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指南一跋制定指南的小组成员包括英国的基础医学专家、各地血液病学专家以及患者代表。

并系统收集了medline与EMBASE库在2004-2008之间刊发以aplastic anemia为关键词的所有文献。

草案由血液病学的标准委员会审定通过。

并经过全英国59名有丰富经验的血液病学专家、英国血液病学标准委员会、英国血液病社团的评审。

指南的目的是向专业人员提供获得性再障的诊断治疗中以详细确切的指导。

不适合于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有特殊的环境的个体。

由于再障是一种罕见疾病,难以全部进行大量临床试验,文中许多观点主要源于既往文献复习或专家的共识。

本期刊曾经登载过再障诊治指南(marsh等2003版);此新指南是03版旧指南的更新,并取代2003版指南。

建议归纳如下:1)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疾病。

绝大部分(70-80%)再障为特发性,原因不清。

一部分再障因感染或想、药物导致的骨髓衰竭,但仍不清楚有的个体对其易感。

近15-20%的再障为遗传性,此类患者有家族历史或有染色体畸形。

2)详尽得家族史以及临床检验对比排除某些罕见的遗传类型特别重要。

3)注意采集药物以及职业暴露史,可疑引起再障的药物应立即停药并且避免再次服用。

任何可疑导致再障的药物需要上报给MHRA(药品与健康监管机构),并填报黄色报卡。

4)所有有再障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以下评估:ⅰ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导致血细胞减少的骨髓低增生性疾病ⅱ以标准的血液以及骨髓指标评定再障的严重程度ⅲ确实是否存在与再障相关的PNH以及异常的细胞生成克隆。

50%的无溶血的AA患者中有微小的PNH克隆;在12%排除了MDS 的再障患者中有异常的细胞生成克隆(cytogenetic clone)治疗是联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环孢素。

ATG必须在住院观察下使用,环孢素需要在达到最大的血液效益后持续1年以上,缓慢减量避免复发;免疫抑制治疗开始后(因为临床试验ⅳ需排除迟发型的先天性骨髓衰竭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疗指南【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原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严重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极度增生不良,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

临床上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两种类型,二者的发病机制、免疫功能、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原则均有不同。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急性造血停滞、低增生型白血病和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临床表现】1.贫血头昏、眼花、乏力、面色苍白和心悸等。

2.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妇女常有月经过多。

严重时可有内脏出血。

3.感染常见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时可有败血症。

4.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

2.实验室检查(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象:骨髓涂片检杳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骨髓活检见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和浆细胞增多,骨髓间质水肿和出血。

3.必须除外可能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巨幼细胞贫血和癌肿骨髓转移等。

4.分型诊断(1)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慢,以贫血症状为主,感染及出血均相对较轻。

2)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

3)骨髓象:骨髓三系细胞减少,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加。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严重感染和出血。

2)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网织红细胞少于1%,绝对值少于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少于0.5×109/L;血小板少于20×109/L。

可治性罕见病—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治性罕见病—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可治性罕见病—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疾病概述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又称Diamond-Blackfan综合征(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并累及多系统组织为本病主要临床特征。

1936年由Joseph首次报道,2年后Diamond和Blackfan也报道了同样的病例。

其血液学特点为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巨核系增生正常,而红系明显缺乏。

DBA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为5~7/106,2010年,日本统计的DBA发病率为12/106[1],国内尚无相关统计结果。

约90%的DBA患儿1岁以内起病,30%—50%可合并除生长发育迟缓以外的躯体畸形[2]。

临床研究证实,与其他先天性骨髓衰竭疾病一样,DBA患者的恶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正常人[3]。

常规集落培养显示DBA患者骨髓红系祖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BA患者体内不存在与红系造血缺陷有关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且其骨髓基质支持造血功能良好。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DBA患者红系祖细胞有内在质的异常,从而导致其对多种调挖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反应性降低,细胞凋亡加速。

DBA患者一般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999年,编码核糖体小亚基蛋白19的基因RPS19,首先被证实与DBA发病有关[4],也是截至目前DBA患者中突变比例最高的基因,约占25%。

此后陆续发现了与DBA发病相关的其他核糖体蛋白基因,包括RPS7,RPS10,RPS17,RPS19,RPS24,RPS26,RPL5,RPL11,RPL26,及RPL35A等10个核糖体基因的点突变或缺失,但仍有约35%的患者尚未发现核糖体蛋白基因的异常[5~7]。

