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

基本不等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b.掌握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性质;c.能够解决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b.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c.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a.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b.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c.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不等式的加减和乘除性质;2.不等式的证明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不等式的证明方法;2.复杂不等式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通过解决例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2.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介绍不等式的性质和解决方法;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不等式问题。

五、教学过程1.引入a.导入问题:小明计划购买一款手机,他想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可以花在手机上。

请问该怎样计算?b.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予提示,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探究不等式的性质a.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b.给出以下几个例题:(1)若a>b,b>0,则a+b>b;(2)若a > b,b > 0,则ab > b;(3)若a>b,b>0,则a/b>1c.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找出规律。

d.分组展示结果,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e.教师总结不等式的加减和乘除性质。

3.不等式证明a.讲解不等式证明的一般方法,包括逆否命题法、反证法等。

b.通过案例讲解不等式证明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c.给出以下例题:(1)证明:若a>b,b>0,则a+b>0。

(2)证明: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x>-1c.引导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证明方法进行解答,然后进行讨论。

4.解决不等式问题a.讲解不等式的解决方法,包括绝对值法、区间法等。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1. 引言在数学学科中,不等式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概念,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理论证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本不等式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一些数学基本概念的运用和数学思维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一概念。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发展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教学内容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不等式的意义和定义- 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 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教学步骤4.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

4.2 不等式的性质和基本运算在引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性质和规则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4.3 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通过绘制不等式的图像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认识。

4.4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方法和手段5.1 启发式教学法在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5.2 案例分析法在不等式的解集和图像表示环节,引入一些实例和案例,通过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不等式解集和图像的认知和理解。

5.3 活动导向教学法在不等式的应用环节,设计一些小组或个人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评价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口头回答问题:针对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则,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不等式的应用能力。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多篇)第1篇: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基本不等式;④用基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基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较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基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较法是比较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规范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基础.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巩固深化.学习基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体现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体现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巩固化归思想及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基本不等式,以及基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想,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基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不等式的应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3. 课堂讲解: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1、性质2、性质3。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解答。

5.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评价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辅助工具1. 教学策略: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 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动态变化,增强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不等式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动画、图形等元素,生动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题:准备一系列练习题,涵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应用问题。

2.2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Come go have do take pay spend build send cost put cut read run bring buy think teach catch tell sell say fly know throw draw see meet get eat hear leave make speak give swim find sleep sweep keep can will stand understand sit sing begin drink feel drive write ride forget win lose wear set choose breakCome/came go/went have/had do/did take/took pay/paid spend/spent build/built send/sent cost/cost put/put cut/cut read/read run/ran bring/brought buy/bought think/thought teach/taught catch/caught tell/told sell/sold say/said fly/flew know/knew throw/ threw draw/drew see/saw meet/met get/got eat/ate hear/heard leave/left make/made speak/spoke give/gave swim/swam find/found sleep/slept sweep/swept keep/kept can/couldwill/would understand/ understood stand/stood begin/began drink/drank sit/sat sing/sang feel/felt drive/drove write/wrote ride/rode forget/forgot win/won lose/lostGone with the windCome/came/comego/went/ gonehave/had/ haddo/did/donetake/took/takenpay/paid/paidspend/spent/spentbuild/ built/ builtsend/sent/sentcost/cost/costput/put/putcut/cut/cutread/read/readrun/ran/runbring/brought/brought buy/bought/bought think/thought/thought teach/taught/taught catch/caught/caught tell/told/toldsell/sold/soldsay/said/saidfly/flew/flownknow/knew/knownthrow/threw/thrown draw/drew/drawnsee/saw/seenmeet/met/metget/got/goteat/ate/eatenhear/heard/heard leave/left/leftmake/made/made speak/spoke/spoken give/gave/given swim/swam/swumbegin/began/begun drink/drank/drunksing/sang/sungfind/found/found sleep/slept/slept sweep/swept/swept keep/kept/keptcan/could/couldwill/would/would understand/ understoodstand/stood/stoodsit/sat/satfeel/felt/feltdrive/drove/driven write/wrote/written ride/rode/ridden forget/forgot/forgetten win/won/won lose/lost/lostWear-wore-wornSet-set-setChoose-chose-chosenChoice loss。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2a b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 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基本不等式是关于不等式的证明、求解最值成绩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本章最初一节内容,基本不等式承前启后,即为解决最值成绩提供了新的根据和方法,也为后续内容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均值不等式(推行)”等知识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次要是探求几何背景赵爽弦图(勾股圆方图)中所包含的不等关系,经过对重要不等式(222a b 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的变形代换构成对基本不等式(2a b+≤且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先生多角度探求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及几何意义,并在解决简单的最值成绩过程中领会基本不等式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探求过程及多角度探求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突出重点的手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长捕捉先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味,鼓励先生大胆猜想,积极探求,以积极的评价,促使他们知难而进。

