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探究
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文化内涵探究发表时间:2014-03-27T10:14:07.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作者:王庆祝[导读] 课改后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蕴含着数量丰富的优秀古典诗词王庆祝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362305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最基本单位。
意,为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著有诗人的情感烙印。
我们知道“诗主情”是诗歌的最重要特征,而诗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往往是非直接的,而是含蓄婉转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一。
而意象的这一重要特征为我们鉴赏诗歌提供了一把极其重要的钥匙。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特定性,只要我们能博览群诗,通过不断地积累,理解众多常见意象的内涵,提高语文素养,诗歌的鉴赏能力就能提高。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水”作为一种意象时常出现。
春水、江水、流水,我们耳熟能详,屡见于诗词中。
而水在诗词中的姿态也是万千的:气势磅礴的滚滚长江水,令人肝肠寸断的绵延不绝的水,纹丝不动默默无声的水……水引起了诗人们极大的兴趣,它触发了诗人们的情端,引起了诗人们的无限遐想。
它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极具表现力。
因此,探究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的文化内涵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课改后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蕴含着数量丰富的优秀古典诗词,我们将从中选取一部分来具体探究“水意象”的文化内涵。
一.不断东逝之水,引发了诗人关于时光、生命、功名、事业的不尽感想自从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之后,滚滚不断东流的水似乎便与时光、生命、功名、事业扯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于是,苏轼来了,带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了;于是,辛弃疾也来了,带着“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来了;于是,明代的杨慎也来了,携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来了……这种种的一切都向世人证明着水与时光、生命、功名、事业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论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
第8卷第1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 8,No. 12005年3月Journal of 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Mar., 2005 [收稿日期]2004-04-28[修回日期]2004-12-16[作者简介]罗伟文(1968-),男,江西临川人,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学研究。
论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罗伟文(集美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21)[摘要]沈从文精心建构了一个奇特的“水”意象,对它的解读是我们开启作家隐秘心扉和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沈从文对水的钟情有特定的文化和心理根源;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原型意味,沈从文从水与忧郁、水与生命、水与自然三个方面借用了“水”意象的传统资源,来构筑他的艺术世界和传达他的审美理念。
在挖掘和利用“水”意象传统资源时,赋予了它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乌托邦情怀,显示了卓越的文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沈从文;“水”意象;原型[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889X (2005) 01-84-06一沈从文一生钟情于水,他以诗意的笔触精心建构了一个神奇的“水”世界。
“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1](P31)对水的诗意想象和描摹使沈从文的诸多作品都荡漾和流溢着水的光影,是水激发了沈从文的创作灵感,陶冶和培育了他的性格和想象。
沈从文正是以湘西“水”之子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一切,追寻和构想符合他的梦幻要求的理想人生模式。
正如作家自己所言:“水教会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故事,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过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2](P375)因此,水作为沈从文笔下生动可感的文学景观,不仅是许多作品的背景,而且积淀为极具神韵的审美意象。
对“水”意象的解读,是我们开启作家隐秘心扉和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原型意味,所谓原型即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水与江河湖海
古代文学中的水与江河湖海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深刻意义的元素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水往往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命运的变迁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江河湖海,作为水的载体,更是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
水,是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深刻意义的元素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水往往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命运的变迁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江河湖海,作为水的载体,更是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
