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合集下载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引言: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维持自身生存与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生物体需要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本教案旨在介绍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部外界与生物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平衡状态。

它包括细胞内液、体液和组织液三部分。

1.2 稳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作用与意义2.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与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通过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生物体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物质交换以及合适的温度、pH等生理参数。

2.2 保护细胞稳定的内环境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维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离子浓度等,生物体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2.3 适应环境变化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能力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来维持稳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3.1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某一生理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生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参数回归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措施来降低体温。

3.2 激素调节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信使分子。

激素能够在体内迅速传递信息并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系统。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生物体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四、教学活动4.1 实验演示:负反馈调节模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例如模拟体温调节,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温度,观察身体出汗和血管扩张收缩的反应,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姓名:卢海锋学校:湖州二中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

主要讲述了动物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

此外,和必修1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学习应该不会困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本堂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flash、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看图画出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练习),以及讨论“稳态失调”等现象。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同点。

2)说出内环境的含义、组成、成分、及作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描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4)举例说明稳态破外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技能目标: 1)分析比较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异同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

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案必修三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回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重点难点透析一、正确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 淋巴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异同点比较(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除蛋白质含量外差不多化学组成相同。

(2)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专门少。

3、外界环境、内环境及细胞内液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的参与。

组织细胞既依靠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坚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1)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

(2)直截了当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4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5、组织水肿的缘故组织水肿俗称浮肿、虚胖。

其可能缘故有:(1)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导致,细胞内蛋白质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如长期饥饿、大头娃娃现象等(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开释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3)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蛋白尿)(4)淋巴结发炎或淋巴结切除:导致淋巴回流受阻(5)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大,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例1】.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截了当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例2】按照下图判定,正确的描述是()①关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关于组织细胞来讲,a、b、c过程同等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参与组织pH的调控;组织液中的物质浓度和pH等是一个在一定范畴内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果组织液回流受阻或毛细淋巴管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3篇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1【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现在大家以前后4位同学为一个小组,汇总交流各自的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2、和其他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班级中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3、将人体体温的日变化情况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4、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什么特点?生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不完全一致。

这说明人的体温有个体差异。

生2:同一性别的同学的平均体温有个体差异,但是相差幅度较小。

生3:人体体温的变化不受当地气温的变化所影响,或者说在正常情况下影响非常小。

生4:同一个人的体温白天比晚上高,但是变化幅度不大。

师:(总结)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体的人的体温具有差异,同一个人一天中的体温也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一差异往往不超过1 ℃。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多媒体显示: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师: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生物材料在加酸或加碱后pH变化范围较小,这就证明了生物内环境的pH也处于动态平衡中。

那么,内环境的渗透压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内环境中的渗透压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先了解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

【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衡量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一项指标,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液中,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知识方面,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技能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也有所提高。然而,在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理论掌握上仍有困难,实验操作环节的参与度不均等。
为了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我计划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同时,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将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实验。此外,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我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让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我相信,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1.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但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在讲授新课时,采用了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过于强调理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部分学生可能跟不上节奏。其次,我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设置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验操作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影响了实验效果。此外,我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有待提高。课堂纪律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内环境稳态教案

内环境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崔彦芹一.听写回顾知识二.考纲展示1.说明内环境的成分2.简述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3.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说明稳态调节的机制及认识过程5.简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6.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二.教学重点1、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教学难点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说明稳态调节的机制及认识过程四、师生互动1、学生:完成学案基础梳理部分2、教师: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答案并纠正错误3、几种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淋巴细胞、血细胞、肌肉细胞、淋巴管管壁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分析:加粗的易错。

答案:淋巴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4、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关系血浆←→组织液→淋巴↑ |5、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结合课件6、细胞外液的成分课本P4思考: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呼吸酶、消化酶、抗体、尿素等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哪些?7、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影响因素P58、稳态的调节机制及认识过程课件9、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生举例多媒体展示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重要意义六.巩固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体液、体液B.血液、体液、淋巴和血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浆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3.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4.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6.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 __ _ 方式进行的。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 辅助材料:准备内环境稳态相关的图片、图表、动态演示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3. 实验器材:准备pH试纸、生理盐水、温度计等实验器材,用于模拟内环境稳态调节实验。
4. 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有序进行。同时,提前调试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学资源顺利展示。
1.2 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章节1.2“内环境的稳态”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与作用、生理缓冲物质对内环境pH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以及血糖平衡调节。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了解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调节机制,以及在这些调节机制下维持稳态的过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提问与讨论:对于不懂的问题,勇于提问,与同学和老师讨论。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实践活动法: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生理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及血糖平衡调节。
-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理解稳态对细胞正常功能、机体健康及生命活动的关键作用。
- 动态平衡概念: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

教案1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1内环境与稳态

课题:内环境与稳态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和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机制、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体液、内环境、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渗透压;稳态 (二)知识网络细胞外液 细胞 内液 (三)疑难解析 1.内环境各组成之间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成分 特性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概念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概念 对稳态调节 机制的认识 重要意义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使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是有一定限体液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又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液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

2.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体液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是彼此隔开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如图)。

