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生命教育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并间接渗透创新意识和技能发展的过程。

其中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迄今为止,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教育理念和技能仍然有效。

本文将详细讨论。

关键字:小学数学;陶行知思想;陶行知的生命教育哲学分为三个层次:“生命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和“教工结合”。

简而言之,教育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

学生必须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以解释或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只有将教育,学习和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老师讲授的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被动接收。

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尤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教师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性突破,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入手,指导学生观察与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抽象数学。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施,对儿童的主观情况还没有足够的了解。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以老师为中心,机械地讲解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听老师的讲解进行教学,然后进行练习。

2.师生课堂互动太少,老师盲目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课堂参与不足,教学方法过少,且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仅仅了解学生的个人差异和性格接受之间的差异是不够的。

3.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考试成绩。

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不是基于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以最终的考试成绩高低为重点。

同时,教师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录取率。

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不同的对待,成绩差的学生则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

学生的成绩决定是好还是是不好。

评估学生也偏离了教育中“无课堂教学”的初衷。

二、以陶行知的教育为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1.教学中的统一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陶行知的教学统一思想突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论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朱传宏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2-0011-01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富有创造性。

他提出了“生命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学就是统一”的生命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就要重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

这句话形象生动的告诉我们生活不仅仅是教育,而且是通过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具有细微的教育意义。

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教育融入生活。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重点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父母可以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可以培养孩子有序的生活习惯,而有规律、适当的家务劳动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精神。

让孩子们学会洗、煮、洗,是物质生活;读书、看新闻节目,是精神生活;节日的习惯习俗是文化生活等等。

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及时引导孩子。

此外,我们还应让孩子走进社会去接受教育,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文化广场、购物超市等场所以及社会百态、人际交往等都能让孩子接受到生活的教育,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并没有专人教导,而是他们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一些财富。

二、社会是学校,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学校”命题,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对学校教育的弊端进行改造。

把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

当今我国的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育并举体系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践论文

五育并举体系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践论文

五育并举体系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践论文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

1914年自金陵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得杜威、孟禄等赏识。

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处处长。

之后参与创办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学校,希望通过培养乡村教师、开展乡村教育改造乡村。

30年代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探索普及教育的途径。

抗战中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收容难童,培养文艺人才。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奔走呼号,病逝于上海。

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它的核心是启发儿童、青年和群众改造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意识,用他们的手和他们的脑来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中国和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 理论,集中反映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

陶行知“每天四问”教育思想对职校生命教育研究的启示

陶行知“每天四问”教育思想对职校生命教育研究的启示

陶行知“每天四问”教育思想对职校生命教育研究的启示作者:蒋婧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21期[摘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每天四问”主要是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四问”对职校开展生命教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依据“每天四问”将生命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生命道德教育,阐述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作法。

[关键词] 陶行知;“每天四问”;生命教育;职校[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1-0100-03“每天四问”是陶行知校长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演讲词。

陶行知先生让育才学校的师生们每天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1]这四问关注了一位教师每天要做到的四个基础方面:身体健康、知识进步、工作责任、思想道德,符合唐代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本质,这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生命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关注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紧扣生命发展内涵,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个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生命发展规划和生命价值的提升[2]。

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

基于对陶行知先生“每天四问”的研究,结合现阶段职校生特点,我将职校开展生命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发展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生命道德教育,使得广大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自我发展方向,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3]。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①今天我要讲的是“生活即教育”。

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的,就是“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of Life),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

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

在这里,我们就要问:“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

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剧社②在舞台演戏一样。

“生活即教育”这个演讲,从前我已经讲了两套,现在重提我们的老套。

第一套就是: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

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第二套是第二次讲的时候包括进去的,是按着我们此地的五个目标加进去的,那是: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不艺术的生活,就是不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是不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不改造社会的教育。

近来,我们有一个主张,是每一个机关,每一个人在十九年度里都要有一个计划。

这样,在十九年度里我们所过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生活,也就是有计划的教育。

于是,又加了这么一套:是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没有计划的教育。

我今天所要说的,就是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的教育。

创造五生世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想追求

创造五生世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想追求

创造五生世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想追求1931年,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教科书》一文中,归纳出培养学生生活力的5个大类70个小类的教育项目。

