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培训课件-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辨病辨病的概念辨病的方法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辩证应注意的问题部位辨证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经络辨证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引经药局部辨证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辨病考点辨病的概念考点辨病的方法望、闻、问、切阴阳辨证考点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续表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部位辨证考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考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考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经络辨证考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少阴、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考点引经药手太阳经: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羌活;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手阳明大肠,止泻)足阳明经: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胃,消肿排脓)手少阳经:柴胡、青皮(中)、连翘、地骨皮(上)、附子(下);足少阳经:柴胡、青皮;手太阴经:升麻、桂枝、白芷、葱白;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柴胡、丹皮;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独活、细辛、知母。

局部辨证※考点辨肿考点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其内容物。

考点辨痛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课件

外科疾病治疗新进展
介绍外科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研 究和创新技术,为日常实践提供 参考。
常见外科疾病的辨证要点
1 创伤性外科疾病
2 肿瘤性外科疾病
3 感染性外科疾病
包括骨折、切割伤等,探 讨其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介绍肿瘤性外科疾病的病 因辨证和综合治疗策略。
详细讨论感染性外科疾病 的辨证要点及预防控制措 施。
1
病因分析
根据中医理论,探讨外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2
辨证方法
介绍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以及脉诊等。
3
典型案例
通过探讨真实病例,展示外科疾病的病因辨证过程。
外科病症辨证
外科病症分类
将外科疾病按照具体病症进行分 类,为辨证提供准确的框架。
外科疾病的特点
探讨外科疾病与其他科室疾病在 辨证方面的特殊性和相似性。
探讨乳腺癌术后中医辨证治疗的实践经验和疗效观察。
皮肤病的外科治疗
介绍中医外科对一些特定皮肤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 件
本课件介绍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与治疗实例,帮助你深入了解中医外科 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
疾病辨证概述
介绍医外科疾病辨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
探讨中医外科的核心理论,包括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为确立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基础。
外科病因辨证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2
介绍中医外科的药物治疗方法和常用药
物的辨证运用。
3
手术治疗
探讨中医外科手术的技术和安全性,以 及与现代外科手术的关系。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气味: 略带腥味,质稠-顺证 腥晦恶臭,质薄-逆证 脓如蟹漠-内膜已透
七、辨溃疡
■色泽: ☆阳证:红活鲜润,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
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阴证: 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流血水, 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 敛,疮面不知痛痒
☆疔疮走黄: 疮顶突然陷黑无脓,皮肤暗红,肿势扩散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形态 各异,不红不热。
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或随喜怒消长。不红不热。
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 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 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 邪实之疮疡。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 不能托毒之疮疡。
■肿痛结合 先肿后痛-浅在肌肤 先痛后肿-深在筋骨 痛发数处,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流注 肿势蔓延,痛在一处-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无处不痛-毒邪四散

《中医外科学之辨证》课件

《中医外科学之辨证》课件
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保留中医精髓
在现代医学中,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和疗效。
中医外科学之辨证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与特点,探索中医在外科领域的应用。辨证论治在中医外 科学中的重要性,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外科疾病。
辨证方法和步骤
四诊合参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方 法,综合患者症状细节,分析 疾病。
辨证施治
根据辨证结果,针对性地选择 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针 灸等。
术后辨证
术后进行辨证论治,防止并发 症和疾病复发。
体征与神志
观察患者的面色、体型、舌苔等,分析病情和病 程。
病史与病因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确定疾病的诱因和病因。
中医外科学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中医外科学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其发展带来新机遇和前景。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医外科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
结论和启示
1 多学习多实践
不断学习新的诊疗技术,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辨证在外科应用举例
手术前针灸
通过针灸预处理,减轻手术后疼 痛和恢复时间。
草药治疗
运用中草药促进手术后伤口愈合 和身体康复。
瘢痕修复
采用中医外科药膏和针灸方法, 有效减少瘢痕的大小和红肿症状。
常见的辨证要点
疼痛程度和性质
根据疼痛的部位、程度和性质判断疾病的位置和 病因。
腹部触诊
通过腹部触诊找出腹痛原因,进一步诊断。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课件

四、切诊
1、脉诊: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阳、
实、热;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阴、虚、