另外,以数形结合为主导思想选择知识的切入点,从先生已有的认知程度和知识基础动手,在以先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①探求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成绩。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及学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结合赵爽弦图探求概括基本不等式,直观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在多角度探求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先生的探求精神和逻辑推理能力;3.经过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成绩,深化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感受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践成绩中的作用。

三、先生学情分析先生比较熟习勾股定理、圆的简单性质、类似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高中阶段曾经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质,先生对不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运用,对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必然的领会,这为本节课奠定了思想基础。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等奖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引言: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实际问题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运用。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常见求解方法;3. 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2. 基本不等式的求解方法;3. 基本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要购买一款手机,他的预算为1000元,他希望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手机。

请问他能够购买的手机价格范围是多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

2. 概念讲解(10分钟)介绍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如“对于任意实数a和b,如果a 大于b,那么a加上一个正数c后的结果仍大于b加上c,即a+c>b+c。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3. 求解方法演示(15分钟)讲解常见的基本不等式求解方法,如“对于不等式ax+b>c,可以先将b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再进行运算,得到ax>c-b,然后再将不等式两边除以a,即得到x>(c-b)/a。

”通过多个例子的演示,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求解步骤和思路。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不等式求解方法解答。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解题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同时,提供一些较难的综合性应用题,让学生将基本不等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基本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通过基本不等式,我们可以优化购物策略、解决经济问题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际经验。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不等式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不等式根本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不等式性质教学设计 2022-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关集中心校七年级数学组导学案专用纸主备人:胡伟审核人:使用人:第11周讨论时间: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重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运用.解决方法: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的导出,采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观察、归纳猜测结论、验证等环节来突破的.并在理解的根底上加强练习,以期到达学生稳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探究、讲练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或小黑板教学设计流程问题:等式有哪些性质?〔学生交流3-5分钟〕学生答复等式的性质: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已学过的等式性质内容的记忆,及表达语言的准确性;〔2〕学生对等式性质得出过程的回忆.探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学生读文8-10分钟后,研讨并解决下面问题〕如果a>b,那么,在数轴上表示a的点A位于表示b 的点B的右侧,画图表示.〔一〕做做1.请你在上面的数轴上画出表示a+3和b+3的点来,哪个点在右侧?并用不等号连接下面的式子: a+3______b+3.类似地,应有 a+c______b+c.2.如果在a>b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你认为应该有怎样的结论? 让学生多举出几组数据,结合数轴来比拟出两组数的大小关系.〔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通过交流得出结论〕.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如果a>b,那么 a+c>b +c,a-c>b-c.就是说,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二〕探究1.根据8>3,用“>〞或“ 8×2_______3 × 2; 8×〔-2〕_______3×〔-2〕.8× _______3×; 8×〔-〕_______3×〔-〕.8×0.01______3×0.01; 8×〔-0.01〕_______3×〔-0.01〕.2.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3.对于8>3,在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吗?4.你有什么发现?再举几例,验证你的结论.通过多组数据,观察、思考、一起探究两组数的大小关系.学生在填空的根底上分组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方法,并倾听学生的讨论.此次活动是本节课的核心活动,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把等式的性质加以修改,推广得到不等式的性质,而忽略了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时的不同结论,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目,并继续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比照,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如果a>b,并且c 〔三〕例题例根据不等式的根本性质,把以下不等式化成x>a或x2;〔2〕2x20.学生独立完成,举手答复以下问题.教师填写答案,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进一步稳固不等式的性质.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说出填空根据的是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2〕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的掌握情况.解:〔1〕 x-l>2,x-l+l>2+1〔不等式的根本性质1〕, x>3.〔2〕2x 2x-x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2〕, x20 〔不等式的根本性质3〕, xa或x 〔四〕教后检测1.如果a〞或“a或x8x+1;〔3〕 x>-4;〔4〕-10x 〔五〕当堂训练1.在以下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根本性质.