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合集下载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

楚雄彝族舞蹈调研报告彝族舞蹈起源于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祭祀中的仪式活动。

在封建社会,人们往往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或者对逝者的思念。

在战斗中,用战舞来震慑敌人,提升军队士气。

这使得彝族舞蹈渐渐发展成具有特色艺术表现的舞蹈形式。

彝族舞蹈,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历史证明,彝族舞蹈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加强对民族舞蹈的保护,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一、彝族舞蹈的发展彝族舞蹈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彝族人民崇尚老虎,所以通过舞蹈表达对老虎的崇拜是彝族舞蹈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极强的宗教色彩。

在彝族舞蹈发展过程中,渐渐产生了较高水平的艺术表现力。

彝族人都能歌善舞,在彝族,有打歌舞、葫芦笙舞、烟盒舞、花鼓舞、铜鼓舞、大锣舞、羊皮鼓舞、跳弦舞、跳伞舞、左脚舞等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

不同的舞蹈,表达了彝族人民的不同生活态度,如对亲人的祝福,对逝者的思念,对恋人的爱慕,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待等。

可以说,彝族人民将所有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舞蹈中,使得彝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社交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有着极强仪式感的祈福行为。

彝族的打歌舞是彝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的一种舞蹈。

每逢年节,参加完各种活动之后,彝族人民就聚集在一起,围成圆圈,打歌跳舞,其中也有人吹葫芦笙或者弹奏四弦琴,大家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换舞步,通过有节奏的拾腿、踏脚,来表现舞蹈质朴厚里、有力刚健的风格。

彝族民族舞蹈有着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自我娱乐性质的传统舞蹈;二是赞颂英雄和祖先业绩的舞蹈;三是赞美生活和爱情的舞蹈。

当前,彝族民间舞路都是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编排和创作的,不仅有着传统的彝族民族特色,也能够在多种场合进行表演,有着很好的兼容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彝族舞蹈对于旅游开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有艺术家从彝族民族舞蹈中获得灵感启发,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

二、彝族舞蹈的保护通过对彝族民间舞蹈发展现状的了解,在对彝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和发展方面,必须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彝族舞蹈的起源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

彝族舞蹈的起源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

彝族舞蹈的起源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彝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充分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独特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

本文将深入探讨彝族舞蹈的起源现状,以及如何保护和促进其发展。

一、彝族舞蹈的起源彝族舞蹈作为中国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又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彝族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在彝族祖先的生活中,舞蹈被用来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和教育后代。

舞蹈动作流畅而优美,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面貌。

彝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群舞、对舞、独舞等。

彝族人民以舞蹈为媒介,通过肢体语言和舞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舞蹈动作灵动而富有力量感,舞者们展示出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节奏感。

二、彝族舞蹈的现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彝族舞蹈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挑战和冲击。

一方面,舞蹈形式和技巧的创新使得传统彝族舞蹈不断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新兴娱乐形式的竞争使得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压力。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彝族人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失去了与传统舞蹈密切相关的社区生活,导致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困境。

此外,现代科技和娱乐产业的发展也让年轻一代更加偏爱流行文化和网络娱乐,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少。

然而,应该看到,彝族舞蹈在一些地区和社群中仍然得到积极传承和发展。

一些村庄和学校设立了舞蹈培训班,将彝族舞蹈纳入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人才。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非营利组织也积极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为彝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

三、彝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和促进彝族舞蹈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彝族舞蹈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彝族舞蹈价值的认知和重视,使彝族舞蹈能够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

其次,加强彝族舞蹈的研究和整理工作。

通过深入研究和整理彝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演变规律,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彝族舞蹈的精髓。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历史和特点是我们了解“达体舞”的重要基础。

这些舞蹈源自彝族丰富的生活和文化,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宗教意义。

通过舞蹈,彝族人民传承着自己的历史和精神,并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敬和感恩。

我们将探讨“达体舞”在凉山彝族社区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许多文化爱好者和民间艺术家积极组织开展传统舞蹈的培训和演出活动,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现代社会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影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与传播,展示凉山彝族文化的魅力,推动“达体舞”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2. 正文2.1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历史和特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发展可追溯至古代,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些舞蹈作品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为题材,通过身姿优美的舞蹈动作、各具特色的服饰和道具,展现出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以其大气恢宏、舒展婉转、节奏明快的特点而闻名。

