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借助诗题初步感知三首诗的写作内容,理解诗中风光的位置。

2.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3.在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欣赏中,丰富认知,积累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通过圈画感受?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风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展开想象,感受古诗意境。

【教学过程】一、找位置初识三首诗1.出示诗题,从“望〞联想积累。

学生结合自己的联想积累背诵。

2.再读诗题,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风光。

学生汇报:天门山、西湖、洞庭湖。

3.借助注释和生活积累,在地图上找寻风光的位置。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位置:天门山—安徽,西湖—杭州,洞庭湖—湖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题目出发,一方面借助诗题中的关键字联络学生的古诗积累,浸透分类积累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寻找诗题中洞庭湖和西湖的位置,从单元首篇课文的学习中建立“祖国山河〞的概念,为本单元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奠定根底。

】二、圈画走进洞庭湖导语:顺着长江自西向东的走向,我们先来到洞庭湖。

1.读古诗,注意音准和节奏。

学生读故事,注意字音读准,感受七言诗的节奏。

2.指名读,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说大意:注释中的洞庭和君山,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后两行诗的意思。

3.默读圈画走进洞庭湖。

〔1〕第一次圈画景物。

①学生读古诗,圈画景物: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②引导从“潭〞的水很深联想旧知,积累?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有感情朗读。

补充洞庭湖的资料:古人号称八百里洞庭,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五湖之首,是中国最大的通江湖泊。

〔2〕第二次圈画色彩。

在这秋月之下的洞庭你可看到了画面上的色彩?①学生读古诗,圈画色彩:翠、白、银、青。

②按照色系,学生给这四个表示颜色的字进展分类:翠和青、白和银。

③联络诗句和注释理解“白银盘〞和“青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影像资料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赞美祖国山清水秀的诗《望洞庭》。

(书写课题,强调“庭”的写法)2.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

自由读,指名读,强调“和,螺”等字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孩子们你们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谁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呢?再读古诗,读出情感,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3.同学们,通过读,你能发现作者描写了哪些美景吗?(板书:湖光秋月)三、品词析句感悟美景1.你从哪里感受到湖光和秋月很美呢?“两相和”是什么意思?强调学习方法(注释)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一下“两相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形容这样的画面的3.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4.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5.谁能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景读出来呢?指名读、男女读、齐读1.同学们,作者是哪个角度欣赏这样的美景呢?“遥望”:远望。

点题2.请同学们看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3.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两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庭、潭”等5个生字,会写“镜、未”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优美,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悟古诗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领略洞庭湖的独特之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洞庭湖的景色。

谈话导入: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诗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起领略洞庭湖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望洞庭。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理解“和”的意思,感受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的和谐之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体会“镜未磨”的比喻,想象洞庭湖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景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感受其生动形象的比喻。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色描写中体会洞庭湖的宁静、优美。

探讨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的巧妙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6.拓展延伸介绍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让学生对比欣赏。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洞庭湖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洞庭》这首古诗,欣赏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句子和段落,但古诗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难以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掌握基本的生字词和语法规则。然而,古诗的学习需要更高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以及对文化背景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望洞庭》古诗,掌握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望洞庭》古诗,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 拓展建议:
- 组织学生参观洞庭湖: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洞庭湖,让他们亲身体验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 开展古诗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比赛,通过朗诵和表演,提高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 制作古诗手抄报:鼓励学生制作与《望洞庭》古诗相关的手抄报,通过绘画和文字,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讲授法课时第一来自时步骤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使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讨论法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优秀教案(最新12篇)《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洞庭》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洞庭》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洞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望洞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洞庭》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与总结
今天,我上了一节关于《望洞庭》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觉得我在课堂上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诗文解析时,我通过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他们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写作练习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望洞庭》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望洞庭》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望洞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望洞庭》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望洞庭》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望洞庭》教学目标和《望洞庭》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望洞庭》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文具等。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 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2. 教学难点:古诗的鉴赏方法,诗句中的意象及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5. 鉴赏古诗:教师讲解古诗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品味。

6. 背诵古诗:学生分组背诵,教师检查,确保全员掌握。

7.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洞庭》2. 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洞庭》。

2. 摘抄诗句中的美词佳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洞庭湖美景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2. 在古诗鉴赏环节,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加强个别辅导。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第一稿)【教学目标】1.感悟古诗意境,学会赏析并运用古诗“比”的艺术手法,仿照古诗写一段话。

2.通过反复诵读和放飞想象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通过赏析优秀作品,学会运用“比”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欣赏古诗“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喻,用一段话描写洞庭湖的秀美风光或身边的其它景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先后出示“庭”字的金文、小篆,请学生猜字,指导书写“庭”(板书“望洞庭”)。