有余之脉 肿疡 正盛邪实
正常,顺
溃疡 正已伤,邪未去 反常,逆
不足之脉 肿疡 正虚邪盛
反常,逆
溃疡 正虚邪去
正常,顺
2、触诊: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 进行诊断
第二节 阴阳辨证
欲使外科疾病的辨证正确,首先必须辨 清其阴阳属性
二、闻诊
1、听声音
(1)语言:可反映病情轻重,但也可不 一致
(2)呼吸
(3)呕吐、呃逆
2、嗅气味:主要是嗅辨脓液
若溃疡脓无特殊气味者,易痊愈;若腥 臭难闻,则病在深里,较难愈(脱疽、黄 癣)
三、问诊
1、发病时间(关系到疾病所处阶段、 治疗原则)
2、治疗经过(以资借鉴) 3、目前主症(主诉)
七、辨溃疡
脓苔:溃疡表面附着的薄薄一层黄白色 薄膜状物
中医认为其是生肌长肉的佳象 西医则不然
八、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 见
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 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 进行合理治疗
应指 对深部脓肿无效 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原理) 指、趾部,脓液较少时(可操作性差) 有助于准确判断 深部脓肿或内脏脓肿(准确定位)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
1、浅部脓疡 2、深部脓疡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形质 反映气血之盛衰,宜稠不宜清 2、色泽 反映邪气的情况,宜明净不宜污浊 3、气味 反映顺逆的情况,正常应略带腥味
实:风、湿、热、虫-客于皮肤肌表- 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 “热微则痒”
虚: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肌肤失养
(一)以原因来辨(单纯的少,临床上常风、 湿、热合并致病) 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的发展历程
起源
现代发展
中医外科起源于古代,早在《黄帝内 经》等经典医籍中就有关于外科疾病 的记载。
现代中医外科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 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 与中西医结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形成
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中 医外科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 系和治疗方法。
02
辨病
辨病的概念与重要性
辨病的概念
辨病是指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在中 医外科中,辨病是首要步骤,通过对疾病的诊断,可以为后续的辨证提供基础 。
辨病的重要性
准确的辨病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疾病的诊断,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辨病的依据与方法
辨病的依据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医外科概述 • 辨病 • 辨证 •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 案例分析
01
中医外科概述
中医外科的肤、肌肉 、骨骼等人体浅在组织疾病的学 科,主要涉及疮疡、肿毒、烫伤 、烧伤等病症。
特点
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 治,强调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推拿 等多种方式。
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 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其中, 症状是最重要的依据,如疼痛、肿胀 、发热等。
辨病的方法
中医外科常用的辨病方法有观察法、 询问法、触诊法、舌诊法等。通过这 些方法,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 初步判断。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讲课文档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讲课文档

医学课件
23
第二十三页,共85页。
常见症状:
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 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 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 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 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医学课件
24
第二十四页,共85页。
常见疾病:
乳房肿物、腋疽、胁疽、背 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 积聚等。
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有 头疽好发于项部,此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 处。
第三十三页,共85页。
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
3.引经药
医学课件
34
第三十四页,共85页。
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 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病因特点:
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 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 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 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 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 郁。
医学课件
22
第二十二页,共85页。
发病特点:
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 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 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 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 影响病情。
发病特点:
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 作。
医学课件
28
第二十八页,共85页。
常见症状:
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 利,或肿胀如绵,或红 肿流滋,或疮面紫暗、 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医学课件
29
第二十九页,共85页。
常见疾病:
膝疮、脱疽、股肿、子 痈、子痰、水疝 等。
医学课件
30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ppt医学课件
第五节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目的要求:了解溃疡常见的形色,掌握这
些形色的辨证意义。
一、辨溃疡的色泽
? 一般阳证疮疡的溃疡,色泽红活鲜润,疮面脓液 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 觉正常。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 或时流血水,腐肉不易脱落,或虽脱而新肉不生, 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如疮顶突然陷黑 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 之象。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 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证。上述这些说 明了辨溃疡色泽的临床意义。
? 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
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 耳部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 手、足心部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 背部 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
太阳膀胱经)。 ? 臀部 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 腿部 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 ? 腹部 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 目部 肝经所主 ? 耳内 肾经所主 ? 鼻内 肺经所主 ? 舌部 为心经所主 ? 口唇 脾经所主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目的要求:了解外科辨经络的目的及意义, 熟悉外科筋、 骨、脉等,具有运行气血,勾通内外, 联系人体各个器官的作用。经络阻塞是 外科疾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所以,外科 疾病的经络部位与脏腑和气血之间的关 系,对于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 重要的意义。
二、辨溃疡形态
?不同溃疡形态,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 花或岩穴状,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 疮周色泽暗红,内有紫黑色坏死组织,渗流血水, 溃疡始终不能愈合。瘰疬的溃疡,疮口有空腔或 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 状物,疮口愈合较为缓慢。附骨疽、流痰的溃疡 疮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肤乌黑,伴有漏管形成, 前者有死骨从疮孔中排出,后者脓液中夹有败絮 状物,收口均十分缓慢。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 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揭示了引经药的用药规律,从而创立了 “药物归经”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与治疗学的内容。
精选2021版课件
36
第五节 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 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 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 疹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 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 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 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 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 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 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 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 可靠的依据。
精选2021版课件
14
第三节 部位辫证
*掌握外科疾病上、 中、下三部的辩证方 法。
文献 上部辨证
所谓部位辨证,是指 中部辩证
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 中、下部位进行辨证
下部辨证
的方法,又称“外科
三焦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15
文献
《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3.下部辨证
病因特点:
人体下部指臀、 发病特点: 前后阴、腿、 常见症状: 胫、足,其位 常见疾病: 居下,阴偏盛, 阳偏弱,阴邪 常袭。
精选2021版课件
27
病因特点:
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 性趋下,故下部疾病者多 夹湿邪。
精选2021版课件
28
发病特点:
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 发作。
精选2021版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课件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课件

