安全!
5.请各位朋友互相尊重、互相谅解,斗牛场地不允许发生吵架打架斗殴事件!
如果不能遵守以上事项,影响大家的安全,敬请离开活动场地!。

斗牛的功夫技巧

斗牛的功夫技巧

斗牛的功夫技巧
1. 站稳:斗牛时需要保持稳定的站姿,双脚站稳地面,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2. 敏捷:斗牛时需要具备敏捷的身手,能够快速闪避和躲避牛的攻击。

3. 视野:斗牛选手需要有优良的视野和观察力,能够准确判断牛的动向和行为,及时做出反应。

4. 灵活:斗牛选手需要具备灵活的身体和策略,能够巧妙地规避牛的攻击,并找到合适的时机来对牛进行控制。

5. 自信:斗牛选手需要有坚定的自信心,面对牛的冲撞和攻击时能够保持镇定,不恐慌和退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4•【字号】黔东南府发〔2024〕2号•【施行日期】2024.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黔东南府发〔2024〕2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关规定,按照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黔东南党办通〔2023〕1号)精神,黔东南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州人民政府研究,现予公布。

全州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附件:黔东南州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黔东南州人民政府2024年2月24日附件黔东南州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新增项目(46项,49个保护点)(一)民间文学(Ⅰ)(2项)1.报京古歌镇远县非遗中心2.剑河侗族古歌剑河县非遗中心(二)传统音乐(Ⅱ)(4项)3.思州战鼓岑巩县非遗中心4.苗族夜箫吹奏艺术丹寨县非遗中心5.畲族阿忙民歌麻江县非遗中心6.坪地铛铛鼓天柱县非遗中心(三)传统舞蹈(Ⅲ)(3项)7.水族斗牛舞榕江县非遗中心8.榕江县水族铜鼓舞榕江县非遗中心9.侗族踩虫舞剑河县非遗中心(四)传统美术(Ⅶ)(1项)10.剑河农民画剑河县非遗中心(五)传统技艺(Ⅷ)(18项)11.从江香猪烘烤技艺从江县非遗中心12.红酸汤制作技艺丹寨县非遗中心13.苗族酸汤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凯里市非遗中心14.苗家养发护发液制作技艺麻江县非遗中心15.三穗血浆鸭制作技艺三穗县非遗中心16.三穗干米粉制作技艺三穗县非遗中心17.地湖蜜饯制作技艺天柱县非遗中心18.远口发豆腐制作技艺天柱县非遗中心19.藤编工艺雷山县非遗中心20.榕江濑粉制作技艺榕江县非遗中心21.侗族油茶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镇远县非遗中心三鍫“糊米茶”工艺锦屏县非遗中心22.侗果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23.李氏糕点制作技艺镇远县非遗中心24.苗族渣辣子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25.湾水苗族刀具制作技艺凯里市非遗中心26.达地水族鱼包韭菜烹饪技艺雷山县非遗中心27.雷山盦汤加工技艺雷山县非遗中心28.黄平苗族腌(腤)菜制作工艺黄平县非遗中心(六)传统医药(Ⅸ)(13项)29.小儿惊风疗法从江县非遗中心30.瑶族跌打损伤疗法从江县非遗中心31.苗族医药·苗家古法烙疗丹寨县非遗中心32.仫佬族医药·骨康贴制作技艺麻江县非遗中心33.布依医药(颈、腰椎疼痛酒剂)麻江县非遗中心34.侗族骨伤病疗法榕江县非遗中心35.水族皮肤病疗法榕江县非遗中心36.侗族药浴疗法(偏瘫症冲淋疗法)镇远县非遗中心37.苗药香薰疗法剑河县非遗中心38.苗医火功推拿疗法黄平县非遗中心39.苗医药风湿疗法凯里市非遗中心40.苗族面瘫疗法凯里市非遗中心41.活络油制作工艺及相关疗法凯里市非遗中心(七)民俗(Ⅹ)(5项)42.关秧门黎平县非遗中心43.六月六民歌节剑河县非遗中心44.从江烧鱼习俗从江县非遗中心45.碧档嘎游卯节凯里市非遗中心46.开怀苗族祈雨节凯里市非遗中心二、扩展项目(32项,40个保护点)(一)民间文学(Ⅰ)(2项)47.剑河苗族古歌剑河县非遗中心48.黄平苗族贾理黄平县非遗中心(二)传统舞蹈(Ⅲ)(4项)49.榕江苗族古瓢舞榕江县非遗中心50.剑河苗族木鼓舞剑河县非遗中心51.施秉苗族芦笙舞施秉县非遗中心52.畲族粑槽舞凯里市非遗中心(三)传统戏剧(Ⅳ)(2项)53.瑶白大戏锦屏县非遗中心54.黄平傩戏黄平县非遗中心(四)传统美术(Ⅶ)(3项)55.从江苗族刺绣从江县非遗中心三穗苗族刺绣三穗县非遗中心56.天柱侗族刺绣天柱县非遗中心57.榕江苗族剪纸榕江县非遗中心黎平苗族剪纸黎平县非遗中心(五)传统技艺(Ⅷ)(10项)58.从江牛羊瘪制作技艺从江县非遗中心侗族牛(羊)瘪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59.从江腌鱼制作技艺从江县非遗中心榕江腌鱼腌肉制作技艺榕江县非遗中心腌鱼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苗族腌鱼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60.丹寨苗族织锦技艺丹寨县非遗中心61.苗族鱼酸制作技艺丹寨县非遗中心62.牛丫山茶制作技艺麻江县非遗中心63.龙脚织锦三穗县非遗中心64.竹(藤、蕨)编工艺榕江县非遗中心竹编工艺雷山县非遗中心65.侗族银饰制作技艺黎平县非遗中心66.侗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侗族琵琶制作)黎平县非遗中心67.剑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剑河县非遗中心台江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台江县非遗中心(六)传统医药(Ⅸ)(2项)68.苗医药·带状疱疹疗法丹寨县非遗中心69.苗族正骨敷疗法榕江县非遗中心(七)民俗(Ⅹ)(9项)70.苗族斗牛习俗丹寨县非遗中心71.大同堂皇歌会锦屏县非遗中心72.小江“三月三”锦屏县非遗中心73.侗款文化习俗榕江县非遗中心74.侗族开堂镇远县非遗中心75.苗族祭桥节剑河县非遗中心76.施秉正月玩龙灯施秉县非遗中心77.苗族敬牛习俗台江县非遗中心78.水书习俗雷山县非遗中心。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的文化内涵苗族斗牛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

