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2024年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教案苏武传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苏武的形象和品质一、苏武的形象1.忠诚坚定:苏武在《苏武传》中被描绘为一位忠诚坚定的使臣。

当匈奴发动战争并俘虏了苏武时,他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然而,苏武坚决拒绝了匈奴的诱惑和威胁,坚守着自己的忠诚和使命。

他宁愿忍受困苦和折磨,也不愿背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1.2.2 语言特点: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运用,句式结构等。

1.2.3 文化背景: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苏武传》的基本情节,苏武的人物形象。

2.1.2 语言特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文化背景:理解苏武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2.2 文本内容: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把握其精神内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本内容,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

3.1.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3.1.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苏武的事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苏武生活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1.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运用所学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本。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苏武传》优质教案【优秀9篇】篇一:《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武传》,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认识其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

(2)探讨《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选取《苏武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和背诵。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段落。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

3. 文章写作:评估学生在文章中对苏武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如当时的政治环境、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如苏武、单于等,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 究性。
课堂活动
朗读课文,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语句和段落。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介绍《苏武传》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 情感体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四教案《苏武传》
汇报人:
目 录 CATA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04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06
0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苏武传》中出现的重点 字词和句式
添加项标题
个人背景: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忠诚于汉朝,曾多次出使 匈奴。
添加项标题
作品背景:《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述了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的事迹。
添加项标题
教学背景: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可以了解汉朝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预备可以更好地按照详细状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节。

教案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拾的《苏武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武传》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控制和堆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精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办法:了解敬重史实的看法和对苏武的赞叹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详情和对照手法的作用。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顽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心,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办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支配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确实,艰巨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好汉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波及心灵的挑选。

在这样的挑选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芒的典范。

今日,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老师讲解《苏武传》与《左传》中“传〞)二、整体感知1、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10段由10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留意是否正确,假如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准时纠正)2、学生参考课下解释(解释很具体)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老师明确(多媒体显示)(一)句式堆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推断)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推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推断)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降虏于蛮夷(介宾后置)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省略句式)“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老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的解读铺垫。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二、导入新课:1、阅读课本117页《<汉书>的价值》,完成下面《汉书》与《史记》对比的练习:提示:《汉书》《史记》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体例纪、表、志、传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两书合称为:史汉三、推进新课:1、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苏武传》,本文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的名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 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传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分析苏武在困境中坚守节操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苏武的形象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苏武传人物形象:苏武故事情节:出使匈奴——被困匈奴——坚守节操——返回汉朝精神品质:爱国主义精神七、作业设计(1)苏武为什么出使匈奴?(2)苏武在匈奴遭遇了什么困境?他是如何应对的?(3)苏武为什么能够坚守节操,不辱使命?2. 答案:(1)苏武出使匈奴是为了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2)苏武在匈奴遭遇了被困匈奴的困境,他通过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智慧,成功地应对了困境。

(3)苏武能够坚守节操,不辱使命,是因为他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范

人教版高中《苏武传》教案优秀示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坚定的品质;(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学会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品质;(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苏武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 文中经典片段的理解和背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对苏武忠诚、坚定品质的理解和感悟;2. 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理解作者写作意图;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写作意图;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经典片段演绎:挑选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演绎,加深理解;6. 背诵练习:引导学生背诵经典片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武传》中的经典片段;3.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武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案例分析:以苏武为例,分析其忠诚、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4.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理解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英雄人物——苏武。

他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对大汉的忠诚,展现出了非凡的气节和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 年—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间 230 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提问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学生回答。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文章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明确: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北海牧羊等。

2、苏武在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1)出使匈奴,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苏武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地斥责卫律,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

(2)被扣幽禁,苏武受尽折磨,但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屈。

2024年度-《苏武传》精品教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2024年度-《苏武传》精品教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网络资源
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音频、视频等 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17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角色扮演活动
01
让学生扮演苏武等历史人物,通过表演、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
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塑造。
小组讨论活动
0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话题,培
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主题演讲等,促进学生 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21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引导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苏武忠诚爱国、坚守 民族气节等品质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和青少年成长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苏武传》精品教学案一等 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1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与考点归纳 •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 德育渗透与情感熏陶 • 课堂互动与拓展延伸
2
01 引言
3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掌握《苏武传》的背景、 人物、情节及艺术特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 的含义。
阅读指导
针对推荐的阅读材料,给予学生相应的阅读指导,包括阅读方法、阅读重点、思考问题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 课外阅读和学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通过课堂讨论或向老师请教等方式解决。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7
创意写作活动
03
引导学生以苏武的故事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想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设计更多的预习任务和拓展学习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我可以推荐一些与《苏武传》相关的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11、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其一人夜亡(名作状)宜皆降之(使动)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单于壮其节(意动)欲因此时降武(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一、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二、导学案;作者简介和《汉书》简介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编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二)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2.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2-3)虞常谋反,牵涉苏武(4-5)卫律逼降,苏武不屈(6)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7-8)李陵劝降,完全失败结局:(9-10)历尽磨难,终归汉朝【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第二课时一、导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分组讨论、探究)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6.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练习三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