这些教育项目的最后一个是“创造五生世界”。

何谓“五生”,陶先生在正文的脚注中列举了“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生”五个词语。

陶先生还打算在《师范生》杂志上撰写专文介绍他的“五生世界”理念。

但不知何故,这篇文章好像没有写成。

我查阅了《陶行知全集》1~12卷各册目录,没有发现相关篇章。

因此,我们不能详尽地了解陶行知先生“五生世界”理念的具体内容,我们只能从“五生”词语的来龙去脉以及陶行知先生的书信文稿中寻觅答案。

“少生”,从文字上理解是要计划生育,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贯主张。

陶行知曾经在对佃农、雇农、自耕农家庭经济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比较之后,得出了“人口太多”是中国贫穷落后、教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结论。

所以,陶先生把“少生”放在他理想中的“五生世界”的第一位。

“好生”,优生优育,提高生育质量。

在这里,“好”字的读音是“hǎo”。

1932年5月,陶行知在《古庙敲钟录》一书中,倡导对青年人普及“生育训练”,希望年轻人到了生育年龄,不但要生得少,而且要生得好。

这样才可以使中华民族的繁衍、生存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追根溯源,“好生”一词最早见之于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古代先贤希望执法者宁可承担不按法度处理事情的责任,也不要滥杀无辜。

他们认为,只有具备爱惜生命美德的当政者才能够顺乎民心、合乎民意。

这里的“好”,读音应该是“hào”。

“好生”,就是要“喜爱生命”。

从这一角度看,“好生”又可以理解成“珍惜生命”。

陶行知面对兵荒马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上强烈呼吁“反对屠杀!”残暴的当政者或者外来侵略者不得以“人口太多”为借口任意发动战争,肆意屠杀无辜的民众。

“贵生”,是《吕氏春秋》的篇名之一。

“三生”教育,教真育爱

“三生”教育,教真育爱

“三生”教育,教真育爱作者:周玲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3年第08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时代在进步,学校顺应教育发展需求努力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针对教育现状,有效提出“三生教育”的德育教育框架与概念:“生命教育”,让每一位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

“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多层次的有针对性的“三生教育”使广大师生全面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学校教育因而展现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教育生命化或生命化教育,是广大教育者矢志追求的境界。

学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对自己身体结构、生长原理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生命特点,如生命的不可创造性,不可再生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没有阴间与来世。

告诉学生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和周围的亲人、好友甚至社会、民族相联系。

对他人的生命持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学校联系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会他们如何解决。

譬如,学校邀请苏州红十字会老师为学生讲解“心肺复苏”;包扎技能培训;模拟母亲孕育体验8小时;开展使用消防设备(灭火器使用)训练;地震、火灾逃生演练;军训时的紧急集合、疏散等,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与保护生命的技能。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生命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的著作,也是他对教育问题的一系列思考和总结。

这本书围绕着“教育是一种生命的继续”的理念展开,旨在探讨人的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生命力和素质。

阅读完《生命与教育》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生命与教育》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生命力和品格。

他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通过对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即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发现并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容器。

其次,《生命与教育》还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陶行知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指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生命。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方法,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启发我思考如何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

此外,《生命与教育》还强调了教育者的重要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培养学生生命力的引导者。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具备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高尚的修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并在其中注入正能量。

他提出了“教育者的生命问题”,即教育者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个观点让我深思,我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影响学生的人生和命运。

只有教育者本身具备高尚的品质和人生经验,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学生的灯塔。

最后,《生命与教育》还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的重要性。

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关键字] 生命教育;人文关怀;体验;本性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是整合现有的学校资源,将身体教育、教育、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合在一起,采取专题活动与学科渗透结合的多元形式,学校与家庭协同,共同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是德育显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在生命教育中更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责任,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要是让他们了解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一、课程教学:启发教师的人文关怀生命教育在台湾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