(二)触诊
触诊是利用手的感觉触摸病变局部进行诊 断的一种方法。
阳证、实证
明显肿 块,界 限分明, 高肿, 灼热, 轻按即 痛,重 按剧痛 拒按者。
阴证、虚证
无明显肿块, 或界限不清, 平塌漫肿, 不热或微热, 重按隐痛或 不痛,或喜 按者。
岩性肿块
肿块高低 不平,坚 硬如石, 推之不移, 表面与皮 肤粘连, 常见的有 乳岩、失 荣、石瘿 等病。
(六)问旧病
如肛漏、瘰疬、流痰患者曾经患过肺痨病,一般治 疗比较困难。
痈、有头疽、疔疮、疖病等患者以往有过消渴证, 一般症情较重,顽固难愈。
肝肾宿疾而功能不佳者,对砒制剂的外用内服,以 及黄药子、木通等的内服均属禁忌。
(七)问职业
有许多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
如渔民、机器制造工人、染匠,常发生皲裂 疮。
寒者是苔黑而薄且润,为阳虚寒极,命门火衰,
黑色上泛所致。
闻 诊
闻诊
闻诊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听觉来辨患者的声音,如语言、呼吸、 呕吐、呃逆等;
二是以嗅觉辨患者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 痰涕等。
(一)听声音
1.语言
谵语狂言:多是疮疡热毒走黄或内陷的证候之一。
呻吟呼号:为疮疡毒势鸱张或溃烂出现剧烈疼痛的表现,
以上所述为临床常见的八种脉象,可以单见,
也可兼见。
如浮数互见属表热证,沉迟互见属里寒证。
浮、数、滑、大为阳脉,多属热、属实、属阳; 沉、迟、涩、小为阴脉,多属寒、属虚、属阴。
一般热、实、阳证易愈; 寒、虚、阴证难治。
脉诊中除首先诊察脉象外,近年来对脉率
也非常重视,它对判断疮疡的转归(发展或向愈)
(一)问寒热
形寒发热是机体与疾病抗争的反应,外科疾病一有寒热, 标志着病邪鸱盛。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ppt
慢性发作期
乳痈辨证
气滞痰凝证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胸闷、胁胀等症状;多因情志不畅、痰浊内生所致
冲任失调证
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月经紊乱、痛经等症状;多因内分泌失调所致
乳癖辨证
04
中医外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通过坚持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增强机体免疫力
坚持锻炼
03
注意精神调节
02
01
05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整体观念
因人制宜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药外敷适用于各种疮疡、跌打损伤、腰间盘突出等病症。但对于过敏体质、患有皮肤溃疡或急性炎症等病症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
中药外敷的注意事项
中药外敷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
定义和分类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各部位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联系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调理机体。
重视外治法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内服中药,还需要重视外治法,如中药外敷、熏洗、针灸等,以加速病情的好转。
要点一
要点二
药物配伍与剂量
中药内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性质、作用特点和配伍禁忌。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中药内服前需咨询中医师或中药师,了解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量和注意事项。服用中药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同时,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