2.欣赏洞庭湖风光图片,引出古诗,渗透写景方法。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洞庭湖。

)(如果请你写洞庭湖的景色,你会选哪些景物来写呢?)二、感悟古诗(一)初诵读,明诗意1.师示范诵读:2.(课件出示带平仄符号古诗,配洞庭湖美景图)学生结合注释认生字,自由练习诵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诵读,正音:4.分组赛读。

(二)再诵读,悟诗情1. 学习第一句诗,感悟“两相和”;(1)全班齐诵,你从第一句诗中读懂了什么?“和”字给你什么感觉?(2)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小结:是呀!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画境,用得多妙呀!2. 男女生赛读第二句,体会“镜未磨”,欣赏“潭面无风镜未磨”的艺术手法“比”;(湖上真的有一面铜镜吗?把什么比作了什么?)3.分组诵读后两句(课件出示图片):(读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是青螺和银盘,而不是别的颜色的其它东西?)(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三)知作者,说背景1.诗人简介:(1)学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预设:A. 作者的才学: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乌衣巷》、《陋室铭》。

)(可见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望洞庭-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并正确表达《望洞庭》这篇古诗。

2.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3.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望洞庭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

2.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三、教学重点1.望洞庭古诗文的理解和表达。

2.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古诗文的韵律感和文学意义的理解。

2.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提升。

五、教学方法1.集体诵读法。

2.配合图像展示。

3.团队合作探索。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导入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

2.唤起学生对于水、湖的感性认识和描述体会。

2. 正文环节1.集体诵读古诗《望洞庭》。

2.集体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文学意义。

–第一句:洞庭山水翠橹天。

洞庭山水景色迷人,绿树苍苍郁郁葱葱,一直延伸到天边。

–第二句:云物异形常自然。

云朵变幻莫测,犹如一位魔法师施了魔法。

–第三句:先行夜合听蛙鸣。

夜幕降临时,先来到此地听明晰蛙鸣的声音。

–第四句:或疑洞庭非吴越。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里的洞庭指的是“洞庭江”,而非吴越之地。

–第五句:更惟波上洛阳城。

波涛滔滔,仿佛是洛阳城的壮观景象。

3.小组探讨:1.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图片展示,探讨洞庭湖的有关地理特点。

2.汇报每组的研究成果:景色、动植物、产业等方面。

3. 总结环节1.由学生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集体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评估1.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识读古诗《望洞庭》。

2.能够对古诗文的文学意义进行初步理解和表达。

3.对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增加阅读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及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73《望洞庭》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73《望洞庭》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73《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并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形成和景色。

2.理解诗中表达的对祖国壮美河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朗读诗歌,把诗歌中含蓄、细腻、深刻的意境理解清楚,理性情感的体验文字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逐渐理解诗歌中含蓄、细腻、深刻的意境。

三、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通过图片展示或实地参观,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形成、景色以及洞庭湖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向学生传达对洞庭湖的初步认识。

2. 教学过程1.朗读《望洞庭》。

让学生先跟着课后录音朗读一遍整首诗,帮助学生对整篇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理解诗句和意境。

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以及构成,帮助学生逐渐理解诗歌中含蓄、细腻、深刻的意境。

3.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理解诗句。

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将自己的体验与课文中所描述的洞庭湖的山水景象对比,感受到祖国壮美河山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在体验文字的感受的同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巩固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争取达到完美呈现。

2.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创作一些小诗句,体现对美景的感受。

4. 课堂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再次让学生明确《望洞庭》和大自然的美好结合,母亲河的伟大与祖国的美好未来紧密联系,树立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情感目标。

四、教学反思该课堂以朗读、理解和创作为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然而,还有以下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1.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避免过于晦涩难懂,防止学生出现畏惧或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效果。

2.可以使用图片或多媒体等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自然界的壮美和祖国的伟大。

3.需要加强掌握具体教学方法和技巧,使得课堂具有更加互动、启发性和趣味性。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师强调“潭”字笔画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⑤指名复述: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5.多诵读,悟诗情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望洞庭》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望洞庭》教学设计

17《望洞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庭、未、磨、盘”4个生字,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能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生平,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古诗。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好,非常高兴可以陪伴你学习语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望洞庭》,作者是唐代刘禹锡。

二、解题,了解诗人1.介绍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

(说到刘禹锡,就要提一提,他曾经的壮举,因为不满朝廷内奸臣当道,于是他联合其他有志之士一起反抗,但无奈势单力薄,被贬谪到偏远地区,本以为他在这种艰苦环境下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非但没有,他还成为了一代诗豪。

)2.出示课题:望洞庭3.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的?(写的是洞庭湖,从“望”的角度来写,是远望看)4.教师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湖中最著名的山是君山。