〔1〕假设a-3<9,那么 a ______12;〔2〕假设-a<10,那么a______ -10;答:〔1〕a<1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 2.a<0,那么〔1〕a+2 ______2;〔2〕a-1 ______ -1;〔3〕3a______ 0;〔4〕a-1______0;〔5〕|a|______0.答:〔1〕a+2<2,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2〕a-1<-1,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3a<0,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根本性质1,得a-1<-1.又,-1<0,所以 a-1<0.〔5〕因为a<0,所以a≠0,所以|a|>0.〔此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根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根底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 是非负数等.〕 3.判断以下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口答〕〔1〕因为7.5>5.7,所以-7.5<-5.7;〔2〕因为a+8>4,所以a>-4;〔3〕因为4a>4b,所以a>b;〔4〕因为-1>-2,所以-a-1>-a-2;〔5〕因为3>2,所以3a>2a.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3.〔2〕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3〕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2.〔4〕正确,根据不等式根本性质1.〔5〕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2〕当 a=0时,3a=2a.当a<0时,3a<2a.〔不等式根本性质3〕〔学生在答复此题的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4.按照以下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1〕由-2<-1,两边都加-a;〔2〕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5.用不等号填空:〔1〕当a-b<0时,a______ b;〔2〕当a<0,b<0时,ab ______0;〔3〕当a<0,b>0时,ab ______0;〔4〕当a>0,b<0时,ab ______ 0;〔5〕假设a ______ 0,b<0,那么ab>0;〔六〕教后反思第2篇:根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根本不等式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用新课程理念打造新的教学模式.二、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知识与技能层面,①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②要创设几何和代数两个方面的背景,从数形结合的高度让学生了解根本不等式;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根本不等式;④用根本不等式来证明一些简单不等式.第二层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掌握公式的结构特点,适当运用公式的变形,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第三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美,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②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运用性,体会数学的微妙,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设计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天平测量的问题,另一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试验,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和理解根本不等式,让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探究交流,发现规律.我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数据去比拟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并通过小组折纸试验,通过这样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三个环节:启发引导、形成结论.本节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根本不等式进行严格的证明,包括了比拟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而学生对作差比拟法是比拟熟悉的,综合法和分析法的过程要加强引导,并组织学生去探究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并标准证明过程,为今后学习证明方法打下根底.第四个环节:训练小结,稳固深化.学习根本不等式最终的目的表达在它的运用上,首先在例题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和间的关系,给出一般的结论,在练习中我选择了题组形式,目的是与让学生强化对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第五个环节:研究拓展,提高能力.我设计了一道关于例题的变式题,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适当的变形将其化为例题中出现的形式,表达化归的思想,最后设计三道思考题,两道进一步稳固化归思想及应用根本不等式的条件,一道需要分类讨论,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好展示自己能力的时机,得到进一步提高.最后我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自行归纳我们这节课当中学到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问中,让学生去总结在使用根本不等式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条件.虽然我没有点出“一正二定三相等〞这样的结论,但已潜移默化为我们下一节课使用根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三、本节课重点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例子理解根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不等式的证明过程.难点:灵活使用化归思想把问题转化为运用根本不等式,以及根本不等式成立条件中包括等号成立的条件.在这一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根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包括它的成立条件,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总体想法是通过互动,发现规律,直接猜测,指定验证,得出结论,最后灵活运用这个结论来解决问题.四、本节课亮点:1.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灵活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3.实现课堂三大转变:①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②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的体验和感悟;③变模仿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4.课堂小结采取问题式小结给学生留下满口香.导入新课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推进新课师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根本不等式解决生活中的应用问题2.进一步掌握用根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3.审清题意,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能综合运用函数关系,不等式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根本不等式应用举例的延伸。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第4篇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2.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形.(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勇敢尝试、探索的精神.(四)美育渗透点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数学教案-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二)。