DBA的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红细胞输注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最近环孢霉素A、雷利度胺、亮氨酸也被应用于DBA的治疗中,但疗效尚难肯定[8]。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血液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一.疾病相关情况(一)定义: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物理、化学、生物或不明因素介导,使体内T细胞功能失衡,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并逐渐耗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二)分类:根据发病和临床进展情况,分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血细胞指标,分为重型再障(SAA)、非重型再障(NSAA)和极重型再障(VSAA)。

(三)诊断标准:AA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计数<0.024×1012/L;(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脂肪组织面积增加,巨核细胞数量下降;(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骨髓衰竭综合征、MDS、PNH、白血病等;(5)常规抗贫血治疗无效。

AA分型诊断标准:SAA,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严重感染和出血。

血象具备下述三项中两项:(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1×1012/L;(2)中性粒细胞<0.5×109/L;(3)血小板<20×109/L.骨髓增生广泛重度减低。

NSAA指达不到SAA诊断标准的AA。

VSAA:符合SAA标准,中性粒细胞<0.2×109/L。

(四)临床特点:以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表现,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无胸骨压痛;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骨髓细胞涂片增生低下,巨核细胞数量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加;骨髓活检造血组织面积明显缩小,巨核细胞分布减少;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二.门诊分级诊疗指南(一)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标准:1.确诊为慢性再障患者;2.确诊为轻型再障或非重型再障患者;3.病情稳定,无明显感染、出血症状。

(二)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上转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原因不明;2.慢性再障或非重型再障治疗无效;3.再障合并PNH者;4.再障出现粒缺、血小板少于20*10^9/L;5.不能排除骨髓衰竭综合征等。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PPT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PPT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 生障碍性贫血概述
● 定义: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贫血。
● 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 遗传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由基因突变引起,如α-地 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等。 b.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由感染、药物、免疫等因素引起,如病毒性肝 炎、药物性贫血等。 c. 混合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同时存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
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急性期治疗,可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可抑制免疫系统,减轻病情 输血治疗:适用于严重贫血患者,可暂时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铁过载 骨髓移植: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根治疾病,但存在移植风险和排斥反应
输血频率:根据病情和血红 蛋白水平决定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 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 疗汇报人:
目录
护理人员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概述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的预防和护理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 碍性贫血的预后和随访
护理人员:XX医 院-XX科室-XX
血常规检查: 观察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 板数量和形态
骨髓检查:观 察骨髓造血功 能,判断骨髓
增生程度
基因检测:检 测相关基因突 变,确定病因
免疫学检查: 检测抗体和补 体水平,排除
免疫因素
影像学检查: 观察骨髓、肝 脏、脾脏等器 官形态和功能
临床表现:观 察患者症状和 体征,判断病
情严重程度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 生障碍性贫血的治 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检中网硬蛋白不增加也看不到异常细胞。再障患者不会出现 异常核分裂相,出现则提示可能为低增生性MDS或是演变为
白血病。
2.3基于全血细胞计数和骨髑检查的疾病严重程度分类
万方数据
・358・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9垡32卷第4期
减少。 ●运用血液及骨髓标准对疾病严重程度分级。 ●证实存在PNH和细胞遗传学克隆。 ●排除迟发型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②多中心研究推荐上述评估方法并且为患者制定合适的 诊疗计划。 ③如果对诊断和/或处理存在疑问,鼓励咨询专家的意见 和/或将血片及骨髓片送至专业中心检查。 3支持疗法
依然可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出来。然而再障患者检出少量 PNH克隆的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这些克隆可以保持不 变、减少,消失或是增加。出现实验室或是临床溶血的PNH克
隆就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尿含铁血黄素检查可以排除PNH的 血管内溶血。PNH相关性溶血程度应该通过网织红细胞计 数、胆红素、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定量的判断。 2.8细胞遗传学检查 虽然在骨髓细胞低下的情况下,难以获得足够的中期分裂 象细胞,但还是应该做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查。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考虑用FISH的方法特别分析5号和7号染色体。过去认
命性大出血,如脑出血、大面积视网膜出血、口腔出血或是迅速 进展的皮肤紫癜也很常见。在侵入性操作和手术过程中,必需 输注血小板使其达到英国血液学会指南的要求。
⑤免疫抑制治疗适用于:(1)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障;(2)
年龄大于40岁的重型和极重型再障;(3)没有合适配型供者的 年轻重型和极重型再障。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ATG联合环 孢素。ATG仅用于住院病人。环孢素在达到最大血液学效应 后,应最少维持12个月以降低复发危险。关于应用ATG及环
孢素后是否联合应用造血生长因子(如昏CSF)等尚缺乏相应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概述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仅有红细胞系统的发育障碍,白细胞与血小板无改变。