典籍、诗词、舞蹈、传说、鼓社记载斗牛;传统斗牛自由组合,不决胜负,现代斗牛分组、拈阄、定时、淘汰制,决胜负;苗族斗牛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斗牛,就在于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斗牛又叫“牛打架”,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论负的活动。

据调查,开展斗牛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黔、湘、桂、滇、琼等地。

目前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地区。

爱好斗牛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汉族、水族等,其中又以苗族最为突出。

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苗族斗牛是牛与牛斗,被誊为“东方式斗牛”。

苗族斗牛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苗族人民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关于斗牛,苗族有很多的美丽传说。

在黔东南苗族,“传说‘姑昂’(苗族始祖)把生下来的肉团砍碎撒在山坡上,便变成了无数无手足的子孙。

那时候,牛是他们的伙伴。

有一天,牛要求“姑昂”让他们打架。

“姑昂”同意了,并让“板告”去帮牛装角,叫“板央”去装“梳子”(牛的旋毛),装好后,它们就打起架来。

从此以后,苗族在祭祖时,便叫水牯牛来打架,随后就杀它来代替无手足的娃儿,使子孙不断繁荣,这以后就形成放牛打架和杀牛祭祖的规矩。

”既是鼓社祭的来历,也是苗族斗牛的来历。

苗族喜爱斗牛,一是为了娱乐,让人们过个快乐节日;二是看谁饲养的牛身肥体壮;三是祈讨吉祥,如果牛肯打,打得凶,预兆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是苗族的文化心态。

鼓社,俗称吃鼓脏,又称为“鼓藏节”、“祭鼓节”、“吃牯脏”、“鼓社祭”等等,苗族称为“篓江略)”、“能纽”“(吃鼓)”、“能扶类(吃公水牛)”等,它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一个鼓即一个共同祖先。

