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中历史 第13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
【范文】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XX高中历史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课前导学课标要求、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4、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一、“九十五条论纲”、根本原因:16世纪初,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______发表“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
主张只有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_____,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2、课堂识真、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5、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主要是因为()A、卡尔文主张“先定论”B、卡尔文教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欧洲许多地区得到广泛传播c、卡尔文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D、卡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6.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A.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7.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宗教仪式应当尽量简化以减轻教徒的负担B.通过外在的苦修与事功同样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拯救c.《圣经》是唯一的信仰权威D.教士只不过是教徒们推选出的公仆,他们应该为教徒服务3、课后见功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一个人发家致富”的原因是什么?加尔文这一主张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2)材料二中“某些蠢人”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是怎样批判“财富”的?由此他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从上述材料看,加尔文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5、拓展空间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人问教廷枢密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的惩罚?”他悠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宁愿让他们活着出钱。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中历史 第2课 梭伦改革初稿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课梭伦改革初稿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课标]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颁布“解负令”1.改革内容(1)颁布“解负令”:废除______奴隶制。
(2)废除“__________”制度。
(3)解决土地问题: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4)解决遗产问题,制定“__________”。
(5)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让步。
2.影响(1)贵族的______________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2)解除了________________对平民的威胁。
(3)雅典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了奴役__________的道路。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内容:以______为依据,划分四个等级。
3.影响(1)打破了贵族依据____________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2)为____________________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1.目的:为了进一步打破______专权的局面,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2.措施(1)恢复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组成一个“______________”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3)设立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法律。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1.目的:扩大____________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2.措施(1)农业:禁止______出口,抑制粮食涨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____________并鼓励出口。
(2)手工业: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吸引有______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3)商业:改革______与____________,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宗教改革导学案学生版.doc

宗教改革(1517年)1、 背景:⑴政治: _________ ⑵经济: _________ 原因) 的束缚(根本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激起愤慨。
(直接原因) 宗教改革【课标要求】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重点】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课堂六环节】%1. “导”一教师导入新课(2—3分钟)%1. “思”——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3分钟)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激化了社会矛盾。
经济的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⑶思想:文艺复兴宣扬⑷导火线:教皇出偲“2、 时间: 年,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
3、 序幕:发表"”(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标志)4、 马丁 •路德思想:(1) 信仰 就可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2) 宗教仪式,僧倡可婚配和还俗,主张建立一个 的教会⑶坚持 高于 和, 是人们信仰的惟一的神圣权威(人人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都可以直接与 沟通与对话。
)⑷主张建立 教会,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5、 结果: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教派出现形成。
6、 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 外衣的反封建斗争(性质)。
7、 影响:⑴政治: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 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⑵经济:教会的十•地和财产被没收,也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思想:打破了对天主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⑷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1. “议”——要求:组长组织、人人参与、注重实效(一10分钟)背景性质相内容批判________________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同点形式借助外在的文化影响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天主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为_____ 做了思想上准备2•请概括指出宗教改革运动的性质。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5单元 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生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二、学习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三、学习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自主学习】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西欧)原因:天主教会整顿教会,拓展势力,组织“”;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衰弱。
表现: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向民众征收,兜售。
政治上:鼓吹高于。
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了。
社会生活上:教会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
二、宗教“异端”1.含义:是指中世纪时,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来发动民众进行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2.主要的宗教“异端”活动:12世纪后期,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14—15世纪,英国人系统阐述“异端”学说;捷克人对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
3.影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势在必行。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方面:的出现与发展。
