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为古之伤心人——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合集下载

皆为古之伤心人: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皆为古之伤心人: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皆为古之伤心人: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何旭;钱毓英
【期刊名称】《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8)042
【摘要】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

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文章就此评语,从二人的情感、身世及词之题材、内容、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何旭;钱毓英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伤心人之伤心词——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比较 [J], 陈骁;俞静;
2.伤心人之伤心词--晏几道和纳兰性德爱情词之比较 [J], 陈骁;俞静
3.古之伤心人:晏几道与秦观 [J], 王凯
4.皆为古之伤心人: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J], 何旭;钱毓英
5.伤心人各有怀抱--晏几道、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J], 高峰;戴月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谈谈宋初三体。

(1)“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晚唐体”:“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们僧人,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句鉥字的苦心孤诣。

(3)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全集70个诗题中,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

二是咏物。

咏物诗本是闭门觅句的诗人最喜爱的题材,即使缺乏诗情也能从周围事物中找到无穷的诗题,所以西昆集中此类题目甚多。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由于馆阁生活比较单调。

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

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

简述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

(1)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

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

(2)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浅析晏几道、秦观词艺术风格的异同摘要:从传统的观点看,小晏与秦观,同属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家,两人自有很多可比性:他们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且在词的创作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但这种相同,只是外在倾向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流派的作家本文分析了小晏与淮海词艺术风格上的异同,认为其词作在同显凄婉与闲雅之处又各具特色。

一、同显凄婉的艺术风格晏几道、秦观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他们把悲苦的人生注入词中,使得词风中有伤心与婉约两种特质,合而形成了凄婉的艺术风格。

先看晏几道的词作《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一词,眼前残留的旧香残粉还似当初那般停放,眼前的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思绪,由此惹起主人公的回想。

物是人非,词人“恨”人情淡薄,但“恨”字加上“不如” 二字便让人不觉这“恨”是撕心裂肺的直露,而透露着淡淡却深入人心的悲伤。

春天还有许多书信,可口久情薄,秋天时便所剩无几了,缓缓道来音信渐少的愁苦,殊让人觉得怨而不怒,含蓄备至。

裳凤冷,两人的鸳枕之剩孤单一人枕着入睡,独处的心境只能借酒来消除,纵使有梦魂可解之愁苦可梦魂都是虚无的,更何况能够使梦魂存在的梦境也是没有的,亦觉哀而不伤但词人内心却是悲怜与苦闷。

此词层层深入,用婉致的语言把思忆之情,怨恨之痛抒发到无可回旋的余地,用淡语写出深味,让人体会到别样的思人愁苦。

秦观词中也同样透露着凄婉。

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一词,词人即将离京前,重游故地,满心凄怆的写下此词。

丝丝杨柳在微风中摆弄着柔枝,本是和暖柔美使人心情平缓之景,却没能使词人心情愉快反而碰触到了他愁苦的心情,紧跟着到来的是离愁忧苦与难以抑制的眼淚,这是因为他回想起了过去依依惜别之时,轻柔随风浮动的杨柳扰乱着他的心绪,“离忧”与“泪”积聚在他的心中。

当时的碧野朱桥仍在,只是已物是人非,面对“人不见”和缓缓空逝去的流水,徒增了词人的伤心。

词人感慨青春年华匆匆逝去不为谁而停留,面对即将离京前途迷茫的现实,词人没有哀嚎抱怨而只是自问自叹,问这悠悠不尽的离愁何时才能停止,“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九个字凝结着作者的凄咽,原以为他会登楼之后放声高呼,措辞激烈,但事实并非如此。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1.情感的形成共性:缺失性情感体验词,作为言情文学,它一般从主观的内部世界着笔,去表现抒情主体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感受。

其表现对象主要是主体的心灵。

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主、小山、少游的词作表现的正是他们的自我心灵、他们主观的、内在的情感。

当然,这种情感不是偶发的、突如其来的,它“蓄极积久,势不能遏”(李贽《焚书》卷三)。

而且,他们的情感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的心灵,因为“文学抒情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单纯的主体性格,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发生情感的灵魂”[7]。

同时,也离不开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情感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评价。

因此,必须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深入到他们的心灵,去把握情感的形成。

“情之悲乐,由于境之顺逆。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

”(龚自珍:《题红禅室诗尾》)情感是创作主体心灵的结晶,它的形成不是无缘无故的,必然与主体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词人的情感也是如此。