吃鼓脏是苗族杀牛祭祖最主要的仪式,也是苗族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

吃鼓脏主要在贵州黔东南、黔南、黔中等地,吃鼓脏还要推选牯脏头。

一共选出五个牯脏头,即“鼓头、发财头、桌子头、接待头、保卫头。

体现了苗族人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热爱的句子

体现了苗族人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热爱的句子

体现了苗族人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热爱的句子1、在芦笙芒筒齐奏的恢宏神韵里,向您展示服饰斑烂、银潮滚滚、歌舞翩翩的动人场景。

使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感受到苗族服饰文化,使你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苗族服饰文化的环境之中,感受苗族热爱生活的氛围。

2、苗族纵贯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分布在黔、湘、滇、川、鄂、琼和国外的与其他民族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

在迁徙和不断开拓新生地中的苗族人民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并将之影响他民族的同时,亦吸收了他民族的精华,形成了苗族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的绚丽多姿的文化。

丰富独特的服饰文化就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3、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和热爱生活的民族特征。

4、苗族花鼓舞是黔东南和湘西苗族群众最为喜爱的娱乐活动,有两面鼓、四面鼓两种形式,表演时领舞者站在大鼓前,其余的人围成圆圈,随着鼓点节奏和击鼓者的动作一起舞蹈。

其舞蹈语汇丰富,寓意深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男子的鼓舞动作粗犷有力、豪迈劲放;女子的鼓舞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得体。

5、苗族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一般在“吃鼓藏”(鼓社祭)时举行。

其鼓点繁多,节奏铿锵多变,音律各不相同。

表演时由鼓手伴奏,男女舞者随鼓点节奏起舞,舞姿干净利落,舞蹈动作幅度大且规范优美,层次分明,既粗犷奔放,又和谐洒脱,具有浓郁的山地风情。

独具神韵的台江木鼓舞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6、苗族板凳舞是流行于黔西、黔西南、黔东南地区一种苗族民间舞蹈。

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执一小木凳,围成圆圈而舞,各个动作中的蹲击凳、反手击凳、转圈击凳,与对方左右相击,气氛热烈。

舞蹈时常伴以歌曲,内容有叙事的,有诉情的,有敬酒的,边歌边舞,节奏明快,韵律和动作奔放。

7、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黔东南苗族民间绘画以黄平、麻江、剑河、镇远等几个县较为著名,尤以麻江铜鼓村的绘画成就较为显著。

这些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以生产、生活为背景,描绘理想的生活画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斗牛基础知识教学

斗牛基础知识教学

斗牛基础知识教学斗牛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扑克游戏,尤其在西班牙语区,如斗牛士相斗,牛都会挣扎到底,因此也产生了斗牛这种扑克游戏。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斗牛的基础知识。

1. 游戏目标斗牛的游戏目标非常简单,就是要在一组牌中找出与庄家发的一张母牛牌相加等于10或20的牛牌组。

如果你的牛牌组比庄家的牌组大,那么你就赢了此局游戏。

2. 牌面大小在斗牛中,牌面大小的规则与普通扑克游戏相同,即A最大,K、Q、J为第二大到第四大,然后是10、9、8、7、6、5、4、3、2依次递减。

不同点在于,K、Q、J的点数分别是10、10、10。

3. 牌型划分斗牛中的牌型划分比较简单,分为五种。

分别是牛1、牛2、牛3、牛4、牛5。

其中,牛1至牛4是由三张牌相加之和取个位数字,牛5是由三张牌相加之和取十位数字,即为10点。

4. 庄家规则在斗牛中,庄家由系统自动抽取,玩家需与庄家进行比牌,如果玩家的牛牌组比庄家的牛牌组大,则玩家胜利,反之则失败。

如果庄家和玩家的牛牌组相等,那么比较牛牌组中最大的一张牌,谁的最大牌更大谁就胜出。

如果最大的一张牌依然相等,则比较次大的牌,以此类推。

5. 下注规则在斗牛中,玩家需要在游戏开始前下注。

房间里设置了不同的底注和封顶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房间中下注。

在游戏开始后,玩家可以根据手中的牌加注或者弃牌。

6. 特殊规则斗牛游戏中还有一些特殊规则需要注意,例如五花牛、炸弹牛等。

五花牛是指三张牌都是K、Q、J,而炸弹牛是指三张牌中有4张是同一数字的牌。

这些特殊的牌型可以让玩家在游戏中获得更高的赔率。

以上就是斗牛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斗牛游戏中,玩家需要仔细观察手中的牌,并根据牛牌组的大小进行决策,希望大家在斗牛游戏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族挑选斗牛的标准要求是十分讲究的,他们要从牛的全身、前身、后身、四膊、四脚、蹄爪、皮毛、牛旋、头、眼、角、耳、鼻、嘴、舌、牙、腮、颈、肩、腰、肚、脐、粪门、尾巴等几十个部位去看,去分个一清二楚,苗族认为,牛的习性,从各个部位上都可以看出是否能斗善斗,牛强人吉的。

