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湖南衡阳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据材料“吴国的国君……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可知吴国、燕国等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西周文化不相符,被排斥在“中国”之外,由此可知“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吴国等国因采用荆蛮的习俗而被中原各国所排斥,而非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非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中国”概念的明确化,D项错误。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王室衰微,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最大。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1)农业生产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长期安定,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①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课件】大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既有治国方略,又有救世良方; 儒家 荀子
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新兴
既探索自然,又关注人生! 道家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崇尚逍遥自由 主张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地主 阶级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下层平民
15
二、大变革的表现3:思想领域之变——百家争鸣
拓展华夏意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
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
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 发展起来
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 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时代特征 历史地位:
变革 转型 奠基
课堂训练
1.(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
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
2.(2022·湖南高考·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二、大变革的表现2:民族关系之变——华夏认同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
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
伐,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
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
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 效率;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 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代表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思想主张
影响
(1)提出“仁政” 学说 (2)主张人性本善说 (3)强调先义后利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 “亚圣”
(1)“制天命而用之”
(2)主张“性恶论”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
(3)治国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 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并施
主张“兼爱 ”“非攻”;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上:出现私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
[辩]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是“爱 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孟子把“仁”扩充 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中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教案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5.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点与社会变化
教学方法
1、提问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过程
方法与手段
新课教学45分钟
新课教学
44分钟
新课导入
展示《徙杆立信》(并找同学来讲解“徙木立信” 的故事), 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
(3)教师讲解公元前356 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由于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人虽死,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诸子百家
(一)儒家
1.孔子
孔子的政治思想:“仁政”和“德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伤害别人。
“苛政猛于虎”,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重视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学“问”
中考历史第2讲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百家争鸣 3.代表人物
考点五 秦统一中国
课标要求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主要内容 (1)统一文字——书同文
①背景: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 ②目的:消除文字上的差异。 ③结果:制定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④影响: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 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统一货币 ①背景:战国时,七国的货币各异。 ②结果: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③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 地经济的交流。
考点二 青铜工艺、甲骨文
课标要求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考点三 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
课标要求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 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 商鞅变法 。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①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 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②经济 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③军事上, 奖励军功。 (5)影响:秦国国力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统一度量衡 ①背景:战国时,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 ②结果: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
家统一监制。 ③影响:改变了以往度量衡标准不一的状况;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文化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
文化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社会变动频繁,思维文化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动和思维文化特点。
【正文】
一、经济变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日益频繁。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商业贸易也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逐渐普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财富流动和社会地位的改变成为当时社会的显著特点。
二、政治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频繁的时期,世界观的崩溃导致了各诸侯国争霸的局面。