舞蹈动作多以各种动物、植物、天象等为形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舞蹈中的服饰和道具也与舞蹈内容相呼应,烘托了舞蹈的氛围和情境,使观众仿佛置身于自然和神秘的世界之中。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音乐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常常能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范文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范文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范文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一、引言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彝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

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彝族左脚舞,它以舞蹈者只用左脚表演舞蹈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篇报告旨在对彝族左脚舞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彝族左脚舞的历史背景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神话传说中的彝族始祖“神龙创世”故事。

据传,神龙在创世时,只用左脚行走,后来形成了彝族左脚舞。

这个舞蹈形式在彝族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三、彝族左脚舞的表演形式彝族左脚舞是一种集合了舞蹈、音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

舞者在表演时只用左脚动作,通过身体的摆动、手势和脚步的变换等方式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舞蹈的音乐伴奏通常为彝族特色的土笛和锣鼓等乐器,配合舞者的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律。

四、彝族左脚舞的意义和作用彝族左脚舞在彝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色。

其次,它是彝族人民表达感情、表达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舞蹈形式,彝族人民能够向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彝族左脚舞还具有调节情绪、健身和娱乐的作用。

五、彝族左脚舞的现状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彝族左脚舞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目前,彝族左脚舞已经成为彝族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在旅游活动中频繁出现。

此外,一些专业舞蹈团体将彝族左脚舞作为重要的演出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回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彝族左脚舞的传播和发展。

六、彝族左脚舞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左脚舞,彝族内外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一方面,彝族政府加大了对舞蹈团体的扶持力度,组织举办各类舞蹈比赛和表演活动,为舞者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另一方面,彝族学者和艺术家对彝族左脚舞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编纂了大量的舞蹈专著和影像资料,以促进彝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云南南涧彝族民间歌舞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云南南涧彝族民间歌舞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云南南涧彝族民间歌舞的现状调查及思考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最南端,大理、临沧、思茅三地州五个县的结合部,全县辖9个乡镇,80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31,63平方公里,人口21万多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布朗、傈僳等17个民族,彝族占47.5%。

南涧素有“跳菜之乡”的美誉,境内流传着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跳菜跳出了云南,跳出了国门,而另外的一些艺术形式却濒临灭绝。

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以往对跳菜、打歌、调子等民间艺术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对其历史背景或舞蹈场景的描述,只注重商业化的宣传,而没有深刻地去分析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本文从历史渊源、乐舞形态、传承情况等方面对南涧彝族民间歌舞进行较为深入地调查、分析,并展开思考。

一、南涧境内主要艺术形态及结构分析跳菜的起源及表演形式1. 起源南涧跳菜最初从原始部落狩猎和战庆活动进奉行为开始,虎族后裔在自然宗教、道教、多神教的图腾崇拜中承袭下来,从猎物战利品演变为用筛子、簸箕等盛装瓜果、猪头、羊头之类祭拜树神、石神和祖先,以此来表达对神和祖先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到南诏国鼎盛时期作为“奉圣乐”队中一支重要的“奉珍耍杂”队晋京演出而博得唐天子的赞赏后,又随着南涧跳菜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和为老人祝寿、办丧事中逐渐铺开,影响越来越大,跳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到1984年,乡土艺术家马如华在广泛调查收集中把这位“山野女郎”完整地记录在了《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推算前后共经历了万余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期中,南涧跳菜由过去的供桌、供台前,搬到了红白事的宴席上;由远古时代用木叉叉猎物到用筛子、簸箕端菜发展到托盘盛装;由青年男子扩展到中年男子、老年男子、少年男子、小男孩和妇女共同“跳菜”;并由发源地无量乡阿比庄扩展到全县8个乡的村村寨寨。