这本身也是一种苗族牛文化习俗。

苗家人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是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

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

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

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

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要好斗牛,首先要有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

但如何挑选?选什么样的牯牛去饲养才成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至于挑选斗牛的文化习俗,本身就是宝贵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5.2侗族斗牛文化习俗侗族斗牛与苗族斗牛基本一致,但在一些方面有他自己的特点。

侗族却是牛与牛斗,斗牛都在秋收之后至次年春耕之前,每月的亥日是侗乡斗牛的日子,一个月有两个亥日,就要进行两场斗牛。

在哪个场地斗牛,这要由各寨的寨老协商决定。

一般山区平地很少,斗牛场大都选择在峡谷间秋后收割了的稻田里,作为天然的斗牛场。

四周的梯田,也就成为天然的看台。

牛出阵前,由一人拿着一块称为“码牌”的方形木牌,上面写着给牛取的美名,诸如铁牛将军、百胜王、黔大王等等,其名为赞美的对联,如“头碰南山猛虎,角打北海蛟龙”等。

然后才由几个身强力壮的人牵着牛进场,由两人或四人,用两根竹子顶住牛鼻,不使牛狂跑。

场边则不断有人带头振臂高呼“欧欧”之声,并欢呼跳跃。

另一队也如前队一样入场。

双方在相距10至20米的地方,再把牛放开。

两牛相见,斗性勃发,猛冲过去,用牛角顶撞;双方斗牛队伍都在旁呐喊助威。

有的一斗就见分晓,有的势均力敌,或顶住相持,或一来一往,不分胜负。

在这个时候,为了不使牛死伤,牛主派出十来个胆大机智的壮汉,敏捷地用粗绳套住牛后腿,往后拉,有时是双方同时往后拉,不让再斗。

平局不伤牛,双方皆大欢喜。

偶尔斗死了,多是由于远距离奔跑,冲力大,撞跌牛头而亡。

在侗族地区的斗牛场上,一牛出征、代表全村,众乡亲友摇旗呐喊,为身插彩旗、头戴红花的出征牛,尾随助威,兴高采烈。

斗牛场上,飞沙走石、碰撞雷鸣、斗牛倒地、滚地拼搏,更为壮观。

牛斗胜了,牛主即狂呼高叫,他那一方的人马上吹芦笛,鸣铁铳,放鞭炮,敲锣打鼓,有的甚至给牛披红,胜方全寨男女老少到败方寨上大吃三天。

败者,败方把牛杀了,不够吃还要杀鸡宰鸭、热烈款待。

这种习俗数年举行一次。

在黎平、榕江、从江县一带,称为侗族斗牛,除节日外,还固定的斗牛节。

在榕江的乐里周边地区,斗牛时两头相斗的牛都在牛角上戴上铁制的“牛角”。

一是为了好看,美观。

二是他们那斗牛的传统,是祖祖辈辈就留下来的,可以更好的利于两头牛的搏斗,同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措施。

出征前为斗牛戴上红花或红布条和插上白色鸡毛,还有的在牛背上捆绑彩旗,显示斗牛的风采和本村的实力所在,也是为了美观好看和图个吉利。

除过节有斗牛活动外,还有固定的斗牛节。

从古代至今天,在“七十二寨”还分“对手”,也即是两个村寨互为对手,在休闲时期举行斗牛比赛,赢的一方可以到输的一方大吃大喝几天,而输的一方则得热情款待。

如果一方在约定斗牛时间没有斗牛参斗时,没有牛的一方得付出惨重的代价。

有斗牛的一方可以任意到没有斗牛的一方拿东西,包括鸡、鸭、猪、狗等,先从富人家开始,如果想要避免,除非能拿一只白色毛的鸡给对方,否则不管家境好与否,照拿照吃不误,而且得热情伺候。