个别病例可在骨髓中表现为幼红细胞系列成熟停顿于早期阶段,出现原红细胞小簇且伴巨幼样变,其他幼红细胞极度减少,但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发育正常,红细胞寿命稍短于正常。

贫血呈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减少或缺如。

二病因本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纯红再障。

后天获得性者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1.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即Diamond-Blackfan贫血(DBA),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1:1,大部分为散发病例,约10%~25%有家族史。

90%于初生到1岁内起病,罕有2岁以后发病者。

本病具有遗传特性,家族性DBA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表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可能是由于外显不全或罕见的性腺镶嵌现象。

连锁分析发现目前DBA 的染色体突变有9q13.2,8p22-23和10q22-23等。

除遗传因素外,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c-kit (酪氨酸激酶)受体/配体(KL)系统,由于DBA存在与W/W突变及s1/s1突变小鼠相似的血液学异常,因此推测DB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c-kit受体/配体(KL)系统有关。

研究表明,本病患者的CD34+细胞的c-kit受体表达无异常,贫血的发生可能为体内KL生成不足或缺乏所致。

②EPO/EPOR(EPO受体)系统,本病可能存在EPO与EPOR 结合后信号传递异常,从而导致原始粒子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不敏感。

③红系定向干细胞的缺陷使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

④免疫因素存在争议。

2.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原发性PRCA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自身抗体针对红系祖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EPO),以及与红细胞生成相关的淋巴细胞紊乱,从而抑制了红细胞的生成。

通过免疫检测发现,本症患者体内存在一组自身抗体(IgG),分别具有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促红素抗体)、抑制幼红细胞分化增殖(抗幼红细胞抗体)和抑制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合成抑制因子)作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病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病诊疗指南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病诊疗指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常表现为较为严重的贫血、出血和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根据症状发生的急缓、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再障。

1.急性再障起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出血部位广泛,可有深部出血;感染严重,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

2.慢性再障起病及进展慢。

贫血是主要和首发表现。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为主,少有严重感染。

【实验室检查】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三系减少的程度不一定一致,急性再障降低的程度更严重。

网织红细胞降低。

2.骨髓象骨髓小粒少,脂肪多。

多数穿刺部位显示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巨核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诊断要点】1.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2)一般无肝脾肿大;(3)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PNH,MDS —R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5)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急性再障(重型再障I型):(1)临床表现:发病急、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

(2)血象:除Hb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之两项①网织红细胞(RC)<1%,绝对值<15×109/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③血小板<20×109/L;(3)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3.慢性再障(轻型再障)(1)临床表现: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及出血均较轻。

(2)血象:Hb下降速度较慢,RC、WBC及Plt常较急性再障为高。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PPT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PPT

免疫学检查:检测抗体、补 体等免疫指标
骨髓检查:观察骨髓增生程 度、红细胞生成情况
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 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形态
基因检测:检测相关基因突 变情况
生化检查:检测血红蛋白、 铁代谢等生化指标
影像学检查:观察骨髓、肝 脏等器官形态及功能
诊断标准
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
免疫学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贫 血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 与治疗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
03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
05
后与随访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
02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
04
防与护理
01
护理人员:XX医院-XX科室-XX
02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 断
随访建议
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象等指 标,了解病情变化
关注患者生长发育情况,及时 发现异常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营养均衡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及时进行 心理疏导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 监测药物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 关注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儿营养均衡,提高免疫力
康复指导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血常规、 骨髓检查等,监测病情变化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多 吃富含铁、维生素的食物
适当运动:根据病情适当进行 运动,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给予患儿及家长心 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临床表现