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定义与组成内环境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定义与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重要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运动后的口渴感,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讲授内环境的概念:解释内环境是指人体内部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强调内环境的重要性:讨论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维持作用。

介绍内环境稳态:解释内环境稳态是指通过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各项生理参数保持在适宜范围内。

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

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温度、pH值、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比例。

互动教学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2.4 教学活动:讲授内环境的组成:介绍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等成分及其比例。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展示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特性。

小组讨论:分析内环境稳态对这些特性的维持作用。

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内环境组成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特性的认识。

第三章: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理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相互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系统:反射弧、神经递质等。

体液调节系统:激素、渗透压等。

内分泌调节系统: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原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

3. 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材2. 模型或图片展示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3. 实验器材和材料展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人体内环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为什么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3:探讨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通过展示模型或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并进行实验或案例分析。

Step 4:讲解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向学生介绍稳态的概念,以及人体维持稳态对细胞和器官功能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Step 5:讨论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通过教学PPT或教材,向学生介绍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包括体温、血糖、血压等方面的稳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Step 6:小结和作业布置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课后阅读或实验报告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机制,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和认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目标: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及其对生物体的重要性;2.稳态的含义及其在维持生物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难点:1.掌握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

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图片、生物学实验室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先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只独木舟在湖面上稳定地行驶着。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独木舟可以稳定地行驶在湖面上?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因为独木舟在行驶时保持着船体的稳态,而稳态的维持是通过船体内的环境保持平衡来实现的。

Step 2:概念解释(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独木舟的例子,并提出生物体也需要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是指生物体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边界,是生物体细胞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理参数(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它保证了生物体中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运行。

Step 3:稳态的机制(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提出了负反馈调节的概念。

教师解释负反馈调节是一种生物体通过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反应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即负反馈控制机制包括感知部位、集成中枢和执行器三个组成部分。

Step 4:实验展示(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以进一步了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实验内容可以设置为: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

教师将一组学生的体温进行监测,并观察体温的变化。

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体温有所变化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产生体温变化的因素以及维持体温稳态的机制。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内环境?为什么内环境的稳态对生物体很重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内环境与稳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 掌握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二、教学内容1. 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关系。

2.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内环境与稳态的思考。

例如,问学生何时感到身体不舒服时体会的是什么感觉?在不同环境下如何让身体迅速适应?2.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简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让学生对两者有基本的认识。

3. 内环境与稳态的关系(15分钟)通过图示或生理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内环境与稳态之间的关系。

例子可以包括如何保持体温稳定、血糖水平的调节等。

4. 内环境稳态调节原理(20分钟)介绍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图示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基本原理。

5. 常见内环境稳态调节(20分钟)列举一些常见的内环境稳态调节案例,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负反馈调节的作用。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预告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2. 讨论法: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教学过程。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

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巩固。

3. 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检查他们对内环境与稳态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指身体内部的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等。

- 稳态:指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 内环境稳定重要性: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稳态的定义和维持机制。

1.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和稳态的基本概念。

利用图表和实例展示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内环境的概念。

展示图表:使用图表展示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第二章:内环境的组成与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各自功能。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2.2 教学内容内环境的组成:水分、电解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渗透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和特性。

使用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2.4 教学活动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的调节过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稳态的维持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学生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稳态的维持机制。

使用图表和实例展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

第四章: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4.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对生命活动的保障作用。

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使用实例和案例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疾病。

4.4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导致的疾病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姓名:卢海锋学校:湖州二中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一节。

主要讲述了动物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及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几乎所有人都亲历过诸如发烧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通过学习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构建概念,经过思想认同强化自我保健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内环境的组”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都比较抽象,而这些内容涉及一些初中知识,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就相对容易;初中还学习了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就不会太难。

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排出代谢废物。

此外,和必修1中“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总而言之,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本节的学习应该不会困难。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本堂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本节课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有播放视频、flash、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安排学生上台做练习(看图画出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练习),以及讨论“稳态失调”等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单细胞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异同点。

2)说出内环境的含义、组成、成分、及作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描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4)举例说明稳态破外所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技能目标: 1)分析比较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进行物质交换的的异同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2)利用稳态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调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稳态是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的学习,培养建立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细想。

2)通过学习稳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与习惯。

五.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六.教学难点
难点:稳态及其调节。

七.教学过程
介绍血浆、组织液、淋巴
提问:如何区毛细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有盲端,毛细血管四通八达。

提问: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如何进行物质传递的,其方向如何?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看了动画之后,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式起到了什么作用?
内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内环境的确认:
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成分.例如:氧气、二氧化碳、某些酶、激素、抗体、递质、血浆蛋白等.
思考1:人体的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是否属于内环境?
强调人体提问并不是一层不变而是出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大概维持在37℃。

那内环境又如何让维持稳态?
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

3、稳态失调
机体尽管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定状态。

但还是会出现稳态失调的现象,比如说体内温
八.教学反思
1、初中的相关内容对于本节可的掌握至关重要,部分学生已经忘记,效果就差些。

2、对于中暑有些同学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举例可能不是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