这样的规则到现在都还一直保存着,对手村寨从古至今一直都未变。

一般斗牛打斗3分钟左右未分胜负就拉脚。

而他们喂养的斗牛,自古以来都是从雷山、凯里和台江买去的,因为他们说那里地势高,有利于斗牛的成长,而且身体素质很好。

买回去后,加以精心喂养,半年以上的时间就可以喂养得体形壮实膘大,经过培养训练,斗牛有一定的影响价值后,又开始转手,从而获取丰厚的利润。

一般买近一头斗牛要一万五千元左右,而经过两三年卖出去,可以卖到3、4万元,因此,在一些侗族村寨,他们大多都有喂养斗牛和斗牛及买卖斗牛的习俗。

在南侗地区,斗牛活动还增加一些浪漫色彩。

一方败下阵来后,胜方的姑娘们跑去将败方的旌旗夺走。

趁机将败方的小伙子们戏谑取笑一番。

几天后,姑娘们送回败方旌旗,受到败方村寨后生们的盛情款待,并陪同姑娘们唱歌通宵达旦,然后赠礼赎旗,吹奏芦笙欢送。

6 黔东南斗牛文化特征6.1斗牛文化特征东方斗牛与西方斗牛不同。

西方斗牛是牛与人斗,而东方斗牛是在牛主的指挥下,牛与牛斗,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

中国的民族斗牛,集中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

全州有3万多平方公里,1个市,15个县,总人口434万多人,其中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有348万人,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70%,苗族侗族比例为全国30个自治州之最。

这里的苗族侗族人民都有喂养斗牛的习惯。

斗牛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独具特色。

具有传统性,自发性、群众性。

黔东南自治州各地,凡逢年过节,当地老百姓都有自发组织斗牛活动的习惯。

最近几年来,这种斗牛活动已成为原生态旅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形成雷打不动的历史习惯。

全州的斗牛场地有上千个,所喂养的斗牛(水牯牛)上万头。

这种斗牛习惯,苗族地区与侗族地区有所不同。

就苗族地区而言,大体上以表演赛和牛王争霸赛两种形式进行。

表演赛比较简单,只要牛主双方协商同意,就放出来对打给大家看,可以分输赢,但不计名次,不给奖励,纯粹是自娱自乐,自我锻炼。

而牛王争霸赛则不同。

牛王争霸赛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和操作程序,必须按规则和程序办事,认真严肃,热烈隆重。

牛王争霸赛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种。

所谓定时,就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打,一般为每场5—8分钟,到时拉脚,把两头牛分开,不分胜负,同时转入下一轮竞斗。

