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
诸葛亮北伐战略之可行性分析凌烟阁
一、准确地说,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有两个。

诸葛亮的第一个北伐战略见之于“隆中对”,概括起来就是:跨有荆益,联合孙权,待天下有变,分兵从荆、益二州北伐。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形势的变化并不如人意。

蜀汉的发展过了颠峰期之后,接连遭受挫折,先是关羽毁败,荆州被孙权袭占,接着刘备兵败夷陵,元气大伤。

而魏国经曹丕、曹睿父子的统治,政局稳定,国力日盛。

此时,实施“隆中对”北伐战略的两个必要条件:跨有荆益和天下有变,都已经失去了。

(事实上,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战略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这里不展开来说,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自相矛盾的“隆中对”》)
形势的变化,迫使诸葛亮放弃原以为完美无缺的“隆中对”
战略,继而采取“先占陇右,后取关中,联吴制魏”的新战略。

这是诸葛亮的第二个北伐战略,也是诸葛亮一生中五次北伐的指导思想。

二、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直取关中?
理由详见:驳魏延“子午谷奇谋”(上)驳魏延“子午谷奇谋”(下)
三、“先占陇右,后取关中”是当时形势下最稳妥的切合实际的北伐战略。

(1)攻取陇右的意义
第一、陇右地区民俗劲悍,畜牧业发达,盛产战马。

蜀汉攻占陇右,可以获得大批强兵猛将,可以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这对于将来蜀军进入关中,同曹魏主力决战,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陇右是个很大的产粮区,若蜀汉占有陇右,便可解决粮食这个大难题,支持长期战争。

第三、陇右地区主要为高原山地地形,险要的陇山山脉,把它和关中隔断,这种地形有利于蜀军发挥山地战的特长,不利于魏国骑兵作战。

第四、陇右地区地势高,蜀军占有陇右,可进一步保障汉中的安全,也可居高临下,进攻关中。

而魏军从关中仰攻陇右则比较困难。

第五、从汉中攻打关中,要走千里栈道,运兵运粮极为困难。

而从陇右进攻关中,水路则有渭水顺流而下,陆路则有关陇古道。

若不先取陇右,而是直接进攻关中,则不但关东有魏军,陇右和雍州北部亦有魏军,如此则陷入多面作战,极为不利。

(2)攻占陇右比攻取关中容易
(A)陇右远离魏国统治中心,魏国对陇右的控制力远不及关中,救援路程也比较远。

关中跟中原毗邻,紧靠魏国心脏,魏军救援方便、及时。

(B)陇右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魏国在陇右统治不稳定。

马超、姜维(姜维是后来投降蜀汉的;马超早逝,但其
有子在蜀)均是陇右人,在该地有较强的号召力,攻打陇右,可以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再说,处理民族关系也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

(C)攻取陇右,魏军远道赴援,耗时较长,且蜀军可以一面扼守陇道,阻击、迟滞魏国东方援军,另以一部兵力平定陇右各城,争取时间消化胜利果实,巩固占领地,为下一步的决战创造有利条件。

(D)攻打陇右便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关中则将受到陇右、雍州和关东敌人的三面夹攻,容易陷入被动。

(E)从汉中进攻陇右相对方便,西汉水从其南部流入益州,蜀军溯西汉水河谷低地即可到达,路虽远些,却平坦易行。

而从汉中攻打关中,则要穿越秦岭,走千里栈道,比较困难。

综上所述,蜀汉攻占陇右,可以切断魏国右臂,巩固汉中,解除后顾之忧;可以取得兵源、粮源和马源,增强国力军力;可以发挥蜀军山地战之特长,减杀敌人的骑兵优势;可以延长敌军援救的时间,打时间差;可以取得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为下一步进军关中创造极为有利的态势。

四、攻取陇右的要诀——打时间差!
兵贵神速,这是古今通用的战争法则。

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徐向前元帅也曾深刻地指出:时间就是无形的战斗力!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魏国疏于防范,关中、陇右地区的兵力非常空虚。

弱小的蜀军要想夺取陇右地区,就必须发动突袭,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时间,利用时间差,在局部地区造成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援军到来之前(来了也可以阻击),将陇右地区全部攻占。

然后,再转移兵力,视情况或选择战场歼灭援敌,或依托地形阻击敌人。

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陇右地区距离洛阳有600多公里,用驿马传递的话,魏国得到消息,最快也得3、4天;然后商讨方案、选派将领、准备物资、调遣军队,又要花费10多天——这就是说,在陇右敌人发觉之后、曹魏援军开拨之前,诸葛亮可以赢得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差。

接下来,魏军从洛阳出发向陇山进军,这中间要走630
公里左右的路程。

按,司马懿袭孟达之战,从宛(河南南阳)到新城(湖北房县)用了8天,两者距离215公里,一天还走不上30公里。

如果张郃按司马懿的速度行军,就算一天
走30公里,也要21天才能赶到街亭——这就是说,在魏军赶到街亭之前,诸葛亮有1个多月的时间差可以利用。

此外,诸葛亮还可以利用陇山之险,以一部兵力扼守陇道,利用魏国援军远道而来的困难,以逸待劳,阻挡、迟滞和消耗援军——这样,蜀军又可以多争取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要视敌军的兵力和战力、蜀军的阻击能力、敌军能否从别处迂回等情况而定)。

