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关于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的选择题练习及答案详解 (1)
《生活与哲学》诗句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解析
![《生活与哲学》诗句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cd8ccab14e852458fb573b.png)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
27.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空间的无限性D时间的无限性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诗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④“疑是银河落九天”说明人能有目的地改造规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地,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孕育出来的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
D.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2.下列诗句中与“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所蕴含的哲学道理相同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3.下列诗句中,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 情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选择题专项训练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选择题专项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501421e6e009581b6bd9eb65.png)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哲理专项训练第一部分名言警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
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的观点(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B.乐观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唯物主义命题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https://img.taocdn.com/s3/m/55abb3c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9.png)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哲理选择题20181127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3、“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意识能够对物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B、人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规律为基础5、“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6、“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7、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不忘初心,奋发有为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A、①②⑥⑦B、③④⑤⑥⑧C、①③④⑤⑥D、③④⑤⑥⑦9、“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④静止地看问题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1、“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12、“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俗语诗句里的哲学1
![成语俗语诗句里的哲学1](https://img.taocdn.com/s3/m/184d4b136edb6f1aff001f85.png)
成语、俗语、名人名言中的哲理选择1、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题训练想的是76—80、BDCCC 81—85、DADBA 86—90、CBBBA①抱薪救火②沧海桑田③唇亡齿寒④覆巢无完卵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4、“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5、“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联系具有条件性、具体性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可以互相转化6、“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7、“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8、“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陷入唯心主义9、“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10、“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③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2、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严师出高徒---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主次矛盾辩证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13、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是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A.②③⑦ B.④⑤⑧)C.①⑨⑩ D.③⑥⑨14、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⑨ D.②⑧⑩15、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⑥⑦⑧⑨ D.④⑥⑧16、“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6fcbc79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76.png)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7b589dfe-6eb2-11ec-9ab0-7cb59b590d7d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日落是无限美好的,但《接近黄昏》这首诗告诉我们(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物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外部原因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马可以冒险,但耕地不如牛;一辆结实的汽车可以承载重物,但是船胜于渡河,它的哲学含义是(d)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的事物,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C.两点论和关键论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自由比生命和爱更宝贵。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8、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2)法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在客观法律面前做任何事情。
《生活与哲学》诗句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
![《生活与哲学》诗句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fca1d2cba0116c175f0e48c4.png)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 情n加油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4.在著名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n加油树万树梨花开”中,诗人巧妙地将雪花比拟成梨花,说明:
①诗人根据“n加油雪花”与“梨花”的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
②诗人认识到了“雪n加油花”、“梨花”包含着的矛盾的普遍性
③诗人善于捕捉灵感
24.唐代n加油诗人李峤在《中秋月》中写道:“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n加油。”这诗句表明了
A.人与自然界是协调发展的B.事物的变化n加油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事物是矛盾的普遍性和n加油特殊性的统一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n加油5.下列诗句与右边漫画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事物n加油是普遍联系着的B.事物之间都是对立的n加油
C.事物间都有本质联系D.事物内部存在着和谐
17.德国n加油诗人莱辛有这样一著名诗句“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其所包含的n加油哲学道理是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认n加油识不能停滞,真理也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B.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坚持两点论n加油和重点论的统一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6354395901020207409cbe.png)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二、成语谚语生活与哲学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pdf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pdf](https://img.taocdn.com/s3/m/f199cf6b5ef7ba0d4a733b8b.png)
140个哲学相关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上)一、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
![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81a95dd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4.png)
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第一篇:政治《哲学与生活》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中所包含的哲理总结归纳诗文中的哲学归纳1.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 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2.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3.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 4.意识有错误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 5.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6.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7.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 8.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 “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10.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11.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9cdfb10240c844768eaee69.png)
的歌 ,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 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 叶苑松第一部分 名言警句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 你是骆驼 , 就不要去唱苍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条河流 . ”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一条河流 . ”据此回答1— 2 题 1. 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a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的运动性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的绝对运动 2.克拉底的观点 ()a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b .肯定了物质 d .夸大了物质b .正d .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3. 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 .唯心主义命题b .乐观主义命题命题 d .唯物主义命题4. 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 .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 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 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 上述材料中该同学( )a. 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 .悲观主义b .生d.解5—6 题)b.d.b.认识对d. 实践是可老师认为“近b.夸c. 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d. 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 根据上述材料, 该老师( )a. 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 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 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 题9. 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a. 唯心主义b. 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 辩证法10.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 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 .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 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 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 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 b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 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则易者亦难矣. ”据此回答12 —13 题12.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 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 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 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 ”据此回答14 —15 题14. 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 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 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据此回答16—17 题16.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 .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 “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a.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 d.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 . 据此回答18—19 题18. 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 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远离金钱 ,反对享乐主义 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 ,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 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 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 “你若要喜欢你 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2d198175bd64783e08122b12.png)