政治权力的高度分散导致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
各国采取各种手段争夺财富和领土,这也导致了思维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思维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文化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转变。
各国之间的
交往与对抗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诸子百家的学说涌现出来,多种思想流派相互交锋。
例如,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墨家强调兼爱
非攻,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为中国哲学和文
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创造力。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与思维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经济的发展、政治权力的争夺以及思想流派的涌现都为当时社会带
来了显著的变化。
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动和思维文化,有
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主题探究
体的社会 。血缘宗法社会-地缘政治社会。
(5)民族关系:进一步融合,华夏认同增强
3. 社会基本结构:国家与社会二元一体结构变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
4.经济:(1)青铜-铁器时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2)土地国有(井田制)向土地私有转变;
(3)农业集体耕作向个体经营转变;
(4) “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材料三 周代的城邦国家是在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尚未解体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延伸,整个社会是国家(state)与社会(society)二元合一的 结构。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农业民族的祖先崇拜心理。秦原是宗法制不甚严格的游 牧部落,商鞅变法后,社会系统按照耕战合一的要求重新整合,确立了以王权为核心的 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的结构模式。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摧毁以血缘为基础的社 会基层组织,事实上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形式。“夷狄之君”入主中原 “礼义之邦”,秦以其政治体制加诸传统深厚的宗法社会,构成了国家与社会两大系 统相矛盾分离的社会结构。
化政治诉求的特点 2015·40:孟子的法
制观念及时代背景
2019·海南高考·孔子的思想主张
2017·24·汉字的起源与2018·北京高考·孟子与儒家思想
发展
2018·浙江高考·墨子的思想主张
2017·海南高考·儒家思想
2016·海南高考·孟子的思想主张
1.高频考点:集权政治的出现;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农业的地位;百家思想。
单元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
(2013·全国Ⅰ卷,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 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文物视域下的历史观察”为主线。
同时,本课还借鉴了项目式研究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春秋战国的文物信息,课上成果分享和合作答疑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认识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整合了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和第30课活动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同时,本课上承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下启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这是他们高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二节课。
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对本课的基本史实有了了解。
但他们的学科素养涵养不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对各史实还缺乏逻辑关系的联系。
【历史素养形成】1.唯物史观:通过对小组发放的文物史料的探究,学生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天下共主地位衰落、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制度的变革及思想大解放原因及内在逻辑关系。
2.史料实证:教师通过提供百家争鸣相关史料,使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特征和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历史解释:教师多角度讲述商鞅变法的理念“赏”与“罚”和商鞅精神,使学生从历史解释角度下深刻理解时代变迁下的制度变革。
4.时空观念:学生通过现实版“稷下学宫”思想流派辩论活动,从时空观念角度识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的基本史实。
5.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对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总结性讲述,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理念;百家争鸣背景、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民族、制度和思想等领域之“变”,理清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大变革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情境创设【教学策略】智慧课堂“云互动”:基于智慧课堂全程跟踪任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畅言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终端、学生终端辅助教学,适时推送学习任务,跟进学习过程,反馈课堂信息、开展多项互动交流。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案及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是初一历史上册的第三章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章节通常被安排在第二学期,属于中国古代史的重要部分。
教学内容着眼于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主要讲解了诸侯国的分裂、阶级的分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兴起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在教学设计中设定以下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3.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评价和解释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 教学方法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在兴趣,本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1.听讲与朗读: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2.讨论与互动: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案例或历史资料进行探讨和交流;3.游戏与趣味:采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兴趣。
(二)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1.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1.春秋时期的背景及其特点;2.诸侯国分裂和统一的原因;3.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1.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2.阶级分化的产生与发展;3.文化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3. 周到文化时期衰落的原因1.真正统一天下的是秦始皇;2.周朝衰落的因素。
(三) 课堂设计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学时1.教师介绍本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2.通过图片和历史文献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并带领学生进入教学话题;3.讲解和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阶级分化,了解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和奴隶制的发展;4.带领学生观看视频素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兴起。