2.政治方面:西欧的发展。
3. 文化方面: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合作探究】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统治。
2. 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宗教“异端”活动的原因是什么?3. 谈谈你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基督教产生于()①罗马及其周围地区②巴尔干半岛③小亚细亚④巴勒斯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下列关于中世纪基督教演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的基督教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B.公元4世纪初期,基督教逐渐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C.公元11世纪,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部分D.天主教会组织了多次“十字军东征”,征服了中东地区3.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扩大的措施或因素有()①整顿教会,扩展势力②组织“十字军东征”③封建割据势力强大,王权衰弱④教权高于王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4.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A.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B.征收什一税C.规定了统一的《圣经》版本 D.举行圣餐礼5.在中世纪的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A.教皇B. 教会C. 国王 D.贵族6.14—15世纪,欧洲的“异端”运动日益高涨,其表现有()①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②捷克人胡司对教会进行了猛烈批评A.①是,②不是 B.①不是,②是 C.①②都是 D.①②都不是7.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宗教“异端”活动的根本原因是()A.天主教会的奢侈腐化B. 自然科学的产生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D.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控制严格8.宗教“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挑战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B.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要求C.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D.推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9.14—16世纪,西欧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C.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D.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10.反对天主教会的阶层不包括()A.资产阶级 B.教士 C.贵族 D.世俗君主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它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统一的障碍。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天主教进行神权统治是开展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
2.宗教“异端”思想运动奠定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
3.西欧的近代化为宗教改革准备了社会条件。
对应学生用书P44清单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产生: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小亚细亚与巴勒斯坦一带,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2)发展:4世纪初,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476年以后,在日耳曼封建王权庇护下继续发展。
(3)分裂:11世纪时,分裂为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力。
②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扩展。
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
(2)表现:经济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并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政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竭力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还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思想教会垄断了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的主修科目教会掌握《圣经》解释权生活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天主教会宣扬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垄断了所有的教育、文化和舆论机构,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1.古代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2.“异端”运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3.“异端”运动的表现(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纯洁教会。
(2)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①英国人威克里夫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②捷克人胡司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异端”运动的影响(1)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有力挑战。
(2)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3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案][新人教]
![高中历史选修一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3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22191bfc28ea81c758f578c2.png)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A课程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2、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讲授新课】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1)产生: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为下层人民所接受;(2)发展:公元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实力大增;公元476年后,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到继续发展。
(3)分裂:①公元11世纪第一次分裂:天主教(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②公元16世纪第二次分裂: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西欧)(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知识链接】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实质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
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③中世纪时,欧洲割据严重,封建王权衰弱,天主教趁虚而入;【知识链接】中世纪“中世纪”也称中古,史学上通常指封建时代,即介于古代奴隶社会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
主要适用于欧洲。
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有限,教义具有麻醉性。
过渡:天主教神权统治在中世纪影响无处不在。
请问: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教师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高二历史 宗教改革导学案

高二历史 宗教改革导学案【学习目标】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背景及影响 、马丁路德的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难点 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学法指导】1.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是特殊的历史视角,通过归纳,概括其思想倾向可以理解人文主义思潮的内涵。
2.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方式。
借助于历史材料,将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放在14~16世纪欧洲社会发展潮流中分析背景、实质和作用。
3.对于“人文主义”要辩证分析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学习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时,要注意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4.熟识课本插图和有关史料,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艺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5.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主干梳理】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1.背景⎩⎪⎨⎪⎧(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3)导火线: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
