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十年服装历史发展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三步曲
鸦片战争后旗袍
清早期旗袍
2019/12/22
民国后旗袍
旗袍走向世界
2019/12/22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经 济 现 象 ?
2019/12/22
中山装的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 进行服制改革,把中山装 定为男子礼服之一,再加 上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 穿着,举国崇尚,蔚为风 尚。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 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 会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 中窥豹”,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 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 推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9/12/22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2019/12/22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服装史

服装史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过渡期)1.耐葛里杰,白天的常服,领口很大,背部有很多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

2.帕尼埃(行李筐、背笼的意思),裙撑,用鲸须、金属丝、藤条、木料和亚麻布等制作,呈吊钟状,又称为“鸣钟罗布”。

(2)路易十五时代(1730-1770)1.帕尼埃,越来越大,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帕尼埃•多布尔,是左右两个,中间用绳子或带子系身上,也越来越大。

外穿衬裙,再罩上前开的罗布,露出倒三角形的装饰一排缎带蝴蝶结的胸衣,罗布下面A字形打开,露出里面装饰着褶皱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的衬裙,领口很大,呈四角行,袖长及肘,袖口有三层飞边。

2.佩爱斯•迪斯托玛,倒三角形的胸挡,丝绸做的,穿时缝在罗布上,上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3.苛尔•巴莱耐-紧身胸衣,制作技术进步,表现在嵌入鲸须的数量和方向,前中央插入巴斯克,为使背平背后的鲸须是直的,后边系扎,外罩前开罗布,胸前装饰倒三角形前中央呈锐角的胸饰斯塔玛卡。

(3)路易十六时代洛可可“优美但很轻薄”的文化向“朴素、高尚、平静而伟大”的古典文化转移,这种倾向就是新古典主义,与英国自然主义、法国回归自然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

表现在服装上是头饰膨大化、裙子体积缩小、帕尼埃消失。

1.罗布•阿•拉•波罗耐兹,受波兰服装影响,特征是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向上提起,臀部三个柔和膨起的团;罗布•阿•拉•切尔卡鲜奴,受切尔卡西亚少女衣服的启发,裙子上有三条绳子捆束,形成四个膨起的团,是波兰式罗布的发展。

这两种波兰式罗布仍旧使用帕尼埃。

2.罗布•阿•朗葛莱兹-英国式罗布,更加简洁、质朴,体现自然主义倾向,取掉了帕尼埃,前后腰线都向下突出,通过起自腰线接缝处的许多碎褶形成裙子的体积感。

3.卡拉科-吸收男服形式的机能性女茄克,上半身紧身合体,下摆波浪状外张,衣长及臀,像男子的鸠斯特科尔(阿比),背部嵌鲸须使之挺直,有长袖和七分袖――女服向男服的机能化方向靠拢。

20世纪00年代—50年代服饰资料

20世纪00年代—50年代服饰资料

旗袍靓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人们对衣着时 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命工作的狂热,劳动美心灵美为社会认同。 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穿着打补 丁的衣裤,被视为艰苦朴素,备受推崇,于是有的人专门买来新 的衣裤放在水中洗的发白、发旧再穿。
布拉吉

是俄语的音译词,意为连衣裙,是前苏联女英雄卓娅所穿的衣服,宽 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 布拉吉不仅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同时又能够显示出女性身体的美,同时 它便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 都爱穿。
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 影响民国上海女装
20世纪30年代巴黎时装
女装开始流行 大面积的运用 皮草
素 雅 保 守 的 四 五 十 年 代
1949年新中国成 立,解放区的健康风 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 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 传遍全国。这一时期 服装崇尚简洁,朴实, 颜色相对单调,以绿, 蓝,黑,灰为主 。
1.布拉吉连衣裙: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 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 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 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 系腰带。
旗袍
中国40年代是改良旗袍比较普遍,比起 30年代的改良旗袍更加的开放,变化也 更多! 主要特点是:40年代,趋于无袖,缩短 衣服长度,减低领子高度,更加轻便合体! 改良前人属次要,单只重视诗意的线条 女人体格公式化,而改良后人体美越加 章显. 还流行烫发,高跟鞋,西式时装. 改良旗袍意思是,将原来满族女装直线 裁的旗袍结合西洋立体裁剪进行的收 腰合体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渐而 又流行低领,甚至流行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 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后,又流行短的,但通常都在膝盖以上。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服装是由动物皮毛制成的简单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等材料制作衣服。