古代文学中的水,往往与人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水的意象,通过描述林黛玉的命运起伏,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林黛玉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一生就像是一条流水,注定了无法回头。
小说中,林黛玉的名字中就带有“玉”字,而玉是水的象征,这也暗示了她的命运与水紧密相连。
她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痛苦,就像是一条流水在崎岖的山间流淌,无法停留。
而她最终的离世,更是被比喻为“湖上一叶舟”,这种水的意象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和无奈。
除了象征命运和情感外,水在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在《诗经》中,有许多描写江河湖海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登鹳雀楼》。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方式,描绘了壮丽的江河湖海景色。
诗中的江河湖海被描绘得如此壮丽,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给人一种无尽的想象空间。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而江河湖海,作为水的载体,更是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
在《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通过描写梁山泊的江河湖海,展现了梁山英雄们的豪情壮志和不屈精神。
梁山泊周围的江河湖海,是梁山英雄们战斗的舞台,也是他们心中的归宿。
江河湖海的浩渺和辽阔,与梁山英雄们的壮志和豪情相得益彰。
他们在江湖中奔波,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正义,同时也面临着无尽的挑战和困难。
江河湖海成为了他们奋斗的象征,也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归宿和希望。
古代文学中的水与江河湖海,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元素,更是一种意象和象征。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学习资料
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唐宋诗词中水意象的内涵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迄今所知的古代文明无一不与水息息相关。
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埃及,其文明的实质都指向水这个本源,顺理成章,水也作为文学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这一点在各大文明古国中都有所反映,而我们中国诗人对水又似乎更加的钟情,在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水或者作为独立意象或者与其他意象一同构成一组乃至多组的意象群被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骚客所垂青,遥至《诗经》近至唐宋,沧海桑田的变迁不仅没有使这一意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相反,在千百年的文学变迁中,同其他所有意象一样,水在诗词作品中的内涵不断的扩充、外延,及至本文所论及的唐宋时期,实际已臻于极致,乃至后世的元明清三朝,虽不乏“取水”佳作,终究承与古人,成就不大。
在《易经》中与水对应的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九卦,坎卦。
“阳爻居中,上下各为阴爻,五行属水居北方,色黑。
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
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渗入渗出,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
水能任意曲直矫柔、弯弓车轮为矫柔所成,坎又为车象、故为弓轮。
坎为耳、心痛则耳痛。
坎为水、血为水为红色,故为血卦。
坎从乾卦变化来,乾为大赤,故坎为赤。
”阳爻在卦图中用实线表示,阴爻则用虚线,坎卦的图形大体是中间一根实线,上下各一根虚线(如图),上下为阴,居中为阳,外柔而内刚。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石。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间来诗人们反反复复将其吟唱的缘由。
从老子的话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水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它所具有的特殊的性格,在老子观来,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乐于奉献,不求索取;处众人之所恶,是敢于担当;不争,则是人生的坦然,随静;而外柔内刚,水滴石穿,则是坚韧人格的体现。
是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论哪一种思绪,或如李白之潇洒、苏轼之豪放,抑或是李易安之忧郁、李后主愁绪,几乎每一种人生观都能在水这里寻求到寄托和慰藉。
中国诗文里水的意象
中国诗文里水的意象
在中国诗文中,水的意象通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1.柔情与包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柔和、包容的象征。
诗人常用水来比喻女性的温柔和包容,例如“似水柔情”、“如水般的温情”。
同时,水也能包容万物,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态度。
2.生命与活力: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着万物,孕育着生命。
在诗
文中,水常常被用来比喻生命的活力和生长的力量,如“涓涓细流,滋养万物”。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逝去的时光也被比喻为流水,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3.愁绪与离别:由于水的柔和特质和流淌不息的特性,它也常常被
用来表达愁绪和离别的情感。
诗人常用“水”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如“流水送君去”、“江水映离愁”。
同时,水的流动也寓意着情感的流淌和思绪的无尽。
4.智慧与灵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智慧和灵性的象征。