以彝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除了表达丰收喜庆、幸福吉祥、清吉平安的内心激情外,还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凝聚力。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在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中,舞蹈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达体舞”是彝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达体舞”是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它源远流长,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据传统说法,“达体”一词源于彝语,意为舞蹈,代表彝族人对舞蹈的敬仰和热爱。

在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中,“达体舞”是一种祭祀、赛事、庆典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它既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礼仪。

“达体舞”在表演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男女青年的对舞、男女老少的齐舞、男子独舞等。

在音乐伴奏上,多以簧管、唢呐、簸、笙等传统民族乐器为主,配合鼓、锣、钹等打击乐器。

而在服饰和道具上,以传统的彝族服装和饰物为主,通过服饰的颜色、图案和造型等来展现出不同的舞蹈主题和情感。

二、现状分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传统的“达体舞”在凉山彝族社区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使得传统的“达体舞”在农村社区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的“达体舞”和彝族文化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忽视和抛弃。

三、发展前景在当前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达体舞”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文化保护的倡导,将有力地推动传统的“达体舞”和彝族文化在当地社区的传承和发展。

适当的引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有助于“达体舞”在舞蹈形式、表达手法和表演风格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

未来,“达体舞”有望成为凉山彝族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原生态的“达体舞”表演和深入浅出的文化交流,有望吸引更多的人们对彝族文化和传统舞蹈的关注和喜爱。

而在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下,“达体舞”也有望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和学习。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活动中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达体舞”。

达体舞是一种既神圣又喜庆的舞蹈,它是凉山彝族人民集体智慧与文化艺术的结晶。

本文将从现状与发展两方面来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

目前,随着凉山文化的不断发展,达体舞也日益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凉山文化瑰宝之一。

然而,达体舞的现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蹈团队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表演尚未形成规模,缺乏专业的舞台团队。

而且,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凉山地区的舞蹈团队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规模小,难以支撑大型的舞蹈演出,导致其存在舞蹈团队规模和质量方面的不足。

二、传承和保护问题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承载着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与文明,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很多年轻人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较少,导致对达体舞等传统舞蹈的继承和保护不够重视,难以延续发扬,使它们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

三、商业化的侵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达体舞等传统舞蹈往往被做成旅游表演的一种形式,其艺术性逐渐被忽视,过多地追求商业效益。

商业化演出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过度追求商业效益,就会导致达体舞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性被忽视,影响到其发展。

以上三个问题都影响到了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发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需要我们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加强舞台团队的建设,还原达体舞的本真精神,做出符合观众要求的作品,达体舞仍然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

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发展。

一、增强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是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介绍,使更多人了解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之美。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是我国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两方面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进行浅谈。

我们来了解一下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存在时间长、分布广、内容丰富的特点。

它是凉山彝族人民世世代代以歌舞形式表达情感、纪念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形式多样,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表现手法。

而“达体舞”是其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舞蹈形式,以独舞为主,注重动作的优美和舞者的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正在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对传统舞蹈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舞蹈的传承遇到困难。

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流行的舞蹈形式,而忽视了传统舞蹈的重要性。

这些因素都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正所谓“万物有生长,变化是永恒的”,面对现实的挑战,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也在逐渐发展壮大。

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加强对传统舞蹈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开展舞蹈培训班、举办舞蹈比赛等活动,提高了舞蹈爱好者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凉山彝族人民自身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负有责任感,他们积极参与传统舞蹈的演出和传授,努力使传统舞蹈“达体舞”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舞蹈“达体舞”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舞蹈视频、举办线上舞蹈表演和比赛,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风格。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彝族,其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其中舞蹈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
“达体舞”面对着受众范围狭窄、传承困难等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和推广。

“达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

在凉山地区,“达体舞”是用于娱乐和庆祝活动的一种舞蹈,通常在庙会和节日等公共场合演出。

其表演形式
和舞蹈动作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达体舞”的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受众
范围狭窄,传承困难等原因,使得“达体舞”在现代社会中的表演和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文化浸润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也让“达体舞”面临着较大的变革
和发展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达体舞”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与发展。