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冕服”的礼服,它是帝王和贵族们穿着的特殊服装。

这种服装由上衣、下裳、腰带和鞋子组成,颜色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到了秦汉时期,服装的设计更加精细,出现了许多新的款式和装饰。

汉朝时期的妇女喜欢穿长袍和裙子,而唐朝时期的女性则更喜欢穿宽松的衣服和高跟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服饰风格也不断变化。

例如,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而民国时期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今天,中国的服饰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传统的汉服、唐装还是现代的时尚潮流,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服装历史

服装历史


另外两位较为重要的设计师----莫利纽 克斯和让· 巴杜的设计特点也十分简洁, 多选用颜色素净、花纹简洁的面料,尤 其喜欢米色、灰色、海军蓝等色调,在 色彩上比夏内尔更加简朴。他们在服装 设计中都不赞成佩用大量首饰,不论耳 环、项链或其他首饰,他们都认为不宜 滥用,在首饰的使用上也开创了一种清 新的风格。

电影的发展在三十年代中晚期处于高峰,艾 德里安(Adrian)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一位十分 著名的电影服装设计师。虽然他的设计要服 从影片的需要,但他设计的服装仍然和时髦 的巴黎时装一样,新颖独到,颇具创造性。 他为影星琼· 克劳福德(Joan Crawford)设计 服装。琼的臀部过于丰满,艾德里安为她设 计的服装中强调肩部的线条,把肩部垫宽, 而使她显得匀称、苗条。对垫肩的妙用很快 就被其它妇女所接受,一直流传至今。

服装的主要特征是: 宽松的富有下坠感的长裙,较紧身的上 衣,整套服装让人感到松软,下坠(Droopy)。 可是到了1933----1934年间,这种droopy趋 势起了变化,变得紧凑起来。 夏柏莱莉(Schiaparelli) 她在三十年代是最负盛名的时装设计师。 1934年设计的两款女时装,在时装史上占有 重要地位。她使三十年代初以来的droopy服 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衣服变得更加贴身、 适体、紧凑。下摆不再强调宽松和下坠感, 而是变得在外观上更能反映人体的自然线条。

第三节 1920----1930年 (咆哮的二十年代)
资本家为了掠夺世界财富,转嫁危机, 在西方世界,这个十年是贫富差别越来 越悬殊的十年,资本主义在战后的疯狂 发展,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 要的直接原因。 20-30年服装的特点:女士们通常戴着盔 式帽,裙子或外衣的腰部都很低,至小 腹部的上方。服装松散流畅表现自然人 体的线条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样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 二战前后 女装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 二战前后 女装变化

五十年代女装流行趋势二战后五十年代的女装是女装发展史伤的黄金期,在这个时期里各种造型服装层出不穷,与战争时期的军装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谈50年代女装流行趋势时,觉得以下几点说起:New Look、紧身胸衣、风衣外套、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等等。

五十年代服装发展的背景战争过后,欧洲一片混乱,食物、医疗方面缺乏,战争的痕迹无处不在。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局面还没有完全的稳定下来。

如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宣言使得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中断,冷战的局面慢慢开始。

另外德国朝鲜半岛分裂、印度甘地被杀等等,使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越来越多。

当时的服装,没有款式更没有时尚之说。

那时的男人大多参战,均是军装。

那时女人多从事工业农业化生产,因此服装多为工装。

为了因应战时劳动力的短缺,女性们不得不加入工厂或农产的劳力工作。

简单宽松大方的外套、直筒与裤装,以及耐磨耐穿的粗厚牛仔装是当时的流行。

即使有裙装,也是及膝的一步短裙。

色彩灰暗,以军装、工装的颜色为主。

经历那些残酷战争的折麽后,战后的五十年代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人们的生活逐步远离了战争时期的害怕和谨慎,经济发展的气息慢慢的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个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女性)也不再满足于单纯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她们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自立自强的生活道路,因此她们的着装也开始变得职业化(虽然那时大部分女性还只是从事办公室秘书之类的辅助角色),于是优雅的套装,套裙,裤装开始流行。