水能够洗涤尘埃,使事物变得清明,因此水也常被用来比喻智慧和灵性的开启。
如“心如止水”、“清泉石上流”。
5.历史与文化:水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诗文
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经常被用来比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长河。
总之,在中国诗文中,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能够表达柔情、包容、生命、活力、愁绪、离别、智慧、灵性等多重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和水意象
2016 年 12 月 第 33 卷 第 4 期( 总第 98 期)
【文化研究】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Dec. 2016 Vol. 33 No. 4( Sum. No. 98)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和水意象
曾萍
(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摘 要: 古代文化作品中体现水思想与水意象比比皆是。以水喻道、以水喻政、以水喻德,是 古代文学中“水思想”的典型展现; 以水比“愁情”、以水比“爱情”、以水比“离情”、以水比“豪情”, 是古代文学中“水意象”的精彩描绘。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水”对我国古代人民以及文学 作品的影响极其深厚。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 水意象; 水思想 中图分类号: I207. 22; I207.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2086( 2016) 04 - 0113 - 02
中国有两条著名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正是 它们养育了神州大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中 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水”浸 润了中华文明,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可 以 说,中 国 的 文 学 作 品 是 水 滋 养 出 来 的,到处充满了水的气息。
浅析古典诗歌中水的多元意象
浅析古典诗歌中水的多元意象摘要:水原本是最原始的液体。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住在任何容器里,也可以包纳百川。
水没固定的有颜色,可容清纳浊。
水的形态变化万千,正适宜摹拟人复杂多变的感情状态,因此水最能给予我们最大的美感。
有道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水”在我国古代诗人笔下,竟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
关键词:水;古典诗歌;多元意象水——一个充满灵性的“尤物”。
春水、秋水、江水、河水,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他们都有哪些形态呢?波平如镜的水、怒涛拍岸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曲似柔肠的水、泠泠作响的水。
水原本是最原始的液体。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住在任何容器里,也可以包纳百川。
水没固定的有颜色,可容清纳浊。
水的形态变化万千,正适宜摹拟人复杂多变的感情状态,因此水最能给予我们最大的美感。
有道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水”在我国古代诗人笔下,竟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
一、惜时之情相对山而言,水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则是一种流动的时间情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流水仿佛消逝的青春岁月,极易使人与时间流逝、岁月更替联系起来。
体现人的生命、精神与人格意义。
时间,纵之既去,把捉不住, 充满无奈, 是人类千古以来共同的伤感,包含了作者或旷达、或哀伤、或豪迈、或潇洒的情感,但都同样是水漉漉、湿淋淋的。
在这里,“水”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它千古长流,象征着恒定不变,见证了历史古往今来;但它又川流不息,意味着变化多端,伴随着时间一去不返。
在它身上,凝结了永恒与短暂。
★《论语?子罕》记载, 孔子观于河川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将流逝的时间比喻成东去的流水,引人萌发生命无常、今昔兴衰的感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既有黄河奔腾万里、直泻东海的气势,也有黄河九曲、千折百回的波澜;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意象水意像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出现频率极高,而且有丰富蕴涵的意象。
水的意象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意象组合中呈现出极其多样的形态,各具异彩,各有情韵。
标签:传统文化水意象一、“牛女汉河”与水之神话意象当水携带着原始文化意义而进人艺术作品的时候。
它完全摆脱了自然物的单一性,发挥着它情感上的特有的潜能。
即如荣格所云:“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
他吸引、压倒并且同时提升了他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
在兩汉时代,随着原始云雾的消退,水作为神话意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才充分地表现出来。
最为典型的是产生于两汉时期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见于《淮南子》佚文《四民月令》。
一对情人,被一条无情的天水残酷地隔开。
他们隔河相望,日日夜夜经受着相思的痛苦煎熬。
这既是远古性隔离生活在天国的投影,也是人间无数悲欢离合现实的神活表述。
在这里,水完全摆脱了写实的嫌疑,而成为一种艺术象征。
“天河”的彼岸是美好的,那里存放着理想。
存放着圆满,存放着幸福,也存放着生命的价值意义。
然而却无法超越,无法实现圆满的渴望,帝为不使人完全地失望,他应诺一对情人在“七七”之夕相会。
为了这一丝希望,生命甘愿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面对茫茫之“水”,努力生存着,期待着,到老、到死。
二、“水生神话”与水之神话意象水与女性有着微妙的联系,水与女性情愫的缔结,早在神话时代就已经开始。
早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有一段至为重要的记载: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