刘禹锡正是在岳阳楼上远望洞庭湖,写下了这首空灵静谧的《望洞庭》。

三、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

2.画出古诗的节奏。

3.简单领略这首诗的美。

四、精读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教师引导感受这个“和”字,——和谐融洽的意思。

这个“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我们可以叫它——诗眼。

2.“潭面无风镜未磨”,教师引导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3. 引导学习生字,重点指导“镜、未、磨”三个生字。

4.通过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银盘青螺”——自然之美。

这一句是写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17.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读:读三首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标:将课后要认的生字(双蓝线中的)在诗中圈出,标注难读的字音;将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组成词语,一字两词,标红关键笔画。

3.说: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标注不懂的地方。

【教学目标】1.通过关注关键笔画、对比等方式,学会正确书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在词语中分辨多音字“磨”读音。

2.借助课文注音、同伴互助、老师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望洞庭》。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能说一说古诗主要讲了什么。

借助注释和老师指导能够说说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意思。

4.通过有感情地读和体会诗中关键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刘禹锡笔下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及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大张的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之前大家游了一回长江、天门山和西湖,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2.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中,引出本课学习的古诗《望洞庭》,启发学生继续静静欣赏祖国美景。

通过解题与了解作者对古诗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新授探究一:读古诗,说诗意1.把古诗读正确。

(1)出示古诗,指名读古诗。

(2)师正音,明确难读字和多音字读音。

(3)全班齐读。

2.交流诗意。

(1)读诗,找出不理解的。

(2)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3)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探究二:想画面,悟诗情1.感受近看洞庭画面。

(1)指名读,说诗意。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教具,增强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培养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 《望洞庭》古诗插图或视频。

- 诗歌解析资料。

2. 学具:- 学生自备诗歌抄写本。

- 学生自备彩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 介绍《望洞庭》的作者、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3. 诗歌内容解析:- 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 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5. 诗歌描绘景象的观察与描述:- 通过教具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洞庭湖的美景;最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阅读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5. 作业布置与评价: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6. 德育渗透: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7.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8.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望洞庭》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望洞庭》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望洞庭》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学生可以正确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学生可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进步学生的语文综合才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望洞庭》课文PPT或图片相关背景资料,如洞庭湖的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简介学生用的学习单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诗歌老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 诗歌讲解生字新词:讲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湖光秋月两相和”。

4.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6. 课堂活动角色扮演:学生扮演诗人,表达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

写作练习:写一段关于自己家乡美景的描写。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8. 作业布置完成学习单上的练习题。

背诵《望洞庭》。

四、板书设计《望洞庭》- 刘禹锡- 意象:湖光、秋月、洞庭山水- 情感: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五、教学反思反思学生对诗歌理解的深度。

考虑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1. 必做背诵《望洞庭》。

2. 选做搜集关于洞庭湖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古诗的写法,尝试创作诗句,吟诵关于君山的其他诗作。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月夜山水的美。

朗读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和“青螺”等词语的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刘禹锡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嘗试创作诗句。

四、先学准备1.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君山的传说,并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五、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洞庭湖概况。

2.电化教具:多媒体、古诗配乐、古诗唱曲。

六、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祖国山川美景图。

(课件出示洞庭湖的风景图)师:大家知道这些图片是哪个地方吗?生:洞庭湖。

师:是的,多美的洞庭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在洞庭湖边吟诗作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伟大的诗人刘禹锡到美丽的洞庭湖欣赏月夜之美。

(板书:望洞庭)2.指名生说洞庭湖的概况和刘禹锡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洞庭湖和刘禹锡的相关信息。

(出示两张课件)[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3.让学生初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能划分节奏,初步感知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平溪小学周光丽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说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5、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音乐、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
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诗题)(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在古诗中,一声二声归为平声,三声四声归为仄声,在读诗的时候平声我们要读的慢一些长一些,仄声要读的快一些短一些,大家试着自己读一读吧)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
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三、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

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

(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齐读词语)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语言训练:和两相和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

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

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

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临洞庭
〔唐〕孟浩然
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
在水中。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

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

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请你借助注释,细细品读,感受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3、比较异同:异:《临洞庭》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而《望洞庭》描写的是一个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静和谐的景色。

同:都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4、小结:两首古诗,一动一静;一个波澜壮阔,气势雄伟,一个静谧和谐,柔和秀美。

让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态,感叹祖国山河的美丽。

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5、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你还可以到你喜爱的名胜去游览,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让我们再次吟诵——《望洞庭》。

师生齐诵。

五、多种形式指导背诵,感悟诗情意境
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
1、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2、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

评价。

3、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4、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5、面对这样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诗人,你想说什么?(总结全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