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其他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新要素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学派的主要 奠基者之一,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自由贸易政策的倡导者。1776年,亚当·斯密发 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 《国富论》)一书,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 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 面,他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 差异—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产品价格的 相对差异——国际贸易发生
比较优势理论
分工前
投入 产品 国家
X 6 1
Y 4 2 Y产品比较成本较低, 生产Y有比较优势。
A B 对于A国而言: X产品:6/4>1/2
Y产品:4/6<2/1
X产品:1/2<6/4 Y产品:2/1>4/6
率的相对差异,从而造成各国在生产成本上的相 对差异,即比较优势或劣势,这是国际贸易产生 的基础。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应该生产和出 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外国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提高国民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脉络 自然禀赋或后天的自然条件的相对差异—
新要素理论:技术要素说
A国生产 B国进口 A国生产 B国进口 模仿时滞
B国出口 掌握时滞
B国生产
反应时滞
需求时滞 B国生产、出口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
新要素理论
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强调了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
它把人力资本独立于通常的资本和劳动力,作为 影响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劳动力 是有内在区别的,古典贸易理论只是笼统地讲劳 动力,不区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但在 实际中,管理人员、技术专业人员和高级熟练工 人对比较优势有着重要的贡献,这种通过在人力 资源上的投资所形成的高素质劳动力,能在技术 和技能密集型生产上为国家创造优势。一国若能 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就可以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 极大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该国的对外 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
资所凭借的垄断优势分为以下四类:
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 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Buckley),卡森 (Mark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共同提出。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 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 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企业内部的转移 价格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使内部市场能像外部市场一样 有效发挥作用。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跨越国界的表现。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 升,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 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 市场,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与损失。
新要素理论
技术要素说
技术要素说认为,比较优势来自于国际技术差异。
一国如果在技术进步上领先于竞争对手,拥有了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就可能创造一个准 垄断的地位,而其他国家要模仿和复制创新国的 新技术和新产品就会有一个“模仿时间差”,贸 易就发生在“模仿滞后”的时间差期间。随着技 术被模仿,新技术在国际上成为标准化的技术, 新技术的动态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使两国的生产 函数再次接近,生产与贸易格局将由要素禀赋理 论的静态条件所决定,这时比较优势将偏向于劳 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3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企业在不完 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当 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 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三是 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一是产业特定因素, 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二是 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 特点等;三是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 制度;四是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 管理能力。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 因素,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 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 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 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磨擦,为了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 完全性,就可能出浇那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 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
新要素理论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研究与开发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 发,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 中就越有利。在一定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的 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 生出新的比较利益。 美国学者格鲁贝尔(Gruber)等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 业的有关资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 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进行排列后发现,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和非电器机 械五大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78.2%,科学 家和工程师占85.3%,销售量占39.1%,而出口量却占 72%,可见出口与研究开发的投入密切相关。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脉络
自然禀赋或后天的自然条件的绝对差异—生产技
术的绝对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生产成 本的绝对差异—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国际贸 易发生
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前 投入 产 品 国家 A B X 1单位劳动 Y 2单位劳动
2单位劳动
1单位劳动
劳动耗费: A+LB=3 + 3=6 L 生产与消费: A + QB=2 + 2=4 Q A国的绝对优势:X产品,应专业化生产X B国的绝对优势:Y产品,应专业化生产Y
第二节 来自百度文库外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 Hymer)在他的博 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 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作了发展和补充。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思想
世界上各个国家因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而产生在
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 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 要素的产品。一方面,各国因参与国际贸易而获 取比较优势利益,另一方面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 会因国际贸易而均等化。
绝对优势理论
基本思想
各国因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的不同,引发
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从而造成各国在产品生 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即绝对优势或劣势,这是 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 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 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或本国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劳 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提高国民福利。
(David Ricardo)。大卫· 李嘉图是英国著名 经济学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1817年,大卫· 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 税原理》一书,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思想, 即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 斯 密绝对优势理论的重大发展 。
比较优势理论
基本思想
各国因自然因素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劳动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
理论脉络 各国同种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的绝对差是由 成本的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 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差是由要 素存量比率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 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供求是由要素禀 赋决定的。
新要素理论