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尝试指导法、讨论法.2.学生学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从具体下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二)难点正确应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变形.(三)疑点弄不清“不等号方向不变”与“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学习的疑点.(四)解决办法讲清“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设计的一组比较大小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2.通过教师的讲解及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在与等式性质的对比中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3.通过教师的板书及学生的互动练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二)整体感知通过具体的事例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再反复比较三条性质的异同,从而寻找出在实际应用某条性质时应注意的使用条件,同时注意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1、2进行比较:相同点为不管是对等式还是不等式,都可以在它的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同点是对于等式来说,在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或同一个负数)的情况下等式仍然对立.但对于不等式来说,却不一样,在用同一个正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方向不变;而在用同一个负数去乘(或除)不等式两边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这是在不等式变形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教师活动:注意强调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习题:(1)用“>”或“<”填空.①7+3____4+3 ②7+(-3)____4+(-3)③7×3____4×3 ④7×(-3)____4×(-3)(2)上述不等式中哪题的不等号与7>4一致?学生活动:观察思考,两个(或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由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呢?研究时要与等式的性质进行对比,大家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实质是移项法则),请同学们观察①②题,并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学生活动:观察思考,猜想出不等式的性质.教师活动: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中出现的问题,特别强调指出:“仍是不等式”包括两种情况,说法不确切,一定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或者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叙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对比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的性质(强调所乘的数可正、可负、也可为0)请大家思考,不等式类似的性质会怎样?学生活动:观察③④题,并将题中的3换成5,-3换成一5,按题的要求再做一遍,并猜想讨论出结论.【教法说明】观察时,引导学生注意不等号的.方向,用彩色粉笔标出来,并设疑“原因何在?”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呢?0呢?为什么?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同时教师板书.不等式基本性质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基本性质3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师生活动:将不等式-2<6两边都加上7,-9,两边都乘3,-3试一试,进一步验证上面得出的三条结论.学生活动:看课本第57~58页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叙述,理解字句并默记.强调:要特别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实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实质上是对不等式两边进行“+”、“-”、“×”、“÷”四则运算,当进行“+”、“-”法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当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方向不变;只有当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才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区别、联系?学生活动:思考、同桌讨论.归纳:只有乘(或除以)负数时不同,此外都类似.下面尝试用数学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③若,且,则,.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出答案,教师订正,并强调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注意:不等式除了上述性质外,还有以下性质:①若,则.②若,且,则,这些先不要向学生说明.2.尝试反馈,巩固知识请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解答下面习题.例1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或的形式.(1)(2)(3)(4)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结果.教师板书(1)(2)题解题过程.(3)(4)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两个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判断板演是否正确.解:(l)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得(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两边都乘以2,得(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4得【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或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例2 设,用“<”或“>”填空.(1)(2)(3)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例2,由3个学生板演完成后,其他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最后与书中正确解题格式对照.解:(1)因为,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性质1,得(2)因为,且2>0,由不等式性质2,得(3)因为,且-4<0,由不等式性质3,得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注意问题: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教法说明】要让学生明白推理要有依据,以后作类似的练习时,都写出根据,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1)用“>”或“<”在横线上填空,并在题后括号内填写理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2,3分别用A、B、C表示.)①∵∴()②∵∴()③∵∴()④∵∴()⑤∵∴⑥∵∴()学生活动:此练习以学生抢答方式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烘托学习气氛.答案:①(A)②(B)③(C)④(C)⑤(C)⑥(A)【教法说明】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们是应用不等式的哪条性质,是怎样由已知变形得到的.