战争过后的女性,在战争的束缚过后,爆发出强劲的时尚追逐里,向往时尚动人的装扮。

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代“新风貌”浪潮下大众化成衣的经典之作。

明亮的色彩给人乐观喜气的感觉。

时尚的腰带级贵重金属的配置,使他们显得既美丽又极细的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在女性服装的点缀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无论是粉色白点裙搭配的同质地腰带,还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的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的剪裁。

真正的魅力是建立在女人味的基础上的。

旗袍的发展史

旗袍的发展史

清代刺绣女旗装
近代旗袍
旗袍起初是“清满 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 服装。下摆不开叉,衣 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 有彩绿。” 满族旗袍主要特点 为宽大、平直,衣长及 足,材料多用绸缎,衣 上绣满花纹,领、衣、 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 边。它的图案也十分丰 富和典雅,清代旗袍纹 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 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 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 以及八宝、八仙、福禄 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而阮玲玉胡蝶周璇等当时一批当红的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的时装上海从而成为海派旗袍的发祥地大大推动了旗袍的发展并很快风靡全国
百 年 旗 袍 万 种 风 情
世界上没有哪种服装能像旗袍那样将女人的 各种风韵体现无遗,成熟女人的婉约、青年女子 的俏丽,一袭旗袍终能穿出万种风情。旗袍风格 内敛而不张扬,优雅而不轻佻,贤淑而不争艳, 与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中国女性的形体特征十分契 合。 旗袍既是中国国粹,又是一种时尚,那么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百年旗袍的缤纷世界……
月份牌美女画
而全世界家喻户晓,被称作“C C dress”的旗袍,实 hinese dress 际上是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旗袍。上 世纪二十年代,经过改良之后的旗袍在 上海女性中流行起来。这种“中西合璧” 且“变化多端”的旗袍,吸纳了西式立 体剪裁方法,特别加入了连衣裙、晚礼 服等巴黎时装元素,显示出女性玲珑有 致的曼妙身材。此时,这种旗袍与最早 满族的宽大袍服已是大相径庭,除保留 原有袍服的核心元素外,其在裁剪、装 饰、质地、趣味上的创新,已使袍服这 种古老的服装如凤凰涅槃般焕发出新的 生命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风尚灿烂的 顶峰。随着设计和手艺的不断改进,旗 袍样式日益繁多。而阮玲玉、胡蝶、周 璇等当时一批当红的电影明星,以及红 极一时的月份牌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 袍作为重要的时装,上海从而成为海派 旗袍的发祥地,大大推动了旗袍的发展, 并很快风靡全国。由此,旗袍成为中国 女装的典型代表,特别是高贵、典雅的 气质象征,一直延续到今。

唐朝服饰简介

唐朝服饰简介

唐朝服饰简介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根底。

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开展。

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美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至唐代,丝织品产地普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华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根底。

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穿,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

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欣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

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

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

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颠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

唐朝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唐朝服饰-襦裙服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存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 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西装 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 自设计了中山装
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
到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从1840年——今天)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 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鸦 片 战 争 前
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 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 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 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 是宽宽大大的,一般 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 袍,有点笨拙,外面 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肩(也称小马夹);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浅谈中学生校服的衍变及其内涵

浅谈中学生校服的衍变及其内涵

浅谈中学生校服的衍变及其内涵小组成员:指导老师:班级:摘要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大至对外宣传,小到生活细节,都能够展现出其文化内涵。

而华夏国服,更是为众多专家学者所精心研究的、文化的重要体现。

近几年,中国的“校服文化”已经成为了既“课桌文化”之后的第二大校园系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以来,校服的变迁沿着历史的发展一路曲折前行,承载了我们每个人最美好时光中的嬉笑怒骂,并在我们的记忆中闪闪发光。

它是学生风貌的一方面,更蕴含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我们的课题将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校服的演变过程,其内在含义以及当代人对校服的看法。