第二学时1.继续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兴起的原因和表现;2.掌握《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课本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和互动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程度;3.引导学生自选或分组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和解释。
2012届全国版统编教材学海导航高中总复习(第1轮)历史: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商业和城市 许多城市成为____中心, 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中心 城市人口增加
春秋 社会变革 战国
春秋:铁器、 春秋:铁器、牛耕逐步推广
私田出现 齐国“ 相地而衰征 齐国“__________” 土地所有制形式 由国有转向私有 鲁国“ 初税亩 鲁国“______”
公田变为私田, 背景 :公田变为私田,地主 阶级政治、 阶级政治、经济势力越 来越大,要求政治变革 来越大, 方式 :变法 典型 • 战 国 我国开始进入________ 影响 :我国开始进入 封建社会
•
3.教材中春秋时期变革是奴隶主 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未改变社会性质, 战国时期的变革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
4.井田制的瓦解 , 在春秋时基本上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的瓦解 是被动的,到战国时基本上主动了。 是被动的,到战国时基本上主动了。春 秋时期,基本上还是奴隶主控制国家政 秋时期, 实行改革是被动的, 权,实行改革是被动的,只是从法律上 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但不废除井田制; 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但不废除井田制; 战国时,地主阶级势力大增, 战国时,地主阶级势力大增,在他们的 推动下进行了封建改革。 推动下进行了封建改革。这种改革是主 动的,在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动的,在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少数民族:北方有匈奴 、东胡, 少数民族:北方有____、东胡, 西方有戎, 西方有戎,南方有越 民族 融合 融合方式: 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 的____ 战争 意义: 意义: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经济
手工业
二、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背景与目的:周王室衰落; 背景与目的:周王室衰落;为争夺土 地和人民 五霸: 齐桓公 、______、楚庄王、 五霸:_______、晋文公、楚庄王、吴 阖闾 、 王 _____、越王勾践 齐桓公称霸:____改革 改革、 齐桓公称霸:管仲 改革、尊王攘 表现 夷、____会盟 葵丘会盟 概况 晋楚争霸与____之战 晋楚争霸与 城濮之战 吴越争霸与卧薪尝胆 评价:春秋无义战;客观上利于民族融合、 评价:春秋无义战;客观上利于民族融合、 局部统一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C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
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
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私有制 (少量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基础梳理
要点探究
习题演练
二、经济之变 1、农业:(3)经营方式:由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转变
这块甲骨上面有刻文:“(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
问题:个体农耕的特点是什么?出现的前提和 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经济上:重农抑商,适应个体农业 的发展需要; 思想上:重视法家思想,适应集权 政治、争霸图强的需要。
习题演练
基础梳理
要点探究
习题演练
要点探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各国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 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导致封建地主阶级 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变法的实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 3.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 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 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是【链接·选择性必修2·P36】
A(.2铸)铁交技通术发的达进:步都城为交通枢纽。
B(.3商)品各交诸易侯的国需有要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 C现.出审一美批观中念心的城不市同,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 D(.4国)家春统秋一时的期推,动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 了货币信贷。【链接·选择性必修 2·P39】
一、政治之变:动荡
四、基础知识
诸侯纷争,权力下移——传统等级制度走向瓦解
性质: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
①背景:东周时礼崩乐坏,周王室控制力削弱,诸侯势力坐大→争霸兼并。
②概况:
时期 列国数目 周室地位 战争形式 时代特点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春秋时 期(前 770—前 476年)
一百七十 势力已衰, 争霸战争,
④影响: 【积极】推动农业发展、确保赋 役征派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
③表现: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 商人地位。(战国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
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 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经济之变:发展
四、基础知识
2.手工业:
(1)冶铁技术出现
材A料.礼3:乐兼制并度战不争复使存众在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到B了.王战位国世时袭期制,各度大消亡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 中C期.宗以法后制,先度后开改始称解“体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 夺政D位治.分的、封政经制变济度和。受军由到事于挑等诸战方侯面国进之行间变竞革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
备考20方20向:【Ⅰ】24·分封制
山东·1·百家争鸣
(1)掌握春秋【战Ⅲ国】2社4·会商大业变的革发展在(政货治币、)经济江苏、(文7)化·、2民·墨族子关思系想等方面的表现,认识战国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实时训练
(2020年全国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
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
“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原因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周王室势力衰微; 3.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夺土地和人口资源。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
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 ___齐__、__晋__、__楚__、__吴__、__越__等诸侯国 先后建立霸权 概况 (2)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3)战国七雄: _____齐__、___楚__、__秦___、__燕___、__赵___、__魏__、_ 韩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以商鞅变法为例,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如何促进社会转型。
政治 普遍推行__县__制___,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什伍连坐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__重__农__抑__商___,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实行__军__功___爵__制__
(提示:观察诸侯国数量、少数民族分布、长城位置等信息)
北狄
西
东
戎
华夏
夷
南蛮
华夏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探究2:结合春秋到战国的形势变化,指出列国纷争客观 带来了怎样的时代发展?
