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 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08年广东卷 • 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 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 又害怕、不理解【先答出何种态度】首先是支持, 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 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 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 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 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 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 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再谈看法】
• 【例题】1.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 分)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 思路:①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 ②研读文本有关人物的描写部分。 • ③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 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 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 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 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 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 旧的家庭妇女。【注意人物的代表意义、典型意义(从一个人 想到一类人)、社会意义(对社会有何意义)】人物(自身的 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 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 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 • • •
五.了解情节运行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 【考点梳理】情节运行方式: 一、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 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 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 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 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 人心魄的魅力。 •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欧· 亨利 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 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 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 四.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 【考点梳理】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 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 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 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 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 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 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 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 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 接的感染力量。
• 【考点纠错】 •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了;不能结合 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 括不全;对人物的评价欠妥。 • 【命题形式】 •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 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考点纠错】 •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 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 【命题形式】 •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有 何表达效果?等等。 • 【答题要领】 •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 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 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 二.把握场景的功能 • 【考点梳理】场景的5点功能: • ①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 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 或顺理成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 ③出现在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 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 ④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 • ⑤作为小说的主背景,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 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 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 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 【例题】 • 1、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 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3 分)《砷》 ①交代当时尔虞我诈的社会背景 (1分) • ②与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1分) • 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1分) •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08年 浙江卷) •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 ②突出乌 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 【考点纠错】 • 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 时遗漏要点。 • 【命题形式】 • 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 全文,请简要分析。等等。 • 【答题要领】 • 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 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 作答。 • 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 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 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 3.《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 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 什么?(4分)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本身) •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指向情节) •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 三.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 【考点梳理】 •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 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 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 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 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 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 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 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 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 【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②读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 ຫໍສະໝຸດ Baidu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一点体会); •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 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 【例题】 • 1.《桥》以“桥”为题,好在哪里?指出两 条理由。 • 解析:“桥”一词有双关意义和象征意义。 既指实实在在的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又 是老汉用生命搭建的生命之桥,象征着老汉 那崇高的为人民献身的牺牲精神。小说用 “桥”来暗示主题、揭示主题。 • 答案:(1)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 (2)桥象征老汉的崇高精神,老汉的生命是 一百多个群众通向生路的桥。
• 【考点纠错】 • 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 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 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 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 【命题形式】 •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 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 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 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 • 【答题要领】 •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 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 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 【答题要领】 • 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 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 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 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 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 介绍和评价。 •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 XX是一个……的人。【注意人物的代表意义、典型意义(从 一个人想到一类人)、社会意义(对社会有何意义)】 •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 性格特点。
•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 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 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 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 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 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 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 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优劣。 •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 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 叙述者对这个人物的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 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像面对面的说话,使得他们之 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 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 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 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 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 巴特 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 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 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 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 【考点梳理】 • 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 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 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 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 有限视角: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 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 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 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 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 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 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 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 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 《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08年浙江卷) • 作用: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文中的 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 形象。
•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 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 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 姆雷特。 • 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 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 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 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 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 作品的主题。
• 【例题】 • 1、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砷》 • ①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 •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 性(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1分) • ③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通过“我”对 人物的情感态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构思新 颖独特;(1分) • ④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小说借“我” 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