注意应用不等式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2)单项选择:①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②由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③由得到的条件是()A.B.C.D.是任意有理数④若,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B.C.D.师生活动:教师选出答案,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答案:①A ②D ③C ④D(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 ) ②∵∴( )③∵∴( ) ④若,则∴,( )学生活动:一名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学生判断正误.答案:①√②×③√④×【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教师应讲清楚.(四)总结、扩展1.本节重点:(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尤其是性质3.(2)能正确应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2.注意事项:(1)要反复对比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点.(2)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一定要看清是正数还是负数,对于未给定范围的字母,应分情况讨论.3.考点剖析: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历届中考中的重要考点,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P61 A组4,5.(二)选做题:P62 B组1,2,3.参考答案(一)4.(1)(2)(3)(4)5.(1)(2)(3)(4)(5)(6)(二)1.(1)(2)(3)2.(1)(2)(3)(4)3.(1)(2)(3)九、板书设计6.1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二)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则,.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若,,则.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若,,则.二、应用例1 解(1)(2)(3)(4)例2 解(1)(2)(3)三、小结注意不等式性质3的应用.四、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盒子里有红、白、黑三种球,若白球的个数不少于黑球的一半,且不多于红球的,又白球和黑球的和至少是55,问盒中红球的个数最少是多少个?第5篇教学设计初二下册数学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设计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两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的定理,初步学会运用定理解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的定理;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义的挖掘.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意境,引出课题实验室中,某同学想用两臂不一样长的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他寻思着,放在左右两边称一个称重了,一个称轻了.于是,他把物体放在左右两盘中各称一次,再把所得的结果平均一下,以其结果作为物体的质量.问:你认为这种称量方法是否正确?问:在两臂不一样长的情况下,你能不能将物体的质量表示出来?如果已知天平的两臂长分别为1l ,2l ,两次称量的结果分别为a ,b .物体的实际重量应该是多少? 师:那么,要说明该同学的方法是不对的,就是要比较ab 与2b a +的大小关系这样一个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真实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二)分析解剖,特例探路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式子.若0<a ,0<b ,显然2b a ab +>. 若0<ab ,ab 无意义.若a ,b 至少有一个为零,也容易判断.因此,只需要探讨当0>a ,0>b ,ab 与2b a +的大小关系. 问: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ab 与2b a +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猜的? 师:他是通过取了几个特殊值发现ab b a ≥+2的,老师觉得非常好,我们可以通过取特殊值对我们的结论进行探路.那么,他这个结论到底正不正确呢?我们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特殊值可以帮助猜想结论,但是不能用于证明.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结论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法.(三)推证猜想,形成结论问:如何证明上述结论呢?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哪些方法?证明:0>a ,0>b 22)()(222ab b a ab b a -+=-+ 2)(2b a -= 0≥当且仅当b a =时,ab b a =+2成立. 基本不等式:若0>a ,0>b ,那么ab b a ≥+2,当且仅当b a =时,ab b a =+2成立.(称ab 为a ,b 的几何平均数;称2b a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它联通了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关系,因此把这个不等式称为基本不等式.)拓展:若用2a ,2b 分别代替a ,b ,又有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ab b a 222=+成立.重要不等式:若R a ∈,R b ∈,,那么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ab b a 222=+成立.【设计意图】:通过严谨的证明,让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对基本不等式内涵的揭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四)数形结合,相见益彰探究:如图的圆O 中:AB 为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一点,a AC =,b BC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D ,连接AD 、BD .利用图形,给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设计意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的暗示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五)例题示范,学会应用例1:已知1=xy 且0>x ,0>y ,求y x +的最小值.变式1:求函数x x y 1+=(0>x )的最小值.变式2:求函数x x y 1+=(0<x )的最大值.变式3:已知2>x ,求函数21-+=x x y 的最小值. 变式4:已知2>x ,不等式a x x ≥-+21恒成立,则实数a 的范围_______.师:题后小结.例2.已知0>x ,0>y ,且2=+y x ,求xy 的最大值.变式1:已知20<<x ,求函数)2(x x y -=的最大值.变式2:已知320<<x ,求函数)32(x x y -=的最大值.师:题后小结.【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并注意基本不等式适用范围及等号成立的条件.(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问: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②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你掌握了哪些探求问题的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意图】:先由学生小结,再在不当之处由教师点评,有利于学生构建自 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七)布置作业,分层对待.书面作业:P114 习题3.4:A 组1弹性作业:是否还有其他证明不等式ab b a ≥+2(0>a ,0>b )和ab b a 222≥+方法和几何解释?【设计意图】:作业分必做的书面作业和选做的弹性作业,弹性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使他们有提高发展的空间.。