新要素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像 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那样,仅仅只分析劳动力、 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为, 传统理论强调自然条件决定比较优势,虽然这在一 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经济快速 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禀赋不仅仅局限于所在的 地理位置或自然资源,许多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 的努力,取得后天的比较优势。新要素理论认为, 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 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国际分工和交换 基础与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对于B国而言:
X产品比较成本较低, 生产X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
分工后
产出 产品 国家
X
0 3
Y 2.5 0
A B
A国:将全部劳动10个单位用于生产Y产品 产出:X:0;Y:2.5
B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X产品
产出:X:3;Y: 0 分工后,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产量增加, 福利水平提高。
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构
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 关。他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它们开 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美国从事对外直接 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少数部门。 美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 自己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以谋取高额利润。 海默认为,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与部门的 垄断程度较高有关。
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后
产 国 家 产 出 品
X 3 0
Y 0 3
A B
A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X产品
产出:X:3;Y:0
B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Y产品 产出:X:0;Y:3 分工后,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产量增加, 福利水平提高。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 李嘉图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或赫克歇尔-俄林 理论,是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1879-1952)和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赫克歇尔 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 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继 承了其导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40年代萨缪尔森(P. A.Samuelson)发展了 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又称 赫—俄—萨(H-O-S)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在1966年 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 出。 维农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与产品的生命周 期有密切的联系。他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 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解释 美国战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这一理论 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 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 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 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应该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阶段:
由于创新国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
格偏高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 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 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的需 要。
成熟阶段:
产品逐渐标准化,最有效的生产工序已经形成,产品
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品和替代品, 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对提高竞争力的 作用增强,此时创新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 入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略低于创新国的 地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开关税壁垒。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其他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新要素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学派的主要 奠基者之一,同时又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 自由贸易政策的倡导者。1776年,亚当·斯密发 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 《国富论》)一书,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 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方 面,他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 差异—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产品价格的 相对差异——国际贸易发生
比较优势理论
分工前
投入 产品 国家
X 6 1
Y 4 2 Y产品比较成本较低, 生产Y有比较优势。
A B 对于A国而言: X产品:6/4>1/2
Y产品:4/6<2/1
X产品:1/2<6/4 Y产品:2/1>4/6
率的相对差异,从而造成各国在生产成本上的相 对差异,即比较优势或劣势,这是国际贸易产生 的基础。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应该生产和出 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外国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提高国民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脉络 自然禀赋或后天的自然条件的相对差异—
新要素理论:技术要素说
A国生产 B国进口 A国生产 B国进口 模仿时滞
B国出口 掌握时滞
B国生产
反应时滞
需求时滞 B国生产、出口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
新要素理论
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强调了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力资本。
它把人力资本独立于通常的资本和劳动力,作为 影响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劳动力 是有内在区别的,古典贸易理论只是笼统地讲劳 动力,不区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但在 实际中,管理人员、技术专业人员和高级熟练工 人对比较优势有着重要的贡献,这种通过在人力 资源上的投资所形成的高素质劳动力,能在技术 和技能密集型生产上为国家创造优势。一国若能 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就可以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 极大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该国的对外 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
资所凭借的垄断优势分为以下四类:
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 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主要由英国学者巴克莱(Peter Buckley),卡森 (Mark 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共同提出。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以企业的内部 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整而带来的 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 企业内部的转移 价格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使内部市场能像外部市场一样 有效发挥作用。跨国化是企业内部化跨越国界的表现。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整性和交易成本上 升,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 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 市场,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整所造成的风险与损失。
新要素理论
技术要素说
技术要素说认为,比较优势来自于国际技术差异。
一国如果在技术进步上领先于竞争对手,拥有了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就可能创造一个准 垄断的地位,而其他国家要模仿和复制创新国的 新技术和新产品就会有一个“模仿时间差”,贸 易就发生在“模仿滞后”的时间差期间。随着技 术被模仿,新技术在国际上成为标准化的技术, 新技术的动态优势就会逐渐丧失,使两国的生产 函数再次接近,生产与贸易格局将由要素禀赋理 论的静态条件所决定,这时比较优势将偏向于劳 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3个假设的基础上:一是企业在不完 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当 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 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三是 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一是产业特定因素, 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二是 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 特点等;三是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 制度;四是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 管理能力。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 因素,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 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 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 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磨擦,为了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 完全性,就可能出浇那市场内部化。市场内部化会给企 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