郭璞注:有黄池,妇人人浴,出即怀妊矣。
若生男子,三岁辄死。
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周致中《异域志》等。
女子国,这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国中只有女人没有男人;二是其国在水中,有神水能让这里的公民暗结珠胎。
据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各民族都实行过两性禁忌与隔离制度。
川大水文化题库
川大水文化题库A.透明B.无形C.流动性D.腐蚀性A.水利工程B.水墨画C.水疗D.水电开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常常被赋予什么意义?(A)A.生命之源B.死亡之源C.财富之源D.知识之源A.饮用B.洗涤C.发电D.制造核武器A.巴西B.中国C.俄罗斯D.澳大利亚A.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D.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吊钩,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A.水电工B.水产养殖C.水墨画家D.水上运动教练A.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似水流年,岁月无情。
" BB.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C.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DD.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A.水到渠成B.水落石出C.水滴石穿D.水深火热“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因为水的压力大。
(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了水的静态美。
(错)“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表达了对水的珍惜和感恩。
(对)“水火不容”表明水和火是无法共存的。
(错)下川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文化,与同时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并存。
其中,山西下川遗址是下川文化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
本文旨在对山西下川遗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山西下川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是一处新石器时期中晚期的遗址。
该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长期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下川文化的全貌和特点的重要遗址。
下川文化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中晚期的重要阶段。
下川文化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山区和平原地区,他们使用石器工具、制作陶器和编织麻织品等。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通俗的讲,就是加入了人类感情的客观事物。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分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流水作为主要意象进入古典诗词的原因分析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带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兴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
有专门描写水的诗句“春来江水绿如蓝”。
也有把水作为媒介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如离别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忧愁的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思念的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还有凶恶的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也有表时间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更有无情的水“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出城”……中国的诗人和词人们对水有着不一样的偏爱,可以用水来表达任何一种情感,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这与水的社会地位离不开。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诗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原始人类逐水草而居,而黄河更是孕育了整个中华文明。
从原始人类的生于斯,长于斯,到现代人类的食于斯,饮于斯,水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同时也是与人类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
人类对水熟悉,于是去描写它,去歌颂它,这是一种文化本能。
于是在中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水的意象。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许多以水为意象的句子,《关雎》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而《诗经》中水的意象还有很多。
同样的,我国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楚辞》中也有许多水的意象,《离骚》中有“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湘夫人》中有“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
”等。
而在此后的古典诗词包括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更被广泛运用。
其次,与水的形态有关。
