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

摘要: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中国的杜威研究学者的积极传播,加上杜威本人亲自到中国的访问和讲演以及杜威教育著作的翻译出版,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教育思想上,而且也表现在教育实践上。本文将从杜威来华前的国内文化背景、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试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杜威中国教育思想

作者:教育学院

一、杜威来华前的国内文化背景

在杜威来华的前几年,新文化运动即已兴起。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结合,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政府祭天祀孔,把读经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面对这股复古思潮,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坚持民主主义理想,发动了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了“人权”(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挑战。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并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先后参加编辑或撰稿工作,使《新青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进步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学校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他积极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力倡导进步的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聚集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杜威来华初期,正值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在此期间,《新青年》杂志继续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反对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新道德、新文学;介绍西方的民主政治、科学思想和文化教育,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教育、学术的交流。杜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应邀来华访问、讲学的。

二、杜威的中国之行

1919年4月27日,美国哲学家杜威和夫人奇普曼坐船离开日本熊本港,前往中国。到日本讲学时,杜威并没把中国列在他的远东之行计划之内,但在日本期间,杜威接到了北大胡适教授的邀请信。恰巧当时北大的蒋梦麟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等也在日本,他们登门拜访杜威夫妇,并以北大、新学会、尚志学会、中国公学的名义,向杜威发出正式邀请。杜威这才决定到中国走一趟,把行程暂定为由上海到汉口再到北京。

杜威到中国的本意是想游历一番中国的名山胜水,讲演只是附带的事情,但他没有想到在中国小住几月的计划竟延长到两年多的时光。杜威是4月30日下午抵达上海的。刚上码头,便见到了蒋梦麟、陶行知、胡适,他们三位昔日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师从杜威。三人把杜威夫妇接到沧州别墅,胡适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以及请杜威到华演讲的用意。这勾起了杜威的好奇心。他隐隐感到,这个古国正发生着一场文化巨变,这变化还与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年轻人有关。

杜威到沪的第三天,便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会场作了题为“平民主义的教育”的讲演,当时的热闹场面在上海十分少见。就在讲演期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爆发了,北京学生运动的消息不断传到他的耳中,杜威夫妇急于北上,5月30日便到了北京。杜威有幸目睹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刻,并为那种浩大的声势所震撼。像许多西方人一样,

杜威先前也觉得中国是个积重难返的民族,但通过数月观察分析,他发现事实并不如此,所以他于1919年12月发表在《亚洲》杂志上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一文中,告诉西方人说,“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一年之后,杜威还写了《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他一方面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

胡适和蒋梦麟知道自己的恩师对中国发生的事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挽留他多呆一段时间,杜威欣然应允。经与他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磋商,定下了一年的期限。后来又延长了一年。杜威在中国居留的时间长达两年又两个月,在杜威一生的讲学或旅行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

为此杜威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讲演计划,增添了多方面的内容。这样,从1919年6月8日开始,杜威先后在教育部礼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地作了十六次社会与政治哲学讲演,十六次教育哲学讲演,十五次伦理学讲演,八次思维类型讲演,三次关于詹姆士、柏格森和罗素的讲演。

在这些讲演中,杜威总想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厌其烦地告诉中国人,现代西方文明的精髓在于精神文化,中国人若想从西方得到启示,就得从这一点着眼,来改造自己的民族精神。杜威还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痼疾所在,那就是中国人对国家问题的冷漠和无视。最后杜威终于发现,冷漠和无视问题在于中国人的保守,在于他们对自然、对土地的依赖超出了对国家的关心。于是杜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讲演中,想使中国人明白自己的处境。1919年8月他和胡适等人到山西,在《学问的新问题》的讲演中,他说,人们必须要把握时代的变化,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剖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看清文明的真义。

在《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文中,他也指出,保守是促使中国国力羸弱的主要原因,他的这种观点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

杜威来华时,是作为一个教育家享誉世界的。在杜威的总体计划中,教育改造仍然是首要的环节,所以也是他讲演的主要组成部分。1919年5月3日至4日杜威首次在上海江苏省教育学会会场做的讲演,实际上就是其教育改造的开始。杜威到北京后,从7月4日开始,在北京男女高师专门开设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课程。1920年4月,杜威一家又到了南京,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讲授“教育哲学”。

在他两年多的讲学即将结束时,1921年6月30日午间,北京大学、男女高师、尚志学会等师生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为杜威夫妇及其女儿饯行。杜威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在掌声中缓缓地站起来,说了一番饱含深情的话:这两年,是我生活中最有兴味的时期,学得也比什么时候都多……我向来主张东西文化的汇合,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

杜威回国后,仍对中国恋恋不忘,接连不断地在《新共和》和《亚洲》杂志上发表有关中国的论文。正像他的女儿简·杜威后来所讲的那样,中国一直是杜威深为关切的国家,这种关切仅仅次于他自己的祖国。

三、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

因为杜威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来华的,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因有胡适等人的大力宣扬,那么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不可避免的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

杜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内,针对“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强制性的纪律和教师的权威作用”的传统教育,他提出了“教育即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