《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值》 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值》 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形式。

掌握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和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推导和证明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和证明。

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和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条件的判断和转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如面积一定的矩形,怎样围周长最小;周长一定的矩形,怎样围面积最大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本不等式与最大值。

2、讲解基本不等式推导基本不等式:对于任意两个正实数 a,b,有\(\frac{a + b}{2} \geq \sqrt{ab}\),当且仅当 a = b 时,等号成立。

通过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进行推导,让学生理解其本质。

解释不等式的含义:让学生理解\(\frac{a + b}{2}\)表示的是 a,b 的算术平均数,\(\sqrt{ab}\)表示的是 a,b 的几何平均数,并通过具体的数值例子加深理解。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求最值问题:给出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如求函数\(y = x +\frac{1}{x}\)(x >0)的最小值,引导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并强调等号成立的条件。

条件判断:通过一些错误的运用案例,让学生讨论并指出错误的原因,强调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缺一不可。

4、小组讨论与练习小组讨论:给出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蓄水池,容积为 4800m³,深为 3m,如果池底每平方米的造价为 150 元,池壁每平方米的造价为 120 元,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引言:基本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在数论、代数、几何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掌握基本不等式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设计基本不等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解法和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3.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归纳法教学法:通过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观察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基本不等式的规律和性质;2. 比较法教学法:通过对不等式的比较和大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和解题思路;3. 实例法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讨论法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基本不等式概念: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2. 基本不等式的性质介绍:讲解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3. 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和证明: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法或其他方法,推导出基本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并给出证明过程;4.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给出一些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题,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和解决;5. 课堂练习和总结: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然后进行课堂总结和讨论,梳理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概念和解题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对基本不等式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应用题的解决能力;3. 实际问题评价:评估学生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基本不等式(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基本不等式(1)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数学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基本不等式(1)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教材出版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定理;2.数学能够应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证明和求最值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2.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证明和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 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2.在解题中灵活使用基本不等式;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将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在另一个盘子上放砝码使天平平衡,称得物体的质量为a.如果天平制造得不精确,天平的两臂长略有不同(其他因素不计),那么a并非物体的实际质量.不过,我们可作第二次测量:把物体调换到天平的另一个盘子上,此时称得物体的质量为b.思考:如何合理地表示物体的质量呢?表示物体的质量. 做法1:把两次称得物体的质量“平均”一下,以A=a+b2问题1:这样的做法合理吗?做法2:设天平的两臂长分别为l1,l2,物体实际质量为M,根据力学原理有l1M=l2a, l2M=l1b.将上述两个等式的两边分别相乘,得l1l2M2=l1l2ab,所以M=√ab. 由此可知,物体的实际质量为√ab.对于正数,我们把a+b2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ab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二、探索新知问题2:两个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之间具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如图,AB是圆⊙O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CD⊥AB 垂直交半圆于点D,连接AD,BD.思考:你能在图中找到长度为a+b2、√ab的线段吗?OD =a+b2表示圆的半径.图中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可证△ACD∼△DCB,因而CD2=AC∙BC(射影定理), 得CD =√ab表示圆的半弦长.问题3: OD与 CD大小关系如何呢?CD ≤OD√ab≤a+b2,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当a=b时,等号成立.得到一个猜想:∀a>0,b>0,√ab≤a+b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三、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问题4:在前面学习不等式性质中,我们已经解决过一些不等式的证明,有哪些常用方法呢?作差法、分析法、利用不等式性质法等. 请同学们尝试用以上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思考:“√ab≤a+b2”还有哪些等价形式?ab≤(a+b2)2思考: 两个数的“平方和与积”的不等关系呢?用a2替换a,b2替换b,得ab≤a 2+b2 2ab≤(a+b2)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ab≤a2+b2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问:请问上述a、b的范围是多少?四、学以致用例1 设a,b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1)ba+ab≥2 ; (2)a+b+1a+1b≥4(1)分析:观察ba 、ab的结构,发现积为定值ba∙ab=1.基本不等式揭示了两个非负数的和与积的不等关系,即它们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2) 分析:观察a、b、1a 、1b的结构,发现a∙1a=1,b∙1b=1.分别使用基本不等式.例2 已知函数y =x +16x+2(x >−2)求此函数的最小值.分析:观察x 、16x+2的结构,发现二者积不为定值,并且从x >−2,有x +2>0,但x 可能为负数,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思考:能不能凑成积为定值,且均为正数呢?四、课堂小结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基本不等式?∀ a >0,b >0,√ab ≤ a+b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文字语言:两个非负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几何解释:在圆中,半弦长小于或等于半径长.(2)还收获了哪些不等式呢?∀a , b ∈R ,ab ≤(a +b 2)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a , b ∈R ,ab ≤a 2+b 2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3)利用不等式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首先用整体思想,看能否转化为两个正数的和或者积的形式,再观察和或积是否为一个定值,最后计算检验不等式中的等号能否取到,简言之就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解题方法,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现有两个数x和y,x=1,y=2,如何判断x和y的大小关系?2.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比较x和y的大小来判断大小关系。

3.引出基本不等式的概念:除了可以比较数的大小,我们还可以通过不等关系来比较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x<y,x>y等。

4.与学生一起探讨,了解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程度。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温习等式: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等式,即两个数或表达式之间通过等号连接。

2.引出不等式:除了等号,我们还可以通过不等号(<,>,≤,≥)来表示数或表达式间的大小关系。

3.将xDy的形式写成不等式的形式并对其进行讲解。

4.声明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即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或y)。