李煜本为势弱力微的小国君王,但随着帝国的消亡,豪华享乐的生活逝如烟云,一去不再。

后期的他身陷囹圄,“此中日昔只以眼泪洗面”。

地位的急剧变化与际遇的大相径庭在他敏锐易感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痕,并触发出对不同于往昔的现实生活体验,触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晏几道曾是富贵风流的世家公子,早岁沉湎于歌舞宴饮,后来家道中落、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他的遭遇与由皇帝变为囚徒的李煜不乏相似之处。

贫困的生活与悲剧的情缘激荡着他的灵魂,使他产生着不尽的思恋和怀想。

秦观作为一介文士,他贤良方正,才华横溢,可不但没有出将入相,官运亨通,而且还饱尝了仕途的不幸和生活的艰难。

同是“伤心”的词人,比之小晏,命运不幸其实更甚。

不幸的命运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也激起了他情天恨海般的人生感受。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尽管他们的生活道路不同,但他们的人生悲剧却是相近的。

晏几道和秦观词的比较

晏几道和秦观词的比较

晏几道和秦观词的比较晏几道和秦观词的比较像以上这类追怀昔日之繁华、感叹今日之沦落的作品形成了李煜后期词章的基调,它有时凄凉怅惘、幽怨哀伤,如:“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有时字字血泪、沉痛呼嚎,如“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等,沉挚深刻地抒发出他国破身亡的深哀巨痛,这些“眼界始大,感慨遂深[3]的词篇以独有的亡国之恨为情感意蕴构成了其词的词心。

2.小山词词心:伤逝之痛晏几道是北宋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但高贵的血统并没有赐予其人生以优裕顺畅。

他青少年时代有过一段风流旖旎的生活,中年以后却长期陷入仕宦奄蹇、穷愁潦倒的境地。

这种前贫后富的遭遇与他高傲的个性、重情的气质相结合,成就了他“秀气胜韵”的词章。

他在自己作的《小山词序》中说:《补亡》一篇,补乐府之亡也……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

窃以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

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

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云、苹,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

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

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从这篇序言可知他作词的初衷为不能忘怀昔日的情事,词作的主要内容为记当日与莲、鸿、云、苹一类歌妓侍妾的悲欢离合之事。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

”([生查子])这是他创作的自白。

他的二百五十余首词主要便是对逝去情事的追忆和内心情怀的抒写。

如他的两首代表作: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论文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

论文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词心理论,从词心的情感意蕴、情感的形成以及抒情取向三个层面比拟考察李煜、晏几道、的词作。

在情感意蕴上,后主词的亡国之恨、小山词的伤逝之痛、少游词的身世之悲是其词词心个性。

在情感的形成与抒情取向上,缺失性情感体验和真实深切是其词词心共性。

从词心比拟的视角揭示出三词人创作的异同。

关键词:李煜晏几道秦观词心比拟悲剧生命一、词心比拟的三个层面比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它不是笼统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明确的,它必须立足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这是比拟的法那么。

同样,词心比拟也必须立足于词心理论,在词心理论所包含的角度或层面上进行。

词心这一概念,是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首创,他在《蕙风词话》中引人注目地提出: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

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

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

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

(卷一)况氏从自己作词的经验出发来谈词心。

他所言词心首先是独立于风雨江山外的一种客观存在,即所谓的“万不得已者〞。

这“万不得已者〞当是一种蓄积于心、极为强烈而无法排遣的情感,它“酝酿日久,冥发妄中,万感横集,五中无主〞(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因况氏论词境时有“斯时假设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之说,由无端哀怨枨触而生的便是这“万不得已〞之情。

人们一般仅以此来定义词心。

从况氏的表述中可知,他所言词心其次应为“吾言写吾心〞,即用语言承载的词作中的自我心灵感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万不得已者〞如果不进入审美创造的过程,不凝定于具有可感形式的词作中,就无所谓词心。

《蕙风词话》中还提到黄简《眼儿媚》“当时不道春无价,幽梦费重寻〞,说“此等语非深于词不能到,所谓词心也〞。

此句的意思是回首过去,在梦中寻觅昔日情事。

它写出了一种至深的感慨。

这里“所谓词心也〞的“词心〞也即是指表达于词作中的心灵感受,它是诠释况氏词心说的例证。

浅谈晏几道_秦观之词心

浅谈晏几道_秦观之词心

浅谈晏几道、秦观之词心3谢 君(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晏几道出生于一个富贵之家,他有着单纯天真的性情,但又生性怯懦且孤傲耿直,有着优越的心理却又摆脱不了身份的禁锢,所以在他的词中也就体现出一种放逐的自恋。