课题分为以下两大部分:1、通过对校服样式演变内涵的探索,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总体精神风貌,以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2、通过对当代人对校服看法的调查,了解当代人期望的校服和学生形象,并对今后学生校服的样式设计提出建议。

关键词:校服,变迁史,文化,发展一、 中国校服的衍变历史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黑色裙受日本式服装影响出现的款式,在当时也是女学生与女教师的时尚。

三四十年代:由满汉民族服饰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受女学生亲睐。

制服式校服仍受学生欢迎。

男生常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

五十年代:全国人民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

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1958以前,风气比较宽松,大学女生会穿着王蒙的《青春之歌》讲的彩色呢子大衣。

这一时期,校服比较随意的,没有特定的校服。

通常是入了队的学生穿白衬衫,男生蓝裤子女生蓝裙。

六七十年代:旧军装取代校服,这时的旧军装不算是校服。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多是运动装或者背带裤一类。

1916年培华女子中学学生文化大革命时期学生服装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此时中国大陆的校服普遍以运动服为主,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少数学校的校服已更新为西式制服。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价值。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近代60年服装演变历程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近代60年
• 近代与现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的统治,带来了服装、服饰的重大 历史变革。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我国近代服装受到洋服的影响,开始向 短装、上衣下裳发展,出现了新式服装, 如学生服,制服及其后发展的中山装和 军服。由于这类服装实用、合体大方, 如今已成为我国服装的基本式群。特别 是中山装已成为我国民族服装的典范。 同时,满族旗袍也在外来服装的影响下, 逐渐形成了现代式样:长腰身、大开气、 直下摆、斜摆襟和小立领。这种旗袍也 成为中国典型的民族服装,同时对世界 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法。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南北朝服装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 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 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 风格一脉相承。 北朝的服式,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 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 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 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 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 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 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 地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 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 开元以后,胡服成为最新的时尚潮流。宫 廷又是时尚的发源地。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文化对服装的影响
.唐代舞蹈服
• 唐代舞蹈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 叫“软舞”,也称“文舞”,属于汉族的 舞蹈,舞姿宛转、舒展,余韵悠长,舞服 宽松、飘逸,大袖较多;另一种叫“健 舞”,也称“武舞”,属于胡舞的范畴, 舞姿威武、激越,旋转腾飞,舞服与胡服 同类,袖多紧瘦。

服装设计发展史

服装设计发展史
❖ 巴伦夏加潜心钻研女装设计,他经常像建筑设计家般地研究曲线旳力度、 构造旳变化,这使他旳设计具有雕塑一样旳立体效果。他从不满足于已 经有旳成就,而是加倍着迷于探索新设计,甚至不顾市场动向和舆论要 求,沉浸于完美境界旳求索中。
巴伦夏加
一线缝旳大衣
1955年作品
杰出旳裁剪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 50年代旳服装
❖ 1937年,她创作旳一件以“危险旳游戏”为名旳晚礼服作品, 大胆旳采用敞胸露背设计,后背从肩裸露至腰,为30年代后 期流行旳露背礼服设计树立了典范。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 50年代旳服装
❖ 一、女装旳优雅时代与鼎盛旳高级时装业
❖ 1.50年代女装 ❖ 女装朝着充斥女性化,强调奢华旳趋势发展,并延续到50年
❖ 有人说要看纪梵希(GIVENCHY) 旳设计,可从经典美女奥黛丽·赫本身上 反应出来。纪梵希(GIVENCHY) 与奥黛丽·赫本相识于1953年,原本单纯 旳主顾关系,因为相互欣赏彼此旳才华而进展成好朋友。随即四十年旳 时间里,纪梵希(GIVENCHY) 不但为奥黛丽·赫本设计日常衣饰,同步也 负责打点奥黛丽·赫本在电影中所穿旳服装,涉及《罗马假期》、《珠光 宝气》、《甜姐儿》与《偷龙转凤》等。
设计风格 : 格蕾夫人在设计上一贯以造型流畅、高贵幽雅,充分呈现女性 柔美曲线旳特质而著称。只要是穿上格蕾夫人所设计旳服装,那种特有旳优 雅风格就会尽现
格蕾夫人
格蕾夫人及其作品
1935年格蕾夫人设计旳古希腊风格旳服装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旳服装
❖ 3.妮娜·里奇
❖ 妮娜·里奇1883年出生于意大利,儿时迷恋服装。13岁开始 学习裁缝,22岁就成了裁缝店里旳总设计师。1923年自立 门户创建“时装之家”,其后改为“妮娜·里奇企业”。五 十年代,妮娜·里奇退休。