新要素理论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研究与开发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 发,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 中就越有利。在一定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的 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 生出新的比较利益。 美国学者格鲁贝尔(Gruber)等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 业的有关资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 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进行排列后发现,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和非电器机 械五大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78.2%,科学 家和工程师占85.3%,销售量占39.1%,而出口量却占 72%,可见出口与研究开发的投入密切相关。
绝对优势理论
理论脉络
自然禀赋或后天的自然条件的绝对差异—生产技
术的绝对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生产成 本的绝对差异—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国际贸 易发生
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前 投入 产 品 国家 A B X 1单位劳动 Y 2单位劳动
2单位劳动
1单位劳动
劳动耗费: A+LB=3 + 3=6 L 生产与消费: A + QB=2 + 2=4 Q A国的绝对优势:X产品,应专业化生产X B国的绝对优势:Y产品,应专业化生产Y
第二节 来自百度文库外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 Hymer)在他的博 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 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作了发展和补充。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思想
世界上各个国家因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而产生在
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 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 要素的产品。一方面,各国因参与国际贸易而获 取比较优势利益,另一方面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 会因国际贸易而均等化。
绝对优势理论
基本思想
各国因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的不同,引发
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从而造成各国在产品生 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即绝对优势或劣势,这是 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 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 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或本国具有绝对劣势 的产品)。这样,各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提高劳 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提高国民福利。
(David Ricardo)。大卫· 李嘉图是英国著名 经济学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1817年,大卫· 李嘉图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 税原理》一书,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思想, 即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亚当· 斯 密绝对优势理论的重大发展 。
比较优势理论
基本思想
各国因自然因素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劳动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
理论脉络 各国同种产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
产生的直接基础;商品价格的绝对差是由 成本的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 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差是由要 素存量比率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 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供求是由要素禀 赋决定的。
新要素理论
新要素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像 传统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那样,仅仅只分析劳动力、 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认为, 传统理论强调自然条件决定比较优势,虽然这在一 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经济快速 发展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禀赋不仅仅局限于所在的 地理位置或自然资源,许多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自己 的努力,取得后天的比较优势。新要素理论认为, 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都 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国际分工和交换 基础与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对于B国而言:
X产品比较成本较低, 生产X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
分工后
产出 产品 国家
X
0 3
Y 2.5 0
A B
A国:将全部劳动10个单位用于生产Y产品 产出:X:0;Y:2.5
B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X产品
产出:X:3;Y: 0 分工后,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产量增加, 福利水平提高。
海默研究了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工业部门构
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 关。他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它们开 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美国从事对外直接 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少数部门。 美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 自己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以谋取高额利润。 海默认为,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与部门的 垄断程度较高有关。
绝对优势理论
分工后
产 国 家 产 出 品
X 3 0
Y 0 3
A B
A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X产品
产出:X:3;Y:0
B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Y产品 产出:X:0;Y:3 分工后,在劳动耗费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产量增加, 福利水平提高。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卫· 李嘉图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或赫克歇尔-俄林 理论,是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1879-1952)和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赫克歇尔 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 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继 承了其导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40年代萨缪尔森(P. A.Samuelson)发展了 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又称 赫—俄—萨(H-O-S)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aymond Vernon)在1966年 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 出。 维农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动与产品的生命周 期有密切的联系。他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 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解释 美国战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这一理论 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 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 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 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应该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阶段:
由于创新国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
格偏高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 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 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的需 要。
成熟阶段:
产品逐渐标准化,最有效的生产工序已经形成,产品
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品和替代品, 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对提高竞争力的 作用增强,此时创新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 入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略低于创新国的 地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开关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