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及隐性遗传病,25%贫血发生于出生时,65%~72%于生后4~6个月内,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临床上,出生后数月内可出现面色苍白、贫血,贫血严重时易激惹,并可导致贫血性心力衰竭,肝脾可不肿大,10%~20%的病例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如拇指畸形、唇及(或)腭裂、先天性心脏病、泌尿道畸形等。

(1)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计数均减低,贫血呈巨幼细胞性;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5飞升(fl);网织红细胞(RC),明显减少;胎儿血红蛋白(Hb),高于正常(5%~25%)。

(2)骨髓检查:幼红细胞明显减少,粒/红比值明显增大。

(3)红细胞腺苷脱氨酶活力(ADA)等测定:ADA明显增高,抗原也增高。

(4)骨髓培养:大多数病例,红系干细胞培养数目,低于正常。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检查项:1. 白细胞分类(DC)2. 红细胞(RBC或BLC)3. 血红蛋白(Hb或HGB)4. 平均红细胞体积(MCW)5. 网织红细胞(RC或RET)6. 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7. 骨髓粒细胞系统8. 骨髓红细胞系统9. 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M/E)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液疾病,也称为Diamond–Blackfan贫血(DBA),以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为特征。

该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可导致严重的贫血以及其他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显示该疾病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突变有关。

约50%的DBA患者存在家族史,这表明该疾病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与DBA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RPS19、RPL5、RPL11等。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干扰红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症状包括严重贫血、骨骼发育异常和器官畸形等。

患者常常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出现贫血的症状,包括皮肤苍白、疲劳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

此外,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增长较慢,可能伴有骨骼发育不良和器官形态异常,如斜视、耳畸形等。

这些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异。

诊断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病史询问中,医生会询问患者和家族的血液病史,以及贫血的症状表现。

体格检查中,医生会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黏膜湿润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学检查,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骨髓活检和基因检测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目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输血疗法、激素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输血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通过输注红细胞来纠正贫血。

然而,长期的输血治疗可能导致铁过载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激素治疗可以帮助部分患者恢复红细胞的再生能力,但其疗效有限。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潜在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成功率较低,适用于年轻的患者和适当的供体。

总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诊断与分型标准】1•诊断标准:需要符合下列5项条件:(1)全血细胞减少,如只有1〜2系下降,贝帰有血小板计数降低。

(2)一般无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伴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全片<7个)。

如有增生活跃现象,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有条件者尽量行骨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巨核细胞减少。

对于临床表现和外周血象符合再障,但骨髓涂片检查不符合者,必须进行骨髓活检以利及时确诊。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它疾病。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白血病等。

(5)一般抗贫血药治疗无效2•分型标准:同时符合下列三项血象标准中的两项者,应诊断为重型再障(SAA):(1)网织红细胞<1%,绝对计数<15X109/L O(2)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vO・5X109/L O(3)血血小板<20X109/L。

根据分型标准,再障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急性再障(重型再障一I型,SM—I):病情进展迅速,外周血象下降较快,一般在3个月内达到SAA标准者。

②慢性重型再障(重型再障-II型,SAA-II):病情较缓慢,>3个月进展到上述SAA标准者。

③一般慢性再障(CAA):外周血象未达到SAA标准者。

3•其它参考分型:(1)极重型再障(VerySevereAplasticAnemia,VSAA):国夕卜Camitta诊断标准中,将SAA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2X10/L者,定为VSAA。

(2)中型再障(Moderate,AA):近年国外文献又将未达到SAA标准,但造血功能已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患者视为中等程度再障,标准为:①髓细胞成分<50%;②加以下三条中的两条:a・中性粒细胞计数V1・0X109/L;b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30X109/L;c・血小板计数<60X109/L,持续6周以上。

简析什么是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析什么是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析什么是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Congenital Pure Red Cell Aplasia, CnPRC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液疾病,其特点是儿童期发生的严重贫血,伴有红细胞生成减低或消失。

本文将从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于遗传突变导致红细胞的生成减低或中断。

最常见的突变是在5号染色体的RPS19基因中发现的,该基因编码核糖体蛋白S19。

RPS19突变会导致核糖体组装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突变也可以导致红细胞生成的障碍,但这些突变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病理特征方面,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中红细胞系列的异常。