三、基本不等式的性质(15分钟)1.大于的性质:如果a>b,那么对于任意实数c,c*a>c*b。

2.小于的性质:如果a<b,那么对于任意正实数c,c*a<c*b;对于任意负实数c,c*a>c*b。

3.引导学生理解基本不等式与等式的差异,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四、解基本不等式(20分钟)1.实例引导:给出一个基本不等式,如3x-4<7,引导学生解决不等式。

2.学生合作完成,通过移项,化简不等式。

3.带入合适的值,验证解的正确性,并讨论不等式的解集。

4.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基本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将不等式化简成标准形式,再通过移项的方式求解。

五、练习(15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提醒学生注意解答过程的合理性和解答方法的多样性。

3.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并进行讲解。

六、应用(15分钟)1.给学生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商场在打折销售,现有一种衣服原价100元,打了8折,现在要把所有的这种衣服都卖完,至少需要卖出多少件?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办法,并利用基本不等式进行解答。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3. 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2.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3.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在开始教学之前,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不等式的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已知a > b,b > c,求a与c的大小关系。

2. 理论讲解(15分钟)首先,介绍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若a > b,则a - b > 0,这就是基本不等式的定义。

接着,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可以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且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可以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且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反转。

3. 证明方法教授(30分钟)以证明a² ≥ 0为例,介绍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步骤一:假设a > 0,根据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有a - 0 > 0,即a > 0。

步骤二:两边同时乘以a得到a² > 0,即a² ≥ 0。

步骤三:当a = 0时,直接代入原不等式得到0² ≥ 0,即0 ≥ 0。

结论:无论a为正数还是零,都有a² ≥ 0成立。

4. 练习与讨论(25分钟)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尝试证明不等式的正确性,并在学生结束练习后,采用板书的形式,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和讲解。

5. 应用实例(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a + b = 10,求a² + b²的最小值。

6. 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不等式问题,例如:证明(a + b)(b + c)(c + a) ≥ 8abc。

7.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基本不等式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本不等式在数学证明和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不等式的概念1.1 不等式的定义介绍不等式的概念,举例说明。

解释不等式中的“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的含义。

1.2 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介绍不等式的标准形式和斜线形式。

演示如何书写不等式,并强调箭头和斜线的区别。

1.3 不等式的解集解释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演示如何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包括用数轴表示解集的方法。

第二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1 不等式的传递性质介绍不等式的传递性质,即如果a < b且b < c,则a < c。

通过示例解释传递性质的应用。

2.2 不等式的同向加减性质介绍不等式的同向加减性质,即如果a < b,则a + c < b + c(c为正数)和a c > b c(c为负数)。

通过示例解释同向加减性质的应用。

2.3 不等式的反向乘除性质介绍不等式的反向乘除性质,即如果a < b,且c为正数,则ac < bc和a/c > b/c (c不为零)。

通过示例解释反向乘除性质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的解法3.1 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如直接解不等式、同向加减、反向乘除等。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简单不等式。

3.2 复合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复合不等式的方法,如先解不等式组、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质等。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解复合不等式。

3.3 不等式的应用介绍不等式的应用,如解决实际问题、求解最值等。

通过示例演示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不等式的性质练习4.1 简单不等式的性质练习提供一些简单不等式,让学生练习解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强调解题中的关键步骤和常见错误。

4.2 复合不等式的性质练习提供一些复合不等式,让学生练习解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强调解题中的关键步骤和常见错误。

第五章:不等式的综合应用5.1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问题提供一些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并解释解题过程。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及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存在。

2. 新课讲解: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阐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3. 例题解析:分析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不等式的应用。

6.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为下一步教学提供调整依据。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考察其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其协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不等式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2.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与不等式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不等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第3-4课时: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第5-6课时:通过例题解析和练习,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1.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理解基本不等式在数学推理中的重要性;3. 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2.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在数学推理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入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不等式的兴趣;2.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不等式在数学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步: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15分钟)1. 教师用课件展示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2. 通过例题,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性质,包括加法性、乘法性和传递性;3. 强调基本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第三步:示范解题(20分钟)1. 教师选取几个简单的例题,逐步演示如何运用基本不等式解题;2. 引导学生参与解题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思路;3. 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第四步:练习与巩固(2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惑,强化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第五步: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注重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培养;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和讨论策略的优劣。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2. 强调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极运用;3. 预告下节课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2. 思考如何将基本不等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实例 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