建国以来女生服装的变化

建国以来女生服装的变化

建国以来女生服装的变化
1.50年代:简单朴素的工装成主流。

新中国刚刚成立,物资匮乏,百废待
兴。

很多人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柴米油盐买齐,便所剩无几。

那时候的家庭妇女也大多从工帮补家用,于是简单朴素的工装成为主流,"列宁装"就是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2.70年代中期以前: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

女装中基本
上是两用衫、军便装的天下。

旗袍的华丽之美仅仅用于外贸出口,除此以外,就是成为爱好收藏人士压箱底的藏品。

我国武警部队军装服饰演变描述

我国武警部队军装服饰演变描述

你知道我国武警部队军装服饰的演变更新历史吗?请看图片——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5年间)我国武警部队的前身——在建国初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公安部队),其着装服饰与人民解放军同样,帽徽为“五星八一”图案,左胸前佩带“中国人民解放军”胸标,只是在军装上衣右袖上方加戴“公安图案”臂章,以表明公安部队的标识与特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1955-1965)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公安部队基本上在同一时期也实行军衔制,其帽徽、军衔领章(肩章)、与解放军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主要是在帽徽、领章都设计有盾牌图案……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1966-1983)1965年,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等历史原因,人民解放军被取消已有十年历程的军衔制,全军统一“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且从中央到地方,公安部队大都又划归为人民解放军建制,军装服饰也就与解放军完全一样;期间于六十年代后期、七十代初期仍然保留、恢复公安部队建制的,在1972年开始帽徽为红色小国徽、红领章与解放军相同,裤子颜色为深蓝色,以示与解放军相区别……八十年代中期至新世纪二零零七年十月(1984年10月-2007年)1982年,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全国范围内重新恢复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4年10月1日,在建国35周年首都国庆大阅兵盛典上,参加阅兵式的武警方队首次穿着让人耳目一新的83式武警制服,随后,全国武警部队陆续换着新式盾牌帽徽、红领章保留、增加了镶有武警标志的盾牌的肩袢……;1991年,全国武警部队取消红领章,军装衣领上改掇武警图案领花(先是红色的,随后又改为蓝色图案……)1988年10月起,全国武警部队与人民解放军同时恢复军衔制,武警军(警)衔、军(警)官、士官士兵军(警)衔与解放军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于武警军(警)官的军衔没有红色边线,武警士官士兵军(警)衔以红色为主色调……随后,至2007年武警部队统一换着07式武警新军(警)服之前,全国武警部队的着装制式服饰在臂章、胸徽和服装质料以及作训作战服饰等方面,又又了不少的调整、改进和更新……世纪二零零七年至今(2007年……)从2007年8月1日起,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更换07式新军服,全国武警部队基本同步更换以深橄榄绿为主色调的07式武警新军(警)服,武警帽徽、军(警)衔、领花、胸标、臂章和军(警)服饰、制服质料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重大变革,并与解放军一样,增加胸前增加了姓名牌、军历勋章等标识……,武警07式服装包括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105个品种。

服饰文化--课题研究

服饰文化--课题研究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 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

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主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

要了解中国服饰那多样的款式、独特的风采、鲜明的色泽和精湛的工艺,首要的课题就应该浅知一点中华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饰文化发展轨迹,这样才能通过浏览,去着意开开掘中华服饰文化的底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

而服装不仅反映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反映社会政治文化诸多现象。

自1949年以来,中国民众服装尤其是城镇民众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伦理、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发展变化,反映着中国民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对5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亲历了服装的变化,每一种款式、每一个变化都留下深刻的记忆。

1949年前,中国城镇男子着装通常是长袍马褂,妇女服装多为旗袍或者中式短装配长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镇民众的服装表现为新旧交替、多样并存。

