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合集下载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内科是关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专科,其用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血栓药物等。

在实际临床中,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常常会有一些问题,合理用药则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进行分析。

常见问题:1. 用药副作用:心血管内科药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抗高血压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压、headache等副作用。

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2. 药物相互作用:心血管内科用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并可能改变其疗效或出现不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其他用药情况进行评估,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3. 剂量调整:不同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可能较差,需要适当降低药物的剂量。

合理用药分析: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治疗往往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组合应用。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评估,并选择具有合适疗效和安全性的药物。

2.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个体化用药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中十分重要。

需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制定,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及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高血压患者可以通过测量血压、心率等指标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同时也需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4.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生的责任,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如何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包括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剂量调整等。

合理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药物,并及时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是指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

临床上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药物选择、用药时间及剂量的调整等方面的困惑和误区。

本文将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进行介绍,希望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常见问题及分析1. 药物选择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压药、利尿剂、心血管激素及心血管营养素等。

在进行药物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来选用。

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进行治疗;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硝酸酯类药物、ACEI、ARB等进行治疗。

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合并症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来进行综合考虑。

应避免多药合用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2. 用药时间及剂量调整在心血管内科用药中,用药时间及剂量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药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凝血指标及病情变化来调整用药时间及剂量;降压药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来调整用药时间及剂量。

在用药时间及剂量调整时,应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合并症等情况,避免用药不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些药物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等。

一些药物也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减弱或增强,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用药史以及现有用药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避免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合理用药分析1. 综合评估病情及患者特点在进行心血管内科用药时,应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及个体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及肝肾功能等情况。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治疗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鉴于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和社会的老龄化以及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疾病的发病率也将逐年快速上升,近年来,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般随着一些老年患者的实际死亡年龄而逐渐增加,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等。

大多数老年患者在治疗期间会考虑采用保守药物控制疗法的药物方法,即,我们应尽量使用某种药物方法,对一些条件适当的老年患者进行保守控制,使他们的患者在发病年龄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稳定和合理的治疗状态。

然而,由于这些治疗药物的不当使用往往会导致一些安全和健康问题,而这些患者的心脏和健康问题在中国也会发展成具有一定风险的健康和安全威胁,因此,规范有效的个体化临床药物治疗方法必将成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技术方向的又一个重点。

【关键词】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合理用药现阶段,由于全球出现着越来越多严重复杂的心脑血管人口与老龄化人口问题,使得社会出现着更多新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在患者年龄结构不断迅速增长等的长期影响因素作用影响下,导致老年人高血压、心律不齐病及老年人心绞痛发作等多种疾病患者的心脏病发生率的逐渐快速升高,诸多老年病患者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应多为选择药物保守下进行,为合理控制自身病情需多联合运用相关药物同时进行,从而有利于稳定控制疾病进展。

然而人们在选择药物治疗过程实践中却容易发生出现这样一系列合理用药治疗不当性问题,严重甚至威胁了患者身体健康,因此也必须重视加强患者对正确合理科学用药途径的全面有效认知探讨。

1在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1.1用法用量的不合理在实际的临床治疗和药物使用检查过程中,许多心脑血管临床医生没有充分履行其临床职责,没有事先按照正确的医生指示,清晰明确地告知患者药物的正确具体用法和剂量范围,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因此,在实际情况中,经常会出现违反药物使用和剂量标准的不合理药物。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遇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遇问题及如何合理用药

· 调查分析 ·1342020年 第24期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血管类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疾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极高,危险性强[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心血管科室普遍对此类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机制,如果患者的用药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此本次研究对如何改善用药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现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12月由我院收治的22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100例,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2±6.34)岁。

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处方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药物说明书、《抗生素使用方法》[2]、《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分析缺乏护理合理性的报告单发生的主要原因,对因患者不合理用药所产生的临床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定的解决措施。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AA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 ±s)表示,采取t 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²检验。