典型的病理特征包括骨髓中红细胞造血细胞的减少或缺乏,同时伴有其他造血细胞的正常或增多。

此外,核酸染色和骨髓穿刺检查还可以发现异常的红细胞前体细胞,如巨幼红细胞、多核红细胞和核内嗜酸性细粒等。

临床表现方面,患有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常在出生后数个月出现严重贫血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皮肤苍白、黄疸、心悸等。

严重贫血还可能导致食欲减退、生长迟缓和免疫功能低下等症状。

由于残留红细胞的寿命较短,患儿还可能出现间歇性的再生性 hemolytic危象,表现为急性贫血加重、黄疸加深和肝脾肿大等症状。

治疗方面,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主要目的是纠正贫血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输注红细胞悬液。

对于一些合并有再生障碍的患儿,可能还需要同时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以减轻对骨髓造血功能的自身免疫攻击。

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环孢霉素、甲氨蝶呤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

对于一些有合并基因突变的患儿,基因治疗也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通过基因修复或基因替代,可以恢复红细胞生成的正常功能。

综上所述,先天性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先天性血液疾病。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怎样治疗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怎样治疗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法,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吃什么药。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输红细胞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患儿维持正常生活。

但由于病程较长,长期输红细胞可继发血色病,需要特别注意。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的合并症为发育障碍及继发感染。

1.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约75%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但仅少数患者可获持续性缓解,超过80%有效患者成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者。

临床上泼尼松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推荐剂量为2mg/(kg·d),连续1个月以上,此后根据疗效反应来调整泼尼松剂量与疗程,无效者可试验性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HDMP),100mg/(kg·d),静脉输注,连续3天,以后逐渐减量。

有报道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7例中9例经甲泼尼龙(HDMP)治疗后,无需维持剂量泼尼松而获持久疗效。

但鉴于甲泼尼龙(HDMP)毒副作用明显,临床上对本疗法应持慎重态度。

有学者报道改用口服甲泼尼龙(HDMP)可减轻其毒副作用。

2.HGFs:已有红细胞生成素 (rhEPO),rhIL-3及rh莫拉司亭(GM-CSF)单用,联合或序贯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仅rhIL-3对部分患者有效。

Bastion等应用rhIL-3治疗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5例,剂量由2.5μg /(kg· d)逐渐递增至10μg/(kg·d),连续8~12周,其中13例患者获得持久性疗效。

3.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近年来allo-BMT已成功用于难治性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

Greinix等对依赖输血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例实施HLA匹配同胞供体的allo-BMT,除1例早期死于肺脏合并症外,其余3例于allo-BMT后分别存活3.0,7.4及10.6年,Kamofsky行为评分显示此3例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诊断鉴别,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织网红细胞计数、骨髓象分析、血清铁(Fe)、血清铁饱和度、心电图、红细胞大小异常、骨髓浆细胞系统*一、检查1、外周血象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10~90g/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婴幼儿患者一般不伴有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继发脾功能亢进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且有巨幼样变。

2、骨髓象增生良好,但红系显著减少,其他骨髓细胞均正常。

3、红细胞存活时间正常。

4、血清铁及血清铁饱和度增加,胎儿血红蛋白增加,i抗原持续存在。

5、血胆红素和粪胆原排泄正常。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B超、X线等检查。

*以上是对于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易混淆疾病。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鉴别?:*一、鉴别应注意与Fanconi贫血,儿童一过性原始红细胞缺乏症(TEC),慢性溶血性贫血并发B19微小病毒感染,Pearson综合征及软骨毛发发育不良综合征相鉴别,其中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与FA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应该做哪些检查,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纯红再障贫血治疗方案

纯红再障贫血治疗方案

纯红再障贫血治疗方案简介纯红再障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病,由于细胞内的红细胞色素(HB)无法正确合成,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生长和分化,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

本文档将介绍纯红再障贫血的治疗方案。

治疗目标纯红再障贫血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1.缓解贫血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肝脾肿大等。

3.提高患者的生长发育。

治疗方案1. 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纯红再障贫血的唯一根治疗法。

该方法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实现正常红细胞的生成。

适应症:•年龄小于35岁的患者。

•没有合适的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体。

治疗步骤:1.供者细胞与受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兼容性匹配。

2.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

3.在受者体内进行预处理,包括化疗和放疗,以清除受者体内的异常造血细胞。

4.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受者。

2. 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是纯红再障贫血的基础治疗,主要通过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和并发症进行管理。