我们倡导的生命教育则是全方位课程的渗透。

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小学的生命教育以珍视生命,保护生命为主。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摘要: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当今,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对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小学教育内容等方面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小学教育一、引言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杰出的民族主义者。

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是教育的基础,如今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深化当前教育改革,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来说依旧是意义深远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有三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具体如下:(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提倡以人的生命为教育内容,接受生活实践中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命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

(二)“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和学者官僚之所以不承认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专门的学校供其子女接受特殊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和不平等的教育,并提出“社会就是学校”来促进普及教育。

“社会与学校”应将“学校中的一切扩展到伟大的自然”。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

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即对教育现象的理论解释。

在生活中,要做某件事是要做的,要学会改善自己,并要教人影响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生命教育思想简析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体现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教育要回归生命,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等生命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命教育思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的背景下他的一些教育思想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过他的生命教育观,但是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中处处鲜明地反映出他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笔者试图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主线和基石——“生活教育”理论中探讨其蕴涵着的生命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是陶行知吸取和改造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

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与核心。

他反对杜威“把社会上的‘生活’引入学校”的“鸟笼式”的教育方式,主张教育要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把人民大众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全部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

在陶行知看来,旧中国的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它只为少数权贵人物服务,而不为劳苦大众服务。

因此,陶行知在阐述生活教育理论时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

“生活即教育”的实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陶行知对“生活”的定义不是我们理解的一般生活概念,而是包括职业生活、消闲生活、社交生活、天然界之生活在内的广泛的生活实践。

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康健的生活便是康健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2]7以此类推,“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2]7生活决定教育,人们过的生活不同,所受教育自然也就不同。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1)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1)

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1)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生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切身相关的。

而教育,则是我们追寻生命的重要途径之一。

陶行知先生的生命教育思想,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更好地成长。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以期帮助更多的人们理解这一思想体系。

一、生命哲学:认识生命的真谛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真谛,在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里,生命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陶行知曾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做人之美,让心中美好的理想与生命之美相契合。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和生命之美的探求,生命是“返本归真”的,是在不断自我完善与不断探寻生命之美中完成的。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存在着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是永不停歇的,可以源源不断地滋养我们的身体和心灵。

因此,需要通过深入了解生命的真谛来开启我们的人生之门。

二、教育哲学: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人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培养新时代的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人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提供一个真正的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陶行知主张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在自由中学习和成长。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唤醒学生的天性,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他主张采用完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使人才具备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实际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和行为方式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同样注重实际行动和实际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应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让学生们能够尽早体验和掌握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因此,他主张让学生走出班级,到自然环境和社会中去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克服自己的缺点,形成健康、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的人格和行为方式。

陶行知的知与行

陶行知的知与行

陶行知的知与行陶行知的知与行2021213640陈浩“行动是知识的开始,知识是行动的成果。

”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实践的一句话,也是他终身教育理念的结晶。

“行知”源于明代心理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然而,陶行知先生认为,知识和行动不仅应该相互结合,而且应该先于知识。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很有价值。

在说“知行合一”之前,不得不提到明代伟大的心学家王阳明,阳明先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影响了几百年来的哲人智者,甚至名传海外,在东北亚,东南亚都有一大批仰慕者。

与程朱理学相比,王阳明反对将知识和行为一分为二,主张在内心寻找理性。

他说:“知是行的意念,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就。

只有说一个知才有自己的行;只有说一个行才有自己的知。

”。

知道和做是功夫的两个方面。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两者不能分离,也没有秩序。

与行动分离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错觉;与知识分离的行为不是奉献的实践,而是冥想的实践。

一方面,他强调道德意识,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它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们应该在事物上实践,在言行上一致,在外表和内心上一致。

然而,他强调意识功能的结果,认为一种思想就是行动,混淆了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界限。

他倡导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克服“不良思想”,这是他的“演讲目的”。

陶行知先生正是受王阳明的思想深远,在他的启发下,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观点。

生命就是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

陶行知说:“教学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教学,通过实践上学。

”。

他以务农为例,指出在田间应该做的是在田间学习和教学。

在陶行知看来,“教行合一”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它的意义是教学方法以学习方法为基础,学习方法以行动方法为基础。