2.序幕: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的概况及基本主张1.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2.主张⎩⎪⎨⎪⎧(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1.形成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等新教。
2.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2: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二、学习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三、学习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自主学习』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西欧)原因:天主教会整顿教会,拓展势力,组织“”;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衰弱。
表现: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向民众征收,兜售。
政治上:鼓吹高于。
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了。
社会生活上:教会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
二、宗教“异端”1.含义:是指中世纪时,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来发动民众进行反封建统治的斗争。
2.主要的宗教“异端”活动:12世纪后期,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14—15世纪,英国人系统阐述“异端”学说;捷克人对教会进行了猛烈抨击。
3.影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势在必行。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方面:的出现与发展。
2.政治方面:西欧的发展。
3. 文化方面: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合作探究』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会对西欧的统治。
2. 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宗教“异端”活动的原因是什么?3. 谈谈你对宗教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十字军东征王权三分之一什一税赎罪券教权王权学校教育教会二、法威克里夫胡司神权工商业经济宗教改革三、资本主义萌芽民族国家文艺复兴合作探究1.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经济方面:欧洲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方面,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特别是14世纪资产阶级的兴起;天主教方面,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等,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 第20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考]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 第20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587de1b0f61fb7360a4c6505.png)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20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一、课前导学【课标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重难点解析】重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A.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B.地位: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C.作用:①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②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2)局限性:①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②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③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二、课堂识真一、改革的酝酿1、背景: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局势局势动荡,国际地位下降。
2、目的:化解,巩固统治,增强。
3、表现⑴历史基础: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意识到的弊端。
⑵思想基础: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的阻力。
⑶组织基础①成立,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②把秘密委员会更名为,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让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⑷个人作用:亚历山大二世的智慧与胆识。
4、结果:拟订了改革法案。
二、“二一九法令”1、签署: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
2、内容⑴政治上:农奴获得了。
⑵经济上:土地仍归所有,农民可以一块份地。
⑶组织上:由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三、认识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⑴广大农奴有了,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的发展。
⑵农民的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⑶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的发展。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 第11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1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一)、起用王安石原因:①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②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的局面。
标志: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二)、富国之法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和的关系,发展生产。
措施:,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政府的收入增加;,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按民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使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三)强兵之法目的:;措施:,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由农户保养;,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监督制造兵器。
(四)取士之法目的:;措施:、、。
2、课堂识真1.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2.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3.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了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4.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A.租庸调制 B.市易法 C.青苗法 D.两税法5.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①背景②改革措施③性质④结果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其道。
2017人教版选修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word学案

第1课宗教改革的导学案学习方式点拨1.本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大一统地位;二是熟悉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在学习时,要明确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进展、民族国家的形成、思想解放运动的慢慢深切,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社会进展的主要阻碍。
3.改革天主教会,成立适应社会进展需要的新教会,成为时期的迫切需要。
课前导学材料一、基督教产生公元 1世纪,世纪初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11世纪割裂为东西两部份──;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确立于13世纪初。
二、天主教与、是此刻基督教的三大派别;而基督教又是与、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中世纪主教进入全盛的主要原因:中世纪天主教增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组织“”,加上欧洲衰落,使欧洲的占据了支配地位.4、中世纪主教进入全盛的表现: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乃至更多。
教会通过地产的收入、向民众征收“”、兜销“”,搜刮钱财。