首先,需要通过针对性的
宣传和推广,扩大其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可以通过各种传媒平台,如电视、网络等多
种形式开展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民众参与其中,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需要在保持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注重现代元素的融合和创新。

可以通过舞蹈编排和音乐制
作等方面,注入时代感和现代元素,从而使得“达体舞”更具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还可以引入跨界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和交流,从而推进彝族
舞蹈的多元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地区位于四川省南部的山区,人口主要为彝族。

在这个地区,传统舞蹈一直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交活动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达体舞”。

达体舞是凉山彝族最为传统的舞蹈之一。

它起源于祭祀活动,是一种以歌、舞、乐相结合的形式,用于纪念祖先和迎接次年的丰收活动。

达体舞的舞姿优美、舒展,充满了民族文化的独特特色,表达了彝族人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强的冲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家乡前往城市谋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遭受了极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达体舞等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对于达体舞的传承和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思考:一、继承传统,保护文化遗产达体舞作为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创作、演出等方面的扶持,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展。

同时,在传承达体舞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历史以及价值观的传授,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

二、融入现代,推陈出新传统是有悠久历史的,但不代表它不能和现代相融合。

达体舞要想在现代社会里有所突破,就需要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推陈出新,使它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感。

比如加入一些现代的灯光、音效,或加入另类表演艺术元素等。

此外,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更具现代感的宣传手段,比如互联网、电视等,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培训,传承艺术传承达体舞需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应该加大对相关的培训和创作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学校和社区组织一些课程来教育和培养年轻一代对达体舞的认识与热爱。

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鼓励学生在传承达体舞与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扬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浅谈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是彝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它融合了彝族的生活、宗教、民俗和审美情趣,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传统舞蹈“达体舞”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传统舞蹈“达体舞”作为凉山彝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传承之路,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愿本文为传统舞蹈“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与推动。

2. 正文2.1 传统舞蹈的定义与特点传统舞蹈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舞蹈形式,它通过特定的动作、节奏和表现形式,传达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传统舞蹈通常是由特定的民族群体或社会群体传承和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传统舞蹈的特点包括:传统舞蹈的动作和舞步往往受到特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影响,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传统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通常较为庄重、内敛,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尊重和传承。

传统舞蹈往往伴随着特定的音乐、服饰和道具等,形成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传统舞蹈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强调师徒传承和口传心授的方式,注重个体的技艺培养和情感体验。

2.2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起源与特色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源自凉山彝族民间的生活和文化,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创造和积累。

这种舞蹈形式融合了彝族的特色和传统,体现了彝族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舞蹈动作柔美、优美,舞者舒展自如,动作舒缓而有张力,展现出彝族人对生活的热情和感情的表达。

舞蹈配乐具有独特的节奏和旋律,多为彝族传统乐器演奏,如簧管、芦笙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配合舞者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感染力。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州是四川省藏区地区之一,也是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而凉山彝族的传统舞蹈“达体舞”自古以来就是该地区非常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

达体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深受彝族人民喜爱,被称为“彝族舞王”。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一、现状在凉山州彝族地区,达体舞一直是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每逢节庆和喜庆活动,都会有人们跳达体舞。

在村庄、集市和广场上,总能看到人们载歌载舞跳达体舞的身影。

而在婚礼、葬礼等重大活动中,达体舞更是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达体舞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一方面,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舞蹈形式的认同感降低,更倾向于追求现代的流行文化和舞蹈形式;一些商业文化和娱乐形式的介入也使得传统的达体舞表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尽管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商业文化的介入,凉山州的彝族人民仍然对达体舞保持着热爱和坚守。

许多村庄和社区依然开设有专门的舞蹈培训班,培养和传承年轻一代对达体舞的热爱和传统。

而一些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也会选择达体舞作为重要的文化表演项目,进一步拉近了达体舞与当地民众的距离。

二、发展传统的达体舞作为凉山彝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就是传承问题,随着现代化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一些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传统的农耕工作和生活方式,而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进城谋生。