其中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发现16例患者因不合理用药②产生其他问题,用药不合理引发治疗出现问题的发生率为7.27%,依据采集到的数据对于不合理用药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分布临床用药常见问题n 构成比/%发生率/%药物用法不合理425.00%(4/16) 1.82%(4/220)用药护士禁忌症743.75%(7/16) 3.18%(7/220)配伍不合理212.50%(2/16)0.91%(2/220)临床诊断与用药不合理212.50%(2/16)0.91%(2/220)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16.25%(1/16)0.45%(1/220)3 讨论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经常出现的问题有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每种不同的药物都有不同的用量以及用法,按照药物说明书的用量与用法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没有在开销后向患者说明药物的用量以及用法,也没有向患者讲明遵守医嘱用药的重要意义,导致患者再用药过程中出现药物用量用法不合理的情况出现[3]。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适当的用药管理对于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然而,医生在使用心血管内科药物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用药的剂量、药效、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和生理状态等方面。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用药管理策略。

1. 剂量问题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剂量常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用药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另一方面,过高的用药剂量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合理的剂量选择非常重要。

对于各种药物,剂量的选择应当依据病情、患者年龄和生理状况、以及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来制定。

在选择初次开药量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性别、年龄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随着治疗的进行,医生应当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剂量。

另外,老年人和幼儿患者在用药时应当特别注意剂量的选择,因为这些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可能有所不同。

2. 药物效果问题在使用心血管内科药物时,医生常常需要考虑药物的药效问题。

对于某些药物,如利尿剂和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医生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药效,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效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一些药物的作用时间可能较短,因此需要经常定时服用。

医生应当告知患者根据处方定时服药,并让患者将服药时间和剂量记录下来,以便监测药效和调整用药方案。

3. 不良反应问题尽管心血管内科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但不良反应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不良反应可能包括头晕、乏力、消化不良等轻微症状,也可能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和药物毒性反应。

因此,医生在使用药物时应该仔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史,并告知患者如何识别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一些药物,如ACEI和ARB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物质的积累,从而引起钾离子的浓度升高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应当注意监测患者的钾离子水平和肾功能等指标。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临床应用分析首先要以研究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利用情况为目的,同时对心血管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测评,为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分析提供依据,选用各种病例,查看每一个病例针对的各种药物在疾病中使用情况进行研究,观察其结果,看哪种药物的效果好或是哪种药物对男性女性的身体更有效果,效果更明显。

标签: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药物利用指数临床治疗前言:我国是心血管疾病多发国家,生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多以男性为主。

所以我国心脑血管的研究问题就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位居人均死亡率的首位,利用药物成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由于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快而且后果非常严重,所以要及时的进行观察,同时心血管药物一般对心血管疾病来的比较快而且具有活血的作用,所以在服药后要对患者的观察必须严格,其中在服用心血管性药物时要保证药物剂量的合理处理的及时果断。

临床诊断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首要前提,这关系到整个医疗质量,甚至关系到真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患者医疗费用的多少,让患者用少量的钱,吃少量的要来获得最佳的效果是每个医务工作者要努力的方向。

1、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即使应用当今最先进,最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很多人被心血管疾病困扰,同时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至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而心血管得病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血液粘稠,吸烟,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等。

其中有高血压的人群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粟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

同时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或大量饮酒,吃太多含脂肪的食物,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环境污染等因素,直接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血液流速减慢,血粘稠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同时由于吸烟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很多的。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合理用药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及合理用药

M-nurse
两位著名相声演员急性心梗猝死
M-nurse
胡耀邦急性心梗猝死
M-nurse
M-nurse
认识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
高血压
吸烟
肥胖
暴饮暴食
缺少运动
高龄
压力过大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M-nurse
具共同病理基础的进展性过程
正常
脂肪条纹
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内容
M-nurse
一、合理用药的概念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医学知识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合理用药 四、过度医疗与不规范医疗
M-nurse
一、合理用药的概念
M-nurse
合理用药的概念
指以现代的、系统的 医药知识,在了解疾 病和了解药物的基础 上,安全、有效、适 时、简便、经济地使 用药物。
M-nurse
M-nurse
心脑血管疾病 防治及合理用药
M-nurse
胡善友简历
• 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科ICU 主任 • 嘉定区中心医院心内科 主任医师、教授 •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上海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 委员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分会 委员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分会 委员 •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委员 •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重症医学分会 委员
合理调整 ➢ ⑦补充粗纤维、膳食纤维素 ➢ ⑧科学饮水
M-nurse
高血压的健康生活
• 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骑自行 车、健身操、慢步行走等有氧运动为 宜。
• 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独立 危险因素。体重每增加12.5Kg,收缩 压 可 上 升 10mmHg , 舒 张 压 上 升 7mmHg。