(提示:观察诸侯国数量、少数民族分布、长城位置等信息)
诸侯国数量减少北狄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修东筑胡西戎长等城游,牧抵民御族匈的华奴 侵夏、 扰族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经济发展
1.农业: ①生产工具、技术:冶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 兴修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③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
推动社会分工, 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2.手工业: ①分工更加细密,
②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3.商业: 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
1.(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
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
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A
2.(2023.北京卷.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
②商鞅变法的内容
②了解老子、孔子 海南卷·2
战国晚期生产方式的变革
与影响
学说;通过孟子、 荀子、庄子等了解 “百家争鸣”的局 面及其意义。
湖南卷·2
战国时期秦国官僚制度
③百家争鸣产生的
2022年
背景,儒家、道家、 法家等学派的主张、
江苏卷·1
春秋末年土地制度的变动
共性及价值
湖南卷·1 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发展及影响
2.时间:战国时期
3.内容:
4.相同: 治国理念
5.不同:
儒家——推崇“仁政”“德治” 法家——提倡“法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6.意义: ①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 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文化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大的变革。
一方面,诸侯国的崛起和争斗使国家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化。
通过战争和联盟,这些国家不断地进行着领土的扩张和争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另一方面,社会阶级的变化也十分明显。
原先的贵族统治逐渐衰弱,社会上的地主和商人逐渐崛起,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也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由于诸侯国的兴起,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流派。
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强调严苛的法制和强权统治。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墨子、荀子等,他们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点。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个时期的政治争斗和战争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为后世的儒家、法家等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也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个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历史创新版2
3.学术情境——商鞅变法在秦国的制度创新 叶行昆在《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一文中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 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商鞅说“凡将立 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 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思考: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了哪些制度创新?
影响
不适用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 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
烈的社会现实
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③秦国采纳___法__家___思想,实现富国强兵,完成统一。
知识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2·第4、7课】 (1)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_铁__犁__牛__耕_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劳作方式:集体劳作形式逐渐瓦解,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 劳作成为可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以__家__庭____为单位的男 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③农业灌溉:各国修建_水__利__灌_溉__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2)影响: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10.学习情境——百家争鸣 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 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 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 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 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思考: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 的治国主张。
提示:创新: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高考历史 第一单元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课件
h
11
(2)特点: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农业上牛耕和铁器的 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手工业中的各个行 业也都出现了技术革新,推动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农业方面,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 方式瓦解,而代之以个体农业为特征的封建小农经济;手 工业方面,奴隶社会“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个体手 工业作坊和商人开始大量涌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土地制度的巨大变革。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 解,代之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
h
12
3.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何异同? A.不同之处:(1)目的:①春秋改革是奴隶主为了建立霸业;② 战国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并巩固本阶级 的专政。 (2)性质:①春秋改革基本上属于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富国强兵改革; ②战国变法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3)内容:①春秋改革侧重于经济、军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 变革;②战国变法内容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 革,特别是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县制,实行集权政治。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h
21
考向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成因 启示 史料、史识、史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高考常 涉及,应予以关注。 点析 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 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说“材料不充分”。 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与专制国家的重 农政策虽有关,但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理解也不准确, 结论也是错误的。 答案 D
h
20
3.(2008·广东,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优化方案】2012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单元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课件 大纲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 . (1)老子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主张: 无为” 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①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其 无为”的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无为”的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 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事物具有对立面, 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 互依存、不断变化。 互依存、不断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商业和城市 商业和城市 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 ①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中原市场 可以买到各地商品。 可以买到各地商品。 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 ②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 出现了一些大商人:范蠡、吕不韦等。 ③出现了一些大商人:范蠡、吕不韦等。 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时间: 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私田出 原因: 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现。 (3)封建土地所有制:耕种的人为封建农民,私田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耕种的人为封建农民, 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社会变革和文化
第二 讲春 秋战 国时 期的 社会 经济、 经济、 社会 变革 和文 化
考点串讲·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命题视角·预测探究 命题视角·
提升演练·知能闯关 提升演练·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考点串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 . (1)农业 农业 铁器时代的到来, ①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 著提高。 牛耕的运用 的运用, 著提高。____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 动力的一次革命。 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灌溉工具:桔槔。 ②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灌溉工具:____。水利 工程:楚国的芍陂,秦国的______、郑国渠。 工程:楚国的芍陂,秦国的 都江堰、郑国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铁工具
(2)耕作技术: 牛犁耕
(3)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思考:从商周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何影响?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出现
条件: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铁工具 (2)耕作技术: 牛犁耕 (3)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5)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荀子 ②人性论:性恶论
③政治: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采纳?