“你可以边学边教。

不做的教学不能被视为教学;不做的学习不能被视为学习。

教学和学习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他的教育思想被誉为“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经典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

一、思想基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在他复古思潮和民主理念的启迪下形成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使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有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

他反对机械的教育,主张实施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奉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强调情感教育陶行知认为,情感培养是教育的基础。

他主张教育者应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将情感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首位,以身作则、化身说教,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心灵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情感教育。

他主张,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教育要在情感上建立对学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帮助感和关爱感,塑造具有健康人格、丰富情感的个性。

三、实行全人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不仅要注重养成学生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

他主张实施全人教育,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协作、领导创新、自我提高等。

他认为,全人教育应当突出学生个性的独特性、自由发展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倡导生命教育陶行知强调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使个体能够全面发展,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有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

他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反对机械化教育,主张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的传承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

在他看来,关注生命教育是一个社会人类教育趋向,是理性地教育人类的未来。

五、推崇“以生为本”陶行知提倡“以生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以学生的生命和个性为出发点,用人的角度去探讨教育的本质。

陶行知教育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言

陶行知教育名言1、教育就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得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得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得不就是教育.2、逃避现实得教育不就是真教育,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

3、教育就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得意思。

4、真教育就是心心相印得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得,才能打到心得深处。

5、教得人尽义务,就能与学得人发生一种很宝贵得友谊。

6、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便她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就是养成学生技能得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7、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

一校园中,人与人得隔阂完全打通,才算就是真正精神交通,才算就是真正得人格教育。

8、先生得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

先生不但要拿她教得法子与学生学得法子联络,并须与她自己得学问联络起来.9、教员得天职就是变化得,自化化人。

10、教育得目得,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得,不就是真教育。

1、教育就是立国之本2、行就是知之始,知就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她们几把锁匙,使她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得金库与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就是心心相印得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得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与乐之感情。

9、手与脑在一块儿干,就是创造教育得开始;手脑双全,就是创造教育得目得。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得教师。

11、活得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她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V1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V1

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V1探问生命教育——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一、引言生命教育是今天教育的热门话题,而陶行知先生的生命教育思想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引领。

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为什么我们需要生命教育?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呢?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于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的学习心得。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通过培养生命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等,全面提升人类的生命品质,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三、为什么需要生命教育尽管我们现在身处一个充满了科技和物质的社会,然而真正的富足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而在于我们的内在生命品质。

从这个层面来说,生命教育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因为它要求我们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秉持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自己的情感和能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以及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改变,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四、怎样实施生命教育在实施生命教育方面,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和实施方案。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如下几个方面:1. 培养生命的认知能力生命的认知能力是指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以及我们自己和环境的重要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看待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定。

2. 培养生命的情感能力我们可以在陶行知思想中看到,生命的情感力量非常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应该要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及如何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3. 培养生命的创造能力生命的创造力是指我们应该要能够想象和创造一些有益于我们自己和社会的事物。

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方法和新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前进。

4. 培养生命的协作能力生命的协作能力是指我们必须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合作和协作,我们可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实现生命的发展和成长。

5. 培养生命的领导能力生命的领导能力是指我们必须要拥有一些能够影响他人的力量和影响力。

陶行知思想指导下如何让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大放光彩

陶行知思想指导下如何让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大放光彩

陶行知思想指导下如何让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大放光彩摘要:摘要:劳动教育思想是生命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生命教育和生命力培养的重要内涵。

其实质是劳动教育是“目的性教育”,以“教与做的结合”为方法论和实践论“与时俱进。

它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与做的结合,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

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现实生活教育中健康成长。

幼儿期是个体良好习惯和社会认知发展的萌芽和重要阶段。

劳动教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陶行知劳动教育创新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教育实行的过程中教师都会把生活教育当做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实我们在以这个点为基础的话,去深入去挖掘,就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其实是劳动教育,而劳动教育在人类寻找优质教育方式里最重要的里程碑。