中医外科辨证3、4课件

中医外科辨证3、4课件
若神识昏糊不清,烦躁不安,为邪入营分,毒传心包的 表现,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
(三)望形态
❖ 观察患者的外形体态。
如肥胖者多痰,瘦者多火。 患者行路脚跛者,多为下肢筋骨关节有病;驼背者,多
为脊椎有病。 若颈项强硬不能转侧者,提示颈项部有病变,如有头疽、
颈痈。 若患者以手托下颌,而呈颈缩俯形之态,多为颈椎流痰。 妇女手托乳房缓慢而行者,多为乳痈。 如脸若狮面,眉毛脱落者,是麻风。
(二)嗅气味
❖ 主要是嗅辨脓液。
溃疡脓液无特殊气味者,容易愈合; 如脓液腥臭难闻,病在深里,则较难愈合。 如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脓臭秽,则易成瘘管。 儿童头部糜烂结有黄痂,伴有鼠尿臭者是头癣。 小腿部腐烂坏死,有浅棕色混浊稀薄脓液,并有
恶臭气味者,可能是烂疔。 其他如已损骨之指疔、脂瘤等,其脓腋及分泌物
❖ 总之,形态异常能提示病变的所在,有助于诊断。
(四)望舌象
❖ 包括观察舌质、舌苔和舌的形态三方面的变 化。
❖ 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的反映,因此脏腑气 血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津液的盈亏,均可 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
❖ 如舌质红,在外科急性病见之多属热证,慢性疾病 见之则多属阴虚;
❖ 红而起刺者属热极,红而干燥者属热盛而津液不足; ❖ 舌绛为邪热人于营分,多见于疔疮走黄、有头疽内
❖ 2.呼吸
患者气粗喘急,是走黄或内陷,毒邪传肺的危重证候之 一。
气息低促,是正气不足的虚脱现象,多见于久病之人, 如岩症晚期等。
若急性病患者,由气粗喘息转为气息低促,为正气已伤, 病情更趋危重。
❖ 3.呕吐、呃逆
肿疡初起见之,多为热毒炽盛;溃疡后期见之, 多为阴伤胃虚。
若岩症晚期而见呃逆,为胃气已绝,预后不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辨病
辨病的概念
辨病的方法
阴阳辨证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阴阳辩证应注意的问题
部位辨证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经络辨证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引经药
局部辨证
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
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
辨病
考点辨病的概念
考点辨病的方法
望、闻、问、切
阴阳辨证
考点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续表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阳证阴证
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
发热、口渴、纳
呆、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溃后
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
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
盗汗,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
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部位辨证
考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考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考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经络辨证
考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少阴、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

※考点引经药
手太阳经:黄柏、藁本;
足太阳经:羌活;
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手阳明大肠,止泻)
足阳明经:升麻、石膏、白芷;(足阳明胃,消肿排脓)
手少阳经:柴胡、青皮(中)、连翘、地骨皮(上)、附子(下);
足少阳经:柴胡、青皮;
手太阴经:升麻、桂枝、白芷、葱白;
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
手厥阴经:柴胡、丹皮;
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手少阴经:黄连、细辛;
足少阴经:独活、细辛、知母。

局部辨证
※考点辨肿
考点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肿块结节时应注意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有无疼痛及其内容物。

考点辨痛
热痛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水肿或见糜烂流滋。

见于臁疮、股肿等。

2008 2011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2010
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2008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考点辨痒
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皮肤肌表,皮肉间气血不和。

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牛皮癣、白庀、瘾疹)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

(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脓疱疮)热胜皮肤瘾疹,掀红灼热作痒,只发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

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接触性皮炎)。

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

(手足癣、疥疮等)。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

(牛皮癣、慢性湿疮)。

肿疡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消散之际。

溃疡作痒一、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二、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三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考点辨脓
脓是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

疼痛阳证,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肿胀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温度阳证脓疡,局部温度增高。

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确认成脓的方法
2007 2010不属于,按、透、点、刺
按触法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则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感觉,称为应指。

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

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光线,然后观察患指(趾)部表向,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阴影即有脓。

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

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网钝物,轻轻点压患部,如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

穿刺法适用于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者。

B超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辨脓的部位深浅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

浅部脓疡如阳证脓疡,患部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掀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深部脓疡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宜稠不易清。

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

脓的气味脓液一般略带腥味。

考点辨溃疡
辨溃疡色泽
辨溃疡形态
1.2011化脓性溃疡
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

多见于褥疮。

2.2003疮痨性溃疡
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

3.2004岩性溃疡
疮面多呈翻花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

4.2011梅毒性溃疡
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

考点辨出血
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