政治方面,一方面天主教成立了品级森严的制度,另一方面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不断地干与各国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在社会生活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都是天主教徒,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五、宗教“异端”运动观点:(1)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创造的;(2)揭露了教会的;(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品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4)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教权服从于。
六、宗教“异端”运动概况:(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2)英国人的“异端”学说(3)捷克人对教会的批评7、宗教“异端”思想,对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争取政治权利、进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14~16世纪西欧出现,资产阶级、新贵族出现,→需要一个壮大的作支撑→15、16世纪英、法、西班牙顺应时期要求,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成为中央集权进展道路上的严峻障碍,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期的要求→的思想家们批判中世纪教会的,增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庞大的冲击。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7:第1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案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本课设计综述故本节课设计以必修三第二单元宗教改革基础知识为支撑,通过选修深化对宗教改革的认识,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为主题展开教学。
本课采用史料教学,立志突破传统的“教授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指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并研究学习方法,锻炼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能力,最终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创作说明1.适用对象分析:本作品适合高二年级学生用于新课教学。
2.学习内容分析:本课通过以“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为主线展开教学,综合把握宗教改革的历史因素,但由于本课内容偏重理论分析,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故本课将“情景教学法”和“史料教学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探究能力,系统认识历史事实。
3.教学目标分析:本课旨在清晰把握宗教改革的历史必要性,认识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课前准备:史料档案袋、多媒体、自然组建研究小组(6组)5.教学策略史料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3』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宗教改革的历史必要性,认识变革旧的意识形态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要求,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宗教改革的必要性难点:宗教“异端”运动的理解和向近代过渡的西欧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教师活动』教师用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为宣扬新教思想而创作的基督教歌曲《马槽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宗教改革的认知兴趣。
『学生活动』感悟歌曲的轻柔优美,体会宗教改革后的的宗教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形象感知,重在让学生体悟宗教改革后的的宗教情怀,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习欲望,为引出在天主教神权统治下的社会作对比和铺垫。
二、立足基础—理清脉络—质疑释疑—研读史料—感悟历史『教学说明』本专题以“宗教改革的背景”为主题,分为三大模块,每一版块下设立“助产”问题,由各小组根据手中的“史料档案袋”,并结合书本知识相结合进行阐述(史料袋会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提供相关提示)。
高中历史选修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案高中历史选修1《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基督教的由来与分裂;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地位,从而理解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宗教“异端”运动的爆发;宗教“异端”运动的高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和国家君主的反教会斗争;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通过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地位,为准确把握宗教改革的历史进程、实质和意义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综合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认识任何腐朽势力必将被先进的力量所取代。
借此理解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西欧向近代过渡。
难点:宗教异端运动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2、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讲授新课】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1)产生:公元1世纪左右,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为下层人民所接受;(2)发展:公元4世纪初,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实力大增;公元476年后,在日耳曼封建王权下得到继续发展。
(3)分裂:①公元11世纪第一次分裂:天主教(罗马为中心,领袖是教皇)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②公元16世纪第二次分裂: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西欧)(1)原因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与封建王权争夺权势;②以征服“异教徒”为名,组织了“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了教会势力;【知识链接】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
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的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中历史 第17课 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7课默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一、阿里改革的背景(一)必要性1、内忧:(1)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统治下的埃及四分五裂,经济凋敝、人民困苦。
(2)奥斯曼帝国的腐朽统治。
2、外患: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埃及成为英法争夺的对象。
(二)可能性:阿里政权的迅速崛起。
二、阿里改革的目的:(一)直接目的:富国强兵(二)根本目的:对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并对外扩张。
三、阿里改革内容:(一)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1、农业(1)措施①:一部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
一部分土地分赐部下亲信,成为新兴地主阶级。
②,只向农民征收统一的土地税。
③,推广风力和畜力带动的水车。
④推广,埃及长绒棉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
(2)作用①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恢复和发展了农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埃及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②为工业提供原料和积累资金。
2、工业(1)措施①引进,建立一批。
②发展,硝石厂、火药厂、造船工业开始起步,其主力舰与拿破仑军舰相差无几。
③创办民用工业。
(2)作用①工业农业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可以出口创汇。
②民族工业初具规模,加快埃及近代化进程。
3、商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二)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1)制造撒拉丁城堡大屠杀,铲除势力。
(2)在中央:设立高级国务会议,下设7个部门,由直接任命。
(3)在地方:设立县、乡、村三级行政机构,负责。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军事上——增强国力1.措施(1)废除雇用兵役制,实行。
(2)派人到西欧学习,聘请外国教官,按照方法训练军队。
(3)改编旧军队,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军队。
(4)建立舰队,壮大发展海军2.作用:这支军队由阿里完全控制,成为他加强集权,维护统治的工具;使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中历史 第12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2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2、课堂识真1.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法的实施()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设军器监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①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②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③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变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这表明他认为()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8.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的两税法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3、课后见功9.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了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所以当时和后人对其变法褒贬不一。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高三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案