秦观出身于中下层,生性怯懦,一生仕途不顺,又不具备豁达的胸襟,因此比较消极悲观,所以在他的词中体现出一种放逐的自哀。

关键词:晏几道;秦观;词心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09)04-0086-02 “词心”一词见于冯煦的《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1](P307)。

何谓“词心”?缪钺先生在《论晏几道词》中说:“……这些词表达了他远避仕途而自乐其乐得纯真感情,这是晏几道的‘词家之心’。

”关于秦观词心的本质,叶嘉莹先生说:“其所以然者,我以为就在于秦观最善于表达心灵中一种最为柔婉精微的,与他人之以辞采、情事,甚至于学问、修养取胜者,都有所不同的缘故。

”[2](P241-242)可以说晏几道和秦观之词都可谓“词心”,二人在词作中表现出的都是那种细微柔婉的感受,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被放逐的自恋,一个是被放逐的自哀。

晏几道出生于富贵之家,父亲晏殊是北宋的“太平宰相”,为他留下了万贯家私,供他“费资千百万”地挥霍。

他的[蝶恋花]中:“《水调》声长歌未了,掌中杯尽东池晓。

”写出了当年放纵无节制的生活。

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晏几道少年时就受到皇帝的赏识。

但这也使得他不通世事,对周围的人与物抱有幼稚天真的看法。

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

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依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这就是晏几道有名的“四痴”。

正是因为这种单纯天真的性情,他才具有了词人的本质和感受。

皆为古之伤心人_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皆为古之伤心人_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再看一首秦观的《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 ,无 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 晖 ,此恨谁知 ? 此词上阙写景 ,用语浅淡 “, 落红”只是“铺径”,水也只 “平池”,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主人公听到杜鹃的哀啼也只是 “无奈春归”,词中没有狂风暴雨 ,也没有浓墨重彩 ,但那份面 对花落春归的无奈之情却如此婉约纤柔 。下阙写人 ,情致更 为柔婉动人 。主人公“独上”画楼 “, 凭栏”“手捻花枝”,这些 细微的动作 ,将主人公爱花惜春之深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末 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更是神来之笔 。“放花”这个微妙的 动作是何等惜花的无奈啊 ,从“捻花”到“放花”是如此自然 、 无意 ,没有任何目的性 ,而全出自内心的真切细腻之情 。也 只有秦观这样情感纤细的敏感词人才能写出这种具有幽微 深婉情意的词作 。
如晏几道的《虞美人》: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 月圆时候望人归 。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 一春 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 这是一首写女子相思苦恋的小词 。看似女子在诉说自 己的身世遭遇 ,曾经短暂的欢乐和情人去后无法排遣的“一 春离恨”,细细品味 ,在小晏着意刻画这一女子形象时 ,融入 了多少自己的自伤幽独之感 ! 正如他在《小山词自序》中所 云 “: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幻之事 ,如幻如电 ,如昨梦前 尘 ,但能掩卷扶然 ,感光阴之易迁 ,叹境缘之无实也 。”[8] 此词 在叙写女子相聚的欢乐和别后的哀愁中 ,隐然蕴含了词人今 昔对比 、人事皆非的感慨 。 再看秦观的一首《南歌子》:
晏几道与秦观均为北宋著名的词人 。二人之词都带有 浓厚的感伤情调 ,风格清丽婉约 、凄楚哀怨 。冯煦曾将二人 并称 “: 淮海 ,小山 ,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 致 。求之两宋词人 ,实罕其妙 。”[1] 可谓中肯之见 。特别是 “古之伤心人也”一句 ,点出了二人词锐感多情 、柔婉妍美的 感伤特质 ,这是就词的情感而言 “; 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 则是指二人词言辞上的清丽婉转 、淡而有味 、意蕴深长 。通 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小晏与少游都具有锐感多情之资质 、 悲惨的身世境遇 ,二人作品的题材内容及言辞风格上也确有 不少相似的“伤心”之处 。

古之伤心人

古之伤心人

冯煦曾在《嵩庵词论》中说道:“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淡语皆有致。

指的是北宋后期词坛上两位著名的词人秦观和晏几道,其大概意思是说他二人皆是不如意者,他们的词中都透露出一种伤心之感。

影响一个词人创作风格的,有多种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我认为,词的风格与词人的性格、气质有着极大的关系,此外,还有个人的遭遇经历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对两人进行各自的分析。