水是自然界中形态最多的物象,因而可以作为不同形态的意象出现在诗词中表达不同的情感。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春水、秋水;江水、河水;曲似柔肠的水、一泻千里的水;泠泠作响的水、脉脉无声的水以及寄托于水的情、意、理……水意象五彩缤纷、形态万千,俨然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水难以跨越,水是阻隔古代的交通最不发达,所以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美的画面:清澈灵动的水、弄蒿荡舟的少年、采兰撷芷的窈窕淑女,再加上满眼的摇曳的纤纤芦苇、洁白的霜……映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这就是那位古老的不知名的诗人发出的深沉的慨叹,他的慨叹穿越时空,感动着无数后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所访之友,有人说是所求之贤,可能众说不一。
但在现代人的想象中,是意中人最为合适吧。
深秋的早晨,芦苇苍青茂盛,白露凝结为霜,诗人去水边寻找意中人。
他沿着曲折的水岸去寻找,道路艰难遥远;他沿着直流的水道去寻找,那美丽的女子却好像被水包围着,可望而不可及。
蒹葭白露的苍茫意境、一水相隔的痛苦无望,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仍为之惆怅不已。
说起被水阻隔,说起这人世间的不自由,我们首先想起的是牛郎织女为天河所隔。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就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解析汉语古诗中涉“水”的五大意象
解析汉语古诗中涉“水”的五大意象一、引言隐喻无处不在,隐喻的本质在于依据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概念隐喻是一个跨域映射的概念系统。
举例来看,“LOVE IS A JOURNEY”是英语中爱情方面很重要的概念隐喻,这里的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是“JOURNEY”和“LOVE”,旅途是具体的,爱情是抽象的,相爱的过程中,有苦有甜,同时在旅途上也会有坎坷和快乐。
另外,国内知名学者束定芳提出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学现象,还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刘法公也提出了类似的想法: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字词中,还长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
作为生命和文化的起源,水在汉语古诗中常用来表达诗人细致、抽象的情感。
同时,隐喻又是诗歌的基本构成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古诗的核心,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
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哀愁是水”,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
在收集和分析了相关的资料后,国内外学者往往局限于修辞的角度来看水意象,更是鲜有外国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古诗中水意象的概念隐喻,所以笔者从概念隐喻出发将汉语古诗中涉“水”意象分为五大类———情感是水、人是水、时间是水、品德是水和公共支持是水。
二、涉“水”的两种状态及分析隐喻是汉语古诗中一个充满美感和想象的研究领域,但是事实上在数据搜集后并没有发现多少相关论文,尤其在水意象研究上。
有一些学者将水的概念隐喻分为八大类:动力是水、时间是水、金钱是水、情感是水、力量是水、人类是水、思想是水以及美德是水,其中包含了水的载体,如河、湖、海。
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后,笔者将汉语古诗中水意象分成了两种状态:液态水和固态水。
(一)液态水常用水就是液态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常作为溶剂。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滋养了地球上的生物和文明。
东西方古代朴素的物质观中把水作为一种基本的组成元素,五行之一(五行:金木水火土),西方古代的四元素(土气水火)中也有水。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样例5)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样例5)第一篇: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 意指人的思想情感, 象指具体的物象。
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
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
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
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作家兴之所至的偶然现象, 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
《湘行书简》中,他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我看久了水, ⋯⋯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久,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生命美丽,而生命易逝,沈从文深情爱恋世界,爱恋人生,对人生怀有深刻的悲悯,无所不至的爱。
而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
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
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这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命运融于此间。
水不单纯为水,在水中,人类的创造性幻想,得到了自由表现。
水一旦成为了原始意象,就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运用了这种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将他所要表达的出来。
水作为一种意象是平静,孤独,忧郁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空间。
水的文化传承
水的文化传承水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
数千年来,水一直扮演着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不同的文化中,水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通过水的传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一、水与亚洲文化在亚洲文化中,水常常被赋予深厚的哲学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阴阳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流动和变化。