高三年级(下)历史学案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15.3 第3周二、重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材料四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6分)【答案】(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分)(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分)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分)说明: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分)(3)有利:打破了人民公社僵化的经济模式,是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得到了大发展,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不利:家庭为基础的“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不利于农业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 第19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高考]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二历史(新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 第19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f050388258f5f61fb6366605.png)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9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一、课前导学【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重难点解析】重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国内:①政治上:农奴制下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严重威胁沙皇专制统治;②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业落后);③思想上:“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新思潮涌动);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性;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国际:①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国家,所以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
(直接原因)难点:分析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及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发展状况: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2)主要原因:农奴制的严重阻碍a.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b.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c.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贵族地主将钱财用于买天置地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本d.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沙皇专制制度。
这一切都表明,要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冲破农奴制成为首要任务。
二、课堂识真一、俄国的农奴制1、农奴制发展历程⑴确立:中期,俄国农奴制正式确立。
⑵强化:18世纪以后,包括彼得一世在内的历代沙皇采取措施强化农奴制。
⑶危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骚动不断。
2、农奴制下的阶级关系⑴地主占有和,公开出售,甚至用农奴作贷款抵押。
⑵农奴是地主的,被迫为领主无偿劳动后才耕种自己的份地,承担沉重。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1、表现⑴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中出现了机器工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3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起源:大约1世纪左右,在①与②一带产生,是下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宗教团体。
⑵发展A.4世纪初期,演变为③的国教。
B.476年,在④封建王权下得以继续发展。
C.11世纪,分裂为以⑤为中心的东正教和以⑥为屮心的天主教。
2.天主教神权统治的确立⑴原因A.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与⑦争夺权力,组织“⑧”,势力不断扩展。
B.屮世纪的欧洲,⑨严重,⑩衰弱。
⑵表现A.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乙一,还通过兜售“⑪”等•方式搜括钱财。
B.政治上:⑫高于王权,典型例证是“⑬”。
C.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垄断了⑭,掌握了《圣经》⑮,文学艺术作品也蒙上浓厚的⑯。
D.社会生活方瓯: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人们深受⑰束缚。
二、宗教“异端”1.含义;古代屮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①的贬称。
2.性质: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②”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③。
3.表现(1)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了“异端”运动,要求④。
(2)14〜15世纪时,欧洲“异端”运动高涨A.英国人⑤・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B.捷克人⑥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
4.,影响⑴对天主教会的⑦提出有力挑战。
⑵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⑧、发展⑨经济的要求和⑩的愿望。
⑶对16世纪欧洲的⑪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经济上:①开始瓦解,②•开始岀现和发展。
2.政治上⑵新贵族希望'建立强有力的④,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⑶一些国家的君主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⑤,实现⑥。
3••思想上:⑦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⑧的统治。
2.、课堂识真1.屮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抻权统治的主要原因迅()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C.教皇实力强大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2.主教扯着嗓了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的犯人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出15个金帀,就可以获得赦免。
快把购买赎罪券的金帀投进这个柜子吧,当啷一-响,灵魂就可以升天堂了啊!”对这一材料分析正确的是()①材料屮的事件应该发生在16世纪初②材料屮的事件成为路徳宗教改革的导火线③该材料体现了教会的“因信称义” ④该材料体现了教会对教徒的欺诈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屮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势力占据了支配地位,其原因是()①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②天主教不断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争夺势力③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④天主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及社会生活方面形成了大一统神权统治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③④4.著名的“卡诺莎之辱”集屮说明当时()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④徳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屮央集权A.①②③④B. ③C.①②④D.①③④5.下列情况,屮世纪的欧洲人民不可能经历的是()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B.在学校屮学习哥白尼的XI心说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6.lBttt纪30年代以后,宗教裁判所在欧洲逐步推广,这从木质上说明()A.夭主教地位更加巩固B.当牧师成为人们理想职业C.天主教会更加残暴D.天主教会走向衰弱7.下列对西欧资产阶级解放斗争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A.天主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影响比较大B.“屮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C.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解放人们思想的唯一途径D.