秦观词中多伤心之作的原因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以及他那多愁善感的性格……对秦观来说,人生的不如意,主要来说就是仕途的失意。

对于那些受封建正中思想很深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学而优则仕了,这也可以说是改变他们身份的唯一机会了。

可是秦观却没有好好利用这机会。

他有过两次科举考试失败的经历,直到第三次,因受到大学士苏轼的赏识才考上进士,开始自己的仕途。

可惜好景不长,刚得恩宠的他就卷入了党派之争,作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被划入了旧党。

元佑九年,旧党一派被赶出京,秦观当然也不能幸免,由此便开始了他风雨飘零的后半生。

而《踏莎行》应当是他的最伤心之作: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这首词中,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暮春时节的凄惨景色,词中没有光彩照人的词语的堆砌,显得平易近人。

虽然此中没有一个“愁”字,但还是让人沉迷在词人那种如烟如雾的愁绪中,如亲身体验般感受到词人当时心中的迷茫。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

“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

桃源,离郴州不远。

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

晏几道与秦观

晏几道与秦观

晏几道与秦观晏几道与秦观秦词和晏词的共同点是,叹繁华随流水,悲光阴似流矢,都有时过境迁之憾。

晏几道与秦观在中国词史上都是以抒情著称的词人,而二人的词作中又都以恋情词的数量为最多。

本文就是以两位词人的恋情词作为对象进行对比研究,论文的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探讨了两位词人的身世经历及性格特点上的差异,以及这种个性特征带给他们恋情词的各自特点。

在有关词人身世经历的众多资料中,我只选取了能对他们身世及性格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是对他们恋情词的写作产生作用的事件来论证。

这样做一是为了避免写成“文学史”式的论文,二是这一部分尽管不可或缺,但是在整篇论文当中,是处于铺垫和次要地位的,所以这一部分相对简略。

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体,分别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对晏几道和秦观的恋情词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第二部分艺术形式的研究中,我主要是采用了类似于统计归纳的方法,用自己统计出的数字进行论证,探讨了晏几道和秦观在恋情词中对意象的选取和运用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对两人作品的数字化统计基础上的,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很确实的。

另外,在这一部分中,我还对比研究了两位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各自特点,主要是以大量的作品作为分析对象,避免用一两个例子就得出结论这样以偏概全情况的出现。

第三部分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进行对比研究。

由于晏几道和秦观在恋情词中爱恋的对象都是歌妓,两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深情又是如此相似,所以从表面来看两人对歌妓都是真心爱恋的,就如同歌妓爱恋他们一样。

但经过仔细地分析,结合他们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我们就可以看到隐藏在这种爱恋表面下的深层内涵,两位词人如此眷恋这些歌妓其实都是各有原因的,都是在人生受挫之后的一种自我安慰。

一、晏几道:小山词的伤心是淡雅的,清丽中显现一抹淡淡的伤感。

而且,他的词多是对往日情的回忆,尤其是对朋友廉叔、君龙和歌妓莲、鸿、苹、云的回忆。

代表作如《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二、秦观:淮海词的伤心比小山浓,总是一展无遗。

谈晏几道和秦观词的个性色彩

谈晏几道和秦观词的个性色彩

谈晏几道和秦观词的个性色彩周垚;齐程花【摘要】晏几道和秦观同作为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清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就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但我们必须看到正是晏几道个性中的自傲和秦观个性中的自哀造就了小山词和淮海词的个人风格,并由此带来的清壮顿挫和郁积凄厉的独特审美体验.【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2【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晏几道;秦观;婉约词;个性风格【作者】周垚;齐程花【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晏几道和秦观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们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

在词的创作上,两人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风格艺术上都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从创作题材上讲,晏几道和秦观大都继承了花间五代词的题材,又以写恋情为主,略于叙事;从思想内容上讲,两人都重抒情,写真情;从风格上讲,都呈现出闲雅和凄婉之风。

而两人在风格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艺术手法的应用。

比如同为闲雅的风格的词,在这类词的意象择取上,两人都偏于柔、静、美的意象,而且在词语的搭配上以及语言的运用上都呈现出雅致、隽永的特点。

与闲雅风格不一样的凄婉词中,两人偏好于那些凄迷的、具有浓郁悲观性的意象,而且在词语的搭配上喜欢用艳丽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凄厉。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相同和相似只要是婉约词作家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二人在创作中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的理解这些作品,发现晏几道和秦观不同于“常人”之处。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八子,因其三哥过继给叔叔为子,所以晏殊也算第七子。