这使得传统的达体舞舞者面临着外出务工和城市化的冲击,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其次就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介入,一些商业演出和娱乐形式的介入,使得传统的达体舞舞者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和市场竞争的挑战。

一些商业文化和娱乐形式的介入,会使得达体舞表演更加商业化和市场化,而传统意义上的达体舞的纯粹与原始性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尽管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凉山彝族的达体舞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文化旅游与民族舞蹈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摘要】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形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达体舞的起源和历史,探讨了其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同时也分析了达体舞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传承人才不足等问题。

展望了达体舞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呼吁社会重视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达体舞作为凉山彝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现状、发展、起源、历史、特点、表现形式、社会、传承、困难、未来、发展前景、重视。

1. 引言1.1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舞蹈形式,是凉山彝族人民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达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今的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旨在就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达体舞的起源和历史、特点和表现形式、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通过深入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和重视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激发彝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促进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共同推动“达体舞”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达体舞的起源和历史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彝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

据传达体舞最初是为庆祝丰收和祈福而诞生的,是一种富有民俗性和宗教性的舞蹈形式。

在古代,彝族人民通过跳达体舞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祈祷部落安宁和国泰民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体舞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彝族传统舞蹈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精神和情感。

这些舞蹈不仅仅是娱乐和表演的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表达。

本文将对彝族传统舞蹈进行调查,探索它的特点、意义以及影响。

一、彝族传统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彝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

彝族人民秉承着独特的文化传统,舞蹈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彝族传统舞蹈起源于祭祀活动和生活习惯。

在农耕社会时期,彝族人民会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和庆祝丰饶的年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舞蹈逐渐演化为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传统舞蹈。

彝族传统舞蹈通过丰富多样的动作、节奏和音乐,生动地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神灵的敬意和崇拜。

二、彝族传统舞蹈的特点
1. 独特的服饰和饰品:彝族传统舞蹈的演出离不开精美的服饰和饰品。

彝族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繁复,舞者身着彝族传统服饰,配戴彝族传统饰品,使舞蹈更加鲜艳夺目。

同时,这些服饰和饰品也代表着彝族人民的身份和地位。

2. 原生态的音乐节奏:彝族传统舞蹈的伴奏音乐往往使用原生态的
乐器,如口弦、芦笙、筚篥等。

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悠扬婉转,与舞
蹈动作相互呼应,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3. 独特的动作和编排:彝族传统舞蹈的动作多样而富有表现力,舞
者们通过翩翩起舞、盘旋转身、手舞足蹈等动作,展现出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的描绘。

舞蹈编排也十分精致,既有独舞、对舞,也有群舞和大型演出。

三、彝族传统舞蹈的意义。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彝族左脚舞是云南省彝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以使用左脚为特点,舞者在舞蹈中只使用左脚进行各种舞步和身体动作。

在这篇研究报告中,我将介绍彝族左脚舞的起源、特点、演出形式以及对彝族文化的重要性。

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的传统祭祀活动,是一种象征祈福、祈求丰收和祭祀祖先的表达方式。

据传说,远古时期,彝族人民面临着连年的旱灾和瘟疫,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他们在祭祀仪式中只使用左脚舞蹈,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和神灵沟通。

左脚舞一度只是神圣的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活动,成为彝族文化中重要的节庆表演形式之一。

彝族左脚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使用左脚、柔美和协调性上。

舞者在表演中只使用左脚,左脚的舞步和身体动作非常独特,能够展现舞者的灵动和柔美,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

舞者在舞蹈中以轻盈和协调的方式进行舞动,展现出彝族人民的优雅和自信,使整个舞蹈更加动人。

彝族左脚舞的演出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集体表演和对抗式表演。

集体表演是彝族左脚舞最常见的演出形式,多为团队协同表演,舞者们按照特定的舞步和节奏进行配合,展现出整个团队的力量和协调性。

对抗式表演是彝族左脚舞演出中具有竞争性的一种形式,在对抗式表演中,两个团队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争夺胜利。

彝族左脚舞对于彝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彝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彝族左脚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彝族人民对于祖先敬畏、对于土地的敬意、对于丰收的期许的表达。