输血治疗:对于重度贫血的患者,输血是改善氧气供应的一种方法。

输血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缓解贫血症状。

但长期输血也会带来输血相关并发症,如铁负荷过多和感染的风险。

铁螯合剂治疗:长期输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铁负荷过多的情况,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铁螯合剂进行治疗,以避免铁过载引起的并发症。

抗生素治疗:纯红再障贫血患者易于感染,尤其是肝脾肿大的患者。

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该及时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辅助治疗: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以促进红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3. 遗传咨询和家族规划纯红再障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存在较高的遗传风险。

对于已经患有此病的患者,遗传咨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遗传方式,规划未来的生育计划。

注意事项1.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体检和药物敏感性测试,以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2.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其他必要的检查,以监测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概述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的少见遗传性疾病,又称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由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绝大多数患儿起病发生于1岁以内,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减少、发育畸形和肿瘤易感性增高等。

病因和流行病学DBA于1936年由学者Josephs首次报道,1938年由学者Diamond和Blackfan 报道描述,因而得名。

DBA是一种核糖体合成障碍性疾病,是影响核糖体合成的基因突变所致。

目前认为核糖体功能缺陷引起选择性红系生成不良,表现为红系定向祖细胞存在增殖、分化、凋亡及对细胞因子无反应的内在缺陷,因同时观察到DBA患者有广泛的躯体畸形,可以出现其他血细胞异常,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提示DBA也可累及除红系造血外的多个系统。

另外,核糖体的合成受损也影响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抑制通路的稳定性和活性,这被认为是疾病临床表现(包括红细胞生成受损、肿瘤易感)的原因,p53激活及下游事件导致细胞周期俘获和细胞凋亡。

通常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在一个家族中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外显率降低)。

通过连锁分析揭示DBA的遗传基因位点已被陆续检出。

约25%的DBA患者是编码核糖体蛋白19的基因(RPS19)发生突变。

已有编码核糖体大亚基基因(RPL35A、RPL5、RPL11)和核糖体小亚基基因(RPS24、RPS17、RPS7、RPS10、RPS26)致病性突变的描述,在50%以上的DBA患者中出现。

其中RPL5或RPL11突变患者更常出现躯体畸形。

DBA患儿EPO生成正常,尚无EPO抗体的描述。

2012年研究发现,DBA 患者的造血转录因子GATA1也可出现剪接区突变,这种突变是除核糖体蛋白异常之外另一种可导致DBA的因素,可损害全长蛋白(一种红系分化所必需的转录因子)的生成,为X连锁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他的机制可能有原癌基因c-myc的激活。

由于DBA颇为少见,其确切的发病率难以确定。

欧洲回顾性研究表明,DBA 在≤15岁儿童中年发病率约为1.5/100万~5.0/100万。

此病发生于婴幼儿,多数患儿出生后2周至2年发病,超过90%患儿在1岁内确诊,其中35%是在出生1个月内诊断的。

患儿多在就诊时有明显的贫血。

本病男女患者之比约为1.1∶1,10%~25%有家族史。

尽管大多数病例报道为高加索人,但是这种病例已在多种不同的人种中被发现。

临床表现1.骨髓衰竭35%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贫血,常于生后2周至2年确诊。

贫血为大细胞或正细胞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减少、白细胞正常或轻度降低、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增高、骨髓红系增生低下而粒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活跃。

2.先天发育异常30%~50%DBA患者可能存在先天发育异常,主要涉及头部、上肢、心脏和泌尿生殖系统。

如身材矮小,颅面部畸形包括颅面部过宽、宽平鼻梁、小头、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硬腭高拱及唇腭裂甚至特纳综合征外貌,拇指畸形,先天性心血管发育异常,泌尿生殖器官畸形。

存在身体的异常并不能预测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

30%受累患者可出现生后的生长迟缓,通常伴有其他先天畸形。

然而,RPS19基因连锁突变则不会伴有生长迟缓。

3.癌症易感性增加DBA患者肿瘤发生率约为4%,高于同年龄正常人群。

且肿瘤发生年龄早,中位年龄为15岁。

包括血液系统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及实体瘤如骨肉瘤、胸腺癌、肝细胞癌、黑色素瘤、纤维组织细胞瘤、胃癌和肠癌等。