至和二年正月丁亥,六十五岁的晏殊去世,小山时年十八,由于年幼,由二哥承裕妻张氏抚养。

晏几道出生于官宦人家,对于官场的了解颇深,其父晏殊两次被罢免以及自身的遭遇,都让晏几道感受到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晏几道词与秦观词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探究

晏几道词与秦观词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探究

晏几道词与秦观词情感表达方式比较探究作者:郭步山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晏几道与秦观同为北宋婉约词的代表作家,晏词和秦词都以抒情见长,但两人的词作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本文从晏词与秦词表达情感的基调、选取意向的差异、抒情方式侧重点的不同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从而梳理出晏几道词和秦观词在言情方面的不同艺术风格。

关键词:晏几道秦观词情感意象在北宋词坛,晏几道和秦观皆以善写恋情词而闻名,且二人在个性、气质与才情等方面亦有几分相似之处。

清代词评家冯煦在《蒿庵词论》中对这两位词人有一段精辟的评论:“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诚然,晏几道和秦观都属于重情且感伤型的才子词人,他们的词作凝聚着二人各自深沉的情感,艺术上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秦观的词被赞为“词家正音”,晏几道的词亦获得了“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王灼:《碧鸡漫志》)的美誉。

二人虽皆以恋情词见长,但情感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二人在情感表达的基调、意象的选取和抒情方式的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艺术上的差异,这也构成了二人之词不同的艺术特色。

一、晏词情痴,秦词感伤在北宋文坛,晏几道是一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作家,作为宰相晏殊之子,他本可以凭借其父留下的官场人脉在仕途上取得顺风顺水的发展,但晏几道却不擅亦或是不屑如此经营自己的人生。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晏几道的性格,那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个“痴”字了。

黄庭坚是晏几道的挚友,黄庭坚曾经用“四痴”来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己信之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小山词序》)“四痴”是对晏几道个性与气质的生动诠释,但晏几道其实还有一痴,那就是情痴。

晏几道的词作很大程度上凸显了他情痴的一面。

恋情题材是晏几道词作的主要题材,也是晏词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作品。

秦观和晏几道词风之比较

秦观和晏几道词风之比较

秦观和晏几道词风之比较一、人物生平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

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

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

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

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

然而亦时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

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却是抱着满满的期望换来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 ,可见这一失败,对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击。

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名落孙山。

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的社会现实。

因此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

“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秦观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

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

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

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

“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

政局瞬变,“旧党”出京。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宋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宋代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王禹偁把自己的文集题为《小畜集》,就是表示有“兼济天下”之志。

2、王禹偁的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

如《待漏院论》、《唐河店妪传》、《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等,都是他的名篇。

3、“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4、“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

5、“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五律。

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晚唐体”另一类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6、林逋(梅妻鹤子),谥和靖先生,咏梅诗十分著名,《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向称咏梅绝唱,为欧阳修所激赏,同题之二中“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一联则因遗貌取神而受到黄庭坚的盛赞。

7、西昆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8、西昆体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9、晏殊,《珠玉词》,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10、范仲淹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渔家傲》11、张先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

词的内容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行香子》)。

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

《悲剧生命的心灵之音-李煜、晏几道、秦观词词心比较.doc》引导语: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qinguan/240557_2.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幾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指的是晏几道在词作中表现出了深情忧伤的个性特点。

晏几道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深沉的情感和忧伤的主题而著称。

以下是晏几道词作中体现出他是“古之伤心人”的几个方面:
1.忧愁与离别的主题:晏几道的词作经常表达忧愁和离别的
主题,抒发对亲友分离的思念之情。

他在词作中描绘了离
别时的悲伤和感伤,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长久的思念
之情。

2.深刻的人生感悟:晏几道的词作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感
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他通过对岁月的描绘和对生命的
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人生之短暂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3.冷峻的情感表达:晏几道的词作中情感表达较为冷峻而凄
凉。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内
心深处的伤感和忧伤。

他的词作情感深邃,以平淡而质朴
的语言展示出内心的苦楚之情。

4.对世情社态的独特观察:晏几道的词作中也展现了对世情
社态的独特观察和对世道变迁的感叹。

他通过描绘社会现
实和对人生境遇的吐露,透露出对人情世故和社会变迁的
忧虑和思考。

综上所述,晏几道的词作体现了他作为“古之伤心人”的特点。

他的词作以忧伤和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深情与忧愁之情;通过对人生和世情的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这些特点使得晏几道的词作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重要的地位。

