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与综述

袁隆平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收稿日期:2007-11-22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总结提出了形态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借助分子技术等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并对超级稻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级稻;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应用前景

(kg/667m2)

杂交水稻

阶段

1996年水平第一阶段1996~2000第二阶段2001~2005

早季

500650750

晚季

500650750

单季

550700800

增长率

(%)

0>20>40

表1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指标

注:连续两年在两个示范点,每点面积6.67hm2(100亩)的平均单

产。

1前言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934m2

,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会减少到

667m2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在21世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吃好,中国农业部

1996年立项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见表1。

2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

2000年,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并达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其中,以两优培九(P64S/

9311)表现最好,2000年有20多个示范点,每点6.67

hm2(100亩)或66.67hm2

(1000亩),其平均产量超过

700kg/667m2。该组合近几年的推广面积在120~200万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达550kg,而同期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是420kg/667m2

,杂交稻为470kg/

667m2。

1999年在云南永胜县的实验田

(720m2),苗头组合P64S/E32的产量达1139kg/667m2,创造了当时的水稻超高产纪录。

从2001年起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突破,且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目标。

根据2001年的进展,2002年在多个示范点

(每点100~120亩)安排了一些有希望的新组合示范,其中最好的是P88S/0293,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平均产量达820kg/667m2;2003年该组合在海南省三亚市、澄迈县和湖南省汝城、隆回、中方、湘潭四县共6个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超过800kg/667m2。2004年在湖南、安徽和贵州有2个组合共12个点,单产在800kg/667m2以上,其中湖南的汝城、隆回、中方三县的百亩片是连

续两年达标,即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2005年,在湖南溆浦县更有一个千亩(1240亩)示范片单产超过800kg/667m2。同时,在选育超级杂交晚稻上也有重大进展,一新育成生长期短的三系杂交稻组合金23A/Q611,作双季晚稻栽培,

2003年在浏阳市、2004年在洪江市分别安排一个百亩示范片,其平均产量在660kg/667m2左右,比对照V优6号增产近30%,达到了双季晚稻第一阶段的产量指标。2006年该组合在桂阳县的百亩片,平均单产高达712kg/667m2。

3技术路线

育种实践表明,迄今为止,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

量,只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必差。其它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杂种优势上,否则,就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育种要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3.1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自从1968年DrDonald

提出理想株型概念后,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意这一

2008年第1期

1・・

表2籼粳F1杂种的产量潜力

组合

城特232(粳)×26窄早(籼)威优35(对照,籼×籼)

优势(%)

株高

(cm)

120.0

89.0

34.8

颖花数

(个/穗)

269.4

102.6

162.8

颖花数

(个/株)

1779.4

800.3

122.4

株数

(株/667m2)

25000

25000

结实率

(%)

54.0

92.9

-41.9

实产

(kg/667m2)

550

575

-4.3

*小区面积6.67m2,7月29日插秧,株行距13.32cm×19.98cm。

重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其中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要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蘖少,每株3~4个有效分蘖;③短而壮实的秆。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有待实践证明。

根据我们的研究,特别是受超高产组合P64S/E32(其单产高达1139kg/667m2)的显著特征所启发,我们发现超高产品种有如下形态特征。

3.1.1高冠层

上三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积大而且能两面受光又互不遮荫,因此能更有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且不易早衰。总之,具有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才能有最大的有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有机源。

3.1.2矮穗层

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这种结构由于重心下降,可使植株高度抗倒伏。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3.1.3中大穗

每穗谷重约5g,每m2约300穗。理论上,其产量潜力为1000kg/667m2。

稻谷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现行的矮秆品种,收获指数(HI)已很高(>0.5),进一步提高收获指数难度很高,因此,主要应依赖提高生物学产量才能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来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量有效而可行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倒伏。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育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粗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高产。上述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高收获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较好的统一起来,从而能实现超高产。

3.2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水稻的杂种优势强弱有如下的总趋势:籼粳交>籼

爪交>粳爪交>籼籼交>粳粳交。依据我们研究,籼粳杂交稻库大源足,其产量潜力比现行在生产上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可高30%以上。但是,要利用籼粳杂种优势的难度很大,最主要的是籼稻和粳稻为不同亚种,亲缘关系较远,二者之间存在不亲和性,致使籼粳杂种的受精结实不正常,一般结实率仅30%左右,因此,其实际产量不高。现举例1986年的一个试验例子,即足以说明(表2)。

从表2可知,城特232×26窄早的每667m2颖花数比对照多122%,可达4400万以上,尽管结实率仅54%,但产量几乎与品种间强优组合威优35相当。如果能将结实率提高到80%,作双季晚稻栽培,其产量潜力每667m2可超过800kg。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在利用籼粳杂种优势育种上终于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结实率正常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籼粳杂交稻组合。主要经验,一是利用广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稻之间的不亲和性;二是用具有混合亲缘的中间型材料而不是用典型的籼、粳品种作亲本,以协调其它方面的矛盾。

3.3借助分子技术

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是今后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超级杂交稻的选育途径。

3.3.1利用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

基于分子技术和田间试验,已鉴别出两个源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增产QTL位点,每个QTL位点具有比高产的对照杂交组合(V优64)增产18%的效应。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已育成一个带有一个上述QTL位点的优良的恢复系(Q611)。它的杂交种J23A/Q611,作晚稻试验示范,比杂交稻对照增产极显著,示范田的平均单产达660kg/667m2左右。3.3.2利用稗草的DNA创造水稻新资源

通过穗颈注射法将稗草的总DNA导入恢复系(R207),后代产生变异,从这些变异株中选育出新的优良、稳定的恢复系RB207-1,它具有如下农艺特征:①穗大粒多;②粒重比原始R207大大提高。尤其是其

2008年第1期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