患肿瘤后,较患同样肿瘤的一般人群预后差,病死率高。

辅助检查1.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测对于疑似DBA者应进行,一般是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增大。

通常在诊断时贫血很严重,2个月以下的婴儿平均血红蛋白水平65g/L,2个月以上的婴儿为40g/L。

然而,一些非典型的DBA患者仅有轻度贫血,或者仅有轻微的红系异常。

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降低。

通常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不受影响。

2.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因DBA患儿多表现为胎儿造血特征,6个月内血红蛋白F(hemoglobin F,HbF)百分比也比正常同龄儿升高,6个月后HbF仍持续升高,多保持在5%~10%,这些胎儿样红细胞特征表明应激性红细胞生成。

3.红细胞中腺苷脱氨酶(erythrocyte adenosine deaminase,eADA)活性患者通常存在嘌呤核苷代谢异常,可表现为47%~100%患者出现红细胞腺苷脱氨酶的活性升高。

4.骨髓检查提示骨髓造血组织比例正常伴红系前体细胞减少或缺失。

90%以上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正常,仅早期红系细胞明显减少或缺如(多<5%),粒红比例可达10:1,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正常。

5.其他检查推荐进行心脏超声和肾脏影像检查筛查器官发育异常可能。

诊断符合以下4条标准的患者可以诊断DBA:1.发病年龄小于1岁。

2.大细胞性(或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降低、血小板正常或稍增高。

3.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

4.骨髓增生活跃伴红系前体细胞明显减少。

对于不满足以上所有诊断标准的患者,可增加支持标准,分为主要和次要发现以做出“拟诊”。

(1)主要支持标准:包括存在与DBA相关的基因突变和阳性家族史。

(2)次要支持标准:包括eADA活性增高、与DBA相关的先天畸形、HbF增高和排除其他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的证据。

在以下情况下可拟诊DBA:(1)满足3项诊断标准并有阳性家族史。

(2)满足2项诊断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

(3)阳性家族史和3项次要标准。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DBA的患者,也建议进行与DBA相关基因突变的基因筛查。

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进行RPS19基因突变的序列分析(因为该基因突变是DBA最常见的病因),然后通过分子学检测方法检测其他8个与DBA相关的基因。

此外,如果患者具有DBA相关的基因突变,但不满足DBA的诊断标准,则可诊断为非典型DBA。

鉴别诊断1.儿童期暂时性幼红细胞减少症(transient erythroblastopenia of childhood,TEC)TEC是儿童红细胞生成减少最常见的病因,通常是由微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获得性短暂的红细胞生成不良。

TEC表现为一过性的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病程呈自限性,多发生于1岁以后,无阳性家族史或先天畸形,于发病后1~2个月内恢复,预后良好。

正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电泳进行HbF含量和eADA正常、基因分析有助于鉴别TEC和DBA。

2.Aase综合征是以上肢畸形合并先天性红系生成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受累儿童也可能有心血管和颅面部(唇腭裂)畸形。

此综合征很可能是DBA的一种变异型而不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疾病。

与DBA一样,一部分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有效。

3.其他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包括范科尼贫血、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和先天性角化不良。

此类疾病常伴有额外的血细胞减少,因表型复杂多变,基因辅助临床诊断更为直接。

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40%~50%的DBA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散发的或者有不同遗传特征的家族性。

因为受下降的外显率及轻重两种形式共存在同一家谱内等因素的影响,DBA的遗传规律很难预测,即受多因素影响,表现型和基因型不一致。

在DBA家族中应进行遗传咨询指导优生优育。

治疗DBA的主要治疗为皮质类固醇和输血。

总体上,大约40%的DBA患者为类固醇依赖型,40%为输血依赖型,20%到25岁时可获得到缓解。

10%~25%患者可自发缓解;约70%经治疗可达完全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复发;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主要靠输血改善症状,故易引起血色病等。

部分效果有限的治疗选择报道,如白介素-3、雄激素、甲氧氯普胺、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

1.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2mg/(kg·d),以早晨单剂量一次或分两次给药。