在《易经》中,水被看作柔顺而有适应能力的象征。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对水的描写,诗人们以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另外,亚洲的许多宗教和信仰也与水相关。
例如,印度教的河流恒河被视为圣河,洗净罪孽;佛教中也有许多关于水的寓言和故事。
二、水与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水的象征意义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希腊神话中,水是生命的起源,代表着力量和智慧。
希腊的神话人物“涅柔斯”就是从水中诞生的。
此外,与水相关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唐璜》,描绘了一个追求自由的水手的故事。
同样,在音乐和绘画中,水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许多印象派画家都喜欢以水为题材,通过描绘水的流动与变化来表达艺术家对自然的感悟。
三、水与土著文化在许多土著文化中,水被视为神圣和神秘的元素。
例如,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相信水是自然界的精神之源,通过水他们与神灵交流和祈求。
在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中,水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被视为净化身体和心灵的重要仪式。
许多土著民族还有关于水的传说和神话传统,这些传统使他们与自然及其神秘力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四、水的文化传承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水的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挑战下,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水的文化,找到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例如,传承亚洲文化中对水的尊重和节约的传统,可以促使人们更加珍惜水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同时,通过传承土著文化中与水有关的仪式和信仰,可以提醒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意象分析与文化继承
在儒 道 思 想 中,“ 水 ”意象 作 为一 种 拥有 高 尚品格 的 自然 之物 ,来 形 容 人 生 态度 , 做 人 的准 则 。儒 道 思 想 中
众 人之 所 恶 ,故几 于道 。居 善地 ,心善 渊 ,与善 仁 ,言善 许多为文 学作 品中都使用 “ 水 ”的这 一意象来抒 发感情 。
信 ,政 善 治 ,事 善 能,动 善 时 。夫 唯不 争 ,故 无 尤。 ” ( 老 子 ,2 0 0 2  ̄ 1 8 )本 句 的 大 意 为:“ 最 完 善 的 德 行就 好 像 水 。
中 国传 统文 化 博大精 深 ,是 中 国古代人 民的结 晶 ,人 上善 若水 也 因此得 到传 承 ,一直 沿用 至今 ,人们 常将这 四 们 总结 生 活 , 自然 ,社会 中的点滴 ,慢 慢地 形成 了一 种特 个字 作为 自己的座 右铭 ,时 时刻 刻提 醒 自己, 以水的 品格
有 的 民族价 值 观 ,人生 观 ,本 民族 的 文化也 随 之形 成 。因 来激 励 自己。庄子 ,作 为道 家思想 的继 承 发扬者 , 曾把 水 此 ,文化 是 有 生命 的, 是 由人类 创 造 发 展 的。“ 文 化 就是 比作 君子 ,“ 且君子 之交淡若 水 ,小人 之交甘 若醴 ;君 子淡 “ 自然 的人化 ” , 自然 的 文化 ,是 自然 向属人 的转化 。 ” ( 金 以亲 ,小 人甘 以绝。 ” ( 《 庄子 ・ 山木 》。 1 9 8 8 : 2 9 7 ) 。这 里是 元浦 ,2 o o 7 : 5 ) 。在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许 多 内容 都 与 自然 对 老子 上善若 水 的发 展。庄 子认 为与君 子 的交往 虽然平 淡 相 结合 ,其 中 “ 水 ”意 象就 是其 中之 一 。中 国古 代 先人 , 如水 ,但在 你需要 帮助 的时候会给 予你如 亲人一样 的帮助 。 以水 而居 ,水 与生 活息 息相 关 ,因此 人们 根据 “ 水 ” 的特 而 与小 人 的交往 虽快 乐如甘 醴 ,但在 你需要 帮助 时去 与你 点 ,形成 了 中国 的 “ 水 ” 文化 ,儒 道 俩家 将其 用于 各 自的 绝 交 。这 与 水的特 点 很像 ,虽然 平淡 ,但 却能长 流 。所 以 哲学 思想 之 中 ,文 人 墨客将 其用 于诗 词歌 赋 的创作 ,用 于 可 以看 出,道家思想 中的水象征着 人格与 处世观 。 思 想情 感 的表 达 , 用 于 阐述 理 想 信 仰 等 。穆 勒 来 埃 尔 认 儒 家思 想作 为 中国正 统思 想理 论体 系 ,对 “ 水 ”意象 为 :“ 文 化 包括 知 识 ,能 力 , 习惯 ,生活 及 物 质 上 与精 神 也有 自家 的看 法 。孔 予 日:“ 知 者 乐水 ,仁 者 乐 山; 知者 ( 《 论语 . 壅 也》 ) 。智 者 喜 上 的种种 进 步与成 绩 ” ( 金 元浦 , 中国传 统文 化 ,2 0 0 7 : 4 ) 。 动 ,仁 者 静 ;知者 乐 ,仁 者 寿 ” 中 国文化 在 不断地 发展 进 步 ,取 其精 华 ,去其 糟粕 ,形 成 欢 水 ,仁者 喜爱 山 。山给人 沉稳 之感 ,可 靠安 全 ,所 以就 了可 以传 承 的 中国传 统文 化 。笔者 总结 ,将 “ 水 ”意 象分 如 仁者 一般 ,仁 厚。而 水外表灵 动柔 ,但实 则刚柔并济 , 为 ,“ 儒 道 之水 ” ,“ 相 思 之 水 ” 以及 “ 水 与女 性 ”并 对 其 就 如 智者 一般 ,做事 讲究 方法 ,灵活 乐观 。孔 子将水 比作 进行 举例 分析 。 智 者 ,与庄 子 的将水 比作 君子 以及 老子 “ 上善若 水 ”的 人 “ 水 ” 意象 分析 格 理 想一 并都 是在 以水喻 入 ,将 水 的个性 作为 人 的人格 理 ( 一) “ 儒道 之水 及其 继承 想 的指导 ,影 响着 中 国历 代 的仁人 志 士,文 人骚客 ,并 一 道 家 思 想 由春 秋 时 期 的 老 子创 立 发 展 ,其 思 想 的核 直 延续 至 今。在 儒家 思想 中 ,除 了以水来 形 容人格 ,还 用 心为 “ 道” ,其 中包括 有 和 无 的 统一 ,恒 和变 得 统 一 以及 来形 容 时 间流 逝 。《 论 语 》 中写 道 : “ 子 在 川上 日 : 逝 者 如
诗经中水的意象
《诗经》中水的意象与中国文化【摘要】从《诗经》中涉及“水”的诗句为考察对象。
研究诗句作者内心对“水”的情感意向,并以此延伸开来,挖掘出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关于“水”的母题。
【关键词】诗经水中国文化谈到中国文化中“水”的哲学思潮的起源,莫不追溯到《道德经》中的“江河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以及《论语》里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然而,比较起来,这两种水的谈论,过多地加上了沉重的哲思。
而真正给于历代文人以丰富情感意想的水的思绪,则要从《诗经》谈起。
《诗经》中那些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的情诗有相当一部分和水相关,或用水起兴,或用水作比,或直接以水中作为意象展开的场景,多数则兼而有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开宗明义的《周南•关唯》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此情之景。