成语名言诗句哲学选择题集锦一、成语哲学选择题1、“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B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3、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4.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 C(1)(3)(4)(5)(6) D(3)(4)(5)(6)(7)5、“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6、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B(4)(5)(6)(8)C(1)(9)(10) D(3)(6)(9)7、“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8、“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二、名言哲学选择题9、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ead8ce26fff705cc170ae2.png)
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名言警句、诗词、俗语、成语蕴含哲理训练试题选编: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叶苑松第一部分名言警句一、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则说: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回答1—2题1.赫拉克利特的观点()a.是形而上学的观点b.肯定了物质的运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2.克拉底的观点( )a.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b.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二、“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相充满魅力.”据此回答3—4题3.上述这句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b.乐观主义命题c.悲观主义命题d.唯物主义命题4.上述这句话同时启示我们( )a.一个人要成才,应从自身实际出发b.生死有命,富贵在天c.要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从自己的思想出发d.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三、“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据此回答5—6题5.从哲学上看,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和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6.上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四、某同学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老师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黑者未必黑.”据此回答7—8题7.上述材料中该同学()a.看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内因的决定作用c.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d.确认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8.根据上述材料,该老师( )a.否认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b.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惟一因素c.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d.认为外因和内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奕富,此为真富”据此回答9—11题9.上述观点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属于(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d.辩证法10.从经济生活角度看,这种观点主要说明了( )a.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b.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c.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较低d.我国贫困人口仍然较多11.这种富裕观说明的哲学原理是( )a.贡献和索取是密切联系的b.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c.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d.理想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六、古人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据此回答12—13题12.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难易转化是必然的,难会变易,易会变难c.矛盾是既对立又排斥的统一d.认真学习,不懂的知识便懂了.13.上述材料主要坚持了(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统一的观点七、“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到.”据此回答14—15题14.这两句名言共同反映了( )a.发展变化的观点b. 矛盾特殊性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 矛盾普遍性的观点15.这两句名言的区别在于( )a.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b.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统一,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的对立c.前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后者强调了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d.前者强调了抓主要矛盾,后者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八、“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据此回答16—17题16.“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知识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c.实践与知识二者同等重要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7.“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正确指导d.实践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活动九、雷锋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焦裕禄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徐虎的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做到“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吴金印人生有价值,就在于他“扑下身子,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据此回答18—19题18.上述四位英雄模范的人生价值体现了( )a.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利益b.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远离金钱,反对享乐主义19.从上述这四位典范的身上,我们应得到的启示是( )a.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就不能讲个人利益b.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从事发挥个人特长的职业c.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多为他人创造物质财富d.要使自己的人生放射光芒,必须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十、德国伟大的思想家和剧作家歌德说: “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https://img.taocdn.com/s3/m/ad8c9d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9.png)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 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b34b310c22590103029da3.png)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分析!二、成语谚语生活与哲学1、守株待兔分析:这个成语违反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看法,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质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作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有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分析:这个成语说了然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摆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惹起质变。
3、刻舟求剑分析:这个成语反响了一种用静止的看法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看法,违反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分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依据必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取代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处罚。
又如,“人有多英勇,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分析:这个成语反响了一种违反全部从实质出发的主观主义看法,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分析:这个成语说了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要素限制,人们立足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反响结果也不一样。
7、审时度势分析:说了然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联合起来。
8、对症下药分析:表现了矛盾特别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办理问题时要坚持详尽问题详尽分析。
又如,“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好同样的指纹,没有完好同样的两片树叶”等都包括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分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反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分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擅长抓要点,抓关键。
吻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 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分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 得失相当”、“兼收并蓄”、“ 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分析:表现了事物广泛联系的看法。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仿佛唇齿相依。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解析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ff9d68b90d6c85ed3ac64d.png)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73789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7.png)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词解析名言66条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1)
![政治卷子-古诗词、俗语、成语蕴含的哲理(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38449cd195f312b3169a5b1.png)
政治哲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哲理选择题汇编Ⅰ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4、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5、"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客观性的制约A(1)(2)(4) B(2)(3)(4)C(1)(2)(3) D (1)(2)(3)(4)6、"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7、"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8、"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1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B(3)(4)(5)C(1)(6)D(2)(3)(4)1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 B(1)(2)(3)(4) C(1)(3)(4) D(2)( 3)(4)1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C(1)(3)(4)(5)(6) D(3)(4)(5)(6)(7) 13、"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B(2)(3)(4)C(1)(2)D(3)(4)14、"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5、"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16、"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17、"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B(2)(4)C(1)(2)(3) D(1)(2)(3)(4)18、"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 B(2)(4)C(1)(2)(3)D(1)(2)(3)(4)19、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 B(1)(2)(3)C(3)(4) D(2)(3)(4)20、"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21、"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A(1)(3)B(2)(3) C (1)(2) D(3)(4)22、"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23、"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A(1)(2)(3)(4)B(1)(2)(3)C(1)(3)(4) D (2)(3)(4)24、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B声东击西C因材施教D居安思危2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A实事求是的态度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27、"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A(1)(2)(3)(4) B(1)(2)(3)C(1)(3)(4) D(2)(3)(4)28、"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29、"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Ⅱ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30、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我们的哲学思考是()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⑵⑸B、⑴⑶⑷C、⑵⑶⑸D、⑵⑷31、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2、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B、金钱和人生价值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D、个人与社会33、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A、⑵⑶B、⑴⑵C、(1)(4)D、(3)(4)3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35、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明他已经()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
是不可知论观点A、⑴⑵⑶⑷B、⑵⑶⑷C、⑴⑵⑷D、⑴⑵⑶3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A(1)(3)(4) B(2)(3)(4) C(1)(2)(3) D(1)(2)(4)38、"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39、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从哲学上看,这句话()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0、《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