就人类发展到现在而言,生活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但你的衣食住行的来源是在哪里呢,对于早期货币交换的原则,等价物换等价物,如何获取的方式就是叫做劳动。

在流传至今的民歌民谣都大多是前人劳作时发现的一种表达自己感情和消遣的产物。

故劳动就是人类在创造物质过程中发现各种精神财富的综合活动。

在陶行知看来,人类在追求人类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性人类的进化、推动社会发展,因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而在教育实践中出现劳动生活带来了劳动教育,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劳动核心在于“做”,而劳动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

而其中的“做”并非是盲目的行动,心手合一才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追求,学会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有技能上的提升,还要有自身心境的改变,恰当的运用身体和精神的力量,在劳动中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发现该如何进行事物的进化来进行发明和创新。

二、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在新时代教育中,为了让幼儿认识到财富是由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而坐享其成和不劳而获的行为是可耻的。

陶行知《人物》观后感

陶行知《人物》观后感

陶行知《人物》观后感生命教育是陶先生理论的一个概括概念,所以他不止一次地解释过。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陶老师的老师杜威提出的,但意义完全不同。

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就是生活”,陶老师把它翻了半个跟头,改成了“生活就是教育”。

陶行知主张生命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命。

他说:“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把鸟放在树林里;教育就是生活,就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陶行知读后的教育名著。

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凤亭中心小学薛素平读完《陶行知教育名篇》,想了想,觉得受益匪浅。

读完《教育名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卞科的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倡导和践行爱的教育。

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情人”,这让我耳目一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我了解陶老“行动为知之始,知之为先”的教育理论时行动的结果”、“生活就是教育”、“教与做的统一”,通过几段短小精悍的文字,让我不由感慨万千。

我深深佩服这位教育家的眼光和博大精深。

因为他80多年前提出和研究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最新理念。

看看我们新的汉语课程标准:“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主要途径培养这种能力应该是汉语实践” “汉语课程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汉语课程要开放创新”是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更现代的表达吗?先生。

陶行知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教师应该“发现前人所展示的东西,发现人们尚未知道的东西”,提倡教师做发明家而不是教师。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师理念,正是我们当代教师应该追求的。

虽然他研究的是当时的教育问题,但对我们今天21世纪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斯里兰卡人民已经逝去,当我再次阅读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杰作时,我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为中国的普及教育而奔走,仿佛听到了他真挚的话语。

而在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我们几乎都同意作者的观点,并指出:“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能在中国当老师?”1、“爱遍天下”——折射出陶行知人格魅力的光辉“爱遍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孩子们,你们愿意做骆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陶行知《今天》小诗)

对他而言,活着,是过有意义的人生。 意义在于创造,在于奉献,在于与患 难搏斗。 “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全国同胞一齐 出来,加入这个运动,赞助它发展,督促 它进行,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 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 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 的伟大的新生命”(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
(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62.)

他对朋友忠诚,待人处事豁达。“好 好坏坏随人讲,心中玉一块。恩怨有偶然, 毁誉多意外”。(《我的小怀抱》)

他对自己惜时如金,“一心只想多做 些事”。称“只有今天可贵,但愿紧握在 手,教它由你支配,变为你的朋友。”他 写道:“今”为万世骄子,人有高贵灵魂。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当时的中国 问题情境密切相关。他的生活和求学经历 使他在思想人格的深层始终关注人的命运,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他求教育改变落后的 生活,也求生活改变陈旧的教育,都只为 改善国人的生命质量和民族和共和国之命 运;他的全部思想的起点是对生命的信仰。 他一生的教育实践需用他全副的生命来诠 释。