通过彝族左脚舞,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

综上所述,彝族左脚舞是彝族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独特的舞步和舞蹈形式使之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的起源和演变代表了彝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珍视,展现了他们的优雅和自信。

彝族左脚舞的研究对于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范文

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范文一、彝族花灯歌舞的起源花灯起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唐朝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大盛世,社会升平,经济富庶,于是花灯大放异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帜。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但花灯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

明清两朝赏灯热潮未减,坊间更出现灯市,贩售各种花灯,式样繁多,争相竞秀。

元朝时期,云南被列为一个省份纳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云南正式成为中央王朝的管辖之地。

明、清以来,屯垦戌边将士与土著民族的不断结合,使得中原文化渐渐渗入蛮荒之地。

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和中央王朝权力的不断深入,红河州蒙自县社会经济从土司奴隶制迅速转入封建地主制。

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又造就了一批批土著民族的知识分子,由此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全面文化交流。

红河彝族花灯就是渊源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的。

红河彝族花灯发祥于蒙自县雨过铺镇永宁村,据传明朝年间有一汉族公爷在蒙自干坝子(蒙自江水地、雨过铺、十里铺的统称)一代教跳古灯,于是汉族花灯进入了蒙自彝族聚居的村寨。

永宁彝族的尼苏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演唱花灯的活动,并逐渐成为蒙自彝族花灯的重要流传地区。

随着汉、彝文化的交融,永宁产生了一批通晓汉文化的知识分子。

清朝末年,以秀才杨鸿仪为代表的一批彝族知识分子介入了花灯的演唱活动,对在彝族民间已经广为流传的花灯艺术进行整理,把彝族民间音乐曲调、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融入其中,通过移植、改编、创作等方式,形成了一批深受彝族群众喜爱的、极具彝族文化个性的彝族花灯剧目。

这是永宁彝族花灯的起源,也是今天的红河彝族花灯的起源。

二、彝族花灯歌舞的发展清末民初是永宁彝族花灯鼎盛时期,每年皆举办为期四十五天的灯会活动。

从这个时期开始,红河州蒙自县永宁彝族花灯声誉鹊起、闻名遐迩。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摘要】浅谈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的现状与发展【关键词】凉山彝族、传统舞蹈、达体舞、现状、起源、特点、表演形式、社会表现、发展趋势、保护、传承、未来。

1. 引言1.1 传统舞蹈的价值传统舞蹈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

传统舞蹈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在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步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传统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传统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祖先留下的智慧和情感,了解到自己民族的根源和文化底蕴。

传统舞蹈的表演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传统舞蹈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

通过传统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传统舞蹈的价值无法估量,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珍惜和传承。

1.2 浅谈现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传承面临困境。

很多年轻人更偏向于现代化的娱乐形式,对传统舞蹈的学习和传承意愿较低,这使得达体舞的继任者数量不断减少。

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影响,凉山彝族传统舞蹁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受到了挑战。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活动和娱乐形式更受大众喜爱,导致传统舞蹈的表演机会减少,难以更广泛地受到关注。

在这种现状下,凉山彝族传统舞蹁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加以保护和传承。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增加年轻人的参与度和兴趣,才能使达体舞在当今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2. 正文2.1 达体舞的起源和特点达体舞起源于凉山彝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特点的舞蹈形式。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总结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总结

彝族左脚舞研究报告总结
彝族左脚舞是彝族民间舞蹈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流传于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彝族聚居区。

本次研究报告对彝族左脚舞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对其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彝族左脚舞的研究,我们发现彝族左脚舞起源于彝族的农耕文化和习俗,是彝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表达和祈祷。

这种形式的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过几
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彝族左脚舞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舞蹈重视身体的协调和平衡,舞者们需要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来传递舞蹈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彝族左脚舞注重舞者的肢体表达,特别是手部和头部的动作非常丰富多样。

再次,该舞蹈的音乐伴奏以马铃和口弦为主,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能够有效地激发观众对彝族文化的兴趣和浓厚的参与感。