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其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其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其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内科是一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专业,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在这些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

但是,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身体状况复杂、用药风险高、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常见问题,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解决。

下面,本文将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药物治疗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1.患者忘记服药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药,而有些患者由于工作忙碌、生活习惯不好等原因,可能会忘记服药。

这种情况下,有些患者会采用自行增加服药量的方式来补救,从而导致药物过量、药物副作用增加甚至毒性反应。

因此,在患者开始药物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药效特点和副作用等信息,并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地服药。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通过短信、电话或药物应用提示等方式提示患者按时服药。

2.药物间相互作用问题心血管内科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而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ACEI类药物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钙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受损。

因此,在给心血管内科患者开具药方时,医护人员必须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制定用药方案。

同时,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并告知医护人员任何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以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过度治疗问题过度治疗是指对患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过度使用药物,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疗效降低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的行为。

在心血管内科治疗中,过度治疗可能表现为低病情状态患者依然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对症治疗不当,仍持续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或利尿等药物;或是长期使用交叉耐药性强的药物等。

为避免出现过度治疗问题,医护人员应建立完善的用药评估和监护机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使用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理学视角下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药理学视角下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药理学视角下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为主要累及器官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

这些疾病给全球人口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药理学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视角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机制。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和机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发生与心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药理学通过研究不同药物对血压调节作用的机制,提供了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途径。

1. 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之一,其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尿液排泄来减少体液容量,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利尿剂有噻嗪类、袢利尿剂和襻利尿剂等。

2.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少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降低心脏收缩力和心率,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钙离子进入细胞,减少心肌细胞的收缩力和心脏的兴奋-收缩耦联,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

二、降血脂药物的作用和应用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过高的血脂水平会导致血管损伤、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药理学在降血脂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是降血脂治疗的主要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和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2. 胆酸螯合剂胆酸螯合剂通过与胆酸结合形成不可吸收的复合物,阻断胆酸在小肠内的再循环,促进胆酸排泄和胆固醇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常用的胆酸螯合剂有胆酸凝胶、胆酸型胆酸螯合剂等。

3. 脂肪酸合成抑制剂脂肪酸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减少肝脏对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常用的脂肪酸合成抑制剂有苯甲酰胺等。

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有关,因此,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

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

【 关键词 】 心血管疾病 ; 临床用药 ; 合理性 【 中图分 类号 l R 9 6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3 2 9 6 ( 2 0 1 3 ) 0 5 A一 0 0 7 2— 0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逐渐提高 、 饮 食结 构的改变及人 口的 老龄化 ,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越 来越 多 , 已成为我 国疾病 死亡
本文中 D U I 值 >1的药物有 尼莫地平 和硝 酸异 山梨酯 , 提
男5 6例 , 女3 0例 ; 年龄分 布为 : 2 0~ 4 0岁 1 0例 , 4 l~ 6 O岁 2 1
例, > 6 0岁 5 5例 , 中位年龄 ( 6 1 . 2 6±5 . 4 4 ) 岁 。8 6例患者共有 处方 2 6 2张 , 人选标准参考国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及
的头号杀手 。由于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复杂 , 对 患者的影 响很 大, 因而心血管患者必须进行严密的观察并根据患者疾病的变 化情况 , 做出合理的诊断 , 同时选用精确剂量 的药物进行治疗 , 表1 8 6例患者心脑血管病用药 D D D s 及 D U I 值情况
以减少 患者 的治疗 费用和经济负担 , 并有利于用最少 的药物达 到最好 的治疗 效果 。我 院 2 0 1 2年 1月 一 2 0 1 2年 1 0月收治心 血 管疾 病患者 8 6例 , 分析其 临床用药情况 。
今后高血压 的主要治疗药物 J 。
2 . 1 疾病分类 8 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以冠心病为 主 , 共4 3 例( 5 0 . 0 o %) , 其 次 为高 血 压 2 6例 ( 3 0 . 2 3 %) 、 心绞 痛 1 1例
( 1 2 . 7 9 %) 、 心肌炎 6 例( 6 . 9 8 %) 。 2 . 2 D D D S及 D U I 值 D D D S位 于前 三位 的药物依 次 为硝苯 地平 、 尼莫地平和卡托 普利 。除尼 莫地平 和硝酸 异山梨酯 外 ,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引起的各种心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而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合理用药管理备受重视。