1.客观:社会分裂动荡,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实施。
2.主观:儒家思想不符合诸侯国争霸战争、经济发展的需要。
春秋战国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节葬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时代 人物
主要思想
①核心: 仁、礼
春秋
孔子
②政治: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③哲学: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①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②人性论:性善论
战国
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诸子百家中的相互对立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 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三)绘画:
战国时的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主次分明,线条 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
(四)文学
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 分风、雅、颂三部分。
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
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
形成。 [做对] 选 C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三)商业 1、发展表现:①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形成许多著名 都会 。
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直接: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期…… (2)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巩固新兴地 主阶级政权; 消极:到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 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思想:百家争鸣、儒学创立和发展 1、春秋战国为何出现百家争鸣? (1)根本原因: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2)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3)政治:王室、诸侯、宗法分封制、变法 (4)思文:私学兴起 (5)阶级: 士阶层活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3、变法运动的兴起:齐国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 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化,中央集 权什么历史信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3、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齐国的管仲改革 魏国的魏文侯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春秋
战国
增强国力,称霸诸侯 增强国力,兼并他国,实现统一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改革经济基础,发展生产 变革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 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 所有制
影响 共同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封建经 济和封建制度确立
都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课前背诵:
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的变法 铁器、牛耕使用, 生产力发展,井 田制衰落
宗法分封制崩溃
争霸战争不断
中国农业税的 开端(-2006)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领域 军 事
经 济
政 治
思文
具体措施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军功爵制度 ②严肃军纪 ③实行什伍制度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鼓励移民垦荒 ④统一度量衡 ①实行县制,长官国君任免 ②推行什伍连坐制 ③强化法律意识,轻罪重罚 焚烧诗书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前770-前22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文物证史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
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
享有最高礼仪。铜鼎位居礼
器首位,尊卑序列尤为严格,
“天子九鼎”“诸侯七
鼎”“大夫五鼎”“士三
鼎”。
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来
看,春秋初期郑庄公逾越周
礼,公然使用九鼎,表明天
子的权威不复存在,宗法分
作用 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树立新兴地主的 优势; 使秦军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推动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但过于严苛
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 积极
1.对秦国: ①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②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官营手 地位 西周到明中叶占主导地位 工业 特点 ①由官府统一管理,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
细致 ②工匠职业世袭 ③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
1.(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
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
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2.对后世:①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②为秦统一六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
①轻视教化、败坏社会风气;轻罪重刑,加重了剥削与压迫.
②重农抑商,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焚烧诗书,不利思想文化发展.
商鞅变法的特点:
全面性、彻底性、有效性
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的变法的比较
目的 性质 内容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读懂] 从历史地图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关中地
区、黄河 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战国以前,中国经
济中心是中原地区,而图中中原地区的铁器分布多于边疆地 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雅尔塔体制建立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3、“八千字电报”和“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4、概述美苏冷战的表现。 5、杜鲁门主义提出的背景、影响?苏联的应对措施? 6、马歇尔计划:背景、时间、目的、影响? 7、北约和华约:时间、背景、影响? 8、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9、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 10、春秋和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土地私 A、确立标志: 商鞅变法 有制 B、三种形式: 君主、地主(主要)、自耕农
【辨析】自耕农与佃农
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 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 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
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 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 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表作为《离骚》。
《诗经》与楚辞的特点:
《诗经》: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②风格:现实主义倾向 ③艺术手法:“赋”、“比”、“兴”
楚辞: ①句式自由灵活 ②浪漫主义
史实
阶段 特征
政治
经济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兼并
不变法运动
郡县制取代分 封制
农业:铁农具、牛 耕;自耕农;私有 制
手工业: ①冶炼生 铁和钢;用煤冶铁 ②丝国称号③青瓷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二)科技: (1)天象观测:最早的哈雷彗星、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指南仪器:战国时的司南 (4)数 学: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道家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 韩非 实行法治;
主张变法革新;
兵家
孙膑
懂得战争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