男装发展演变

男装发展演变

What I want? I want -------
随着50年代中期的广泛就业和经济繁荣,服装的 流行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50年代晚期,意大利风 格成了国际潮流的男装中心。
“动荡的60年代”出现的各种服装,从总体来看, 在设计中追求的是让年轻人更富青春气息,皮质更 广泛用与服装。
What ccaannyyoouudodo? ?I Icanca-n--
----------
男装经过“嬉皮士”运动进入70年代 以来,又逐渐趋于稳健。整体上变化不大, 但剪裁更为考究,做工更为精良,面料以 纯毛料为主。
1979年以后,男装的变化是前所未有 的。进入80年代,男装正朝着更为多元 化、更重人情味、更强调功能与形式统一 的方向发展。
SoSmoemtehtinhgingabaobuotumt eme
SomSeotmhinegthaibnogut ambeout me
现代男装发展演变概况
男装在19世纪早期曾是非常奢华。在男性皇室 成员和贵族的服饰相当的繁琐,甚至超过女性服 装,并且那时两者区别本来就不大。战争使男性 服装像简单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
男装在20世纪头十年中的变化并不大,与19实 际90年代差不多。
诺福克夹克:
衣长齐臀,有 腰带,单排纽扣, 前后一片从肩部 到衣摆打有盒状 褶,打补丁口袋。 多位男子运动或 旅游时穿用。
What I want? I want -------
SoSmoemtehtinhgingabaobuotumt eme 不同种类的男装
宋朝的男装 宋代男子一般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 袍,袖口短窄,腰部扎有腰带,做事 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
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满足现代人生理、 心理两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是男装设计的重要 原则,也是把握男装发展宗趋向的指南针。以下 举例:

华裳的古稀之年

华裳的古稀之年

华裳的“古稀之年”摘要:七十年,中国服饰记录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记忆,从朴素耐脏的粗布衣服到彰显个性的品牌服装,服饰悄然走过,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从政治影响到个性自由,服装,因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

关键词:七十年服饰从1945年至今,七十年,在这个人称古稀之年的时刻,华人的服饰却以其鲜亮活泼的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

时尚、个性、绚烂、精致、高档.......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今日的时装,因为它是如此繁复多样、各有春秋。

七十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她的时尚,那么七十年的斗转星移,与我们最亲近的衣着,是怎样翩翩起舞,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辉煌呢。

一、王朝的遗响1949年之前,乱世之末,多事之秋,长袍马褂和旗袍,这些改良过的,余留着王朝色彩的服装,仍因局面的不统一而流行着。

旗袍,一改清朝宽大,顺直的特点,变得修身而体现曲线,受到城镇妇女的喜爱,广为流行,甚至在经历过冰川期后的今时今日,以其独特的中国韵味和对女性身材的完美体现,受到国人乃至国际的青睐。

除此之外,由于侵略战争,革命思想等等的影响,西装、礼帽、皮鞋、和中山装也充斥其中,服饰和当时的国局一样,呈现出混乱的状态。

二、榜样的力量(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国家建设的极大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随着国家的统一,人民的思想,行为,乃至着装都是统一的,苏联作为中国的老大哥,除了经济上的学习外,苏式服装也成为中国民众争相模仿的对象,一时间列宁装、布拉吉十分流行。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在1950的中国年轻人当中颇为流行的一句话。

有意思的是,列宁装本是男装,却在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

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一般为蓝色或灰色,少数为米黄色。

而且或多或少还带有些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有时还会付加上一条腰带,凸显女性身材。

“错彩镂金”的唐代服饰

“错彩镂金”的唐代服饰

“错彩镂金”的唐代服饰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8年第9期唐代服饰色彩艳丽,风格华贵典雅,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流行节奏非常快,因而款式众多,风格不一。

从初唐的明丽自然,到盛唐的雍容华贵,再到中晚唐的诡丽凄婉,展现了当时人们服饰审美的意境、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以及随世而变的审美意识。

体现出以自然、感性和以人为本的审美趣味,人体的自然美与服饰的装饰美结合在一起,服饰衬托和展示了人体的自然美而不是遮蔽和扭曲,这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艺术作为唐朝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唐代包容开放的时代特征。