下面将重点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

一、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问题1、心内科患者一般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何防止药物间相互作用?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较易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问题。

管理者应注意审查患者用药情况,根据药物具体特点调整用药方案,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应加强对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不同药物组合用药的认识。

2、一些患者出现了药物相互作用,如何解决?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时,应尽早调整用药方案。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追踪药物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症状表现,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调整较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剂量或时间间隔,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风险。

(3)考虑更换药物,寻求替代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二、用药不规范的问题1、如何确保临床用药规范化?医师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其他条件,合理选择药品和剂量,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

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按照医师开具的处方、说明或其他指导来合理用药。

管理者应在监督医护人员用药情况的基础上,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保证药品规范生产和配送,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

2、用药不规范的因素有哪些?用药不规范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医师用药知识和经验的欠缺。

(2)患者对病情、用药情况的认识程度不足。

(3)药品质量和产地的不同。

(4)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之一。

在制定用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史、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以及药品的药理特性、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并结合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案。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合理用药的方式,以期能够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

方法就2020年7月-2022年2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回顾分析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探讨帮助患者合理用药的方法,从而提升患者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

结果 98例参与研究的患者中有10例存在用药问题,其中用法用量问题4例,配伍问题2例,抗菌药物应用问题1例,诊断与用药不符问题2例,忽略用药禁忌症1例。

结论通过对患者用药情况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中常见问题有用法用量不合理、配伍配药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忽略用药禁忌以及诊断与用药不符,这些问题会对患者病情造成影响。

因此,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干预,促使患者用药安全性与合理性得以提升。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合理用药;常见问题引言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常见病之一,并且呈现出发病率逐年上涨的趋势。

如果不能合理用药控制,那么就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常见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炎以及心绞痛等,多以药物治疗控制病情。

但当前心血管患者在用药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就影响到用药合理性,不仅降低了用药安全性,同时也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

基于此,本次研究就对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种常见问题进行探究,随机选取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中的98例,回顾分析用药中常见问题,并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与干预。

具体的研究情况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心内科2020年7月-2022年8月收治患者,从中随机抽取98例,其中男性患者为51例,女性患者为4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38岁,年龄最大的为74岁,平均年龄为(52.149.5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为16例,心力衰竭患者为23例,心绞痛患者为20例,心肌梗死患者17例,心肌炎患者为19例,心律失常患者为3例。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研究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研究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研究心血管内科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领域之一,许多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

然而,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治疗不当等原因,心血管内科用药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介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并提供合理用药的建议。

1. 治疗目标不明确心血管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其治疗目标应该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相适应。

例如,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控制血压,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目标应该是保护残余心肌功能,并减少心脏再次发生梗死的风险。

因此,对于每一个患者,医生应该根据其病情和治疗目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药物选择不当心血管内科涉及多种药物,如降血压药、降脂药、抗凝药等。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医生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利弊,选择最适合该患者的药物。

3. 药物剂量不足或过量药物剂量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药代动力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定制。

剂量不足会导致疗效不佳,剂量过量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给予药物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剂量选择,并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调整。

4. 药物相互作用心血管内科涉及的药物多种多样,不同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医生应该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并避免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的情况。

针对上述常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合理化:1. 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治疗目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的使用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2. 选择适合的药物。