试论晏几道与秦观的词

试论晏几道与秦观的词

其是情感的深度方面远胜时人 .对于这种特点 , 黄庭坚曾从其 � 系 . 首先他们对传统题材有着不同的创作 , 这以晏几道的 蝶 � 人格和生活的 � 角度给予精辟的理解 � " 予尝论叔原 , � 固人英也 , 恋花 和 秦观的 鹊桥仙 之 间的比 较最 为突 出 . 先 看 蝶 恋 其痴亦自绝人 . 爱叔原者 ,皆愠而问其目 . 曰 仕途连蹇 ,而不 花 "喜鹊桥成催凤驾 . 无为欢迟 , 乞于初凉夜 . 乞巧双蛾加意 � � 能一傍贵人之门 ,是一 痴也 .’ 论文自 有体 , 不肯一 作新进士 语 ,此又一痴也 . 费资千百万 , 家人饥寒 ,而面有 孺子之色 ,此 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 ,己信人 ,终不疑其欺己 ,此又一痴 也 ."这被后人经常引用来描写晏几道个性特征 ,由此可见是 他执着真诚的个性与庸俗纷扰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 使得 小山词中特别呈现出一种极度哀怨感伤的情调 . 秦观的经历 画 ,玉钩斜傍 西南挂 . 分钿擎钗凉叶下 . 香袖平肩 ,谁记 当时 话. 路隔银河犹可惜 ,世间离恨何年罢 . "这首词显然化用了我 国古代著名的牛郎织女于七夕之夜银河相会的传说 . 关 于运 用此典进行创作的作品 ,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常见 ,甚 至可 以说形成了一种传统 , 当然这里面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 , 而 是从总的趋势来说呈现出发展创新的倾向 , 尤其是在运 用题
收稿日期 �2 0 0 9- 1 1- 30 作者简介 � 刘静安� 1975 - �� 男 �汉族 �� 陕西绥德人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文法系教师 �文学硕士 .
�� �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 �� � 年
转变 , 反映在文人观念 中的 " 诗庄词媚 � � " � 的 偏见也通过 诗词之 情的地点得到完全的展现 .秦观的 千秋岁 "水边沙外 , 城郭 间全面的互化得到了彻底的扭转 , 词也同样可以成为文人抒 春寒退 .花影乱 ,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 ,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的痛苦心灵和相似的悲剧命运 ,使小晏和少游不约 而同地在词里面表现自己的伤逝之痛和身世之悲 。值得注 意的是 ,二人词作中感人至深的“伤心”,并不是浓墨重彩 、刻 意勾勒出的 ,而是极少用重笔 ,在看似平淡浅显的语言中自 然流露的 ,给人一种清新隽永之感 ,即冯煦所谓的“淡语皆有 味 ,浅语皆有致”。
秦观一生的道路也同样曲折坎坷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 , 贤良方正 、才华横溢 “, 少年隽 ,慷慨溢于文辞”“, 强志盛气 , 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 ,以为与己意合”[7] 。他虽有用世之 志意 ,却因与苏轼的关系 ,受新旧党争牵连 ,屡次遭贬谪 ,仕 途坎坷 ,一生郁郁不得志 。而他并没有苏轼豪放旷达的胸 襟 ,其多情敏感的心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受到的打击无比沉 重 ,因此他也将自己失意人生中产生的悲哀愁怨发见于词 , 在词中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内心的凄伤 ,因而具有一种特 殊的情感意蕴 。
再看一首秦观的《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 ,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 ,无 奈春归 。 柳外画楼独上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 晖 ,此恨谁知 ? 此词上阙写景 ,用语浅淡 “, 落红”只是“铺径”,水也只 “平池”,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 ,主人公听到杜鹃的哀啼也只是 “无奈春归”,词中没有狂风暴雨 ,也没有浓墨重彩 ,但那份面 对花落春归的无奈之情却如此婉约纤柔 。下阙写人 ,情致更 为柔婉动人 。主人公“独上”画楼 “, 凭栏”“手捻花枝”,这些 细微的动作 ,将主人公爱花惜春之深情表现得惟妙惟肖 ,末 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更是神来之笔 。“放花”这个微妙的 动作是何等惜花的无奈啊 ,从“捻花”到“放花”是如此自然 、 无意 ,没有任何目的性 ,而全出自内心的真切细腻之情 。也 只有秦观这样情感纤细的敏感词人才能写出这种具有幽微 深婉情意的词作 。