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

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海南省文昌中学
王姿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并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猜想,并能对猜想进行证明,增强学生的信心,获得探索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

逐步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ab b a 222≥+,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2
a b ab +≤
的证明过程; 通过简单的变形发现基本不等式在最值问题上的作用,并能够进行使用条件辨析及其简单运用。

三.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2
a b ab +≤使用限制条件 基本不等式2
a b ab +≤等号成立条件 基本不等式在最值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卖家诚信吗?
从前有个金店的天平坏了,天平的两臂长短不相等,店主不想购置新的天平,又怕别人说他缺斤短两,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
先把顾客要购买的黄金放入左边的托盘中,右边托盘中加砝码得到一个读数,再把黄金放入右边的托盘中,在左边托盘加砝码得到第二个读数,然后把两个读数相加除以2作为黄金的最终质量出售,你觉得,店主这个买卖做到诚信无欺了吗?请说明理由.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互为倒数的正实数算术平均值是不小于1
的,留下疑问。

(二)知识建构:
1. 重要不等式:
下图是根据赵爽的弦图设计的,初中时,曾利用该图证明过勾股定理(2
22c b a =+),现在,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对于任意实数b a ,,有2
2b a +___ab 2,当且仅当_______时,等号成立.
2. 代数证明:实为求证:已知R b a ∈,,证明:ab b a 222≥+
简单变形:2
2
2b a +___ab 思考:如果用x 与y 整体替换2a 和2b ,式子会变形为?此时的x 与y 有没有什么限制?
(三)要点直击:
1. 基本不等式:对于任意∈b a , ,有2
b a +___ab ,当且仅当_______时,等号成立.
2. 两个子概念:
b a ,的算术平均: ; b a ,的几何平均:
思考:基本不等式与重要不等式对b a ,的范围限制相同吗?
3. 适用条件:基本不等式适用的条件是: a >0,b >0.
4. 等号成立条件:b a =
(四)活动探究:
1. 几何意义:试用b a ,来表示圆内的线段BC 和AD ,则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
2. 最值问题使用探究: 若将基本不等式
ab b a ≥+2
两边同时做平方运算,可以得到其简单变形: 若将基本不等式ab b a ≥+2
两边同时乘以2,可以得到其又一简单变形: 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式:①ab b a 2≥+;②2)2
(b a ab +≤ 通过观察基本不等式的两个基本变形,发现和与积之间的相互制约,思考在最值中的作用。

3. 演示探究:
试做出圆O 内的弦 试做出以线段AB 为弦的圆
可以发现:
1.当圆的直径固定时,也即b a +是一个定值,即和为定值,那么弦长ab 2可以有最 值
2.当圆有一条定弦时,也即ab 2是一个定值,即积为定值,那么直径b a +可以有最 值 总结:和定积最 ,积定和最 .
4. 例题巩固:
例1. 当0>x 时,函数x
x y 1+
=的最小值为? 思考:(1)若函数改为)0(1>-=x x
x y 其中,还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其最小值吗? (2)若函数改为)0(4>+=x x
x y 其中,其最小值为?在x 为何值时取到? (3)若函数改为)0sin (sin 4sin >+=θθθ其中y ,还能利用基本不等式得到与上例
相同的最小值吗?为什么?
要点提炼:利用基本不等式处理最值问题的要点简记:一 二 三
2. 两个正实数y x ,,其中404=+y x ,若有y x m lg lg +>恒成立,则m 的取值范围为?
3. 已知y x ,为正实数,且12=+y x ,求y
x 11+的最小值. 变式1:下列各式中,最小值等于2的是( ) A. x y y x + B. 41
422+++x x C .θ
θtan 1tan + D .x x 212+ 例2. 两个正实数y x ,,其中4=+y x ,则xy 的最大值为?
技能提高:
(六)课堂小结:
应用基本不等式时要注意不等式的结构特征、等式成立条件及等号成立条件.
(七)作业布置:
1.设x ,y ∈R ,且x +y =5,则3x +3y 的最小值是( )
A .10
B .63
C .4 6
D .18 3
2.设x ,y 为正数,则)41)((y
x y x ++的最小值为( ) A .6 B .9 C .12
D .15
的最小值为?时,函数当2121.++=->x x y x 的最大值为?,则若已知两个正实数xy y x y x 44,,2.
=+的最小值为?则有两个正实数y x y x y x 11,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