医生应全面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副作用。

医生应定期检查患者的血药浓度和药物的副作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案。

临床药学在心脑血管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与干预

临床药学在心脑血管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与干预

临床药学在心脑血管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与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药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与干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的角度分析临床药学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

一、心脑血管药物的分类与功能心脑血管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抗高血压药、降脂药、抗凝药、抗栓药等多个类别。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干预心脑血管系统,以达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1. 抗高血压药抗高血压药是治疗高血压病的首选药物,主要包括ACE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风险。

2. 降脂药降脂药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降脂药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脂斑的形成,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病的预后。

3. 抗凝药抗凝药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形成等。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等,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抗栓药抗栓药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常用的抗栓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减少血栓的形成。

二、1. 药物选择与用量调整临床药学团队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药方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等,临床药学师能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其用量。

同时,临床药学师还可以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方式,实时调整药物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药物安全与合理用药心脑血管药物的治疗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师能够对药物的警戒性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估,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临床药学师还可以制定药物监测方案,定期检测患者的药物浓度,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药物配伍与药物相互作用在心脑血管药物治疗中,药物的配伍和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疾病复杂多样,各种药物治疗的选择及合理应用对患者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一、用药顺序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正确的用药顺序能够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首先选用利尿剂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但其后可引起体液代偿,因此应在利尿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钙通道阻滞剂或ACEI/ARB等,以保持血压的稳定和长期控制。

二、联合用药需谨慎联合用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副作用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例如,联合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时,应该注意不要过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防止引发低血压。

同时,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还需考虑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

三、药物的剂量调整应个体化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各方面情况都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剂量需个体化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ACEI的初始剂量可考虑患者肾功能和血压控制需求,以防止过度降低血压所导致的副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利尿剂剂量可根据对体重和尿量的监测来动态调整。

四、药物的安全性需重视心血管疾病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需时刻关注。

对于老年患者、孕妇、肝功能不全等患者,药物剂量及使用方式需特别注意。

例如,利福平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会引起胚胎及婴儿发育异常,不适宜用于怀孕、哺乳期妇女。

五、药物的依从性需助力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需要与患者合作,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用药时间和用药习惯,通过良好的患者教育,使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总之,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要遵循“个体化用药,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有效用药”的原则。

只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治疗方案,才能让患者在良好的治疗效果下顺利恢复健康。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合理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以改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514名患者的用药情况。

结果有103例患者出现用药问题,占患者总数的20.0﹪,由于用药问题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5例,占用药问题患者的33.9﹪,没有死亡病例。

结论心血管的临床医生要擅于总结用药经验,不断提高心血管临床用药水平,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关键词】心血管;临床用药心血管疾病一般是慢性发病,基本都涉及到患者的循环系统。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2011年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已经达到5500多万,因心血管病死亡的人数占全世界的20﹪.因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非常多,给药方案极其复杂,所以在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发生用药不合理的情况。

这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了分析我院心血管科总体的用药情况,我们对2011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514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对2011年3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514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308人,女性患者206人,患者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6±4.8)岁。

2结果与讨论有103例患者出现用药问题,占患者总数的20.0﹪,由于用药问题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5例,占用药问题患者的33.9﹪,没有死亡病例。

将所有病例情况汇总,把经常发生的用药问题和合理用药的有益经验总结如下。

2.1对于难治性的心衰患者,必须控制地高辛和西地兰的用药剂量因为心衰患者的心肌对强心类药物的敏感程度非常强,所以加大用药剂量有可能出现药物中毒,虽然开始阶段原来的心衰症状能得到减轻,但是接着就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衰特征。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干预措施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干预措施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干预措施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广泛且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临床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是导致人们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分析是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检结果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临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是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措施:1.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倡导饮食健康、戒烟戒酒、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这些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全面的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

如发现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调整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合理用药: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合理使用药物。

药物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管理的常见手段,可以帮助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干预措施干预是指对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干预措施:1.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干预手段。

通过使用降压药物、降脂药物、抗凝药物等,可以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可以通过介入手术进行治疗。