此外,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相关之作: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周南•汉广》)泛彼柏舟,在彼中河,凳彼两髦,实维我仪。
(《风•柏舟》)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戌申。
(《王风•扬之水》)子惠思我,寨裳涉漆。
子不思我,岂无他人。
(《郑风•寨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蒹葭》)再次,和水相关的情诗常带有悲剧意味,流露一种“哀情”。
或两心相悦而受阻,呼天喊地无限忿憾:“母也天只!不谅人也!”(《邶风•柏舟》);或痴情女遇负心汉,悲愤郁结,痛苦万分:“忧心悄悄,温于群小,靓阂既多,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痞辟有镖!”(《邺风•柏舟》);或远征戍边,怀乡思妻不得解脱:“怀哉!怀哉!易月予还归哉?”(《王风•扬之水》);出现最多且令人心动的一种“哀情”则是心有所仪却悦之无缘,近之无途,因而心中郁郁,惆怅无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唯》)。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秦风•蒹葭》).……那一声声“不得”“不可”的长叹在河流两岸响成一片,几欲盖过河水的喧哗。
中国历史文化和水的结合 素材
中国历史文化和水的结合素材
1、水是自然的元素,也是生命的依托。
人类对于水的需要,就如同一切生物体对阳光与空气的需要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是在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才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
可以说,中华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得益于绵延千里滔滔不绝的黄河与长江水。
2、在中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以江河湖海等多种自然形式存在于中华大地的水,为中华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为华夏先民的生存与生产带来了众多的有利之处,但江河湖海定期或无常的泛滥,也使华夏先民饱尝了水患之苦。
当农耕生产的形势得到稳定和发展之后,随着生存发展带来的物质条件的高要求,华夏先民就不再满足于完成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基本方面, 意指人的思想情感, 象指具体的物象。
意象则是以具体的感性形态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契合。
意象营构的目的在于审美者借助情感容量较大的具象词语来表达无穷的情意。
而审美者借助意象抒写主观情意时,对某一意象的选择则受到特定文化和审美者心里因素的制约。
依据这一理论, 我们可以认为水意象在沈从文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是作家兴之所至的偶然现象, 而是作家深思熟虑有意为之的必然结果。
《湘行书简》中,他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表示:“我看久了水, ⋯⋯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久,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生命美丽,而生命易逝,沈从文深情爱恋世界,爱恋人生,对人生怀有深刻的悲悯,无所不至的爱。
而世界的真实令他惆怅,他把笔转向了梦里水乡,动情描写翠翠、三三、夭夭一系列年轻、美丽、纯情的少女形象。
潜意识中把女性与水作了极富诗意的调配。
同时,沈从文对水的独特感悟,使他作为“乡下人深重的孤独感”找到了倾注的对象,这与水的原始意象表达孤独隔阻、忧郁悠然相接。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
这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命运融于此间。
水不单纯为水,在水中,人类的创造性幻想,得到了自由表现。
水一旦成为了原始意象,就会无意识地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运用了这种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将他所要表达的出来。
水作为一种意象是平静,孤独,忧郁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给人以无限空间。
沈从文正是运用这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出自己的审美理念,下面我们就来试析一下他运用水意象所要传达的审美理念以及所收到的审美效果。
“水”意象所要表达的审美效果之一便是忧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水作为原始意象的功能之一是孤独苦闷、忧郁愁苦的象征。
水的流逝性与生命的单向动态感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它的逝而不返性所触发的孤独忧郁情怀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经验。
孔子最早借水传达人的这种生命体验。
孔子的生命感伤情怀为水意象定下了忧郁苦闷的基调, 后世的文人大抵沿着这一基调进行生发。
个性忧郁、敏感的沈从文认识到生命的短促和无常, 对水的感悟和生命孤独无常的体验, 使沈从文接通了水的原始意象。
而水意象所蕴含的孤独苦闷、忧郁愁苦象征能和沈从文所追求的“美丽总是使人愁”美学风格获得了内在的契合。
因此, 借助水意象沈从文得以自由地抒发心中的孤独和忧郁。
在《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刚有一点亮色,马上趋于黯淡。
爷爷死了,古塔坍毁了,渡船冲走了,爱人在杳无归期的异乡之行。
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人生无定的感伤。
捧着这部证明人性美的作,却感沉重的忧郁,那种对人世间容不得美物长存的朦胧的预感总是笼罩在心头。
在翠翠的意识中,水与孤独的情感体验是那样地紧密相联。
她内心的孤独,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往往与描绘的物境有机交织,与水融合在一起。
如:“那首歌既极柔和,快乐中又微带忧郁。
唱完了这个歌,翠翠心上觉得浸入了一丝儿凄凉。
她想起了秋末酬神还愿时田坪中的火燎同鼓角。
远处鼓声已起来了,她知道绘有朱红长线的龙船这时节已下河了。
细雨依然落个不止,溪面上一片烟。
”翠翠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心上浸入的凄凉同火燎和鼓角交织在一起。
最后情感落于溪面上的蒙蒙烟雨,这使翠翠的孤独与寂寞蒙上了烟雨,有朦胧和潮湿的情感意味。
《丈夫》、《三三》等作品中都抒写水边的人的孤独和忧郁情怀,可以说沈从文用水意象,较为深刻的传达了自己的审美观。
审美效果之二是展现生命力。
水是生命的源泉,借助水沈从文得以直接关照生命.