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反封建斗争需要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8 . 1^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主要表现有()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②新贵族产生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屮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④民族国家的天成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课后见功9.阅读下列材料(1H1■么是咸“异端” ? (2^& “异尉 有IB 些表现?⑶为什么天主教会要设立宗教“异端”裁判所?⑷宗教“异端”与天主教会的斗争结果如何?4、 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5、 拓展空间 1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屮心,认为上帝是人和宇宙的造物主,全知全能,至高无上;而人 生来有•罪,卑微渺小,无足轻重,只有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神和教会,才能求得来世“天国”永 生,享受白由和幸福……与此相反,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屮心,他们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 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者但丁说,就人所完成的业绩而言,人的高贵超过了天 神。
莎士比亚说,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像天使,人的智慧像天神。
材料二 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上则实行禁欲主义…… 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a 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白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兀。
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 赋人性”。
他们把发财和享乐的渴望视为美徳善行,共至说这是上帝祥顾其子民的标志。
人文主义 者薄伽丘和瓦拉等人认为现世的纵情享乐就是幸福,拉伯雷认为追求财富和个性自由就是幸福。
——上述材料均引自朱寰主编的《世界屮古史》请回答:图二被裁判为“异端”者被处死刑图一宗教“异端”裁判大会(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述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观点。
⑵说明基督教会和人文主义者观点对立的背呆和性质。
参考答案(第13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课前导学一、①小亚细亚;②巴勒斯坦;③罗马帝国;④口耳曼;⑤君士坦丁堡;⑥罗马;⑦封建王权;⑧十字军东征;⑨封建割据;⑩王权;⑪赎罪券;⑫教权;⑬卡诺莎Z辱;⑭学校教乩⑮解释权;⑯宗教色彩;⑰教会;二、①异己派别;②异端;③反封建斗争;④纯洁教会;⑤威克里夫;⑥胡司;⑦神权统治;⑧ 政治权利;⑨工商业;⑩改革教会;⑪宗教改革;三、①對建生产方式;②资木主义萌芽;③资产阶级;④国家政权;⑤屮央集权;⑥富国强兵;⑦文艺复兴;⑧天主教会;2、课堂识真1-8ABDDBDCA3、课后见功9.答案:⑴屮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⑵12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爆发“异端”运动,揭霜教会的虚伪与腐败,对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予以否定,要求纯洁教会。
14-15世纪时英国人威克里夫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撰文系统阐述了“异端”学说。
捷克人胡司对教会进行强烈批评,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还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捷克文。
⑶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天主教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设置了宗教“异端”裁判所。
⑷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成为屮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障碍,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5、拓展空间10.⑴评述观点:基督教会主张以神为屮心,宣扬神的权威,其实质是通过宣扬人对神的从展关系,继续维护封建依附关系;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所谓来世的H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中实行禁欲主义,其实质是要人们忍受现世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从而维护封建剥削和压迫制度。
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屮心,颂扬人性的高贵,提高人的权威,其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制度下人对人的从属关系,斩断形形色色的封建束缚,使资产阶级能够『I由地发展资木主义工閤业;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白由与幸福,其实质是追求现世的政治、经济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⑵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正在成长屮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的束缚。
性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
<车好如心丸觉, 宣雷海吋道己分享一些学习的名言,让学习充实我们的生活:1、在学习屮,在劳动中,在科学屮,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屮,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一捷连斯基2、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一毛泽东3、人不光是靠他生來就拥有一切,呦是靠他从学习屮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一歌徳4、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一列夫•托尔斯泰5、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诸葛亮6、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丽我喜欢钻厚的。
一爱因斯坦7、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一泰戈尔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孔/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10、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11、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
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一高士苴12、与肝胆人共申,无字句处读书。
一周恩來13、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
——毛泽东14、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來还只能算是谦虚。
——斯宾塞15、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一张潮16、青年是学习智憩的时期,屮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一卢梭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一《三国志》18、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一朱用纯19、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徳,另一种是行为的徳,前者是从学习屮得來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來的。
一亚里士多徳20、煌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
无知好比…块空地,町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
——康因21、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哪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2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戯遊23、书籍是朋友,址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24、任何-•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25、学习从來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蜂。
一高永祚26、活着就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活着。
——培根2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一阮元2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29、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
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高尔基30、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3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32、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
——茅盾3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徳罗34、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耳真实境界的灯烛,愚喑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李大钊35、“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