繁荣强盛的大唐帝国,发达的经济实力为艺术发展提供了保障,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纺织业和印染业。

考古发现,在甘肃敦煌和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文物,其质地细密,设色精良,以实物印证了当时高超的织造水平。

另外,宗教思想的渗入,也给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对唐代服饰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丽的襦裙装唐初服饰基本上沿袭隋朝,没有明显变化,整体呈现清新明丽,自然朴素的风格。

沈从文在其研究中曾提到“初唐衣着多沿隋代旧制,变化不大”。

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是襦裙装,其上身着短襦,下身为长裙,有些肩披帛,绕于两臂,也有襦外穿半臂,再配披帛。

襦为内服,袖长,衣领变化较多,常见的有圆领、交领,还有其它形式的开领。

半臂是一种短袖衫,袖长至肘部,对襟,在胸前打结,衫长到腰,可以束在裙内,也可以在裙外。

披帛是用薄纱制成的长方形巾子,横幅稍宽,约两米长,像围巾一样披在双肩,从双臂绕到身前,下垂至膝。

披帛增加了女性身姿的柔美感和动感,使服装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襦裙装是唐代女子日常所穿的服饰,一直贯穿于整个唐代,它历经不同时期,其后的变化基本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

李爽墓北壁《吹笛女侍图》中,吹笛女侍身形高挑,轻盈潇洒,头梳华丽的双环髻,双手持横笛,正翘起灵巧的手指,全神贯注地吹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五十年服装历史发展变化
从1950年到现在,中国服装已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里程。

抚今追昔,中国服装这50余年的变化好像是在叙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人们可以从中**出这个“衣冠大国”的社会发展轨迹。

遥想50年代,具有布尔什维克革命意识的“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灰卡其布列宁装,还有飒爽英姿中山装、人民装一直是渴求进步的人们的首选。

那时,举国上下可谓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蓝色的卡其布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睐,但服装的款式异常单调,只有十几种之多。

当时,人们可用在服装上的开销非常之少,买布要凭布票才能供应。

人们同时被艰苦朴素的观念信条引导着,坚持要不奢华,以穿有补丁的衣服为荣耀,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着装风气,也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向质朴的工农大众靠近。

在许多家庭中,衣服都无一例外地成了“传家宝”,它经爷奶传给父母,再由父母传给子女,由于是多子女制,一件衣服则又经常由长子再传次子,以此类推。

及至60年代,“**”开始前,原本单色的服装稍稍呈现出一点杂色,这在总是激情浪漫的文艺团体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的“修正主义”苗子开始稍稍抬头,中国服装总算走近了张扬个性的时尚边缘。

但很快,随着“**”的兴起,中国服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被淹没在了一片国防绿的军装里,军服成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时尚。

几乎所有的妙龄女郎都幻想着能“绿”装素裹,尽显“妖娆”。

但由于军服的罕见,流行中便有真假之分,于是人们炼就出了一副识别真假货的火眼金睛,这也许是中国服装打假的最先源头。

顺带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江青领衔展示的“江氏服装”在国内的各大场合折腾了一阵子,但由于设计的失误和幼稚,很快便夭折了,没有形成任何气候。

在70年代,中国服装被老外称作是灰蚂蚁蓝蚂蚁,它们蠕动在大江南北的宽街小巷。

无论男女老少,也不管是何种职业,大家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千人一面,万人一体,个性不能被张扬,只能被**。

后来,人们还对天蓝色及红色大翻领的运动装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常穿在深受爱戴的乒乓国手身上,尽管他们还不敢被老百姓公然称作为心目中的偶像。

1978年,中国服装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重大转折。

从单一走向多元,它经历着改革前的剧烈阵痛。

80年代,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这20年中,中国服装也首次引进了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行样式,踩蹬裤、牛仔裤、直筒裤、牛筋裤、喇叭裤、老板裤、萝卜裤、夹克衫、蝙蝠衫、皮大衣、西装、晚礼服、休闲装、喇叭裙、一步裙、A字裙,甚至超短裙、迷你裙,这些时装新概念铺天盖地卷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分辨着、感知着、追踪着、模仿着、争议着,新旧杂陈,确实有点令人措手不及。