命运的不幸和生活的悲惨使小晏和少游的词打上了“伤 心”的烙印 ,充满了感伤的情调 。更为相似的是 ,二人的不少 词作都是将自己身世的感慨同女性形象的描绘结合在一起 的 。他们笔下的女性多为位卑身贱 、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 , 美丽 、清纯却又命运悲惨 。词人站在同情 、爱慕 、尊重女性的 立场 ,笔端触及她们痛苦的灵魂 ,把自己的命运同她们的命 运联系在一起 ,传达自己不能自解的抑郁悲伤之情 ,将自己 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含蓄地寄托在女性的失意惆怅和 男女间的悲欢离合中 。
· 28·
香墨弯弯画 ,燕脂淡淡匀 。揉蓝衫子杏黄裙 ,独倚玉兰 无语 ,点檀唇 。 人去空流水 ,花飞半掩门 。乱山何处觅 行云 ,又是一钩新月 ,照黄昏 。
此词也是对一位哀怨美丽女子的描绘 。上阙用“香墨”、 “燕脂”“、杏黄裙”等词语 ,淡淡几笔就勾勒出了女子的妆容 打扮 。她“独倚玉兰无语”,充满期盼地等待情郎归来 ,这是 一幅温柔闲雅的画面 。然而下阙笔锋陡转 “, 人去空流水”, 负心之人已远去 ,只剩无情的流水 、凋零的落花和半掩的门 户相伴 ,月色照耀的黄昏中 ,女子孤独惆怅的身影何等凄凉 ! 全词上下阙画面的强烈反差 ,造成情感上的巨大落差 。女主 人公这种由期盼 、幻想到失去爱情的痛苦哀伤 ,又何尝不与 仕途失意的词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呢 ? 美丽纯洁的女子与 凄凉孤寂的景色的强烈对比 ,正是少游满腔的政治抱负与遭 受挫折后理想落空的真实写照 。
三 言辞上的清丽婉转 、淡而有味 、浅而不俗 ,是小晏与少游 词表现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近人吴梅《词学通论》曾说 “: 余 谓艳词 ,自以小山为最 ,以曲折深婉 ,浅处皆深也 。”[9] 以小晏 的代表作《临江仙》为例 :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 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 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 前两句互文见义 ,虽没直接抒情 ,但“高锁”的“楼台”、 “低垂”的“帘幕”已经形象地渲染了一种孤凄冷寂的氛围 。 又到了去年春天离别的日子 “,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双 飞之燕与独立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更觉孤独凄凉 。此二句是 化用五代诗人翁宏《春残》中的句子 ,却能自出新意 ,被谭献 评为“名句千古 ,不能有二”[10] 。接下来回忆与小苹初见之情 形 “, 两重心字”一语双关 ,既指小苹重叠心形图案的罗衣 ,也 暗喻词人与小苹的心心相印 。末一句 ,明月当空 ,彩云归去 , 看似清淡的言语 ,细细品味 ,却有颇为复杂的意蕴 。彩云的 归去 ,既意味着曲终人散的清冷 ,也暗示词人与小苹天各一 方 、相见无期的悲哀 。全词语言清新淡雅 ,意蕴含而不露 。 秦观作词 ,也最善于用淡雅 、朴实的语言 ,传达出心灵深 处最为柔婉精微的感受 。周济曾引董晋卿之语云 “: 少游正 以平易近人 ,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11] 且看其《浣溪纱》: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 此词为少游最著名的一首 。纵观全词 ,几乎都为浅语 、 淡语 。是“漠漠”的“轻寒”,上的是“小楼”,阴也是“晓阴”,幽 幽的画屏上是“淡烟”和“流水”,纷飞的落花“轻似梦”,雨也 只是“丝雨”而且“细如愁”,宝帘乃“闲挂”在“小银钩”上 。全
如晏几道的《虞美人》: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 月圆时候望人归 。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 一春 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 这是一首写女子相思苦恋的小词 。看似女子在诉说自 己的身世遭遇 ,曾经短暂的欢乐和情人去后无法排遣的“一 春离恨”,细细品味 ,在小晏着意刻画这一女子形象时 ,融入 了多少自己的自伤幽独之感 ! 正如他在《小山词自序》中所 云 “: ……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幻之事 ,如幻如电 ,如昨梦前 尘 ,但能掩卷扶然 ,感光阴之易迁 ,叹境缘之无实也 。”[8] 此词 在叙写女子相聚的欢乐和别后的哀愁中 ,隐然蕴含了词人今 昔对比 、人事皆非的感慨 。 再看秦观的一首《南歌子》:
二 小晏 、少游之所以能成为“古之伤心人”,除了他们都具 有锐感多情 、婉约纤柔的资质天性外 ,还与他们坎坷的生活 经历和悲惨的境遇密不可分 。正如龚自珍所说 “: 不是无端 悲怨深 ,直将阅历写成吟 。”[5] 在他们的词作中 ,大多透露着 词人的伤逝之痛 、身世之悲 。
