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行为》教案
课时安排:一课时执教人:闫晓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提问:“学生想到了什么”“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引入社会行为。
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群体成员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四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 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是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播放关于蚂蚁和猴群生活的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录像,引导学生讨论蚂蚁,猴子的社会行为特点,并进一步概括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下面我们就以白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种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讲述身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和资料,得出结论:群体生活力量大,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呢?比如一群鱼、一群麻雀?
学生通过回忆社会行为的特征,做出回答: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只是简单的聚集在一起。
学习目标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学生充分理解接受。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例如:
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它会发出一种叫声,其他猴子就会仔细的审视地面
雌性蛾蝶类昆虫,能分泌性外激素,来吸引雄虫
蜜蜂用舞蹈来告诉同伴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往小猪身上抹母猪尿液,母猪就会给小猪喂奶
雄蝗虫用腿和翅膜摩擦发出声音,来吸引蝗虫
野猪在受到惊吓时,就会扬起尾巴,在尾巴尖上打个小圈给同伴报警
通过举例,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动物可以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
(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
(2)蚂蚁喜欢甜食吗?
(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
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蚂蚁是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展示多媒体动画)
用较大的鱼缸饲养蚂蚁→在远离鱼缸稍远的地方放置食物→待侦查蚁发现食物后,在它们返回巢穴的路上放好一些小纸片,让侦查蚁从纸上爬过→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或挪动)纸片,看看看蚂蚁么有何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与生活经验,得出结论:
若我们把纸片围成一个圈,那么蚂蚁就会一直转圈圈,所以蚂蚁是靠气味通讯的。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三)小结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六、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
(1)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C)
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C)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
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
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D、立即死亡
(2)简答题: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
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