不定时,就是放开打,不拉脚,一直打到分出胜败为止。

目前为了保护斗牛不受伤害,一般采用定时对打为多。

定时对打或不定时对打,都要实行淘汰制,首先把参赛的牛按规定的条件分为大牛、中牛、小牛三等,然后大牛与大牛斗,中牛与中牛斗,小牛与小牛斗。

第一轮通通见面,输家淘汰,赢家转入第二轮竞斗,输家又淘汰,赢家又转入第三轮竞斗……,照此类推,最后得出第一、二、三、四、五……等名次。

而后按原先规定的奖金奖品由主办单位颁发兑现。

牛王争霸赛,一般都要经过3—4天连续竞斗才能结束。

竞斗十分激烈,多姿多彩。

有斗碰的,抵碰的,扣翻的,拉脚的,逃跑的,追斗的……观众大饱眼福。

当地看斗牛都有连续观看的习惯和欲望。

大家都认为,只有连续观看才能了解本次斗牛大赛的全过程,知道谁胜谁负,得到完美的满足。

天晚了,大家不能回家,就相互邀约到附近村寨亲戚家歇。

而这些亲戚们,早已就备好了米酒和饭菜热情款待。

这种斗牛活动,娱乐性、竞争性、刺激性相当强。

如果轮到某地举办斗牛比赛时,附近村寨,几乎是关门闭户,背儿带崽,扶老携幼,前往观看,一直看到散场了才回家。

当人们在看到某对碰牛所对碰的惊骇场面时或激烈搏斗时,都自然而然地发出粗犷的呼声、吼声、赞叹声,震撼山谷。

综合黔东南民族斗牛文化现象,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文明文化特征。

东方斗牛与西方斗牛不同。

西方斗牛是牛与人斗,凶恶残忍;东方斗牛是牛与牛斗,高尚文明。

主人在喂养斗牛时,起早贪黑,割草垫圈,防潮防冻,用盐水煮豆渣、稻草、包谷杆给牛吃,热天为牛洗澡、擦背、清除粪便、驱蝇灭蚊,关怀备至。

于是牛对主人毕恭毕敬,温顺服帖,教它犁田它就乖乖犁田,放它出去打架,它就拼命的为主人效劳、展劲。

这种人与牛的情缘关系,也反应了苗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文明生态。

二是吉祥文化特征。

苗族人素来百水牯牛当成祖宗一样敬仰。

杀过祭祖的牛,牛角则长期挂在门坊上或屋梁上,以作纪念。

一般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要喂一头水牯牛,养牛为乐,以牛为伴。

把牛视为传家宝,护身符,吉祥物。

牛喂得膘壮肥胖,视为家庭兴旺吉祥的象征,精神上得以宽慰和满足,放牛出去打架时,把牛身上擦得光亮,背插彩旗,头戴红花,兴高采烈,雄纠纠气昂昂,奔赴战场。

牛打架获胜,视为光宗耀祖,全家欢乐,欢呼跳跃,自豪感,凝聚力大大增强。

三是向上文化特征。

苗族历史是一个灾难深重民族,迁徙和农耕民族,受压抑的民族,然而又是一百折不扰积极向上的民族,苗族人喂牛,除了耕牛,就是打架。

专门选择那些体壮结实、胸突头大、身长挺胸、毛黑粗硬、舌尖邪眼、角宽角厚能打能碰的斗牛来精心喂养,越打越凶,一显示自家的威力和力量。

有人说,苗族人具有的壮硕、威武、雄悍的气质和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个性是养牛铸成的,不无道理。

四是自娱文化特征。

在迁徙、动荡、灾难、封闭的历史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斗牛文化,必然是一种自娱文化。

具有排他性。

直至现在的广大农村,若是遇到举办牛打架活动时,几乎是家家锁门,背儿抱崽,扶老携幼,前往观看。

一直看到散场才回家。

2007年“七月半”,凯里经济开发区举办牛王争霸赛时,一位苗族老人看后感到地说:“这种斗牛解放以前年年有,但解放后少了。

这次看得很过瘾,人老了,怕死,我是死不怕,就怕看不到牛打架。

”可见,斗牛文化的吸引力达到程度。

当你见到,人们在看到某对碰牛,所对碰时的惊险场面和激烈搏斗时的激烈场景而发出粗犷的呼唤声,喝彩声,你也会被这种动人情景所感到的。

举办牛打架活动,所选择的天气并不都是好天气,但无论是天寒地冻、烈日酷暑或临近天黑,只要不散场,成千上万的观众,没有一个人舍得离去,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散场了,人们在回归途中或进入米酒干杯的夜饭中,还在侃侃而谈和回味今天的斗牛场景。

这种自娱文化特性是任何外来文化所不可比的。

五是刺激文化特征。

无论任何事物,都必须要有刺激性,有刺激性才有吸引力、感召力、创新力、超越力、竞争力……斗牛是最有刺激性的一种,所以它久胜不衰,生命力强。

这次你比我强,下次我比你更强。

那些斗牛爱好者没有一个愿意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跑到省外、国外去买好牛来喂,取得了好效果。

凯里市舟溪镇苗岭村斗牛专业户杨光荣,2004年花16000元从缅甸边境买来一头宽角斗牛来喂,在舟溪、农场、三棵树等牛王争霸赛中,场场碰,场场赢,屡夺冠军,共获得奖金6万多元,是本钱的4倍。

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现在牛虽老了,但因战绩卓著,声誉高,影响大,现在喂养着,供人观赏。

6.2斗牛喂养斗牛基本上实行圈养,为确保斗牛的健康与安全,牛主对之无不精心饲养,周密安排。

先说牛圈。

牛圈一般建在离住户不远的地方,用上好杉木制成,厚实牢固,不留窗、不留孔,让斗牛与世隔绝,使之养成独自生活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