最后,彝族左脚舞具有强烈的主题性,舞蹈场景常常与彝族人民的生活、农耕和习俗等紧密相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本次研究报告,我们深刻认识到彝族左脚舞作为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能够体现彝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传承。

在今后的研究和推广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彝族左脚舞的传承和保护,并积极探索适合现代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演出形式,使其更好地为彝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贡献。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

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搜集资料、考察实践等方法,深入了解凉山彝族舞蹈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表演形式及舞蹈特色。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源于古代彝族生活,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承载了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凉山彝族舞蹈以自娱自乐、表达情感为目的,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达体舞”。

它是一种欢快、热烈的集体舞,以身体各部位相互配合,动作丰富多变。

还有“阿细跳月”、“大三弦舞”等单人、双人或集体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服饰: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短衣、长裤,扎紧裤脚,以显示其矫健有力。

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百褶裙,配以精美的头饰和银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音乐: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音乐节奏明快、欢快,旋律优美。

在舞蹈表演中,音乐与舞姿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舞姿: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舞姿热情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在舞蹈过程中,舞者身体各部位灵活自如地运动,步伐轻盈,表现出彝族人民的豪爽和热情。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还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它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推广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凉山彝族舞蹈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

它不仅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能促进人际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凉山彝族传统舞蹈对旅游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凉山彝族的独特舞蹈,为地方经济带来可观的收益。

本文通过对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独特魅力。

从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到舞蹈特色等方面,我们进行了全面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彝族传统舞蹈的调查
——以贵州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的肢体语言,记载着彝族最古老的文化,它和酒一样,是彝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也是在生产劳动日积月累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财富。

彝族传统舞蹈主要表现在劳动、祭祀、节日、婚庆等方面,有的表现耕种的劳作;有的表现丰收的喜悦;有的表现节日的快乐;有的表现爱情的甜蜜......彝族舞蹈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舞蹈种类繁多,独具特色,情感丰富,表现力强。

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主要调查对象,就彝族传统舞蹈的保存、继承、保护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旨在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体验多彩绚丽的民风民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铃铛舞撒麻舞酒礼舞阿西里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是全国乃至世界舞蹈百花园中一朵流光溢彩、不可多得的奇葩。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彝族人民历来酷爱歌舞,舞蹈形式多样,舞姿奔放,情绪活泼,节奏欢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彝族聚居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彝族舞蹈保留了大量原始舞蹈的成份,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阿西里西》、《铃铛舞》、《酒礼舞》、《撤麻舞》《燕麦舞》等。

这些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脚上,上身动作很少。

舞步多以踢脚、踏脚、跺脚为主,穿插一些撩腿、
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简单、形象、直接地表达了彝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

一、珠市彝族乡简介
珠市彝族乡是贵州省毕节地区赫章县下辖的一个民族乡,位于贵州屋脊韭菜坪山麓,在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里,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1860米,平均海拔2400米。

北距赫章县城36公里,南与六盘水市中心相离60公里,西接威宁县,东与兴发乡、雉街乡相邻。

全乡总面积160.02平方公里,辖18个村77个村民组,总户数4594户,总人口20979人,其中彝族11956人,占总人口的57%。

珠市彝族乡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贵州
彝族母语文化中心之一,保留有完整的语言、歌舞、服饰、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婚嫁、丧葬、十月年、花场(青年男女对歌场地)等最为典型,所以,珠市一直有贵州彝族文化之乡的美称。

环山而居的彝族同胞们三五户自成一寨,星罗棋布地散居山麓,由于地域偏远,很少受现代文明的濡染,因此彝族文化里许多面临消失的民族传统,在这里却活化石般地保留下来,形成了独特的“阿西里西”文化。

二、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又称“跳脚”,彝语叫“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合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此舞在赫章县保留着完整形态,尤其以赫章珠市乡最为典型。

铃铛舞没有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作间隙的吹奏。

在古代,铃铛舞是军事舞蹈,表现的是战斗的场面,舞者以红、白、黑、黄为装饰色而象征四方将领,手持铃铛以示骑马,同时也用铃声来控制舞步。

随后,铃铛舞由表现战争状况的舞蹈演变为安抚战死战士的灵魂和慰藉死者的祭祀告别舞蹈。

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

舞蹈开始时,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手持铃铛,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