此类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发表时间:2015-10-09T16:55:40.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7月第14期供稿作者:陈相
[导读]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卫生院故如何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用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大家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陈相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卫生院 610000)
【摘要】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全国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面对人口老龄化、过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心血管、高血脂、心绞痛、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提升,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

故如何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用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大家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心脑血管;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157-01
1 心脑血管疾病的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脑血管和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脂以及高血压等病种。

冠心病属于心脏病中常见的一种,指由于冠状动脉变窄,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启发的器质性病变或心肌的功能障碍,因此又称为缺血性的心肌病。

冠心病是有多种冠状动脉综合引发的结果,但是冠状动脉的粥样化在心脏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月95%~99%。

冠心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具体为:猝死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型、心肌梗塞型、心绞痛型。

2 心脑血管药物应用的现状
2.1 化学药类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脑血管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心脑血管药物有很多种,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钙拮抗剂、收益阻滞剂以及利尿剂等等,这些都是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重要药物。

利尿剂中使用最多的是螺内酯和氢氯噻嗪,疗效确切,降压温和,对老年人心衰以及收缩期的高血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左心室有肥厚现象有逆转作用,而且利尿剂一般价格较低,适用于大面积的人群防治,但是利尿剂在大剂量使用时会对糖类和脂类的代谢产生影响,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阳萎以及低血钾症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福辛普利、卡托普利较常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中氯沙坦是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钙拮抗剂中主要有莫索尼定、地尔硫卓、硝苯地平的控释片、硝苯地平,尼莫地平以及非洛地平等;β受体阻滞剂中最常用的为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主要用于治疗合并性心绞痛和轻中度的高血压。

虽然心血管疾病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很多患者都需要长期服药,因此不良反应也较多。

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在治疗时常使用心痛定、硝酸甘油、消心痛等,这些药物也可以在急救时使用,而且疗效显著。

化学药中有三类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贝特类、烟酸类、他汀类等。

化学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长期服用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
2.2 中药类中医中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国粹,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发展,中药的独特治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些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如丹参滴丸,有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增强了广大医师使用中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信心。

此外,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 心血管疾病应从以下几个小点来强化用药的合理性。

3.1 对患者进行科学地评估,精确地诊断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理配药之前,必须是要对患者的病情危险系数进行科学地评估,明确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在结合病患的其它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3.2 坚持用药的原则,给患者做安全用药指导坚持合理用药,首先开始用药应以低剂量为先,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其次若出现某种药物的疗效差,或者其耐药性强的,不应以加大剂量和加用别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应换另一类药物,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最后,在使用药品时,选用24h均具有降压效果的药剂,以保证药品的长效性。

在给药后,应为患者做好安全的用药指导。

事先应认真核对药品,对其进行评估。

对患者的相关基础资料及治疗目标均要详细了解,对一些高危的病患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准确识别出来;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禁忌等方面必须做好调查了解,判定患者的自行用药能力以及其它的生理状况,如患者的听力、视力、记忆力、是否信赖药物以及其的精神状况等是否正常,以此避免患者误服药物等现象发生。

3.3 掌握服药的昼夜节律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的昼夜节律较显著,一般人的血压,下午时段会升高,夜晚将降低,凌晨时候血压出现小高峰。

特别是冠心病以及高血压,发作的时段一般在清晨,由此可见这些疾病并不是在一天中随机发作的。

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方面,服用药物方面的时间选择上,应遵循昼夜节律来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对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抢救的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快速与灵敏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的职业技能。

在配合医生进行救治时,护理人员应当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发现任何情况即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与早发现、早治疗、早心电监护、早用药以及早通气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护理人员应该遵循上述原则,对患者进行及时处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不仅严重损害人体各器官,而且还能危及人的生命。

近年来,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多种多样,至于该选取哪种药物治疗,关键取决于患者的个性特征与所患疾病,总之要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婵娟,王素诠,王陵,等. 基于模拟数据库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 2) :124.
[2] 王占庆,应翔宇,许景峰.抗心肌缺血联合用药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08) :44-45.
[3] 张英俊,吴浩,杜建新. 缺血后适应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03) :57-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