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容提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研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科学含义及表现特征,指出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的严重状况和危害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增强教师职业威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减轻教师负担;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适应能力;学校要尊重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创造性地积极向上地开展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对策

刚参加工作一年的某重点中学的小老师最近给校长提交了一份辞职申请。小说,他每天睡不着觉,失眠,瘦得体重只有80多斤,两个月三次发烧、输液,身体实在承受不了。

当了几十年班主任的王老师说:“送完这届学生说什么也不当班主任了,看见这群孩子们就烦,以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现在不愿意让他们靠近我,闹的慌。”校长也有难言的苦衷,学校要生存,既要有升学率又要有钱,当校长不但要会管理还要懂经营,时常会有念头袭来:干这个校长是为了什么?真是不想再干了。

校长到老师,从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改革日渐加深的社会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感受到了很大的职业压力,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他们容易对学生失

去耐心和爱心,动不动就会对学生大发脾气,不能很充分地备课,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更严重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变得疏离和冷漠,与同事和学生之间产生很大隔阂。

心理学上把这些在职业环境中由于对长期的情绪紧和人际关系紧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

教师有了职业倦怠感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学生的发展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还导致教师队伍的高流失率,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应采取的对策,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特征

所谓倦怠(burnout),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倦怠概念最早是由Freuden berger在1974年提出来的,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这一概念最早用于形容长期药物滥用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比如情绪耗竭、动机丧失等。[2]随后,Maslach 等人开展富有成效与影响的持续研究, 并对职业倦怠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源而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等症状。[3]Maslach 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

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4]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高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5]简单地说,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教师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6]

教师职业倦怠有六种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表现:(1)长期情绪上的倦怠感,表现为精疲力竭,易怒无助,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2)人格解体,明显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拒绝接纳,蔑视和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3)较低的成就感,工作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他们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7](4)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5)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工作过程极易产生疲惫感,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6)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典型语言形式是“混饭吃”,害怕产生或避免参与竞争,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感觉苦海无边,盼望早日退休。

二、当前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在幼儿园教师方面,师大学一项专门就首都幼教职业倦怠状态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明显倦怠倾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高达59.5%,其中生理心理方面的表现最为明显。按被调查教师所选题目的百分比排序,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依次表现为疲惫不堪(88.5%)、担心出(86.7%)、焦躁不安(65.9%)和常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65.6%)。过度劳累和对事故的担心使得多数幼儿教师身心疲惫,焦躁不安。[8]

在中小学教师中市80%以上的教师对自己工作不满意,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改行。在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待遇这样好的大都市尚且如此,别的地方更是可想而知。普遍的中小学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师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在2002—2004年间负责有关教师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课题,连续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共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枯竭状况,发现大约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9]

高校教师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发布结果:82.2%的被调查的高校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10]去年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