舞蹈以鼓声和铃铛声为主节拍,辅以整齐有力的叫喝声,力度轻重不一,节奏快慢交错。

铃铛舞里面的很多高难度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震慑人心。

铃铛舞与彝族其他舞蹈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脚下动作多,手臂造型少,且刚劲有力。

跳铃铛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

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三、撒麻舞
撒麻舞,彝语叫“木书暑”,是彝族传统的劳动舞蹈之一。

该舞没有乐器伴奏,表演时舞者唱着《撒麻歌》,用优美的舞步和悦耳的歌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从开垦麻地到织布缝衣的艰辛过程。

该舞蹈叙事性强,故事完整,情节细腻逼真,画面感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撒麻舞是彝族人民将撒麻、薅麻、砍麻、泡麻、剥麻、绩麻、纺线、织布、量布、剪裁制衣等动作通过舞蹈的方式惟妙惟肖、流畅自然地进行表达,从整地撒麻籽、割麻到染麻、纺线、织衣等一系列动作将欢快的生活劳动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表达了彝族同胞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丰收的美好愿望。

撒麻舞是彝族婚礼上常跳的舞蹈之一,表达了父母希望女儿出嫁后要发扬勤劳致富的优良传统,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愿望。

在婚礼之夜,接亲客人来了后,新娘和女伴们与前来接亲的小伙子们对歌挑战,盘根究底,你应我合。

唱得兴起后,姑娘们就包好纱帕,戴上首饰,穿上镶着花边的长衫,唱起撒麻歌,跳起撒麻舞,温馨快乐,充满青春活力。

四、酒礼舞
酒礼舞是彝族传统舞蹈,彝语叫“阿署恳”,在乌撒地区流行范围甚广,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和支系的不同,各地酒礼舞的调式、调性舞蹈表现各有差异,表演者的支系也不相同。

从性别上看,酒礼舞,一种是由女性跳,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另
一种是男性青年跳,舞蹈的基本动作是模拟“锄土劳动”的姿态,即以腰为轴心,上步弯腰,踏地,回步,端腿直立,手足上下合拍,一起一伏,自然舞动。

在珠市彝族乡,酒礼舞主要由女性演跳。

女舞蹈者列成长龙阵,逆时针方向边舞边歌,缓缓踏步而行。

歌词内容丰富,有赞美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姑娘与父母难舍难分的,有祝愿姑娘生活幸福的。

人们唱一排歌,跳一阵舞,饮几杯酒,辗转轮回,时起时伏,歌、舞、酒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场面十分隆重。

直至通宵达旦,酒礼婆唱“鼠果者”(收尾歌),酒礼方始告终。

五、阿西里西
“阿西里西”是彝族语言,其意思是“我们的好朋友”。

彝族民歌《阿西里西》发源于贵州毕节地区赫章县一带,是一首边做游戏,边唱歌、边跳舞的快乐歌曲,歌词含义极其简单,大意是“我们都是朋友,大家一起做游戏,一起来跳舞”。

阿西里西舞蹈是随着名曲《阿西里西》产生的,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步法上。

舞蹈时,大家通常都是手拉着手,唱着《阿西里西》,逆时针边唱边跳边转圈。

舞蹈多使用踏步、踢腿、撩腿、勾腿、甩手、抬手等简单的动作,把歌曲《阿西里西》欢快、轻松的内容用舞蹈表现出来。

表现了快乐彝乡喜爱交往、喜爱朋友、喜爱游戏、喜爱跳舞的快乐天性,表达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结语: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各个少数民族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之中,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这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文资源。

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是少数民族在新世纪的一种新的发展实践,民族传统文化无可置疑地成为各个少数民族实现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必然立足的现实土壤。

审视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看到其作为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的社会历史基础和价值所在。

只有大力保护与弘扬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才会得以维系,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

我们要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重视对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保护,使其顺应着社会发展得以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