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

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

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

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11.《演讲与辩论》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16.《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

202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知识点汇总【叙述】第一单元---①《桥边的老人》②《墙上的斑点》叙述角度:A、“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B、全知视角,叙事人对所叙之事了如指掌且进行一定的评述。

(传统小说的做法)有限视角,遮藏意图环节,留给读者推理、评判的空间。

(现代小说的做法)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以故事的参与者(局内)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以参观者的身份(局外)讲述故事,视角为有限、无限。

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较自由。

第二人称:以小说中的人物讲述局内的“我”,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心理世界,是对一个人意识活动的记叙,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

【场景】第二单元---③《炮兽》④《安东诺夫卡苹果》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小说就是由一..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事件..和环境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 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解释人物性格。

(物质空间是人精神世界的反映和遗存);5、作为象征。

# 小说的场景观:古典小说——细致、确切。

现代小说:模糊、虚幻。

(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在《炮兽》中,作者用极浪漫的手法、大胆夸张,写了炮队队长和大炮的搏斗场景,让人深切体会到人的力量。

在这个场景中,人物之间相互衬托,层层铺垫,展示了老乘客的坚毅果敢、智勇双全。

《安东诺夫卡苹果》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收尾,最终以一首悠扬悲壮的歌谣作结。

这一悲一喜,暗示着今不如昔的感叹,表达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作者将感情寓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doc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doc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今后湖南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具体而言: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伊甸园》《死在午后》《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与海》简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2020高中《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分类梳理

2020高中《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分类梳理

高中《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分类梳理[教材知识综述]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素材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素材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表达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表达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方法。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知识复习点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知识复习点

外国小说欣赏1、课文《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运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他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引导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作品还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及其《尤里西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3、谍文《炮兽》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思想人物。

《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比的经典之作。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蒲宁。

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解析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解析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就是最近几年尤其就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今后湖南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与“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具体而言: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与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就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瞧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就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她”。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与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就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转载]《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

[转载]《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

[转载]《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基本内容】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基本内容】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基本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基本内容】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基本内容】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基本内容】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解析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解析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新颖和创新
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 问题,分点回答: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 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 格上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 的主题,特别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阐述,回答能够自圆其说。 主题的深刻性 和反映的社会层面,要打开思路,多角度思考。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 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 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 了……
命题形式:小说描写某某场景,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依据文章内容发 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考点纠错:脱离文本笼统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 作答时遗漏要点。 思考方向:1、烘托人物的心情;2、烘托周围的气氛; 3、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4、暗示社会环境;5、 突出主题,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具体分析,指出 特点,最好分点作答。 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 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 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 的情节发展。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三、主题
小说必有主题,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 “母题”。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 更有思想。 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 道理。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 “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 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 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 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展开全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总结(高三下册)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总结(高三下册)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总结 (高三下册)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 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单元话题:主题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第四单元话题:人物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2020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教师版)

2020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教师版)

《外国小说欣赏》文本内容速读(一)、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著称。

(“”)的代表作家。

他因(《》)一书获诺贝文学奖。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本文是有限视角)1、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3、由“我”来讲述故事,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缺点教师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2)“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总结:这也是一处减法。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我七十六岁了。

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熟人”,老人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三)、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总结:#“微笑”就是一处减法。

作者隐藏的是:#“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

作者隐藏的是:(3)“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总结: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像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导获奖学案学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导获奖学案学生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导获奖学案学生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导获奖学案学生 一、桥边的老人〔一〕、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一向以〔 〕著称。

〔“〞〕的代表作家。

他因〔《 》〕一书获诺贝文学奖。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本文是有限视角〕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

优点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优点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缺点教师总结: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

〔三〕、让我们在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那些地方是叙述的“减法〞,在“减法〞中作者隐藏了什么? 〔1〕“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 #“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但是让自己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又是多么。

〔2〕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总结:这也是一处减法。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

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

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为什么不走?总结:一方面是因为,疲惫不堪,“我七十六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常见题型】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 ②读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 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一点体会); •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 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 【例题】 • 1.《桥》以“桥”为题,好在哪里?指出两 条理由。 • 解析:“桥”一词有双关意义和象征意义。 既指实实在在的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又 是老汉用生命搭建的生命之桥,象征着老汉 那崇高的为人民献身的牺牲精神。小说用 “桥”来暗示主题、揭示主题。 • 答案:(1)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 (2)桥象征老汉的崇高精神,老汉的生命是 一百多个群众通向生路的桥。
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 情节、结构、情感、虚构。
• 【考点梳理】 • 叙述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 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 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 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 有限视角: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 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 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 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 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 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 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 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 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 姆雷特。 • 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 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 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 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 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 作品的主题。
• 二.把握场景的功能 • 【考点梳理】场景的5点功能: • ①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 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 或顺理成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 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 ③出现在人物出场前,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的 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 ④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 • ⑤作为小说的主背景,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 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 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 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 【考点纠错】 •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 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 【命题形式】 •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有 何表达效果?等等。 • 【答题要领】 •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 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 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 【例题】 • 1、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砷》 • ①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 •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故事的真实 性(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1分) • ③借“我”的视角来写鞋匠(通过“我”对 人物的情感态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构思新 颖独特;(1分) • ④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小说借“我” 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1分)
• 2、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 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 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 《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08年浙江卷) • 作用: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文中的 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 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 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 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 形象。
• 3.《午后的故事》:小说题目是“午后的故 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的阳光,作用是 什么?(4分)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本身) •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指向情节) • ③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指向人物) • ④暗示竟无人制止阳光下的罪恶。(指向主题)
• 三.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 【考点梳理】 •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 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 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 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 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 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 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 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 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 【答题要领】 • 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 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 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 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 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 介绍和评价。 •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 XX是一个……的人。【注意人物的代表意义、典型意义(从 一个人想到一类人)、社会意义(对社会有何意义)】 •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 性格特点。
• 【考点纠错】 • 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 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 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 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 【命题形式】 •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 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 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 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等等。 • 【答题要领】 •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 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 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 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 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 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 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 巴特 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 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 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 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 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 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 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 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 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 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优劣。 •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 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 叙述者对这个人物的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 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像面对面的说话,使得他们之 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 【考点纠错】 •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甚了了;不能结合 具体的细节进行分析概括;对人物形象的概 括不全;对人物的评价欠妥。 • 【命题形式】 •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 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例题】1.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 分)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 • 思路:①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 • ②研读文本有关人物的描写部分。 • ③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 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 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 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 觉得羞辱。(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 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 旧的家庭妇女。【注意人物的代表意义、典型意义(从一个人 想到一类人)、社会意义(对社会有何意义)】人物(自身的 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 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 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 四.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 【考点梳理】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考查中, 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小 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 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 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 描写方法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 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 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 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 接的感染力量。
• 2.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 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 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08年广东卷 • 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 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 又害怕、不理解【先答出何种态度】首先是支持, 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 帮助“你”“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我还在默 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 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 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接受“你”的提议后,“我” 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 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再谈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