他是大学者,也是社会活动家,但他极 为重视小学、幼儿教育,认为这是养习惯、 情感和态度、人格的基础,“从小看到 老”,“庙小乾坤大”;他也是社会活动 家,倡导社会教育办学之道在于“明大德, 在亲大众,在于大众幸福”。 他对生命价值的看法不仅是生物学意义 上的生命、人类学意义上的生命,也是社 会伦理、法理意义上的生命。他个人所持 的生命自我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宋庆龄
宋庆龄为陶行知先生的题词
1991年,陶行知以他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卓越 贡献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20世纪世界四大名人之一。
陶行知(1891-1946), 安徽歙县人,曾留学美国, 从杜威学习,回国后主要 从事教育工作,最早注意 到乡村教育问题,是卓有 成就的教育家。
1910年金陵大学时的陶行知
在陶先生看来,只有首先重视人的生命, 把人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中华 民族才有出路。
2、生命求质量
怎样才有质量? 他主张少生、好生、贵生、厚生、共 生的“五生世界” 他建议成立永久的人口升降委员会; 研究避妊法;提倡晚婚、晚育等 。(《教 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他呼吁人人有权受教育,在世界范围 内第一个提出“全民教育”概念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中,老人、妇 女、工人、农民、流浪儿等都不在教育之 列,这样的教育是要渐渐枯萎掉的,因而 是一种短命的教育。新的教育必须重视人 的受教育权。他说,“男女也应有平等受 教育的机会。无论贫富,也应该有均等受 教育的机会。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 育”(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 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75.)
探问生命教育 ——陶行知生命教育思3.12.8
生命教育在本世纪以来在中国内地渐渐 兴起,内地教师和研究者与港澳台教育界 合作,相互学习、借鉴之风渐盛。生命教 育已在中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明文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品德课程也明确解读了课标 中的生命教育含义,但生命教育的构念体 系如若要进一步清晰、完善起来,仍需要 吸纳、清理更多的知识和思想资源加以丰 富。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6-87.)
他投身教育,是把教育看成可以创造 新生命的,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师生显示 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是真 善美之活人。 对于借口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 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等五种“不能创 造”的观点,他一一批驳。“汗干了,血 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 意于创造。” “人生是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追求真理 的人以与患难搏斗为乐”,又说,“必使 学生得学之乐而耐学之苦,才是正轨”。
他对亲人至爱情深。
1929年,在《文渼指导之遗志》中陶行知说, “我
十年来的事业,她没有一件不曾给我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我成功,她为我欢呼;我失败,她给我安慰;我走错了 路,她拉我回头;我走向生活,她勉我前进。没有她, 便没有我。从此,我的生命已经残废了一部分。但是瞎 子可以专精音乐,聋子可以专精图画。我只希望因为一 部分的残废可以完成另一部分的使命。我愿她在我心里 活着,仍旧帮我做个有益人类的人”(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1917年陶行知(右)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 胡适(左2)等人合影
长期以来,中国内地主要用“生活教育” 来标示陶行知思想的基石和核心,而用生 命教育的一套概念、话语来认识陶行知, 并以此作为生命教育的理论武器、思想资 源、人格榜样则远远不够。
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life” 是一个含义比较广的词汇,它表示“生 命”,与“死”相对;它可以特别用来指 人的生命,如:“人命”,指称“生存”、 “人的存活”;它又指“一生”、“寿 命”、“期限” ;还可以解释为“生活经 历”,“某种方式的生活”([英]霍恩比著,王玉章等译: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65-1166)。在陶 行知那里,没有严格的“生命”、“生活” 之分。 但陶行知的理论暗含了一个深刻的 道理,即生命的意义需从生活里找到依据。

他提出生利主义概念,提倡靠劳动生利而 得以生存和自立。
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 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 治病是。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独立的 职业。 “做一个整个的人”是他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寄望。
3、辩证的生死观
他疾呼:“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费 得太多了。……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 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 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 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 国才站得起来!” (《中国的人命》( 1931 年 11 月 9
日),《陶行知全集》第2 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133-134.)
一、陶行知的生命观
1、生命本精贵
1927 年,陶行知在燕子矶畔的晓庄乡, 创办晓庄师范学校。针对有人在此投江自 尽,立劝诫碑于燕子矶: “想一想,死不得” “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做一件大事去。 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 轻生?” “死有重于泰山,或有轻于鸿毛,与其 投江而死,何如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三万 万四千万同胞努力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