中国现代文坛,真个是大师云集之处。
许多文化名人,在诸多领域里的贡献,都是今人难以企及的。
就是其业余的爱好,也常有今人无法望其项背之处。
鲁迅从幼年起就酷爱美术,对于《山海经》与《二十四孝图》的鲜明爱憎,往往是成人所不及的。
到30年代,这种爱好,就主要发展为对木刻(版画)的热情倡导,从传统的“十竹斋笺谱”、“北平笺谱”以及陈老莲的“博古页子”,到西方的凯绥·珂勒惠之、革拉特珂夫,理解之深湛独到,介绍之不遗余力,都是令人惊异的(对此,友人崔云伟君有极好的界说,此刻不能详叙)。
周作人于饮茶一道,造诣颇深,把自己的书斋名之曰“苦茶庵”,是颇具自知之明的。
说二周兄弟,一有画缘,一有茶缘,大概是不会有大错的。
李叔同早年热爱戏剧,留学时节,粉墨登场,一齣《茶花女》震动东瀛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堪称戏缘。
丰子恺是居士,自有佛缘。
沈尹默好书法,可称翰墨缘。
郑振铎爱书如命,不但藏书极其丰富,在“孤岛”时期,还曾经倾全家财力从日寇汉奸手边买下大量珍贵书籍,为民族文化保存了一大批瑰玮的珍宝,可以称为书缘。
从小学毕业,叶圣陶就喜欢上了喝酒,到九十四岁高龄,依然饮而不辍,是为酒缘。
闻一多的大烟斗,是须臾不可离身的,上课讲演,好像都有此君陪伴,其有烟缘可知矣。
梁实秋是美食家,刘半农是音乐家,胡适有考据癖,臧克家喜食大蒜、花生米,有乡土癖……这等嗜好,虽然不必到处提倡,要求人人效法,但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遇合,一种情怀的寄托,是精力弥漫情怀博大的象征或者说是折射。
笔者不熟悉当代作家,说不好在这方面他们有什么独特建树。
至于笔者以及同伴,实在鲜有出色的表现。
爱好游泳下棋,喜欢旅游养花,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惜成绩平平,难以与前辈抗衡。
至于养狗蓄猫,吹牛撒谎,饱食终日,一事不为……,虽然属于个人的行为,但到底难登大雅之堂。
那些更加不堪的勾当,为了避免污染,也为了不致应了九斤老太的谶语,还是不说为好吧。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水有着非常深厚的情缘者,当非沈从文莫属。
他从湘西的沅水走将出来,走到有许多“海”的北京,又从东海之滨,来到黄海之滨——1931年秋,他终于落脚到建校伊始的青岛大学,在中文系担任一名讲师,与青岛的大海,海边的崂山,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他是以从未读过中学的学历走上大学讲坛的极少数天才之一。
但当侧身于闻一多、梁实秋等留洋归来的名教授之间,又兼教学效果一时欠佳,班中25名学生给他教来教去仅剩5人,其中多数还是进修生的尴尬局面出现时,他却表现出“乡下人”独有的倔强和坚忍。
为了在这“准”十里洋场的现代都市中生存下去,他硬是用手中的一支笔挖出了一条生活的通路。
可是他流着鼻血写成的作品,在当时并不为青岛的报刊与出版机构认可,每有所作,往往只好送往千里迢迢的
上海卖稿换米。
这种处境,使他始终非常自觉地保持着“乡下人”的情感和理想,操守和气节。
这在已经颇为殖民地化的都市和作为都市文化尖端代表的大学氛围里,他确乎成为一种颇不和谐的游离的音符。
从文化角色到社会角色,他都或自觉或被动地成为“边缘人”、“边缘文化”的代表,但也正是这种非主流的特殊地位,却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成就。
在太平角高高的礁石上,他望着天边瞬息万变的云影霞光,想像力顿时升腾飞跃,化为既充满着野性又极其典雅的心灵的变奏曲《如蕤》。
在青岛大学福山路的教师宿舍里,,他看到南来北往的教授们一个个为潜藏的情欲所折磨扭曲的苦闷,领悟到人类更年期的尴尬、烦恼与摆脱烦恼的无能和无奈,于是写下《八骏图》,其中也把自我感情“发炎”时的病态细细勾画进去。
他在樱花与海棠的包围中,一鼓作气写成《从文自传》,颇具说服力地描画出一个朴野真纯的自然之子向理性和知识皈依的曲折故事和心路历程,构筑起人类童年的真纯与朴野的史诗。
《从文自传》问世以后,周作人和老舍不约而同地推选它为“一九三四年我爱读的书”。
他与青岛大学的教授们同游崂山,在北九水无意间邂逅一位风姿绰约的村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就作为翠翠的原型之一写进了舒徐的田园牧歌《边城》。
深夜灯下,他怀想起身陷囹圄的旧友丁玲,于是有《三个女性》之作。
都市的浇薄与势利,更使他怀念湘西的真诚与单纯,作为反拨,便有了闪烁着故乡山水的精灵的名篇《三三》,那神韵和风采,半个多世纪以后,还在涵育着像汪曾祺这样的作家……。
当然,青岛之所以在沈从文的生命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还在于正是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他完成了自我情感和婚姻的追求与圆满,找到了堪与白首的终身伴侣。
沈从文远行已经快二十年了,依然在怀想着他的,当然不止是湘西山水的子民和青岛大学的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