50%~70%患者初次治疗时有效。

越早治疗,有效率越高,建议尽早接受治疗。

治疗有效的患者通常在治疗后1~2周即可出现网织红细胞比例的升高。

Hb上升至100g/L以上后可开始减量。

8~12周内应缓慢减少激素剂量直到达到最小有效剂量。

这种最低有效剂量变化很大,并且许多对类固醇有反应的患儿不能完全停药,逐渐减量目标为达到剂量≤0.5mg/(kg·d),目标血红蛋白为80~100g/L。

患者仍在使用中等以上剂量激素治疗时,应避免使用活病毒疫苗。

治疗应尝试进行4周,如果无反应,则应中止治疗。

类固醇无效者需警惕向骨髓衰竭发展,具有RPS26基因突变的患者对类固醇治疗的反应率最低。

需要注意:在婴儿中使用类固醇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早产儿中激素长期应用可能出现生长延迟,学步时期易出现神经肌肉发育不良及运动神经延迟。

所以多数专家推荐在6~12月龄之前应避免使用类固醇治疗,在此期间可以通过输血治疗进行替代。

对于长期接受泼尼松治疗的患者应考虑开始预防性使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治疗。

2.输血治疗对于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存在类固醇使用禁忌的患者,输血是主要治疗手段。

此类患者依赖长期间断性输血,应进行完全红细胞分型、去除白细胞处理,避免直系亲属供给。

通常每4~6周输血1次,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80g/L以上,可保证生长发育及日常活动需要。

长期输血的患儿可引起铁过载,应监测血清铁蛋白,及时去铁治疗,建议去铁治疗可以在输注悬浮红细胞15次后或是患儿满2岁后开始。

推荐地拉罗司20mg/(kg·d)起始,缓慢加量,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kg·d)。

每3个月监测血清铁蛋白,目标值为1000~1500μg/L。

3.基因治疗伴有RPS19基因缺陷的DBA患者的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体外实验显示,在患者红系祖细胞中增加RPS19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红细胞发育,用转基因病毒载体来验证基因治疗功效的动物模型(去除RPS19基因表达)已经被成功制成。

4.造血干细胞移植类固醇无效、输血依赖型DBA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同胞供者需注意筛查排除供者携带致病基因突变。

诊疗流程(图25-1)参考文献[1]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等.血液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84-485.[2]Willig TN, Gazda H, Sieff CA. Diamond-Blackfan anemia. Curr OpinHematol,2000,7:85.[3]Vlachos A, Ball S, Dahl N, et al.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Diamond Blackfananaemia: 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consensus conference. Br JHaematol,2008,142:859.[4]Vlachos A, Rosenberg PS, Atsidaftos E, et al. Incidence of neoplasia in DiamondBlackfan anemia: a report from the Diamond Blackfan Anemia Registry.Blood,2012,119:3815.[5]Halperin DS, Freedman MH. Diamond-blackfan anemia: etiology,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Am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1989,11:380.[6]Farrar JE, Nater M, Caywood E, et al. Abnormalities of the large ribosomalsubunit protein, Rpl35a, in Diamond-Blackfan anemia. Blood, 2008,112:1582. [7]Orfali KA, Ohene-Abuakwa Y, Ball SE. Diamond Blackfan anaemia in the UK: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 Br J Haematol, 2004, 125:243.[8]Kuramitsu M, Sato-Otsubo A, Morio T, et al. Extensive gene deletions in Japanesepatients with Diamond-Blackfan anemia. Blood, 2012, 119:2376.[9]Chen S, Warszawski J, Bader-Meunier B, et al. Diamond-Blackfan anemia andgrowth status: the French registry. J Pediatr, 2005, 147:669.[10]A bkowitz JL, Schaison G, Boulad F, et al.Response of Diamond-Blackfan anemiato metoclopramide: evidence for a role for prolactin in erythropoiesis. Blood,2002,100(8):2687.[11]B all SE, Tchernia G, Wranne L, et al. Is there a role for interleukin-3 in Diamond-Blackfan anaemia? Results of a European multicentre study. Br JHaematol,1995,91(2):313.[12]L eonard EM, Raefsky E, Griffith P, et al. Cyclosporine therapy of aplasticanaemia, congenital and acquired red cell aplasia. Br J Haematol,1989,72(2):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