据说踩蹬裤最早唤醒了中国女性的审美和独立意识,它也一度大规模地泛滥流行,从学校的小女生到工厂的女工再到菜市场监工的老大妈,她们几乎人人都具备这样的裤种。

到后来,踩蹬裤被弃置一旁,无人再去问津。

但是,它的功劳不可辱没,有了它,也才有了日后的超短裙、露肩露背裙……不管怎样,它算得上是千篇一律女性服装的最初反叛。

此外,喇叭裤可能是最受争议的一种服装,它的大肆繁衍及迅速流行的确令人瞠目结舌,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形象几乎成了不正经、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的代号。

通过关于喇叭裤的功与过、罪与罚等问题的探讨,人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张扬个性、尊重自我的年代。

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但在着装方面,我们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大家在选择衣服时有一种盲目的从众性和趋同性,就像风行一时的红茶菌、甩手疗法、君子兰、呼啦圈等等。

一时间,要么街上都流行红裙子,要么都流行黄裙子、黑裙子、白裙子……大家在街头或聚会场所,经常能看到和自己穿着等同的各色人,
但通常并不感到尴尬,而且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里长外短一大怪,短裤穿在长裤外”。

但真正怪的还不只这些。

为了追求新潮前卫时髦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一些年轻人故意将新衣服作旧,或者掏个洞,或者磨破边,有的还干脆撕破裤边的侧缝线招摇过市。

还有,长裙及至脚面,短裙刚好盖臀。

在开始睁开朦胧睡眼看世界的同时,中国服装业也跃跃欲试地想在世界时装领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90年代,休闲装深受人们的青睐,服装的功能性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重视。

以衣服为主流的时尚已变得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

这一切不单单是彩发、黑嘴唇、松糕似厚底鞋、鱼网装、透明装、露肚脐装、缩手装、乞丐服、PONK服,及内衣外穿、半袖衫穿在长袖衫外等等服饰现象所能函概得了的。

紧接着,牛仔装这一西方服装新概念也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经过不断的熏陶和磨砺,人们慧眼独具,能清晰地辨认出GUESS、MARLBORO、WERSAGE、PORTS及ESPIRIT这一类顶尖世界名牌,人们在购买服装时也越来越出手不凡,可以花近万元买一件皮衣,也可用上千元消费一件西装,为的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穿出档次穿出品位。

服装的概念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固定框架,也不再拘泥于弊体御寒甚至美观等几项简单的内容,它几乎变成了某种时尚的代言人及某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和宣泄。

同一类衣服不同的穿法,也能折射出穿者的千姿百态。

有人曾戏谑说,穿化纤西装而不打领带的是民工,打上领带就成了上门推销或在街头发传单的大学生。

换成毛料的西装,打上难看领带的是国企领导或乡镇企业的小老板,换成三粒扣总穿白衬衫的是年轻的白领,只有外资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才恢复了西装的名誉。

看上去能让人眼睛一亮的是那些洋文不错的**人。

着装以言志,这是90年代末中国服装的另一种现象。

1998年末,洪水曾肆虐中国南北局部地区。

官兵们身着迷彩服日夜抗洪,深得民心,那以后各种迷彩或变异迷彩装又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开来了。

甚至连女孩子们也都穿上了各式各样的迷彩T恤。

在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夏季,中国的女装也变得越来越透明,这种露还不是那种坦胸、露背、露肚脐的简单暴露,它们朦朦胧胧、遮遮掩掩,既含蓄又引人入胜。

其中有小立领与前胸稍敞的些微透,吊带裙与披风配套的朦胧透,透明衣加内衫的立体透,还有针织衫与镂空工艺或镶拼蕾丝的局部透。

至此,中国女人在着装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大胆。

当然,中国服装从来也没淡忘过要走向世界,已经开始在世界服饰舞台上崭露头角。

与世界服装接轨,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服装业贯穿始终的主题。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在舶来服饰的猛烈冲击下,人们也越来越怀念传统的味道十足的中式服装———第一个扣子扣得紧紧的、严丝合缝的中山装,小立领的棉布或麻布衬衫,带团花或寿字图案的丝棉袄,大红色的中式坎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