晏几道作为晏殊的幼子 ,早年过着风流旖旎 、锦衣玉食 的生活 ,而后却家道中落 ,加之小晏个性耿介孤高 ,不愿随俗 浮沉 ,官职卑微 ,竟长期陷入“家人寒饥”、穷困潦倒的境地 。 且又亲眼见到往昔听歌看舞的好友沈廉叔 、陈君龙或病或 死 ,几位红颜知己也纷纷易主 、下落不明 。强烈的今昔无常 、 悲欢离合之感 ,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使得小晏无处倾诉 ,只 能将词作为自己心灵的避难所 ,在对歌儿舞女的描绘和对往 事的回忆中寻求精神慰藉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 其艳词 颇有藉诗酒风流以自遣的有托而逃的意味 。”[2] 夏敬观也在 《小山词跋尾》中说 “: 叔原以贵人暮子 ,落拓一生 ,华屋山丘 , 身亲经历 ,哀丝豪竹 ,寓其微痛纤悲 ,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6]
【收稿日期】2004-06-19 【作者简介】何 旭 (1980 —) 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2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古典文献学 。
· 18·
第 12 期 2004 年 12 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No112 Dec12004
[摘 要 ] 晏几道与秦观都以词之伤感著称 。冯煦曾称二人为“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 ,浅语皆有致”。文章就 此评语 ,从二人的情感 、身世及词之题材 、内容 、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二人共同的“伤心”之处 。
[ 关键词 ] 晏几道 ;秦观 ;词 ;感伤情调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I2071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9144 (2004) 12-0081-03
一 综观《小山词》与《淮海集》,二人在词之表现题材上都仍 旧停留于“花间词”写闺情春怨的传统中 。词由晚唐五代发 展到北宋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明显的开拓变化 。柳永大 量创作慢词长调 ,开拓了文人词在小令之外的另一种形式 ; 随后苏轼又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将逸怀浩气带入词中 。而较 柳永小四十余岁的晏几道创作的却大多为小令 ,极少长调 , 而且几乎都是伤离怨别的情词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 观 ,其词风也与豪放旷达的苏轼相去甚远 ,而显得婉约清新 。 正如叶嘉莹先生在《论秦观词》中所说 “: ……在这两期的发 展演变之中 ,前后曾经有过两个属于逆溯之回流式的重要作 者 ,一个是晏殊的幼子晏几道 ,另一个就是苏轼 的 门 客 秦 观 。”[2] 这是两人不谋而合的一点相似之处 。既然都为“回流 式”的作者 ,词之题材内容也不出“花间词”的思恋怨别 ,但何 以他们的词作能具有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而引起千载读者 为之共鸣 ,甚至被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人”呢 ? 这是因为他们同样具有多情锐感之资质 ,所抒写的均为 自己深切的真情实感 ,表面看似《花间》写男女伤离怨别的情 词 ,但其内涵却大大超越了《花间》的浅薄 、俗艳 。他们将自 己深婉复杂的内心世界及伤逝之痛 、身世之悲都融入了词 中 ,在艳情词的躯壳里注入了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 。故陈振 孙认为小山词 “: 追逼花间 ,高处或过之 。”[3] 刘熙载在《艺概·
第 18 卷第 12 期 2004 年 12 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Vol18.No112
JOURNALOFCHENGDUCOLLEGEOFEDUCATION
Dec12004
皆为古之伤心人 :晏几道与秦观词之比较
何 旭 钱毓英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8)
词概》中也评价 “: 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 ,却能自出 清新 。”[4] 唯情真 ,才能感人至深 。小晏和少游多情锐感 、婉 约细腻的天性 ,及真情实感的流露 ,使得他们的词中常常带 有一种扣人心弦 、催人泪下的情感力量 。且看晏几道《蝶恋 花》一词 :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 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