当然,蜀军依托陇山之险并不能保证一定可以将援军阻在陇外,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陇右位置偏远,必能延长曹魏援军赶到战场的时间,必能使魏军在长途行军中增加疲劳;由于陇右为高原山地地形,必能减杀魏军的骑兵优势,必能发挥蜀军的战术特长——这些有利条件,都是关中所不具备的。

综合以上推测,诸葛亮若突袭陇右,可以打一个半月至两个多月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之内,诸葛亮的军队在陇右地区是绝对无敌的!
我们知道,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陇右五郡当中有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叛魏应亮”,唯广魏和陇西二郡不服,从中可以看出,曹魏在陇右地区兵力之空虚、统治之薄弱!
因此,只要充分利用时间差,诸葛亮便能够在魏国援军进入陇右之前,将空虚的陇右地区完全平定。

接下来,诸葛亮要做的,便是将分散攻城的兵力集中起来,在陇右山地选择战场,跟远道而来的,并且在阻击战中遭到削弱的魏国援军——进行决战!
五、诸葛亮的战略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
既然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切合实际的,稳妥的,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取得成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第一次北伐误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没有阻住张郃率领的关东援军,失去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实现“先占陇右,后取关中”战略的
最佳时机。

当时曹魏一点防备也没有,诸葛亮大军一出祁山,便有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唯陇西和广魏二郡不服,陇右唾手可得!
魏明帝获悉诸葛亮大举进攻,深知此战关系陇右存亡,亲自赶往长安督战。

蜀军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于切断陇道,只要蜀军在陇右保持其兵力优势一个月左右,就能全部占领陇右地区。

占领了陇右,下一步夺取关中就有希望了。

可惜,千不该万不该,诸葛亮误用了不会打仗的马谡,结果曹魏关东援军顺利通过街亭开到了陇右。

本来占有优势的蜀军,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中。

为保存军力,摆脱被动,诸葛亮只好忍痛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毛泽东一贯主张慎重初战,因为初战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发展,对于整个战局具有极大的影响,乃至影响到以后北伐的各个阶段。

蜀汉此次北伐失败以后,强大的魏国对弱小的蜀国有了防备,北伐的希望便逾来逾渺茫。

从这个意义上说,街亭的失守,不但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而且还导致了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命运!
(2)蜀军攻坚能力低下。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一出兵即有三个郡叛魏响应,只剩下两个郡负隅顽抗,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直到魏将张郃率军赶到街亭,诸葛亮始终没有攻下此二城。

纵观诸葛亮一生指挥的多次北伐战役,除第三次北伐时攻下了武都和阴平二郡外,其余各次均无攻克城池的纪录:
第一次北伐,陇西和广魏二郡不服,蜀军攻之不下,最后撤军;
第二次北伐,顿兵于陈仓坚城之下,最终因粮尽退兵;
第四次北伐,围攻祁山不克,结果又因粮尽退军;
第五次北伐,与郭淮争夺北原失败,其后袭击阳遂城又未得逞。

由此可见,蜀军虽然长于山地作战,但其攻坚能力确实很不理想,遇到城池攻不下,有利地形被敌人占据后也夺不回来,也因此而无法运用“围点打援”战术,把敌人从壁垒中调出来。

魏将司马懿深知蜀军这一弱点,所以每次都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稍遇挫折便敛众据险,不与交锋,最后硬是把诸葛亮大军给拖跨了。

PS:为什么蜀军的攻坚能力低下呢?
这主要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

“坚壁不战”是冷兵器时代的经典战术,前辈周亚夫,后辈李世民都是靠这一招吃饭的。

诸葛亮虽然发明了木牛流马,损益连弩,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蜀军的攻坚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3)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

当时天下十三州,魏占其九,吴占其三,蜀只占其一。

魏国有华北平原、黄淮平原和关中平原,幅员广大,物产丰富,而蜀国只有一个成都平原,远不能和魏国相比。

魏国拥有大约450万的人口,40至50万的军队,而蜀国只有大约100万的人口,最多也只有14、15万的军队。

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其兵力几乎都在6万上下(最多一次才10万人),远远不及其对手曹魏。

对于战略进攻的一方来说,兵力不占优势,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无疑是非常之困难的。

(4)诸葛亮本人的才能,长于战略指导,短于战役指挥,不善于出奇制胜,不善于随机应变,不善于攻坚硬战。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擅长治军而不太擅长用兵(相对而言),擅长战略指导而不擅长战术应变,擅长防守、撤退而不擅长进攻、追击,擅长击溃而不擅长歼灭,擅长保存自己而不擅长消灭敌人,擅长山地野战而不擅长攻坚硬战,擅长战略出奇而不擅长战术出奇;持重有余,而果决不足。

特别是第一次北伐之时,天水等“三郡反而不速应”,迟重缓进,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正如他的老对手司马懿所说的那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权。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说过:“然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有好的战略而没有好的执行者,那么即使战略再周密,再高明,也只是一个画饼。

长于战略,拙于用兵,这正是诸葛亮的悲哀,“出师未捷身先死”绝非偶然。

(5)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当时一流的军事人才。

诸葛亮北伐所遭遇的对手,先后有曹真、张郃、司马懿和郭淮等人,他们都是人中豪杰,当世名将。

诸葛亮之才不能胜过他们,而实力又远远不如,要想取胜,难矣!
尽管如此,失败的英雄仍然是英雄。

诸葛亮仍不失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战略家,其战略计划,不论是前期的“隆中对”还是后期的“先陇后关”,无不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纵使千年之后,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诸葛亮留下的战略遗产,仍值得后人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